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欣榮

林欣榮

7 条评论:

David168 说...

腦神經系統疾病

林欣榮 教授
慈濟醫學中心院長

最近,腦神經疾病的診治已有突破性的進展,使原本無法治療的
神經疾病,變為可能, 並免於纏綿病榻之苦。這些突破性的療
法,分述如下:

腦中風
腦中風是國人第二大死因。常見的症狀為突發意識改變,肢體偏
癱。過去對腦中風並無有效的治療方法,病患往往形成殘障,造
成社會負擔。

近年來由於醫藥科技的進步,以往須於中風後6小時才能作出正
確診斷,而目前已可利用功能性磁振攝影檢查,除了可立刻作出
中風的診斷外,也可了解缺血的大腦是否已壞死,或是還有治癒
的可能。

目前我們已發展出腦動脈血管內注射溶解阻塞血栓的治療方法,
一旦診斷出腦血管阻塞的部位,便可快速打通阻塞的血管,使缺
血的大腦重新建立正常血流,達到治療中風的有效方法。

腦性麻痺
腦性麻痺是兒童常見的腦疾病。主要原因為生產時過量缺氧或是
新生兒黃疸,造成腦部病變,產生不正常的肢體及軀幹的扭曲。
由於扭曲的肢體相當僵硬,故動作相當緩慢、費力,也不易復
健。
兩年前,我們發展出一種有效且較安全的新治療方法,即所謂的
「立體定位視丘切開手術」,可大幅度的改善肢體及軀幹的扭曲
現象,方便病人取食及行走。

巴金森氏症
巴金森氏症是常見的老年人疾病,主要症狀是肢體顫抖、僵直、
行動遲緩。行走時的體態如所謂的「老態龍鐘」。

這是一種漸進性的疾病,病況會隨年紀而愈加嚴重,藥物也相對
失效。
近幾年,神經外科手術已證實可有效改善這類病患情況。亦即利
用立體定位手術,作視丘、下視丘或蒼白球的切開手術,或是植
入電極手術,皆可大幅改善病患情況。
此外,腦組織移植治療巴金森氏症也是一種有效的療法,換句話
說,失去何種腦組織,我們就移植補充此類腦組織,亦是一種正
本清源的有效療法。

惡性腦瘤
惡性腦瘤可發生於任何年齡層,佔所有腦瘤的40%左右。主要原
因是腦細胞的抑制生長基因突變,導致腦細胞一直增生。其臨床
症狀可包括頭痛、不正常行為、不正常精神症狀,肢體偏癱、癲
癇發作、視力模糊等,須視腦瘤的生長部位不同而定。

診斷工具主要為電腦斷層攝影,或磁振攝影。皆可清楚的看出腫
瘤的位置。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手術後放射治療為輔。但95%
以上的病患皆於一年內腫瘤復發死亡,原因是殘存的癌細胞再生
之故。

目前,在美國已開始自殺基因臨床試驗,可部分延長病患存活
期。我們也於五年前開始惡性腦瘤的基因療法研究,目前即將完
成動物試驗,療效良好。
除使用自殺基因殺死癌細胞外,也同時使用血管抑制基因,使癌
細胞得不到血液供應而死亡。

預計此種自殺基因及血管抑制基因聯合療法,將於一年內使用於
臨床惡性腦瘤的治療試驗。

David168 说...

中風細胞治療 慈濟擬人體試驗
【記者魏忻忻/台北報導】

花蓮慈濟醫院計畫針對中風半年以上、五年以下,偏癱但神智清楚的患者進行細胞治療人體試驗。院長林欣榮表示,有許多患者自願受試,研究團隊已向衛生署提出申請。

林欣榮昨天在第九屆國際神經移植及再生會議指出,花蓮慈濟已完成中風急性期患者細胞治療的人體試驗,中風慢性期的動物試驗也有初步結果。由於國內中風後癱瘓患者以慢性期居多,癱瘓時間超過至少半年以上,為了讓這些患者也有恢復行動力的希望,所以計畫以中風半年以上、五年以下患者為對象,展開人體試驗。

