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 大脈 內文 大則應指滿溢,既大且長,按似少力。凡浮芤洪長,皆屬大類。不似長脈但長不大,洪脈既大且數也。(張璐)大有虛實陰陽之異,不可一律。如見大而有力,則為陽氣有餘,其病則進;大而無力,則為正氣不足。大偏于左,則為邪盛於經;大偏於右,則為熱盛於陰。大而兼澀兼芤,則為血不內營;大而兼實兼沈,則為實熱內熾。大而浮緊,則為病甚於外;大而沈短,則為痞塞於內。大實而緩,雖劇且生;大實而迫,雖靜即死。故凡脈大,必得症與脈應,方云無礙。若使久虛而見脈大,利後而見脈大,喘止而見脈大,產後而見脈大,皆為不治之症矣。(張璐曰:諸脈皆小,中有一部獨大者
主題 小脈 內文 小則三部皆小,而指下顯然。凡微細短弱,皆屬小類。不似微脈之微弱依稀,細脈之微細如發,弱脈之軟弱不前,(按之乃得)短脈之首尾不及也(張璐)。小為元氣不足,及病已退之勢,如因病損小,其脈兼弱,見於人迎,則為胃氣衰也;見於氣口,則為肺氣弱也;見於寸口,則為陽不足也;見於尺內,則為陰不足也;此皆無力之象。若使小而有力,脈兼滑實,則為實熱固結。然脈不至急強,四肢不逆,猶云胃氣之未絕。若胃氣既無,生氣已失,其奚濟乎。(經曰:切其脈口滑小緊益沈者,病益甚在中。又曰:溫病大熱而脈反細小,手足逆者死。顯微曰:前大後小,則頭痛目眩;前小後大,則胸滿短氣。)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5 / 90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14 上午 06:29 主題 五臟死脈 內文 五臟死脈若使診心而見前曲後居,如操帶為,是為心死;診肺而見如物浮水,如風吹毛,是為肺死;診肝而見急益勁如新張弓弦,是為肝死;診脾而見銳堅如烏之喙,如鳥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流,是為脾死;診腎而見發如奪索,辟辟如彈石,是為腎死;與診命門而見魚翔蝦遊湧泉,是為命死;此五臟必死之脈也。脈象如此。(諸脈形象止是。)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6 / 90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14 上午 06:29 主題 比類 內文 比類洪與虛雖屬皆浮,而有有力無力之分;沈與伏雖應重按,而有著筋著骨之異,數以六至為名,緊則六至不及,疾則六至更過,弦則左右雙彈,狀如切緊繩也。遲以三至為名,緩則仍有四至而徐徐不迫。實與牢本兼弦與長,而實則浮中沈俱有,牢則止於沈候見矣。洪與實皆為有力,然洪則重按少衰,實則按之益強矣。革與牢皆大而弦,而革以浮見,牢以沈見矣。濡與弱微,皆細而軟,然濡以浮見,弱以沈見,而微則以浮沈俱見矣。細與微,皆屬無力,而細則指下分明,微則模糊不清。短與動,皆無頭尾,而短為陰脈,其來遲滯;動為陽脈,其來滑數矣。促結澀代,皆有一止,而促則數時一止,結則緩時一止。澀則往來遲滯似歇,代則止有定數矣。脈形比類,又屬如斯。(比類既明,則諸疑脈可辨。)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7 / 90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14 上午 06:29 主題 以脈主病 內文 以脈主病以脈主病而論:則浮為風,緊為寒,虛為暑,濡為濕,數為燥,而脈火,此六淫應見之脈也。喜傷心而脈散,怒傷肝而脈急,恐傷腎而脈沈,驚傷膽而脈動,思傷脾而脈短,憂傷肺而脈澀,悲傷心而脈促,此七情受傷之脈也。脈之主病如是。(主病既明,則治自有定斷。)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8 / 90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14 上午 06:30 主題 代脈 內文 代脈代則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複動,名曰代陰。凡促結等脈,皆屬此類。不似促結之雖見歇止,而複來有力也。(語出張璐。又瀕湖體狀詩曰:動而中止不能還,複動因而作代看;病者得之猶可療,平人卻與壽相關。相類詩曰:數而時止名為促,緩止須將結脈呼;止不能回方為代,結代生死自殊途。)代為元氣垂絕之候。戴同父曰:代為脾絕之征,脾主信,故止歇有時。故無病而見脈代,最為可危。即或血氣驟損,元神不續,或七情太過,或顛仆重傷,並形體賦時經隧有阻,流行蹇澀,而見脈代者,亦必止歇不勻,或云可治。若使歇止有常,則生氣已絕,安望其有再生之日乎。惟妊娠惡阻嘔吐最劇者,恒見代脈,穀入既少,血氣盡並於胎,是以脈氣不能接續。然在初時或有,若至四月胎已成形,當無歇止之脈矣。(李時珍曰:脈一息五至,五臟之氣皆足。故五十動而一息,合大衍之數,謂之平脈;反此則止乃見焉。腎氣不能至,則四十動一止;肝氣不能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9 / 90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14 上午 06:30 題 伏脈 內文 伏脈伏則匿於筋下,輕取不得,重按澀難,委曲求之,或三部皆伏,一部獨伏附著於骨而始得。凡沈微細短,皆屬伏類。不似短脈之尺寸短縮而中部顯然,沈脈之三部皆沈而按之即得也。(語出張璐。又瀕湖體狀詩曰:伏脈推筋著骨尋,指間裁動隱然深,傷寒欲汗陽將解,厥逆臍疼證屬陰。)伏為阻隔閉塞之候。或火閉而伏,寒閉而伏,氣閉而伏。其症或見痛極疝瘕,閉結氣逆,食滯忿怒,厥逆水氣。仍須詳其所因,分其為寒為火,是氣是痰,是新是舊,而甄別之。蓋有火者升火為先,有寒者疏寒為急,有氣者調氣為順,有痰者開痰為妥。新則止屬暴閉,可以疏通;久則恐其延綿,防其漸脫。豈可一見脈伏。而即妄用疏導乎。(時珍曰:傷寒一手脈伏曰單伏,兩手脈伏曰雙伏,不可以陽症見陰為診。乃火邪內鬱,不得發越,陽極似陰,故脈伏,必有大汗乃解。正如久旱將雨,六合陰晦,雨後庶物皆蘇之義。又有夾陰傷寒,先有伏陰在內,外復感寒,陰盛陽衰,四脈厥逆,六脈沈伏,須投薑附及灸關元,脈乃複出也。若太溪沖陽皆無脈者死。)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10 / 90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14 上午 06:30 主題 沈脈 內文 沈則輕取不應,重按乃得。凡細小實伏牢弱,皆屬沈類。不似實脈之舉指逼逼,伏脈之隱於筋骨也。(語出張璐。又瀕湖體狀詩曰:水行潤下脈來沈,筋骨之間軟滑勻;女子寸兮男子尺,四時號此為和平。相類詩曰:沈幫筋骨自調勻,伏則推筋著骨尋;沈細如綿真弱脈,弦長實大是牢形。)沈為痰寒不振,水氣內伏,停飲不化,宿食不消,氣逆不通,洞泄不閉,故見內沈。若使沈而兼細,則少氣;沈而兼遲,則為痼冷;沈而兼滑,則為宿食;沈而兼伏,則為霍亂絞痛;沈而兼數,則為內熱;沈弦而緊,則為心腹疼痛。然總不越有力無力,以為辨別。蓋沈實有力,宜消宜攻;沈虛無力,宜溫宜補。(然亦有有力宜溫,無力宜攻,另有義詳於後,當細互參。)若使沈緊而數,又兼頭痛發熱惡寒,雖曰脈沈,仍屬寒蔽,當作表治。豈可概認為裏,而不用以升發乎。(張璐曰:脈顯陰象而沈者,則按久愈微。若陽氣鬱伏,不能浮應衛氣於外,脈反伏匿而沈者,則按久不衰。陰陽寒熱之機,在乎纖微之辨。傷寒以尺寸俱沈,為少陰受病。故於沈脈之中,辨別陰陽為第一關捩。林之翰曰:沈脈須知主表。如寒閉腠理,衛氣不通,經氣澀滯,脈不見浮而沈;氣鬱脈閉;下手便見,而脈亦沈;真陰久虛,真陽衰憊,外邪乘虛直入,而脈亦沈;是沈仍屬表症。)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11 / 90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14 上午 06:30 題 沖陽等脈 內文 沖陽等脈外此沖陽、太溪、太沖,皆足動脈。沖陽者,胃脈也。在足面上五寸骨間動脈上去陷穀三寸。蓋土者,萬物之母。沖陽脈見不衰,胃氣尚存,病雖危而猶可生也。然亦忌弦急,恐其肝旺克土耳。太溪者,腎脈也,在足跗後兩旁圓骨上動脈陷中。蓋水者,天一之元,診此不衰,尚可治也。太沖者,肝脈也,在足大指本節後二寸陷中。肝為東方生物之始,不衰則病可治。然此三脈,止可診此以定生死。若云可推某病,則無是也。至於高章綱卑惵損之脈,止是就其脈象而名。蓋以高章綱為脈上行上浮滿溢搏指。卑惵損為脈下行下沈卑屑隱澀不振,仍是一陰一陽之意而別其名。至於太素一脈,古人傳而不言,言而不傳,皆有義存。以其語涉荒唐,而不輕語以欺世耳。(今之江湖術士,多借此法取錢。)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12 / 90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14 上午 06:30 題 牢脈 內文 牢脈牢則弦大而長,按之強直搏指,狀如弦縷。凡實伏弦澀,皆屬此類。不似實脈之滑實流利,伏脈之慝伏澀難。革脈之按之中空也。(語出張璐。又瀕湖詩曰:弦長實大脈來堅,牢位常居沈伏間;革脈芤弦自浮起,革虛牢實要詳看。沈氏曰:似沈似伏,牢之位也;實大弦長,牢之體也。牢脈不可混於沈脈伏脈,須細辨耳。沈脈如綿裹沙,內剛外柔,然不必兼大弦也。伏脈非推筋至骨不見其形。在於牢脈既實大弦長,才重按之,便滿指有力,以為別耳。)牢為堅積內著,胃氣將絕之候。(吳草廬曰:牢為寒實,革為虛寒。)故或見為濕為拘急,寒疝暴逆,堅積內伏,治甚非易。倘不審其所因,而謂牢為內實,用以苦寒,或因思食而以濡滯恣啖,則其病益固矣。(李時珍曰:牢主寒實之病,木實則為痛。扁鵲云:軟為虛,牢為實。失血者脈宜沈細,反浮大而牢者死,虛病見實脈也。張仲景曰:寒則牢固。有堅固之義。)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13 / 90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14 上午 06:30 主題 奇經八脈 內文 奇經八脈至於奇經八脈,又為十二經之約束。若臟氣安和,經脈調暢,八脈不形;即經絡受邪,不致滿溢奇經。惟是正經邪溢,轉入於奇。故內經有言:沖則直上直下(弦長)而中央牢(堅實),病苦逆氣裏急(屬寒實)。督則直上直下(弦長)而中央浮(中央同尺寸浮起,非中央獨浮意也),病苦脊強不能俯仰(屬風)。任則脈橫寸口(寸口統寸關尺三部而言),邊丸丸(形如豆粒)緊細而長,病苦少腹切痛,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積聚(屬寒實)。陽維則尺內斜上至寸而浮(從左尺斜向小指,至寸而浮,曰尺內),病則寒熱溶溶不能自收持(屬陽)。陰維則尺外斜上至寸而沈(從右尺斜向大指,至寸而沈,故曰尺外),病苦心痛悵然失志(屬陰)。陽蹺(主陽絡)寸口左右彈浮而細綿綿(兩寸浮緊而細),病苦陰緩而陽急(邪在陽絡主表,如腰背苦痛之類)陰蹺(主陰絡)尺內左右彈沈而細綿綿(兩尺沈緊而細),病苦陽緩而陰急(邪在陰絡主裏,如少腹痛陰疝漏下之類)。帶脈中部左右彈而橫滑(兩關滑緊),病苦腹痛腰溶溶若坐水中(邪在中)。凡此八脈,每遇五癇七疝,項為背強,發歇不時,內外無定之症,剛勁不倫,殊異尋常之脈,當於奇經中求之。(經脈直行上下,絡脈斜行左右;經脈常升主氣,絡脈常降主血;經起中焦,隨營氣下行而上,故診在寸;絡起下焦,隨營氣上行極而下,故診在尺。正經邪溢滿奇,越人比之天雨降下,溝渠溢滿,滂霈妄行,流於湖澤,誠哉是言也。)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14 / 90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14 上午 06:31 題 弦脈 內文 弦則端直而長,舉之應指,按之不移。凡滑大堅搏之屬,皆屬弦類。不似緊脈之緊急有力,狀如轉索彈手,革脈之弦大而數也。(語出張璐。又瀕湖體狀詩曰:弦脈迢迢端直長,肝經木旺土應傷;怒氣滿胸常欲叫,翳蒙瞳子淚淋浪,相類詩曰:弦脈端直如絲弦,緊則如繩左右彈;緊言其力弦言象,牢脈弦長沈伏間。蔡西山曰:陽搏陰為弦,陰搏陽為緊,陰陽相搏為動,虛寒相搏為革,陰陽分體為散,陰陽不續為代。)弦為血氣不和,氣逆邪勝、積聚脹滿,寒熱脅痛,瘧痢疝痹等症(警岳)。然總由於木盛土衰水虧而成。但以弦多弦少以證胃氣之強弱,弦實弦虛以證邪氣之虛實,浮弦沈弦以證表裏之陰陽,寸弦尺弦以證病氣之升沈。無論所患何症,兼見何脈,但以和緩有神,不乏胃氣,雖弦無礙(張璐)。若弦而勁細強直,是無胃氣,豈能治乎。(戴同父曰:弦而軟,其病輕;弦而硬,其病重。李時珍曰:浮弦支飲外溢,沈弦懸飲內痛,瘧脈自弦,弦數多熱,弦遲多寒,弦大主虛,弦細拘急,陽弦頭痛,陰弦腹痛,單弦飲癖,雙弦寒痼。若不食者,木來克土,必難治矣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15 / 90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14 上午 06:31 主題 長脈 內文 長則指下迢迢,上溢魚際,下通赤澤,過於本位,三部舉按皆然。凡實牢弦緊,皆屬長類。不似大脈舉之盛大,按之少力也。(語出張璐。又瀕湖體狀相類詩曰:過於本位脈名長,弦則非然但滿張;弦脈與長爭較遠,良工尺度自能量。李士材曰:狀如長竿,直上直下,首尾相應,非若他脈上下參差首尾不勻者也。)長為氣治無病之象,(經曰:長則氣治。)然必長而和緩方為無病。若使長而浮盛,其在外感,則為經邪方張;內損,則為陰氣不足而脈上盛。至於風邪陷陰,脈應微澀;乃於陰脈微細之中,而忽兼有長脈,是為熱邪外發,而有將愈之兆矣,又豈可作病進之象乎。(仲景曰:太陰中風,四肢煩疼,陽脈微陰脈澀而長者為欲愈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16 / 90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14 上午 06:31 題 芤脈 內文 芤則如指著蔥,浮取得上面之蔥皮,卻顯弦大,中取減小空中,按之又著下面之蔥皮而有根據。凡浮革弦洪,皆屬芤類。不似虛脈之瞥瞥虛大,按之豁然無力也。(語出張璐。又瀕湖體狀詩曰:芤形浮大軟如蔥,按之旁有中央空。火犯陽經血上溢,熱侵陰絡下流紅。相類詩曰:中空旁實乃為芤;浮大而遲虛脈呼;芤更帶弦名曰革,芤為亡血革寒虛。)芤為血虛不能濡氣。其症必見發熱、頭昏、目眩、驚悸、怔忡、喘急、盜汗、失血、脫血。然或芤見微曲,則芤必挾瘀積阻滯。芤兼弦強搏指,症見血溢身熱,則芤又為真陰槁竭。所以芤挾瘀積阻滯,止屬一部兩部獨見。若至左右皆芤,或兼弦搏,定為必死之候,無足異也。(戴同父云:營行脈中,脈以血為形,芤脈中空,脫血之象也。)
