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穴圖


2 条评论:

David168 说...

足底反射区图

头(大脑):位于两足足底拇趾趾腹的下部,左、右侧大脑的反射区在足部呈交叉反射。适用于高血压病,脑血管病变,脑震荡、头晕、头痛、失眠,中枢性瘫痪,视觉受损伤等病症。
额 窦:位于两足拇趾靠尖端1cm的范围及其他八个足趾尖端,呈交叉反射。适用于脑中风、脑震荡、鼻窦炎、头痛、头晕、失眠、发烧及眼、耳、鼻、口等病症。
小脑(脑干):位于大脑反射区的后外侧。左、右侧小脑在足底部呈交叉反射,适用于脑震荡、高血压病、头痛、失眠、头昏、头重等病症。
脑垂体:位于两足拇趾趾腹正中央,适用于脑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性腺、脾、胰等内分泌系统病症。
三叉神经:位于两足拇趾趾腹的外侧约45度处。呈交叉反射。适用于偏头痛、面瘫、腮腺炎、耳疾、鼻咽癌、失眠、头重等病症。
鼻:位于两足拇趾第一节趾腹底部内侧,约45度处,呈交叉反射。适用于急慢性鼻炎、鼻出血、过敏性鼻炎、鼻息肉、鼻窦炎等病症。
颈:位于两足拇趾根部,即小脑反射区下方。适用于颈部酸痛、颈部扭伤、落枕、高血压病等病症。
眼:位于两足底第二、三趾根部。适用于视神经炎、结膜炎、角膜炎、近视、远视、复视、斜视、散光、视网膜出血、白内障、青光眼等病症。
耳:位于两足底第四、五趾根部,呈交叉反射。适用于外耳道疖肿,中耳炎、耳鸣、重听等病症。
斜方肌(颈、肩部):位于两足底眼、耳反射区下方。适用于颈肩背酸痛、手无力、麻木、肩活动障碍等病症。
甲状腺:位于两足底第一趾骨和第二趾骨之间,呈带状。适用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减退、慢性甲状腺炎、亚急性甲状腺炎等病症。
甲状旁腺:位于两足底内缘第一趾骨与第一趾关节处,适用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病症。
肺、支气管:位于两足斜方肌反射区外侧,自甲状腺反射区向外呈带状到足底外侧的肩反射区下方,前后宽约1cm。适用于上呼吸道炎症、肺结核、肺气肿、胸闷等病症。
胃:位于两足底跖骨的中、下部。适用于胃痛、胃酸增多、胃溃疡、消化不良、急慢性胃炎、胃下垂等病症。
十二指肠:位于胃反射区的后方,第一趾骨的基底部。适用于腹部饱胀、消化不良、十二指肠根球部溃疡等病症。
胰 腺:位于两足足底胃反射区与十二指肠反射区连接处,适用于糖尿病、胰腺囊肿、胰腺炎等病症。
肝 脏:位于右足底第四趾骨与第五趾骨间,在肺反射区下方。适用于肝炎、肝硬化等病症。
胆 囊:位于右足底第三趾骨与第四趾骨间,在肝脏反射区之内。适用于胆结石、消化不良、胆囊炎等病症。
腹腔神经丛:位于两足底中心,分布在肾脏反射区及其周围。适用于胃肠神经官能症、腹泻、便秘等病症。
肾上腺:位于肾脏反射区上方,适用于生殖系统疾患、哮喘、关节炎等病症。
肾 脏:位于两足底中央的深部,适用于肾盂肾炎、肾结石、动脉硬化、静脉曲张、风湿热、关节炎、湿疹、浮肿、尿毒症、肾功能不全等病症。
输尿管:位于足底胃反射区至膀胱反射区连成的一斜线型条状区域。适用于输尿管结石、输尿管炎、风湿热、关节炎、高血压病、动脉硬化、输尿管狭窄造成的肾盂积水等病症。
膀 胱:位于两足足底内侧舟骨下方拇展肌之侧约45度处。适用于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炎、尿道炎、高血压病、动脉硬化等病症。
盲肠(阑尾):位于右足底眼骨前缘靠近外侧,与小肠、升结肠连接。适用于下腹部胀气、阑尾炎等病症。
回盲瓣:位于右足底跟骨前缘靠近外侧,在盲肠反射区的上方。适用于下腹部胀气、阑尾炎等病症。
升结肠:位于右足足底,小肠反射区之外侧带状区域。适用于便秘、腹泻、腹痛、急慢性肠炎等病症。
横结肠:位于两足底间,横越足掌之带状区域。适用于便秘、腹泻、腹痛、急慢性肠炎等病症。
降结肠:位于左足掌,小肠反射区之外侧带状区域。适用于便秘、腹泻、腹痛、急慢性肠炎等病症。
生殖腺(卵巢或睾丸):位于两足底跟骨中央,另一部位在足跟骨外侧区。适用于性功能低下、男子不育、女子不孕(功能失调所致),如女性月经量少、经期紊乱、经闭、痛经、卵巢囊肿等病症。
小肠(空肠、回肠):位于两足跖骨,楔骨至跟骨的凹下区域,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直肠的反射区所包围。适用于胃肠胀气、腹泻、腹部闷痛等病症。
胸部淋巴:位于两足背第一跖骨与第二跖骨间缝处区域。适用于各种炎症、发烧、囊肿、子宫肌瘤、胸痛、乳房或胸部肿瘤等病症。
喉:位于两足背第一跖趾关节的外侧缘。适用于喉炎,支气管炎、失音、嘶哑、声门水肿等病症。
上颌:位于两足拇趾第一趾间关节背侧近甲根部。适用于牙痛、上颌感染、上颌关节炎、牙周病、打鼾等病症。
下颌:位于两足拇趾第一趾间关节的背侧,与上颌反射区相接,适用于牙痛、下颌感染、下颌关节炎、牙周病、打鼾等病症。