林欣榮解釋,已完成的中風急性期患者細胞療法人體試驗,是以梗塞型中風七天內的患者十名為對象,將過去用於骨髓移植的老藥

「顆粒白血球生長激素(GCSF)」

注入患者體內。結果顯示,有七名原本半邊偏癱的中風患者,行動力獲得改善,配合復健,恢復得不錯。

林欣榮說,患者剛中風時,細胞因缺氧,瞬間大量壞死,並大量釋放出一種蛋白質,將周邊血管幹細胞吸引到腦部,修補受損細胞。將GCSF注入患者體內後,可使體內脊髓幹細胞大量增加,只要把握住一周內的黃金時間,這些幹細胞進入周邊血液後,將受吸引流入受傷腦部,分化成神經細胞血管細胞與膠質細胞,進而修護腦組織。

林欣榮表示,過去治療梗塞性中風的黃金時間是六小時,細胞療法能把搶救黃金時間從六小時延長到七天,但只適合第一次大腦缺血性腦中風、半邊偏癱的患者,對於昏迷、全身癱瘓或輕微中風病人,並不適用。

不過,由於國內大部分中風後偏癱的患者多已發病半年以上,不符合上述急性期治療條件。為幫助癱瘓半年以上患者,林欣榮已針對老鼠展開動物實驗,將GCSF注入中風兩周以上的老鼠體內,發現這些半邊癱瘓的老鼠,行動力恢復到原來的八成以上,基於這些研究成果,向衛生署申請人體試驗。

【2005/06/09 聯合報】

David168 说...

花蓮慈濟醫學中心首創以問世二十年、治療血癌的老藥「顆粒白血球生長激素」進行搶救急性腦中風臨床試驗,發現將此藥注入骨髓後,刺激幹細胞滲進到周邊血液再流到腦部,具有修補腦細胞的功效,接受人體實驗的病患,經復健已逐漸恢復行動能力。

 腦中風居國內十大死因第二位,花蓮慈濟醫學中心腦神經外科、腦神經內科、影像醫學部與中研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組成的腦中風研究團隊,二年前將已問世二十年的治療血癌老藥「顆粒白血球生長激素(G-CSF,Filgrastim )」運用在治療腦中風研究,經動物實驗一年,在去年12月進行人體實驗。由神經內科醫師徐偉成擔任計畫主持人,昨天上午由徐偉成及中研院分子生物研究所李鴻博士發表人體實驗階段的初期成果。
 徐偉成表示,顆粒白血球生長激素除運用於治療血癌,近來也被用在治療心肌梗塞治療上,研究中藥劑注射腸骨內骨髓後,使幹細胞增生十倍,並進入周邊血液中再流到受傷的腦部,分化成神經細胞、血管細胞與膠質細胞,進而修護局部腦組織。

 李鴻表示,誘導幹細胞主動轉到大腦的原因,是腦部剛中風時,細胞會因缺氧瞬間大量壞死,而一種名為SDF-1/CXCR4的蛋白質會大量被製造釋放出來,產生吸磁效應,將周邊血管的幹細胞吸引到腦部,修補受損細胞。

 徐偉成表示,半年來接受人體實驗的七名病患,施打此藥、復健後,已恢復七到八成的行動力,其中第二名接受實驗的患者林英享的行動力幾乎恢復的一百%;而實驗初期也發現因幹細胞快速增生、流進周邊血液,有二、三名病患會感到骨頭酸痛,是比較明顯的副作用。

 徐偉成也指出,這項老藥新用研究的對象必須具備三十五歲到七十歲、急性腦中風、中大腦動脈阻塞、腦中風評估指數九到二十分半身不遂的患者等四項條件,預定在完成十例個案追蹤一年後,再進入第三階段由多家醫學中心同步進行人體實驗。
(7/2/2004 3:23:22 AM

David168 说...

