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捷訣

傷寒捷訣

4 条评论:

David168 说...


傷寒捷訣者。予祖宮方則公之所著也。自古以來。傷寒之書。何啻充棟。而或失則泛。
或失則雜矣。且其間各執所見。建詞立論。往往不同。問津者恆苦之。予祖上自黃帝素問。
下及仲景河間東垣丹溪諸書。無不研究。沉潛之久。恍然自得。蓋素問以足六經分經論治。
然未嘗不通乎義也。仲景立三百九十六法。垂一百一十三方。可詢而訣也。河間以傷寒為熱病。
經曰。熱病者。皆傷寒之類是也。東垣以內傷寒悉類傷寒。而丹溪之書。則雲傷寒屬內傷寒者。
十居八九。是皆殊途而同歸。百慮而一致者也。於是釀花為蜜。集腋成裘。不漏不支。作歌成訣。
斯誠後學之津梁矣。獨惜注釋未詳。而粗淺者流。或第奉行故事。未審証之源委。立方之分寸。
是猶吾祖之深憂也。予不自揣。因其耳熟。更參前賢章疏節解。務使分証立方之妙。如指掌。
非敢祖作而孫述。亦冀不負吾祖之苦心焉爾。
按仲景訣。未免汗漫。初學讀之。如涉海問津。以三陽三陰編訣捷簡。一誦了然矣。且各加注釋。
庶各經不混。脈絡分明。不毋小補於萬一雲爾。讀注全集。更有深心。知者鑒之。

總論
欲治傷寒。先須識症。診脈定名。處方必應。且如太陽有傷榮傷衛之分。陽明有在經在腑之病。
少陽但主乎中。故曰膽為清淨。至三陰有傳經直中之不常。須究脈理而推詳。
傳經者。脈沉數而煩熱。直中者。脈沉細而清涼。當汗而下。為結胸痞氣。當下而汗,為厥竭亡陽。
腸垢溏。須辨協寒協熱。瘀熱蓄血。可知發黃發狂。癃疹斑爛。起於濕熱二毒。筋惕肉。
由於汗下兩傷。若夫風溫濕溫。風濕中濕。風溫則喘息多眠。濕溫則妄言不食。
風濕肢體重而額汗流。中濕肌膚黃而小便赤。溫病發於春時。熱病生於夏月。
陽毒則面赤而狂斑。陰毒則唇青而冷厥。發汗戰汗。身涼者喜水火既濟之功。合病並病。
下利者俱土木互相為克。又聞實為譫語。虛作鄭聲。水氣停蓄者。或嘔或噦。
火邪劫奪者。或狂或驚。蛔厥狐惑。總是虫症之號。剛痙柔痙。並為風病之名。
霍亂乃暑濕相搏。寒熱是邪正交爭。喘咳者。水搏寒而所致。吐衄者熱迫血而妄行。
單伏雙伏。此非怪脈。乃否極泰來之兆。陽易陰易。皆為危症。犯男交女接之情。
惡寒喘嗽者。發表自愈。惡熱喘滿者。攻裡必寧。咳逆又名呃忒。動悸更曰怔忡。
雙傳者雙經同病。百合者。百脈一宗。懊惱因心中之郁悶。煩躁是內熱之薰蒸。
臍痛引陰。名為臟結。厥利能食。號曰除中。螈者。手足抽搐。怫郁者。
頭面蒸紅。勞食再複。緣新瘥之狂禁。過經不解。與溫瘧之相同。蓋傷寒傳變之不一。
非雜病徑直而可攻。予茲略陳其要。學人自宜變通。

傷寒總訣治法
一二日可發表而散。三四日宜和解而痊。五六日便實。方可議下。七八日不愈。
又複再傳。日傳二經。病名兩感。經傳六日。應無不痊。太陽無汗。麻黃為最。
太陽有汗。桂枝為先。小柴胡為少陽之要領。大柴胡行陽明之秘堅。至三陰則難拘定法。
或可溫而可下。宜數變以曲全生意。或可方而可員。

太陽經傷寒
惡寒發熱身無汗。頭痛腰痛屬太陽。此是傷寒邪在表。急宜發散最為良。
按傷寒初起一二日內。乃足太陽膀胱經受之。其脈起於目內睛明穴。上腦下項。
循肩。挾脊。抵腰。行身之後。終於足小指。至陰穴也。其症則頭項痛。腰脊強。
以及周身病是也。然太陽為表之表。其脈尺寸俱浮而緊者。寒傷榮。故無汗也。
急宜發散。則汗出而諸症愈矣。宜羌活湯及麻黃湯主之。
若浮而緩者。風傷衛。故有汗也。宜桂枝湯主之。若傷寒見風。傷風見寒。
此為風寒兼受。榮衛兩傷也。宜大青龍湯主之。他如發熱煩渴。小便不利。
此為熱入膀胱之本。宜五苓散主之。
麻黃湯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見發熱畏寒身體痛。須知一服汗淋漓。傷寒發表用羌防。
蘇葉川芎白芷蒼。甘草生姜蔥共引。冬時無汗用麻黃。
按羌活防風。為足太陽發表藥也。佐以蘇葉川芎白芷蒼朮諸味之辛溫。
則能助陽氣而發表矣。和以甘草。使以姜蔥。俾腠理通而寒邪散。至冬月傷寒。
必須麻黃之辛熱以汗之。斷不可少也。他如春夏秋。謂非時感冒。未可輕用。

太陽經傷風
傷風約略似傷寒。有汗須知救表先。此是風邪傷在衛。桂枝斟酌自安全。
桂枝湯內藥三般。芍藥甘草一處攢。若是麻黃相合用。方名各半治傷寒。
大青龍湯桂麻黃。杏仁石膏甘草藏。棗子生姜乘熱服。風寒兩解此為良。
五苓散內用豬苓。白朮雲苓澤瀉群。肉桂少加為引導。功能利水更生津。

陽明經分在經在腑
太陽不解入陽明。邪入陽明勢漸深。目痛鼻乾人少睡。在經在腑卻宜分。
陽明者,陽氣正盛。故曰陽明。其脈尺寸俱長。長而微洪。經病也。長而沉數。
腑病也。脈有寸關尺三部。此止言尺寸者。關在其中矣。

陽明經經病
在經發熱尚憎寒。目痛難眠鼻孔乾。症屬太陽猶未罷。葛根白虎應居先。
按傷寒二三日內。乃足陽明胃經受之。其脈起於鼻承泣穴。絡於目。循於面。行身之前。
終於足次指。屬兌穴也。其症則身熱目痛鼻乾不得眠。然陽明為表之裡。其脈尺寸俱長。
長而微洪。經病也。乃太陽症未罷。猶有惡寒在也。宜解肌湯葛根湯及白虎湯主之。長而沉數。
腑病也。乃太陽經症已罷。不惡寒。專發熱也。宜大承氣湯及調胃承氣湯主之。
若表症未除。裡症又急者。宜大柴胡湯合表裡而兼治之。他如病在膈上者可吐。宜瓜蒂散主之。
此重劑也。汗下後虛煩懊惱者可吐。宜梔子豉湯主之。此輕劑也。
解肌湯內芍甘羌。干葛陳皮桔梗良。白芷黃芩姜共棗。陽明經病可煎嘗。葛根湯內用麻黃。
二味加入桂枝湯。輕可去實因無汗。有汗加葛去麻黃。白虎湯中用石膏。甘草知母本乃抄。
人參加上生津液。熱渴虛煩入米熬。

陽明經腑病
在腑不寒專發熱。咽乾作嘔心煩渴。發狂譫語大腸堅。大小三承湯可啜。
按不惡寒者,邪不在表也。咽乾煩渴,並作嘔者。皆胃熱甚也。胃火上沖。
故心神失守。譫語狂言。大便堅燥。皆裡症也。急宜下之。
陶節曰。傷寒邪熱傳裡。須看氣勢淺深用藥。若三焦俱傷。則痞滿燥實堅全見。
宜大承氣湯。邪在中焦。只有燥實堅三症。宜調胃承氣東加甘草和中。去枳實者。
恐傷上焦氤氳之氣也。邪在上焦。則痞而滿。宜小承氣湯去芒硝者。恐傷下焦真陰也。
若表症未除。裡症又急。不得不下者。則用大柴胡湯通表裡而緩治之。
大承氣最緊。小承氣次之。調胃又次之。大柴胡又次之。蓋恐硝性急燥。不可輕用也。
大承氣湯用朴硝。大黃等分不須饒。濃朴倍加並枳實。通腸利便有功勞。小承氣湯三件藥。
枳實大黃並濃朴。結胸譫語大腸堅。每服五錢功易覺。
大黃 濃朴 枳實 名濃朴三物湯 又濃朴大黃兩味治太陽病腹痛而閉。
調胃承氣有硝黃。甘草同加用最良。腹滿便堅兼口渴。心煩譫語總相當。大柴胡湯用大黃。
半夏枳實共為良。更有黃芩與芍藥。姜棗同煎利大腸。瓜蒂散中赤小豆。二味勻平有傳授。
豆豉一合水同煎。膈上停痰須此吐。梔子豉湯梔子先。更加豆豉水同煎。
病後虛煩眠不得。心中懊惱吐之痊。

少陽經主中宜和解
少陽寒熱往來頻。口苦咽乾脅下疼。目眩耳聾頭角痛。小柴湯是頂門針。
按傷寒三四日內。及足少陽膽經受之。其脈起於目銳。
瞳子骨、上頭角、絡耳、循胸、脅、行身之側。終於足四指之竅陰穴也。
其症則胸脅滿而耳聾。往來寒熱。然少陽為半表半裡。其脈尺寸俱弦。弦而數者。
病在中也。宜小柴胡湯和之。凡治有三禁。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不可吐下。
吐下則悸而驚。只宜和之。以柴胡湯。至病患嘔而不渴。加半夏。渴而作嘔。
加姜汁竹茹。或渴或不渴。或嘔或不嘔。在隨症而加減之。
小柴胡湯五般。半夏人參共交攢。更有黃芩與甘草。生姜棗子水同煎。

三陰經分傳經直中
三陽傳罷入三陰。轉入陰經勢轉深。若是陰經名直中。沉寒錮冷卻宜溫。
所以三陰有傳經直中之不常。須究脈理而推詳。傳經者。脈沉數而煩熱。直中者。脈沉細而清涼。

太陰經傳經熱症
陽邪傳入太陰經。腹滿咽乾手足溫。尺寸俱沉時常數。桂枝加入大黃平。
按傷寒四五日內。乃足太陰脾經受之。其脈起於手足大指之隱白穴。上行至腹。
絡於嗌。連舌本。行身之前。終於大包穴也。其症則腹滿或痛。咽乾自利。然三陽為表。
三陰為裡。其脈尺寸俱沉。沉而有力。傳經熱症也。宜桂枝加大黃湯下之。沉而無力。
直中寒症也。宜理中四逆湯溫之。
若本是陽症。或重受風寒。或過食生冷。或誤服涼藥。遂變成陰症。此為害熱未已。
寒病複起。始病熱症。末傳寒中也。亦宜理中四逆湯溫之。他如傷寒入三陰。
尚有在經表邪。如太陰有桂枝加芍藥湯。少陰有麻黃附子細辛湯。厥陰有當歸四逆湯之類。皆陰經表藥也。
當歸四逆湯 當歸 白芍 桂枝 細辛 通草 甘草 大棗 桂枝大黃甘草芍。枳實柴胡姜棗著。
檳榔大腹用水煎。太陰實熱須臾卻。桂枝加芍減甘草。更用生姜及大棗。
表症未除因誤下。太陰腹痛斯安好。

