細胞再生

細胞再生

5 条评论:

David168 说...

胎盤素
具有刺激細胞再生及抗老化能力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4 / 17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28 下午 05:53
燕窩中有多種細胞再生所需的重要物質,
其中最特別的就是兩大活性蛋白:
MSF(促進細胞分裂激素)及EGF ...

最新的美容科技研究顯示,
EGF在促進肌膚營養代謝、再生及修復上,極具神奇功效 ...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5 / 17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28 下午 05:53
五味子能刺激肝臟部分切除之動物的肝細胞再生能力 ...
脫羧 (ODC)的活性 ,
刺激肝細胞再生,
這是肝臟再生初期階段的一種重要生化 ..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6 / 17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28 下午 05:54
鹿角再生秘密被揭開
石希

再生能力令人類驚羨———

 全球鹿科動物約有40種,大多是雄性有角(唯馴鹿兩性均有角,獐均無角)。鹿角的再生能力是生物學的秘密之一。為了揭開這個秘密,以英國皇家獸醫學院普賴斯教授為首的研究小組對鹿可以長出新鹿角的非凡再生能力開展研究,結果發現,干細胞在鹿角的再生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鹿是唯一能再生完整的身體零件的哺乳動物

  

  在動物世界中,鹿是唯一能再生完整的身體零部件的哺乳動物。當鹿角長到最大尺寸后,骨頭開始變硬,像天鵝絨一樣柔軟的鹿茸開始脫落。一旦鹿茸掉光,就剩下赤裸的骨頭,就可成為角斗中的強大武器。在交配期結束時,鹿角脫落以保存能量,等到春天來臨,在其頭頂上就能長出一對新的隆起的組織骨結節。

  長久以來,動物的再生能力便是人們企圖了解的課題。是否可以找到一些方法讓人的再生能力提高,像鹿角那樣可以自我修復長出新的鹿角來?或者利用類似的機制,在人體外制造組織或器官,把它當成零件,來替換人體受損的部分?

  干細胞作為鹿身體的重要細胞在鹿角的再生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研究發現,干細胞作為鹿身體的重要細胞,可以發展成為許多特殊細胞類型,並支持鹿角再生的整個過程。

  “干細胞”是生物體內掌控細胞再生的細胞。干細胞的魅力在於:它是一種原始細胞,一旦身體需要,這些干細胞可按照發育途徑通過分裂而產生分化細胞。

  干細胞可能是通過荷爾蒙,如雌激素或睪丸酮等信號傳遞途徑進行調控的。鹿角的再生能力是幫助人類了解再生過程的自然模型。普賴斯研究小組的長期目標是更好地了解鹿角再生過程的化學信號傳遞途徑,幫助人類開發新的治療諸如帕金森之類頑疾的藥物,有助於最終實現修復受損的人體組織。

  科學家們寄希望於通過克隆獲得胚胎中的全能干細胞,通過控制這些干細胞的分化而得到人們想要的組織和器官。醫學界夢寐以求的是,能夠利用干細胞修復身體各種器官的損傷及為衰老的細胞組織補充新生細胞和組織,如果這種為科學家津津樂道、描繪的前景一片大好的藍圖可以實現的話,今后人體器官可以在實驗室按需要生產,血細胞、腦細胞、骨骼、心肌細胞、肝臟的更換都不成問題,即使患上白血病、帕金森氏症和癌症這些不治之症也能絕處逢生。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7 / 17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28 下午 05:54
自然界中的生物再生

  在自然界中,經常能看到生物的再生現象。
典型的再生生物是片蛭。
將片蛭切斷后,斷面能夠識別頭部或者尾部的位置,如果切掉的是頭,頭部將在該位置再生,如果切掉的是尾,尾巴將在該位置再生。
壁虎的再生能力是眾所周知的,壁虎被強敵追殺時,為了保存自己的一條小命,隻好夾著尾巴逃跑。有時不幸被敵人逮到尾巴,在性命攸關之際,壁虎隻有斷尾自保。當敵人還在為得到一頓晚餐沾沾自喜時,壁虎已經逃得無影無蹤了。我們不需要為斷尾的壁虎悲傷,因為不久之后,從斷裂處會再長出一條與原來無異的尾巴。海星也具有驚人的再生能力,不但斷掉的腕足可以再長出來,甚至可以從斷下的腕足再長出一個完整的海星。

  這些動物的再生能力令人驚羨,不禁自憐人類缺乏此種能力。我們的四肢如果因為受傷而缺損,並沒有辦法再長出新的四肢甚至隻是指頭,終將殘疾一生,這種現實令我們非常地氣餒!

  其實,人類的一些器官和組織也具備某種程度的再生能力。
例如,血紅細胞和血小板隻有幾個月的壽命,但是骨髓內的造血干細胞會不斷地造出新的血紅細胞和血小板,以補充失去的血細胞。
皮膚細胞也具有相當程度的再生能力隻要創傷的面積不是很大,都可以再長出新的皮膚組織。
但是人類的再生能力和鹿、壁虎、海星相比,真是小巫見大巫!我們大多數的組織或器官,幾乎沒有任何再生的能力。
人的身體中再生能力最強的器官是肝臟,但是也沒有辦法在絕大部分硬化壞死或完全摘除后,無中生有地再生出新的肝臟來。人的皮膚受傷后雖然也會愈合,但如果傷得太嚴重,就難免會長成難看的疤。

  

  鹿角的再生過程

  鹿角每年都會脫落,隨后又生出新的。整個脫落過程僅僅需要2到3周就可以完成,再生的階段發生在夏天。在1月和4月之間,鹿角脫落,這是成熟交配季節漸近結束時。這個時期它們可以沒有角,因為僅僅在早先的幾個月裡需要,是為了吸引雌性配偶,給它們留下印象,並且同競爭者作戰來贏得雌鹿的愛情。

  鹿角不同於牛角,不是中空的,它們包含有結實的骨組織。

  在鹿角的生長階段,是被類似“天鵝絨”般靈敏的絨毛所覆蓋的,絨毛裡充滿血管,供給鹿角維生素和礦物質,使骨頭增加,促進鹿角的正常生長。鹿角生長2到4個月后,絨毛就沒有用了,裡面會生出一個環狀物,能有效地作為一個栓閥,組成鹿角的基礎,切斷到鹿絨的供血。然后,鹿絨就會干涸,在鹿用角和樹皮摩擦的過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8 / 17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28 下午 05:54
研究發現腦中樞神經細胞可再生
3/7/2001 10:09:00 AM


大陸廣東高明腦病醫療醫藥研究院李子中教授對促進腦中樞神經細胞再生課題進行了研究,此項研究實驗室資料顯示,對缺血缺氧狀況中樞神經細胞損傷保護率及凋亡抑制率達93%,對中樞神經細胞的增殖率達63.9%,表明此項研究對中樞神經細胞具有促進生長發育、損傷修复、凋亡抑制、增殖再生的功能。
据北京晚報報道,李子中教授以祖國醫學為基礎,經20多年的刻苦研究,結合現代神經生物學理論在中醫藥配方上選擇特定的物質加以合成并采用傳統的中醫引藥入腦的理論,增強血腦屏障的滲透性為導向,改善腦的供血供氧和腦的微環境障礙,增強神經膠質細胞神經生長因子的合成和分泌能力,改善神經軸突再生的營養供給,促進神經細胞分裂活化,達到神經細胞增殖、改善腦神經功能的目的。

李子中教授認為人腦有上千億個細胞,其中98.5%至99%的細胞處于休眠狀態,大約有1%至1.5%的細胞參加腦的神經功能活動,每個人的腦中活動細胞數量多少決定著每個人的聰明与記憶程度。

先天或遺傳以及圍產期因素所引起的各种腦疾病,是由于神經系統發育受阻神經細胞參加腦的功能活動數量不足,或神經細胞發育不良;

因感染、中毒、外傷等造成的各种腦疾病,是因為神經細胞損傷所引起的神經細胞數量減少神經功能降低,

中老年因腦的老化、退化所引起的神經系統退行性改變,如腦萎縮、老年性痴呆、帕金森氏症等,均屬神經細胞功能減退過早凋亡所致,但受損傷神經細胞并沒有完全死亡,一部分受損細胞處于半死亡狀態,或稱活性降低狀態,或稱“休眠狀態”。

由于中樞神經系統具有可塑性,即有一定的再生能力,只要我們給這些受損神經細胞通過腦的各個環節提供養分,改善缺血缺氧狀態和代謝障礙,增強氨基酸 類、磷脂類等營養物質,可促進殘存神經元的再生及功能發揮,提高神經細胞活性及對外界刺激的敏感性,使處于休眠狀態的神經細胞及受損神經細胞重新复活。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9 / 17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28 下午 05:54
小麥草和DNA修復的關係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生物學家堀田博士從青草嫩芽中提煉出一種新的成份,並將它暫時命名為P4D1。實驗中發現這種物質會刺激人體自然生成(複製)精蟲及DNA,並能影響此兩者均自然修復能力。

由於再生細胞比一般組織細胞(構成人體組織的細胞)更能修復受損的DNA,並能確保新生細胞維持一定的健全狀態,因此,堀田博士選擇對再生細胞進行實驗。實驗方式是將受測細胞分成兩組,一組以X光照射來破壞細胞中的精母細胞,另一組則注射毒性化學物質加以控制。然後將一些從這兩組分別抽出的受損細胞安置在令其自行恢復的環境中,其他受損細胞則加入了P4D1物質。結果發現這些處於正常控制狀態下的細胞,在加入了P4D1物質後,不僅細胞活化的數量有明顯地增加,而且活化的速度也有增快的現象。如果將P4D1注入末受損的細胞中,將發現這一樣會加速細胞自然的活化功能。

上述結果顯示出青草的幼苗(包括小麥草),可能具有增強細胞活力及複製再生的功能。而對於那些虛弱、老化或患病的人而言,能使他們恢復活力,自然也表示了能使他們擁有更強壯的身體、更強的免疫力,並更能減緩其老化的過程。堀田博士目前則針對恢復速度較慢的組織細胞進行試驗,看看是不是也能產生什麼效果。

青草幼苗的活性對於農業也能產生一些效益,舒那貝爾博士就曾向農夫們說明,以新鮮的青草幼苗餵食牛隻,不僅能使牛隻獲取更多的營養,甚至能使乳牛的壽命延長個至少五、六年。對於其他的牲畜,青草也具有同樣的活化效用。現今已有許多牧場或都市中的動物園藉著大型的機械設備,在室內培植青草,全年提供牲畜食用。想想看,如果青草能讓牛隻如此健壯,在人的身上該會有多大的效果呢?