巴金森氏症簡介

林欣榮 教授
慈濟醫學中心院長

巴金森氏症好發於中老年人,65歲以上有15%會得到此病症。其發病原因大多和遺傳及環境相關,目前已知有九種遺傳基因與巴金森氏症有關,至於何種環境因素引起本病仍在探討中。

◎主要症狀有:
肢體動作緩慢、肢體較為僵硬或肢體顫抖

◎診斷方式可分為:
1. 藥物測試診斷:服用左多巴藥物後就會改善不正常動作
2. 影像診斷:可檢查出大腦基因底核內多巴胺神經的數目,病情愈嚴重,神經數目就愈少。影像診斷方法主要是用單光子電腦斷層攝影或是正電子電腦斷層攝影,所需檢查時間約二小時。

◎治療方式可分為:
1. 藥物治療:以左多巴及相關藥物為主,須調整藥量至病患日常生活方便甚至還能繼續工作為目標。
2. 手術治療:由於病患多巴胺神經會持續退化,相對的藥物療效也會愈來愈差。

為維護病患之生活品質須實施外科手術治療,可分為二種:
(1) 細胞移植治療:植入多巴胺細胞至病患大腦的基底核處以補充退化掉的多巴胺神經。
(2)晶片(電極)治療:晶片(電極)植入大腦視丘下核處以改善遲緩僵直的動作。

◎ 未來研發目標:
1. 找出巴金森氏症基因,開發新藥以預防及減緩症狀的產生
2. 開發更有效、副作用更低的巴金森式症藥物
3. 建立優良多巴胺幹細胞培養中心,以源源不絕的提供細胞移植治療病患
4. 研發基因療法,一方面矯正病患不正常的遺傳基因,一方面保護滋養瀕臨退化的多巴胺神經
5. 研發優良、價錢大眾化的晶片(電極),嘉惠重症巴金森式症病患

David168 说...

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研究以胚胎組織移植多巴胺細胞治療巴金森氏症,臨床上的成果已獲得肯定,但因胚胎組織取得不易,經慈濟醫院「合心實驗室」建立優良巴胺幹細胞培養中心,現已能源源不絕提供細胞,可透過移植手術補充和滋養瀕臨退化的多巴胺神經。

慈濟醫院今天舉辦「鬱金香花開」國際巴金森日茶會,由林欣榮與巴金森氏症病患和家屬面對面分享治療和預防方法,他表示,巴金森氏症是腦科中最常見的神經退化疾病,多發生於老年人,僅次於阿茲海默症,推估國內六十五歲以上老年人口中,罹患巴金森氏症患者人數約三十萬名,而迫切需要手術治療的人數超過四萬人。

林欣榮表示,經研究已證實巴金森氏症是因中腦黑質組織的多巴胺細胞退化死亡,目前醫界正積極研究以細胞療法治療巴金森氏症,慈濟醫院所進行的研究在臨床成果上已獲得肯定,但因胚胎組織取得不易,經慈濟醫院合心實驗室建立優良多巴胺幹細胞培養中心後,已可源源不絕提供細胞,經移植手術補充退化的多巴胺神經外,還保護、滋養瀕臨退化的多巴胺神經。

目前慈濟醫院可從檢驗者五十西西的血液中,透過基因分析確認是否罹患巴金森氏症,林欣榮指出,據文獻顯示,罹患巴金森氏症的病患家族內,約百分之十五的親屬也會罹患巴金森氏症,如能檢驗確認罹病可及早預防和治療。
940411

David168 说...

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服務花東 發展無限可能

--------------------------------------------------------------------------------

文╱林淑蓉 採訪╱蔡婷婷 攝影╱王麗君

走過半百年歲,林欣榮在醫療上開創許多精彩的第一,
然而,愈是往上爬,愈是讓他體會所謂「良醫」,
並非只是治癒疑難雜症的醫生,而是要能「視病如師」,
不僅治其身、安其心,更從病人身上學習長與成長。

多數人是以名氣、醫術、擔任院長等條件,來判定一位醫生的成就,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在50歲就已經具足。剛開始當醫生時,他追求的是手術的成功率;到慈濟醫院服務時,證嚴上人囑咐他帶領醫療團隊,如今慈濟神經科團隊幾乎傲視全國,且踏出國際化的腳步,連國外很多棘手案例都一一克服,可是,他卻不因此自滿。

他發現:「一流的科技與團隊雖然重要,但是把人文精神加入科技和醫療,從身心雙管齊下,更能幫病人拔苦與樂。」因此,他下一步將多關注人文精神,希望達到上人「名醫不稀奇,良醫才可貴」的期望。

