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甲乙經

針灸甲乙經

2 条评论:

David168 说...

皇甫謐是晉代的醫學家,他于公元256年,克服疾病纏身的重重困難,系統地總結了晉以前歷代針灸學的經驗,寫出了我國第一部針灸專著——《針灸甲乙經》。他寫成這部巨著的過程頗有意思。
  皇甫謐出身在富僚家庭,到他這一代已破落,家貧如洗。從小父母早亡,寄養在嬸嬸家中,但他仍沒有改變富貴家庭出身的破落子弟樣子。一向好吃懶做,不耐艱苦,成天游手好閑,直到20歲還是目不識丁,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后來經過嬸嬸的開導和老師的教育后,才發奮讀書。

  正當他戰胜了安閑逸樂的誘惑,感到生活有意義的時候,突然患了風痹病:半邊身子象針刺似地難受,有時痛得起不了身,請了几個醫生都認為難治此病。他讀了《內經》、《針經》、《明堂孔穴針灸治要》等醫書后,就在自己身上扎針,有些穴位刺不到就叫儿子進針。就這樣,靠針刺、拔火罐、按摩,治好了自己的風痹病。從此,他更努力鑽研,決心效法古人整理針灸典籍,要把有用的醫術繼承下來。他叫儿子、學生一起工作。東漢以后,由于戰爭頻繁,許多竹簡都已散失,抄本也殘缺不全,皇甫謐把各書中點滴的針灸資料都集中起來,逐條加以核對分折,并結合自己經驗決定舍取。

  當時,晉武帝聞其名而詔他當皇太子的老師。他為了完成大業,辭掉了高官厚祿,并在婉言辭呈上向皇帝提出借書的要求。皇上為了表示自己是“禮賢下士”,居然送給他一批書。皇甫謐十分高興,抓緊時間攻讀,又補充了不少針灸資料。

  有時天气不好,皇甫謐的風痹病复發,不能執筆,他就躺在床上口述,讓學生成儿子記錄。經過几年辛勞,終于在他42歲時,寫下了世界歷史上第一部針灸專著《針灸甲乙經》。

  該書共12卷,128篇,書中對人体穴位進行了科學分類,并補充了許多古書中沒有記載或沒有名稱的穴位,确定了349個針灸穴位。對每個穴位的治療作用、禁忌証、操作方法,書中都作了詳細介紹,還保存了大量過去散失掉的資料。這本書對我國針灸學起了承前啟后的作用,促進了針灸學的發展,成為后世針灸學著作的典范。

  公元5世紀,《針灸甲乙經》流傳到日本、朝鮮。公元7世紀,日本也設立針灸科,用《針灸甲乙經》做教材。所以這本書不只是我國最早最系統的針灸專著,而且在國際醫學交流中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3 / 29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14 上午 09:22
《針灸甲乙經》

  簡稱〈甲乙經〉,又稱《黃帝甲乙經》、《黃帝三部針灸經》。各書所載卷數不一,有作十卷、十三卷者,多數作十二卷。現存以明《古今醫統正脈全書》本為最早。
  今本《甲乙經》12卷,128篇,其內容系擷取《素問》、《針經》(即《靈樞》)和《堂孔穴針灸治要》這三部書的有關精華部分,加以整理重編,使其成為系統聯貫的一部針灸經典著作。
  本書內容大致可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基本理論、針灸基礎知識,另一部分是講述針灸在臨床上的具體運用。
卷1-6為理論知識部分,依次敘述人體的生理功能,內含五臟六腑、營衛氣血、精神魂魄、精氣津液及肢體五官與臟腑功能的關係等;其次是人體經脈、經筋等經絡系統的循環路線、骨度腸度及腸胃所受;再次是人體俞穴,依身體部位分部敘述其位置,主治,書中共敘述俞穴348個(其中單穴49個,雙穴299個)而不是如其所說的365穴,這些穴位是按頭、面、項、胸、腹、臂、股等部位排列的,方便尋檢,每一穴均有針刺的深度、灸灼的壯數;再次敘述診法,重點介紹脈診的內容,尤其是三部九候;其后介紹針道,針灸禁忌,內含禁穴;最后介紹了病理及生理方面的一些問題,並以陰陽五行學說為綱進行闡釋。
  臨床部分也是六卷、依次介紹內科(內含傷寒熱病、中風、雜病)、五官科、婦科、兒科等病症的針灸治療,其中內科共43篇,有外感六淫、內傷七情、五臟病、六腑病、經脈病及五官病等,外科有三篇,主要論述癰疽,至于婦科及兒科,各有一篇各論述20種及10種該科病症。
  《甲乙經》的著成,對于我國針灸學的發展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醫家在閱讀時,一般不必再對三部原著的有關部分加以研讀,而只需研讀《甲乙經》,即可有精要的理解,大大地便利針灸學的學習過程,同時,它又具有重要的文獻學的價值,如《明堂孔穴鋮灸治要》原書早佚,借助《甲乙經》得以儲存大部分精華內容。
  正因為〈甲乙經〉的重要作用,它一問世,就在刈蚷針灸學發展史上起著重要的作用。在國內,它一直是學習中醫尤其是學習針灸學的必修課本,唐代太醫署定為學生的必修科目,宋、金、元、明、清重要針灸學著作大都是在該書的基礎上加以發揮而成。本書傳到國外后,同樣受到高度重視。日本古代均仿唐制,同樣規定《甲乙經》為學習中醫的必修課本,國外已有英文譯本、法文譯本。可見其影響之大。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4 / 29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14 上午 09:23
《針灸甲乙經》
為《黃帝三部針灸甲乙經》的簡稱,又稱《甲乙經》。晉.皇甫謐撰,十二卷,一百二十八篇。
係以古代的《針經》、《素問》、《明堂孔穴針灸治要》三書匯集整理而成。
內容論針灸兼及臟腑、經絡、腧六、病機、診斷、治療等,並詳載全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5 / 29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14 上午 09:23
《針灸甲乙經》◆
"簡稱〈甲乙經〉,又稱《黃帝甲乙經》、《黃帝三部針灸經》。各書所載卷數不一,有作十卷、十三卷者,多數作十二卷。現存以明《古今醫統正脈全書》本為最早。

今本《甲乙經》12卷,128篇,其內容繫擷取《素問》、《針經》(即《靈樞》)和《堂孔穴針灸治要》這三部書的有關精華部分,加以整理重編,使其成為繫統聯貫的一部針灸經典著作。

本書內容大致可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基本理論、針灸基礎知識,另一部分是講述針灸在臨床上的具體運用。

卷1-6為理論知識部分,依次敘述人體的生理功能,包括五髒六腑、營衛氣血、精神魂魄、精氣津液及肢體五官與髒腑功能的關繫等;其次是人體經脈、經筋等經絡繫統的循環路線、骨度腸度及腸胃所受;再次是人體俞穴,依身體部位分部敘述其位置,主治,書中共敘述俞穴348個(其中單穴49個,雙穴299個)而不是如其所說的365穴,這些穴位是按頭、面、項、胸、腹、臂、股等部位排列的,方便尋檢,每一穴均有針刺的深度、灸灼的壯數;再次敘述診法,重點介紹脈診的內容,尤其是三部九候;其後介紹針道,針灸禁忌,包括禁穴;最後介紹了病理及生理方面的一些問題,並以陰陽五行學說為綱進行闡釋。

臨床部分也是六卷、依次介紹內科(包括傷寒熱病、中風、雜病)、五官科、婦科、兒科等病癥的針灸治療,其中內科共43篇,有外感六淫、內傷七情、五髒病、六腑病、經脈病及五官病等,外科有三篇,主要論述癰疽,至於婦科及兒科,各有一篇各論述20種及10種該科病癥。

《甲乙經》的著成,對於我國針灸學的發展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醫家在閱讀時,一般不必再對三部原著的有關部分加以研讀,而隻需研讀《甲乙經》,即可有精要的理解,大大地便利針灸學的學習過程,同時,它又具有重要的文獻學的價值,如《明堂孔穴鋮灸治要》原書早佚,借助《甲乙經》得以保存大部分精華內容。

正因為〈甲乙經〉的重要作用,它一問世,就在中外針灸學發展史上起著重要的作用。在國內,它一直是學習中醫尤其是學習針灸學的必修課本,唐代太醫署定為學生的必修科目,宋、金、元、明、清重要針灸學著作大都是在該書的基礎上加以發揮而成。本書傳到國外後,同樣受到高度重視。日本古代均仿唐制,同樣規定《甲乙經》為學習中醫的必修課本,國外已有英文譯本、法文譯本。可見其影響之大。"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6 / 29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14 上午 09:23
針灸甲乙經與精神疾病有關的記錄如下:
「狂易多言不休,及狂走卻自殺,及目妄見,刺風府。

癲疾僵仆,目妄見,恍惚不樂,狂走瘈瘲,絡卻主之。

癲疾,怒欲殺人,身柱主之。

癲疾,憎風時振寒不得言,則寒易甚,狂走欲自殺,目反妄見,瘈瘲,泣出,恐不知人,肺俞主之,狂言太淵主之。

心懸如飢狀,善悲而驚狂,面赤目黃,間使主之;狂言笑見鬼,溫溜主之,左腕後五寸。癲疾,發寒熱,欠煩滿,悲泣出解谿主之。

狂妄走,喜欠,巨虛上廉主之。

狂易見鬼,與火解谿主之。」(黃帝針灸甲乙經卷十二)

在針灸甲乙經的記載中,除了以上的穴道之外,尚有其他的穴道,是可以用來治療精神疾病,今轉錄如下:

水溝、齦交、聽宮、合谷、腕骨、偏歷、曲池、液門、後溪、申脈、行間、通谷、京骨、崑崙等穴,到了宋代楊繼洲撰著針灸大成一書時,亦認為上述的穴道可以治療精神疾病,而收入心邪癲狂門之中,可見甲乙經對後世之影響非常大。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7 / 29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14 上午 09:24
《針灸甲乙經》◆
"簡稱〈甲乙經〉,又稱《黃帝甲乙經》、《黃帝三部針灸經》。各書所載卷數不一,有作十卷、十三卷者,多數作十二卷。現存以明《古今醫統正脈全書》本為最早。

今本《甲乙經》12卷,128篇,其內容繫擷取《素問》、《針經》(即《靈樞》)和《堂孔穴針灸治要》這三部書的有關精華部分,加以整理重編,使其成為繫統聯貫的一部針灸經典著作。

本書內容大致可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基本理論、針灸基礎知識,另一部分是講述針灸在臨床上的具體運用。

卷1-6為理論知識部分,依次敘述人體的生理功能,包括五髒六腑、營衛氣血、精神魂魄、精氣津液及肢體五官與髒腑功能的關繫等;

其次是人體經脈、經筋等經絡繫統的循環路線、骨度腸度及腸胃所受;

再次是人體俞穴,依身體部位分部敘述其位置,主治,書中共敘述俞穴348個(其中單穴49個,雙穴299個)而不是如其所說的365穴,這些穴位是按頭、面、項、胸、腹、臂、股等部位排列的,方便尋檢,每一穴均有針刺的深度、灸灼的壯數;再次敘述診法,重點介紹脈診的內容,尤其是三部九候;

其後介紹針道,針灸禁忌,包括禁穴;