主題 促脈 內文 促脈促則往來數疾,中忽一止,複來有力。凡疾數代結,皆屬促類。不似結脈之遲緩中有止歇也。(語出張璐。又瀕湖體狀詩曰:促脈數而時一止,此為陽極欲亡陰;三焦郁火炎炎盛,進必無生退可生。)促為陽邪內陷之象。凡表邪未盡,邪並陽明,暨裏邪欲解,並傳厥陰者,多有是脈,故病必見胸滿下利厥逆。且有血瘀發狂,痰食凝滯,暴怒氣逆,亦令脈促。若中虛無凝,脈自舒長,曷為而有止歇之象乎。(李士材曰:數而有止曰促,豈非陽盛者歟。肺癰熱毒,皆火極所致者。)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18 / 90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14 上午 06:32 主題 洪脈 內文 洪則既大且數,累累珠聯,如循琅玕。來則極盛,去則稍衰(素問)。凡浮芤實大,皆屬洪類。不似實脈之舉按逼逼,滑脈之軟滑流利,大脈之大而且長也。(語出張璐。又瀕湖體狀詩曰:脈來洪盛去還衰,滿指滔滔應夏時;若在春秋冬月分,升陽散火莫狐疑。相類詩曰:洪脈來時拍拍然,去衰來盛似波瀾;欲知實脈參差處,舉按弦長愊愊堅。診家正眼云:洪脈只是根腳闊大,卻非硬堅。若使大而堅硬,則為實脈,而非洪脈矣。)洪為火氣燔灼。凡煩渴、狂躁、斑疹、腹脹、頭疼、面熱、咽幹、口瘡、癰腫等症,靡不由此曲形。如見脈洪而浮,則為表熱;脈洪而沈,則為裏熱;脈洪而滑,則為兼痰。至於陽亢之極而足冷尺弱,屢下而熱勢不除,洪數不減,與脈浮而洪,身汗如油,泄瀉虛脫,脈見洪盛者,皆為難治,不可強也。(經曰,形瘦脈多氣者死,警岳曰:若洪大至極,甚至四倍以上者:是即陰陽離絕關格之脈也。林之翰曰:凡久嗽久病之人,及失血下痢者,俱忌洪脈。)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19 / 90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14 上午 06:32 主題 胃脈 內文 再以脈象論之,如肝脈宜弦,弦屬本臟。然必和滑而緩,則弦乃生;若使中外堅搏強急之極,則弦其必死矣。心脈宜洪,洪屬本臟。然必虛滑流利,則洪乃生;若使洪大至極,甚至四倍以上,則洪其必死矣。脾脈宜緩,緩屬本臟。然必軟滑不禁,則緩乃平;若使緩而澀滯,及或細軟無力,與乍數乍疏,則緩其必死矣。肺脈宜浮,浮即肺候。然必脈弱而滑,是為正脈;若使虛如雞羽。加以關尺細數,喘嗽失血,則浮其見斃矣。腎脈沈實,實即腎候。然必沈濡而滑,方為正脈;若使弦細而勁,如循刀刃,按之搏指,則實其莫救矣。(說臟脈只好如斯,不可搬演過甚,以致要處反略。警岳曰:凡肝脈但弦,腎脈但石,名為真臟者,以無胃氣也。)蓋元氣之來,脈來和緩;邪氣之至,脈來勁急。必得脈如阿阿,軟若陽春柳,方為脾氣胃脈氣象耳。(胃氣脈象,不過如是。更須察其穀食是否減少,是否消化。若穀食日少,速當於此審治,不得於此混進濡滯等藥。)夫胃氣中和,旺於四季。其在於春,脈宜微弦而和,(說時令脈,只好如斯,多則便涉支蔓矣。獨怪世人專以時令生克,強記滿腹;其脈如何形象,如何變換,如何真假,全不體會。)夏宜微洪而和,秋宜微浮而和,冬宜微實而和。使於四季,而不見有和緩之氣,則為真臟脈見,而為不治之症矣。胃脈宜審如此,故六脈皆可察胃有無,豈必在於右關之胃,而始定其脈如何形象,如何變換,如何真假,全不體會。)夏宜微洪而和,秋宜微浮而和,冬宜微實而和。使於四季,而不見有和緩之氣,則為真臟脈見,而為不治之症矣。胃脈宜審如此,故六脈皆可察胃有無,豈必在於右關之胃,而始定其吉凶哉。(掃盡時令生克膚辭,獨標和緩、微弦、微洪以名胃脈,真得診家要訣。繡按:四診抉微、脈訣歸正諸書,所論時令脈體,多以生死刻應敷衍,理雖不易,然非臨症切脈確論。)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20 / 90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14 上午 06:32 主題 革脈 內文 革脈革則弦大而數,浮取強直,而按則中空。凡芤牢緊脈,皆屬此類。不似緊脈按之劈劈,弦脈按之不移,牢脈按之益堅也。(語出張璐。又瀕湖體狀詩曰:革脈形如按鼓皮,芤弦相合脈寒虛;女人半為並崩漏,男子營虛或夢遺。)革為變革之象。凡亡血失精,腎氣內憊,或虛寒相搏,故脈少和柔,而有中空之狀。若不固腎補精,舒木除寒,而以革浮屬表,妄用升發,其不真陰告絕者鮮矣。(仲景曰:弦則為寒,芤則為虛,寒虛相搏,此名曰革,男子亡血失精,婦人半為漏下。經曰:三部脈革,長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21 / 90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14 上午 06:33 主題 弱脈 內文 弱則沈細軟弱,舉之如無,按之乃得,小弱分明。凡微濡細小,皆屬弱類。不似微脈按之欲絕,濡脈按之若無,細脈之浮沈皆細也。(語出張璐。又瀕湖體狀詩曰。弱來無力按之柔,柔細而沈不見浮;陽陷入陰精血弱,白頭尤可少年愁。)弱為陽氣衰微。凡見是脈,必須用溫補以固其陽,以補胃氣。然必兼滑而和,可蔔胃氣之未艾。若弱更兼之以澀,並少壯暴病忽見是脈,則為氣血交敗,多致難治。(素問曰:脈弱以滑,是有胃氣;脈弱以澀,是謂久病。病後老弱見之順,平人少年見之逆。仲景曰:陽陷入陰故惡寒發熱。又云:弱主筋,沈主骨。陽浮陰弱,血虛筋急,柳氏曰:氣虛則脈弱,寸弱陽虛,尺弱陰虛,關弱胃虛。)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22 / 90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14 上午 06:33 主題 浮脈 內文 其有所云浮者,下指即顯浮象,舉之泛泛而流利,按之稍減而不空。凡芤大洪革,虛濡微散,皆屬浮類。不似虛脈按之不振,芤脈按之減小,濡脈綿軟無力也。(語出張璐。又瀕湖體狀詩曰:浮脈惟從肉上行,如循榆莢似毛輕;三秋得令知無恙,久病逢之卻可驚。又相類詩曰: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拍拍而浮是洪脈,來時雖盛去悠悠。浮脈輕平如撚蔥,虛來遲大豁然空;浮而柔細方為濡,散似楊花無定蹤。)浮為虛損不足。凡風暑脹滿不食,表熱喘急等症,皆有上浮之義。若使浮而兼大,則為傷風;浮而兼緊,則為傷寒;(張璐曰:外感暴得,多見人迎浮盛。)浮而兼滑,則為宿食;浮而兼緩,則為濕滯;浮而兼芤,則為失血;浮而兼數,則為風熱;浮而兼洪,則為狂躁。然總不越有力無力,有神無神,以為區別。若使神力俱有,是為有餘,或為火發,或為氣壅,或為熱越,可類推也。神力俱無,是為不足,或為精衰,或為氣損,可因明也。豈可概指為表為熱乎。(張警岳曰:凡浮大弦硬之極,甚至四倍以上者,內經謂之關格,此非有神之謂,乃真陰虛極,而陽亢無根,大凶兆也。林之翰曰:浮脈須知主裏。凡內虛之症,無不兼浮。如浮芤失血;浮革亡血;內傷感冒,而見虛浮無力;癆瘵陰虛,而見浮大兼疾;火衰陽虛,而見渾渾革至,浮大有力。又如真陰竭於下,孤陽浮於上,脈必浮大而無力,按之微細欲絕者,當益火之源。豈可以脈浮不審虛實,而妄用發表之劑乎。)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23 / 90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14 上午 06:33 主題 疾脈 內文 疾則呼吸之間脈七八至。凡動滑洪數,皆屬疾類。不似洪脈之既大且數,卻無燥疾之形也。疾似亢陽無制,亦有寒熱陰陽真假之異。若果疾兼洪大而堅,是明真陰垂絕,陽極難遏。如系按之不鼓,又為陰邪暴虐虛陽髮露之征。然要皆屬難治,蓋疾而洪大者苦煩滿,疾而沈數者苦腹痛,皆為陰陽告絕。惟暴厥暴驚脈見急數,俟平稍愈為無礙耳。其有脈惟見疾而不大不細,則病雖困可治。(東垣治傷寒脈疾,面赤目赤,煩渴引飲而不能咽,用薑附人參汗之而愈。守真治傷寒蓄熱陽厥,脈疾至七八至以上,用黃連解毒治之而安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24 / 90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14 上午 06:33 主題 症真從症 內文 症真從症凡此脈真無假,可以症應。若使專以脈求,而症竟不察識,則脈尚有難言者耳。何則為仲景云:傷寒脈浮大,邪在表,為可汗。若脈浮大,心下硬,有熱屬臟者攻之,不令發汗。此又非浮為表邪可汗之脈也。又云:脈促為陽盛,宜用幹葛黃芩黃連湯。若脈促厥冷為虛脫,非灸非溫不可。此又非促為陽盛之脈也。又曰:脈遲為寒,脈沈為裏,若陽明脈遲不惡寒身體濈濈汗出,則用大承氣湯。此又非諸遲為寒之脈矣。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而脈沈,宜麻黃附子細辛湯微汗之。此又非沈為在裏之脈矣。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25 / 90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14 上午 06:34 主題 脈見有力無力難憑 內文 即書有言病症虛實,止在脈之有力無力,以為辨別。(有力即屬有根。難經曰: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吐,不吐者死。上部無脈,下部有脈,雖困不害。所以然者,人之有尺猶樹之有根,有根則不死。無力即屬無根。難經曰:寸口脈平而死者,生氣獨絕於內也。平即中餒不能建立之象,故曰死。)然試問其脈與症異,脈見堅勁有力,症見腹痛喜按,嘔逆戰慄,其脈可作有餘而用苦寒瀉實之藥乎。脈見虛軟無力,症見腹滿喘急痰鳴,其脈可作不足而用附桂理中之藥乎。且脈所鼓在氣,而氣動而不守,保無氣自寒生,而氣因寒而始振乎。脈之虛軟在濕,而濕滯而不動,保無熱挾濕至,而脈因痰因濕而始軟乎。(有力多因寒氣熱氣內鼓,但今人僅知熱氣內結為實,而不知有寒氣內結為實也。無力多因寒濕熱濕內軟,但今人僅知寒濕為痰為虛,而不知熱濕為痰為實也。凡此當以望聞問數位並參。)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26 / 90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14 上午 06:34 主題 脈兼望聞問同察 內文 脈兼望聞問同察 夫望聞問切,乃屬醫家要事。若僅以脈為診,而致以寒為熱,以熱為寒,以表為裏,以裏為表,顛倒錯亂,未有不傷人性命者矣。況經所云脈浮為風,為虛,為氣,為嘔,為厥,為痞,為脹,為滿不食,為熱內結,類皆數十餘症。假使診脈得浮,而不兼以望聞問以究其真,其將何以斷病乎。是以善診脈者,於人稟賦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27 / 90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14 上午 06:34 題 脈兼望聞問同察 內文 形體肥瘦,(彙辨云:肥盛之人氣居於表,六脈常帶浮洪;瘦小之人氣斂於中,六脈常帶沈數。身長之人下指宜疏,身短之人下指宜密。北方之人常見強實,南方之人常見軟弱。少壯之人脈多大,老年之人脈多虛。醉後之脈常數,飲後之人常洪。室女尼姑多濡弱,嬰兒之脈常七至。又曰:此道形氣之常,然形氣之中,又必隨地轉移,方能盡言外之妙也。)為色枯潤,(或枯而竭,或潤而和。)聲音低昂,(或音低小而微,知其體陰病陰;或聲高昂而壯,知其體陽病陽。)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28 / 90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14 上午 06:35 主題 脈兼望聞問同察 內文 性情剛柔,(或剛主陽,或柔主陰。彙辨云:性急之人,五至方為平脈;性緩之人,四至便作熱醫。)飲食嗜好,(或喜氣厚之物,而知陽虛;或喜味厚之物,而知陰弱。)及平日脈象偏純,(或脈體偏靜而見六陰之脈,或脈體偏動而見六陽之脈。或脈體不動不靜而見至平之脈。仁齋曰:陽脈雖病在寒,常見浮洪;陰脈雖病在熱,常見微細。)與今所患病症,是新是舊,(或脈以獨見為真 但持脈之道,既在下指靈活,令其脈脊與手指目相對。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29 / 90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14 上午 06:35 主題 脈兼望聞問同察 內文 (盧氏曰:診法多端,全憑指法捷取。蓋人之中指上兩節長,無名食指上兩節短,參差不齊。若按舉排指疏,則移越一寸九分之定位;排指密,又不及寸關尺之界分。齊截三指,斯中指翹出,而節節相對,節無不轉,轉無不活,以別左右,分表裏,推內外,悉五臟,候浮中沈,此三指定位法也。