無畏高難度挑戰腦神經外科

從醫這條路,林欣榮說:「完全是興趣使然。」出生在台南將軍鄉,童年生活總是和大自然中的金龜子、泥鰍、魚蝦…為伍,那時南部人時興讓小孩學醫,但擔任嘉南農田水利會的父親林炎山,卻希望兒子能學土木工程,於是他和父親溝通:「我對生物較有興趣,還是念丙組好了。」

在國防醫學院183位同學中,林欣榮以第一名成績畢業,選科時有不少同學希望他能到婦產科,因為當他們的太太生產時,在醫院便有信得過的熟人幫忙照應,但他想想,「婦產科不過是子宮、卵巢這些事,對生命的意義沒那麼大,軍醫院就是外科最強,刀下見真章。」因此,他想要挑戰難度最高的心血管和腦神經科。當時領導三軍總醫院心血管團隊的名醫魏崢正好出國,林欣榮就進入腦神經外科,接受主任施純仁的訓練。

分秒必爭 搶救生命

26歲畢業,在醫院訓練6年後,32歲那年,林欣榮出國攻讀博士,別人要花5年攻讀的博士學位,他只花3年就完成。當時,他是第一位由三總送出國拿取博士學位的醫生。

選擇神經外科很辛苦,必須要有分秒必爭的精神,不管是白天還是午夜,都得隨時備戰。林欣榮當住院醫生時,不僅必須時時待在醫院,急診室一有需要,他就得立刻衝到一樓,連絡電腦斷層攝影。當時電腦斷層還是很先進、很貴的儀器,公立醫院的預算有限,只有私立的中心診所有這種設備,他就「押」著病人上救護車,到中心診所拍腦部斷層,再快速回到三總,立刻進開刀房動手術。

後來,醫院添購了電腦斷層攝影,林欣榮做起事來也得心應手,當病人一到醫院,他馬上要求拍片子並進開刀房,護士小姐打開手術器材的同時,他就拿著剃頭刀幫病人剃頭,等剃好頭,器材也消毒好了。回想當年和時間賽跑的過程,他頗自豪地表示:「根本不會想開刀房有沒有人在使用,只要有房間,我就進去了。」

林欣榮謹記著施純仁的訓誨:「病人的生命就在你手中,你必須分秒必爭。」所以,在準備開刀的過程,他總是有一股衝動,「巴不得立刻將病人的腦子打開,趕快搶救生命。」他語重心長地說,如果醫生這樣做,怎麼會有邱小妹事件。

開刀房的午夜牛郎

在那段魔鬼訓練營的日子裡,林欣榮調侃自己「既像剃頭師,又像午夜牛郎。」在開腦之前,需剃光病人頭髮,那時候用的刀子很利,不能有任何閃失,既要剃得乾淨又不能破皮出血,因為「一旦感染,就會要了病人的命。」就這樣,他練就了一手專業剃頭師的功力。

午夜12點經常是腦神經外科醫生開刀的「尖峰時間」,因為吃晚飯時間交通繁忙,容易發生車禍,等病人送進醫院,一切準備工作就緒,醫生走進手術房,已將近午夜12點,所以,林欣榮對於中廣凌晨時的音樂非常熟悉,有點像是上班鐘。開完刀,休息一下,早上8點排好的預定手術又要開始…。

林欣榮回憶,「操」得最兇的一次是連續3天3夜沒上床,只在開刀房小瞇一下。也許現代年輕醫生會覺得辛苦,不過,他卻說:「即使像現在出去賑災義診,沒第二組人可替換,也必須隨時上陣,而且又不是一年365天都有這樣的機會。」

最佳拍檔前後一步實現理想

林欣榮的青壯年都奉獻給三總,直到3年前,47歲的他才來到慈濟醫院,遵照證嚴上人的囑咐,整合跨領域的醫療團隊,以幫助更多病人。

他之所以和慈濟結緣,是因為慈濟副總經理林碧玉代表上人到台北求才。那天他和林碧玉談到一半,因有急事需處理,便找來他的拍檔──影像醫學部主任李超群和林碧玉談。由於腦神經外科手術,一定要有影像配合,所以,林欣榮希望李超群和他一起到慈濟,想不到晚他一屆的李超群卻早一步簽約到慈濟服務。

