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要陪著你
















===========================================
DaAiVideo 於 2011-06-14 上傳

台灣家庭裡需要長期照顧的人數有64萬人之多,他們留在家中由親人照料,而承擔起照顧責任的,是平均50到60歲的家人,落在這些個人身上的照顧壓力,成為他們難以承受之­重,長期的壓力之下,家庭照顧者自殺或是殺害被照顧者的新聞就時有所聞。

98年高雄一名媳婦悶死長期臥床的婆婆,前一陣子也有84歲老先生親手了結妻子生命,這些社會悲劇再次突顯長期照顧者的身心壓力,但是這群人卻又被社會長期忽略,如何為情­緒找到出口,來看看這對母女的相處。

家庭照顧者廖蘭珍和母親張希瑾:「先請我的媽媽跟大家見一個面,可愛的老菩薩請出場,老菩薩你今天高不高興?(高興。)因為來這邊你看有好多的好朋友是不是?(我的好朋友­多得很。)哇,都是你的好朋友,好高興喔。」

這對白髮蒼蒼的母女檔,媽媽86歲,女兒66歲,老人照顧老人,正是台灣老齡化社會的現象。

這天廖蘭珍受邀到大學演講,主題就是講自己的失智媽媽。照顧失智老人並不容易,為了不要讓媽媽退化得太快,廖蘭珍自己設計遊戲,幫媽媽抓住記憶。

家庭照顧者廖蘭珍:「我教學生教了三十幾年,我把那個在學校裡,教學生的那種經驗又把它重新找回來。」

有時候一點點的小進步,就能為家人帶來好大的快樂。 但不管再多的練習,有些遺忘是擋也擋不住的必然 。

順著母親的話和她對話,面對心智逐漸退化的媽媽,廖蘭珍永遠把付出當作第一次。

家庭照顧者廖蘭珍:「我們要把她的每一句話都當作第一次,每一件事情都是新的開始。」

所以儘管很累,夫妻倆還是耐著性子想盡辦法要逗老人家開心。為了照顧失智媽媽,小學老師的廖蘭珍選擇提前退休,當全職的照顧者。

家庭照顧者廖蘭珍:「你現在看到的我,跟四年前差了十公斤,整個瘦下來,整個三個月之內就瘦了十幾公斤。」

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簡璽如:「在家裡面的家庭照顧者,有八成是以女性,那這些家庭照顧者,他們平均照顧的時間,我們算過是13.55小時,大部分的家庭照顧者,能夠­連續睡眠的時間
連續睡眠的時間,平均下來是4個小時。」

根深蒂固的性別角色分工,讓照護責任幾乎都落在女性身上,20%的照顧者,在兩年後罹患憂鬱症,87%出現慢性精神耗弱,而失能者平均兩年也不再有社交生活,為了不讓自己­和媽媽的生活圈斷掉:出門散步。

廖蘭珍常帶著媽媽出門接觸人群,身為照顧者,她的壓力並不輕,但就因為知道照顧者的壓力這份同理心,讓她願意每個禮拜空出半天時間來到這裡。

家庭照顧者廖蘭珍:「我帶失智長者,這首歌一定都會唱的-小城故事。」

廖蘭珍是安寧病房的志工,發揮自己的音樂長才,為沈靜的病房注入樂音。

家庭照顧者廖蘭珍:「當這些照顧者或者被照顧者,他們的心情有點舒緩的時候,只要有那麼一絲絲,我都覺得今天沒有白來。」

在照顧之餘,廖蘭珍還奉獻出自己的心力,用音樂幫照顧者放鬆心情,學會照顧自己,也才有能力繼續走這段照顧路。

採訪撰稿 吳志怡
攝影剪輯 楊俊亭



-----------------
DaAiVideo 於 2011-06-16 上傳

在眾多需要家庭照顧者之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失智症患者,人數多達18萬人,長期照護服務法草案正在立法院待審,原本法案中長期照顧的對象,並沒有將輕度失智症患者納入,引­起社福團體的抗議,最後決議失智者也可以接受長照服務,原因就是失智症表面上雖然看似無異,但其實心智功能已經喪失。

這些失智症患者在發病之後,就會逐漸出現記憶缺失,語言能力變差,影響原本的家庭生活,但如果能受到妥善的照顧,失智症其實是可以延緩的,失智症協會就開辦了瑞智互助家庭­,讓老人家透過唱歌、藝術創作來做復健,讓失智症家屬可以從自己照顧,到團體幫忙照顧,更從容面對。