及其位定,專指舉按,固得其真,不若獨指之無牽帶,別有低昂也。第惟食指肉薄而靈,中指則厚,無名指更厚且木。是必指端棱起如線者名曰指目,以按脈中之脊。無論洪大弦革,即小細絲微,鹹有脊焉。真如目之視物,妍醜畢具,故古人稱診脈曰看脈,可想見其取用矣。每見惜指甲之修長,用指厚肉分,或指節之下,以憑診視者,真不啻目生頸腋胸脅間矣。)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30 / 90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14 上午 06:35 主題 脈兼望聞問同察 內文 尤須得要以求病根。在未診時,誰不自認精明,謂其何部何脈,何脈何象。及至臨症就診,則既以浮為風,而又若浮非浮而非風也。以緊為寒,而又若緊非緊而非寒也。以洪為火,而又若洪非洪而非火也。以數為燥,而又若數非數而非燥也。以虛為暑,以濡為濕,而又若虛非虛,若濡非濡,而不可以暑濕名也。諸如此類,既莫能分,複以六部六脈,分斷考求,毫不相貫。(分斷考求,最為診家大弊,竊歎今時犯此甚多。如張璐謂人診脈,大似向泥人祈禱,有時靈應,有時不靈應。)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31 / 90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14 上午 06:35 主題 脈真從脈 內文 脈真從脈然總不越陰陽虛實為之條貫。蓋脈之實者,其症必實(仍有寒實熱實之分);脈之虛者,其症必虛(仍有火衰水衰之別)。若使脈實而症不實,非其所假在症,即其所假在脈也;脈虛而症不虛,非其所假在脈,即其所假在症也。如外雖煩熱而脈見微弱者,必火虛也。腹雖脹滿而脈見微弱者,必胃虛也。虛火虛脹,其堪取乎。此宜從脈之虛,不宜從症之實也。症即外寒而脈見滑數者,必假寒也。利即清水而脈見沈實者,必假利也。假寒假利,其堪取乎。此宜從脈之實,不宜從症之虛也。然症實有假,而症虛無假。假實者病症莫測,必須旁求他症,及以脈候,其假始出。若使症屬虛候,其症即知。縱有假寒假利,貌若虛象難明。然仔細考求,其寒止屬外見,而內必有煩躁等症。利即清水,而內必有燥糞,其水止從旁流,脈必滑數有力,仍與實脈實症相似,寧曰症有假虛,而脈可不深信哉
主題 動脈 內文 動脈動則厥厥動搖,滑數如珠,見於關上。凡浮大浮數,皆屬動類。不似滑脈之諸部皆見滑數流利也。(語出張璐。又瀕湖詩曰:動脈搖搖數在關,無頭無尾豆形團;其原本是陰陽搏,虛者搖兮勝者安。)動為陰陽相搏之候。(王宇泰曰:陽升陰降,二者交通,安有動見。惟夫陽欲降而陰逆之,陰欲升而陽逆之,兩者相搏,不得上下,鼓擊之勢,隴然高起,而動脈之形著矣。此言不啻與動脈傳神。)如動在於陽,則有汗出為痛為驚之症;動在於陰,則有發熱失血之症;動兼滑數浮大,則為邪氣相搏而熱宜除。至於陽虛自汗而見動寸,陰虛發熱而見動尺,與女人動尺而云有孕,皆不宜作熱治矣。(仲景曰:動則為痛為驚。素問曰:陰虛陽搏謂之崩。又曰:婦人手少陰心動甚者,妊子也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33 / 90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14 上午 06:35 主題 細脈 內文 細脈細則往來如發,而指下顯然。凡弱小微濡,皆屬細類。不似微脈之微弱模糊也。(語出張璐。又瀕湖體狀詩曰:細來累累細如絲,應指沈沈無絕期;春夏少年俱不利,秋冬老弱卻相宜。)細為陽氣衰弱之候。然細亦有分別,如細而兼浮,則為陽氣衰弱;細而兼沈,則為寒氣內中,或熱傳三陰;細而兼緩,則為濕中於內。皆當求其所因,不可混同施治。但脈既細如發,便屬氣虛,縱有內熱,亦當兼固中氣,不可純用解熱,以致其細益甚耳。況有內熱全無,真元素虧,神氣不持,而致脈見細象者乎。(李士材曰:嘗見虛損之人脈細身熱,醫不究原,而以涼劑投之,使真陽散敗,飲食不進,上嘔下泄,是速其斃耳。經曰:少火生氣。人非此火,無以運行三焦,熟腐水穀。未徹乎此者,烏可以言醫哉。然虛勞之脈,細數不可並見,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34 / 90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14 上午 06:36 主題 部位 內文 持脈之道,貴乎活潑。(脈,按內經謂之經隧,後人謂之經脈,林之翰指為肌肉空松之處,包藏營氣,而為晝夜運行不息之道路,所以載脈者也。)若拘泥不通,病難以測。姑以部位論之:如左寸心部也,其候在心與膻中;右寸肺部也,其候在肺與胸中;左關肝部也,其候在肝膽,右關脾部也,其候在脾胃;左尺腎部也,其候在腎部膀胱小腸;右尺三焦部也,其候在腎與三焦命門大腸;寸上為魚際,尺下為尺澤;故察兩寸而知頭面咽喉口齒頭痛肩背之疾,察關而知脅肋腹背之疾,察尺而知腰腹陰道腳膝之疾,此皆就上以候上,中以候中,下以候下之謂也。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35 / 90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14 上午 06:36 主題 部位 內文 (內經曰:尺內兩旁,則季脅也。尺外以候腎,尺裏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內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內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胸,內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內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後以候後。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 腰股膝脛中事也。張景岳曰:小腸大腸,皆下部之腑,自當應於兩尺。而二腸又連於胃,氣本一貫,故內經亦不言其定處,而但曰大腸小腸,皆屬於胃,是又於胃氣中察二腸之氣。自叔和以心與小腸,合于左寸;肺與大腸,合於右寸。其謬甚矣。繡按:論脈經絡貫接,則大小腸自當診於兩寸;論脈上下位置,則大小腸又當診於兩尺。而烏程林之翰專推王氏脈經,本以經絡貫注當診於寸之說,著為管窺附餘,其理雖屬不易;但將諸家大小腸診尺之說,借為詆毀,以表獨得,不惟理與內經相違,且更生其上下倒置之弊矣。)然五臟六腑,其脈靡不悉統於肺。肺雖五臟之一,而實為氣之大會,故於右關之前一分號為氣口,候之以占終身焉。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36 / 90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14 上午 06:36 主題 部位 內文 (吳草廬曰:脈行始於肺,終於肝,而復會於肺。肺為氣所出之門戶,故名曰氣口,而為脈之大會,以占終身。)且諸氣不能自致於肺,又必借胃水穀以為輸將,以為灌溉;故胃又為先天之氣化,後天之本源,而為諸氣之統司焉。每見陰虛血耗之人,日服六味四物而不得陰長之力,其故實基此耳。豈盡於六部是求,而不歸於氣口胃氣是診乎。(提出胃氣為診脈之要。胃氣者,穀氣也。穀氣減少,即為胃氣將絕,血何從生。今人好用四物,而不顧瞻穀食多寡,以阻生血之源者,比比皆是。經脈別論云:食氣入胃,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氣歸於權衡,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營衛生會云:人食氣於穀,穀入於胃,以傳於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行脈中,衛行脈外。)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37 / 90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14 上午 06:36 題 部位 內文 命門相火,雖寄在右,腎水雖寄在左;然腎同居七節,一陰一陽,精氣皆主,閉蟄封藏,令各得司,豈腎獨歸於左,而不於右可診乎。至於三部並取而為九候,則在表在裏在中,又各見於六部之浮中沈。是蓋外以候外,裏以候裏,中以候中。豈盡寸陽尺陰,所能統其表裏者乎。頭痛在上,本應寸見。而少陽陽明頭痛,則又在於兩關;(邪傳足少陽膽經,頭痛在左關;邪傳足陽明胃經,頭痛在右關。)太陽(膀胱)頭痛,則又在於左尺。是痛在於上者,又不可以上拘矣。淋遺在下,本應尺求。而氣虛不攝。則病偏在右寸;神衰不固。則病偏在左寸。是淋遺在下者,又不可以下拘矣。中氣虛而吐瀉作,則吐似在於寸,瀉亦應在於尺;如何偏於關求以固脾胃。二氣混而中道塞,則治應在兩關;如何偏宜升清以從陽,苦降以求陰。則病在於上中下者,又不可盡以所見之部拘之矣。部位難拘如此。(繡按:六部之浮,皆可以候心肺;六部之沈,皆可以候兩腎;六部之中,皆可以候肝脾。且兩腎之脈,有時偏以浮見寸見;心肺之脈,有時偏以沈見尺見;肝脾之脈,有時偏以浮沈見尺寸見。王宗正曰:診脈當從心肺俱浮,肝腎俱沈,脾在中州之說。若王叔和獨守寸關尺部位以測病,甚非。)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38 / 90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14 上午 06:36 主題 散脈 內文 散脈散則舉之散漫,按之無有,或如吹毛,或如散葉,或如懸雍,或如羹上肥,或如火薪然,來去不明,根蒂無有。不似虛脈之重按雖虛,而不至於散漫也。(李瀕湖體狀詩曰:散似楊花散漫飛,去來無定至難齊;為為生兆胎為墮,久病逢之不必醫。難經曰:散脈獨見則危。)散為元氣離散之象,腎絕之應。蓋腎脈本沈。而脈按之反見浮散,是先天之根本已絕,如傷寒咳逆上氣,脈見散象必死,與經言代散則死之意,即書有言熱退而身安,泄利止而漿粥入,云或可生,亦非必定之辭耳。(散為死脈,故不主病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39 / 90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14 上午 06:36 題 短脈 內文 短則寸上尺下,低於寸尺。凡微澀動結,皆屬短類。不但小脈之三部皆小弱不振,伏脈之獨伏匿不前也。(語出張璐。又瀕湖體狀相類詩曰:兩頭縮縮名為短,澀短遲遲細且難;短澀而浮秋喜見,三春為賊有邪幹。)短則止見尺寸。若關中見短,則上不通寸為陽絕,下不通尺為陰絕矣,故關從無見短之理。(盛同文云:關不見短。李士材曰:短脈只見於尺寸。然尺寸可短,依然落於陰絕陽絕矣;殊不知短脈非兩頭斷絕也,特兩頭俯而沈下,中間突而浮起,仍自貫通者也。)短為陽氣不接,或中有痰氣食積而成。然痰氣食積阻礙氣道,亦由陽氣不力,始見阻塞。故凡見有阻塞之症者,當於通豁之內加以扶氣之品,使氣治而豁自見矣。若使中無阻塞而脈見短隔,急當用大溫補以救垂絕,否則便爾不治矣。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40 / 90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14 上午 06:37 主題 結脈 內文 結脈結為指下遲緩中有歇止,少頃複來。凡遲緩代澀,皆屬結類。不似代脈之動止不能自還也。(語出張璐。又瀕湖體狀詩曰:結脈緩而時一止,獨陰偏盛欲亡陽;浮為氣滯沈為積,汗下分明在主張。)結是氣血漸衰,精力不繼,所以斷而複續,續而複斷。凡虛勞久病,多有是症,然亦有陰虛陽虛之別。故結而兼緩,其虛在陽;結而兼數,其虛在陰。仍須察結之微甚,以觀元氣之消長。若使其結過甚,脈甚有力,多屬有熱,或氣鬱不調。治宜辛溫扶正,略兼散結開痰,其結自退。至有一生而見結脈者,此是平素異常,不可竟作病治耳。(結脈有虛有實。虛如警岳所謂血氣漸衰,精力不繼,所以斷而複續,續而複斷者是也。實如越人所謂結甚則積甚者是也。)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41 / 90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14 上午 06:37 主題 虛脈 內文 虛則豁然浮大而軟,按之不振,如尋雞羽,久按根底不乏不散。凡芤濡遲澀,皆屬虛類。不似芤脈之豁然中空,按之漸出;澀脈之軟弱無力,舉指即來;散脈之散漫無根,重按久按,絕不可得也。(語出張璐。又瀕湖體狀相類詩曰:舉之遲大按之松,脈狀無涯類穀空;莫把芤虛為一例,芤來遲大如慈蔥。)虛為氣血空虛之候。故浮而虛者為氣衰,沈而虛者為火微,虛而遲者為虛寒,虛而數者為水涸,虛而澀者為血虧,虛而弦者為土衰木盛,虛而尺中微細小為亡血失精,虛而大者為氣虛不斂。要皆分別施治,無有差錯,斯為之善。然總不可用吐用下,以致益見其虛矣。(仲景云:脈虛者不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42 / 90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14 上午 06:37 主題 微脈 內文 微則似有若無,欲絕不絕,指下按之,稍有模糊之象。凡細小虛澀,皆屬微類。不似弱脈之小弱分明,細脈之纖細有力也。(語出張璐。又瀕湖體狀相類詩曰:微脈輕微瞥瞥乎,按之欲絕有如無;微為陽弱細陰弱,細比於微略較粗。)微為陽氣衰微之候。凡種種畏寒、虛怯、脹滿、嘔吐、泄瀉、眩暈、厥逆並傷精失血等症,皆於微脈是形,治當概作虛治。(語出警岳。又李士材曰:仲景云,瞥瞥如羹上肥狀,其軟而無力也。縈縈如蜘蛛絲狀,其細而難見也。