 

David168 说...

明日葉含有各種營養元素,要使腦細胞活性化,約有十六種,而維他命B類佔五種,維他命B類不足會使頭腦遲鈍,哈雷爾博士實證研究證明此十六種營養對腦細胞極為有效。
這十六種營養素中,明日葉即佔了十種。(包括維他命B12、B6、B2、B1、A、C、D、E、泛酸、鈣、鋅、錳、鐵、碘、菸草酸等) 以明日葉為材料,可做出各式的料理,因為明日葉的葉子、莖、根部皆可食用,毫不浪費。
明日葉可治療的症狀極多,
凡舉高低血壓,癌症、糖尿病、動脈硬化、中風、更年期障礙、胃潰瘍、肝炎、肝硬化、心臟病、失眠等治療作用,並可使頭腦清晰、性格明朗化喔!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11 / 17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28 下午 05:55
啟動大腦能量的仙鑰-Rg1
作者: 陳家騏醫師,「香港人體活化醫學中心」首席醫學總監、科爾興診所醫學顧問

二十世紀初,德國著名精神病學家費爾德曾經斷言:受損害的腦中樞細胞沒有再生能力。雖然醫學界對腦症的研究從未停止,但醫界對於因神經系統發育受阻和神經細胞受損引起的腦萎縮、老年性癡呆、帕金森氏症、腦血管病後遺症等腦病治療方面,仍然束手無策。
1986年起開始有科學家們發表人的大腦中樞神經有一定的再生能力。至1998年11月,瑞典哥德堡Sahlgrenske大學醫院的Peter S.Eriksson及加利尼亞州Salk生物研究所的Fred H. Gage等發表了令人振奮的研究成果:人類成熟大腦的某些部位神經元可再生。像骨髓有幹細胞一樣,大腦亦有幹細胞,這些幹細胞僅存在於腦的某些部位如海馬體,科學家們開發各種調控方法使幹細胞增殖,促使細胞移行及分化,希望達到大腦結構與機能的醫復。

在各類食品、補方中,人參可以說是最常用且有效的補品。近幾十年來中西醫學用科學試驗,證實人參對益智強身、記憶學習能力、活化腦細胞、中樞神經、消除疲勞、抵抗疲勞等方面確實有明顯功效。人參含有的生理、藥理活性有效成份很多,其中以皂甘成分(Ginsenosides)最為重要。 迄今為止從生曬參、白參、紅參中共可分得32種皂甘。

每一種皂甘都有其獨特的功效,《Rg1》對人的記憶及學習過程,包括記憶的獲得、記憶的鞏固、記憶的精確再現有特定的功效。 《Rg1》可通過血腦屏障,進入腦細胞並激活細胞膜受體,促進神經細胞功能,提高神經元膜的轉運功能,加速營養物的進入及改變神經細胞膜內外電位,促使葡萄糖代謝正常化,促進腦蛋白質合成,增加抗缺氧及抗缺血能力;同時可提高神經遞質、月太類激素及輔酉每的前趨物質的含量,激活腺甘酸環化酉每( Adenyl Cyclase),催化其它激素釋放,使殘存神經元再生,使處於休眠狀態的神經細胞復活,提高神經細胞對外界刺激的敏感性,增加腦細胞氧氣供應、提高神經細胞活性及促進受損神經細胞修復,加速促進神經細胞生長因子的合成,進而促進腦細胞的發育、增殖、調節腦細胞代謝,提高腦細胞的耐缺氧能力,達到增強記憶、提高智力、善語言及肢體運動功能障礙的作用。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12 / 17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28 下午 05:56
生病,是細胞在喊救命

60兆個細胞的秘密

文/李采洪
2004-06-23

身體像一座最奧妙的化學工廠,但多數人不知道自己的身體工廠做些什麼,甚至,還常常「虐待」自己的細胞而不自知……。

每天清晨四點,城市的夜貓族剛入睡,前台大病理科主治醫師李豐就起床。先喝一杯水,開始打坐、運動,吃過一碗五榖粥當早餐後,七點鐘,她好整以暇的出門;每天晚上八點,都會上班族還在辦公室裡加班,李豐已開始打坐,準備九點睡覺。她的飲食清淡,中午自己煮糙米飯和蔬菜,晚上只吃中午的一半到三分之一量,整天的飲食,就是五榖雜糧加蔬菜。

很難想像,三十年前李豐罹患過淋巴癌,當年為她治療癌症的醫師,有人都已過世了,李豐卻還活得很健康。若問為什麼,可能的答案是:她現在每天的生活都很「尊重細胞」。

這三十多年來,李豐的工作,是每天在顯微鏡下看人體細胞的生老病死。她說,人在高興時,細胞很圓潤,就像十八歲的年輕人;人生氣時,細胞就像八十歲的老頭,皺皺縮縮的。而且,好細胞和生病的細胞完全不一樣,「癌細胞就是扭扭曲曲,亂七八糟的樣子。」
她說,越瞭解細胞,越為自己過去糟蹋細胞而感到慚愧,直到學會「尊重細胞」,身體才開始好轉。因為她與癌症共存、「賺到三十年」的經歷,不少人會找她分享經驗。

六月一個週三下午,李豐又接到一通電話,電話中的人訴說做骨髓移植後,身體很不舒服,要她介紹推拿師,李豐不介紹,只簡單的對著電話大聲說:「去運動啦!」

「身體有六十兆個細胞,有無數生化工廠,我們是管不了那麼多的!還是供給原料,給他環境,讓身體自己運作就好了。」
李豐說的「提供細胞環境」,
其實是老生常談──規律作息、清淡的飲食和運動。

以肝臟為例,每天晚上十一點為什麼該躺到床上睡覺?因為十一點到凌晨三點是肝膽系統充血、要運作、排毒的時候,此時身體躺平,肝就可以擺平,充滿足夠的血,這時的肝,會是平常的二到三倍大,如果晚上十一點過後還坐著或站著。她說:「就像菜市場吊著的豬肝,放不了多少血。」

‧ 肝臟,是最大的解毒工廠

根據醫學研究,人站著時,肝血的流量比躺著時減少三成,運動時的肝臟血液的流量又比躺著時減少五成到八成,所以,醫師要肝病患者多休息,用意在臥床可以使肝的血流量增加,有助恢復肝臟健康。

肝臟被形容成人體最大的化學工廠,因為,這個重達一公斤半的器官,可以完成五百種以上的化學反應,遠超過任何人為興建化工廠的速度和效率。人體生長和活動時,身體內自然會產生各種化學變化,這些化學變化需要「酶」,人體的有兩千種,肝臟就能生產其中的一千種。

當毒性物質進入人體內,肝臟會自動透過化學作用解毒,一些重金屬如汞,和來自腸道的細菌,也會隨著膽汁分泌排出。這樣的運作是個極複雜的工程,所以,在人造器官中,人工肺、人工腎都可以達到天然器官的功能,只有人工肝臟無法像天然肝臟般進行好幾百種化學工程任務。

再說肺臟,肺臟可以容納六千立方毫米的空氣,可是人坐在椅子上時,每次呼吸進的空氣才半公升,只用了十二分之一。現代人每天的生活就是坐辦公室,出外搭車、乘電梯,每次的呼吸量也同樣只在五百到一千立方毫米之間,其他的肺臟空間等於備而不用。「就像一個人有一棟十二個房間的房子,可是每天忙碌出外工作,回到家裡來,就只用到臥室。」
李豐說,要用到肺臟的每一個部分,唯一的方法就是勤加運動。因為激烈運動時肌肉消耗氧的速度會比心肺供氧速度快,每分鐘呼吸速度增加一倍,每一次吸進肺部的空氣,也可增加五倍以上,另外,深呼吸可以使平常空氣無法到達的肺泡充滿空氣。