最後介紹了病理及生理方面的一些問題,並以陰陽五行學說為綱進行闡釋。

臨床部分也是六卷、

依次介紹內科(包括傷寒熱病、中風、雜病)、五官科、婦科、兒科等病癥的針灸治療,

其中內科共43篇,有外感六淫、內傷七情、五髒病、六腑病、經脈病及五官病等,

外科有三篇,主要論述癰疽,

至於婦科及兒科,各有一篇各論述20種及10種該科病癥。

《甲乙經》的著成,對於我國針灸學的發展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醫家在閱讀時,一般不必再對三部原著的有關部分加以研讀,而隻需研讀《甲乙經》,即可有精要的理解,大大地便利針灸學的學習過程,同時,它又具有重要的文獻學的價值,如《明堂孔穴鋮灸治要》原書早佚,借助《甲乙經》得以保存大部分精華內容。

正因為〈甲乙經〉的重要作用,它一問世,就在中外針灸學發展史上起著重要的作用。在國內,它一直是學習中醫尤其是學習針灸學的必修課本,唐代太醫署定為學生的必修科目,宋、金、元、明、清重要針灸學著作大都是在該書的基礎上加以發揮而成。本書傳到國外後,同樣受到高度重視。日本古代均仿唐制,同樣規定《甲乙經》為學習中醫的必修課本,國外已有英文譯本、法文譯本。可見其影響之大。"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8 / 29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14 上午 09:24
◆正文◆

卷之七

六經受病發傷寒熱病第一上

六經受病發病寒熱病第一中

六經受病發傷寒熱病第一下

足陽明脈病發熱狂走第二

陰衰發熱厥陽衰發寒厥第三

太陽中風感於寒濕發第四

陰陽相移發三瘧第五

卷之八

五臟傳病發寒熱第一上

五臟傳病發寒熱第一下

經絡受病人腸胃五臟積發伏梁息賁肥氣痞氣奔豚第二

五臟六胕脹第三

水膚脹鼓脹腸覃石瘕第四

腎風發風水面胕腫第五

卷之九

大寒內薄骨髓陽逆發頭痛第一

寒氣客於五臟六臟發卒心痛胸痺 心疝三蟲第二

邪在肺五臟六腑受病發咳逆上氣第三

肝受病及節氣留積發胸�J滿痛第四

脾受病發四肢不用第六

脾胃大腸受病發腹脹滿腸中鳴短氣第七

腎小腸受痛發腹脹腰痛引背少腹控睪第八

三焦膀胱受病發少腹腫不得小便第九

三焦約內閉發不得大小便第十

足厥陰脈動喜怒不時發 疝遺溺癃第十一

足太陽脈動發下部痔脫且第十二

卷之十

陰受病發痺第一上

陰受病發痺第一下

陽受病發風第二上

陽受病發風第二下

八虛受痛發拘攣第三

熱在五臟發痿第四

手太陰陽明太陽少陽脈動發肩背痛肩前臑皆痛似拔第五

水漿不消發飲第六

卷之十一

胸中寒發脈代第一

陽厥大驚發狂 第二

腸脈下墬陰脈上爭發尸厥第三

氣亂於腸胃發霍亂吐下第四

足太陰厥脈病發溏泄下痢第五

五氣溢發消渴黃痺第六

動作失度內外傷發崩中瘀血嘔血唾血第七

邪氣聚於下脘發內癰第八

寒氣客於經絡之中發癰疽風成發厲浸淫第九上

寒氣客於經絡之中發癰疽風成發厲浸厲第九下

卷之十二

欠噦唏振寒噫嚏嚲泣出太息羨下耳鳴嚙舌善忘善飢第一

寒氣客於厭發喑不能言第二

目不得眠不得視及多臥臥不安不得偃臥肉苛諸息有音及喘第三

足太陽陽明手少陽脈動發目病第四

手太陽少陽脈動發耳病第五

手足陽明脈動發口齒病第六

血溢發衄第七

手足陽明少陽脈動發喉痺咽痛第八

氣有所結發瘤癭第九

婦人雜病第十

小兒雜病第十一

 卷之七        

六經受病發傷寒熱病第一上       

黃帝問曰: 夫熱病者, 皆傷寒之類也, 或愈或死, 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間,

其愈皆以十日已上者, 何也?

岐伯對曰: 太陽者, 諸陽之屬也o 其脈連於風府, 故為諸陽主氣o 人之傷於寒也,

則為病熱, 熱雖甚不死o 其兩感於寒而病者, 必不免於死矣o

傷寒一日, 太陽受之o 故頸項與腰脊皆痛o

二日陽明受之, 陽明圭肉, 其脈挾鼻, 絡於目, 故身熱目痛而鼻乾, 不得臥o

三日少陽受之, 少陽主骨, 其脈循�J, 絡於耳, 故胸�J痛而耳聾o

三陽皆受病而未入於腑者, 故可汗而已o

四日太陰受之, 太陰脈布胃中, 絡於嗌, 故腹滿而嗌乾o

五日少陰受之, 少陰脈貫腎, 絡肺, 係舌本, 故口燥舌乾而渴o

六日厥陰受之, 厥陰脈循陰器而絡於肝, 故煩滿而囊縮, 三陰三陽五臟六腑皆受病,

營衛不行, 五臟不通, 則死矣, 其不兩感於寒者o

七日太陰病衰, 頭痛少愈o

八日陽明病衰, 身熱少愈o

九日少陽病衰, 耳聾微聞o

十日太陰病衰, 腹減如故, 則思飲食o

十一日少陰病衰, 渴止, 舌乾乃已o

十二日厥陰病衰, 囊縱少腹微下o 大氣皆去, 其病日已矣o

治之各通其臟脈, 病日衰已矣o 其未滿三日者, 可汗而已, 其滿三日者, 可泄而已o

其不兩感於寒者, 七日太陽病衰, 頭痛少愈o 八日陽明病衰, 身熱少愈o

九日少陽病衰, 耳聾微聞o 十日太陰病衰, 腹減如故, 則思飲食o 十一日少陰病衰,

渴止, 舌乾乃已o 十二日厥陰病衰, 囊縱少腹微下o 大氣皆去, 其病日已矣o

治之各通其臟脈, 病日衰已矣o 其未滿三日者, 可汗而已, 其滿三日者, 可泄而已o

曰: 熱病已愈, 時有所遺者, 何也?

曰: 諸遺者, 熱甚而強食, 故有所遺o 若此者, 皆病已衰, 而熱有所藏,

因其谷氣相薄, 雨熱相合, 故有所遺, 治遺者, 視其虛實, 調其逆順, 可使立已o

病熱少愈, 食肉則復, 多食則遺, 此其禁也o 其兩感於寒者, 一日太陽與少陰俱病,

則頭痛口乾煩滿o 二日陽明與太陰俱病, 則腹滿身熱, 不欲食, 譫語o

三日少陽與厥陰俱病, 則耳聾囊縮而厥, 水漿不入, 不知人者, 故六日而死矣o

曰: 五臟已傷, 六腑不通, 營衛不行, 如是後三日乃死, 何也?

曰: 陽明者, 十二經脈之長, 其血氣盛o 故不知人, 三日其氣乃盡o 故死o

肝熱病者, 小便先黃, 腹痛多臥, 身熱o 熱爭則狂言及驚, 胸中, �J滿痛, 手足躁,

不得安臥o 庚辛甚, 甲乙大汗o 氣逆則庚辛死o 刺足厥陰少陽o 氣逆則頭疼員員,

脈引沖頭痛也o

心熱病者, 先不樂, 數日乃熱o 熱爭則心煩悶, 善嘔, 頭痛, 面赤, 無汗o 壬癸甚,

丙丁大汗o 氣逆則壬癸死o 刺手少陰, 太陽o

脾熱病者, 先頭重, 顏痛, 煩心, 欲嘔, 身熱o 熱爭則腰痛不可用府仰, 腹滿泄,

兩頷痛o 甲乙甚, 戊己大汗o 氣逆則甲乙死o 刺足太陰, 陽明o

肺熱病者, 先淒淒然厥, 起皮毛, 惡風寒, 舌上黃, 身熱o 熱爭則喘咳, 痛走胸膺背,

舌上黃, 身熱o 熱爭, 則喘咳, 痛走胸膺應背, 不得太息, 頭痛不甚, 汗出而寒o

丙丁甚, 庚辛大大汗o 氣逆則丙丁死o 刺手太陰, 陽明, 出血如大豆, 立已o

腎熱病者, 先腰痛胻痠, 苦渴, 數飲, 身熱o 熱爭, 則項痛而強, 胻寒且痠, 足下熱o

不欲言, 其逆則項痛員員然o 戊己甚, 壬癸大汗o 氣逆則戊己死o 刺足少陰太陰o

諸當汗者, 至其所勝日汗甚o

肝熱病者, 左頰先赤o 心熱病者, 顏先赤o 脾熱病者, 鼻先赤o 肺熱病者, 右頰先赤o

腎熱病者頤先赤o 病雖未發者, 見其赤色者刺之o 名曰治未病o 熱病從部所起者,

至期而已o 其刺之反者, 三周而已o 重逆則死o

諸治熱病, 先飲之寒水, 乃刺之; 必寒衣之, 居止寒處, 身寒而止o 病甚者,

為五十九刺o

熱病, 先胸�J痛滿, 手足躁, 刺足少陽, 補足太陰o 病甚者, 為五十九刺o

熱病, 先身重骨痛, 耳聾好瞑, 刺足少陰o 病甚者, 為五十九刺o

熱病, 先眩冒而熱, 胸�J滿, 刺足少陰, 少陽o

太陽之脈, 色榮顴, 骨熱病也, 榮未夭日, 今且得汗, 待時自已o 與厥陰脈爭見者死,

其死不過三日o 其熱病氣內連腎o

少陽之脈, 色榮頰, 筋熱病, 榮末夭日, 今且得汗, 待時自已o 與少陰脈采見者死o

其熱病氣穴, 三椎下間, 主胸中熱; 四椎下間, 主鬲中熱; 五椎下間, 主肝熱;

六椎下間, 主脾熱; 七椎下間, 主腎熱o 榮在�D也o 項上三椎骨陷者中也o

頰下逆顴為大瘕, 下牙車為腹滿, 顴後為�J痛, 頰上者, 鬲上也o 冬傷於寒,

春必溫病; 夏傷於暑, 秋必病瘧o

凡病傷寒而成溫者, 先夏至日者為病溫, 後夏至日者為病暑, 暑當與汗皆出勿止o

所謂玄府者, 汗孔也o

曰: 《刺節》言徹衣者, 盡刺諸陽之奇俞, 未有常處, 願卒聞之o

曰: 是陽氣有餘而陰氣不足, 陰氣不足則內熱, 陽氣有餘則外熱, 兩熱相薄,

熱如懷炭, 衣熱不可近身, 身熱不可近席o 腠理閉塞而不汗, 舌焦唇槁臘, 嗌乾,

欲飲o 取天府, 大杼三痏, 刺中膂以去其熱, 補手, 足太陰以去其汗o 熱去汗晞,

疾如徹衣o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9 / 29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14 上午 09:24
八十一難》曰: 陽虛陰盛, 汗出而愈, 下之即死; 陽盛陰虛, 汗出而死, 下之即愈o
曰: 人有四肢熱, 逢風寒如灸如火者, 何也?

曰: 是人陰氣虛, 陽氣盛, 四肢熱者, 陽也, 兩陽相得, 而陰氣虛少,

少水不能滅盛火, 而陽氣獨治, 獨治者, 不能生長也, 獨盛而止耳o

故逢風如灸如火者, 是人當肉爍也o

曰: 人身非常溫也, 非常熱地, 而煩滿者, 何也?

曰: 陰氣少, 陽氣勝, 故熱而煩滿o

曰: 足太陰, 陽明為表裏, 脾胃脈也, 生病異者, 何也?