對於影像傳輸軟硬體原本就很瞭解的李超群到慈濟後,建構了一套領先全國醫學中心的數位影像傳輸系統,速度快、又不必洗片子很環保,全醫院100多個點都可以傳影片,推廣得相當成功。

當李超群到慈濟醫院服務4年,把理想落實得差不多時,就直催促林欣榮一起到慈濟來實現理想,而他則是到了第5年才來。其實,林欣榮很早就想退伍到花東服務,可是當時的國防醫學院院長沈國樑親自到研究室留人,沈國樑說:「需要你把神經外科再帶一帶,看能不能更好一點。」就這樣,林欣榮又在三總多留了5年。

開創救治路線 拉長黃金時間

剛來到慈濟時,林欣榮擔任副院長職務,也做開刀的工作,可是證嚴上人一再囑咐他要帶團隊,不要一個人做。所以,從副院長到91年7月升任院長,他最重要的目標就是整合團隊。

首先成立的是腦中風團隊,由內科主任徐偉成、外科主任邱琮朗、放射科主任李超群等人組成,只要急性腦中風的病患在黃金6小時之內送到醫院,腦中風團隊就立即進入救腦的臨床路線,不只是把人救活,更施打特殊藥物,增加及恢復腦循環,林欣榮指出:「這樣就可以大大減少病人因為中風而一手一腳偏癱的情況,也因此減輕不少家庭和社會的負擔。」

但是,花東地區人口不集中,交通也不夠便利,能夠在黃金6小時內送到醫院的中風病患還是少數,因此林欣榮就思考拉長黃金救治時間的方法。他發現,病人只要是大腦動脈中風,且發生在10天內,就將他納入特別的救治路線,把一種可將幹細胞載入人體的藥物GCSF注入病人體內,改善病人偏癱的現象。大部分病人在一星期內就可以下床走路,這個突破性的治療方式在2年內成功幫助7名病患,大大地突破救治腦中風病人的黃金時間,讓團隊感到非常欣慰。

團隊整合 看病真輕鬆

除了腦中風團隊,林欣榮還成立「合心基因發展室」,希望從遺傳基因密碼中找到中風、癡呆症、巴金森症等特別的遺傳基因。他解釋,有巴金森基因突變傾向的人,多巴胺細胞會比一般人提早壞死,慢慢地就會走不動。針對這個先天的遺憾,該團隊在實驗室合成正常的parkin基因,再送進病人體內,這樣就可以預防巴金森症。其他像是腦中風、癡呆症、APOE阿茲海默症的基因,都可以試著將它矯正過來,或將正常的基因送進腦內,使這類病患可以擺脫遺傳基因的威脅。

利用放射線治療小於3公分的腫瘤,使它不再變大,甚至縮小或消失,則是林欣榮建立的另一個團隊―─伽馬刀的任務;如果是更棘手的惡性腫瘤,林欣榮的目標是發展基因療法,讓惡性腫瘤癒後的時間從9個月延長為2年、5年,甚至更久。

成立了這麼多個團隊,病人難免要問:「我的病該向那一個團隊求助?」這個問題,林欣榮也幫病人想好了。在掛號時,不論病人掛的是內科、外科,都會有專科醫生負責看診。如果是小毛病,醫生很快就幫病人開立處方,但若是有必要會診的大問題,在互通的診間後面,各科醫生便可很快地聚在一起討論「有什麼問題?需不需要開刀?」,病人不必這科掛完掛那科,一科就可以搞定,健保一個章就夠,不會蓋5、6個章。

全天保持機動 不覺辛苦

除了花東地區的病患,慈濟醫院也有不少西部地區來的病人,林欣榮自豪地表示:「別人沒辦法做、其他醫院宣布放棄的病人,叫了救護車,就直奔慈濟醫院。」去年耶誕節晚上,都還有這樣的病人,送到花蓮慈濟時已是凌晨四點,醫療團隊依舊立刻出動。