太陰經直中寒症
直中陰經不發熱。腹痛惡寒四肢厥。唇青面黑是真陰。四逆理中真妙訣。
(此太陰直中寒症其脈沉細無力宜溫之)四逆湯中姜一兩。生附減半去皮尖。
一兩甘草水煎服。厥而下利用之痊。理中甘草用干姜。白朮人參是的當。
若是內中加附子。更名附子理中湯。

少陰經傳熱症
陽邪傳入少陰中。口燥咽乾譫語同。便實繞臍時硬痛。腑中燥屎卻宜攻。
按傷寒五六日內。及足少陰腎經受之。其脈起於足之涌泉穴。上行貫脊。循喉嚨。絡舌下。
注心中。行身之前。終於府穴也。其症則口燥咽乾。便實譫語。或繞臍腹痛。
是腑中燥屎使然。與直中全無干涉。宜下之。如大承氣及調胃承氣湯是也。
麻黃附子細辛湯。發表溫經兩法彰。若非表裡相兼治。少陰反熱曷能康。

少陰經直中寒症
惡寒無熱厥如冰。吐瀉交加腹內疼。六脈沉遲陰毒盛。身如被杖爪唇青。
此少陰直中寒症也。其脈沉細無力。宜溫之。如四逆湯理中湯之類是也。

厥陰經傳經熱症
舌卷囊拳消渴甚。四肢厥冷乍還溫。煩滿便堅多屬熱。六一順氣可旋吞。
按傷寒六七日內。乃足厥陰肝經受之。其脈起於足大指之大敦穴。循陰器。抵小腹。
絡於肝。行身前之側。終於期門穴也。其症則煩滿而囊縮。筋急而唇青。在男子則囊拳。
在女子廷孔急痛。痛引小腹。廷孔者。陰之深處也。亦宜分傳經直中治之。
其脈沉實有力當下。如六一順氣湯之類是也。沉遲無力當溫。如回陽救急湯之類是也。
六一順氣芍藥標。柴胡枳實大黃硝。黃芩濃朴同甘草。可代三黃功更高。

厥陰經直中寒症
口吐涎沫不作渴。嘔逆腹疼四肢厥。爪唇青黑是真寒。回陽救急功尤捷。
(此足厥陰直中寒症也。其脈沉遲無力宜溫之)回陽救急半甘苓。熟附干姜肉桂參。
白朮陳皮五味子。治寒直中厥陰經。
夫傷寒三陰有傳經之熱症。有直中之寒邪。自是兩途。豈容混治。其可用不可用之理。
果何哉。若能辨其因。正其名。察其形。治法焉有不當者乎。

結胸
結胸五種須分別。大小結胸並水結。熱實結胸煩躁多。寒實結胸渾不熱。
按傷寒太陽經症。表未解而醫遽下之。表邪乘虛入裡。在五六日便堅口渴。
日晡潮熱。上至心下。下至小腹硬滿而痛不可按者。乃大結胸也。宜大陷胸湯主之。或心下硬滿。
按之則痛。是必待按。然後作痛。況止在心下。則小腹之不硬痛可知矣。
熱征於前。故曰小結胸也。宜小陷胸湯主之。或水飲停胸。水結胸也。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
或熱多煩躁。熱實結胸也。如大柴胡六一順氣湯。皆可選用也。
或寒多無熱。寒實結胸也。枳實理中湯主之。大陷胸湯大黃硝。甘遂同煎力更饒。
邪在胸中宜陷下。體虛胃弱漫輕調。小陷胸湯半夏連。栝蔞實共水同煎。
苦能泄熱辛能散。利下黃涎即便安。小半夏加茯苓湯。行水散痞有生姜。
加桂去夏治悸厥。茯苓甘草湯名彰。

血結胸
血結胸中不可按。如狂嗽水不欲咽。大便黑色小便通。犀角地黃湯最善。
按傷寒經病。熱極而蓄血積於胸中。硬痛而不可按者。為血結胸也。
宜犀角地黃湯、及桃仁承氣湯主之。活人雲。大抵結胸症固當下。
須看氣之虛實。脈之盛衰。若脈來浮大者。猶帶表邪不可下。下之則死。
下後而複反結者亦死。結胸症悉具。而煩躁者亦死。下後而舌反黑裂者亦死。
下後而譫言語者亦死也。

痞氣
滿而不痛名為痞。枳桔頻投是妙方。更有瀉心湯可服。大黃附子半甘姜。
按傷寒心下痞硬而痛者。為結胸。為實。硬滿而不痛者。為痞氣。為虛。凡傷寒痞氣。
輕者通用枳桔湯。其行氣下膈也。若心下痞。按之濡。關上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
若心下痞。而複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
若寒多熱少。胸滿而不痛。脈濡者半夏瀉心湯主之。
若乾嘔有水氣者。生姜瀉心湯主之。若乾嘔下利腹鳴者。此非結熱。
但以胃虛客氣上逆。故使硬也。甘草瀉心湯主之。大抵傷寒之痞。與雜症不同。
傷寒之痞。從外之內。故宜苦瀉。雜症之痞。從內之外。故宜辛散。
附子瀉心用三黃。寒加熱藥以維揚。痞乃熱邪寒藥治。惡寒加附始相當。半夏瀉心黃連芩。
干姜甘草與人參。大棗和之治虛痞。法在降陽並和陰。(去人參即甘草瀉心東加姜即生姜瀉心湯)

下厥上竭
少陰但厥身無汗。強發之時血不安。或從口鼻或目出。下厥上竭實難全。
按傷寒傳入少陰而身厥者。乃榮衛俱虛。不當發汗也。若強發其汗。致血妄行。
或從口鼻。或從目出。此名為下厥上竭。主不治也。

亡陽
過汗亡陽症不輕。三焦上下及周身。桂枝加減苓甘附。真武湯兼附瀉心。
亡陽者。謂發汗過多而汗不止也。然有衛外之陽。為周身榮衛之主。
此陽虛遂有汗漏不止。惡寒身痛之症。宜桂枝加附子湯主之。有膻中之陽。
為上焦心肺之主。此陽虛遂有叉手冒心。及奔豚之症。宜桂枝甘草湯及茯苓桂枝甘草湯主之。
有腎中之陽。為下焦真元之主。此陽虛遂有發熱眩悸。振擗地之症。宜真武湯主之。
有胃中之陽。為中焦水穀生化之主。此陽虛遂有腹脹滿。胃不和。
而成心下痞之症。宜生姜瀉心湯主之。大抵傷寒亡陽。病本不輕。救誤者須觀脈症。
知犯何逆以法治之。真武湯中芍藥煨。雲苓浙術炙甘隨。附子炮來加減用。生姜五片總相宜。

腸垢溏
傷寒下利多般數。要識陰陽勿差誤。三陽利時身必熱。三陰但溫無熱俱。
合病自利葛根湯。或用黃芩湯可愈。自利不渴屬太陰。少陰必渴身虛故。
外審証兮內憑脈。內外並觀斯兩得。脈大由來卻是虛。脈滑而數有宿食。
協熱而利臍下熱。譫語而利燥屎結。少陰心痛口燥煩。卻與利之斯要訣。
按利與痢不同。利者。瀉也。不因攻下而泄瀉也。此即傷寒自利之症。
俗名漏底傷寒是矣。凡傷寒自利。有因三陽傳陰經而下利者。為協熱利。
協熱利者。曰腸垢。臍下必熱。宜黃芩湯葛根湯主之。有因陰寒直中陰經而下利者。
必協寒利。協寒利者。曰溏。臍下必寒。宜理中四逆湯主之。原病式曰。瀉白為寒。
青黃紅黑皆熱也。大抵陽熱之利。與陰寒不同。宜細辨而詳治之。凡自利不可發汗。
以下利為邪氣內攻。走津液而胃虛也。
黃芩湯用甘芍並。傷寒自利棗和烹。此方遂為治痢祖。後人加味或更名。

發黃
溫熱在裡不能散。蓄積脾中成此患。頭面有汗至頸還。渴飲水漿曾莫閑。茵陳五苓湯最奇。
滲濕除黃功有贊。瘀血之症亦相類。大便必黑此其異。下焦有熱或加狂。桃仁須加入承氣。
脾胃有濕熱則發黃。黃者、脾胃之色也。此即傷寒瘀熱、發黃之症。瘀熱即陽黃也。
經曰。陽明病發熱汗出。此為熱。越則不發黃。若但頭汗。身無汗。小便不利。渴飲水漿。
此為痰熱在裡。必發黃。宜以茵陳蒿湯主之。如初起發者。則以茵陳五苓散主之。
亦有太陽瘀熱在裡發黃者。此亦為陽黃。宜以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主之。
若身如橘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亦宜茵陳蒿湯主之。若身黃發熱者。
則熱外出而不內入矣。宜以梔子柏皮湯主之。
亦有寒濕發黃者。身熏黃而色暗。此為陰黃。宜茵陳附子湯主之。
亦有瘀血發黃者。小便利。大便黑。此蓄血症也。宜桃仁承氣湯及犀角地黃湯主之。
大抵傷寒發黃。與雜症不同。宜參症治之。經曰。中濕與發黃。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茵陳蒿湯用大黃。濃煎去疸善毆黃。梔子柏皮兼可用。五苓加上又為良。桃仁承氣五般奇。
甘草硝黃並桂枝。血症發黃瘀內結。狂言妄語總相宜。滲濕湯中蒼白朮。陳皮澤瀉豬苓茯。
濃朴香砂甘草同。燈心姜引水煎服。犀角地黃芍藥湯。血升胃熱火邪干。斑黃湯毒皆堪治。
或益柴苓總伐肝。

發狂
煩躁狂言仍面赤。熱潮咽痛號重陽。便於陽毒經中治。承氣黃連白虎詳。
陰燥發狂宜附子。血瘀承氣地黃湯。發狂者。謂濕毒在胃。並入於心。
遂使神志不定而發狂也。狂之發作。少臥不飢。妄語笑。妄起行。登高而歌。棄衣而走。
甚則逾垣上屋。此傷寒陽毒發狂之症也。經曰。邪入於陽則狂。又曰。重陽則狂。是也。
宜以大承氣湯倍加芒硝急下之。有身熱煩躁。不得發狂者。表裡俱熱。宜三黃石膏湯。
雙解散治之。又有乾嘔、面赤、發斑、咽痛、下利黃赤、壯熱不得汗者。宜葶藶苦酒湯治之。
亦有陰燥發狂者。此非狂也。為陰極發燥。周身之火。浮游於外。或欲坐井中。
或欲投泥水中臥。或欲向陰涼中坐。煩躁不安。亦如狂也。但手足逆冷。脈息沉微遲細。
雖煩躁不能飲水者也。宜附子湯救之。不可一例以陽狂治也。亦有瘀血發狂者。
血上逆則喜忘。血下蓄則如狂。宜桃仁承氣湯及犀角地黃湯主之。其或重熨迫汗。
灼艾燒針。令人煩躁臥起不安。則謂之火邪驚狂凡是數者。各有條例。或狂言目反直視。
為腎絕。汗出輒複狂言。不能食。死症也。非藥石所能及矣。
附子湯 附子(炮二枚) 茯苓(三兩) 人參 白朮 芍藥 黃連解毒湯四味。
黃柏黃芩梔子是。退黃清熱更祛煩。吐血便紅皆可治。