曰: 陰陽異位, 更實更虛, 更逆更順, 或從內, 或從外, 所從不同, 故病異名o 陽者,

天氣也, 主外; 陰者, 地氣也, 主內o 陽道實, 陰道虛o 故犯賊風虛邪者,

陽受之則入腑; 食飲不節, 起居不時者, 陰受之, 則入臟o 入六腑則身熱不得眠,

上為喘呼; 入五臟則滿閉塞, 下為飧泄, 久為腸澼o 故喉主天氣, 咽主地氣o

故陽受風氣, 陰受濕氣o 故陰氣足上行至頭而下行循臂至指端; 陽氣從手上行至頭,

而下行至足o 故曰: 陽病者, 上行極而下; 陰病者, 下行極而上o 故傷於風者,

上先受之; 傷於濕者, 下先受之也o

六經受病發病寒熱病第一中       

黃帝問曰: 病熱有所痛者, 何也?

岐伯對曰: 病熱者, 陽脈也, 以三陽之盛也, 人迎一盛在陽; 二盛在太陽;

三盛在陽明o 夫陰入於陰, 故病在頭與腹, 乃�P脹而頭痛也o

曰: 病身熱汗出而願煩滿不解者何也?

曰: 汗出而身熱者, 風也; 汗出而煩滿不解者, 厥也, 病名曰風厥o 太陽為諸陽主氣,

故先受邪, 少陰其表裏也, 得熱則上從, 上從則厥o 治之表裏刺之, 飲之服湯o

曰: 溫病汗出, 輒復熱而脈躁疾者, 不為汗衰, 狂言不能食, 病名曰何?

曰: 名曰陰陽交交者死o 人所以汗出者, 皆生於谷, 谷生於精, 今邪氣交爭於骨肉,

而得汗者, 是邪退精勝, 精勝則當能食, 而不復熱o 復熱者, 邪氣也, 汗者, 精氣也,

今汗出而輒復熱者, 是邪勝也, 不能食者, 精無裨也, 而熱留者, 壽可立而傾也o

夫汗出而脈躁盛者死, 今脈不與汗相應, 此不勝其病, 其死明矣o 狂言者, 是失志,

失志者死o 此有三死, 不見一生, 雖愈必死o 病風且寒且熱, 炅汗出, 一日數欠,

先刺諸分理絡脈o 汗出且寒熱, 三日一刺, 百旦而已o

曰: 何謂虛實?

曰: 邪氣盛則實, 精氣奪則虛o 重實者內大熱病, 氣熱, 脈滿, 是謂重實o

曰: 經絡俱實何如?

曰: 經絡皆實, 是寸脈急而尺緩也, 皆當俱治o 故曰: 滑則順, 澀則逆o 夫虛實者,

皆從其物類治, 故五臟骨肉滑利, 可以久長o 寒氣暴上, 脈滿而實, 實而滑順則生,

實而逆則死o 盡滿者, 脈急, 大堅, 尺澀而不應也o 如是者, 順則生, 逆則死o

所謂順者, 手足溫, 所謂逆者, 手足寒也o

曰: 何謂重虛?

曰: 脈虛氣虛尺虛, 是謂重虛也, 所謂氣虛者, 言無常也; 尺虛者, 行步恇然也;

脈虛者, 不象陰也o 如此者滑則生, 澀則死o 氣虛者, 肺虛也; 氣逆者, 足寒也o

非其時則生, 當其時則死o 余臟皆如此也o 脈實滿, 手足寒, 頭熱者, 春秋則生,

冬夏則死o 脈浮而澀, 澀而身有熱者死o 絡氣不足, 經氣有餘者, 脈口熱而尺寒,

秋冬為逆, 春夏為順, 治主病者o 經虛絡滿者, 尺熱滿, 脈口寒澀, 春夏死, 秋冬生,

絡滿經虛灸陰刺陽; 經滿絡虛, 刺陰灸陽o

曰: 秋冬無極陰, 春夏無極陽何謂也?

曰: 無極陽者, 春夏無數虛陽明, 陽明虛則狂; 無極陰者, 秋冬無數虛太陰,

太陰虛則死o 春極治經絡, 夏極治經俞, 秋極治六腑, 冬則閉塞, 治用藥而少針石o

所謂少針石者, 非癰疽之謂也o 熱病始於手臂者, 先取手陽明, 太陰而汗出o

始頭首者, 先取項太陽而汗出o 始足脛者, 先取足陽明而汗出o 臂太陰可出汗,

足陽明可出汗o 取陽而汗出甚者止之陽; 取陽而汗出甚者止之陰o

振寒淒淒鼓頷不得汗出, 腹脹煩悶, 取手太陰o

熱病三日, 氣口靜, 人迎躁者, 取之諸陽, 五十九刺以瀉其熱, 而出其汗;

實其陰以補其不足o 身熱甚, 陰陽皆靜者, 勿刺之; 其可刺者, 急取之, 不汗則瀉o

所謂勿刺, 皆有死徵也o

熱病七日, 八日, 脈口動, 喘而眩者, 急刺之, 汗且自出, 淺刺手大指間o

熱病七日, 八日, 脈微小, 病者溲血, 口中干, 一日半而死o 脈代者, 一日死o

熱病已得汗而脈尚躁o 喘且復熱, 勿庸刺o 喘盛者必死o

熱病七日, 八日, 脈不躁, 不散數, 後三日中有汗o 三日不汗, 四日死o 未汗勿庸刺o

熱病先膚痛, 窒鼻充面, 取之皮, 以第一針五十九刺o 苛軫鼻乾, 索皮於肺, 不得,

索之於火o 火者, 心也o

熱病先身澀煩而熱, 煩悶唇嗌乾, 取之脈, 以第一針五十九刺o 熱病膚脹, 口乾, 寒,

汗出, 索脈於心o 不得, 索之於水o 水者, 腎也o

熱病嗌乾, 多飲善驚, 臥不能安, 取之膚肉, 以第六針五十九刺, 目眥赤, 索肉於脾o

不得, 索之於木o 木者, 肝也o

熱病而胸�J痛, 手足躁, 取之筋間, 以第四針針於四逆o 筋躄, 目浸, 索筋於肝,

不得, 索之於金o 金者, 肺也o

熱病數驚, 瘈瘲而狂, 取之脈, 以第四針急瀉有餘者o 癲疾毛髮去, 索血於心, 不得,

索之於水o 水者, 腎也o

熱病身重, 骨病耳聾好瞑, 取之骨, 以第四針五十九刺o 骨病不食, 嚙齒耳青,

索骨於腎, 不得, 索之於土o 土者, 脾也o

熱病不知所痛, 耳聾, 不能自收, 口乾, 陽熱甚, 陰頗有寒者, 熱在髓也, 死不治o

熱病頭痛, 顳�p脈緊, 善衄, 厥熱病也, 取之以第三針, 視有餘不足o

熱病體重, 腸中熱, 取之以第四針於其俞及下諸指間, 索氣於胃絡得氣也o

熱病俠臍急痛, 胸�J滿, 取之涌泉與陰陵泉, 以第四針針嗌里o

熱病而汗且出, 及脈順可汗者o 取魚際, 太淵, 大都, 太白, 瀉之則熱去,

補之則汗出, 汗出太甚, 取內踝上橫脈以止之o

熱病已得汗而脈尚躁盛者, 此陰脈之極也, 死; 其得汗而脈脹靜者生o

熱病脈常躁盛而不得汗者, 此陽脈之極也, 死; 其脈躁盛得汗而脈靜者生o

厥, 俠脊而痛, 主頭項几几, 自�R�R然, 腰脊強, 取足太陽膕中血絡o

嗌乾口熱如膠, 取足少陽o

熱病死候有九:

一曰汗不出, 大顴發赤者死o

二曰泄而腹滿甚者死o

三曰目不明, 熱不已者死o

四曰老人嬰兒熱而腹滿者死o

五曰汗不出嘔血者死o

六曰舌本爛, 熱不已者死o

七曰咳而衄, 汗不出, 出不至足者死o

八曰髓熱者死o

九曰熱而痙者死o

熱而痙者, 腰反折瘈瘲, 齒噤齘也o 凡此九者不可刺也o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10 / 29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14 上午 09:25
熱而痙者, 腰反折瘈瘲, 齒噤齘也o 凡此九者不可刺也o

所謂五十九刺者, 兩手內外側各三, 凡十二痏; 五指間各一, 凡八痏; 足亦如是o

頭入髮際一寸, 傍三分各三, 凡六痏; 更入發際三寸邊五, 凡十痏; 耳前後,

口下者各一, 項中一, 凡六痏; 顛上一, �s會一, 髮際一, 廉泉一, 風池二, 天柱二o

《素問》曰: 五十九者, 頭上五行, 行五者, 以越諸陽之熱逆也o 大杼, 膺俞, 缺盆,

背俞, 此八者以瀉胸中之熱; 氣沖, 三里, 巨虛上, 下廉, 此八者以瀉胃中之熱;