另外,為什麼吃冰對胃不好?
李豐曾在手術房中接觸到病人的胃液,胃液比人體的三十七度體溫還要高,也就是說,在這樣溫度的環境中,胃細胞才能工作,灌進一杯冰水,胃液的溫度一定會驟降。這時,所有的胃細胞只好都癱在那裡,暫時罷工。必須等到身體其他器官的熱抽調過來,胃回復該有溫度,胃細胞才又會開始工作。

‧ 救命,停止虐待你的細胞

問題是,不管是很會賺錢的企業老闆,或者是被視為菁英的知識分子,絕大多數人並不了解自己的身體。二十一歲創業、二十七歲就擁有三家企業,賺到一百萬美元的班‧庫巴賽克(Ben Kubassek)在《人生不是特技表演》一書中描述現代人常常在生病之後,還不知道自己為什麼生病。「拿菸虐待自己,罹患癌症時卻又震驚得要命!」他指出。
現任奇美醫院院長詹啟賢在衛生署長任內,描述一般人不了解自己身體的一段話就相當傳神。他曾指出,一個用功的高中女生,可以清楚的背出四川的稻米、甘蔗、苧麻、桐油產地,卻無法指出肝臟、胰臟及脾臟在身體的哪個部位;一個工學院的男生可以侃侃而談電腦主機板上顯示卡與聲霸卡的異同,卻比較不出人腦中腦下腺與松果體的差別。
「生病,是細胞在喊救命!」李豐認為,人應該承認生病該由自己負責,努力反省,改變行為,善待自己的細胞。有人到醫生那裡,要醫生在三天內醫好他的病,因為三天後他要到北京出差。「這樣病是不會好的,只有鬆下來,細胞才有喘息的機會!」

人體是個奧妙的小宇宙,每天身體消化米飯、蔬菜、牛肉,吸收和排泄,都是個大工程,「這中間牽涉的生化反應!真正研究起來,太複雜了!」台大醫院代謝內分泌科主任張天鈞形容,人體就像一個細胞工廠,不同的細胞做不同的工作,如胃細胞負責消化食物,肝細胞工作更多,可以儲藏營養、排除廢物、解毒。

對這個天衣無縫的身體工廠該如何保養?
李豐還是那句話,「不要虐待你的細胞,暴飲暴食、熬夜不睡覺就是在虐待細胞!」

David168 说...

人參皂甘的種類

人參皂甘是人參中所含有的一種特殊近似化學物質的成份,由一
個莫斯科科學家小組所發現,將它們命名為「人參皂甘
(Ginsenoside)」,人參皂甘由化學構造式的側鏈差異,可分為三大
類:

§二醇型人參皂甘(Panaxadiol)

如:Ra1、Ra2、Ra3、Rb1、Rb2、Rb3、Rc、Rd、Rg3,以及僅存
在於紅參中的Rh2、Rs1、Rs2。

§三醇型人參皂甘(Panaxatriol)

如:Re、Rf、Rg1、Rg2、Rh1、Rh0等。

§齊墩果酸人參皂甘(Oleanolic acid)

如:Ro。

人參皂甘的整體作用

(1) 具有促進分泌附腎皮質荷爾蒙的作用,對精神緊張的抵抗力
得以增加。

(2) 具有促進骨髓DNA的合成作用,能增加紅血球及白血球的數
量。

(3) 日本醫屆證實,接受實驗者服用人參皂甘後,生精能力得到
改善。

(4) 許多科學實驗證明,因服用人參皂甘而得到普遍改善的免疫
系統,能夠有效地抵抗物理性物質的侵襲,如細菌、病毒及有毒
化學物質等。

人參皂甘的研究迄今至少已超過二十年,它是人參中最有效的成
分。拜現代生物科技之賜,種類高達三十多種的皂甘,已經可以
完全分離,有些成分含量極低,其中含量較多的Rb1、Rc、Rd、
Re、Rg1(亞洲參),經證實確實與傳統所相信的人參效用相符
合,但這些成分被發現會助長癌細胞的成長。

經過加工的人參,含有極低成分的Rh1、Rh2、Rg2及Rg3,其中
Rh2證實具有誘導癌細胞的凋亡、分化,及調控細胞週期的抗癌
活性,此外Rh2及Rg3則具有抑制癌細胞轉移的作用,這些都有助
於癌症治療及改善病情。顯示中醫界過去的觀察是正確的,換句
話說,癌症病人並不適用傳統人參進補,但是當人參經萃取、純
化並去掉助長癌細胞成長的成分之後,如Rh2反而變成未來癌症
治療的新藥物與新希望。

目前根據臨床實驗治療成果顯示,人參皂甘Rh2有效抑制癌症
率,高達百分之八十三以上,能大幅降低癌症對人們生命健康的
威脅。

Rh2人參皂甘的萃取

人參皂甘Rh2雖存在於紅參中,但因紅參(用藥草溶液蒸過,如吉
林紅參、高麗紅參)品種、產地的不同,其成分與純度亦會有所
差異。根據瞭解,紅參中人參皂甘Rh2的含量只有十萬分之一,
換句話說,每十萬公斤的紅參才能萃取出一公斤重的人參皂甘
Rh2,其珍貴程度可想而知。





中草藥傅奇之七葉膽茶(絞股藍)

文:曾樹城藥師


 

基原

葫蘆科Gynostemma pentaphyllum (Thunb.) Makino.絞股藍屬之全草

特徵

多年生攀緣性藤本。莖柔弱具稜;葉互生,掌狀複葉,小葉通常5枚,中央小葉較大具短期柄,兩側小葉漸小,葉片披針形或卵狀長楕圓形,長4至5公分,寬1.5至3公分淺波狀疏鋸齒緣;花單性,雌雄異株,總狀圓錐花序,雄花萼短小5裂,花冠黃綠色5裂,線狀披針形,雄蕊5枚,雌花序較短;漿果球形黑熟

性味

味苦、性寒、無毒。



五爪粉藤、五葉參、金絲五爪龍、龍鬚,在日本稱之為甘蔓茶。

採集

中、高海拔山林之樹蔭下較潮濕地。全年採收,秋季佳。

傳統藥效

消炎解毒、止咳袪痰、強壯之效。治偏頭痛、神經痛、風濕性關節炎

慢性支氣管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便秘、下痢、糖尿病、改善體質。

用法用量

飲片10~20公克/日;科學中藥:0.5~2.0公克/日。可依病症與體質酌量增減使用量。

附註:

1.本品過量服用會導致腹瀉。

2.孕婦忌服。


化學成分

一、 碳水化合物65.5%,蛋白質19.88%,粗脂肪1.7%,灰份1.54%,水分7.5%,其它1.93%。

二、七葉膽含有近80餘種皂甘成分(其中Rb1、Rb3、Rd、Rf2、Rg3、Rk六種與人參皂甘結構完全相同),因含有人參成分及作用,所以有「南方人參」之美譽。

藥理作用

一、升高白血球作用

七葉膽皂甘的化學結構與人參相同者多,能明顯升高白血球數值,亦能增加白血球吞噬能力。

二、預防癌症腫瘤功能:

七葉膽對肝癌、子宮頸癌、黑色素瘤等癌細胞的增殖有明顯的抑制作用,抑制率達20~80%。

三、保肝作用:

1.抗自由基損傷作用:能抑制肝臟和血漿的脂質過氧化反應,降低肝臟脂質氧化物含量,並能增加自由基損傷細胞氧化酵素的活力。

2.以七葉膽粗皂甘餵食白鼠顯示,其可以降低以高脂質、高糖食物為食的白鼠血中之三酸甘油脂 (Tri-glycerol)、脂質過氧化物 (LPO)、總膽固醇、磷脂質、麩安酸–焦葡萄酸轉氨脢 (GPT) 之含量

3.在吞噬細胞、肝微粒體及血管內皮細胞的氧化試驗方面,七葉膽能降低人類嗜中性白血球之超氧化物陰離子及過氧化氫的含量,故可以減低被氧化作用,增加細胞存活率。

四、血小板凝集:

抑制及誘導血小板的凝集與釋放,對某些心脈血管疾病有一定防治功效

五、抗心臟血管疾病:

1. 血流動力學的影響:能降低腦血管及冠狀血管的阻力,增加冠脈流量,減慢心率,明顯的有降低血壓的功能。

2.抗心肌缺血缺氧作用:能減輕缺血心肌組織結構的損傷程度,亦能縮小心肌梗塞範圍,對心肌細胞有保護功能。

3. 降血脂作用:能抑制脂肪細胞產生游離脂肪酸及合成中性脂防,對脂質代謝失調有調解和改善的功能,所以對高脂血症有防治的作用。

六、降血糖作用:

能預防調節血糖與胰島素的協調功能,所以對大渴、多飲的糖尿病患者,能減輕其症狀。

七、鎮靜催眠作用:

具有顯著的鎮靜、催眠、抗緊張的作用,對於精神緊張、鎮痛以及神經衰弱、失眠等效果明顯。

八、健腦、學習記憶增進作用:

所含有效成分如人參皂苷等,能促進腦細胞的活化,因此對於學齡兒童之學習力、記憶力,有增強作用,並有防治老人癡呆症的功能。

九、抗衰老作用:

明顯提高免疫力。促進機體神經細胞生長及保護延緩腦細胞萎縮,增強腦的活力和記憶力。

十、抗胃潰瘍:長期壓力大、情緒緊張下,容昜造成胃腸方面疾病,若日常飲用,對胃潰瘍有顯著的治療。

十一、可治白

絞股藍含微量元素,對養顏美容、改善黑斑具有一定療效。因此將其運用在頭髪由白轉黑、落髪再生,效果也頗為不錯。

結論

中醫對絞股藍功效的說法有三助—助眠、助長、助消化。三淢—減疲、減肥、減緊張。三抗—抗炎、抗癌、抗衰老。另一說法是一飲六得—吃得下(增食慾)、拉得出(消便秘)、睡得著(助睡眠)、做得動(添精力)、老得慢(駐青春)、好得快(健體魄)



蔡鴻祺
「天王補心丹」側重滋養腦神經;
「孔聖枕中丹」則偏重清除壞蛋白質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16 / 17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7/1/5 上午 11:44
細胞年輕化

 
研究「細胞老化」及如何使「細胞年輕化」是當今科學界最熱門的題目。由研究helicase 變異與老化、複製羊桃麗小姐(Dolly sheep)、複製牛傑彿遜先生(Jefferson ox)、 以至於最近被認為青春之泉(Fountain of youth)的核糖蛋白酵素telomerase。這些研 究激起生物技術產業很大的漣漪,美國加州Geron生物技術公司正積極研究以telomerase 基因轉殖,以控制細胞老化。

人類體內每一體細胞均含有23對染色體,在染色體兩端含有稱為telomere的端點DNA 以形成保護套(cap),其核酸序列為重複排列的TTAGGG/CCCTAA,全長約15Kb,此段保 護套序列由一反轉錄活性之telomerase負責複製,此酵素一旦缺失或失去活性將導致細 胞內端點DNA隨著細胞分裂逐漸變短,終致細胞老化死亡。自從Howard Cook在1986年發現 人 類細胞染色體端點DNA後,十餘年來對於此段端點DNA在細胞生命期所扮演的角色爭議不斷。

Telomerase在配子細胞中活性強,相反的,在人體各器官中的體細胞內並不表現,因此, 端點DNA隨著細胞分裂逐漸變短,終致細胞趨於老化死亡。Woodring Wright等人為瞭解 telomerase在細胞分裂所扮演的角色,特將此互補基因(cDNA)經由質體導入正常體細胞 (包括視網表皮、纖維母細胞)內,發現正常體細胞中表現telomerase活性,端點DNA保 護套延長1.7 – 3.7 Kb,細胞分裂延長20– 36代以上,其染色體核型分析及表現型均與年輕正常細胞相似。

接著爭論的是:腫瘤細胞表現高量telomerase活性,是否導入telomerase會使正常 細胞轉形為腫瘤細胞?此疑慮可由高telomerase活性但非致癌性的幹細胞(stem cells) 及配子(精、卵)細胞而加以屏除。腫瘤細胞致癌機轉部份原因是細胞周期之調控點 嚴謹度降低、基因組不穩定性增加,而抑制端點DNA變短,並非telomerase活性所造成。 此外,正常體細胞中導入telomerase,並未發現任何細胞轉形致癌現象。

此種基因轉殖,在使telomerase在正常2n細胞中表現以延長細胞生命期,將使人類 在未來「細胞年輕化」之研究上握有掌控權,在生化科學醫學研究、生技製藥應用上 將有無窮利基與商機。(執行長室阮忠清整理,取材自Science 279, 16th January, 1998

David168 说...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17 / 17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7/1/27 下午 01:15
不會老化的動物──珊瑚
作者: 宋克義 中山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

91/12/18

生物是不是一定有老化的現象呢?我們都知道很多植物,例如盆栽的黃金葛沒有老化的現象,只要給予足夠的水分,它似乎可以一直分株、一直長出新葉。阿里山的神木已有幾百年的高壽,仍然能抽出新芽。至於動物界呢?珊瑚是一個有趣的例子。

不會老化的動物──珊瑚

珊瑚並沒有老化的現象,一株年紀很大的珊瑚與年紀很輕的珊瑚比較起來,並沒有死亡率較高的情況,也沒有生理機能降低和衰退的徵兆,在繁殖後代上更是老當益壯。比較正確的說法應該是,愈大的珊瑚生得愈多。雖然大珊瑚一定是活了很久,但活了很久的珊瑚卻未必都能達到很大的體型,主要因素在於珊瑚的生長方式。

珊瑚小時候是一隻像海葵一樣的珊瑚蟲,但是牠長大的機制,卻是靠增加珊瑚蟲數目的方式形成一個珊瑚群體。每隻珊瑚蟲有口、有觸手、及消化腔,群體內珊瑚蟲彼此之間也有組織相連。珊瑚蟲可以獨立地攝食,但是當同一群體內其他珊瑚蟲有需要時,也會傳送營養以互通有無,畢竟他們都是起源自同一顆受精卵,經由無性的方式增生而來的。

在珊瑚的成長過程中,並沒有一定的青春成長期和成熟生殖期的區分,不管年紀多大,牠都是一直在成長的。另一方面,珊瑚群體也一直在遭受其他生物或是惡劣環境的侵襲,例如群體內有些珊瑚蟲可能被海星吃掉,有些部位可能由於被海藻遮住光線和水流而無法繼續生存,泥沙太多也會把珊瑚悶死。但是,只要不是整個珊瑚群體都遭殃,活下來的珊瑚蟲總是可以繼續以出芽或分裂的方式,長出新的珊瑚蟲來延續生命。珊瑚蟲到了生殖季就可以發育出配子(精和卵)來。雖然同樣是成熟排卵,大珊瑚所產的卵數目可以是小珊瑚的十萬倍。這個可以無限上綱的生殖力,是珊瑚不會老化的原因之一。

沒有分化就不會老化了嗎?

另一說法是,分化是老化的開始,若生物體內沒有分化的現象,老化就不會開始。人和果蠅一樣都有組織、器官的分化,細胞特化以後具有特定的功能,有些是很難被取代的,有些則是沒有再生的可能,但是在細胞分裂、繁衍的過程中,突變卻可能累積在粒線體或核內的去氧核醣核酸上。特化的細胞累積了太多的突變後,遲早會失去原有的功能,但是此時又無法由周圍的細胞重新特化出新的細胞來取代,因此功能就喪失了。長久下來,失去的功能愈來愈多,老化就愈來愈嚴重。這個累積的速率可能與細胞中氧的濃度有關,因為過氧化物容易造成突變,而抗氧化物的功能就是促進過氧化物的代謝,使它成為無害的物質。

我們一般所知的維他命C、維他命E,在試管內都有抗氧化的功能(但在臨床上是否有抗老化的效果,卻未獲證實)。在沒有分化的生物裡,成體體內各種細胞仍然能由未分化的細胞特化而來,因此,不論那個細胞喪失了功能,都可以由其他細胞取代。通常這些未分化的細胞都分散在這類生物體內的各個部位,例如植物的形成層就可以分化成根、莖、葉,甚至花苞,進而開花、結果。珊瑚成體的各類細胞也都能由未分化細胞特化而來,因此,不論是表皮、黏液甚至消化細胞,都可以很容易地再生。是不是因為這個現象,使珊瑚得以免除老化的限制呢?不具分化的現象,對珊瑚造成的影響是什麼?

珊瑚生存的秘訣

珊瑚沒有特化,如何能長到很大的體型呢?珊瑚靠無性生殖的方法增加珊瑚蟲數目,使得群體不斷長大,每個多細胞的珊瑚蟲也都保持不分化的狀態,這點跟果蠅具有器官分化現象是有很大的差別的。在綠島南寮港外有一株目前所知是世界上最大、最老的珊瑚。這株珊瑚有 12 公尺高,周長 30 幾公尺,估計應該有一千二百年的高齡。雖然在牠身上住了很多其他生物,但是仍然生長旺盛,生殖如常。事實上,很多目前仍活著的珊瑚都已非常高壽了,只不過牠們曾經斷裂、折損過,以至於歲月留下的痕跡早就消失了。截至目前為止,還找不到一個很可靠的方法來測定牠們的年齡。這就像家裡的黃金葛,到底當初種子發芽是在什麼時候呢?實在不得而知。

既然不會老,為什麼珊瑚不會長滿整個大海呢?不會老並不表示不會死,就算是人,大部分也都不是老死的。珊瑚可能被吃掉、被泥沙掩蓋,或被強風、巨浪所摧毀,這些都未必和年紀有關。事實上,只有在合適的海域中,珊瑚才能安然長到很大的體型。例如,水質清澈,光線才能穿透到海底;相當的水流,才能帶來足夠的營養;而適當的遮蔽,才能免於強風猛浪的侵襲。在綠島迎風的北邊海岸,珊瑚體型就明顯比下風處的西南邊小,這種差異顯然是當地環境因素所造成的。

既然不會老,珊瑚族群的年齡組成又是如何呢?大部分的珊瑚在浮游的幼苗期就已經陣亡了,能成功著床在堅硬底質上的只占少數,一直等珊瑚群體長到相當的大小,死亡率才會降低。一旦長到很大,就幾乎是逃離死神的掌握了。因此,一般潛水時看到的珊瑚都有幾十歲的年紀,而稍微大一點的(大於 1 公尺),就幾乎都是百歲以上人瑞級的珊瑚了。這也是為什麼珊瑚礁不容易形成的原因,因為採走了一個 1 公尺大小的珊瑚,就至少要等一百年才能再長得成。

根據目前研究珊瑚平均世代長短的保守估計,群體珊瑚一個世代都要 30 年以上,也就是說每一隻出生的小珊瑚的父母平均是三十幾歲,這種比人類還要長的世代,在動物界並不常見。

珊瑚看似牢固地黏在底質上一輩子不動,就跟陸上的大樹一樣。事實上,如同植物的花粉、果實是植物一生中的旅遊階段一樣,發育中的珊瑚幼苗,以及釋放到水中的配子,是珊瑚一生中的流浪時期。只有在這個時期,珊瑚沒有骨骼的羈絆,漂浮在水層中隨波逐流。

這段流浪的時期可能讓他們遠離父母的家鄉,去尋找自己的未來。這段時期很重要,因為家鄉未必永遠適合珊瑚居住,而對珊瑚的父母來說,把子女散布到遠近各個角落,或許是在風雲難測的大海中最好的生存策略。在沖繩研究珊瑚礁的學者,就很有興趣想知道當地的珊瑚當初多半是從哪裡來的。同樣地,臺灣珊瑚礁的研究人員、大堡礁的科學家,也都想知道當地的珊瑚是從哪裡漂來的。另一方面,當地出生的珊瑚苗又流落到何方了呢?