David168 说...

足反射區療法
本院教授: 包克新中醫師主講



--------------------------------------------------------------------------------

手足反射區按摩法

(一)手足保健按摩概說

手足反射區按摩法是近年來發展較快的保健按摩法,通過按摩各內臟器官在手部和足部的反射區來調整其功能,是一種以保健為主的按摩法。手足反射按摩法的理論認為:在手部和足部存在著與人體各器官、部位相對應的反射區。運用手或特殊工具刺激這些反射區,可緩解緊張狀態,調整人體功能,起到一定的保健和治療作用。反射區按摩(Reflexology)原是西方的民間療法。反射區是一個區域,不是一個點,也不是中醫學的穴位。由於反射區按摩法理論上的局限性,以及與中醫學體係的衝突,並未得到正統中醫推拿界的重視,相反在民間卻得到了比較快的發展。目前被廣泛應用於保健按摩。早期的足部按摩已有向手足按摩發展的趨勢。
1993年,中華預防醫學會足部健康法專業委員會成立。1996年,中國中醫藥學會推拿學會成立了手足按摩專業委員會。

(二)手足反射區的分佈規律

手足反射區的分佈有一定的規律。作為人體整體聯係的一種形式,腳部各部位與人體整體各部位、器官、組織間存在著非常有序的對應關係。以足部為例,其分佈規律主要有:
l.左右對應:人體各部位、器官在腳上的相關區域具有同側投射的規律。如膽囊在右側腹部,腳上的膽囊穴也位於右側;心臟偏於左胸,左腳上心臟的投射區域也大於右腳的心臟投射區。另外,人體各器官、組織在冠狀面的排列位置決定其腳上相關區域的冠狀排列。位於身體外側的器官組織投射到足的外側,位於身體中線的器官組織則投射到足的內側。如位於人體中線的脊柱排列於兩足的內側緣,而位於人體兩側的肩關節、肘關節、髖關節、膝關節等位於兩足的外側緣。
2.上下對應:上下對應是指身體各器官、組織按其在人體上的高低位置有規律地從趾尖向足跟有序地排列。腳趾上主要是頭頸部器官的投射區,而腳跟部則是盆腔臟器的投射區。跖趾關節線為頸胸交界線,跖趾關節遠端為頸、頭部的反射區,跖趾關節的近端是胸部器官的反射區;跗跖關節線為胸腹交界線,關節線本身代表膈肌,關節線的遠端代表胸腔臟器,關節線的近端代表聚集腹腔臟器反射區。跗橫關節(由跟股關節及距跟關節聯合構成)線為腹腔和盆腔臟器的分界線,關節線的近端(腳尖側)是腹腔臟器代表區,遠端(足跟側)則代表盆腔臟器投射區。
足部反射區的分佈,請參閱附圖。