輕取之而如無,故曰陽氣衰;重按之而欲絕,故曰陰氣竭。長病得之死,謂正氣將次滅絕也;卒病得之生,謂邪氣不至深重也。)然有痛極脈閉,脈見沈伏,與面有熱色,邪未欲解,並陰陽俱停,邪氣不傳,而脈俱見微者。若以微為虛象,不行攻發,何以通邪氣之滯耶.必熱除身安,方為欲愈之兆耳。(李時珍曰:輕診即見,重按如欲絕者,微也。往來如線而常有者,細也。)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43 / 90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14 上午 06:37 主題 新著脈法心要 內文 新著脈法心要繡按:脈為血脈,一身筋骨,皆於是宗;一身疾痛,皆於是征。考諸先哲遺論,固多精義獨標,旨歸若揭,以為後世章程。然有牽引時令,巧借生死刻應,敷衍滿幅;與夫就脈就症,分斷考求,毫無變換,似非臨症要語。是篇綴精聚華,僭為鄙句,既以去乎膚廓,複更化裁盡變,推行盡通,洵醫中之活潑,脈法之吃緊至要處也。用是另為篇帙,聊贅數言,以弁其首。又按:篇中所論脈要,前半止就脈象部位,閑閑敘入,各就要處指明。至後始將診脈大要,層層剝進,不令診法稍有遺義,如中庸所論極致之功,反求其本,以至聲色俱泯而後已。讀者慎毋取其脈象部位,而置後幅變活要義於不審也。晦菴朱子曰:古人察脈非一道,今世惟守寸關尺之法,所謂關者多不明。獨俗傳脈訣,詞最鄙淺,非叔和本書,乃能直指高骨為關。然世之高醫,以其書為,遂委去而羞言之。云間錢溥曰:晉太醫令王叔和著脈經,其言可守而不可變。及托叔和脈訣行,而醫經之理遂微。蓋叔和為世所信重,故假其名而得行耳。然醫道之日淺,未必不由此而誤之也。張璐診宗三昧云:王氏脈經,全氏太素,多拾經語,溷廁雜毒於中。偶一展卷,不無金屑入眼之憾。至於紫虛四診、丹溪指掌、嬰寧樞要、瀕湖脈學、士材正眼等書,靡不稱譽于時,要皆刻舟求劍,按圖索驥之說,而非診要切語矣。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44 / 90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14 上午 06:37 題 滑脈 內文 滑則往來流利,舉之浮緊,按之滑石。凡洪大芤實,皆屬滑類。不似實脈之逼逼應指,緊脈之往來勁急,動脈之見於一部,疾脈之過於急疾也,(語出張璐。又瀕湖體狀詩曰:滑脈如珠替替然,往來流利卻還前;莫將滑數為同類,數脈惟看至數間。)滑為痰逆食滯,嘔吐上逆,痞滿壅腫滿悶之象。然亦以有力無力分辨。如系滑大兼數,其脈當作有餘;若止輕浮和緩不甚有力,當不僅作有餘治也。或以氣虛不能統攝陰火,脈見滑利者有之;或以痰濕內積,而見脈滑者有之。至於平人脈滑而和,則為無病。婦人經斷而見滑數,則為有孕;臨為而見滑疾,則為離經。瀉痢而見弦滑,則為脾腎受傷;久病而弦滑,則為陰虛。豈可概作實治乎。(李時珍曰:滑為陰氣有餘,故脈來流利如水,脈者,血之府也。血盛則脈滑,故腎脈宜之;氣盛則脈澀,故肺脈宜之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45 / 90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14 上午 06:38 題 實脈 內文 實則舉按皆強,舉指逼逼。凡弦洪緊滑,皆屬實類。不似緊脈之迸急不和,滑脈之往來流利,洪脈之來盛去衰也。(語出張璐。又瀕湖體狀詩曰:浮沈皆得大而長,應指無虛愊愊強;熱蘊三焦成壯火,通腸發汗始安康。相類詩曰:實脈浮沈有力強,緊如彈索動無常;須知牢脈幫筋骨,實大微弦更帶長。)實為中外壅滿之象。其在外感而見脈實而浮,則有頭痛、發熱、惡寒、鼻塞、頭腫、肢體疼痛、癰毒等症可察;脈實而沈,則有腹滿硬痛等症可察。內傷脈實洪滑,則有諸火,潮熱、癥瘕、血瘀、痰飲、腹痛、喘逆等症可察;脈實沈弦,則有諸寒壅滯等症可察。更以氣血諸實等症兼觀,則病情在我,而無可遁之病矣。但脈云實,尚有何虛;既有虛象,便不云實。總在醫人診其脈氣果實不實耳。(實脈有寒實熱實之分。但今人止知病有熱實,而不知有寒實,殊為可惜。警岳云:火邪實者,洪滑有力,為諸實熱等症;寒邪實者,沈弦有力,為諸痛滯等症。又曰:實脈有真假,真實者易知,假實者易誤,故必問其所因,而兼察形症,方是高手。)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46 / 90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14 上午 06:38 主題 對待 內文 對待然究為脈而論,則浮與沈,一升一降之謂也;數與遲,一急一慢之謂也;疾則較數而更甚矣。滑與澀,一通一滯之謂也;實與虛,一剛一柔之謂也。長與短,一盈一縮之謂也;大與小,一粗一嫩之謂也;細則較小而愈極矣。緊與緩,一張一弛之謂也;革與牢,一空一實之謂也;動與伏,一出一處之謂也;洪與微,一盛一衰之謂也;促與結,一陰一陽之謂也。至於弦與芤比,則脈之盛衰見矣;濡與弱比,則脈之進退見矣;代與散比,則死之久暫蔔矣。脈之對待如斯。(對待既明,則病陰陽表裏虛實可知。)
主題 緊脈 內文 緊則往來勁急,狀如轉索,雖實不堅。(脈緊有力,左右彈人,如絞轉索,如切緊繩。)凡弦數之屬,皆屬緊類。不似弦脈之端直如弦,牢革之強直搏指也。(語出張璐。又瀕湖體狀詩曰:舉如轉索切如繩,脈象因之得緊名;總是寒邪來作寇,內為腹痛外身疼。彙辨云:緊較於弦,更加挺勁之異。丹溪云:緊如二股三股糾合為繩,必旋絞而轉,始得緊而成繩。可見緊之為義,不獨縱有挺急,抑且橫有轉側也。)緊為陰邪內閉。如脈見浮緊,則必見有頭痛、發熱、惡寒、咳嗽、鼻塞、身痛不眠表症。脈見沈緊,則必見有脹滿、厥逆、嘔吐、瀉利、心脅疼痛、風癇痎癖裏症。然總皆是陽氣不到,以至如是耳。(仲景云:曾為人所難,緊脈從何來為假令亡汗若吐,以肺裏寒,故令脈緊也。假令咳者,坐飲冷水,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48 / 90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14 上午 06:38 主題 綱目 內文 綱目以脈大綱小目而論:凡脈有言形體,曰洪、曰散、曰弦、曰革、曰肥、曰橫,是即大脈之屬也。有言形體,曰細、曰微、曰弱、曰瘦、曰縈縈如蜘蛛,是即小脈之屬也。有言至數,曰疾、曰急、曰動、曰促、曰擊、曰搏、曰躁、曰喘、曰奔越無倫者,是即數脈之屬也。有言至數,曰緩、曰代、曰結、曰脫、曰少氣、曰不前、曰止、曰歇、曰如瀉膝之絕者,是即遲脈之屬也。有言往來之象,曰利、曰營、曰啄、曰翕、曰章、曰連珠、曰替替然,是即滑脈之目也。有言往來之象,曰緊、曰滯、曰行遲、曰脈不應指,曰參伍不齊、曰難而且散、曰如雨沾沙、曰如輕刀刮竹、是即澀脈之目也。有言部位之則,曰高、曰惵、曰湧、曰端直、曰條達、曰上魚為溢,是皆長脈之目矣。有言部位之則,曰抑、曰卑、曰不及指、曰入尺為複,是皆短脈之目矣。有言舉按之則,曰芤、曰毛、曰泛、曰盛、曰肉上行、曰時一浮、曰如水漂木、曰如循榆莢,曰瞥瞥如羹上肥,是皆浮脈之目矣。有言舉按之則,曰伏、曰潛、曰堅、曰過、曰減、曰陷、曰獨沈、曰時一沈、曰如綿裹砂、曰如石投水,是皆沈脈之目矣。且綱之大者,曰大、曰數、曰長、曰浮、陽之屬也。綱之小者,曰遲、曰澀、曰短、曰沈、陰之屬也(盧子由)。脈之綱目如斯(綱目既明,則脈自有所歸)。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49 / 90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14 上午 06:39 主題 數脈 內文 數則呼吸定息每見五至六至,應指甚速。凡滑動緊促(四脈)皆屬數類。不似滑脈之往來流利,動脈之厥厥動搖,疾脈之過於急疾也,(語出張璐。又瀕湖體狀詩曰:數脈息間常六至,陰微陽盛必狂煩;浮沈表裏分虛實,惟有童兒作吉看。又相類詩曰:數比平人多一至,緊來如數似彈繩;數而時止名為促,數見關中動脈形。又曰:七至為極為疾,八至為脫,九至為絕。)數為寒熱內搏,風火沖激。是以人見數脈,多作熱治。詎知脈有真假,數有虛實,仍須察其兼症兼脈(眼意周到),及脈有力無力,以為分耳。若使數兼洪滑,且極有力,或是內熱蒸騰,伏火發動,當作實看。如系細小強滑細數綿軟,縱有身熱,須宜溫治。或引陽歸陰,其數自平;或補精化氣,其數自除;或溫中發表,其氣自舒;或宣壅去滯,其數自消。矧有並無熱候,症有虛寒,脈見虛數,溫補尚恐不及,其可以數為熱,妄用苦寒之味乎。(警岳曰:裏數為熱,而真熱者未必數。凡虛損之症,陰陽俱困,氣血張皇,多有是候。林之翰曰:數脈須知主寒。如脈浮數大而無力,按之豁然而空,此陰盛逼陽外浮,是寒焰也。醫家竟不審病新久,有力無力,鼓與不鼓,一概混投寒劑,遽絕胃氣,可不畏哉。)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50 / 90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14 上午 06:39 主題 緩脈 內文 緩則來去和緩,不疾不徐。凡虛濡微細,皆屬緩類。不似濡脈之指下綿軟,虛脈之瞥瞥虛大,微脈之微細而濡,弱脈之細軟無力也。(語出張璐。又瀕湖體狀詩曰:緩脈阿阿四至通,柳梢嫋嫋颭輕風;欲從脈裏求神氣,只在從容和緩中。李士材曰:緩以脈形寬緩得名,遲以至數不及為義。蔡氏曰:緩而和勻,不浮不沈,不大不小,不疾不徐,意思欣欣,悠悠揚揚,難以名狀者,此真胃氣脈也。若純緩不兼,猶經所謂但弦無胃氣則死。)緩為平人正脈,無事醫治。若使緩而兼大,則為傷風;緩而兼細,則為濕痹;緩而兼澀,則為血傷;緩而兼滑,則為痰滯。尤必察其有力無力,以為區別。如使緩大有力,則為有餘,其症必見燥熱;緩軟無力,則為不足,其症必見虛寒。豈可一見是緩,便指屬虛,而不合症為之分別乎。(警岳曰:緩脈有陰有陽,其義有三:凡從容和緩,浮沈得中者,此自平人正脈。若緩而滑大者多實熱,如內經所言者是也。緩而遲細者多虛寒,即諸家所言者是也。林之翰曰:緩脈須知主熱。如脈長大而軟,來去寬縱不前,即張太素所謂如絲在經,不卷其軸之謂,是曰縱緩,主於熱也。)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51 / 90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14 上午 06:39 主題 遲脈 內文 遲則呼吸定息不及四至,舉按皆遲。凡代澀結伏,皆屬遲類。不似澀脈之三五不調,緩脈之去來徐緩也。(語出張璐。又瀕湖詩曰:遲來一息至惟三,陽不勝陰氣血寒;但把浮沈分表裏,消陰須益火之原。又相類詩曰:脈來三至號為遲,少快於遲作緩持;遲細而難知是澀,浮而遲大以虛推。又曰:二至為敗。)遲為虛寒不振,陽氣不舒,故見遲滯。若遲而見浮,則為表寒;遲而見沈,則為裏寒;遲而見澀,則為血病;遲而見滑,則為氣病;遲兼滑大,則多風痰頭痹;遲兼細小,則為真陽虧弱;或陰寒留蓄而為泄瀉,或元氣不營於表而寒栗拘攣,總皆元氣虧損,不可妄施攻擊。然亦有熱邪內結,寒氣外鬱,而見氣口脈遲者;又有陽明腑症悉具,而見脈遲有力者;又有太陽脈浮。因誤下結胸,而見脈遲者;又有餘熱未清,而脈多遲滯。總在知脈起止,及察症候以分虛實,詎可一見脈遲,便認為寒,而不究其滑澀虛實之異哉。(警岳曰:遲雖為寒。凡傷寒初退,餘熱未清,脈多遲滑,見遲不可以概言寒。林之翰曰:遲脈須知主熱。如熱邪壅結,隧道不利,失其常度,脈反變遲。又云:辨脈必須合症審察。如舉按無力,是主寒之遲脈;舉按有力,症兼胸膈飽滿,便閉溺赤,是主熱之遲脈。澀滯正是熱邪蘊結於內,致經脈澀滯而行遲也。)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52 / 90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14 上午 06:39 主題 澀脈 內文 澀脈澀則往來艱澀,動不流利,如雨沾沙,及刀刮竹。凡虛細微遲,皆屬澀類。不似遲脈之指下遲緩,緩脈之脈象紆徐,濡脈之去來綿軟也。(語出張璐。又瀕湖體狀詩曰:細遲短澀往來難,散止依稀應指間:如雨沾沙容易散,病蠶食葉慢而艱。又相類詩曰:參伍不調名曰澀,輕如刮竹短而難;微似秒芒微軟甚,浮沈不別有無間。)澀為氣血俱虛之候。故症多見拘攣麻木,憂鬱,失血傷精,厥逆少食等症。然亦須分寒澀枯澀熱澀之殊耳。若澀見嘔吐泄瀉,則為屬虛屬寒;澀見傷精失血,拘攣麻木,則為枯澀不和;澀見便結不解,則為熱邪內閉,或寒滯不通。總在因症考求,豈可概指血虛,而不分別審顧乎。(提出寒澀熱澀枯澀三種,則看病施治自有主腦。)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53 / 90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14 上午 06:39 主題 濡脈 內文 濡則虛軟少力,應指虛細,如絮浮水,輕手乍來,重手乍去。凡虛微細弱,皆屬濡類。不似虛脈之脈大無力,微脈之微細如絲,弱脈之沈細軟弱也。(語出張璐。又瀕湖體狀詩曰:濡形浮脈按須輕,水面浮綿力不禁;病後為中猶有藥,平人若見是無根。相類詩曰:浮而柔細知是濡,沈細而柔作弱持;微則浮微如欲絕,細來沈細近於微。注曰:浮細如綿曰濡,浮而極細如絕曰微,沈細如綿曰弱,沈而極細不斷曰細。)濡為胃氣不充。凡內傷泄瀉自汗喘乏,多有是脈。張璐、士材論極精明,謂其治宜峻補。不似陰虛脫血,純見細數弦強,欲求濡弱,絕不可得也。蓋濡脈之浮軟,與虛脈相類;但虛則浮大,而濡則弱小也。濡脈之細小,與弱脈相類;但弱在沈分,濡在浮分也。濡脈之軟弱,與微脈相類;但微則欲絕,而濡則力微也。濡脈之無力,與散脈相似;但散則從大而按之則無,濡則從小而漸至無力也。夫從小而漸至無力,氣雖不充,血猶未敗;從大而按之即無,則氣無所統,血已傷殘,陰陽離散,將何所恃而可望其生乎。由斯言之,則濡與散,不啻天淵矣。所以濡脈多責胃氣不充,或外感陰濕。故治宜溫補而不可用傷殘之藥耳。(李士材曰:濡脈者,浮小而軟也。)
发表评论
5 条评论:
題 大脈