云門, �F骨, 委中, 髓空, 此八者, 以瀉四肢之熱; 五臟俞傍五, 此十者,

以瀉五臟之熱o 凡此五十九者, 者熱之左右也o

頭腦中寒, 鼻鼽, 目泣出, 神庭主之o

頭痛身熱, 鼻窒, 喘息不利, 煩滿汗不出, 曲差主之o 頭痛目眩, 頸項強急,

胸�J相引不得傾側, 本神主之o

熱病汗不出, 上星主之, 先取�g譆, 後取天牖, 風池o 熱病汗不出, 而苦嘔煩心,

承光主之o

頭項痛重, 暫起僵仆, 鼻窒鼽衄, 喘息不得通, 通天主之o

頭項惡風, 汗不出, 淒厥惡寒, 嘔吐, 目系急, 痛引頞, 頭重項痛, 玉枕主之o

頰清不得視, 口沫泣出, 兩目眉頭痛, 臨泣主之o

腦風頭痛, 惡見風寒, 鼽衄, 鼻窒, 喘息不通, 承靈主之o

頭痛身熱, 引兩頷急, 腦空主之o

醉酒風熱發, 兩角眩痛, 不能飲食, 煩滿嘔吐, 率谷主之o

項強刺暗門o 熱病汗不出, 天柱及風池, 商陽, 關沖, 腋門主之o

頸痛, 項不得顧, 目泣出, 多眵�K, 鼻鼽衄, 目內眥赤痛, 氣厥耳目不明, 喉痺傴倭,

引項筋攣不收, 風池主之o

傷寒熱盛, 煩嘔, 大椎主之o

頭重目暝, 淒厥, 寒熱, 汗不出陶道主之o

身熱頭痛, 進退往來, 神道主之o

頭痛如破, 身熱如火, 汗不出瘈瘲, 寒熱, 汗出惡寒, 裏急, 腰腹相引痛, 命門主之o

頸項痛不可以府仰, 頭痛, 振寒, 瘈瘲, 氣實則�J滿, 俠脊有寒氣, 熱汗不出,

腰背痛, 大杼主之o

風眩頭痛, 鼻不利, 時嚏, 清涕自出, 風門主之o

淒淒振寒, 數欠伸, 膈俞主之o

熱病汗不出, 上�A及孔最主之, 肩髆間急, 淒厥惡寒, 魄戶主之o

項背痛引項, 魄戶主之o

肩痛胸腹滿, 淒厥, 脊背急強, 神堂主之o

喘逆, 鼽衄, 肩甲內廉痛, 不可俯仰, �O季�J引少腹而痛脹, �g譆主之o

背痛惡寒, 脊強俯仰難, 食不下, 嘔吐多涎, 膈俞主之o

熱痛頭痛身重, 懸顱主之o

胸�J脹滿, 背痛, 惡風寒, 飲食不下, 嘔吐不留住, 魂門主之o

善嚏, 頭痛身熱, 頷厭主之o

熱病頭痛, 引目外眥, 煩滿汗不出, 引頷齒, 面赤皮痛, 懸顱主之o

熱病偏頭痛, 引目外眥, 懸厘主之o

頭目瞳子痛, 不可以視, 挾項強急, 不可以顧, 陽白主之o

頭風痛, 鼻鼽衄, 眉頭痛, 善嚏, 目如欲脫, 汗出寒熱, 面赤, 頰中痛,

項椎不可左右顧, 目系急, 瘈瘲, 攢竹主之o

寒熱, 淒厥鼓頷, 承漿主之o

身熱痛, 胸�J痛不可反側, 顱息主之o

肩背痛, 寒熱, 瘰癆繞頸, 有大氣, 暴聾氣蒙耳目不明, 頭頷痛, 汨出,

鼻衄不得息, 不知香臭, 風眩喉痺, 天牖主之o

熱病胸中澹澹, 腹滿暴痛, 恍惚不知人, 手清, 少腹滿, 瘈瘲, 心痛, 氣滿不得息,

巨闕主之o

頭眩病身熱, 汗不出, 上脘主之o

身寒熱, 陰都主之o

熱病象瘧, 振栗鼓頷, 腹脹睥睨, 喉中鳴o 少商主之o

寒厥及熱, 煩心, 少氣, 不足以息, 陰濕癢, 腹痛不可以食飲, 肘攣支滿,

喉中焦乾渴, 魚際主之o

熱病振栗鼓頷, 腹滿陰萎, 咳引丸溺出, 虛也o 中虛, 食欲嘔, 身熱汗不出, 數唾涎,

嘔吐血下, 肩背寒熱, 脫色, 目泣出, 皆虛也o 刺魚際補之o

病溫身熱, 五日已上汗不出, 刺太淵, 留針一時o 取之若未滿五日, 禁不可刺也o

熱病先手臂瘈瘲, 唇口聚, 鼻張目上, 汗出如轉珠, 兩乳下二寸堅, �J滿, 悸,

列缺主之o

六經受病發傷寒熱病第一下       

振寒瘈瘲, 手不伸, 咳嗽唾濁, 氣隔善嘔, 鼓頷不得汗, 煩滿, 因為縱衄, 尺澤主之o

左窒刺右, 右窒刺左o

兩�J下痛, 嘔泄上下出, 胸滿短氣, 不得汗, 補手太陰以出之o

熱病煩心, 心悶而汗不出, 掌中熱, 心痛, 身熱如火, 浸淫煩滿, 舌本痛, 中沖主之o

熱病發熱, 煩滿而欲嘔噦, 三日以往不得汗, 怵愓, 胸�J痛不可反側, 咳滿溺赤,

大便血, 衄不止, 嘔吐血, 氣逆, 噫不止, 嗌中痛, 食不下, 善渴, 舌中爛, 掌中熱,

欲嘔, 勞宮主之o

熱病煩心而汗不止, 肘攣腋腫, 善笑不休, 心中痛, 目赤黃, 小便如血, 欲嘔,

胸中熱, 若不樂, 太息, 喉痺嗌乾, 喘逆, 身熱如火, 頭痛如破, 短氣胸痛,

太陵主之o

熱病煩心, 善嘔, 胸中澹澹善動而熱, 間使主之o

面赤皮熱, 熱病汗不出, 中風熱, 目赤黃, 肘攣腋腫, 實則心暴痛, 虛則煩心,

心愓愓不能動, 失智, 內關主之o

心澹澹然善驚, 身熱, 煩心, 口乾, 手清, 逆氣, 嘔血, 時瘈, 善搖頭, 顏青,

汗出不過肩, 傷寒溫病, 曲澤主之o

多臥善唾, 肩�F痛寒, 鼻鼽赤多血, 浸淫起面, 身熱, 喉痺如哽, 目傷, 忽振寒,

背痛, 二間主之o

鼻鼽衄, 熱病汗不出, �q目, 目痛瞑, 頭痛, 齲齒, 合谷主之o

熱病煩心, �q目, 目痛泣出, 厥逆頭痛, 胸滿不得息, 熱病腸澼, 臑肘臂痛,

虛則氣隔滿, 肩不舉, 陽溪主之o

傷寒, 寒熱頭痛, 噦衄, 肩不舉, 溫留主之o

傷寒余熱不盡, 曲池主之o

頭痛振寒, 清冷淵主之o

頭痛, 項背急, 消濼主之o

振寒, 小指不用, 寒熱汗不出, 頭痛, 喉痺, 舌卷, 小指之間熱, 口中熱, 煩心,

心痛, 臂內廉及�J痛, 聾, 咳, 瘈瘲, 口乾, 頭痛不可顧, 少澤主之o

振寒寒熱, 肩臑肘臂痛, 頭不可顧, 煩滿, 身熱惡寒, 目赤痛, 爛, 生翳膜, 暴痛,

鼽衄, 發聾, 臂重痛, 肘攣, 痂疥, 胸滿引臑, 泣出而驚, 頸項強, 身寒, 後溪主之o

熱病汗不出, 胸痛, 不可息, 頷腫寒熱, 耳鳴聾無所聞, 陽谷主之o

泄風汗出至腰, 項急不可以左右顧及俯仰, 肩弛肘廢, 目痛, 痂疥, 生疣, 瘈瘲,

頭眩目痛, 陽谷主之o

振寒寒熱, 頸項腫, 實則肘攣頭項痛, 狂易, 虛則生疣, 小者痂疥, 支正主之o

風眩頭痛, 小海主之o

氣喘, 熱病衄不止, 煩心, 善悲, 腹脹, 逆息熱氣, 足脛中寒, 不得臥, 氣滿胸中熱,

暴泄, 仰息, 足下寒, 膈中悶, 嘔吐, 不欲食飲, 隱白主之o

熱病汗不出, 且厥, 手足清, 暴泄, 心痛腹脹, 心尤痛甚, 此胃心痛也, 大都主之,

並取隱白o 腹滿善嘔煩悶, 此皆主之o

熱病先頭重, 顏痛, 煩心身熱, 熱爭則腰痛不可用府仰o 腹滿, 兩頷痛甚, 暴泄,

善飢而不欲食, 善噫, 熱中, 足清, 腹脹食不化, 善嘔泄有膿血, 若嘔無所出o

先取三里, 後取太白, 章門主之o

熱病滿悶不得臥, 太白主之o

熱中少氣厥寒, 灸之熱去o 煩心不嗜食o 咳而短氣, 善喘, 喉痺, 身熱, 脊�J相引,

忽忽善忘, 湧泉主之o

熱病煩心, 足寒清多汗, 足寒清多汗, 先取然谷, 後取太溪, 大指間動脈, 皆先補之o

目痛引眥, 少腹偏痛, 背傴瘈瘲, 視昏嗜臥, 照海主之, 瀉左陰蹻, 取右少陰俞,

先刺陰蹻, 後刺少陰, 在橫骨上o

熱病汗不出, 默默嗜臥, 溺黃, 少腹熱, 嗌中痛, 腹脹內腫, 羨下, 心痛如錐針刺,

太溪主之o

手足寒至節, 喘息者死o

熱病刺然谷足先寒, 寒上至膝乃出針o

善嚙頰齒唇, 熱病汗不出, 口中熱痛, 沖陽主之o 胃脘痛, 時寒熱, 皆主之o

熱病汗不出, 善噫, 腹脹滿, 胃熱譫語, 解溪主之o

厥頭痛, 面浮腫, 煩心, 狂見鬼, 善笑不休, 發於外有所大喜, 喉痺不能言,

豐隆主之o

陽厥淒淒而寒, 少腹堅, 頭痛, 脛股腹痛, 消中, 小便不利, 善嘔, 三里主之o

�J痛咳逆不得息, 竅陰主之o 及爪甲與肉交者, 左取右, 右取左, 立已, 不已復取o

手足清, 煩熱汗不出, 手肢轉筋, 頭痛如錐刺之, 循循然不可以動, 動益煩心, 喉痺,

舌卷口乾, 臂內廉痛不可及頭, 耳聾鳴, 竅陰皆主之o

膝外廉痛, 熱病汗不出, 目外�U赤痛, 頭眩, 兩頷痛, 寒逆泣出, 耳鳴聾, 多汗,

目癢, 胸中痛, 不可反側, 痛無常處, 俠溪主之o

厥四逆, 喘, 氣滿, 風, 身汗出而清, 髖髀中痛, 不可得行, 足外皮痛, 臨泣主之o

目視不明, 振寒, 目翳瞳子不見, 腰兩�J痛, 腳痠轉筋, 丘墟主之o

身懈寒少氣, 熱甚惡人, 心愓愓然, 取飛陽及絕骨, 跗上臨泣, 立已o 淫濼脛痠,

熱病汗不出, 皆主之o

頭重鼻衄及瘈瘲, 汗不出, 煩心, 足下熱, 不欲近衣, 項痛, 目翳, 鼻及小便皆不利,

至陰主之o

身疼痛, 善驚互引, 鼻衄, 通谷主之o

暴病頭痛, 身熱痛, 肌肉動, 耳聾, 惡風, 目眥爛赤, 項不可以顧, 髀樞痛, 泄,

腸澼, 束骨主之o

鼽衄血不止, 淫濼頭痛, 目白翳, 跟尻瘈瘲, 頭頂腫痛, 泄注, 上搶心o

目眥赤爛無所見, 痛從�U內始, 腹滿, 頸項強, 腰脊不可俯仰, 眩, 心痛, 肩背相引,

如從後觸之狀, 身寒從脛起, 京骨主之o

下部寒, 熱病汗不出, 體重, 逆氣頭眩痛, 飛揚主之o

鼽衄, 腰脊痛, 腳臑痠重, 戰栗不能久立, 臑如裂, 腳跟急痛, 足攣引少腹痛,

喉咽痛, 大便難, �P脹, 承山主之o

足陽明脈病發熱狂走第二       

黃帝問曰: 足陽明之脈病, 惡人與火, 聞木音則惕然而驚, 欲獨閉戶牖而處,

願聞其故?

岐伯對曰: 陽明者, 胃脈也; 胃者, 土也; 聞木音而驚者, 土惡木也o 陽明主肌肉,

其血氣盛, 邪客之則熱, 熱甚則惡火; 陽明厥則喘悶, 悶則惡人; 陰陽相薄,

陽盡陰盛, 故欲獨閉戶牖而處o

曰: 或喘而生者, 或喘而死者, 何也?

曰: 厥逆連臟則死, 連經則生o

曰: 病甚則棄衣而走, 登高而歌, 或至不食數日, 逾垣上屋, 非其素所能, 病反能者,

何也?