(三)足部反射按摩法的一般順序及其機理

l.按摩膀胱、輸尿管、腎臟反射區。這三個反射區稱為基本反射區。認為可增強泌尿係統功能,加速代謝廢物的濾出、分泌和排洩。
2.按摩頭部、甲狀腺反射區。認為可促進大腦高級神經中樞對人體各係統、器官功能活動件的協調整合功能,並可減輕精神壓力,放鬆情緒。
3.按摩腹腔神經叢反射區和胃、大小腸、肝膽和胰腺反射區。可調節植物神經係統,增強消化係統功能。
4.按摩各淋巴結代表區。提高人體免疫係統的活性,增強抗病能力,促進機體康復。
5.對症按摩。然後再檢查其他反射區,並按摩其中功能較差的反射區。或針對性地按摩相關疾病反射區。強調“全足按摩,重點加強”。
6.最後再按摩上述3個基本反射區。按摩結束後,必須喝300ml左右的溫開水。認為配合按摩泌尿係統反射區,有助於把反射區內的沉積物和毒素,或血液中的有害物質排出體外。

(四)手法的操作時間

手足保健按摩的手法以按壓、按揉和推刮法為主。常用雙手協同操作的復合手法。其他推拿手法也可選用。如滾法就很適用於腳底。
手足保健按摩的操作時間可長可短。足部按摩一般為30~45分鐘做完雙腳。手部按摩略短、保健性的手足按摩一般每周1次,如用以治療慢性病,可隔日1次或每天1次,更可指導本人自我操作。