內文 大則應指滿溢,既大且長,按似少力。凡浮芤洪長,皆屬大類。不似長脈但長不大,洪脈既大且數也。(張璐)大有虛實陰陽之異,不可一律。如見大而有力,則為陽氣有餘,其病則進;大而無力,則為正氣不足。大偏于左,則為邪盛於經;大偏於右,則為熱盛於陰。大而兼澀兼芤,則為血不內營;大而兼實兼沈,則為實熱內熾。大而浮緊,則為病甚於外;大而沈短,則為痞塞於內。大實而緩,雖劇且生;大實而迫,雖靜即死。故凡脈大,必得症與脈應,方云無礙。若使久虛而見脈大,利後而見脈大,喘止而見脈大,產後而見脈大,皆為不治之症矣。(張璐曰:諸脈皆小,中有一部獨大者
主題 小脈
內文 小則三部皆小,而指下顯然。凡微細短弱,皆屬小類。不似微脈之微弱依稀,細脈之微細如發,弱脈之軟弱不前,(按之乃得)短脈之首尾不及也(張璐)。小為元氣不足,及病已退之勢,如因病損小,其脈兼弱,見於人迎,則為胃氣衰也;見於氣口,則為肺氣弱也;見於寸口,則為陽不足也;見於尺內,則為陰不足也;此皆無力之象。若使小而有力,脈兼滑實,則為實熱固結。然脈不至急強,四肢不逆,猶云胃氣之未絕。若胃氣既無,生氣已失,其奚濟乎。(經曰:切其脈口滑小緊益沈者,病益甚在中。
又曰:溫病大熱而脈反細小,手足逆者死。顯微曰:前大後小,則頭痛目眩;前小後大,則胸滿短氣。)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5 / 90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14 上午 06:29
主題 五臟死脈
內文 五臟死脈若使診心而見前曲後居,如操帶為,是為心死;
診肺而見如物浮水,如風吹毛,是為肺死;
診肝而見急益勁如新張弓弦,是為肝死;
診脾而見銳堅如烏之喙,如鳥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流,是為脾死;
診腎而見發如奪索,辟辟如彈石,是為腎死;
與診命門而見魚翔蝦遊湧泉,是為命死;
此五臟必死之脈也。脈象如此。(諸脈形象止是。)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6 / 90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14 上午 06:29
主題 比類
內文 比類洪與虛雖屬皆浮,而有有力無力之分;沈與伏雖應重按,而有著筋著骨之異,數以六至為名,緊則六至不及,疾則六至更過,弦則左右雙彈,狀如切緊繩也。遲以三至為名,緩則仍有四至而徐徐不迫。實與牢本兼弦與長,而實則浮中沈俱有,牢則止於沈候見矣。洪與實皆為有力,然洪則重按少衰,實則按之益強矣。革與牢皆大而弦,而革以浮見,牢以沈見矣。濡與弱微,皆細而軟,然濡以浮見,弱以沈見,而微則以浮沈俱見矣。細與微,皆屬無力,而細則指下分明,微則模糊不清。短與動,皆無頭尾,而短為陰脈,其來遲滯;動為陽脈,其來滑數矣。促結澀代,皆有一止,而促則數時一止,結則緩時一止。澀則往來遲滯似歇,代則止有定數矣。脈形比類,又屬如斯。(比類既明,則諸疑脈可辨。)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7 / 90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14 上午 06:29
主題 以脈主病
內文 以脈主病以脈主病而論:
則浮為風,緊為寒,虛為暑,濡為濕,數為燥,而脈火,
此六淫應見之脈也。
喜傷心而脈散,怒傷肝而脈急,
恐傷腎而脈沈,驚傷膽而脈動,
思傷脾而脈短,憂傷肺而脈澀,
悲傷心而脈促,
此七情受傷之脈也。
脈之主病如是。
(主病既明,則治自有定斷。)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8 / 90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14 上午 06:30
主題 代脈
內文 代脈代則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複動,名曰代陰。凡促結等脈,皆屬此類。不似促結之雖見歇止,而複來有力也。(語出張璐。又瀕湖體狀詩曰:動而中止不能還,複動因而作代看;病者得之猶可療,平人卻與壽相關。相類詩曰:數而時止名為促,緩止須將結脈呼;止不能回方為代,結代生死自殊途。)代為元氣垂絕之候。戴同父曰:代為脾絕之征,脾主信,故止歇有時。故無病而見脈代,最為可危。即或血氣驟損,元神不續,或七情太過,或顛仆重傷,並形體賦時經隧有阻,流行蹇澀,而見脈代者,亦必止歇不勻,或云可治。若使歇止有常,則生氣已絕,安望其有再生之日乎。惟妊娠惡阻嘔吐最劇者,恒見代脈,穀入既少,血氣盡並於胎,是以脈氣不能接續。然在初時或有,若至四月胎已成形,當無歇止之脈矣。(李時珍曰:脈一息五至,五臟之氣皆足。故五十動而一息,合大衍之數,謂之平脈;反此則止乃見焉。腎氣不能至,則四十動一止;肝氣不能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9 / 90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14 上午 06:30
題 伏脈
內文 伏脈伏則匿於筋下,輕取不得,重按澀難,委曲求之,或三部皆伏,一部獨伏附著於骨而始得。凡沈微細短,皆屬伏類。不似短脈之尺寸短縮而中部顯然,沈脈之三部皆沈而按之即得也。(語出張璐。又瀕湖體狀詩曰:伏脈推筋著骨尋,指間裁動隱然深,傷寒欲汗陽將解,厥逆臍疼證屬陰。)伏為阻隔閉塞之候。或火閉而伏,寒閉而伏,氣閉而伏。其症或見痛極疝瘕,閉結氣逆,食滯忿怒,厥逆水氣。仍須詳其所因,分其為寒為火,是氣是痰,是新是舊,而甄別之。蓋有火者升火為先,有寒者疏寒為急,有氣者調氣為順,有痰者開痰為妥。新則止屬暴閉,可以疏通;久則恐其延綿,防其漸脫。豈可一見脈伏。而即妄用疏導乎。(時珍曰:傷寒一手脈伏曰單伏,兩手脈伏曰雙伏,不可以陽症見陰為診。乃火邪內鬱,不得發越,陽極似陰,故脈伏,必有大汗乃解。正如久旱將雨,六合陰晦,雨後庶物皆蘇之義。又有夾陰傷寒,先有伏陰在內,外復感寒,陰盛陽衰,四脈厥逆,六脈沈伏,須投薑附及灸關元,脈乃複出也。若太溪沖陽皆無脈者死。)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10 / 90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14 上午 06:30
主題 沈脈
內文 沈則輕取不應,重按乃得。凡細小實伏牢弱,皆屬沈類。不似實脈之舉指逼逼,伏脈之隱於筋骨也。(語出張璐。又瀕湖體狀詩曰:水行潤下脈來沈,筋骨之間軟滑勻;女子寸兮男子尺,四時號此為和平。相類詩曰:沈幫筋骨自調勻,伏則推筋著骨尋;沈細如綿真弱脈,弦長實大是牢形。)沈為痰寒不振,水氣內伏,停飲不化,宿食不消,氣逆不通,洞泄不閉,故見內沈。若使沈而兼細,則少氣;沈而兼遲,則為痼冷;沈而兼滑,則為宿食;沈而兼伏,則為霍亂絞痛;沈而兼數,則為內熱;沈弦而緊,則為心腹疼痛。然總不越有力無力,以為辨別。蓋沈實有力,宜消宜攻;沈虛無力,宜溫宜補。(然亦有有力宜溫,無力宜攻,另有義詳於後,當細互參。)若使沈緊而數,又兼頭痛發熱惡寒,雖曰脈沈,仍屬寒蔽,當作表治。豈可概認為裏,而不用以升發乎。(張璐曰:脈顯陰象而沈者,則按久愈微。若陽氣鬱伏,不能浮應衛氣於外,脈反伏匿而沈者,則按久不衰。陰陽寒熱之機,在乎纖微之辨。傷寒以尺寸俱沈,為少陰受病。故於沈脈之中,辨別陰陽為第一關捩。林之翰曰:沈脈須知主表。如寒閉腠理,衛氣不通,經氣澀滯,脈不見浮而沈;氣鬱脈閉;下手便見,而脈亦沈;真陰久虛,真陽衰憊,外邪乘虛直入,而脈亦沈;是沈仍屬表症。)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11 / 90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14 上午 06:30
題 沖陽等脈
內文 沖陽等脈外此沖陽、太溪、太沖,皆足動脈。沖陽者,胃脈也。在足面上五寸骨間動脈上去陷穀三寸。蓋土者,萬物之母。沖陽脈見不衰,胃氣尚存,病雖危而猶可生也。然亦忌弦急,恐其肝旺克土耳。太溪者,腎脈也,在足跗後兩旁圓骨上動脈陷中。蓋水者,天一之元,診此不衰,尚可治也。太沖者,肝脈也,在足大指本節後二寸陷中。肝為東方生物之始,不衰則病可治。然此三脈,止可診此以定生死。若云可推某病,則無是也。至於高章綱卑惵損之脈,止是就其脈象而名。蓋以高章綱為脈上行上浮滿溢搏指。卑惵損為脈下行下沈卑屑隱澀不振,仍是一陰一陽之意而別其名。至於太素一脈,古人傳而不言,言而不傳,皆有義存。以其語涉荒唐,而不輕語以欺世耳。(今之江湖術士,多借此法取錢。)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12 / 90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14 上午 06:30
題 牢脈
內文 牢脈牢則弦大而長,按之強直搏指,狀如弦縷。凡實伏弦澀,皆屬此類。不似實脈之滑實流利,伏脈之慝伏澀難。革脈之按之中空也。(語出張璐。又瀕湖詩曰:弦長實大脈來堅,牢位常居沈伏間;革脈芤弦自浮起,革虛牢實要詳看。沈氏曰:似沈似伏,牢之位也;實大弦長,牢之體也。牢脈不可混於沈脈伏脈,須細辨耳。沈脈如綿裹沙,內剛外柔,然不必兼大弦也。伏脈非推筋至骨不見其形。在於牢脈既實大弦長,才重按之,便滿指有力,以為別耳。)牢為堅積內著,胃氣將絕之候。(吳草廬曰:牢為寒實,革為虛寒。)故或見為濕為拘急,寒疝暴逆,堅積內伏,治甚非易。倘不審其所因,而謂牢為內實,用以苦寒,或因思食而以濡滯恣啖,則其病益固矣。(李時珍曰:牢主寒實之病,木實則為痛。扁鵲云:軟為虛,牢為實。失血者脈宜沈細,反浮大而牢者死,虛病見實脈也。張仲景曰:寒則牢固。有堅固之義。)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13 / 90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14 上午 06:30
主題 奇經八脈
內文 奇經八脈至於奇經八脈,又為十二經之約束。若臟氣安和,經脈調暢,八脈不形;即經絡受邪,不致滿溢奇經。惟是正經邪溢,轉入於奇。故內經有言:沖則直上直下(弦長)而中央牢(堅實),病苦逆氣裏急(屬寒實)。督則直上直下(弦長)而中央浮(中央同尺寸浮起,非中央獨浮意也),病苦脊強不能俯仰(屬風)。任則脈橫寸口(寸口統寸關尺三部而言),邊丸丸(形如豆粒)緊細而長,病苦少腹切痛,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積聚(屬寒實)。陽維則尺內斜上至寸而浮(從左尺斜向小指,至寸而浮,曰尺內),病則寒熱溶溶不能自收持(屬陽)。陰維則尺外斜上至寸而沈(從右尺斜向大指,至寸而沈,故曰尺外),病苦心痛悵然失志(屬陰)。陽蹺(主陽絡)寸口左右彈浮而細綿綿(兩寸浮緊而細),病苦陰緩而陽急(邪在陽絡主表,如腰背苦痛之類)陰蹺(主陰絡)尺內左右彈沈而細綿綿(兩尺沈緊而細),病苦陽緩而陰急(邪在陰絡主裏,如少腹痛陰疝漏下之類)。帶脈中部左右彈而橫滑(兩關滑緊),病苦腹痛腰溶溶若坐水中(邪在中)。凡此八脈,每遇五癇七疝,項為背強,發歇不時,內外無定之症,剛勁不倫,殊異尋常之脈,當於奇經中求之。(經脈直行上下,絡脈斜行左右;經脈常升主氣,絡脈常降主血;經起中焦,隨營氣下行而上,故診在寸;絡起下焦,隨營氣上行極而下,故診在尺。正經邪溢滿奇,越人比之天雨降下,溝渠溢滿,滂霈妄行,流於湖澤,誠哉是言也。)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14 / 90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14 上午 06:31
題 弦脈
內文 弦則端直而長,舉之應指,按之不移。凡滑大堅搏之屬,皆屬弦類。不似緊脈之緊急有力,狀如轉索彈手,革脈之弦大而數也。(語出張璐。又瀕湖體狀詩曰:弦脈迢迢端直長,肝經木旺土應傷;怒氣滿胸常欲叫,翳蒙瞳子淚淋浪,相類詩曰:弦脈端直如絲弦,緊則如繩左右彈;緊言其力弦言象,牢脈弦長沈伏間。蔡西山曰:陽搏陰為弦,陰搏陽為緊,陰陽相搏為動,虛寒相搏為革,陰陽分體為散,陰陽不續為代。)弦為血氣不和,氣逆邪勝、積聚脹滿,寒熱脅痛,瘧痢疝痹等症(警岳)。然總由於木盛土衰水虧而成。但以弦多弦少以證胃氣之強弱,弦實弦虛以證邪氣之虛實,浮弦沈弦以證表裏之陰陽,寸弦尺弦以證病氣之升沈。無論所患何症,兼見何脈,但以和緩有神,不乏胃氣,雖弦無礙(張璐)。若弦而勁細強直,是無胃氣,豈能治乎。(戴同父曰:弦而軟,其病輕;弦而硬,其病重。李時珍曰:浮弦支飲外溢,沈弦懸飲內痛,瘧脈自弦,弦數多熱,弦遲多寒,弦大主虛,弦細拘急,陽弦頭痛,陰弦腹痛,單弦飲癖,雙弦寒痼。若不食者,木來克土,必難治矣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15 / 90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14 上午 06:31
主題 長脈
內文 長則指下迢迢,上溢魚際,下通赤澤,過於本位,三部舉按皆然。凡實牢弦緊,皆屬長類。不似大脈舉之盛大,按之少力也。(語出張璐。又瀕湖體狀相類詩曰:過於本位脈名長,弦則非然但滿張;弦脈與長爭較遠,良工尺度自能量。李士材曰:狀如長竿,直上直下,首尾相應,非若他脈上下參差首尾不勻者也。)長為氣治無病之象,(經曰:長則氣治。)然必長而和緩方為無病。若使長而浮盛,其在外感,則為經邪方張;內損,則為陰氣不足而脈上盛。至於風邪陷陰,脈應微澀;乃於陰脈微細之中,而忽兼有長脈,是為熱邪外發,而有將愈之兆矣,又豈可作病進之象乎。(仲景曰:太陰中風,四肢煩疼,陽脈微陰脈澀而長者為欲愈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16 / 90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14 上午 06:31