海洋物理學家從海流的方向及流速,可以判斷出琉球的珊瑚苗應該是由黑潮從南方帶上來的,也就是說綠島、蘭嶼或臺灣東海岸所生產的珊瑚苗,應該是琉球珊瑚的重要來源。

同樣的道理,綠島、蘭嶼的珊瑚大概也可以循著海流逆向追溯到菲律賓等海域去找到父母親。由此看來,各個看似獨立的海島和珊瑚礁,實際上是藉由海流連結起來的,相隔兩地的生物間雖然彼此從不相見,但可能有很近的親緣關係,上游的珊瑚礁如果被破壞,恐怕就沒有新的幼苗在下游的珊瑚礁上附著。誰能說這個世界不是彼此息息相關的呢?這個現象也說明了若要保育珊瑚礁,光靠自掃門前雪恐怕是不夠的。科學家比較在乎的是,珊瑚苗到底漂流多遠,或是由反面的觀點來看,珊瑚礁上的珊瑚有多少是由遠方來的,又有多少是當地出生的。

珊瑚可以活很久,有什麼特殊的適應方式是其他短命的生物種類所沒有的呢?既然珊瑚不會老死,那麼長壽的秘訣是什麼呢?珊瑚礁是個擁擠的空間,固著生活的珊瑚最重要的是保住並且擴大自己的立足點,因此,最大的威脅往往是來自他的鄰居,也就是另一隻也想保住並且擴大立足點的生物。

珊瑚可將細胞特化成長長的觸手,藉由上面布滿的有毒刺絲胞來對付附近的生物,有些珊瑚會把消化腔翻摺出來,直接消化邊界上蠢蠢欲動的其他生物。發展出這些機制所花費的能量可能不少,以至於珊瑚群體邊緣的珊瑚蟲常常只有很低的繁殖力。有些珊瑚,尤其是軟珊瑚,還含有毒性的化學物質,可以抑制其他生物的著苗及生長,連魚都不喜歡吃軟珊瑚。這些天然物可能對抑制人體內腫瘤細胞會有幫助,目前是國內外化學家及藥學專家努力研究的對象。

珊瑚的致命危機

目前,引起全球注意的是珊瑚礁大量白化的問題,珊瑚細胞內的共生藻受環境波動,例如在水溫過高時,會離開珊瑚宿主,這時候珊瑚的組織會變得透明,連白色的骨骼都看得到。當大量珊瑚都白化時,海底由本來黑暗的色調變成白花花的一片,在船上、岸上都看得出來,白化若持續幾周,珊瑚就無法存活了。

一九九八年,全球很多海域的水溫都異常偏高,以臺灣東部海域為例,八月下旬至九月初的海表水溫,比過去高出攝氏 2.5 度,而八、九月又是臺灣一年中海水溫度最高的季節。短短一、二星期內,全臺灣的珊瑚礁都發生了大規模白化的現象。事實上,從當年二月開始,南半球就已傳出珊瑚礁白化的現象。由於電腦網路和衛星水溫影像的配合,使得這個全球大規模的白化現象,幾乎是即時被預測、監測及報導。

一九九八年全球年均溫是自一八五六年有溫度紀錄以來最高的一年,比起自一九六一至一九九○年三十年間的平均溫度,要高出攝氏 0.59 度。事實上,從各種溫度指標來看(不是直接測量的溫度),一九九八年是一千年來溫度最高的一年。而地球年均溫在過去一百年來,已經增加了大約攝氏 0.8 度。

很多地方的珊瑚礁嚴重白化,造成大規模死亡,顯然這個現象不能等閒視之。因為珊瑚礁的形成不是三、五年就可達到的,牠的生物多樣性、總生產力都是海洋中最高的,對漁業、觀光業的貢獻更使牠和地方經濟密不可分。

目前科學界的普遍看法是,地球由於大氣中二氧化碳的累積造成溫室效應,使得氣溫逐漸增加,而每隔三至七年為一個周期的聖嬰現象,又使海水溫度異常升高,一旦水溫超過攝氏 30 度左右,大規模的珊瑚白化就會發生。如果這些理論都是對的,類似一九九八年的全球珊瑚白化現象還會再度發生,而且會更嚴重,到時死亡的珊瑚將會更多。

儘管珊瑚不會老化,生命對牠們來說有無限延伸的可能,但是當適合牠們生存的環境改變時,珊瑚適應的潛力卻受限於牠自己太長的平均世代時間。細菌是最能適應環境變化的生物,一個適合高溫的細菌不到十天的時間就有布滿全世界的繁殖潛能。同樣的突變發生在珊瑚上,卻要經過好幾十年後,才能傳到下一代。

歷史上曾出現過比現在更高溫的時代,那時候的珊瑚是怎麼度過的呢?是分布到較高緯度的海域?或是到比較深的海床上?這些地方目前都不是適合珊瑚礁生存的海域。對珊瑚來說,一個變動、充滿不確定的未來正要開始。珊瑚礁顯然是受到全球暖化嚴重威脅的第一個生態系,牠將如何因應環境的變化,使其後代得以繁衍生長,值得我們深入研究並加以師法。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02年12月,360期

David168 说...

負離子功能
-活化細胞
增強免疫系統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3 / 16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2/13 上午 07:32
大陸廣東高明腦病醫療醫藥研究院李子中教授對促進腦中樞神經細胞再生課題進行了研究,此項研究實驗室資料顯示,對缺血缺氧狀況中樞神經細胞損傷保護率及凋亡抑制率達93%,對中樞神經細胞的增殖率達63.9%,表明此項研究對中樞神經細胞具有促進生長發育、損傷修复、凋亡抑制、增殖再生的功能。
据北京晚報報道,李子中教授以祖國醫學為基礎,經20多年的刻苦研究,結合現代神經生物學理論在中醫藥配方上選擇特定的物質加以合成并采用傳統的中醫引藥入腦的理論,增強血腦屏障的滲透性為導向,改善腦的供血供氧和腦的微環境障礙,增強神經膠質細胞神經生長因子的合成和分泌能力,改善神經軸突再生的營養供給,促進神經細胞分裂活化,達到神經細胞增殖、改善腦神經功能的目的。

李子中教授認為人腦有上千億個細胞,其中98.5%至99%的細胞處于休眠狀態,大約有1%至1.5%的細胞參加腦的神經功能活動,每個人的腦中活動細胞數量多少決定著每個人的聰明与記憶程度。先天或遺傳以及圍產期因素所引起的各种腦疾病,是由于神經系統發育受阻神經細胞參加腦的功能活動數量不足,或神經細胞發育不良;因感染、中毒、外傷等造成的各种腦疾病,是因為神經細胞損傷所引起的神經細胞數量減少神經功能降低,中老年因腦的老化、退化所引起的神經系統退行性改變,如腦萎縮、老年性痴呆、帕金森氏症等,均屬神經細胞功能減退過早凋亡所致,但受損傷神經細胞并沒有完全死亡,一部分受損細胞處于半死亡狀態,或稱活性降低狀態,或稱“休眠狀態”。

由于中樞神經系統具有可塑性,即有一定的再生能力,只要我們給這些受損神經細胞通過腦的各個環節提供養分,改善缺血缺氧狀態和代謝障礙,增強氨基酸 類、磷脂類等營養物質,可促進殘存神經元的再生及功能發揮,提高神經細胞活性及對外界刺激的敏感性,使處于休眠狀態的神經細胞及受損神經細胞重新复活。


3/7/2001 10:09:00 AM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4 / 16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2/13 上午 07:44
October 28,2005
科學家發現讓受損神經再生復原的方法
科學家發現讓受損神經再生復原的方法

褚志斌 (芝加哥大學博士後研究員)

在兒童期,神經細胞還在發育,因此若受到損傷,很容易再生修補復原。然而,青春期後神經系統發育完全,一但受到損害,就很難再修補,神經細胞也難以再生。因此脊椎中樞神經(central nervous system)損傷的病患,往往後半輩子要忍受身體部分或全身癱瘓而無法治癒。