足反射區
1.腎上腺
定位:雙腳掌第2、3跖骨頭之間足底部“人”字形交叉點下凹陷處(圖5-4、5-5)。
主治:腎上腺皮質功能不全,昏厥,過敏性哮喘,心律不齊,風濕性關節炎,各種炎症。
2.腎
定位:足掌第2、3跖骨近端,相當於足掌“人”字形交叉稍後方凹陷處(圖5-4)。
主治:急、慢性腎炎,腎功能不全,腎結石,泌尿係感染,前列腺炎,陽痿,遺精。
3.腹腔神經叢
定位:足掌中心,左腎反射區的兩側(圖5-4)。
主治:神經性胃腸病症,腹脹,腹瀉,胸悶,煩躁,神經衰弱。
4.膀胱
定位:足掌內側舟骨下方的稍突起處(圖5-4、5-5)。
主治:輸尿管結石,泌尿係感染。
5.額竇
定位:足趾尖端。右側額竇反射區在左腳,左側額竇反射區在右腳(圖5-4、5-5)。
主治:鼻竇炎,腦震盪後遺症,腦血管意外後遺症,頭痛,頭暈,神經衰弱。
6.三叉神經
定位:足踇趾末節外側上中段,在小腦反射區上前方。右側三叉神經反射區在左足,左側三叉神經反射區在右足(圖5-4、5-5)。
主治:三叉神經痛,偏頭痛,特發性周圍性面神經炎,腮腺炎。
7.頸項
定位:足踇趾根橫紋處,敏感點在跖面外側。左側頸反射區在右足,右側反射區在左足(圖5-4、5-5)。
主治:落枕,頸椎病,項部酸痛,項部僵硬,項部軟組織損傷。
8.鼻
定位:足踇趾第1趾間關節前內側。右鼻部反射在左足,左鼻部反射區在右足(圖5-4、5-5)。
主治:過敏性鼻炎,鼻出血,上呼吸道感染。
9.大腦
定位:足踇趾末節掌面的全部。大腦右半球的反射區在左足,大腦左半球的反射區在右足(圖5-4、5-5)。
主治:腦血管意外後遺症,腦震盪後遺症,高血壓,頭痛,頭暈,神經衰弱。
10.腦垂體
定位:足踇趾趾腹正中央,在腦部反射區深部(圖5-4、5-5)。
主治:內分泌功能失調,小兒發育不良,更年期綜合徵。
11.甲狀旁腺
定位:足掌第1跖趾關節外側凹陷處(圖5-4、5-5)。
主治:甲狀旁腺功能低下引起的缺鈣症狀,如筋骨酸軟、手足麻痺或痙攣、指甲脆弱等,白內障,癲癇發作。
12.甲狀腺
定位:足底部第1跖骨的上l/2的跖骨頭處至第1、2跖骨間,再向遠端成彎帶狀(圖5-4、5-5)。
主治: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甲狀腺功能低下症,單純性甲狀腺腫。
13.眼
定位:足部2趾與第3趾根部,包括足底和足背兩個位置。右眼反射區在左足,左眼反射區在右足(圖5-4、5-5)。
主治:結膜炎,角膜炎,近視,遠視,青光眼,白內障等眼疾及眼出血等病症。
14.耳
定位:足部4、5趾雙側、掌面及根部。右耳反射區在左足,左耳反射區在右足(圖5-4、5-5)。
主治:各種耳病。
15.斜方肌
定位:足底,位於眼、耳反射區後方,呈橫帶狀(圖5-4、5-5)。
主治:落枕,頸項強痛,背部酸痛,上肢疼痛,手指麻木無力。
16.肺
定位:斜方肌反射區後方,自甲狀腺反射區向外呈扇形到足底外側肩反射區處。肺反射區在同側足上(圖5-4、5-5)。
主治:肺炎,支氣管炎,肺氣腫,肺結核。
17.心
定位:足掌第4、5跖骨頭頸間,肺反射區後方(圖5-4、5-5)。
主治:心絞痛,心肌梗死的恢復期,心力衰竭的恢復期,心律不齊,心臟功能不全及循環係統的疾病。
18.胃
定位:足掌第1跖趾關節後方,即第1跖骨體前段(圖5-4、5-5)。
主治:胃病,嘔吐,腹脹,胃酸分泌過多,消化不良。
19.胰
定位:足掌第1距骨體中下段,在胃和十二指腸反射區之間(圖5-4、5-5)。
主治:胃病,消化不良,腹脹,泄瀉,糖尿病,胰腺炎。
20.十二指腸
定位:在胰反射區後方,即足掌第1距骨基底段(圖5-4)。
主治:消化不良,十二指腸球部潰瘍,食欲不振、食物中毒。
21.脾
定位:左足足掌第4、5跖骨間基底部,心髒反射區下約2橫指處,橫向與十二指腸反射區相對(圖5-4)。
主治:消化不良,貧血,免疫功能低下。
22.肝膽
定位:右足掌第4、5跖骨上半部,前方與肺反射區重疊一小部分(圖5-5)。
主治:肝炎,肝硬化,膽囊和膽管疾患。
23.小腸
定位:足掌楔骨部位至跟骨間凹陷區域,被大腸反射區所包圍(圖5-4、5-5)。
主治:急慢性腸炎,消化不良,腹脹。
24.橫結腸
定位:腳掌中間的跖跗關節處,橫越腳掌呈一條帶狀區(圖5-4、5-5)。
主治:腸炎,腹脹,便秘。
25.降結腸:
定位:在左足掌中部,前接橫結腸外側端沿足外側平行線成豎條狀,和4、5跖骨間相對(圖5-4)。
主治:腸炎,腹脹,腹痛,便秘等。
26.乙狀結腸和直腸