就算很少親自開刀,林欣榮對醫院的大小事還是充分掌握,連急診室來了什麼病人,癒後情形都能娓娓道來,但是在慈濟精神的薰陶下,他覺得這沒有什麼了不起,因為「上人一天從早上3點40分到晚上10點,共上了四個班,我5、6點起床,才上兩個班,而上人70歲,我才50,我還差得遠呢!」

醫療觸角廣達國際

隨著慈濟慈善志業國際化,醫療事業也不斷向世界延伸。目前全球共54個國家有慈濟的組織,會員總計800萬人。這些會員不時會將世界各地的病例傳回國內,林欣榮的醫療團隊,也就在這時派上用場。

曾有一對新加坡的潘氏兄妹,罹患遺傳性神經退化疾病導致肌張力不全,全身肌肉緊繃,疼痛不堪,四肢歪曲無法走路,甚至無法講話,5年來都是父母親輪流抱著。新加坡的醫療對此束手無策,父母只好登報求助,經過新加坡慈濟分會師兄姐的聯絡、安排,潘氏兄妹來到花蓮慈濟醫院接受治療。

林欣榮組成的神經醫療團隊,針對兩兄妹的況狀,在大腦蒼白球(Gpi)植入深部刺激器,經過兩個多月的治療,兄妹兩人已能慢慢走路,行動穩定。回到當地,還受到新加坡媒體廣泛地報導。

此外,還有印尼諾文迪的小朋友,顏面腫瘤長到跟頭一般大,經由慈濟醫院10科連合會診,切除腫瘤、重建顏面,讓這位小朋友高興地返鄉……。

上人給林欣榮的功課:「帶領團隊,解決別人不能解決的問題」已逐一達成,如今,慈濟醫院醫生妙手回春的故事在國際間廣泛流傳。林欣榮覺得,能有今天的成就,乃因得到充分地授權,這是過去的單位難以做到的事。儘管如此,來到慈濟的他認為受益最多的還是人文的洗禮。

人文帶領 視病如師

到慈濟3年多,在上人和師兄姐的指引教導下,一直和高科技為伍的林欣榮發現,「慈濟醫院要做的,不只是在科技上超越別人,更重要的是要安病人的心,讓他們能夠放心。」

慈濟的醫療雖然設備新、技術好,讓病人很有信心,但是因為遠在花東,遠地而來的病人,難免因人生地不熟,而不知所措。這時,不僅師兄姐會主動關懷、提供協助,如果有經濟上的困難,還可以向醫院或是基金會申請慈善幫助,真正達到安病人的心,使病人放心治療。

要達到上人要求的「良醫」境界,除要安病人的心外,林欣榮強調,人文精神與醫護人員的態度相當重要,不只要「視病如親」,還要「視病如師」,因為從病人身上,可以學到很多知識、很多科技。他堅定地說:「如果沒有病人教我們,我們如何進步?」,所以他希望所有同仁看到病人時,要以跟老師相處的態度與病人交談、幫病人治療。

明天無常 需做有意義的事

20歲結婚,和太太恩愛走過30載,一對子女也成家立業,子孫好幾個,今年50歲的林欣榮算得上是家庭、事業兩如意,未來呢?還想要追求什麼?自稱慈濟人的他說:「那裡需要我,我就到那裡」,甚至不當院長也無妨。但是大方向很明確,就是慈濟四大志業:慈善、醫療、教育、文化,兼融國際賑災、骨髓捐贈、環保、社區志工,成為八大腳印。

已經皈依授證的他,卸下實問實答、絕不模稜兩可的科學家本色,打了一個上人的禪機說:「明天先到,還是無常先到?」正因為明天的事難預料,他決定未來繼續做「對人有意義的事」!