曰: 陰陽爭而外並於陽, 邪盛則四肢實, 實則能登高而歌; 熱盛於身, 故棄衣而欲走;

陽盛故妄言, 罵詈不避親疏o 大熱遍身, 故狂言而妄見妄聞o 視足陽明及大絡取之,

虛者補之, 血如實者瀉之, 因令偃臥, 居其頭前, 以兩手四指按其動頸脈久特之,

卷而切推之, 下至缺盆中, 復上如前, 熱去乃已o 此所謂推而散之者也o

身熱狂走, 譫語見鬼, 瘈瘲, 身柱主之o 狂, 妄言, 怒, 惡火, 善罵詈, 巨闕主之o

熱病汗不出, 鼽衄, 眩, 時仆而浮腫, 足脛寒, 不得臥, 振寒, 惡人與木音, 喉痺,

齲齒, 惡風, 鼻不利, 多善驚, 厲兌主之o

四厥手足悶者, 使人久持之, 逆冷脛痛, 腹脹皮痛, 善伸數欠, 惡人與木音, 振寒,

嗌中引痛, 熱病汗不出, 下齒痛, 惡寒, 目急, 喘滿寒栗, 斷口噤僻, 不嗜食,

內庭主之o

狂歌, 妄言, 怒, 惡人與火, 罵詈, 三里主之o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11 / 29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14 上午 09:25
陰衰發熱厥陽衰發寒厥第三       

黃帝問曰: 厥之寒熱者, 何也?

岐伯對曰; 陽氣衰於下, 則為寒厥, 陰氣衰於下, 則為熱厥o

曰: 熱厥必起於足下者, 何也?

曰: 陽氣走於足五指之表, 陰脈者, 集於足下而聚於足心, 故陽勝則足下熱o

曰: 寒厥必起於五指而上於膝者, 何也?

曰: 陰氣起於五指之里, 集於膝下而聚於膝上, 故陰氣盛則從五指至膝上寒o 其寒也,

不從外, 皆從內o 寒厥何失而然也?

曰: 厥陰者, 眾筋之所聚, 太陰, 陽明之所合o 春夏則陽氣多而陰氣少,

秋冬則陰氣盛而陽氣衰o 此人質壯, 以秋冬奪於所用, 下氣上爭不能復, 精氣溢下,

邪氣從而上之o 所中陽氣衰, 不能滲營其經絡, 陽氣日損, 陰氣獨在,

故手足為之寒o

曰: 熱厥何如?

曰: 酒入於胃, 則絡脈滿而經脈虛o 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 陰氣虛則陽氣入,

陽氣入則胃不和, 胃不和則精氣竭, 精氣竭則不營其四肢o 此人必數醉若飽以入房,

氣聚於脾中不得散, 酒氣與谷氣相薄, 熱遍於身, 內熱而溺赤o 夫酒氣盛而慓悍o

腎氣日衰, 陽氣獨盛, 故手足為之熱o

曰: 厥, 或令人腹滿, 或令人暴不知人, 或至半日遠至一日, 乃知人者, 何謂也?

曰: 陰氣盛於上則下虛, 下虛則腹滿, 腹滿則下氣重上而邪氣逆, 逆則陽氣亂,

陽氣亂則不知人矣o

太陽之厥, 則腫首, 頭重, 足不能行, 發為眩仆o

陽明之厥, 則癲疾, 欲走呼, 腹滿不得臥, 面赤而熱, 妄見妄言o

少陽之厥, 則暴聾, 頰腫而熱, �J痛, 胻不可以運o

太陰之厥, 則腹滿瞋脹, 後不利, 不欲食, 食則嘔, 不得臥o

少陰之厥, 則舌乾, 溺赤, 腹滿心痛o

厥陰之厥, 則少腹腫痛, 瞋脹, 涇溲不利, 好臥屈膝, 陰縮, 胻內熱o

盛則瀉之, 虛則補之, 不盛不虛, 以經取之o

請言解論o 與天地相應, 四時相副, 人參天地, 故可為解o 下有漸洳, 上生蒲薵,

此所以知氣形之多少也o

陰陽者, 寒暑也, 熱則滋雨而在上, 根莖少汁, 人氣在外, 皮膚緩, 腠理開, 血氣減,

汗大泄, 皮淖澤; 寒則地凍水冰, 人氣在中, 皮膚致, 腠理閉, 汗不泄, 血氣強,

皮堅澀o 當是之時, 善行水者, 不能往冰; 善穿地者o 不能鑿凍; 夫善用針者,

亦不能取四逆, 血脈凝結, 堅摶不往來, 亦不可即柔o 故行水者, 必待天溫冰釋;

穿地者, 必待凍解, 而後地可穿o 人脈猶是; 治厥者, 必先熨火以調和其經, 掌與腋,

肘與腳, 項與脊, 以調其氣o 大道已通, 血脈乃行o 後視其病, 脈淖澤者, 刺而平之;

堅緊者, 破而決之o 氣下乃止, 此所謂解結o 用針之類, 在於調氣, 氣積於胃,

以通營衛, 各行其道; 宗氣留樍在海, 其下者注於氣街; 上行者注於息道o

故厥在足, 宗氣不下, 脈中之血o 凝而留止, 弗之火調, 針弗能取o

用針者, 必先察其經絡之虛實, 切而循之, 按而彈之, 視其應動者, 乃後取而下之o

六經調者, 謂之不病, 雖病謂之自己o 一經上實下虛而不通者,

此必有橫絡盛加於大經, 令之不通, 視而瀉之, 通而決之, 是所謂解結者也o

上寒下熱, 先刺其項太陽, 久留之, 已刺則火熨項與肩胛, 令熱下合乃止,

所謂推而上之者也; 上熱下寒, 視其虛脈而陷下於經絡者取之, 氣下而止,

所謂引而下之者也o

刺熱厥者, 留針反為寒;

刺寒厥者, 留針反為熱o

刺熱厥者, 二陰一陽;

刺寒厥者, 一陰二陽o

所謂二陰者, 二刺陰;

所謂二陽者, 二刺陽o

熱厥取太陰, 少陽; 寒厥取陽明, 少陰, 於足皆留之o

厥, 胸滿面腫者, 唇漯漯然, 暴言難, 甚則不能言, 取足陽明o

厥, 氣走喉而不能言, 手足微滿清, 大便不利, 取足少陰o

厥而腹膨膨, 多寒氣, 腹中滎滎便溲難, 取足太陰o

厥逆為病, 足暴清, 胸中若將裂, 腹腸若以刀切之, �P而不食, 脈大小皆澀o

煖取足少陰o 清取足陽明, 清則補之, 溫則瀉之o

厥逆腹滿脹, 腸鳴, 胸滿不得息, 取下胸二肋間, 咳而動應手者,

與背俞以指按之立快o 足厥喘逆, 足下清至膝, 涌泉主之o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12 / 29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14 上午 09:27
太陽中風感於寒濕發第四       

熱而痙者, 腰反折, 瘈瘲, 齒噤齘o

張仲景曰: 太陽病, 其證備, 其身體強, 几几然, 脈反沉遲者, 此為痙o 夫痙脈來,

按之築築而弦, 直上下行o 剛為病, 胸滿口噤, 臥不著席, 腳攣急, 其人必 齘齒o

太陽病o 發熱, 脈沉細為痙o 家其脈伏堅, 直上下o

太陽病, 發熱無汗惡寒, 此為剛痙o

太陽病, 發熱汗出, 不惡寒, 此為柔痙o

太陽中濕病, 其脈沉與筋平o

太陽病, 無汗, 小便少, 氣上沖胸, 口噤不能語, 欲作剛痙o

然剛痙太陽中風感於寒濕者也, 其脈往來進退, 以沉遲細異於傷寒熱病o

其治不宜發汗, 針灸為嘉, 治之以藥者, 可服葛根湯o

風痙身反折, 先取足太陽及膕中及血絡出血o

痙, 中有寒, 取三里o

痙, 取之陰蹺及三毛上, 及血絡出血o

痙, 取�s會, 百會, 及天柱, 隔俞, 上關, 光明主之o

痙, 目不眴, 刺腦戶o

痙, 脊強反折, 瘈瘲, 癲疾, 頭重, 五處主之o

痙, 互引善驚, 天沖主之o

痙, 反折, 心痛, 氣短, 小便黃閉, 長強主之o

痙, 脊強互引, 惡風, 時振栗, 喉痺, 大氣滿, 喘, 胸中鬱鬱, 身熱, 眩,

目�R�R, 項強, 寒熱, 僵仆, 不能久立, 煩滿里急, 身不安席, 大杼主之o

痙, 筋痛急互引, 肝俞主之o

熱痙, 脾俞及腎俞主之o

熱痙互引, 汗不出反折, 尻臀內痛, 似癉瘧狀, 膀胱俞主之o

痙反折互引, 腹脹腋攣, 背中怏怏, 引�J痛, 內引心, 中膂內俞主之;

從項而數脊椎, 俠脊膂而痛按之應手者, 刺之三痏立已o

痙, 互引身熱, 然谷, �g譆主之o

痙, 反目憎風, 刺絲竹空主之痙o 互引, 唇吻強, 兌端主之o 痙, 煩滿, 齦交主之o

痙, 口噤, 互引, 口乾, 小便赤黃或時不禁, 承漿主之o

痙, 口噤, 大迎主之o

痙, 不能言, 翳風主之o 痙, 先取太溪, 後取太倉之原主之o

痙, 脊強里緊, 腹中拘痛, 水分主之o 痙, 脊強, 口不開, 多唾, 大便難, 石關主之o

痙, 腹大堅, 不得息, 期門主之o

痙, 上氣, 魚際主之o

痙, 互引, 腕骨主之o

熱病汗不出, 善嘔苦o

痙, 身反折, 口噤, 善鼓頷, 腰痛不可以顧, 顧而有似拔者, 善悲, 上下取之出血,

見血立已o

痙, 身反折, 口噤, 喉痺不能言, 三里主之o

痙, 驚, 互引, 腳如結, 臑如裂, 束骨主之o

痙, 目反白多, 鼻不通利, 涕黃, 便血, 京骨主之o

痙, 脊強, 頭眩痛, 腳如結, 臑如裂, 昆侖主之o

反折, 飛揚主之o

陰陽相移發三瘧第五       

黃帝問曰: 夫瘧疾皆生於風, 其以日作, 以時發者, 何也?

岐伯對曰: 瘧之始發, 先起於毫毛, 欠伸乃作, 寒栗鼓頷, 腰脊俱痛;

寒去則內外俱熱, 頭痛如破, 渴欲冷飲o

曰: 何氣使然?

陰陽上下交爭, 虛實更作, 陰陽相移也o 陽並於陰, 則陰實而陽虛;

陽明虛則寒栗鼓頷也, 太陽虛則腰背頭項痛, 三陽俱虛則, 陰氣勝,

陰氣勝則骨寒而痛, 寒生於內, 故中外皆寒o 陽勝則外熱, 陰虛則內熱, 內外皆熱,

則喘渴, 故欲冷飲o 此皆得之夏傷於暑, 熱氣盛, 藏於皮膚之內, 腸胃之外,

此營氣之所舍也, 令人汗出空疏, 腠理開, 因得秋氣, 汗出遇風, 及得之以浴水氣,

舍於皮膚之內, 與衛氣並居, 衛氣者, 晝行於陽, 夜行於陰, 此氣得陽而外出,

得陰而內薄, 內外相薄, 是以日作o

曰: 其間日而作者, 何也?

曰: 其氣之舍深, 內薄於陽, 陽氣獨發, 陰邪內著, 陰與陽爭不得出,

是以間日而作o

曰: 其作日晏, 與其日早, 何氣使然?

曰: 邪氣客於風府, 循膂而下, 衛氣一日一夜大會於風府, 其明日日下一節,

故其作也晏o 此先客於脊背, 每至於風府則腠理開, 腠理開則邪氣入, 邪氣入則病作,

以此日作稍益晏也o 其出於風府, 日下一節, 二十一日, 下至�D骨,

二十二日入於脊內, 注於太沖之脈o 其氣上行九日, 出於缺盆之中, 其氣日高,

故作日益早o 其間日發者, 由邪氣內薄於五臟, 橫連募原, 其道遠, 其氣深, 其行遲,

不能與衛氣俱行, 不能偕出, 故間曰乃作o

曰: 衛氣每至於風府, 腠理乃發, 發則邪入, 入則病作o 今衛氣日下一節, 其氣之發,

不當風府, 其日作奈何?