當中樞神經受損時,神經髓鞘(myelin)和神經膠質疤(glial scar)內的一些物質會抑制神經細胞軸突(axon)的再生,不過這抑制機制尚未完全明瞭。科學(Science)雜誌一篇十月分發表的論文(Science V310, p.106-110, 2005)指出了一種讓神經細胞再生復原的方法。

這些科學家起初試圖尋找一種能促進神經細胞再生的藥物。他們利用小腦顆粒狀神經元細胞(cerebellar granule cells)和視網膜移植神經細胞(retinal explant)的細胞培養實驗,試驗了超過四百種小分子(small molecule)化合物,意外地發現一些抑制細胞膜上的上皮生長因子受體(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訊息(signaling)的化物,例如AG1478和PD168393等,可以促進神經細胞的再生復原。

他們發現兩種已知會抑制神經突觸(neurite)再生的抑制物,包含來自髓鞘的神經再生抑制分子(myelin-associated glycoprotein、Nogo-A、oligodendrocyte myelin glycoprotein),和一但神經受損星狀細胞(astrocyte)清除壞死的神經細胞並留下的神經膠質疤內的軟骨膠硫酸鹽蛋白聚醣(chondroitin sulfate proteoglycan),都需要倚靠EGFR signaling。當這些科學家抑制EGFR的磷酸化活性(kinase activity)時,成功地抑制了上述兩種神經再生抑制物。

為了驗證在動物體內也有相同的結果,他們利用這些化合物抑制成年老鼠眼睛周遭的EGFR signaling,成功地讓老鼠體內受損的視覺神經元細胞再生。事實上,市面已經有現成且通過臨床試驗用於抑制EGFR signaling的藥物,例如Genentech公司的Tarceva藥物已經被美國食物藥品管理局(FDA)核准用於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治療。
這些科學家也拿這種藥物做測試,發現這藥物和前述其他化合物一樣具有促進受損神經細胞再生復原的效果。因此無須耗費額外多年時間的研發,醫生可以直接利用這些現成藥物來協助神經受損的病人讓神經細胞再生復原。不過有些科學家持較保守的看法,他們認為人體畢竟比老鼠複雜得多,因此只施用抑制EGFR的藥物也許無法促進神經再生,應該同時使用能促進神經生長的藥物才能看到成效。不過無論如何,神經細胞受損後的再生復原將不在事遙不可及的夢想!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5 / 16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2/13 上午 07:52
2005年11月21日


美研發再生細胞膠 可望訂做人類器官
【東森新聞報 記者何瑞珠/編譯】
  美國猶他州一名科學家研發出一種再生細胞膠,有助於從實驗室中做出人造器官。

  科學家取出一個你的細胞,最後卻可培育出各式不同的器官,這不是科幻電影【絕地再生】的劇情,而是美國猶他州科學實驗室裡正在研發的實驗。

  猶他州大學的生化教授最近在實驗室中發展出這種無色無味的再生細胞膠,科學家只要取得某個人類細胞,從細胞中找出生長結構,這種再生細胞膠便可依照科學家規劃的生長方式,在實驗室的培養皿中長成人類細胞的模樣。

  研究員生化博士普萊斯蔚區說,「他們可自行組成,變成可用的細胞。」

  許多再生組織組合起來甚至可發展出整個器官,雖然科學家可再生器官,但他強調他們並不想扮演上帝,蔚區說「我們不想欺騙生物學和扮演上帝,我們只是利用現有的生物學,讓這些組織自行組成。」

  這項研究目前還在起步階段,不過美國國家科學發展基金會已同意挹注五百萬美金的研究經費,好讓這個研發計畫能早日實現。
發表於 2005年11月21日 10:07 PM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6 / 16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2/15 下午 04:46
隨者年齡增長,
腦細胞逐漸衰退與萎縮,
整個腦組織也因萎縮而退化,
生長激素
能促進腦部血管的新生,
能夠刺激腦細胞的分裂,修補及再生,

因此能夠增強及恢復大腦的記憶力,
改善思考和分析的能力並幫助意志力集中,
生長激素對腦部的作用還包括幫助睡眠、穩定心情、改善情緒等,對於憂鬱症的患者有很大的幫助。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7 / 16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4/5 上午 08:18
臟器再生 來日可期
【記者楊清雄/報導】

人類成功利用患者僅存的器官正常細胞,培育功能良好的心臟、肝臟或腎臟,讓心臟病患、肝癌患者,乃至於腎臟衰竭的人,不用眼巴巴地等待他人捐贈器官;這樣的日子似乎不遠了,因為科學家已經可以成功利用自己細胞製造出「膀胱」,這個功能較為簡單的器官了。

前波士頓兒童醫院阿塔拉醫師領導的團隊,1999年起為七名年齡4到19歲的先天脊柱裂病患,擷取其正常膀胱組織細胞,培養成膀胱組織後,先把患者體內不良的膀胱組織切除,再將「人造」的組織與其縫合,解決他們膀胱缺乏彈性、易失禁的問題。

曾遠赴美國匹茲堡大學進行幹細胞研究的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醫療長盧星華表示,阿塔拉研究起步很早,十多年前就在美國波士頓醫院組織研究團隊。

不同於幹細胞複製器官,阿塔拉取出患者膀胱不同部位細胞,體外培養後,再把細胞種在生醫材料製成的支架上。

膀胱組織層次分明,包括黏膜層、黏膜下層、肌肉層等,阿塔拉須培養各個層次的膀胱細胞,依序種在支架上,數量夠多的膀胱細胞就順著支架形狀長成胱膀。醫師再將它拿去與患者原有膀胱縫合。說來簡單,但是卻花了阿塔拉十幾年的光陰。

長庚醫院林口器官移植中心主任李威震表示,學界想利用患者自體的細胞,來培育正常組織、甚至臟器的想法,已有很久的歷史,但迄今人類也只能做出皮膚、軟骨等較為簡單的組織,距離「臟器」還有很遠的路要走。

即便是美國這次的經驗,也僅只於「功能較為簡單」的膀胱,因為,比起肝臟、腎臟,膀胱基本上只有儲存尿液的功能;但是李威震認為,即便如此,人類也花了相當時間才有今天的成果,無論如何,這也表示人類在組織工程上,有了相當不錯的成績。

他說,未來醫界仍期待由幹細胞來製造器官,因為這樣做出來的器官才有可能會是完整的,而且是「最純」的。

【2006/04/05 民生報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8 / 16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8/17 下午 03:17
用脂肪細胞再生中樞神經細胞 日本動物試驗獲成功
資料來源:新華網記者錢錚 2006-03-22

--------------------------------------------------------------------------------
  日本醫學專家在動物試驗中成功實現用皮下脂肪細胞再生中樞神經細胞,因脊髓損傷而下半身癱瘓的大白鼠移植這種中樞神經細胞後,運動機能得以恢復。
  據 《日本經濟新聞》 報道,日本聖瑪麗安娜醫科大學和日本大學的聯合研究小組從大白鼠脊背的皮下組織中提取脂肪細胞,用特殊培養方法使脂肪細胞轉變為前脂肪細胞,這種細胞具有分化成骨骼、肌肉等組織細胞的能力。向前脂肪細胞的培養液中添加促使其分化為神經細胞的藥劑,再經過一段時間的培養,前脂肪細胞生成了中樞神經細胞。

  給脊髓損傷的另一些大白鼠植入這種源自脂肪細胞的中樞神經細胞,約三周後,原本靠前腳拖著下半身前進的大白鼠能同時用後腳走路了。研究人員觀察移植後的脊髓,發現植入的中樞神經細胞已能夠和脊髓中原有的細胞一樣發揮功能了。

  中樞神經機能一旦因疾病或事故喪失就難以恢復,目前尚無有效治療方法。研究人員計劃著手研究人類脂肪細胞是否也能再生中樞神經細胞。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9 / 16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0/25 下午 06:09
用脂肪細胞再生中樞神經細胞 日本動物試驗獲成功
資料來源:新華網記者錢錚 2006-03-22

日本醫學專家在動物試驗中成功實現用皮下脂肪細胞再生中樞神經細胞,因脊髓損傷而下半身癱瘓的大白鼠移植這種中樞神經細胞後,運動機能得以恢復。

  據 《日本經濟新聞》 報道,日本聖瑪麗安娜醫科大學和日本大學的聯合研究小組從大白鼠脊背的皮下組織中提取脂肪細胞,用特殊培養方法使脂肪細胞轉變為前脂肪細胞,這種細胞具有分化成骨骼、肌肉等組織細胞的能力。向前脂肪細胞的培養液中添加促使其分化為神經細胞的藥劑,再經過一段時間的培養,前脂肪細胞生成了中樞神經細胞。

  給脊髓損傷的另一些大白鼠植入這種源自脂肪細胞的中樞神經細胞,約三周後,原本靠前腳拖著下半身前進的大白鼠能同時用後腳走路了。研究人員觀察移植後的脊髓,發現植入的中樞神經細胞已能夠和脊髓中原有的細胞一樣發揮功能了。

  中樞神經機能一旦因疾病或事故喪失就難以恢復,目前尚無有效治療方法。研究人員計劃著手研究人類脂肪細胞是否也能再生中樞神經細胞。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10 / 16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7/1/15 上午 06:52
含生長因子製劑 加速傷口癒合
能減少疤痕組織增生 慢性傷口潰瘍病人福音