定位:左足掌跟骨前緣成一橫帶狀(圖5-4)。
主治:結腸炎,直腸粘膜脫垂,痔瘡。
27.肛門
定位:左足掌跟骨前緣,乙狀結腸及直腸反射區的末端(圖5-4)。
主治:痔瘡,肛門周圍膿腫,肛瘺。
28.升結腸
定位:右足掌小腸反射區外側,與足外側緣平行的帶狀區域,從足跟前緣外側上行至第5跖骨底部(圖5-5)。
主治:消化係統疾患,結腸炎,腹痛,便秘。
29.盲腸和闌尾
定位:右足掌跟骨前緣靠近外側,與小腸和升結腸的反射區連接(圖5-5)。
主治:闌尾炎,腹痛。
30.生殖腺
定位:足跟中央及足外踝後下方(圖5-4、5-5)。
主治:性功能低下,月經不調,更年期綜合徵等。
31.頸椎
定位:雙拇趾根部內側橫紋盡頭處的凹陷區域(圖5-6)。
主治:頸椎病,落枕,頸部肌肉酸痛。
32.胸椎
定位:足弓內側緣第1跖骨下方從跖趾關節直到楔骨關節(圖5-6)。
主治:肩背酸痛,胸椎骨刺和其他胸椎疾患及胸腹腔內臟疾患。
33.腰椎
定位:足弓內側緣(楔骨至舟骨下方),上接胸椎反射區,下接底骨反射區(圖5-6)。
主治:腰背酸痛,腰椎間盤突出,腰椎骨質增生和腰椎其他疾患及腹腔臟器病症。
34.底骨
定位:足弓內緣(距骨後方到跟骨上),前接腰椎反射區,後連尾骨反射區(圖5-6)
主治:如底骨骨質增生,底髂關節損傷,坐骨神經痛及盆腔臟器疾患等。
35.內尾骨
定位:足跟部之足掌內側緣,沿跟結節向後呈帶狀區域(圖5-6)。
主治:坐骨神經痛,尾骨損傷後遺症,陽痿,遺精,痛經,功能性子宮出血,盆腔炎,子宮內膜炎。
36.內肋骨
定位:足背部1楔骨與舟骨間的凹陷處(圖5-6)。
主治:脅肋疼痛,胸悶,肋軟骨炎等。
37.前列腺(或子宮)
定位:足跟內側,內踝後下方的三角形區域。前列腺敏感點在三角形直角頂點附近,子宮頸的敏感點在三角形斜邊的上段,尿道及陰道的反射區在盡頭處(圖5-6)。
主治:前列腺肥大,前列腺炎,尿道炎,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炎,子宮下垂及其他子宮疾患等。
38.腹股溝
定位:內踝正前方凹陷處(圖5-6)。
主治:腹股溝斜疝,功能性子宮出血,子宮內膜炎,遺精,陽痿。
39.髖關節
定位:內及外踝後下方和後方跟腱處(圖5-6)。
主治:髖關節痛,坐骨神經痛,腰背痛等。
40.肩關節
定位:足掌外側第5跖趾關節後方凹陷中(圖5-7)。
主治:肩關節周圍炎,斜方肌勞損,肩關節外傷後期疼痛。
41.肘關節
定位:足掌外側第5跖骨與楔骨之關節突起的前後兩側(圖5-7)。
主治:肱骨外上髁炎,肘關節損傷後期疼痛。
42.膝關節
定位:足掌外側跖骨與跟骨間的凹陷處(圖5-7)。
主治:臏韌帶損傷,側副韌帶損傷,半月板損傷,膝關節疼痛。
43.外尾骨
定位:足外側足跟韌帶,沿跟骨結節後方外側一帶狀區域(圖5-7)。
主治:坐骨神經痛,底椎裂及尾骨損傷而引起的疼痛。
44.外肋骨
定位:足背第4楔骨與第3楔骨之凹陷中(圖5-7)。
主治:各種肋骨病痛,胸悶,胸膜炎,肩胛酸痛,肩關節活動障礙,肩關節周圍炎。
45.胸部淋巴腺
定位:足背第1跖骨與第2跖骨之間(圖5-8)。
主治:各類炎症,發熱,白細胞減少症,再生障礙性貧血。
46.下腹部
定位:足腓骨外側後方,自足外踝後方向上延伸4橫指的一帶狀凹陷區域(圖5-7)。
主治:盆腔炎,附件炎,卵巢囊腫,子宮內膜炎,痛經。
47.橫膈膜
定位:足背跖骨、楔骨關節處,橫跨足背左右側的一個帶狀區域(圖5-7、5-8)。
主治:膈肌痙攣,胃痙攣性疼痛,惡心。
48.氣管
定位:足背部1跖骨外緣(圖5-8)。
主治:急慢性支氣管炎,感冒,支氣管哮喘。
49.喉
定位:足背部1、2跖骨間關節處,近踇趾側(圖5-8)。
主治:咽喉腫痛,音啞,吞咽困難,上呼吸道感染。
50.內耳迷路
定位:足背部4、5趾骨間(圖5-8)。
主治:暈車,暈船,高血壓,低血壓,平衡障礙,美尼爾綜合徵。
51.胸部及乳房
定位:足背相當於第2、3、4跖骨背側處(圖5-8)。
主治:乳腺炎,乳腺增生,乳腺癌,食管疾患等。
52.扁桃體
定位:足踇趾第1趾骨背面,伸踇肌腱兩側(圖5-8)。
主治:扁桃體炎等。
53.下顎
定位:足拇趾趾間關節橫紋近側呈帶狀區域(圖5-8)。
主治:牙痛,口腔炎,下顎感染,咽部炎症等。
54.上顎
定位:足拇趾趾間關節橫紋遠方呈帶狀區域(圖5-8)。
主治:牙痛,上顎感染,頜關節炎,牙周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