失智症協會秘書長 湯麗玉:「你看我們這個花布,這個花布是給長輩去挑選的,藤椅是長輩所熟悉的東西,挑選長輩熟悉的花色,熟悉的家具。」

轉個彎,又是另一番風貌。

失智症協會秘書長 湯麗玉:「你看這邊的布,這個就比較是中國風,中國的布,中國風。」

這個地方它像是一個家,但卻沒有人真得住在這,懷舊家具和熟悉的居家設計,為得是這群失智老人。

失智症協會秘書長 湯麗玉:「慢慢的不參加活動,對什麼都沒興趣,什麼都不想做,這是它的特性之一,但是如果是這樣的時候,他就會退得更快,但是他來到一個團體當中的時候,就會不一樣,看到­這麼多人都在做的時候,他很自然進去,就開始跟著大家一起做。」

這裡是瑞智互助家庭,沒有照表操課的課程,也沒有工作人員,只有老人和他們的家屬,每個禮拜失智長輩,固定來到這個居家示範環境,和其他的失智長輩們一起活動,做甚麼呢?­做老人家還留住的記憶。

失智的王伯伯,不用旁人協助,就能自己做好多的事,一點都看不出來他生病了。

直到他說了這句話:

失智老人 王騰雲:「剛才我有沒有吹口琴?有沒有?有聽到沒有?有。」

前一秒才吹過口琴的王伯伯,下一秒就已經忘記了,這樣的遺忘,讓家人措手不及。

王騰雲妻子 王富月裡:「起先還沒有篩選出來他失智的時候,我總是認為他處處跟我作對,因為他們有一些情緒反應非常的快,譬如說你前一分鐘跟他講的話,後一分鐘他就不承認,他前一分鐘­講的話,那你會氣得半死。」

失智症患者自己並不會表達,得靠照顧者的細心觀察,才能知道哪裡出了問題,所以互助家庭對失智家屬就像是一個充電站,讓照顧者可以和其他家屬交流經驗,老人家在這裡也不是­被照顧,而是和其他老人一起生活。

失智老人 王騰雲:「來這裡很快樂,很有趣,你要是說沒有,我也不要來,你這裡歡迎我,我當然要來。」

好久沒有的社交關係,在這裡找了回來,這樣的照護環境,雖然沒辦法讓老人家回復已經失能的部分,但卻能幫助長輩維持在最佳功能。

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我們常常也不停的在跟家屬,做一些心理的支持跟教育就是說,老化的過程中 ,很多時候就這個樣子,我們如何去辨別,哪一些是正常老化的範圍,我們去接受他,我們去看你還有的功能,而不去看你已經失落的功能,如果我們只看還保有的功能,那其實是比­較正面的作法。」

瑞智互助家庭目前還是一個實驗性計畫,只能服務居家照顧的輕中度失智症患者,不過這種落實社區的照顧模式,讓照顧可以從各別家庭的單打獨鬥,連結到社區的互助網絡,為失智­者打造更友善更人性的照顧環境。

採訪撰稿 吳志怡
攝影剪輯 楊俊亭



------------------
DaAiVideo 於 2011-06-15 上傳

老要陪著你專題報導,今天繼續跟您聊聊老人照護的問題,當子女都要上班的時候,社區互助或許是照顧老人的另一股力量,來看南投中寮龍眼社區,九二一地震後,開始推動老人送­餐,志工每天騎著摩托車送上熱便當,還成立日托中心,讓老人家 白天聚在一起閒話家常,晚上回到自己的家,生活不再寂寞,也因為住在自己家裡而充滿安全感。