曰: 風無常府, 衛氣之所發, 必開其腠理, 邪氣之所合, 則其病作o

曰: 風之與瘧, 相似同類, 而風獨常在, 瘧得有時休者何也?

曰: 風氣常留其處, 故常在, 瘧氣隨經絡, 次以內傳, 故衛氣應乃作o

曰: 瘧先寒而後熱者, 何也?

曰: 夏傷於大暑, 汗大出, 腠理開發, 因遇夏氣淒滄之小寒迫之,

藏於腠理及皮膚之中, 秋傷於風, 則病成矣o 夫寒者, 陰氣也; 風者, 陽氣也;

先傷於寒而後傷於風, 故先寒而後熱, 病以時作, 名曰寒瘧也o

曰: 先熱而後寒者, 何也?

曰: 此先傷於風, 後傷於寒, 故先熱而後寒, 亦以時作, 名曰溫瘧也o

其但熱而不寒者, 陰氣先絕, 陽氣獨發, 則熱而少氣, 煩冤, 手足熱是而欲嘔者,

名曰癉瘧o

曰: 經言有餘者瀉之, 不足者補之, 今熱為有餘, 寒為不足; 夫瘧之寒, 湯火不能溫;

及其熱, 冰水不能寒, 此皆有餘不足之類o 當此之時, 良工不能止,

必待其自衰乃刺之何也?

曰: 經言無刺熇熇之熱, 無刺渾渾之脈, 無刺漉漉之汗, 為其病逆, 未可治也o

夫瘧之始發也, 陽氣並於陰, 當是之時, 陽虛陰盛而外無氣, 故先寒栗也; 陰氣逆極,

則復出之陽, 陽與陰並於外, 則陰虛而陽實, 故先熱而渴o 夫瘧氣並於陽, 則陽勝,

並於陰, 則陰勝; 陰勝者則寒, 陽勝者則熱o 瘧者, 風寒之暴氣不常, 病極則復至o

病之發也o 如火之熱, 如風雨不可當也o 故經曰: 方其盛必毀, 因其衰也, 事必大昌o

此之謂也o 夫瘧之未發也, 陰未並陽, 陽未並陰, 因而調之, 真氣乃安, 邪氣乃亡o

故工不能治已發, 為其氣逆也o 瘧之且發也, 陰陽之且移也, 必從四末始o 陽已傷,

陰從之, 故氣未並, 先其時, 堅束其處, 令邪氣不得入, 陰氣不得出, 審候見之,

在孫絡者, 盛堅而血者, 皆取之, 此其往而未得並者也o

曰: 瘧不發其應何也?

曰: 瘧者, 必更盛更虛, 隨氣之所在o 病在陽則熱而脈躁, 在陰則寒而脈靜o

極則陰陽俱衰, 衛氣相離, 故病得休, 衛氣集則復病o

曰: 時有間二日, 或至數日發, 或渴或不渴, 其故何也?

曰: 其間曰: 邪氣與衛氣客於六腑而相失, 時不相得, 故休數日乃發也o 陰陽更勝,

或甚或不甚, 故或渴或不渴o

曰: 夏傷於暑, 秋必病瘧, 今不必應者, 何也?

曰: 此應四時也o 其病異形者, 反四時也o 其以秋病者寒甚, 以冬病者寒不甚,

以春病者惡風, 以夏病者多汗o

曰: 溫瘧與寒瘧者, 皆安舍? 其在何臟?

曰: 溫瘧者, 得之於冬, 中於風寒, 寒氣藏於骨髓之中, 至春則陽氣大發,

寒氣不能出, 因遇大暑, 腦髓鍊, 肌肉消, 腠理發泄, 或有所用力, 邪氣與汗皆出o

此病藏在腎, 其氣先從內出之於外o 如是者, 陰虛而陽盛, 陽盛則熱矣;

衰則氣反復入, 復入則陽虛, 陽虛則寒矣o 故先熱而後寒, 名日溫瘧o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13 / 29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14 上午 09:27
曰: 癉瘧何如?

曰: 肺素有熱, 氣盛於身, 厥氣逆上, 中氣實而不外泄, 因有所用力, 腠理開,

風寒舍於皮膚之內分肉之間而發, 發則陽氣盛, 陽氣盛而不衰則病矣o 其氣不反之陰,

故但熱而不寒, 氣內臟於心而外舍於分肉之間, 令人消爍脫肉, 故名曰癉瘧o

瘧脈滿大急, 刺背俞, 用中針, 傍五胠俞各一, 適肥瘦出血o

瘧脈小實急, 灸脛少陰, 刺指井o

瘧脈緩大虛, 便用藥, 不宜用針o

凡治瘧, 先發如食頃, 乃可以治過之則失時o 一, 瘧不渴, 間日而作o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14 / 29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14 上午 09:27
《九卷》曰: 取足陽明o

《素問》刺足太陽o 渴而間日作o

《九卷》曰: 取手少陽o

《素問》刺足少陽o

一, 溫瘧汗不出, 為五十九刺o

一, 足太陽瘧, 令人腰痛頭重, 寒從背起, 先寒後熱, 渴, 渴止汗乃出, 難已,

間日作, 刺膕中出血o

一, 足少陽瘧, 令人身體解�k, 寒不甚, 惡見人, 心愓愓然, 熱多汗出甚, 刺足少陽o

一, 足陽明瘧, 令人先寒, 酒淅酒淅, 寒甚久乃熱, 熱去汗出,

喜見日月光火氣乃快然, 刺足陽明, 跗上及調沖陽o

一, 足太陽瘧, 令人不樂, 好太息, 不嗜食, 多寒少熱, 汗出, 病至則善嘔,

嘔已乃衰, 即取之足太陰o

一, 足少陰瘧, 令人嘔吐甚, 多寒少熱, 欲閉戶牖而處, 其病難已, 取太溪o

一, 足厥陰瘧, 令人腰痛, 少腹滿, 小便不利如癃狀, 非癃也o 數噫恐懼, 氣不足,

腹中悒悒, 刺足厥陰o

一, 肺瘧, 令人心寒, 寒甚熱, 熱間善驚, 如有所見者, 刺手太陰, 陽明o

一, 心瘧, 令人煩心甚, 欲得見清水, 寒多, 不甚熱, 刺手少陰, 是謂神門o

一, 肝瘧, 令人色蒼蒼然, 其狀若死者, 刺足厥陰見血o

一, 脾瘧, 令人病寒腹中痛, 熱則腸中鳴, 鳴已汗出, 刺足太陰o

一, 腎瘧, 令人淒淒然, 腰脊痛, 宛轉大便難, 目眴眴然, 手足寒, 刺足太陽, 少陰o

一, 胃瘧, 令人且病寒, 善飢而不能食, 食而支滿腹大, 刺足陽明, 太陰橫脈出血o

一, 瘧發身熱, 刺跗上動脈, 開其空, 出血立寒o

一, 瘧方欲寒, 刺手陽明, 太陰, 足陽明, 太陰o

一, 諸瘧如脈不見者, 刺十指間出血, 血去必已o 先視身之赤如小豆者, 盡取之o

一, 十二瘧者, 其發各不同時, 察其病形, 以知其何脈之病o 先其發時,

如一食頃而刺之, 一刺則衰, 二刺則知, 三刺則已; 不已, 刺舌下兩脈出血,

不已刺中盛經出血, 又刺項以下俠脊者, 必已o 舌下兩脈者, 廉泉穴也o

一, 刺瘧者, 必先問其病之所先發者, 先刺之o

先頭痛及重者, 先刺頭上及兩額兩眉間出血;

先項背痛者, 先刺之;

先腰脊痛者, 先刺�^中出血;

先手臂痛者, 先刺手少陰, 陽明十指間;

先足脛痠痛者, 先刺足陽明十指間出血o

風瘧, 發則汗出惡風, 刺足三陽經背俞之血者o 脛痠痛, 按之不可, 名曰胕髓病,

以鑱針針絕骨出其血, 立已o 身體小痛, 刺諸陰之井無出血, 間日一刺o

�瘧, 神庭及百會主之o

�瘧, 上星主之, 先取�g譆, 後取天牖, 風池, 大杼o

瘧, 取完骨及風池, 大杼, 心俞, 上�A, �g譆, 陰都, 太淵, 三間, 合谷, 陽池,

少澤, 前谷, 後溪, 腕骨, 陽谷, 俠溪, 至陰, 通谷, 京骨皆主之o

瘧, 振寒, 熱甚狂言, 天樞主之o

瘧, 熱盛, 列缺主之o

瘧, 寒厥及熱厥, 煩心善噦, 心滿而汗出, 刺少商出血立已o

熱瘧口乾, 商陽主之o

瘧, 寒甚, 陽溪主之o

風瘧, 汗不出, 偏歷主之o

瘧, 面赤腫, 溫溜主之o

痎瘧, 心下脹滿痛, 上氣, 灸手五里, 左取右, 右取左o

瘧, 項痛, 因忽暴逆, 掖門主之o

瘧發有四時, 面上赤, �R�R無所見, 中渚主之o

瘧食時發, 心痛, 悲傷不樂, 天井主之o

風瘧, 支正主之o

虐, 背膂振寒, 項痛引肘腋, 腰痛引少腹, 四肢不舉, 小海主之o

瘧, 不知所苦, 大都主之o

瘧, 多寒少熱, 大鍾主之o

瘧, 咳逆心悶不得臥o 嘔甚, 熱多寒少, 欲閉戶牖而處, 寒厥足熱, 太溪主之o

瘧, 熱少氣, 足胻寒不能自溫, �P脹切痛引心, 復溜主之o

瘧, 不嗜食, 厲兌主之o

瘧, 瘈瘲, 驚, 股膝重, 胻轉筋, 頭眩痛, 解溪主之o

瘧, 日西發, 臨泣主之o

瘧, 振寒, 腋下腫, 丘墟主之o

瘧, 從胻起, 束骨主之o

瘧, 多汗, 腰痛不能俯仰, 目如脫, 項如拔o 昆崙主之o

瘧, 實則腰背痛, 虛則鼽衄, 飛揚主之o

瘧, 頭重, 寒從背起, 先寒後熱, 渴不止, 汗乃出, 委中主之o

瘧, 不渴, 間日作, 飛揚主之o

 