題 芤脈
內文 芤則如指著蔥,浮取得上面之蔥皮,卻顯弦大,中取減小空中,按之又著下面之蔥皮而有根據。凡浮革弦洪,皆屬芤類。不似虛脈之瞥瞥虛大,按之豁然無力也。(語出張璐。又瀕湖體狀詩曰:芤形浮大軟如蔥,按之旁有中央空。火犯陽經血上溢,熱侵陰絡下流紅。相類詩曰:中空旁實乃為芤;浮大而遲虛脈呼;芤更帶弦名曰革,芤為亡血革寒虛。)芤為血虛不能濡氣。其症必見發熱、頭昏、目眩、驚悸、怔忡、喘急、盜汗、失血、脫血。然或芤見微曲,則芤必挾瘀積阻滯。芤兼弦強搏指,症見血溢身熱,則芤又為真陰槁竭。所以芤挾瘀積阻滯,止屬一部兩部獨見。若至左右皆芤,或兼弦搏,定為必死之候,無足異也。(戴同父云:營行脈中,脈以血為形,芤脈中空,脫血之象也。)
主題 促脈
內文 促脈促則往來數疾,中忽一止,複來有力。
凡疾數代結,皆屬促類。不似結脈之遲緩中有止歇也。(語出張璐。
又瀕湖體狀詩曰:促脈數而時一止,此為陽極欲亡陰;
三焦郁火炎炎盛,進必無生退可生。)
促為陽邪內陷之象。凡表邪未盡,邪並陽明,暨裏邪欲解,並傳厥陰者,多有是脈,故病必見胸滿下利厥逆。且有血瘀發狂,痰食凝滯,暴怒氣逆,亦令脈促。若中虛無凝,脈自舒長,曷為而有止歇之象乎。
(李士材曰:數而有止曰促,豈非陽盛者歟。肺癰熱毒,皆火極所致者。)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18 / 90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14 上午 06:32
主題 洪脈
內文 洪則既大且數,累累珠聯,如循琅玕。來則極盛,去則稍衰(素問)。凡浮芤實大,皆屬洪類。不似實脈之舉按逼逼,滑脈之軟滑流利,大脈之大而且長也。(語出張璐。又瀕湖體狀詩曰:脈來洪盛去還衰,滿指滔滔應夏時;若在春秋冬月分,升陽散火莫狐疑。相類詩曰:洪脈來時拍拍然,去衰來盛似波瀾;欲知實脈參差處,舉按弦長愊愊堅。診家正眼云:洪脈只是根腳闊大,卻非硬堅。若使大而堅硬,則為實脈,而非洪脈矣。)洪為火氣燔灼。凡煩渴、狂躁、斑疹、腹脹、頭疼、面熱、咽幹、口瘡、癰腫等症,靡不由此曲形。如見脈洪而浮,則為表熱;脈洪而沈,則為裏熱;脈洪而滑,則為兼痰。至於陽亢之極而足冷尺弱,屢下而熱勢不除,洪數不減,與脈浮而洪,身汗如油,泄瀉虛脫,脈見洪盛者,皆為難治,不可強也。(經曰,形瘦脈多氣者死,警岳曰:若洪大至極,甚至四倍以上者:是即陰陽離絕關格之脈也。林之翰曰:凡久嗽久病之人,及失血下痢者,俱忌洪脈。)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19 / 90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14 上午 06:32
主題 胃脈
內文 再以脈象論之,如肝脈宜弦,弦屬本臟。然必和滑而緩,則弦乃生;若使中外堅搏強急之極,則弦其必死矣。心脈宜洪,洪屬本臟。然必虛滑流利,則洪乃生;若使洪大至極,甚至四倍以上,則洪其必死矣。脾脈宜緩,緩屬本臟。然必軟滑不禁,則緩乃平;若使緩而澀滯,及或細軟無力,與乍數乍疏,則緩其必死矣。肺脈宜浮,浮即肺候。然必脈弱而滑,是為正脈;若使虛如雞羽。加以關尺細數,喘嗽失血,則浮其見斃矣。腎脈沈實,實即腎候。然必沈濡而滑,方為正脈;若使弦細而勁,如循刀刃,按之搏指,則實其莫救矣。(說臟脈只好如斯,不可搬演過甚,以致要處反略。警岳曰:凡肝脈但弦,腎脈但石,名為真臟者,以無胃氣也。)蓋元氣之來,脈來和緩;邪氣之至,脈來勁急。必得脈如阿阿,軟若陽春柳,方為脾氣胃脈氣象耳。(胃氣脈象,不過如是。更須察其穀食是否減少,是否消化。若穀食日少,速當於此審治,不得於此混進濡滯等藥。)夫胃氣中和,旺於四季。其在於春,脈宜微弦而和,(說時令脈,只好如斯,多則便涉支蔓矣。獨怪世人專以時令生克,強記滿腹;其脈如何形象,如何變換,如何真假,全不體會。)夏宜微洪而和,秋宜微浮而和,冬宜微實而和。使於四季,而不見有和緩之氣,則為真臟脈見,而為不治之症矣。胃脈宜審如此,故六脈皆可察胃有無,豈必在於右關之胃,而始定其脈如何形象,如何變換,如何真假,全不體會。)夏宜微洪而和,秋宜微浮而和,冬宜微實而和。使於四季,而不見有和緩之氣,則為真臟脈見,而為不治之症矣。胃脈宜審如此,故六脈皆可察胃有無,豈必在於右關之胃,而始定其吉凶哉。(掃盡時令生克膚辭,獨標和緩、微弦、微洪以名胃脈,真得診家要訣。繡按:四診抉微、脈訣歸正諸書,所論時令脈體,多以生死刻應敷衍,理雖不易,然非臨症切脈確論。)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20 / 90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14 上午 06:32
主題 革脈
內文 革脈革則弦大而數,浮取強直,而按則中空。
凡芤牢緊脈,皆屬此類。不似緊脈按之劈劈,弦脈按之不移,牢脈按之益堅也。
(語出張璐。又瀕湖體狀詩曰:革脈形如按鼓皮,芤弦相合脈寒虛;女人半為並崩漏,男子營虛或夢遺。)
革為變革之象。凡亡血失精,腎氣內憊,或虛寒相搏,故脈少和柔,而有中空之狀。若不固腎補精,舒木除寒,而以革浮屬表,妄用升發,其不真陰告絕者鮮矣。
(仲景曰:弦則為寒,芤則為虛,寒虛相搏,此名曰革,男子亡血失精,婦人半為漏下。經曰:三部脈革,長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21 / 90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14 上午 06:33
主題 弱脈
內文 弱則沈細軟弱,舉之如無,按之乃得,小弱分明。凡微濡細小,皆屬弱類。不似微脈按之欲絕,濡脈按之若無,細脈之浮沈皆細也。
(語出張璐。又瀕湖體狀詩曰。弱來無力按之柔,柔細而沈不見浮;陽陷入陰精血弱,白頭尤可少年愁。)
弱為陽氣衰微。凡見是脈,必須用溫補以固其陽,以補胃氣。然必兼滑而和,可蔔胃氣之未艾。若弱更兼之以澀,並少壯暴病忽見是脈,則為氣血交敗,多致難治。
(素問曰:脈弱以滑,是有胃氣;脈弱以澀,是謂久病。病後老弱見之順,平人少年見之逆。仲景曰:陽陷入陰故惡寒發熱。又云:弱主筋,沈主骨。陽浮陰弱,血虛筋急,柳氏曰:氣虛則脈弱,寸弱陽虛,尺弱陰虛,關弱胃虛。)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22 / 90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14 上午 06:33
主題 浮脈
內文 其有所云浮者,下指即顯浮象,舉之泛泛而流利,按之稍減而不空。凡芤大洪革,虛濡微散,皆屬浮類。不似虛脈按之不振,芤脈按之減小,濡脈綿軟無力也。
(語出張璐。又瀕湖體狀詩曰:浮脈惟從肉上行,如循榆莢似毛輕;三秋得令知無恙,久病逢之卻可驚。又相類詩曰: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拍拍而浮是洪脈,來時雖盛去悠悠。浮脈輕平如撚蔥,虛來遲大豁然空;浮而柔細方為濡,散似楊花無定蹤。)
浮為虛損不足。凡風暑脹滿不食,表熱喘急等症,皆有上浮之義。若使浮而兼大,則為傷風;浮而兼緊,則為傷寒;(張璐曰:外感暴得,多見人迎浮盛。)浮而兼滑,則為宿食;浮而兼緩,則為濕滯;浮而兼芤,則為失血;浮而兼數,則為風熱;浮而兼洪,則為狂躁。
然總不越有力無力,有神無神,以為區別。若使神力俱有,是為有餘,或為火發,或為氣壅,或為熱越,可類推也。神力俱無,是為不足,或為精衰,或為氣損,可因明也。豈可概指為表為熱乎。
(張警岳曰:凡浮大弦硬之極,甚至四倍以上者,內經謂之關格,此非有神之謂,乃真陰虛極,而陽亢無根,大凶兆也。林之翰曰:浮脈須知主裏。凡內虛之症,無不兼浮。如浮芤失血;浮革亡血;內傷感冒,而見虛浮無力;癆瘵陰虛,而見浮大兼疾;火衰陽虛,而見渾渾革至,浮大有力。又如真陰竭於下,孤陽浮於上,脈必浮大而無力,按之微細欲絕者,當益火之源。豈可以脈浮不審虛實,而妄用發表之劑乎。)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23 / 90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14 上午 06:33
主題 疾脈
內文 疾則呼吸之間脈七八至。凡動滑洪數,皆屬疾類。
不似洪脈之既大且數,卻無燥疾之形也。
疾似亢陽無制,亦有寒熱陰陽真假之異。
若果疾兼洪大而堅,是明真陰垂絕,陽極難遏。
如系按之不鼓,又為陰邪暴虐虛陽髮露之征。然要皆屬難治,蓋疾而洪大者苦煩滿,疾而沈數者苦腹痛,皆為陰陽告絕。惟暴厥暴驚脈見急數,俟平稍愈為無礙耳。其有脈惟見疾而不大不細,則病雖困可治。
(東垣治傷寒脈疾,面赤目赤,煩渴引飲而不能咽,用薑附人參汗之而愈。守真治傷寒蓄熱陽厥,脈疾至七八至以上,用黃連解毒治之而安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24 / 90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14 上午 06:33
主題 症真從症
內文 症真從症凡此脈真無假,可以症應。
若使專以脈求,而症竟不察識,則脈尚有難言者耳。何則為仲景云:傷寒脈浮大,邪在表,為可汗。
若脈浮大,心下硬,有熱屬臟者攻之,不令發汗。此又非浮為表邪可汗之脈也。
又云:脈促為陽盛,宜用幹葛黃芩黃連湯。若脈促厥冷為虛脫,非灸非溫不可。此又非促為陽盛之脈也。
又曰:脈遲為寒,脈沈為裏,若陽明脈遲不惡寒身體濈濈汗出,則用大承氣湯。此又非諸遲為寒之脈矣。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而脈沈,宜麻黃附子細辛湯微汗之。此又非沈為在裏之脈矣。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25 / 90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14 上午 06:34
主題 脈見有力無力難憑
內文 即書有言病症虛實,止在脈之有力無力,以為辨別。(有力即屬有根。難經曰: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吐,不吐者死。上部無脈,下部有脈,雖困不害。所以然者,人之有尺猶樹之有根,有根則不死。無力即屬無根。難經曰:寸口脈平而死者,生氣獨絕於內也。平即中餒不能建立之象,故曰死。)然試問其脈與症異,脈見堅勁有力,症見腹痛喜按,嘔逆戰慄,其脈可作有餘而用苦寒瀉實之藥乎。脈見虛軟無力,症見腹滿喘急痰鳴,其脈可作不足而用附桂理中之藥乎。且脈所鼓在氣,而氣動而不守,保無氣自寒生,而氣因寒而始振乎。脈之虛軟在濕,而濕滯而不動,保無熱挾濕至,而脈因痰因濕而始軟乎。(有力多因寒氣熱氣內鼓,但今人僅知熱氣內結為實,而不知有寒氣內結為實也。無力多因寒濕熱濕內軟,但今人僅知寒濕為痰為虛,而不知熱濕為痰為實也。凡此當以望聞問數位並參。)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26 / 90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14 上午 06:34
主題 脈兼望聞問同察
內文 脈兼望聞問同察 夫望聞問切,乃屬醫家要事。
若僅以脈為診,而致以寒為熱,以熱為寒,以表為裏,以裏為表,顛倒錯亂,未有不傷人性命者矣。
況經所云脈浮為風,為虛,為氣,為嘔,為厥,為痞,為脹,為滿不食,為熱內結,類皆數十餘症。
假使診脈得浮,而不兼以望聞問以究其真,其將何以斷病乎。是以善診脈者,於人稟賦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27 / 90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14 上午 06:34
題 脈兼望聞問同察
內文 形體肥瘦,(彙辨云:肥盛之人氣居於表,六脈常帶浮洪;瘦小之人氣斂於中,六脈常帶沈數。身長之人下指宜疏,身短之人下指宜密。北方之人常見強實,南方之人常見軟弱。
少壯之人脈多大,老年之人脈多虛。醉後之脈常數,飲後之人常洪。室女尼姑多濡弱,嬰兒之脈常七至。又曰:此道形氣之常,然形氣之中,又必隨地轉移,方能盡言外之妙也。)
為色枯潤,(或枯而竭,或潤而和。)聲音低昂,(或音低小而微,知其體陰病陰;或聲高昂而壯,知其體陽病陽。)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28 / 90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14 上午 06:35
主題 脈兼望聞問同察
內文 性情剛柔,(或剛主陽,或柔主陰。
彙辨云:性急之人,五至方為平脈;性緩之人,四至便作熱醫。)飲食嗜好,
(或喜氣厚之物,而知陽虛;或喜味厚之物,而知陰弱。)及平日脈象偏純,
(或脈體偏靜而見六陰之脈,或脈體偏動而見六陽之脈。或脈體不動不靜而見至平之脈。
仁齋曰:陽脈雖病在寒,常見浮洪;陰脈雖病在熱,常見微細。)與今所患病症,是新是舊,(或脈以獨見為真 但持脈之道,既在下指靈活,令其脈脊與手指目相對。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29 / 90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14 上午 06:35
主題 脈兼望聞問同察