詹建富)2004-08-27





●對於慢性傷口潰瘍的病人而言,除了反覆發炎及蜂窩性組織炎外,甚至有引發菌血症、敗血症的致命危機;台灣長庚醫院燒傷中心主任楊瑞永指出,他採用含有生長因子的製劑臨床用於血管瘤病患的傷口及糖尿病患的局部潰爛,發現可快速增加潰爛傷口的癒合,且能減少疤痕組織的增生。
大陸鑽研生長因子的涂桂洪教授表示,蚯蚓一分為二可以再生,這個來自生物界的啟示,讓醫界開始鑽研可以促進細胞分裂、生長的活性物質,而隨著越來越多實驗發現,利用生長因子的增殖、趨向原理,可以加速創傷癒合及膠原蛋白的代謝,因此在臨床應用上,可讓燒燙傷、皮膚潰瘍、角膜潰瘍甚至牙齦萎縮的病人,都可以加速表皮增生。

楊瑞永表示,臨床應用於傷口癒合的生長因子有表皮細胞生長因子及纖維細胞生長因子等,其作用主要在調控傷口癒合時間,並促進細胞修復的能力。

他以臨床許多出現慢性傷口潰瘍的病人為例,有的傷口已深及見骨,有的則是屢次補皮依然無效,因此他採用一種基因重組的血小板生長因子製劑,讓一名重度中風而在臀部出現潰爛的病患接受治療,在兩周內就能讓傷口變淺、變小,連他本人也非常驚訝。(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11 / 16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7/1/27 下午 02:40
端粒酉每
端粒(Telomer)染色體不可缺少的一部份
李文權【國立中興大學農藝系教授】


※科學知識51期第35-48頁

 
  在現代遺傳學中,我們已經完全瞭解,生物的遺傳物質大部份均包含在細胞的染色體上。這種遺傳物質就是我們常聽到的DNA,也就是所謂的去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ic acid)。這種DNA是一條很長的雙鍊分子。很密集的纏繞在染色體中。上面有四種含氮的鹽基,簡稱為氮基(base)。
  分別縮寫為A,T,G,C。它們在DNA雙鍊分子中間,以A-T與G-C方式逢機重復的排列在其上。因而形成遺傳密碼(見圖一)。


圖一 去氧核醣核酸(Deoxyribonuclic acid, DNA)的模式圖

  染色體上的DNA分子在細胞分裂時可以進行增殖。增殖的方式是兩鍊先裂開,游離的氮基核甘酸與相對的氮基連接,以原來DNA的兩條鍊為模板進行復製,因此所製的DNA分子與原DNA相同(如圖二)。最後使染色體增殖為兩條,進而使細胞分裂成為兩個。在DNA增殖時,而要一種酵素,即所謂聚合酉每又稱為多思酉每(polymerase)。有這種酵素才能使染色體上的DNA分子產生增殖的現象。然而,在染色體的末端有一小段DNA卻無法利用一般聚合酉每使其增殖。這段DNA在染色體末端,類似一種帽狀的護蓋。遺傳學家稱它為端粒(telomere)(見圖三)。在「telomere」一字中,「telo」,希臘文是「尾端」的意思;「meros」則為「部分」之意。



圖二 真核生物染體二相鄰複製環(replicon)的DNA增殖模式。在複製環1,2的DNA合成起始點上,當複製開始時,會出現一開口。(a)複製前。(b)在單位1處,開始雙向複製;但單位2尚未開始。(c)單位1複製完成,單位2開始複製。(d)二單位均已完成,但不知其末端是否已經固定,或採取另一方式複製。(e)經兩個單位的聯合複製產生子螺旋體,二單位聯合形成一大的開口。



圖三 端粒的形狀模式圖

  這種在細胞染色體末端的結構,在過去,一直未引起學者的重視。但在過去十幾年中,卻發現它的重要性。在細胞分裂時,他們發現若沒有端粒的增殖,則細胞會逐漸的老化,甚至死亡,進而導致絕種,但卻不知端粒增殖的機制。直到最近發現端粒酉每才知道它的真象。

  對於端粒最早的認識還是要推1930年代的兩位生物學家。一位是米蘇里大學的麥克蘭多(McClintock)女士,她是一位玉米育種的專家,也是跳躍基因(transportable elements)的發現者;另一位則是愛丁堡大學的慕勒(Muller)。他們所用的研究材料雖不相同,但他們在同一時間發現了染色體的端粒,同時並發現這種端粒可維持染色體的穩定。麥可蘭多並認為,染色體若沒有此端粒,則所有染色體會彼此黏在一起。因而染色體就會變形,其作用亦會產生改變。這種現象不但影響到染色體的存在,同時在增殖分裂時亦不能正確,進而使整個細胞產生異常。

  一直到七○年代,由於分子生物快速的進步,因而使這種端粒的成份與結構得以大致的明瞭。1978年,分子生物學家布萊可佈(Blackburn)與耶魯大學的高爾(Gall)利用池塘中的一種單細胞微生物Tetrahymena為材料,發現此微生物端粒上包含著極短,而且極為簡單的一組核 酸系列。其順序為TTGGGG,而且這一段一再的重複。

  自此以後,學者們進一步在其他生物中亦做類似的研究。包括動物、植物、以及微生物。結果它們均有類似的端粒結構。如老鼠與人類等脊椎動物,其端粒的核若酸大部份均為T(Thymidine)與G(Guanine)。例如人與老鼠的端粒核若酸順序為TTAGGG,蛔蟲則為TTAGGC。

  大約在八○年代初期,學者毛柴(Moyzis)等人利用新開發的研究工具對人類端粒做深入的研究,並能複製人類染色體端粒,更得知其立體結構以及在細胞中的功能。

  毛柴在1988年證實端粒未攜帶基因,但卻是染色體主要維持存活的物質。由此也使我們得知,有時細胞中不攜帶基因的部位反而是維持細胞生存的主要部份,雖然它們沒有明確的蛋白質中之氨基酸系列。

  人類端粒的複製對於人類染色體做圓亦有很大的幫助,進而可以探知染色體上許多遺體的致病基因。同時亦可瞭解染色體如何在細胞中正常運作。除此之外,端粒也被認為具有防止染色體在複製過程中短化的功能。染色體短化具有致命的危險,因為它會失去一些基因。控制染色體上基因複製的酵素常有一種現象,就是當DNA複製後,在其新複製股之夬端會遺漏一些核若酸系列。在此情形下,細胞內若無法彌補這種缺失,則染色體在連續複製的過程中有逐漸變短的現象。如果其生殖細胞(卵與精子)染色體若不斷變短,則此物種就會逐漸毀滅絕種。然而在事實上,人類或其他生物這種變短的現象並未發生。顯然在原始鍊上的端粒可能具有某保護作用以防止該酵素的傷害。

  在前面曾提到端粒的核若酸系列有時會重複數次,毛柴在他的實驗中亦有發現。不過在人體細胞中,DNA組合的重複本來就很多,約佔2950。有些氮基系列重複散佈整個DNA分子中,還有一些系列在同一行中連續的重複。毛柴等人認為這種情形類似DNA的一個護板。在一般情形下,這種重複常發生DNA的關鍵區,尤其在中間部位。它可以確保細胞分裂時子細胞內的染色體適當的分配。

  不過後來引起分子生物專家注意的還不是端粒本身,而是端粒所產生的端粒酉每(telomerase)。端粒酉每是一種酵素。一般均認為它能解決生物體上一個很複雜的問題。約在1980年代,學者們發現,每種生物端粒上,核若酸排列的重複均不相同。有時甚至在同一生物中,各細胞重複都不相同。例如在前面所提的Tetra hymena,它的重複僅為70,而人類的重複達2000。分子生物學者布萊可佈很想知道這種核若酸系列的複製。因為在細胞分裂時,染色體上攜帶的所有遺體基因(即DNA系列)均需要完整的複製,若複製不完全,則子細胞就會死亡。同時,整個一條染色體上,所有氮基系列的兩端的由其端粒所封銜。

  1972年,發現DNA結構的生物化學家華特森(Watson)在哈佛大學及冷泉港實驗室研究發現,在DNA增殖不可缺的一種酵素就是聚合酉每(polymerase)。這種酵素在染色體上呈直線形的協助DNA長鍊向前增殖。整條染色體大部份均是由它協助複製完成,但卻無法達到染色體最末端的一小段。可是大家都知道,細胞藉著分裂一代一代的能維持下去,就是靠DNA的不斷增殖,將原來的DNA分子拷貝一次。但若一小段無法拷貝,則新染色體最後就會少一小段(見圖四)。若如此,細胞分裂時,每一代細胞染色體均會比前一代細胞少一小段。經若干代以後,細胞染色體越來越小,最後就趨於死亡。