凡是尊重小孩的白臉老爸

在醫生的角色上,不僅軍人醫院裡的老師很有紀律,林欣榮對自己、下屬也都採用高標準,但是回到家裡,他卻搖身一變成為白臉父親。雖然早婚、早當父親,但那時工作正繁忙,他常以醫院為家,就算回家,也總在孩子睡著之後、睡醒之前,使得一雙兒女經常問媽媽:「爸爸昨天有沒有回來?」所以,小孩的教育、管教就通通交給太太,他自己則變成有應公,小孩想要什麼東西就找他。

在教育觀念上,對於子女的發展太太會優先考量未來的出路,林欣榮則覺得興趣最重要,雖會給建議,但最後還是很開明。以女兒林姮怡為例,從小就有藝術天分,尤其在繪畫方面,無論生日卡、賀年卡都自己DIY,他總覺得:「畫得真漂亮。」選擇科系時,女兒想要考美術,但太太擔心女兒學藝術會沒飯吃,希望她多涉獵生物,因為「爸爸這方面比較專門」。

林姮怡聽了媽媽的話選擇畜產就讀,只不過最後找工作時,還是回到她最愛的藝術,當了模特兒,林欣榮說:「她的興趣本來就在那裡,求學時雖然轉個彎,但最後還是走回原點。」

交友方面,林欣榮也是採取開明的態度,如果女兒不主動說,他便不過問。有一天,報紙大幅報導林姮怡與蔣家第四代蔣友柏交往密切,林欣榮才恍然大悟,原來常送她花的男生是蔣友柏。

就這樣,在公事上實事求是、紀律嚴明的林欣榮,在家裡就把黑臉角色交給太太,自己則是永遠尊重小孩、作小孩後盾的慈父。







還有多少第一?

林欣榮和第一很有緣,他是第一位三總送出國唸書的博士,在神經醫學方面的表現,更有許多第一;慈濟骨髓幹細胞醫學中心正在籌建兩座符合cGMP規範的細胞、基因製造所,也是全台第一。

很多沒去過慈濟醫院的民眾,是從骨髓開始認識慈濟,慈濟骨髓幹細胞醫學中心共收集了20多萬筆資料,是華人第一、全世界第三的骨髓資料庫。林欣榮指出,台灣細胞研究要前進世界舞台,符合國際標準的實驗場是相當重要的一環,未來有了這兩座細胞、基因製造所,便可大大地加強慈濟在幹細胞研究與臨床運用的實力。

運動方面,林欣榮也有不少第一的表現,不僅乒乓球常拿冠軍,長跑亦然。小時候在鄉下長大的他,由於有空間跑來跑去,因此運動細胞訓練得特別好,初、高中時都是長跑、乒乓球校隊,一直到現在,都還常下場比賽乒乓球,拿冠軍則是家常便飯。

他記得在榮民總醫院實習時,醫院舉辦獎金6000元的桌球比賽,他心想「這筆錢夠用1、2個月,不管怎樣,就是要拿冠軍」,而他這股拚勁,果真讓他抱走大獎。

林欣榮的人生有數不完、大大小小的第一,喜歡挑戰高難度的他,未來大概還要創造更多的第一吧!

鄭淳璇 说...

午夜聊天交友
寂寞情人交友網
富婆富姐交友網站
一夜緣同城寂寞交友網站
寂寞富婆同城交友網
美女視頻交友網
付費聊天室哪個好
同城男女交友
國外視頻聊天交友網站
真人視頻聊天交友網站
全球隨機聊天交友網站
免費寂寞同城交友網站
真誠寂寞交友網站
同城交友聊天視頻
情人交友網站
同城聊天視頻網站
我愛約炮網
都秀視頻聊天大廳
都秀視頻聊天下載
免費聊天直播室
真正免費聊天網頁
什麼聊天室最開放
超開放視頻聊天室
康福視頻聊天室最開放
2013視頻聊天室最開放
293視頻聊天室最開放
台灣網路視訊聊天網站
免費聊天直播室
真正免費聊天網頁
台灣UT視訊視頻
台灣UT視訊聊天下載
夫妻性生活視頻曝光
同城—夜情交友
免費同城約炮網
六間房大秀視頻
美女視頻六間房
六間房視頻
六間房聊天室
六間房視頻直播
六間房美女視頻直播
日本成人性交視頻
俺去也AV成人午夜影院
那個色情網站美女多
日本AV女優寫真集視頻
日本AV寫真視頻
性視頻電影在線觀看
三級毛片視頻
日本毛片子視頻
毛片視頻大全
在線成人高清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