發斑
身如涂朱眼如火。發斑狂叫無人我。血熱不散出乘虛。三黃青黛湯最妥。
發斑者。謂熱傷血。血熱不散。裡實表虛。發於皮膚而為斑也。或渴症誤溫。
或當汗失汗。當下失下。或汗下未解。或下早熱邪入胃。或下遲熱留胃中。皆致發斑。
輕如疹子。重如錦紋。若色紫黑。熱極而胃爛者必死。此即傷寒陽毒發斑之症也。
凡斑疹將發未發之時。宜以升麻葛根湯先透其毒。如熱甚者。再以犀角地黃湯主之。
如青黛、大青、知母、石膏、黃連、黃柏、黃芩之類。以斑盡為度。如汗吐下後。
虛極發斑者。宜以人參白虎湯主之。亦有溫毒發斑者。冬時感寒。至春始發也。
宜以元參升麻湯解之。凡斑疹不可發汗。發汗則重令開泄。更增斑爛。亦不可遽下。
遽下。則重損其陰。恐斑毒內陷。多致不救。不可不慎也。
升麻葛根湯四味。攢上芍藥甘草是。傷寒發熱與頭痛。痘疹初熱為要劑。

筋惕肉
病患肉並筋惕。汗出過經真無敵。不然邪入大經中。狀如螈癲癇疾。發汗動經身振搖。
宜用茯苓桂枝術。動氣在左誤下之。忽爾肉最為逆。
筋惕肉者。皆由汗下太過。表邪未解。血氣虛奪。筋肉失養所致。不然邪入大經者。
謂不因發汗。而邪熱搏於血脈之中。故惕惕而跳動也。張仲景特立真武湯以救其誤。
又腹中上下左右有動氣。俱不可汗下。否則必筋惕肉。其在左邊動氣者。俱不可汗下。
若汗下則筋惕肉。其在右邊動氣者。尤當以汗下為戒也。

風溫
風溫熱汗脈多浮。喘渴痴眠體不收。病在二陰無發汗。人參敗毒散宜投。
風溫者。謂先傷於風。因而傷熱。風與熱搏。即發風溫也。其脈尺寸俱浮。
其症則身熱自汗。頭痛、喘息、發渴、昏睡。或體重不仁。
其病則在少陰厥陰二經。宜以人參敗毒散治之。凡風溫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煩躁。
目亂無精。如此死者。醫殺之耳。人參敗毒散桔梗。甘草川芎茯苓等。
枳殼前胡獨活羌。柴胡十味性涼冷。

濕溫
濕溫譫熱汗流頻。腹滿脛寒頭目疼。病在太陰無發汗。加蒼白朮效如神。
濕溫者。謂傷於濕。因而中暑。濕與熱搏。即發濕溫也。其脈寸濡而弱。
尺小而急。其狀胸滿。頭目痛。發壯熱。若妄言。身上汗多。而脛逆冷。
其病則在太陰經。宜以白虎加蒼朮湯治之。凡濕溫不可發汗。發汗則使人不能言。
耳聾不知痛處。其身青面色變。是名重。如此死者。醫殺之耳。

風濕
風濕浮兮額汗微。腫疼發熱毒重衣。桂枝附子專能治。甘附湯中悉可醫。
風濕者。先傷濕而後傷風也。其脈浮虛而澀。其症肢體重痛。不能轉側。
額上微汗。怯寒而不欲去衣。大便難。小便利。宜以桂枝附子湯及甘草附子湯治之。
凡風濕不可發汗。若發汗則風去濕在。非徒無益。而反害之。

中濕
中濕身黃熱痛頻。腸稀便澀緩而沉。五苓除濕專能治。甘附湯中悉可寧。
中濕者風雨襲虛。潤澤蒸氣。人多為濕所傷也。其脈沉而緩。
其症一身盡痛。重著發黃。關節煩痛。發熱鼻塞。時或脹滿。大便利。小便難。
宜以五苓散除濕湯及甘草附子湯治之。凡中濕不可發汗。
發汗則病熱而痙者死亦不可下下之則額汗胸滿微喘而噦。小便不利。經曰治濕之道。
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溫病熱病
傷寒溫病發於春。夏月傷寒熱病臨。羌活沖和湯可治。防風通聖散能平。
傷寒即病者。謂之傷寒。不即病者。謂之溫暑。及冬時傷寒。至春變為溫病。
至夏變為熱病也。其原不殊。故一稱為傷寒。其類則殊。施治不得相混。
今人或疑麻黃桂枝湯不可用。不知傷寒冬寒之時。寒邪在表。開其腠理。
非辛溫不能散之。此麻黃桂枝等劑。所以必用也。溫病熱病。發於暄熱之時。
郁熱自內達外。無寒在表。故非辛涼寒苦酸之劑。不能解。此麻黃桂枝所以不可用。
而後人所處九味羌活湯、防風通聖散之類。兼治內外者之所以可用也。
九味羌活湯防風。黃芩白芷與川芎。蒼朮生地細辛甘。煎法還用姜棗蔥。
防風通聖將軍芍。薄荷歸芎草朴硝。梔翹芩桔並白朮。麻黃荊芥滑石膏。

陽毒
陽毒狂言面赤紅。身斑煩躁數弦洪。黃連承氣專能治。犀角升麻湯可攻。
陽毒者。謂邪氣深重。或失汗。或失下。或誤服熱藥。遂變成陽毒。其脈弦洪促數。
其症面目俱赤。發斑如錦紋。心下結悶煩躁咽痛。甚則狂言奔走。逾垣上屋。
宜以升麻葛根湯、犀角地黃湯、大承氣湯、黃連解毒湯詳症治之。
五日者可治。過六七日不可治矣。

陰毒
陰毒唇青厥冷頻。腹痛陰燥疾而沉。回陽四逆專能治。真武和陰悉可平。
陰毒者。謂腎本虛寒。或傷冷物。或感寒邪。或汗下失宜。遂變成毒。其脈沉細而疾。
其症爪唇青黑。四肢厥冷。身如被杖。腹中絞痛。甚則陰極發燥。精神恍惚。
宜以四逆真武湯詳症治之。五日可治。過六七日不可治矣。

發汗
太陽發汗用青龍。誤服之時腎氣空。厥逆身何藥救。方名真武可收功。
發汗者。謂發汗過多。乃誤服大青龍湯所致。仲景曰。若脈微弱。汗出惡風。
不可服此。服之則厥逆筋惕肉。此為逆也。此亦少陰過汗亡陽之症。
故俱用真武湯以救其誤。蓋取固腎為義也。

戰振栗
戰動於身栗動心。二邪勝負兩般尋。振振汗出將全愈。鼓頷虛寒四逆平。
戰者。身為之搖也。栗者。心戰而惕也。此傷寒欲解。將汗之時。邪正相爭。
故戰振而股栗也。然戰栗有屬陽者。真氣來複。正氣鼓動。外爭而勝。故身為振搖。
遂大汗而解也。有屬陰者。陽微陰勝。邪氣內爭。而正不勝。故心寒足蜷。鼓頷厥冷。
而一身戰搖也。宜四逆湯溫之。

合病
太陽合胃脈浮長。若是浮弦合少陽。膽合胃時弦不短。黃芩承氣葛根詳。
合病者。謂二陽經。或三陽經同病。病之不傳者也。凡三陽合病。必互相下利。
如太陽陽明合病下利。脈浮長者。葛根湯主之。如太陽少陽合病下利。脈浮弦者。
黃芩湯主之。如少陽陽明合病下利。脈弦長者。小承氣湯主之。若脈長大而弦。
利不止。不食。病名曰負。負者失也。土敗木賊則死也。

並病
太陽原與陽明並。複病歸來作一家。尚有太陽宜各半。太陽症罷大承瘥。
並病者。謂一經先受病。又過一經病之傳者也。如太陽陽明若並而未盡。是謂未過。
仲景所謂太陽病不罷。面赤。陽氣怫郁。在表不得越。煩躁短氣是也。
猶當汗之以各半湯。若並之已盡。是謂傳過。仲景所謂太陽病罷。潮熱。手足汗出。
大便硬而譫語是也。法當下之。以大承氣湯。
是知傳則入腑。不傳則不入腑。並病傳變有如此。

譫語
譫語証本非一類。或因下利或胃實。三陽合病或瘀血。或是熱入於血室。
大抵發熱陽脈生。反見陰脈斯為逆。血室血瘀承氣宜。柴胡白虎地黃合。
譫語者。數數更端。聲高脈洪而數。蓋由胃熱乘心。神識昏冒。妄言不休。
經曰。實則譫語是也。然譫語症非一端。有因胃有燥屎而譫語者。宜承氣湯治之。
有因過汗亡陽而譫語者。宜柴胡加桂枝湯治之。以和榮衛而通津液也。有因三陽合病而譫語者。
宜白虎湯治之。有因熱入血室而譫語者。宜桃仁承氣湯及犀角地黃湯治之。大抵譫語屬實。
故宜解清熱。然亦有陽虛氣脫而譫語者。宜用參術歸等劑。他如脈短則死。脈自和則愈。
又身微熱。脈浮大者生。逆冷脈沉。或氣上逆而喘滿。或氣下奪而自利。皆為逆。

鄭聲
鄭聲脈細是虛形。一語頻言脈更沉。大小便稀手足冷。急煎附子理中湯。
鄭聲者。只將一事一語。鄭重諄複。聲低脈細而沉。經曰虛則鄭聲是也。其証大便稀。
小便利。手足冷。此陽虛氣脫之狀也。宜急煎附子理中湯以救之。大抵鄭聲屬虛。
本非實証。他如神昏氣促。呃逆不止。不知人事者死。

嘔吐
胃家有熱難停食。胃冷無和納水漿。二証皆令人嘔逆。嘔家聖藥是生姜。若是上行為氣逆。胃家由是不安康。
有物有聲謂之嘔。有物無聲謂之吐。蓋由表邪傳裡。裡氣上逆。則為嘔吐水穀不下是也。
然嘔吐症本不同。有因氣逆而嘔者。宜小柴胡東加生姜主之。
有因水停心下而嘔者。宜茯苓甘草湯主之。
有因胃熱而吐者。宜竹葉石膏東加生姜汁主之。
有因胃寒而吐者。宜理中東加生姜主之。大抵嘔吐清水。即為寒症。
若胃中有熱。必是涎液酸水。病機雲。諸嘔吐酸。及水液混濁。皆屬於熱。
諸病水液澄徹清冷。皆屬於寒。此可見矣。
竹葉石膏湯用參。麥冬半夏更加臨。甘草生姜加粳米。虛煩自利熱能清。

乾嘔
陽明胃絡從頭走。氣上逆行須便嘔。少陽嘔苦小柴胡。胸中有熱黃連候。
小停心下茯苓甘。先嘔後渴五苓散。汗後虛煩竹葉湯。梔子豆豉尤堪啖。
有物無聲謂之嘔。即海藏東垣所謂乾嘔是也。然乾嘔症亦不同。
有因太陽自汗而乾嘔者。桂枝湯主之。有因水氣在表而乾嘔者。小青龍湯主之。
有因水氣在裡而乾嘔者。十棗湯主之。有因少陰下利而乾嘔者。姜附湯主之。
有因厥陰吐沫而乾嘔者。吳茱萸湯主之。大抵乾嘔與嘔吐不同。宜分別治之。
小青龍湯桂麻草。半夏細辛芍藥炒。干姜五味可同煎。水停心下斯方好。十棗湯中用大棗。
芫花大戟甘遂好。乾嘔脅痛宜煎服。伏飲停痰醫莫少。吳茱萸湯人參棗。重用生姜溫胃好。
陽明寒嘔少陰利。厥陰能解痛皆保。