一顆顆米粒大小的綠色果實,到了盛產季節,全是龍眼樹林,而這正是龍眼林社區的希望。

龍眼林果農 吳順興:「對地方有幫助,幫助到老人,尤其我們的農產品,採收下來的龍眼,就會在傳統的磚灶上,進行烘焙。」

龍眼林社區發展協會經理 卓才富:「這個火第一個不能大,然後木頭要濕,不能用乾的,乾的一下就燒完了,要濕濕的才會慢慢,熱進去慢慢的燻。」

烘烤出來的農特產,為社區帶來生機,也是這個公共食堂主要的經費來源。

社區公共食堂正在為村子裡、一百多位老人家準備午餐。這趟送餐,全是蜿蜒山路,為了讓老人家可以準時吃到午餐,送餐員早早就要出發。

獨居老人陳廖彩雲:「比較輕鬆,中午不用煮,就有得吃。」

以前阿嬤煮一餐就要吃上好幾天,或是靠著醬菜勉強吃飽就好,有了送餐服務,才總算有了比較好的照顧。

這戶老人不在家,原來長輩們早坐在這裡等著今天的便當呢。

送餐員和老人:「去你家找不到你,阿伯你在等便當嗎?(對啊。)」

這個送餐服務,一送十年,當初會開始,就是因為社區的年輕人都外出工作了,獨留老人在家,張吳錦阿嬤就是白天獨居的老人。

獨居老人張吳錦阿嬤:「我用走的,當散步,去那邊聊天做一些運動。」

阿嬤每天都要來的地方,是當地的活動中心,而現在它是社區的托老所。以前一個人孤單顧家的生活,現在有一大群老人相互陪伴,老人家的生活變得更充實更有活力。

龍眼林社區發展協會社工楊喻惠:「長期獨居會造成他個性上會比較、在社會互動上會比較退縮,我們做這個服務是希望老人家,把健康的老人家拉到同一個地方,讓他們可以一起做­活動,跟別人之間,也會保持一個非常密切的互動。」

這裡的日托服務,讓老人家留在原來的居住地,在自己熟悉的社區裡被照顧、被支持,活出自己,也活得更有安全感。

採訪撰稿 吳志怡 攝影剪輯 楊俊亭



------------------
DaAiVideo 於 2011-06-14 上傳

台灣家庭裡需要長期照顧的人數有64萬人之多,他們留在家中由親人照料,而承擔起照顧責任的,是平均50到60歲的家人,落在這些個人身上的照顧壓力,成為他們難以承受之­重,長期的壓力之下,家庭照顧者自殺或是殺害被照顧者的新聞就時有所聞。

98年高雄一名媳婦悶死長期臥床的婆婆,前一陣子也有84歲老先生親手了結妻子生命,這些社會悲劇再次突顯長期照顧者的身心壓力,但是這群人卻又被社會長期忽略,如何為情­緒找到出口,來看看這對母女的相處。

家庭照顧者廖蘭珍和母親張希瑾:「先請我的媽媽跟大家見一個面,可愛的老菩薩請出場,老菩薩你今天高不高興?(高興。)因為來這邊你看有好多的好朋友是不是?(我的好朋友­多得很。)哇,都是你的好朋友,好高興喔。」

這對白髮蒼蒼的母女檔,媽媽86歲,女兒66歲,老人照顧老人,正是台灣老齡化社會的現象。

這天廖蘭珍受邀到大學演講,主題就是講自己的失智媽媽。照顧失智老人並不容易,為了不要讓媽媽退化得太快,廖蘭珍自己設計遊戲,幫媽媽抓住記憶。

家庭照顧者廖蘭珍:「我教學生教了三十幾年,我把那個在學校裡,教學生的那種經驗又把它重新找回來。」

有時候一點點的小進步,就能為家人帶來好大的快樂。 但不管再多的練習,有些遺忘是擋也擋不住的必然 。

順著母親的話和她對話,面對心智逐漸退化的媽媽,廖蘭珍永遠把付出當作第一次。

家庭照顧者廖蘭珍:「我們要把她的每一句話都當作第一次,每一件事情都是新的開始。」

所以儘管很累,夫妻倆還是耐著性子想盡辦法要逗老人家開心。為了照顧失智媽媽,小學老師的廖蘭珍選擇提前退休,當全職的照顧者。

家庭照顧者廖蘭珍:「你現在看到的我,跟四年前差了十公斤,整個瘦下來,整個三個月之內就瘦了十幾公斤。」

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簡璽如:「在家裡面的家庭照顧者,有八成是以女性,那這些家庭照顧者,他們平均照顧的時間,我們算過是13.55小時,大部分的家庭照顧者,能夠­連續睡眠的時間
連續睡眠的時間,平均下來是4個小時。」

根深蒂固的性別角色分工,讓照護責任幾乎都落在女性身上,20%的照顧者,在兩年後罹患憂鬱症,87%出現慢性精神耗弱,而失能者平均兩年也不再有社交生活,為了不讓自己­和媽媽的生活圈斷掉:出門散步。

廖蘭珍常帶著媽媽出門接觸人群,身為照顧者,她的壓力並不輕,但就因為知道照顧者的壓力這份同理心,讓她願意每個禮拜空出半天時間來到這裡。

家庭照顧者廖蘭珍:「我帶失智長者,這首歌一定都會唱的-小城故事。」

廖蘭珍是安寧病房的志工,發揮自己的音樂長才,為沈靜的病房注入樂音。

家庭照顧者廖蘭珍:「當這些照顧者或者被照顧者,他們的心情有點舒緩的時候,只要有那麼一絲絲,我都覺得今天沒有白來。」

在照顧之餘,廖蘭珍還奉獻出自己的心力,用音樂幫照顧者放鬆心情,學會照顧自己,也才有能力繼續走這段照顧路。

採訪撰稿 吳志怡
攝影剪輯 楊俊亭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