內文 (盧氏曰:診法多端,全憑指法捷取。蓋人之中指上兩節長,無名食指上兩節短,參差不齊。若按舉排指疏,則移越一寸九分之定位;排指密,又不及寸關尺之界分。齊截三指,斯中指翹出,而節節相對,節無不轉,轉無不活,以別左右,分表裏,推內外,悉五臟,候浮中沈,此三指定位法也。及其位定,專指舉按,固得其真,不若獨指之無牽帶,別有低昂也。第惟食指肉薄而靈,中指則厚,無名指更厚且木。是必指端棱起如線者名曰指目,以按脈中之脊。無論洪大弦革,即小細絲微,鹹有脊焉。真如目之視物,妍醜畢具,故古人稱診脈曰看脈,可想見其取用矣。每見惜指甲之修長,用指厚肉分,或指節之下,以憑診視者,真不啻目生頸腋胸脅間矣。)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30 / 90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14 上午 06:35
主題 脈兼望聞問同察
內文 尤須得要以求病根。在未診時,誰不自認精明,謂其何部何脈,何脈何象。及至臨症就診,則既以浮為風,而又若浮非浮而非風也。以緊為寒,而又若緊非緊而非寒也。
以洪為火,而又若洪非洪而非火也。以數為燥,而又若數非數而非燥也。以虛為暑,以濡為濕,而又若虛非虛,若濡非濡,而不可以暑濕名也。諸如此類,既莫能分,複以六部六脈,分斷考求,毫不相貫。
(分斷考求,最為診家大弊,竊歎今時犯此甚多。如張璐謂人診脈,大似向泥人祈禱,有時靈應,有時不靈應。)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31 / 90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14 上午 06:35
主題 脈真從脈
內文 脈真從脈然總不越陰陽虛實為之條貫。蓋脈之實者,其症必實(仍有寒實熱實之分);脈之虛者,其症必虛(仍有火衰水衰之別)。若使脈實而症不實,非其所假在症,即其所假在脈也;脈虛而症不虛,非其所假在脈,即其所假在症也。如外雖煩熱而脈見微弱者,必火虛也。腹雖脹滿而脈見微弱者,必胃虛也。虛火虛脹,其堪取乎。此宜從脈之虛,不宜從症之實也。症即外寒而脈見滑數者,必假寒也。利即清水而脈見沈實者,必假利也。假寒假利,其堪取乎。此宜從脈之實,不宜從症之虛也。然症實有假,而症虛無假。假實者病症莫測,必須旁求他症,及以脈候,其假始出。若使症屬虛候,其症即知。縱有假寒假利,貌若虛象難明。然仔細考求,其寒止屬外見,而內必有煩躁等症。利即清水,而內必有燥糞,其水止從旁流,脈必滑數有力,仍與實脈實症相似,寧曰症有假虛,而脈可不深信哉
主題 動脈
內文 動脈動則厥厥動搖,滑數如珠,見於關上。凡浮大浮數,皆屬動類。不似滑脈之諸部皆見滑數流利也。(語出張璐。又瀕湖詩曰:動脈搖搖數在關,無頭無尾豆形團;其原本是陰陽搏,虛者搖兮勝者安。)動為陰陽相搏之候。(王宇泰曰:陽升陰降,二者交通,安有動見。惟夫陽欲降而陰逆之,陰欲升而陽逆之,兩者相搏,不得上下,鼓擊之勢,隴然高起,而動脈之形著矣。此言不啻與動脈傳神。)如動在於陽,則有汗出為痛為驚之症;動在於陰,則有發熱失血之症;動兼滑數浮大,則為邪氣相搏而熱宜除。至於陽虛自汗而見動寸,陰虛發熱而見動尺,與女人動尺而云有孕,皆不宜作熱治矣。(仲景曰:動則為痛為驚。素問曰:陰虛陽搏謂之崩。又曰:婦人手少陰心動甚者,妊子也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33 / 90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14 上午 06:35
主題 細脈
內文 細脈細則往來如發,而指下顯然。凡弱小微濡,皆屬細類。不似微脈之微弱模糊也。(語出張璐。又瀕湖體狀詩曰:細來累累細如絲,應指沈沈無絕期;春夏少年俱不利,秋冬老弱卻相宜。)細為陽氣衰弱之候。然細亦有分別,如細而兼浮,則為陽氣衰弱;細而兼沈,則為寒氣內中,或熱傳三陰;細而兼緩,則為濕中於內。皆當求其所因,不可混同施治。但脈既細如發,便屬氣虛,縱有內熱,亦當兼固中氣,不可純用解熱,以致其細益甚耳。況有內熱全無,真元素虧,神氣不持,而致脈見細象者乎。(李士材曰:嘗見虛損之人脈細身熱,醫不究原,而以涼劑投之,使真陽散敗,飲食不進,上嘔下泄,是速其斃耳。經曰:少火生氣。人非此火,無以運行三焦,熟腐水穀。未徹乎此者,烏可以言醫哉。然虛勞之脈,細數不可並見,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34 / 90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14 上午 06:36
主題 部位
內文 持脈之道,貴乎活潑。(脈,按內經謂之經隧,後人謂之經脈,林之翰指為肌肉空松之處,包藏營氣,而為晝夜運行不息之道路,所以載脈者也。)若拘泥不通,病難以測。姑以部位論之:如左寸心部也,其候在心與膻中;右寸肺部也,其候在肺與胸中;左關肝部也,其候在肝膽,右關脾部也,其候在脾胃;左尺腎部也,其候在腎部膀胱小腸;右尺三焦部也,其候在腎與三焦命門大腸;寸上為魚際,尺下為尺澤;故察兩寸而知頭面咽喉口齒頭痛肩背之疾,察關而知脅肋腹背之疾,察尺而知腰腹陰道腳膝之疾,此皆就上以候上,中以候中,下以候下之謂也。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35 / 90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14 上午 06:36
主題 部位
內文 (內經曰:尺內兩旁,則季脅也。尺外以候腎,尺裏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內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內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胸,內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內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後以候後。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 腰股膝脛中事也。張景岳曰:小腸大腸,皆下部之腑,自當應於兩尺。而二腸又連於胃,氣本一貫,故內經亦不言其定處,而但曰大腸小腸,皆屬於胃,是又於胃氣中察二腸之氣。自叔和以心與小腸,合于左寸;肺與大腸,合於右寸。其謬甚矣。繡按:論脈經絡貫接,則大小腸自當診於兩寸;論脈上下位置,則大小腸又當診於兩尺。而烏程林之翰專推王氏脈經,本以經絡貫注當診於寸之說,著為管窺附餘,其理雖屬不易;但將諸家大小腸診尺之說,借為詆毀,以表獨得,不惟理與內經相違,且更生其上下倒置之弊矣。)然五臟六腑,其脈靡不悉統於肺。肺雖五臟之一,而實為氣之大會,故於右關之前一分號為氣口,候之以占終身焉。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36 / 90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14 上午 06:36
主題 部位
內文 (吳草廬曰:脈行始於肺,終於肝,而復會於肺。肺為氣所出之門戶,故名曰氣口,而為脈之大會,以占終身。)且諸氣不能自致於肺,又必借胃水穀以為輸將,以為灌溉;故胃又為先天之氣化,後天之本源,而為諸氣之統司焉。每見陰虛血耗之人,日服六味四物而不得陰長之力,其故實基此耳。豈盡於六部是求,而不歸於氣口胃氣是診乎。(提出胃氣為診脈之要。胃氣者,穀氣也。穀氣減少,即為胃氣將絕,血何從生。今人好用四物,而不顧瞻穀食多寡,以阻生血之源者,比比皆是。經脈別論云:食氣入胃,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氣歸於權衡,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營衛生會云:人食氣於穀,穀入於胃,以傳於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行脈中,衛行脈外。)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37 / 90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14 上午 06:36
題 部位
內文 命門相火,雖寄在右,腎水雖寄在左;然腎同居七節,一陰一陽,精氣皆主,閉蟄封藏,令各得司,豈腎獨歸於左,而不於右可診乎。至於三部並取而為九候,則在表在裏在中,又各見於六部之浮中沈。是蓋外以候外,裏以候裏,中以候中。豈盡寸陽尺陰,所能統其表裏者乎。頭痛在上,本應寸見。而少陽陽明頭痛,則又在於兩關;(邪傳足少陽膽經,頭痛在左關;邪傳足陽明胃經,頭痛在右關。)太陽(膀胱)頭痛,則又在於左尺。是痛在於上者,又不可以上拘矣。淋遺在下,本應尺求。而氣虛不攝。則病偏在右寸;神衰不固。則病偏在左寸。是淋遺在下者,又不可以下拘矣。中氣虛而吐瀉作,則吐似在於寸,瀉亦應在於尺;如何偏於關求以固脾胃。二氣混而中道塞,則治應在兩關;如何偏宜升清以從陽,苦降以求陰。則病在於上中下者,又不可盡以所見之部拘之矣。部位難拘如此。(繡按:六部之浮,皆可以候心肺;六部之沈,皆可以候兩腎;六部之中,皆可以候肝脾。且兩腎之脈,有時偏以浮見寸見;心肺之脈,有時偏以沈見尺見;肝脾之脈,有時偏以浮沈見尺寸見。王宗正曰:診脈當從心肺俱浮,肝腎俱沈,脾在中州之說。若王叔和獨守寸關尺部位以測病,甚非。)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38 / 90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14 上午 06:36
主題 散脈
內文 散脈散則舉之散漫,按之無有,或如吹毛,或如散葉,或如懸雍,或如羹上肥,或如火薪然,來去不明,根蒂無有。不似虛脈之重按雖虛,而不至於散漫也。(李瀕湖體狀詩曰:散似楊花散漫飛,去來無定至難齊;為為生兆胎為墮,久病逢之不必醫。難經曰:散脈獨見則危。)散為元氣離散之象,腎絕之應。蓋腎脈本沈。而脈按之反見浮散,是先天之根本已絕,如傷寒咳逆上氣,脈見散象必死,與經言代散則死之意,即書有言熱退而身安,泄利止而漿粥入,云或可生,亦非必定之辭耳。(散為死脈,故不主病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39 / 90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14 上午 06:36
題 短脈
內文 短則寸上尺下,低於寸尺。凡微澀動結,皆屬短類。不但小脈之三部皆小弱不振,伏脈之獨伏匿不前也。(語出張璐。又瀕湖體狀相類詩曰:兩頭縮縮名為短,澀短遲遲細且難;短澀而浮秋喜見,三春為賊有邪幹。)短則止見尺寸。若關中見短,則上不通寸為陽絕,下不通尺為陰絕矣,故關從無見短之理。(盛同文云:關不見短。李士材曰:短脈只見於尺寸。然尺寸可短,依然落於陰絕陽絕矣;殊不知短脈非兩頭斷絕也,特兩頭俯而沈下,中間突而浮起,仍自貫通者也。)短為陽氣不接,或中有痰氣食積而成。然痰氣食積阻礙氣道,亦由陽氣不力,始見阻塞。故凡見有阻塞之症者,當於通豁之內加以扶氣之品,使氣治而豁自見矣。若使中無阻塞而脈見短隔,急當用大溫補以救垂絕,否則便爾不治矣。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40 / 90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14 上午 06:37
主題 結脈
內文 結脈結為指下遲緩中有歇止,少頃複來。凡遲緩代澀,皆屬結類。不似代脈之動止不能自還也。(語出張璐。又瀕湖體狀詩曰:結脈緩而時一止,獨陰偏盛欲亡陽;浮為氣滯沈為積,汗下分明在主張。)結是氣血漸衰,精力不繼,所以斷而複續,續而複斷。凡虛勞久病,多有是症,然亦有陰虛陽虛之別。故結而兼緩,其虛在陽;結而兼數,其虛在陰。仍須察結之微甚,以觀元氣之消長。若使其結過甚,脈甚有力,多屬有熱,或氣鬱不調。治宜辛溫扶正,略兼散結開痰,其結自退。至有一生而見結脈者,此是平素異常,不可竟作病治耳。(結脈有虛有實。虛如警岳所謂血氣漸衰,精力不繼,所以斷而複續,續而複斷者是也。實如越人所謂結甚則積甚者是也。)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41 / 90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14 上午 06:37
主題 虛脈
內文 虛則豁然浮大而軟,按之不振,如尋雞羽,久按根底不乏不散。凡芤濡遲澀,皆屬虛類。不似芤脈之豁然中空,按之漸出;澀脈之軟弱無力,舉指即來;散脈之散漫無根,重按久按,絕不可得也。(語出張璐。又瀕湖體狀相類詩曰:舉之遲大按之松,脈狀無涯類穀空;莫把芤虛為一例,芤來遲大如慈蔥。)虛為氣血空虛之候。故浮而虛者為氣衰,沈而虛者為火微,虛而遲者為虛寒,虛而數者為水涸,虛而澀者為血虧,虛而弦者為土衰木盛,虛而尺中微細小為亡血失精,虛而大者為氣虛不斂。要皆分別施治,無有差錯,斯為之善。然總不可用吐用下,以致益見其虛矣。(仲景云:脈虛者不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42 / 90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14 上午 06:37
主題 微脈