火邪驚狂
火邪劫奪或驚狂。迫汗燒針更走陽。煩躁不安何藥治。柴胡龍骨可煎嘗。
火邪驚狂者。醫家用火熏熨迫汗。及燒針灼艾而然也。其人亡陽躁臥起不安。
宜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蓋柴胡龍骨牡蠣能除煩斂氣而鎮驚也。

蛔厥
胃冷仍加重汗出。因成蛔厥吐長虫。病源本屬厥陰症。宜用烏梅與理中。
蛔厥者。病在厥陰也。蛔入上膈則痛。須臾複止。得食則嘔。而又煩。蛔聞食臭複出也。
此為臟寒當自吐蛔。與烏梅溫臟安蛔。亦有胃冷吐蛔者。此因發汗所致。病在陽明也。
宜用理中東加炒川椒五粒。檳榔五分。吞烏梅丸。蓋烏梅丸於辛酸入肝藥中微加苦寒。
納上逆之陽邪。而順之使下也。名曰安蛔。實是安胃。故病主久利。見陰陽不相順接。
而下利之症。皆可以此方括之也。烏梅丸用細辛桂。人參附子椒姜繼。黃連黃柏及當歸。
溫臟安蛔寒厥劑。

狐惑
咽乾聲啞名狐惑。狐則食肛下唇瘡。上唇有瘡或食臟。黃連犀角可煎嘗。
狐惑者。謂傷寒失汗所致。食少胃虛。虫嚙五臟。故唇口生瘡。虫食其臟。
則上唇生瘡為惑。虫食其肛。則下唇生瘡為狐。喉咽乾。聲啞齒燥。
惡食、面目乍赤、赤白、乍黑。舌上白苔。唇黑喜眠。四肢沉重。宜以黃連犀角湯主之。

剛痙柔痙
元來痙病屬膀胱。口噤如癇身反張。此是傷風感寒濕。故分兩痙有柔剛。
無汗為剛須易識。惟有葛根湯第一。有汗為柔見端的。桂枝葛根湯救急。
二經皆宜續命湯。剛痙去桂用麻黃。柔痙去麻當用桂。只依此法最為良。
痙者。太陽中風。重感寒濕而致也。凡太陽過汗。濕家發汗。產後血虛。以及破傷風。
皆致發痙。經曰。身熱足寒,頭項強急、惡寒、頭熱、面赤、背反張、口噤。
脈沉細。如發痙狀是也。若先受風。複感寒。無汗惡寒。為剛痙。先受風。複感寒。惡風有汗。
為柔痙。古方通用小續命加減治之。有汗去麻黃。無汗去桂枝。然剛痙屬陽。
每多急滿之症。宜大承氣湯下之。柔痙屬陰。每多厥逆之症。宜桂心白朮散附子防風散溫之。
大抵剛痙易治。柔痙難治。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耳。
小續命湯防己桂。杏仁黃芩芍藥配。甘草參芎與麻黃。附子防風一同會。

霍亂
嘔吐而利名霍亂。四肢逆冷成斯患。寒多不渴理中湯。熱多而渴五苓散。
暑月忽然心撮痛。兩腳轉筋多冷汗。上吐下利並燥煩。水浸香藿吞數盞。
霍亂者。謂揮霍亂也。外有所感。內有所傷。陰陽爭膈。邪正交爭。故上吐下瀉。而腹中痛也。
邪在上焦。則吐。邪在下焦。則瀉。邪在中焦。則吐瀉交作。此濕霍亂。症輕易治。
若上不能吐。下不能瀉。則邪不能出。壅塞正氣。關格陰陽。此干霍亂。
俗名絞腸痧。其死甚速。切勿與穀食。即米湯下咽亦死。然霍亂主治。亦有不同。
如熱多口渴而吐利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渴而吐利者。理中湯主之。
若挾中濕而吐利者。藿香正氣散主之。若挾中暑而吐利者。三物香薷飲主之。
大抵霍亂有挾外感者。有挾內傷者。主治最難分別。古方通用鹽熬熱童便調飲。
極為得治。近時通用陰陽水最為穩當。服之有神工。
藿香正風用紫蘇。大腹陳皮桔梗咀。甘草雲苓半夏曲。濃朴白芷棗姜投。
香薷飲內藥四般。濃朴相參扁豆攢。加上黃連為絕妙。和中祛暑頗能安。

寒熱往來
往來寒熱斗陰陽。大小柴胡及桂姜。熱結心煩仍喜嘔。渴而頭汗用之良。
寒熱往來者。陰陽相勝。邪正相爭而作也。蓋寒為陰。
熱為陽。裡為陰。表為陽。邪客於半表半裡。陰出與陽爭。陰勝則寒。陽出與陰爭。
陽勝則熱。陽不足則先寒。陰不足則先熱。是以寒熱往來而無定時也。然寒熱往來亦有不同。
有因熱結在裡。而寒熱往來者。宜大柴胡湯主之。
有因汗吐下後。不嘔而渴。但頭微汗而寒熱往來者。宜柴胡桂姜湯主之。

發喘
傷寒喘急最宜詳。專論陽明及太陽。太陽無汗麻黃症。陽明潮熱小承湯。
水停心下喘而咳。加減青龍必可當。陰症喘時肢逆冷。理中四逆用為良。
夫喘者。肺病也。經曰。肺主氣。肺氣逆而上行。沖沖而上。喝喝而息。
數張口、抬肩、搖身、滾肚、是為喘也。凡傷寒發喘。
有因太陽無汗而喘者。此為邪氣在表。心腹必濡而不堅。當用麻黃湯主之。
有因水停心下而喘者。此為即水為邪。宜小青龍湯散之。
有因陽明潮濕而喘者。此為邪氣在裡。心腹必脹而為滿。法當用小承氣湯下之。
若陰症喘則必促。脈浮而厥。宜理中四逆湯溫之。
大抵諸喘為惡症。以邪氣因盛。正氣將脫也。他如直視譫語。及汗出如油。喘不休。
俱不治也。

咳嗽
太陽咳嗽用青龍。裡水還須十棗攻。寒熱柴胡加減治。陰邪真武總收功。
有聲無痰曰咳。有痰無聲曰嗽。經曰。肺主氣。形寒飲冷則傷之。使氣逆而不散。
沖擊咽膈。今喉中淫淫如痒。習習如梗。而咳嗽也。凡傷寒咳嗽。
有因太陽水氣在表而咳者。宜小青龍湯主之。
有因太陽水氣在裡而咳者。宜十棗湯主之。
有因少陽寒熱往來而咳者。宜小柴胡東加減治之。
有因少陰水氣在裡而咳者。宜真武湯主之。大抵傷寒以嗽為輕。不與雜症同。須斟酌治之。

吐血
皆因邪熱中三焦。當汗醫家失審量。熱毒入深成吐血。桃仁承氣地黃湯。
吐血者。諸陽受熱。其邪在表。當汗不汗。致使熱毒入腑。積瘀於內。迫血妄行而吐也。
宜以桃仁承氣湯主之。亦有服桂枝湯而吐血者。宜犀角地黃湯主之。
大抵吐血衄血。有陽乘陰者。有陰乘陽者。陽乘陰者。血熱妄行是也。陰乘陽者。血不歸經是也。

衄血
太陽衄血病將瘳。犀角黃芩芍藥搜。漱水陽明犀角進。當歸四逆少陰授。
衄血者。經絡熱甚。迫血妄行。出於鼻者為衄。其熱在表。欲名紅汗是也。凡傷寒衄血。
有因太陽衄血。及服桂枝湯後而衄者。此皆陽氣盛長病欲解也。宜犀角地黃湯。
及黃芩芍藥湯。茜根湯。茅花湯。加減主之。
有因少陰發汗而動衄者。此症難治。亦可用當歸四逆湯主之。
大抵吐血衄血。脈滑小者生。脈實大者死。脈微者易治。若熱甚。脈反數急者死也。
衄而頭汗出。或身上有汗。不至足者。皆難治也。凡衄血亡血家不可發汗。發汗則陰陽俱虛。
針經曰。奪汗者無血。奪血者無汗。此之謂也。
當歸四逆桂枝芍。細辛甘草木通合。直加大棗治陰厥。脈細陽虛由血弱。

單伏雙伏
傷寒脈伏是何緣。陽極如陰大汗全。更有夾陰沉伏見。須投姜附灸關元。
傷寒一手脈沉曰單伏。兩手脈沉曰雙伏。不可以陽症見陰為診。乃火邪內郁。
不得發越。陽極似陰。故脈伏。必有大汗而解。正如久旱將雨。六合陰晦。
雨後庶物皆蘇之義。又有夾陰傷寒。先有伏陰在內。外複感寒。陰盛陽衰。
四肢厥冷。六脈沉伏。須投姜附及灸關元。脈乃複出也。若太溪沖陽。皆無脈者必死。

陰陽易
陰陽易即女勞複。痛引陰中熱上沖。通用燒男女易。須知鼠亦收功。
男病新瘥。女與之交曰陽易。女病新瘥。男與之交曰陰易。細考之即女勞複也。
有謂男病愈後。因交而女病。女病愈後。因交而男病。於理未然。古今未嘗見此症也。
其脈離經。其狀體重少氣。小腹裡急。或引陰中拘攣。熱上沖胸。頭重不欲舉。
眼中生花。膝脛拘急。古方通用燒散。取女人襠近隱處。煎燒灰。水調。方寸匕。
日三服。女病用男。亦有用鼠湯者。皆治女勞複之方也。

咳逆
陽明咳逆熱寒生。水飲停痰氣逆行。半夏生姜皆可治。橘皮柿蒂總堪平。
咳逆者。氣上逆而呃忒也。仲景作咳逆。即此症也。切勿誤作咳。
咳者嗽也。亦勿誤作噦。噦者嘔也。今從俗作呃逆者是也。
凡傷寒呃逆。有因胃熱而呃者。橘皮竹茹湯主之。有因胃寒而呃者。
丁香柿蒂湯主之。有因水飲停痰而呃者。半夏生姜湯主之。
大抵呃在中焦。穀氣不運。其聲短小。得食即發。呃在下焦。真氣不足。
其聲長大。不食亦然。若咳逆不止者。不可救藥矣。
橘皮竹茹治嘔咳。參甘半夏枇杷麥。赤茯再加姜棗煎。方由金匱此方。
丁香柿蒂人參姜。呃逆因寒中氣戕。濟生香蒂僅二味。或加橘竹用皆良。

心動悸
心悸三陽証自詳。水停苓甘小柴湯。冒旋甘桂真武。小建中建炙甘方。
悸者。心中築築動。怔忡不安也。凡傷寒動悸。有因太陽水停心下。
厥而悸者。火畏水。故悸也。經曰先治其水。後治其厥。宜茯苓甘草湯主之。
有因太陽發汗過汗。冒旋而悸者。宜桂枝甘草湯主之。
有因發汗過多。動而悸者。宜真武湯主之。
有因陽明壯熱往來而悸者。宜小柴胡湯主之。
有因少陽發汗。譫語而動悸者。亦宜小柴胡湯主之。
有因傷寒三四日心悸而煩者。此陽氣虛也。宜小建中湯主之。
有因傷寒脈結代而心動悸者。宜炙甘草湯主之。
小建中湯芍藥多。桂姜甘草大棗和。更加飴糖和中臟。虛勞腹痛效無過。
炙甘草湯參姜桂。麥冬生地火麻仁。大棗阿膠加酒服。虛勞肺痿效如神。