圖四 當核酸DNA增殖時,原始增殖鍊(二母鍊)裂開,將游離核若酸經引子與聚合酉每接在二母鍊上。但接到末端時,聚合酉每未產生功能,尾鍊脫落時,就會形成一短鍊末端。


  若這種現象屬實的話,在單細胞的低等生物豈不會絕種?因此華特森認為在DNA增殖的多聚酉每之外,一定尚有另一種其它的酵素來協助端粒的增殖。後來又經布萊可佈等人仔細的研究分析,發現雖多聚酉每對端粒的增殖不產生作用,但端粒在細胞分裂後仍能完整無缺。因此他確信一定有另一種尚未被發現的酵素存在。經他們利用Tetrahymena為材料做深入的研究,果然有端粒酉每的存在。其結構與多聚酉每相類似,大部份為蛋白質。但很特別的是,它在DNA旁,包含了一小段RNA分子。此種端粒酉每在細胞分裂時可進行端粒的合成(見圖五)。因此每一細胞的染色體端粒就一直不會缺少。


圖五 末端端粒產生端粒酉每,具有一RNA模板,完成端粒的複製。

  1988年,上面所提的幾位學者繼續研究發現,一些纖毛蟲的端粒與Tetrahymena有所不同。後來發現酵母菌,青蛙以及老鼠,他們的端粒均不相同。至1989年,學者馬琳(Morin)首次在人類培養的癌細胞中發現,腫瘤細胞的維持就靠端粒酉每。此後陸續發現,幾乎所有的真核生物均產生這種酵素。但所生成的這種酵素結構,卻各有不同。每一種生物均具有一段合成某特殊RNA的模板。此模板可使酵素不斷的合成。

  目前這種端粒酉每在單細胞中的重要性已無可置疑。此類生物若沒有意外的情形,或遺傳研究者特別的操作,則此類細胞可以一直繁衍下去。1990年,一位在布萊可佈實驗室工作的中國學者余國樑也提到tetrahymena維持生存是要靠這種端粒酉每。若端粒酉每產生改變,細胞就會死亡。以後他們這一群研究人員陸續發現許多其他生物染色體也不能缺少這種端粒酉每。

  然而,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問題,就是人體細胞內端粒酉每的情形。因為人體內的細胞種類太多,遠比tetrahymena複雜。很奇怪的是,在1980年代的晚期學者格萊得(Greider)發現許多人類細胞是缺端粒酉每的。在1960年之前,大家均認為人類的細胞分裂不會中斷的。但目前得知,人的體細胞拿到體外來培養,一般只能分裂80~90次。在年老人的細胞培養,有時只20~30次。很明顯看出人類細胞愈經培養,其後代細胞愈衰老無活力。

  實際上,遠在1970年代,一位俄國的生物學家就曾提出,人類在每次細胞分裂,染色體均會損失一些,長度也短一些,直到染色體過短時,此細胞就不能再分裂。後來經證實這種染色體減少的部份就是在端粒上。

  以照上述,這種端粒的耗損及細胞的衰老是否與人的壽命有關?實際上,若仔細觀察,這應當是過濾的。因為細胞分裂各代所需的時間遠超過人的壽命。不過也要看人一生中對細胞的需求量。例如,一個人若皮膚受傷需要新細胞補充,則就會需要細胞的分裂來供應。又如,生病時,白血球細胞的消耗等,均需要新分裂的細胞供應,若如此,則多少與壽命產生關係。

  有關端粒的特點,許多生物學家有一種構想,就是我們是否可用端粒的機制對於人類致命的癌症加以防治。因為癌症就是人體細胞產生突變而使分裂失去控制,進而摧毀臨近的組織細胞。醫學家認為,若能設法或利用某種藥物將癌細胞染色體上的端粒加以破壞,則癌細胞的分裂就會受到控制。這項目標在分子生物學的進步及學者的努力下,目前已經漸露曙光。

(本館科教中心邀稿)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12 / 16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7/1/27 下午 02:46
生殖細胞與癌細胞
均富含端粒酉每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13 / 16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7/1/27 下午 03:45
Nov 21, 2002]

生物:端粒脢的新發現

編輯:LunaTide
以往科學家們認為癌細胞會表現出高量的端粒脢(telomerase)。現在發現有些癌細胞端粒脢的表現量並沒有增多,只是在細胞核中分佈得非常零散,相反的,正常細胞的端粒脢則是局限地分佈在核仁的部位。

端粒脢是一種本身攜有模板的DNA聚合脢,癌細胞能藉它來修復在重複細胞分裂中逐漸縮短的染色體端粒(telomer),而能保持長生不死。正常細胞卻只有在骨髓、消化道、睪丸等分裂旺盛的組織幹細胞中表現出端粒脢的活性,然而這些正常組織細胞卻無法避免老化。

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的Kathleen Collins與同事於Nature Cell Biology期刊上發表,藉由表現綠螢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ce protein, GFP)-端粒脢反轉錄脢(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 hTERT)的融合蛋白來觀察,正常細胞的端粒脢原本被包裹在細胞核的核仁部位,只有當細胞分裂或是DNA受損時,才會將端粒脢釋出以進行染色體末端DNA的修補。在他們的發現中,癌細胞的端粒脢分佈則完全不受調控,任何時候均散佈在整個細胞核中。

哈佛醫學院研究端粒脢的學者Ron DePinho表示,如果能找到藥物具有促進端粒脢再包裹回核仁部位的作用,或許能用來治療癌症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14 / 16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7/1/27 下午 03:47
端粒酉每 與細胞的壽命
人的壽命就是細胞的壽命:
  以人類為始,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無法用肉眼看到的極小”細胞”所形成,因此細胞是構成生物體的基本單位。按照是否進行細胞分裂來區分,我們的身體可分成兩大類組織,一類為形成後終我們一生幾乎不進行細胞分裂的組織,如絕大部分的神經細胞等,另一類為形成後終我們一生不斷進行細胞分裂,以維持細胞功能的組織,如消化器官,皮膚組織及血液等。進行細胞分裂及增殖的組織其分裂次數也有一定的局限,遲早會停止分裂增殖。組織如無法進行必要的細胞分裂,功能將逐漸衰退。

壽命的回數票:
  細胞分裂為什麼有極限,其原因何在?

很久以前科學家就推測細胞內有類似時鐘般能記錄生物體出生後細胞分裂次數的裝置。近年來的研究顯示,細胞核內染色體的兩端稱為染色體端粒,而染色體端粒極可能就是決定細胞分裂極限的主要因子。
染色體端粒具有250-2000次[TTAGGG]鹼基順序直線狀重複的結構,此反覆次序在DNA複製時並非完全複製,而會逐漸地脫落,就像月票一般,每次上車就剪去一格。染色體端粒的重複部分每複製一次就脫落一小部分。

當染色體端粒短小到臨界點,細胞就老化。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15 / 16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7/1/27 下午 03:49
俄羅斯專家最近在實驗中發現,一種人工合成蛋白能使人類細胞的壽命延長。
新華社消息指出,俄醫學科學院生物調節和老年學研究所專家發現,動物的一種內分泌腺—松果體,能分泌一種名為Epithalamin的縮氨酸,這種成分可被人工合成名叫Epithalon的蛋白,用於恢復老年人體內淋巴細胞染色體兩端的端粒長度,人類細胞壽命因此能得以延長。
  俄專家從6個月大的胎兒肺部提取了細胞,並對其進行培養。當這些細胞分裂增殖了28次後,再將它們分成A、B兩組,並向A組細胞的培養物中加入了Epithalon蛋白。此後的對比研究顯示,B組細胞在增殖到第34代時便不再分裂,並開始老化;而A組細胞在增殖到第44代後仍沒有停止增殖的跡象。

  據參與這項研究的專家哈威松介紹,Epithalon蛋白能夠促使A組細胞內部合成更多的端粒酵素,並使之工作。在這些端粒酵素的作用下,因增殖變短的染色體端粒可恢復到正常長度。哈威松認為,這一發現可以幫助專家進一步認知人類的衰老機制。

  此前的研究證實,細胞染色體兩端有一種名為端粒的保護性結構,它會隨著細胞的分裂和增殖逐漸變短,其長度縮短到一定程度後細胞就會逐漸死亡。因此,

端粒長度被認為是決定細胞壽命的關鍵因素之一。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16 / 16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7/1/27 下午 04:00
端粒酶是一個核酸蛋白複合物,它可以在染色體末端合成端粒DNA。端粒酶的活性只會表現在永生細胞株與癌細胞中,但不會表現於正常的體細胞,因此端粒酶活性的表現與細胞之永生化及癌化有極密切之關聯。

目前醫學界有研究發現,藉由端粒酶將細胞端粒延長,便可讓細胞不斷地分裂,不斷的汰舊換新。但是人體中有端粒酶存在的細胞很少,目前存在於男性精蟲細胞之內。研究人員檢視了稱為「端粒」(染色體端位上的著絲點)的細胞結構,端粒是染色體的末端,即含帶基因的分子。細胞每次分裂時,端粒就會變短。在自然老化過程中,端粒逐漸變短,細胞無法再行分裂,進而死亡。


但是,癌細胞卻具有端粒酶保護端粒在癌細胞分裂時不受損耗,並且能不斷更新,從而使癌細胞產生無窮無盡的分裂能力。


所以,破壞癌細胞端粒酶的活性,使其單鍵或雙鍵斷裂,胞中的DNA一旦缺乏端粒酶的保護,其DNA遺傳基因(端粒酶)就會象正常細胞經分裂而耗盡衰亡,達到消除體內癌細胞作用。只是,這也是未來醫學研究的主題,有待大家共同的努力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