內文 微則似有若無,欲絕不絕,指下按之,稍有模糊之象。凡細小虛澀,皆屬微類。不似弱脈之小弱分明,細脈之纖細有力也。(語出張璐。又瀕湖體狀相類詩曰:微脈輕微瞥瞥乎,按之欲絕有如無;微為陽弱細陰弱,細比於微略較粗。)微為陽氣衰微之候。凡種種畏寒、虛怯、脹滿、嘔吐、泄瀉、眩暈、厥逆並傷精失血等症,皆於微脈是形,治當概作虛治。(語出警岳。又李士材曰:仲景云,瞥瞥如羹上肥狀,其軟而無力也。縈縈如蜘蛛絲狀,其細而難見也。輕取之而如無,故曰陽氣衰;重按之而欲絕,故曰陰氣竭。長病得之死,謂正氣將次滅絕也;卒病得之生,謂邪氣不至深重也。)然有痛極脈閉,脈見沈伏,與面有熱色,邪未欲解,並陰陽俱停,邪氣不傳,而脈俱見微者。若以微為虛象,不行攻發,何以通邪氣之滯耶.必熱除身安,方為欲愈之兆耳。(李時珍曰:輕診即見,重按如欲絕者,微也。往來如線而常有者,細也。)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43 / 90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14 上午 06:37
主題 新著脈法心要
內文 新著脈法心要繡按:脈為血脈,一身筋骨,皆於是宗;一身疾痛,皆於是征。考諸先哲遺論,固多精義獨標,旨歸若揭,以為後世章程。然有牽引時令,巧借生死刻應,敷衍滿幅;與夫就脈就症,分斷考求,毫無變換,似非臨症要語。是篇綴精聚華,僭為鄙句,既以去乎膚廓,複更化裁盡變,推行盡通,洵醫中之活潑,脈法之吃緊至要處也。用是另為篇帙,聊贅數言,以弁其首。又按:篇中所論脈要,前半止就脈象部位,閑閑敘入,各就要處指明。至後始將診脈大要,層層剝進,不令診法稍有遺義,如中庸所論極致之功,反求其本,以至聲色俱泯而後已。讀者慎毋取其脈象部位,而置後幅變活要義於不審也。晦菴朱子曰:古人察脈非一道,今世惟守寸關尺之法,所謂關者多不明。獨俗傳脈訣,詞最鄙淺,非叔和本書,乃能直指高骨為關。然世之高醫,以其書為,遂委去而羞言之。云間錢溥曰:晉太醫令王叔和著脈經,其言可守而不可變。及托叔和脈訣行,而醫經之理遂微。蓋叔和為世所信重,故假其名而得行耳。然醫道之日淺,未必不由此而誤之也。張璐診宗三昧云:王氏脈經,全氏太素,多拾經語,溷廁雜毒於中。偶一展卷,不無金屑入眼之憾。至於紫虛四診、丹溪指掌、嬰寧樞要、瀕湖脈學、士材正眼等書,靡不稱譽于時,要皆刻舟求劍,按圖索驥之說,而非診要切語矣。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44 / 90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14 上午 06:37
題 滑脈
內文 滑則往來流利,舉之浮緊,按之滑石。凡洪大芤實,皆屬滑類。不似實脈之逼逼應指,緊脈之往來勁急,動脈之見於一部,疾脈之過於急疾也,(語出張璐。又瀕湖體狀詩曰:滑脈如珠替替然,往來流利卻還前;莫將滑數為同類,數脈惟看至數間。)滑為痰逆食滯,嘔吐上逆,痞滿壅腫滿悶之象。然亦以有力無力分辨。如系滑大兼數,其脈當作有餘;若止輕浮和緩不甚有力,當不僅作有餘治也。或以氣虛不能統攝陰火,脈見滑利者有之;或以痰濕內積,而見脈滑者有之。至於平人脈滑而和,則為無病。婦人經斷而見滑數,則為有孕;臨為而見滑疾,則為離經。瀉痢而見弦滑,則為脾腎受傷;久病而弦滑,則為陰虛。豈可概作實治乎。(李時珍曰:滑為陰氣有餘,故脈來流利如水,脈者,血之府也。血盛則脈滑,故腎脈宜之;氣盛則脈澀,故肺脈宜之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45 / 90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14 上午 06:38
題 實脈
內文 實則舉按皆強,舉指逼逼。凡弦洪緊滑,皆屬實類。不似緊脈之迸急不和,滑脈之往來流利,洪脈之來盛去衰也。(語出張璐。又瀕湖體狀詩曰:浮沈皆得大而長,應指無虛愊愊強;熱蘊三焦成壯火,通腸發汗始安康。相類詩曰:實脈浮沈有力強,緊如彈索動無常;須知牢脈幫筋骨,實大微弦更帶長。)實為中外壅滿之象。其在外感而見脈實而浮,則有頭痛、發熱、惡寒、鼻塞、頭腫、肢體疼痛、癰毒等症可察;脈實而沈,則有腹滿硬痛等症可察。內傷脈實洪滑,則有諸火,潮熱、癥瘕、血瘀、痰飲、腹痛、喘逆等症可察;脈實沈弦,則有諸寒壅滯等症可察。更以氣血諸實等症兼觀,則病情在我,而無可遁之病矣。但脈云實,尚有何虛;既有虛象,便不云實。總在醫人診其脈氣果實不實耳。(實脈有寒實熱實之分。但今人止知病有熱實,而不知有寒實,殊為可惜。警岳云:火邪實者,洪滑有力,為諸實熱等症;寒邪實者,沈弦有力,為諸痛滯等症。又曰:實脈有真假,真實者易知,假實者易誤,故必問其所因,而兼察形症,方是高手。)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46 / 90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14 上午 06:38
主題 對待
內文 對待然究為脈而論,則浮與沈,一升一降之謂也;
數與遲,一急一慢之謂也;疾則較數而更甚矣。
滑與澀,一通一滯之謂也;實與虛,一剛一柔之謂也。
長與短,一盈一縮之謂也;大與小,一粗一嫩之謂也;
細則較小而愈極矣。緊與緩,一張一弛之謂也;
革與牢,一空一實之謂也;動與伏,一出一處之謂也;
洪與微,一盛一衰之謂也;促與結,一陰一陽之謂也。
至於弦與芤比,則脈之盛衰見矣;
濡與弱比,則脈之進退見矣;代與散比,則死之久暫蔔矣。
脈之對待如斯。
(對待既明,則病陰陽表裏虛實可知。)
主題 緊脈
內文 緊則往來勁急,狀如轉索,雖實不堅。(脈緊有力,左右彈人,如絞轉索,如切緊繩。)凡弦數之屬,皆屬緊類。不似弦脈之端直如弦,牢革之強直搏指也。(語出張璐。又瀕湖體狀詩曰:舉如轉索切如繩,脈象因之得緊名;總是寒邪來作寇,內為腹痛外身疼。彙辨云:緊較於弦,更加挺勁之異。丹溪云:緊如二股三股糾合為繩,必旋絞而轉,始得緊而成繩。可見緊之為義,不獨縱有挺急,抑且橫有轉側也。)緊為陰邪內閉。如脈見浮緊,則必見有頭痛、發熱、惡寒、咳嗽、鼻塞、身痛不眠表症。脈見沈緊,則必見有脹滿、厥逆、嘔吐、瀉利、心脅疼痛、風癇痎癖裏症。然總皆是陽氣不到,以至如是耳。(仲景云:曾為人所難,緊脈從何來為假令亡汗若吐,以肺裏寒,故令脈緊也。假令咳者,坐飲冷水,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48 / 90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14 上午 06:38
主題 綱目
內文 綱目以脈大綱小目而論:凡脈有言形體,曰洪、曰散、曰弦、曰革、曰肥、曰橫,是即大脈之屬也。有言形體,曰細、曰微、曰弱、曰瘦、曰縈縈如蜘蛛,是即小脈之屬也。有言至數,曰疾、曰急、曰動、曰促、曰擊、曰搏、曰躁、曰喘、曰奔越無倫者,是即數脈之屬也。有言至數,曰緩、曰代、曰結、曰脫、曰少氣、曰不前、曰止、曰歇、曰如瀉膝之絕者,是即遲脈之屬也。有言往來之象,曰利、曰營、曰啄、曰翕、曰章、曰連珠、曰替替然,是即滑脈之目也。有言往來之象,曰緊、曰滯、曰行遲、曰脈不應指,曰參伍不齊、曰難而且散、曰如雨沾沙、曰如輕刀刮竹、是即澀脈之目也。有言部位之則,曰高、曰惵、曰湧、曰端直、曰條達、曰上魚為溢,是皆長脈之目矣。有言部位之則,曰抑、曰卑、曰不及指、曰入尺為複,是皆短脈之目矣。有言舉按之則,曰芤、曰毛、曰泛、曰盛、曰肉上行、曰時一浮、曰如水漂木、曰如循榆莢,曰瞥瞥如羹上肥,是皆浮脈之目矣。有言舉按之則,曰伏、曰潛、曰堅、曰過、曰減、曰陷、曰獨沈、曰時一沈、曰如綿裹砂、曰如石投水,是皆沈脈之目矣。且綱之大者,曰大、曰數、曰長、曰浮、陽之屬也。綱之小者,曰遲、曰澀、曰短、曰沈、陰之屬也(盧子由)。脈之綱目如斯(綱目既明,則脈自有所歸)。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49 / 90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14 上午 06:39
主題 數脈
內文 數則呼吸定息每見五至六至,應指甚速。凡滑動緊促(四脈)皆屬數類。不似滑脈之往來流利,動脈之厥厥動搖,疾脈之過於急疾也,(語出張璐。又瀕湖體狀詩曰:數脈息間常六至,陰微陽盛必狂煩;浮沈表裏分虛實,惟有童兒作吉看。又相類詩曰:數比平人多一至,緊來如數似彈繩;數而時止名為促,數見關中動脈形。又曰:七至為極為疾,八至為脫,九至為絕。)數為寒熱內搏,風火沖激。是以人見數脈,多作熱治。詎知脈有真假,數有虛實,仍須察其兼症兼脈(眼意周到),及脈有力無力,以為分耳。若使數兼洪滑,且極有力,或是內熱蒸騰,伏火發動,當作實看。如系細小強滑細數綿軟,縱有身熱,須宜溫治。或引陽歸陰,其數自平;或補精化氣,其數自除;或溫中發表,其氣自舒;或宣壅去滯,其數自消。矧有並無熱候,症有虛寒,脈見虛數,溫補尚恐不及,其可以數為熱,妄用苦寒之味乎。(警岳曰:裏數為熱,而真熱者未必數。凡虛損之症,陰陽俱困,氣血張皇,多有是候。林之翰曰:數脈須知主寒。如脈浮數大而無力,按之豁然而空,此陰盛逼陽外浮,是寒焰也。醫家竟不審病新久,有力無力,鼓與不鼓,一概混投寒劑,遽絕胃氣,可不畏哉。)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50 / 90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14 上午 06:39
主題 緩脈
內文 緩則來去和緩,不疾不徐。凡虛濡微細,皆屬緩類。不似濡脈之指下綿軟,虛脈之瞥瞥虛大,微脈之微細而濡,弱脈之細軟無力也。(語出張璐。又瀕湖體狀詩曰:緩脈阿阿四至通,柳梢嫋嫋颭輕風;欲從脈裏求神氣,只在從容和緩中。李士材曰:緩以脈形寬緩得名,遲以至數不及為義。蔡氏曰:緩而和勻,不浮不沈,不大不小,不疾不徐,意思欣欣,悠悠揚揚,難以名狀者,此真胃氣脈也。若純緩不兼,猶經所謂但弦無胃氣則死。)緩為平人正脈,無事醫治。若使緩而兼大,則為傷風;緩而兼細,則為濕痹;緩而兼澀,則為血傷;緩而兼滑,則為痰滯。尤必察其有力無力,以為區別。如使緩大有力,則為有餘,其症必見燥熱;緩軟無力,則為不足,其症必見虛寒。豈可一見是緩,便指屬虛,而不合症為之分別乎。(警岳曰:緩脈有陰有陽,其義有三:凡從容和緩,浮沈得中者,此自平人正脈。若緩而滑大者多實熱,如內經所言者是也。緩而遲細者多虛寒,即諸家所言者是也。林之翰曰:緩脈須知主熱。如脈長大而軟,來去寬縱不前,即張太素所謂如絲在經,不卷其軸之謂,是曰縱緩,主於熱也。)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51 / 90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14 上午 06:39
主題 遲脈
內文 遲則呼吸定息不及四至,舉按皆遲。凡代澀結伏,皆屬遲類。不似澀脈之三五不調,緩脈之去來徐緩也。(語出張璐。又瀕湖詩曰:遲來一息至惟三,陽不勝陰氣血寒;但把浮沈分表裏,消陰須益火之原。又相類詩曰:脈來三至號為遲,少快於遲作緩持;遲細而難知是澀,浮而遲大以虛推。又曰:二至為敗。)遲為虛寒不振,陽氣不舒,故見遲滯。若遲而見浮,則為表寒;遲而見沈,則為裏寒;遲而見澀,則為血病;遲而見滑,則為氣病;遲兼滑大,則多風痰頭痹;遲兼細小,則為真陽虧弱;或陰寒留蓄而為泄瀉,或元氣不營於表而寒栗拘攣,總皆元氣虧損,不可妄施攻擊。然亦有熱邪內結,寒氣外鬱,而見氣口脈遲者;又有陽明腑症悉具,而見脈遲有力者;又有太陽脈浮。因誤下結胸,而見脈遲者;又有餘熱未清,而脈多遲滯。總在知脈起止,及察症候以分虛實,詎可一見脈遲,便認為寒,而不究其滑澀虛實之異哉。(警岳曰:遲雖為寒。凡傷寒初退,餘熱未清,脈多遲滑,見遲不可以概言寒。林之翰曰:遲脈須知主熱。如熱邪壅結,隧道不利,失其常度,脈反變遲。又云:辨脈必須合症審察。如舉按無力,是主寒之遲脈;舉按有力,症兼胸膈飽滿,便閉溺赤,是主熱之遲脈。澀滯正是熱邪蘊結於內,致經脈澀滯而行遲也。)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52 / 90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14 上午 06:39
主題 澀脈
內文 澀脈澀則往來艱澀,動不流利,如雨沾沙,及刀刮竹。凡虛細微遲,皆屬澀類。不似遲脈之指下遲緩,緩脈之脈象紆徐,濡脈之去來綿軟也。
(語出張璐。又瀕湖體狀詩曰:細遲短澀往來難,散止依稀應指間:如雨沾沙容易散,病蠶食葉慢而艱。又相類詩曰:參伍不調名曰澀,輕如刮竹短而難;微似秒芒微軟甚,浮沈不別有無間。)
澀為氣血俱虛之候。故症多見拘攣麻木,憂鬱,失血傷精,厥逆少食等症。然亦須分寒澀枯澀熱澀之殊耳。若澀見嘔吐泄瀉,則為屬虛屬寒;澀見傷精失血,拘攣麻木,則為枯澀不和;澀見便結不解,則為熱邪內閉,或寒滯不通。總在因症考求,豈可概指血虛,而不分別審顧乎。
(提出寒澀熱澀枯澀三種,則看病施治自有主腦。)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53 / 90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14 上午 06:39
主題 濡脈
內文 濡則虛軟少力,應指虛細,如絮浮水,輕手乍來,重手乍去。凡虛微細弱,皆屬濡類。不似虛脈之脈大無力,微脈之微細如絲,弱脈之沈細軟弱也。(語出張璐。又瀕湖體狀詩曰:濡形浮脈按須輕,水面浮綿力不禁;病後為中猶有藥,平人若見是無根。相類詩曰:浮而柔細知是濡,沈細而柔作弱持;微則浮微如欲絕,細來沈細近於微。注曰:浮細如綿曰濡,浮而極細如絕曰微,沈細如綿曰弱,沈而極細不斷曰細。)濡為胃氣不充。凡內傷泄瀉自汗喘乏,多有是脈。張璐、士材論極精明,謂其治宜峻補。不似陰虛脫血,純見細數弦強,欲求濡弱,絕不可得也。蓋濡脈之浮軟,與虛脈相類;但虛則浮大,而濡則弱小也。濡脈之細小,與弱脈相類;但弱在沈分,濡在浮分也。濡脈之軟弱,與微脈相類;但微則欲絕,而濡則力微也。濡脈之無力,與散脈相似;但散則從大而按之則無,濡則從小而漸至無力也。夫從小而漸至無力,氣雖不充,血猶未敗;從大而按之即無,則氣無所統,血已傷殘,陰陽離散,將何所恃而可望其生乎。由斯言之,則濡與散,不啻天淵矣。所以濡脈多責胃氣不充,或外感陰濕。故治宜溫補而不可用傷殘之藥耳。(李士材曰:濡脈者,浮小而軟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