兩感傷寒
陰陽俱病終難起。兩感傷寒慢料理。一日太陽與少陽。頭痛口乾煩飲水。
二日陽明合太陰。腹滿身熱如焚毀。不欲飲食鼻中乾。言妄語終難睡。
三日少陽合厥陰。耳襲囊縮不知人。厥逆水漿不入口。六日為期是死辰。
兩感者。雙經同病也。其症一日太陽與少陰俱病。二日陽明與太陰俱病。
三日少陽與厥陰俱病。此陰陽表裡俱病。欲汗之則有裡症。欲下之則有表症。
經曰。其兩感於寒者必死。故仲景亦有治法。然仲景又曰。兩感俱作。治有先後。
如表症急者。當先救表。裡症急者。當先救裡。故易老為製大羌活湯。
意謂傳經者。皆為陽邪。一於升陽。散熱滋養陰藏。則感之淺者。尚或可平也。
大羌活湯即九味。己獨知連白朮暨。散熱培陰和表裡。傷寒兩感差堪慰。

百合
百合一宗皆病形。無複經絡最難明。欲臥又卻不得臥。欲行還複不能行。
飲食有美有不美。雖如強健步難勝。如有寒熱複如無。口舌小便還赤澀。
藥才入口即吐利。如有神靈來作孽。病後虛勞多變成。百合地黃湯可啜。
百合者。百脈一宗也。其症行住坐臥不安。如有鬼神狀。此是傷寒病後。
虛邪所致。宜以百合知母湯、百合雞子湯、百合代赭湯、百合地黃湯主之。

懊(讀惱古字通用)
傷寒懊惱勝怔忡。或實或虛皆胃中。結胸下早陽邪陷。陽明誤下胃虛空。
客氣動膈心中燥。梔子湯兼大陷胸。胃中燥屎宜承氣。腹滿頭堅不可攻。
懊者。謂郁悶不舒也。凡傷寒懊惱。有因短氣煩躁。胸中懊惱。
心下因硬則為結胸者。宜大陷胸湯主之。有因舌上白苔。虛煩不得眠。心下懊惱者。
此邪熱郁於胸中也。宜梔子豉湯吐之。有因陽明無汗。小便不利。
心中懊惱者。必發黃。宜茵陳蒿湯主之。有因陽明病下後。懊惱而煩。胃中有燥屎者。
此邪熱結於胃中也。宜承氣湯攻之。

奔豚動氣
奔豚動氣有奇方。左右高低細揣量。去術理中兼用桂。不堪汗下應須詳。
奔豚者。腎積也。動氣者。謂臟氣不調。肌膚間築築跳動。遂藏所主。見於臍之左右上下。
獨不言當臍者。脾為中州。以行四臟之津液。左右上下皆不可汗下。何況中州。
其敢輕動乎。古通用理中湯去術加桂苓為主。以茯苓利水。桂泄奔豚。故宜加用。白朮滯氣。故去之。

臟結
臟結無陽舌白苔。陰筋急痛引臍來。雖然飲食全如故。下利頻頻不可回。

除中
厥而下利當不食。反能食者號除中。此為胃氣無餘候。縱有良師莫奏功。


螈為引縮為伸。熱極風生並在經。滌熱祛風猶可望。防風通聖散能平。
筋急而縮為螈。筋緩而伸為。伸縮不已。為螈。俗謂之搐搦是也。此皆熱極生風。
風主動。故螈。宜以防風通聖散治之。以滌熱而祛風也。

怫郁
怫郁陽蒸聚體膚。便堅為實噦為虛。二陽並病容顏赤。承氣參枝各半舒。
怫郁者。謂陽氣蒸越。形見於頭面體膚之間。聚赤而不散也,凡傷寒怫郁。
有因小便不利。時有微熱。大便乍難。怫郁而不得臥者。此為燥屎囊實也。宜承氣湯下之。
有因吐下後極虛。其人怫郁。複與水發汗。因而得噦者。此胃中虛也。宜桂枝人參湯主之。
有因太陽初得病發汗不徹。並歸陽明。續自微汗面赤者。此陽氣怫郁也。宜各半湯主之。

勞複食複
傷寒瘥後熱還生。因食因勞輒動經。脈實下之浮即汗。大柴鼠糞氣溫平。
勞複食複者。謂傷寒新瘥。血氣未平。餘熱未盡。因勞動而複作者。名曰勞複。
以枳實梔子豉湯及小柴胡湯主之。宜和中以退其熱也。又有因過餐而複發者。
名曰食複。以梔子大黃湯及大柴胡湯主之。通其陽以退其熱也。

過經不解
壞病多緣汗下差。過經不解咎醫家。柴胡湯內加硝治。解表還兼瀉裡佳。
過經不解者。謂傷寒十二日當愈不愈。則再傳。是謂過經。此即傷寒壞病。
多因汗下失宜所致。宜柴胡加芒硝湯治之。以解表而攻裡也。

溫瘧
溫瘧多因壞病成。後寒先熱往來頻。小柴加桂專能治。白虎人參實可平。
溫瘧者。冬受寒邪。複感春寒而發也。其脈尺寸俱盛。其症先熱後寒。或寒熱往來。
此亦傷寒壞病也。宜小柴胡湯少加薄桂主之。如熱多倍加柴胡。寒多倍加桂枝。若熱甚而煩躁者。
宜人參白虎湯主之。大抵傷寒溫瘧。不與雜症同。宜參証治之。

渴症
大渴飲時能一斗。常令止與二三升。若還不與非其治。強飲無疑別病生。脈浮而渴太陽病。
有汗而渴陽明症。渴而自利屬少陰。三者不同須審定。自非大渴莫與飲。小渴惟宜滋潤爾。
若是劇飲心下滿。變成水結難調理。

漱水不欲咽
陽明口渴苦頭痛。水不下咽將衄血。瘀血停留定發狂。病家外症無寒熱。
按陽明內有熱者。欲飲水。今漱水不欲咽。是熱在經而裡無熱也。陽明經氣血俱多。
經中熱盛。逼血妄行。故知必作衄也。宜犀角地黃湯及茅花湯主之。無表症。不寒熱。
胸腹滿。口燥渴。漱水不欲咽。小便多者。此為瘀血。必致發狂。宜桃仁承氣湯。
甚者抵當丸。取盡黑色為度也。又少陰脈沉細。手足冷。或時煩躁作渴。欲漱水不欲咽者。宜四逆湯主之。
又下利厥逆。無脈乾嘔、煩渴、欲漱水不欲咽。宜白虎加豬膽汁人尿主之。及唇時不欲咽者。
宜理中東加烏梅主之。大抵陰症發燥煩渴。不能飲水。或有勉強飲下。良久複吐。
或飲水而嘔。或噦逆皆內寒也。蓋無根失守之火。游於咽嗌之間。假作燥渴。則不能飲。
或有能飲水不吐。複欲飲者。熱也。

背惡寒
背上惡寒人少會。少陰之病口中和。三陽合病口乾燥。以此區分免致訛。
背惡寒者。謂身體不惡寒。獨在背上也。經雲。背為陽。腹為陰。背惡寒者。陽不足也。
然有陰陽二証。若邪熱陷內。消耗津液。故口中乾燥。全無滋吐。宜用人參白虎湯主之。
又中暑亦有背惡寒症。但面垢自汗。脈虛而伏。亦宜服之。若脾胃素虛之人。遇暑月飲冰水。
啖生冷。寒氣蓄聚。陰上乘陽。致寒從背起。冷如掌大。當以溫藥主之。大順散之類是也。
大順散內用干姜。桂杏還同甘草良。中暑卻宜專服此。井花調服自安康。

惡寒
惡寒發熱發於陽。陰病憎寒身體涼。解表桂枝並越婢。溫中須索理中湯。
惡寒一症。即前雲寒邪外束。則惡寒也。此複舉以言之。分別三陽三陰之不同也。
若在三陽、則必發熱。若在三陰、則專惡寒而不發熱。在三陽則宜解表。
如羌活湯、解肌湯、小柴胡湯、各隨証用之。如中三陰則宜理中湯、或四逆湯、皆可選用也。
如桂枝湯越婢湯未可輕用。

汗後惡寒
汗後惡寒宜芍藥。脈沉發熱下尤良。四肢疼痛仍兼利。厥冷須投四逆湯。
傷寒汗後。則寒邪自散。不當惡寒。然汗後猶惡寒者。何也。蓋陽微則惡寒。
須芍藥湯以收斂之。倘脈沉屬裡。發熱惡寒者。恐內有積熱。宜下之為良也。
若四肢疼痛瀉利厥冷。此陰症也。宜四逆湯溫之。

陽經發熱
太陽發熱惡風寒。汗出陽明胃燥乾。(有燥屎而乾枯)嘔逆項疼身發熱。醫家當作少陽看。
(太陽當汗陽明當下少陽當和解)

陰經發熱
太陰厥陰皆不熱。惟有少陰間發熱。陽經發熱脈浮大。四肢遇暖便閉塞。陰經發熱脈必沉。
下利四肢恆厥逆。

下後有熱
曾經下後身發熱。漸覺胸中成痛結。香豉梔子卻相宜。去病每如湯沃雪。

頭痛
三陽往往病頭痛。隨証須知識病因。太陽惡寒宜解表。羌和湯中倍用芎。蒸蒸發熱陽明熱。
調胃承氣方最真。少陽受病脈弦細。痛連項角耳中疼。或加口苦兼寒熱。小柴胡症自分明。
三陰本沒頭疼痛。頭若疼時屬厥陰。更有停痰能作祟。四肢厥逆痛難禁。

咽痛
咽痛陰陽迥不同。咽喉腫痛熱邪攻。脈浮散大或吐血。隨方用藥自然通。
陰毒咽痛喉不利。寒邪伏在少陰中。脈來微弱當溫散。半夏桂湯是先鋒。須用四逆加桔梗。
治不可紊自見功。

脅痛
少陽膽經循脅過。邪入此經痛無那。心下堅滿引脅痛。十棗醫治定須可。
陽明堅滿大便結。項強不食並潮熱。因而轉入少陽經。惟小柴胡湯最功。

腹滿痛
腹中滿痛別陰陽。裡實須知下最良。脈實有力陽明實。大柴小承總一方。三陽腹滿而急痛。
脈沉微細裡寒藏。附子理中並四逆。對証服藥自然康。三陰下利純清穀。
(水瀉洞泄完穀也)裡虛已極四神湯。腸鳴泄瀉而腹痛。虛痛還宜小建良。

燥咽乾
(脾為胃行津液熱則枯)脾中有熱胃乾枯。口燥咽乾津液無。宜用白虎加參治。
少陽口苦小柴胡。咽乾慎不可發汗。發汗無津氣愈虛。少陰火威水欲涸。口苦卻宜承氣需。

循衣摸床
傷寒吐下仍不解。大便不利寒熱在。循衣摸床殊不安。獨語猶如見鬼怪。
微喘直視不識人。譫語狂言不可駭。大承服後脈強生。忽若清兮死難待。

煩躁
傷寒煩躁症如何。陽明經與少陰科。陽明脈長大便秘。傷寒之候太陽多。陰盛陽虛亦煩躁。
少陰之症勿會訛。汗之而煩醫者誤。病解而煩氣不和。更有虛煩宜竹葉。依方調治莫蹉跎。

晝夜偏劇
衛氣循環不暫停。晝則行陽夜在陰。衛獨留陽陽蹺盛。陽盛陰虛夜不寧。衛若留陰陰蹺滿。
陰滿陽虛晝卻寧。暮譫晝了陰虛症。晝燥陽虛夜氣清。須要調胃各歸分。二氣和諧可漸平。