卷之八        

五臟傳病發寒熱第一上       

黃帝曰: 五臟相通, 移皆有次o 五臟有病, 則各傳其所勝o 不治, 法三月, 若六月,

若三日, 若六日, 傳五臟而當死, 故曰: 別於陽者, 知病從來; 別於陰者,

知死生之期, 言至其所困而死者也o 是故風者, 百病之長也o 今風寒客於人,

使人毫毛畢直, 皮膚閉而為熱, 當是之時, 可汗而發; 或痺不仁, 腫痛,

當是之時可湯熨, 及火灸, 刺而去o 弗治, 病入舍於肺, 名曰肺痺, 發咳上氣o

弗治, 肺即傳而行之肝, 病名曰肝痺, 一名曰厥, �J痛出食, 當是之時, 可按可刺o

弗治, 肝傳之脾, 病名曰脾風, 發癉, 腹中熱, 煩心汗出黃癉, 當此之時, 可按可藥,

可浴o

弗治, 脾傳之腎, 病名曰疝瘕, 少腹煩冤而痛, 汗出一名曰盅, 當此之時, 可按可藥o

弗治, 腎傳之心, 病筋脈相引而急, 名之日瘈, 當此之時, 可灸可藥o

弗治, 十日法當死o 腎傳之心, 心即復反傳而之肺, 發寒熱, 法當三歲死o

此病之次也o 然其卒發者, 不必治於傳, 其傳化有不以次者, 懮恐悲喜怒,

令不得以其次, 故令人大病矣o 因而喜, 大虛, 則腎氣乘矣, 怒則肝氣乘矣,

悲則肺氣乘矣, 恐則脾氣乘矣, 懮則心氣乘矣, 此其道也o 故病有五, 五五二十五變,

及其傳化o 傳, 乘之名也o

大骨枯槁, 大肉陷下, 胸中氣滿, 喘息不便, 其氣動形, 期六月死o 真臟脈見,

乃予之期日o

大骨枯槁, 大肉陷下, 胸中氣滿, 喘息不便, 內痛引肩項, 期一月死, 真臟脈見,

乃予之期日o

大骨枯槁, 大肉陷下, 胸中氣滿, 喘息不便, 內痛引肩項, 身熱, 脫肉破膕,

真臟脈見, 十日之內死o

大骨枯槁, 大肉陷下, 肩髓內消, 動作益衰, 真臟未見, 期一歲死o 見其真臟,

乃予之期日o

大骨枯槁, 大肉陷下, 胸中氣滿, 腹內痛, 心中不便, 肩項身熱, 破膕脫肉, 目眶陷,

真臟脈見, 目不見人, 立死; 其見人者, 至其所不勝之時而死o

急虛中身卒至, 五臟閉絕, 脈道不通, 氣不往來, 譬之墮溺, 不可為期o

其脈絕不來, 若一呼五六至, 其形肉不脫, 真臟雖不見猶死o

真肝脈至, 中外急, 如循刀刃責責然, 如按琴瑟弦, 色青白不澤, 毛折乃死o

真心脈至, 堅而搏, 如循薏苡子累累然, 色赤黑不澤, 毛折乃死o

真肺脈至, 大而虛, 如以毛羽中人膚, 色赤白不澤, 毛折乃死o

真脾脈至, 弱而乍疏乍數, 色青黃不澤, 毛折乃死o

真腎脈至, 搏而絕, 如指彈石辟辟然, 色黑黃不澤, 毛折乃死o

諸真臟脈見者, 皆死不治o

曰: 寒熱瘰�u, 在於頸腋者, 何氣所生?

曰: 此皆鼠痿, 寒熱之毒氣, 稽於脈而不去者也o 鼠痿之本, 皆在於臟,

其末上出頸腋之間, 其浮於脈中, 未著於肌肉而外為膿血者, 易去也o

曰: 去之奈何?

曰: 清從其本, 引其末, 可使衰去, 而絕其寒熱o 審按其道以予之, 徐往徐來以去之o

其小如麥者, 刺知, 三刺已o 決其死生, 反其目視之, 其中有赤脈從上下貫瞳子者;

見一脈一歲死; 見一脈半一歲半死; 見二脈二歲死; 見三脈半三歲半死;

見三脈三歲死o 赤脈不下貫瞳子者可治o

曰: 人有善病寒熱者, 何以候之?

曰: 小骨弱肉者, 善病寒熱o 顴骨者, 骨之本也o 顴大則骨大, 顴小則骨小o

皮薄而肉弱無�N, 其臂懦懦然, 其地色炱然, 不與其天同色, 污然獨異, 此其候也o

然臂薄者, 其髓不滿, 故善病寒熱o 風感則為寒熱o 皮寒熱, 皮不可附席, 毛發焦,

鼻槁臘, 不得汗, 取三陽之絡, 補手太陰o 肌寒熱, 病肌痛, 毛發焦, 唇槁臘,

不得汗o 取三陽於下, 以去其血者, 補太陰以出其汗, 骨寒熱, 痛無所安, 汗注不休,

齒未槁, 取其少陰於陰股之絡: 齒已槁, 死不治, 骨厥亦然o 男子如盅, 女子如阻,

身體腰脊如解, 不欲食, 先取涌泉見血, 視跗上盛者, 盡出血o

灸寒熱之法: 先取項大椎, 以年為壯數, 次灸橛骨, 以年為壯數, 視背俞陷者灸之,

舉臂肩上陷者灸之, 兩季�J之間灸之, 外踝上絕骨之端灸之, 足小指次指之間灸之,

�H下陷脈灸之, 外踝後灸之, 缺盆骨上切之堅動如筋者灸之, 膺中陷骨間灸之,

掌束骨下灸之, 臍下關元三寸灸之, 毛際動脈灸之, 膝下三寸分間灸之, 足陽明灸之,

跗上動脈灸之, 巔上一灸之, 取犬所嚙處灸之, 即以犬傷病法三炷灸之,

凡當灸二十九處o 寒熱頭痛, 喘喝, 目不能視, 神庭主之o 其目泣出, 頭不痛者,

聽會主之o 寒熱頭痛如破, 目痛如脫, 喘逆煩滿, 嘔吐, 流汗難言, 頭維主之o

寒熱刺腦戶o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15 / 29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14 上午 09:29
五臟傳病發寒熱第一下       

寒熱取五處, 及天池, 風池, 腰俞, 長強, 大杼, 中膂內俞, 上�A, 齗交, 上關,

關元, 天牖, 天容, 合谷, 陽溪, 關沖, 中渚, 陽池, 消濼, 少澤, 前谷, 腕骨,

陽谷, 少海, 然谷, 至陰, 昆侖主之o

寒熱骨痛, 玉枕主之o

寒熱懈懶, 淫濼脛痠, 四肢重痛, 少氣難言, 至陽主之o

肺寒熱, 呼吸不得臥, 咳上氣, 嘔味, 喘, 氣相追逐, 胸滿�J膺急, 息難, 振栗,

脈鼓, 氣膈, 胸中有熱, 支滿不嗜食, 汗不出, 腰脊痛, 肺俞主之o

寒熱心痛, 循循然與背相引而痛, 胸中悒悒不得息, 咳唾血, 多涎, 煩中善饐,

食不下, 嘔逆, 汗不出, 如瘧狀, 目�R�R, 汨出悲傷, 心俞主之o

咳而嘔, 鬲寒, 食不下, 寒熱, 皮肉骨痛, 少氣不得臥, 胸滿支兩�J, 鬲上兢兢,

�J痛腹瞋, 胸脘暴痛, 上氣, 肩背寒痛, 汗不出, 喉痺, 腹中痛, 積聚, 默然嗜臥,

怠惰不欲動, 身常濕, 心痛, 膈俞主之o

咳而�J滿急, 不得息, 不得反側, 腋�J下與臍相引, 筋急而痛, 反折, 目上視, 眩,

目中循循然, 眉頭痛, 驚狂, 衄, 少腹滿, 目�R�R, 生白翳, 咳引胸痛, 筋寒熱,

唾血短氣, 鼻酸, 肝俞主之o

寒熱, 食多身贏瘦, 兩�J引痛, 心下賁痛, 心如懸, 下引臍, 少腹急痛, 熱, 面黑,

目�R�R, 久喘咳, 少氣, 溺濁赤, 腎俞主之o

骨寒熱, 溲難, 腎俞主之o

寒熱頭痛, 水溝主之o

寒熱頸瘰�u, 大迎主之o

肩痛引項, 寒熱, 缺盆主之o

寒熱汗不出, 胸中熱滿, 天�A主之o

寒熱肩腫, 引胛中痛, 肩臂酸, 臑俞主之o

寒熱項�u適, 耳鳴無聞, 引缺盆肩中熱痛, 麻痺不舉, 肩貞主之o

寒熱�u, 目不明, 咳上氣, 唾血, 肩中俞主之o

寒熱�u適, 胸中滿, 有大氣, 缺盆中滿痛者死, 外潰不死, 肩痛引項, 臂不舉,

缺盆中痛, 汗不出, 喉痺, 咳嗽血, 缺盆主之o

咳上氣, 喘, 暴喑不能言, 及舌下挾縫青脈, 頸有大氣, 喉痺, 咽中乾, 急不得息,

喉中鳴, 翕翕寒熱, 項腫肩痛, 胸滿腹皮熱, 衄, 氣哽心痛, 隱疹頭痛, 面皮赤熱,

身肉盡不仁, 天突主之o

肺系急, 胸中痛, 惡寒, 胸滿悒悒然, 善嘔膽, 胸中熱, 喘, 逆氣, 氣相追逐,

多濁唾, 不得息, 肩背風, 汗出, 面腹腫, 膈中食饐, 不下食, 喉痺, 肩息肺脹,

皮膚骨痛, 寒熱煩滿, 中府主之o

寒熱胸滿, 頭痛, 四肢不舉, 腋下腫, 上氣, 胸中有聲, 喉中鳴, 天池主之o

咳, �J下積聚, 喘逆, 臥不安席, 時寒熱, 期門主之o

寒熱, 腹脹瞋, 怏怏然不得息, 京門主之o

寒濯濯, 心煩, 手臂不仁, 唾沫, 唇乾引飲, 手腕攣, 指肢痛, 肺脹, 上氣,

耳中生風, 咳喘逆, 痺, 臂痛, 嘔吐, 飲食不下, 膨膨然, 少商主之o

唾血, 時寒時熱, 瀉魚際, 補尺澤o 臂厥, 肩膺胸滿痛, 目生白翳, 眼眥赤筋,

掌中熱, 乍寒乍熱, 缺盆中相引痛, 數欠, 喘不得息, 臂內廉痛, 上膈, 飲已煩滿,

太淵主之o

寒熱胸背急, 喉痺, 咳上氣喘, 掌中熱, 數欠伸, 汗出善忘, 四肢厥逆, 善笑, 溺白,

列缺主之o

胸中彭彭然, 甚則交兩手兩瞀, 暴痺喘逆, 刺經渠, 及天府o 此謂之大俞o

寒熱咳嘔沫, 掌中熱, 虛則肩背寒栗, 少氣不足以息, 寒厥, 交兩手而瞀, 口沫出;