多眠
多眠思症病形殊。風溫狐惑及柴胡。更有少陰當慎別。須知四者病何如。
風溫身熱當自汗。小柴脅滿項強拘。少陰自利但欲寐。狐惑多眠非一途。

不得眠
傷寒何事不得眠。汗過胃中乾燥煩。或因吐下虛煩致。或因大熱語言顛。
小便不利正發渴。心煩少氣苦憂煎。若其水停心下滿。但與豬苓可保痊。
傷寒瘥後熱還在。陰來複時陽使然。

小便不利
胃中乾則無小便。慎勿利之強使然。下焦有熱不通泄。量病時須泄與宣。咳而有水青龍候。
項強無汗桂枝痊。大抵中遇發黃者。先利小便當使快。陽明汗多津液無。卻以小便利為戒。
陽若湊之陰分虛。小便難出熱邪拘。傷風不止桂加附。陽明風中小柴胡。

小便自利
太陽下焦有熱秘。小腹必滿便不利。小便不利反自利。此是抵當血症諦。陽明自汗小便結。
忽若利時津液竭。屎難堅硬不可攻。蜜導用之斯要訣。又問小便何故數。腎與膀胱虛熱作。
虛不故令小便頻。熱則遲澀相擊搏。有汗不可服桂枝。趺陽浮澀是脾約。胃中不和譫語時。
調胃承氣宜斟酌。

大便不利
大便堅硬或不通。柴胡承氣可收功。亦有不可攻擊者。歌載篇章裡症中。
寒則溏泄熱則垢。可揣陰陽虛實候。藏火不及大寒行。民病溏腸胃訛。

陰症
陰症身涼二便清。病初自汗不頭疼。也無煩躁也無渴。脈息沉微自可明。

陽症
陽症身熱頭疼痛。體痛咽乾難臥動。或有譫語及尋衣。脈急洪長宜審用。

表症
傷寒表症是如何。無汗惡寒身熱多。頭項俱疼脈浮取。施方審症汗之和。

裡症
傷寒裡症心腹痛。不惡寒而惡熱蒸。其脈沉數兼自汗。二便秘少下之生。

陰厥
陰厥身涼熱不由。二便清滑不煩時。脈來沉浮如端的。三建湯兼四逆宜。

陽厥
陽厥時時指爪溫。心煩便閉口乾論。脈來沉細中還疾。承氣柴胡最可吞。

陰症似陽
陰症似陽面色紅。小便清滑大便通。渾身微熱沉遲脈。真武湯兼用理中。

陽症似陰
陽症身涼冷四肢。小便赤少大便稀。心煩口燥脈沉數。白虎湯兼竹葉奇。

婦人傷寒
婦人此病當區別。身重身輕不同例。產前身重且安胎。產後血虛先補血。
惟有柴胡四物湯。庶可調和便安悅。

婦人熱入血室
婦人中風六七日。身熱續續發寒。經水適來或適斷。熱隨陰血居其室。
晝則明了暮語。狀如見鬼似瘧疾。無犯胃氣及三焦。小柴胡湯尤為的。
更刺期門似瀉肝。邪去自然保安吉。切須急療莫遲遲。變症來時恐莫及。

傷寒有時氣瘟疫不同
春氣溫和夏暑熱。秋氣清涼冬凜冽。四時正氣自調勻。不犯寒邪無病孽。
冬時嚴寒欲周密。君子深藏宜入室。中而即病曰傷寒。觸冒寒邪成此疾。
毒瓦斯入深不即病。至春與夏邪方出。春為溫病夏為暑。變態無端病非一。
若乃時行自不同。蓋是非時之氣失。春時應暖反大寒。夏時應熱偏寒。
秋氣清涼大熱來。冬月嚴寒如春日。少長一般病相似。此是時行歸瘟疫。
防風通聖扶正氣。九味羌和湯檢一。

傷寒有四症相類
食積寒痰並香港腳。更兼亦有患勞煩。要識四般相類症。不與傷寒一例看。
寒痰者。中脘停痰。自中胸滿。但頭不痛。項不強。與傷寒異耳。宜二陳湯主之。
食積者謂胃中停食。發熱頭痛。但身不痛氣口緊盛。與傷寒異耳。宜平胃散主之。
香港腳者。足受寒濕。頭痛、身熱、肢節痛、便秘、嘔逆。
但腳痛。或腫滿。或枯細。與傷寒異耳。宜加減小續命湯主之。
勞煩者。氣血俱虛。燥煩發熱。但身不痛。頭不痛。不惡寒。脈不浮緊。與傷寒異耳。
宜補中益氣湯主之。
李東垣內傷外感辨曰。傷於飲食勞複。七情六欲。為內傷。
傷於風寒暑濕為外感。內傷發熱。時熱時止。外感發熱。熱甚不休。內傷惡寒。
得暖便解。外感惡寒。雖濃衣烈火不除。內傷惡風。不畏甚風。反畏隙風。
外感惡風。見風便惡。內傷頭痛。乍痛乍止。外感頭痛。連痛不休。直待表邪傳裡方罷。
內傷有濕。或不作渴。或心火乘肺。亦作燥渴。外感須一二日外。表熱傳裡。口方作渴。
內傷則熱傷氣。四肢沉困無力。倦怠嗜臥。外感則風傷筋。寒傷骨。一身筋骨疼痛。
內傷則短氣不足以息。外感則喘壅氣盛有餘。內傷則手心熱。外感則手背熱。
天氣通於肺鼻者。肺之外候。外感傷寒。則鼻塞。傷風則流涕。然能飲食。口知味。
腹中和。二便如常。地氣通於脾口者。脾之外候。內傷則懶言惡食。口不知味。
小便黃赤。大便或秘或泄。左人迎脈主裡。內傷則氣口大於人迎。內傷証屬不足。
宜溫。宜補。宜和。外感証屬有餘。宜汗。宜吐。宜下。若內傷之症。誤作外感。
妄發其表。重虛元氣。禍如反掌。故立補中益氣湯主之。又有內傷外感兼病者。
若內傷重者。宜補養為先。外感重者。宜發散為急。惟上焦痰嘔。中焦濕熱。傷食膈滿者。
皆不服補中益氣湯。明醫雜著雲。世間發熱症。類傷寒者數種。治各不同。
張仲景論傷寒傷風。此外感也。風寒之邪。感於外。自表入裡。故宜發表以解散之。
此麻黃桂枝之義也。以其感於冬時之令。寒冷之月。即時發病。故謂之傷寒。
而藥用辛熱以勝寒。若時非寒冷。則藥當有變矣。如春溫之月。則當變以辛涼之藥。
夏暑之月。則當變以甘寒苦之藥。又有一種冬溫之病。謂之非其時而有其氣。
蓋冬寒時也。而反病溫焉。此天時不正。陽氣反泄。用藥不可溫熱。又有一種時行寒疫。
卻在溫暖之時。當溫暖而寒反為病。此亦天時不正。陰氣反逆。用藥不可寒涼。
又有一種溫疫熱病。多發於春夏之間。沿門合境相同者。此天地之癘氣。當隨時令。
參氣運。而施治。宜用劉河間辛涼甘苦寒之藥。以清熱解毒。以上諸症。皆為感天地之邪者。
若夫飲食勞倦為內傷元氣。此則真陽下陷。內生虛熱。故東垣發補中益氣之論。
用參等甘溫之味。大補其氣。而提其下陷。此用氣藥以補其不足也。又若勞心好色。
內傷真陰。陰血既傷。故陽氣偏勝而變為火矣。是謂陰虛火旺。勞瘵之症。故丹溪發陽有餘。
陰不足之論。用四物加黃柏知母補其陰。而火自降。此用血藥以補血之不足也。
補氣補血。皆內傷症也。一則因陽氣之下陷以升提之。補其氣。一則因陰火之上升。滋其陰。以降下之。
一升一降。迥然不同矣。又有夏月傷暑之病。雖屬外感。卻類傷寒。與傷寒大異。
蓋傷寒則寒邪客表有餘之症。故宜汗之。暑傷氣。元氣為熱所傷。而耗散不足之症。故宜補之。
東垣所謂清暑益氣是也。又有因時暑熱而多食冷物以傷其內。或過取涼風以傷其外。
此非暑傷人。乃因暑而自致之病。治宜辛熱解表。或辛溫理中之藥。卻與傷寒治法相類者也。
凡此數症。外形相似。實有不同。治法多端。不可或謬。故必審其果為傷寒及寒疫也。
則用仲景法。果為溫病及瘟疫也。則用河間法。果為氣虛也。則用東垣法。果為陰虛也。
則用丹溪法。如是。則庶無差誤以害人矣。今人但見發熱之症。一皆認作傷寒外感。
率用汗藥以發其表。汗後不解。又用表藥以涼其肌。設是虛症。豈不死哉。間有頗知發熱屬虛。
而用補藥。則又不知氣血之分。或氣病而補血。或血病而補氣。誤人多矣。故外感之與內傷。
寒病之與熱病。氣虛之與血虛。如冰炭相反。治之若差。則輕病必重。重病不救矣。醫貫曰。
讀傷寒而不讀東垣書。則內傷不明。而殺人多矣。讀東垣書而不讀丹溪書。則陰虛不明。
而殺人多矣。東垣脾胃論。深明飢飽勞役發熱等症。俱是內傷。悉類傷寒。切戒汗下。
以為內傷多而外感少。只須溫補。不必發散。如外感多而內傷少。溫補中少加發散。
以補中益氣湯為主。如內傷兼寒者。加麻黃。兼風者加桂枝。兼暑者加黃連。兼濕者加羌活。
此特陽虛發熱之一門也。然陰虛發熱者十有六七。亦類傷寒。今人一見發熱。則曰傷寒。
須用發散而致死。則曰傷寒之法已窮。余嘗於陰虛發熱者。見其大熱、面赤、口渴、燥煩、與六味地黃丸一劑。
即愈。如下部惡寒。足冷。上部渴甚。燥極。或飲而反吐。即如肉桂五味。甚則加附子冷凍飲料。
以此活人多矣。此丹溪發明陰虛發熱之外。尚遺未盡之旨


徐靈胎

醫學源流論,涉獵醫書誤人論

人之死,誤於醫家者十之三,誤於病家者十之三,誤於旁人涉獵醫書者,亦十之三。

蓋醫之為道,乃通天徹地之學,必全體明而後可以治一病。若全體不明,而偶得一知半解,舉以試人,輕淺之病,或能得效;

至於重大疑難之症,亦以一偏之見,妄議用藥,一或有誤,生死立判矣。

間或偶然倖中,自以為如此大病,猶能見功,益復自信,以後不拘何病,輒妄加議論。

至殺人之後,猶以為病自不治,非我之過,於是終身害人而不悔矣。

然病家往往多信之者,則有故焉。蓋病家皆不知醫之人,而醫者寫方即去,見有稍知醫理者,議論鑿鑿,又關切異常,情面甚重,自然聽信。

誰如彼乃偶然繙閱,及道聽塗說之談,彼亦未嘗審度,從我之說病者,如何究竟,而病家已從之矣。

又有文人墨客,及富貴之人,文理本優,偶爾檢點醫書,自以為已有心得,傍人因其平日稍有學問品望,倍加信從。而世之醫人,因自己全無根柢,辨難反出其下,於是深加佩服。彼以為某乃名醫,尚不如我,遂肆然為人治病,愈則為功,死則無罪。

更有執一偏之見,恃其文理之長,更著書立說,貽害後世。此等之人,不可勝數。嗟乎!

古之為醫者,皆有師承,而又無病不講,無方不通,一有邪說異論,則引經據典以折之,又能實有把持,所治必中,故餘人不得而參其末議。

今之醫者,皆全無本領,一書不讀,故涉獵醫書之人,反出而臨乎其上,致病家亦鄙薄醫者,而反信夫涉獵之人,以致害人如此。

此其咎,全在醫中之無人,故人人得而操其長短也。然涉獵之人,久而自信益真,始誤他人,繼誤骨肉,終則自誤其身。我見甚多,不可不深省也。

David168 说...

玉龍歌
■玉龍歌
扁鵲授我玉龍歌,玉龍一試絕沉 , 病可
玉龍之歌真罕得,流傳千載無差訛。
我今歌此玉龍訣,玉龍一百二十穴,
醫者行針殊妙絕,但恐時人自差別。
補瀉分明指下施,金針一剌顯明醫,
傴者立身僂者起,從此名揚天下知。
中風不語最難醫,髮際頂門穴要知,
更向百會明補瀉,即時甦醒免災危。
鼻流清涕名鼻淵,先瀉後補疾可痊,
若是頭風並眼痛,上星穴內剌無偏。
頭風嘔吐眼昏花,穴取神庭始不差,
孩子慢驚何可治,印堂刺人艾還加。
頭項強痛難回顧,牙疼並作一般看,
先向承漿明補瀉,後針風府即時安。
偏正頭風痛難醫,絲竹金針亦可施,
沿皮向後透率谷,一針兩穴世間稀。
偏正頭風有兩般,有無痰飲細推觀,
若然痰飲風池刺,倘無痰飲合谷安。
口眼喎針最可嗟,地倉妙穴連頰車,
喎左瀉右依師正,喎右瀉左莫令斜。
不聞香臭從何治,迎香二穴可堪攻,
先補後瀉分明效,一針未出氣先通。
耳聾氣閉痛難言,須知翳風穴始痊,
亦治項上生瘰 ,下針瀉動即安然。 病歷
耳聾之症不聞聲,痛癢蟬嗚不快情,
紅腫生瘡須用瀉,宜從德會用針行。
偶爾失音言語難,啞門一穴兩筋間,
若知淺針莫深刺,言語音和照舊安。
眉問疼痛苦難當,攢竹沿皮刺不妨,
若是眼昏皆可刺,更針頭維即安康。
兩睛紅腫痛難熬,怕日羞明心自焦,
止刺睛明魚尾穴,太陽出血自然消。
眼痛忽然血貫睛,羞明更澀最難睜,
須得太陽針血出,不用金刀疾自平。
心火炎上兩眼紅,迎香穴內刺為通,
若將毒血搐出後,目內清涼始見功。
強痛脊背瀉人中,挫閃腰痠亦可攻,
更有委中之一穴,腰間諸疾任君攻。
腎弱腰痛不可當,施為行止甚非常,
若知腎命二穴處,艾火頻加體自康。
環跳能治腿股風,居 二穴認其攻, 骨廖
委中毒血更出盡,愈見醫科神聖功。
腿膝無力身立難,原因風濕致傷殘,
倘知二市穴能灸,步履悠然漸自安。
髖骨能醫兩腿痛,膝頭紅腫不能行,
必針膝眼膝關穴,功效須臾病不生。
寒濕腳氣不可熬,先針三里與陰交,
再將絕骨穴兼刺,腫痛登時立見消。
腿足紅腫草鞋風,須把崑崙二穴攻,
中脈太谿如再刺,神醫妙訣起疲癃。
腳背痛取丘墟穴,斜針出血即時輕,
解谿再與商丘識,補瀉行針要辨明。
行步艱難疾轉加,太衝二穴效堪誇,
更針三里中封穴,去痛如同用手抓。
膝蓋紅腫鶴膝風,陽陵二穴亦堪攻,
陰陵針透尤收效,紅腫全消見異功。
腕中無力痛艱難,握物難移體不安,
腕骨一針雖見效,莫將補瀉等閒看。
急痛兩臂氣攻胸,肩井分明穴可攻,
此穴原來真氣聚,補多瀉少應其中。
肩背風氣連臂痛,背縫二穴用針明,
五樞亦治腰間痛,得穴方知病頓輕。
兩肘拘牽筋骨連,艱難動作欠安然,
只將曲池針瀉動,尺澤兼行見聖傳。
肩端紅腫痛難當,寒濕相爭氣血旺,
若向眉 明補瀉,管君多灸自安康。 骨禺
筋急不開手難伸,尺澤從來要認真,
頭面縱有諸樣症,一針合谷效通神。
腹中氣塊痛難當,穴法宜向內關防,
八法有名陰維穴,腹中之疾永安康。
腹中疼痛亦難當,大陵外關可消詳,
若是協痛並閉結,支溝奇妙效非常。
脾家之症最可憐,有寒有熱兩相煎,
間使二穴針瀉動,熱瀉寒補病俱痊,
九種心痛及脾疼,上脘穴內用神針,
若還脾敗中脘補,兩針神效免災侵。
痔漏之疾亦可憎,表裡急重最難禁,
或痛或癢或下血,二白穴在掌中尋。
二焦熱氣壅上焦,口苦舌乾豈易調,
針剌關衝出毒血,口生津液病俱消。
手臂紅腫連腕痛,液門穴內用針明,
更將一穴名中渚,多瀉中間疾自輕。
中風之症病非輕,中衝二穴可安寧,
先補後瀉如無應,再刺人中立便輕。
膽寒心虛病如何,少衝二穴最功多,
刺入三分不著艾,金針用後自平和。
時行瘧疾最難禁,穴法原來未審明,
若把後谿穴尋得,多加艾火即時輕。
牙疼陣陣若相煎,穴在二間要得傳,
若患翻胃並吐食,中魁奇穴莫教偏。
乳鵝之症少人醫,必用金針疾始除,
如若少商出血後,即時安穩免災危。
如今癮疹疾多般,好手醫人治亦難,
天井二穴多著艾,縱生瘰 灸皆安。 病歷
寒痰咳嗽更兼風,列缺二穴最可攻,
先把太淵一穴瀉,多加艾火即收功。
痴呆之症不堪親,不識尊卑妄罵人,
神門獨治痴呆症,轉手骨開得穴真。
連日虛煩面赤壯,心中驚悸亦難當,
若須通田穴尋得,一用金針體便康。
風眩目爛最堪憐,淚出汪汪不可言,
大小骨空皆妙穴,多加艾火疾應痊。
婦人吹乳痛難消,吐血風痰稠似膠,
少澤穴內明補瀉.應時神效氣能調。
滿身發熱痛為虛,盜汗淋漓漸損軀,
須得百勞椎骨穴,金針一剌疾俱除。
忽然咳嗽腰背疼,身柱由來灸便輕,
至陽亦治黃疸病,先補後瀉效分明。
腎敗腰虛小便頻,夜間起止苦勞神,
命門若得金針助,腎俞艾灸起邅迍。
九般痔漏最傷人,必剌承山效如神,
更有長強一穴是,呻吟大痛穴為真。
傷風不解嗽頻頻,久不醫時癆便成,
咳嗽須針肺俞穴,痰多宜向豐隆尋。
膏盲二穴治病強,此穴原來難度量,
斯穴禁針多灸艾,二十一壯亦無妨。
腠理不密咳嗽頻,鼻流清涕氣皆沉,
須知噴嚏風門穴,咳嗽宜加艾火深。
膽寒由是怕驚心,遺精白濁實難禁,
夜夢鬼交心俞治,白環俞治一般針。
肝家血少目昏花,宜補肝俞力便加,
更把三里頻瀉動,還光益血自無差。
脾家之症有多般,致成翻胃吐食難,
黃疸亦須尋腕骨,金針定必奪中脘。
無汗傷寒瀉復溜,汗多宜將合谷收,
若然六脈皆微細,金針一補脈還浮。
大便閉結不能通,照海分明在足中,
更把支溝來瀉動,方知妙穴有神功。
小腹脹滿氣攻心,內庭二穴要先針,
兩足有水臨泣瀉,無水方能病不侵。
七般疝氣取大敦,穴法由來指側間,
諸經俱載三毛處,不遇師傳隔萬山。
傳尸勞病最難醫,湧泉出血免災危,
痰多須向豐隆瀉,氣喘丹田亦可施。
渾身疼痛疾非常,不定穴中細審詳,
有筋有骨須淺刺,灼艾臨時要度量。
勞宮穴在掌中尋,滿手生瘡痛不禁,
心中之病大陵瀉,氣攻胃腹一般針。
哮喘之症最難當,夜間不睡氣遑遑,
天突妙穴宜尋得,檀中著丈便安康。
鳩尾獨治五般癇,此穴須得仔細觀,
若然著丈宜七壯,多則傷人針亦難。
氣喘急急不可眠,何當日夜苦受煎,
若得璇璣針瀉動,更取氣海自然安。
奔豚疝氣發甚頻,氣上攻心似死人,
關元兼刺大敦穴,此法親傳始得真。
水病之疾最難熬,腹滿虛脹不肯消,
先灸水分並水道,後針三里及陰交,
腎氣沖心得幾時,須用金針疾自除,
若得關元並帶脈,四海誰不仰名醫。
赤白帶下婦人難,只因虛敗不能安,
中極補多宜瀉少,灼艾還須著意看。
吼喘之症咳痰多,若用金針疾自如,
俞府乳根一樣剌,氣喘風痰漸漸磨。
傷寒過經猶未解,須向期門穴上針,
忽然氣喘攻胸膈,三里瀉多須用心。
脾泄之症別無他,天樞之穴刺休差,
此是五臟脾虛疾,艾火多添病不加。
口臭之疾最可憎,勞心只為苦多情,
大陵穴內人中瀉,心得清涼氣自平。
穴法深淺在指中,治病須臾顯妙功,
勸君要治諸般症,何不當初記玉龍。

席弘賦
凡欲行針須審穴,要明補瀉迎隨訣。
胸背左右不相同,呼吸陰陽男女別。
氣針兩乳求太淵,未應之時瀉列缺。
列缺頭痛及偏正,重瀉太淵無不應。
耳聾氣閉聽會針,迎香穴瀉功如神。
誰知天突治喉風,虛喘須尋三里中。
手連肩脊痛難忍,合谷針時要天衝。
曲池兩手不如意,合谷下針宜仔細。
心痛手顫少海間,若要除根覓陰市。
但患傷寒兩耳聾,金門聽會疾如風。
五般肘痛尋尺澤,太淵針後卻收功。
手足上下針三里,食癖氣塊憑此取。
鳩尾能治五般癇,若下湧泉人不死。
胃中有積刺璇璣。三里功多人不知。
陰陵泉治心胸滿,針到承山飲食思。
大杼若連長強尋,小腸氣痛即行針。
委中專治腰脊痛,腳膝腫時尋至陰。
氣滯腰痛不能立,橫骨大都宜救急。
氣海專能治五淋,更針三里隨呼吸。
期門穴主傷寒患,六日過經猶未汗。
但向乳根兩肋間,又治婦人生產難。
耳內蟬嗚腰欲折,膝下明存三里穴。
若能補瀉五會間,且莫向人容易說。
睛明治眼未效時,合谷光明安可缺。
人中治癲功最高,十二鬼穴不須饒。
水腫水分兼氣海,皮內隨針氣自消。
冷嗽先宜補合谷,卻須針瀉三陰交。
牙疼腰痛並咽痺,二問陽谿疾怎逃。
更有三間腎俞妙,善除肩背浮風勞。
若針肩井須三里,不剌之時氣未調。
最是陽陵泉一穴,膝問痛疼用針燒。
委中腰痛腳牽急,取得其經血自調。
腳痛膝腫針三里,懸鍾二陵三陰交。
更向太衝須引氣,指頭麻木自輕飄。
轉筋目眩針魚腹,承山崑崙立便消。
肚痛須是公孫妙,內關相應必然瘳。
冷風冷痺疾難愈,環跳腰間針與燒。
風府風池尋得到,傷寒百病一時消。
陽明二日尋風府,嘔吐還須上脘療。
婦人心痛心俞穴,男子眩癖三里高。
小便不禁關元好,大便閉塞大敦燒。
髖骨腿痛三里瀉,復溜氣滯便離腰。
從來風府最難針,卻用功夫度淺深。
倘若膀胱氣未散,更宜三里穴中尋。
若是七疝小腹痛,照海陰交曲泉針。
又不應時求氣海,關元同瀉效如神。
小腸氣攝痛連臍,速瀉陰交莫再遲。
良久湧泉針取氣,此中玄妙少人知。
小兒脫肛患多時,先灸百會次鳩尾。
久患傷寒肩背痛,但針中渚得其宜。
肩上痛連臍不休,手中三里便須求。
下針麻重即須瀉,得氣之時不用留。
腰連胯痛急必大,便於三里攻其隘。
下針一瀉三補之,氣上攻噎只管在。
噎不住時氣海灸,定瀉一時立便瘥。
補自卯南轉針高,瀉從卯北莫辭勞。
逼針瀉氣令須吸,若補隨呼氣自調。
左右燃針尋子午,伸針行氣自迢迢。
用針補瀉分明說,更用搜窮本與標。
咽喉最急先百會,太衝照海及陰交。
學者潛心宜熟讀,席弘治病名最高。

1.空白字請參照句尾"組合字"填入 ■
■勝玉歌
勝玉歌兮不虛言,此是楊家真秘傳,
或針或灸依法治,補瀉迎隨隨手捻。
頭痛暈眩百會好,心疼脾痛上脘先,
後谿鳩尾及神明,治療五癇立便痊。
脾痛要針肩井穴。耳閉聽會莫遲延,
胃冷下脘卻為良,眼痛須覓清冷淵,
霍亂心痛吐痰涎,巨闕著艾便安然,
脾痛背病中諸瀉,頭風眼痛上星專,
頭項強急承漿保,牙 痛緊大迎全, 思頁
行間可治膝腫病,尺澤能醫筋拘牽,
若人行步苦艱難,中封太衝針便痊,
腳背痛時商丘刺,瘰 少海天井邊。 病歷
腹疼閉結支溝穴,頷腫咽喉少商前
脾心痛急尋公孫,委中驅療腳風纏。
瀉卻人中及頰車,治療中風口吐沫,
五瘧寒多熱更多,間使大杼真妙穴。
經年或變勞怯者,痞滿臍旁章門決,
噎氣吞酸食不投,膻中七壯除膈熱。
目內紅腫苦皺眉,絲竹攢竹亦可醫,
若是痰涎並咳嗽,治卻須當灸肺俞。
更有天突與筋縮,小兒吼閉自然疏,
兩手酸痛難執物,曲池合谷並肩 。 禺頁
臂痛背痛針三里,頭痛頭風灸風池,
腸鳴大便時泄瀉,臍旁二寸灸天樞。
諸般氣症從何治,氣海針之灸亦宜,
小腸氣痛歸來治,腰痛中空穴更奇。
腿股轉痠難移步,妙穴說與後人知,
環跳風市及陰市,瀉卻全針病自除。
熱瘡 內年年發,血海尋來可治之, 月兼
兩膝無端腫如斗,膝眼三里艾當施。
兩股轉筋承山剌,腳氣復溜不須疑,
踝跟骨痛灸崑崙。更有絕骨與丘墟。
灸罷大敦除疝氣,陰交針入下胎衣,
遺精白濁心俞治,心熱口臭大陵驅。
腹脹水分多得力,黃疸至陽便能離,
肝血盛兮肝俞瀉,痔疾腸風長強欺。
腎敗腰疼小便頻,督脈兩旁腎俞治,
六十六穴施應驗,故成歌訣顯針奇。

David168 说...

1.空白字請參照句尾"組合字"填入 ■
頭面之疾針至陰, 腿腳有疾風府尋,
心胸有疾少府瀉, 臍腹有病曲泉針,
肩背諸疾中堵下, 腰膝強痛交信憑,
肋腿痛後谿妙, 股膝腫起瀉太衝。 月劦
陰核發來如升大, 百會妙穴真可駭,
頂心頭痛眼不開, 湧泉下針定安泰。
鶴膝腫痛難移步, 尺澤能舒筋骨疼,
更有一穴曲池妙, 根尋源流可調停。
其患若要病安愈, 加以風府可用針,
更有手臂拘攣急, 尺澤剌深去不仁。
腰背若患攣急風, 曲池一寸五分攻,
五痔原因熱血作, 承山須下病無蹤。
哮喘發來寢不得, 豐隆剌入三分深,
狂言盜汗如見鬼, 惺惺間使便下針。
骨寒隨冷火來燒, 靈道妙穴分明託,
雍疾寒熱其可畏, 須知虛安可用意。
間使宜透支溝中, 大椎七壯合聖治,
連日頻頻發不休, 金門深剌七分是。
瘧疾三日得一發, 先寒後熱無他語,
寒多熱少取復溜, 熱多寒少用間使。
或患傷寒熱未收, 牙關風壅菜難投,
項強反張目直視, 金針用意列缺求。
傷寒四肢厥逆冷, 脈氣無時仔細尋,
神奇妙穴真有二, 復溜寸半順骨行。
四肢回還脈氣浮, 須曉陰陽倒換求,
寒則須補絕骨是, 熱則絕骨瀉無憂。
脈若浮洪當瀉解, 沉細之時補便瘳。
百合傷寒最難醫, 妙法神針用意推,
口噤眼合藥不下, 合谷一針效甚奇。
狐惑傷寒滿口瘡, 須下黃連犀角湯,
蟲在臟腑食肌肉, 須要神針刺地倉。
傷寒腹痛蟲尋食, 吐蚘烏梅丸可攻,
十日九日必定死, 中脘回還胃氣通。
傷寒痞氣結胸中, 兩目昏黃汗不通,
湧泉妙穴三分許, 速使周身汗自通。
傷寒痞結 積痛, 宜用期門見深功, 月劦
肯汗不汗合谷瀉, 自汗發黃復溜憑。
飛虎一穴通痞氣, 祛風引氣使安寧,
剛柔二痙最乖張, 口噤眼合面紅妝,
熱血流入心肺腑, 須要金針刺少商。
中滿如何去得根, 陰包如刺效如神,
不論老幼依法用, 須教患者便抬身。
打撲傷損破傷風, 先於痛處下針攻,
後向承山立作效, 甄榷留下意無窮。
腰腿疼痛十年春, 應針環跳便惺惺,
大都引氣探根本, 服藥尋方枉費金。
腳膝經年痛不休, 內外踝邊用意求,
穴號崑崙并呂細, 應時消散即時瘳。
風痺痿厥如何治, 大杼曲泉真是妙,
兩足兩 滿難伸, 飛虎針灸七分到, 月劦
腰軟如何去得根, 神穴委中立見效。

David168 说...

1.空白字請參照句尾"組合字"填入 ■
百症俞穴,再三用心,
囪會連於玉枕,頭風療以金針。
懸顱頷厭之中,偏頭痛止,強間豐隆之際,頭痛難禁。
原夫面腫虛浮,須仗水溝前頂,耳聾氣閉,全憑聽會翳風。
面上蟲行有驗,迎香可取,耳中蟬嗚有聲,聽會堪攻。
目眩兮支正飛揚,目黃兮陽綱膽俞。
攀睛攻少澤肝俞之所,淚出刺臨泣頭維之處。
目中漠漠,即尋攢竹三間,目覺恍恍,急取養老天柱。 @@目荒
觀其雀目肝氣,睛明行間而細推,審他項強傷寒,溫溜期門而主之。
廉泉中衝舌下腫痛堪取,天府合谷,鼻中衄血宜進。
耳門絲竹空,蛀牙疼於頃刻,頰車地倉穴,正口喎於片時。
喉痛兮液門魚際去療,轉筋兮金門丘墟來醫。
陽谷俠谿,頷腫口噤並治,少商曲澤,血虛口渴同施。
通天去鼻內無聞之苦,復溜祛舌乾口燥之悲。
啞門關衝,舌緩不語而要緊,天鼎間使,失音囁嚅而休遲;
太衝瀉唇喎以速愈,承漿瀉牙痛而即移。
項強多惡風,束骨相連於天柱,熱病汗不出,大都更接以經渠。
且如兩臂頑麻,少海就傍於三里,半身不遂,陽陵遠達於曲池。
建里內關,掃盡胸中之苦悶,聽宮脾俞,祛殘心下之悲淒。
久知協肋疼痛,氣戶華蓋有靈。腹內腸鳴,下脘陷谷能平。
胸協支滿何療,章門不用細尋,膈痛飲蓄難禁,膻中巨闕便針。
胸滿更加噎塞,中府意舍所行,胸膈停留瘀血,腎俞巨膠宜徵。
胸滿項強,神藏璇璣宜試,背連腰痛,白環委中曾經。
脊強兮水道筋縮,目眩兮顴膠大迎。
痙病非顱息而不愈,臍風須然谷而易醒。
委陽天池,腋腫針而速散,後谿環跳,腿痛剌而即輕。
夢魘不安,厲兌相諧於隱白,發狂奔走,上脘同起於神門,
驚悸怔忡,取陽交解谿易誤,反張悲哭,仗天衝大橫須精。
癲疾必身柱本神之命,痰熱仗少衝曲池之津。
歲熱時行,陶道復求肺俞理,風癲常發,神道須還心俞寧。
濕寒濕熱下膠定,厥寒厥熱湧泉清。
寒慄惡寒,二間疏通陰郤諳,煩心嘔吐,幽門閉徹玉堂明。
行間湧泉去消渴之腎竭,陰陵水分去水腫之臍盈。
癆瘵傳屍,趨魄戶膏肓之路,中邪霍亂,尋陰谷三里之程。
治疸消黃,諧後谿勞宮而看,倦言嗜臥,往通里大鍾而明。
咳嗽連聲,肺俞須迎天突穴,小便赤澀,兌端獨瀉太陽經。
剌長強於承山,善主腸風新下血,針三陰於氣海,專司白濁久遺精。
且如肓俞橫骨,瀉五淋之久積,陰郤後谿,治盜汗之多出。
脾虛穀以不消,脾俞膀胱俞覓,胃冷食而難化,魂門胃俞堪責。
鼻痔必取齦交,癭氣須求浮白。
大敦照海患寒症而善蠲,五里臂臑,生@@瘡而能治。 @@ 病歷
至陰屋翳,療癢疾之疼多,肩隅陽谿,清陰中之熱極,
抑又論婦人經事改常,自有地機血海,女子少氣漏血,不無交信合陽。
帶下產崩,衝門氣衝宜審,月潮違限,天樞水泉細詳。
肩井乳癰而極效,商丘痔瘤而最良。
脫肛趨百會尾翳之所,無子搜陰交石關之鄉,中脘主乎積痢,外丘收乎大腸。
寒瘧兮商陽太谿驗,眩癖兮衝門血海強。
夫醫乃人之司命,非志立士莫為,針乃理之淵徵,須至人之指教。
先究其病源,復考其穴道,隨手見功,應針取效。
方知玄理之玄,始達妙中之妙,此篇不盡,略舉其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