實則肩背熱痛, 汗出, 四肢暴腫, 身濕搖, 時寒熱, 飢則煩, 飽則善面色變,

口噤不開o

惡風泣出, 列缺主之o

煩心咳, 寒熱善噦, 勞宮主之o

寒熱, 唇口乾, 喘息, 目急痛, 善驚, 三間主之o

胸中滿, 耳前痛, 齒痛, 目赤痛, 頸腫, 寒熱, 渴飲輒汗出, 不飲則皮乾熱,

曲池主之o

寒熱頸�u適, 咳嗽呼吸難, 灸五里, 左取右, 右取左o

寒熱頸�u適, 肩臂不可舉, 臂臑, 臑俞主之o

風寒熱, 液門主之o

寒熱頸頷腫, 後溪主之o

寒熱善嘔, 商丘主之o

嘔厥寒, 時有微熱, �J下支滿, 喉痛, 嗌乾, 膝外廉痛, 淫濼脛痠, 腋下腫, 馬刀痿,

唇腫, 吻傷痛, 太沖主之o

心如懸, 陰厥, 腳臑後廉急, 不可前卻, 血癰腸澼便膿血, 足跗上痛, 舌卷不能言,

善笑, 足痿不收履, 溺青赤白黃黑, 青取井, 赤取滎, 黃取輸, 白取經, 黑取合o

血痔泄後重, 腹痛如癃狀, 狂仆必有所扶持; 及大氣涎出, 鼻孔中痛, 腹中常鳴,

骨寒熱無所安, 汗出不休, 復留主之o

男子如盅, 女子如阻, 寒熱少腹偏腫, 陰谷主之o

少腹痛, 飧泄出糜, 次指間熱, 若脈陷, 寒熱身痛, 唇乾不得汗出, 毛髮焦,

脫肉少氣, 內有熱, 不欲動搖, 泄膿血, 腰引少腹痛, 暴驚, 狂言非常,

巨虛下廉主之o

胸中滿, 腋下腫, 馬刀痿, 善自嚙舌頰, 天牖中腫, 淫濼脛痠, 頭眩, 枕骨頷腮腫,

目澀身痺, 洒淅振寒, 季�J支滿, 寒熱, 胸�J腰腹膝外廉痛, 臨泣主之o

寒熱頸腫, 丘墟主之o

寒熱頸腋下腫, 申脈主之o

寒熱痠�u, 四肢不舉, 腋下腫, 馬刀痿, 喉痺, 髀膝脛骨搖, 酸痺不仁, 陽輔主之o

寒熱, 髀脛不收, 陽交主之o

寒熱, 腰痛如折, 束骨主之o

寒熱目�R�R, 善咳, 喘逆, 通谷主之o

寒熱善唏, 頭重足寒, 不欲食, 腳攣, 京骨主之o

寒熱篡反出, 承山主之o

寒熱篡後出, 瘈瘲, 腳�H痠重, 戰栗不能久立, 腳急腫, 跗痛筋足攣, 少腹痛引喉嗌,

大便難, 承筋主之o

跟厥膝急, 腰脊痛引腹, 篡陰股熱, 陰暴痛, 寒熱膝痠重, 合陽主之o

經絡受病人腸胃五臟積發伏梁息賁肥氣痞氣奔豚第二       

黃帝問曰: 百病始生, 三部之氣, 所傷各異, 願聞其會o

岐伯對曰: 喜怒不節則傷於臟, 臟傷則病起於陰; 清濕襲虛, 則病起於下; 風雨襲虛,

則病起於上o 是謂三部o 至其淫泆, 不可勝數o 風雨寒熱, 不得虛邪, 不能獨傷人,

卒然逢疾風暴雨而不病者, 蓋無虛邪, 不能獨傷人o 此必因虛邪之風, 與其身形,

兩虛相搏, 乃客其形o 兩實相逢, 中人肉間o 其中於虛邪也, 因其天時, 與其身形o

參以虛實, 大病乃成o 氣有定舍, 因處為名, 上下內外, 分為三貞o

是故虛邪之中人也, 始於皮膚o 皮膚緩, 則腠理開, 腠理開則邪從毛髮入, 入則稍深,

稍深則毛髮立, 洒然, 皮膚痛, 留而不去, 則傳舍於絡o 在絡之時, 痛於肌肉,

其病時痛時息, 大經乃代o 留而不去, 傳舍於經o 在經之時, 洒淅善驚o 留而不去,

傳舍於俞, 在俞之時, 六經不通, 四肢節痛, 腰脊乃強, 留而不去, 傳舍於伏沖之脈o

在伏沖之脈時, 身體重痛o 留而不去, 傳舍於腸胃o 在腸胃之時, 賁響腹脹,

多寒則腸鳴, 飧泄食不化, 多熱則溏出糜o 留而不去, 傳舍於腸胃之外, 募原之間,

留著於脈, 稽留而不去, 息而成積o 或著孫絡, 或著絡脈, 或著經脈, 或著俞脈,

或著於伏沖之脈, 或著於膂筋, 或著於腸胃之募原, 上連於緩筋, 邪氣淫泆,

不可勝論o 其著孫絡之脈而成積, 往來上下, 臂手, 孫絡之居也, 浮而緩,

不能拘積而止之, 故往來移行, 腸間之水, 湊滲注灌, 濯濯有音, 有寒則腹�P滿雷引,

故時切痛o 其著於陽明之經, 則俠臍而居, 飽則益大, 飢則益小o 其著於緩筋也,

似陽明之積, 飽則痛, 飢則安o 其著于腸胃之募原也, 痛而外連于緩筋也, 飽則安o

飢則痛, 其著於伏沖之脈者, 揣之應手而動, 發手則熱氣下於兩股, 如湯沃之狀o

其著於膂筋, 在腸後者, 飢則積見, 飽則積不見, 按之弗得o 其著於俞脈者,

閉塞不通, 津液不下, 而空竅乾o 此邪氣之從外入內, 從上下者也o

曰: 積之始生, 至其已成, 奈何?

曰: 積之始也, 得寒乃生, 厥上乃成積o 其成奈何?

曰: 厥氣生足溢, 足溢生脛寒, 脛寒則脈血凝泣, 寒氣上, 於腸胃, 入於腸胃則�P脹,

�P脹則腸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 日以成積o 卒然盛食多飲, 則脈滿o 起居不節,

用力過度, 則絡脈傷, 陽絡傷則血外溢, 溢則衄血; 陰絡傷則血內溢, 溢則便血o

腸外之絡傷則血溢於腸外, 腸外有寒, 汁沫與血相搏, 則並合凝聚,

不得散而成積矣o 矣然外中於寒, 若內傷於懮怒, 則氣上逆, 氣上逆則六俞不通,

溫氣不行, 凝血蘊裹而不散, 津液凝澀, 著而不去, 而積皆成矣o

曰: 其生於陰者奈何?

曰: 懮思傷心; 重寒傷肺; 忿怒傷肝; 醉飽入房, 汗出當風則傷脾; 用力過度,

入房汗出浴水, 則傷腎o 此內外三部之生病也o 察其所痛, 以知其應, 有餘不足,

當補則補, 當瀉則瀉, 無逆天時, 是為至治o

曰: 人之善病腸中積聚者, 何以候之?

曰: 皮薄而不澤, 肉不堅而淖澤, 如此則腸胃惡, 惡則邪氣留止, 積聚乃作,

腸胃之間, 寒溫下次, 邪氣乃至, 畜積留止o 大聚乃起o

曰: 病有身體腰髀股胻皆腫, 環臍而痛, 是謂何病?

曰: 名曰伏梁o 此風根也, 不可動; 動之為水溺澀之病o 病有少腹盛,

左右上下皆有根者, 名曰伏梁也o 裹大膿血, 居腸胃之外, 不可治之, 每切按之致死,

此下則因陰, 必下膿血, 上則迫胃脘, 出隔俠胃脘內癰o 此久病也o 難治,

居臍上為逆, 居臍下為順, 勿動亟奪, 其氣溢於大腸, 而著於肓, 肓之原在臍下,

故環臍而痛也o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16 / 29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14 上午 09:29
難經》曰: 心之積名曰伏梁, 起於臍上, 上至心下, 大如臂o 久久不愈, 病煩心,
心痛o 以秋庚辛日得之, 腎病傳心, 心當傳肺, 肺以秋王, 不受邪, 因留結為積o

《難經》曰: 肺之積名曰息賁, 在右�J下, 覆大如杯o 久久不愈, 病酒酒惡寒,

氣逆喘咳, 發肺癰o 以春甲乙日得之, 心病傳肺, 肺當傳肝, 肝以春王, 不受邪,

因留結為積o

曰: 病�J下滿, 氣逆行, 三二歲不已, 是為何病?

曰: 病名息賁o 此不妨於食, 不可灸刺, 積為道引服藥o 藥不能獨治也o

《難經》曰: 肝之積名日肥氣, 在左�J下, 如覆杯, 有頭足如龜鱉狀o 久久不愈,

發咳逆, 瘧連歲不已, 以季夏戊己日得之, 肺病傳肝, 肝當傳脾, 脾以季夏王不受邪,

因留結為損, 此與息賁略同o

《難經》曰: 脾之積名日痞氣, 在胃脘, 覆大如盤o 久久不愈, 病四肢不收, 發黃疸,

飲食不為肌膚o 以冬壬癸日得之, 肝病傳脾, 脾當傳腎, 腎以冬王, 不受邪,

因留結為積o

《難經》曰: 腎之積名曰賁肫, 發於少腹, 上至心下, 若豚狀, 或上或下無時o

久不已, 令人喘逆, 骨痿少氣o 以夏丙丁日得之, 脾病傳腎, 腎當傳心, 心以夏王,

不受邪, 因留結為積也o

息賁時唾血, 巨闕主之o

腹中積, 上下行, 懸樞主之o

疝積胸中痛, 不得息, 天容主之o

暴心腹痛, 疝積時發上沖心, 雲門主之o

心下大堅, 肓俞, 期門及中脘主之o

臍下疝, 繞臍痛, 沖胸不得息, 中極主之o

賁肫, 上腹�P堅, 痛引陰中, 不得小便, 兩丸鶱, 陰交主之o

臍下疝, 繞臍痛, 石門主之o

奔肫氣上, 腹�P痛, 口強不能言, 莖腫先引腰, 後引小腹, 腰臗少腹堅痛, 下引陰中,

不得小便, 兩丸鶱, 石門主之o

奔肫, 寒氣入小腹, 時欲嘔, 傷中溺血, 小便數, 背臍痛, 下引陰, 腹中窘急欲湊,

後泄不止, 關元主之o

奔肫, 上搶心, 甚則不得息, 忽忽少氣, 尺厥, 心煩痛, 飢不能食, 善寒中腹脹,

引�J而痛, 小腹與脊相控暴痛, 時窘之後, 中極主之o

腹中積聚時切痛, 商曲主之o

臍下積聚疝瘕, 胞中有血, 四滿主之o

臍疝繞臍而痛, 時上沖心, 天樞主之o

氣疝煩嘔, 面腫, 奔肫, 天樞主之o

奔肫, 卵上入, 痛引莖, 歸來主之o

奔肫上下, 期門主之o

疝瘕, 髀中急痛, 循�J上下搶心, 腹痛積聚, 府舍主之o

奔肫腹腫, 章門主之o

少腹積聚, 勞宮主之o

環臍痛o 陰鶱兩丸縮, 腹堅痛不得臥, 太沖主之o

寒疝, 下至腹腠膝腰, 痛如清水; 小腹諸疝, 按之下至膝上伏兔中寒; 疝痛, 腹脹滿,

痿瘚少氣, 陰市主之o

大疝腹堅, 丘墟主之o

五臟六腑脹第三       

黃帝問曰: 脈之應於寸口, 如何而脹?

岐伯對曰: 其至大堅直以澀者脹也o

曰: 何以知其臟腑之脹也?

曰: 陰為臟, 而陽為腑也o

曰: 夫氣之令人脹也, 在於血脈之中耶? 抑臟腑之內乎?

曰: 二者皆在焉, 然非脹之舍也o

曰: 願聞脹舍?

曰: 夫脹者, 皆在於腑臟之外, 排臟腑而廓胸�J, 脹皮膚, 故命曰脹o

曰: 臟腑之在內也, 若匣匱之藏禁器也, 各有次舍, 異名而同處, 一域之中,

其氣各異, 願聞其故o

曰: 夫胸腹者, 臟腑之城廓; 膻中者, 心主之中宮也; 胃者, 太倉也; 咽喉小腸者,

傳道也; 胃之五竅者, 閭里之門戶也; 廉泉玉英者, 津液之道路也o 故五臟六腑,

各有畔界, 其病各有形狀o 營氣循脈, 衛氣逆為脈脹o 衛氣並血脈循分肉為膚脹o

取三里瀉之, 近者一下, 遠者三下, 無問虛實, 工在疾瀉也o

曰: 願聞脹形?

曰:

心脹者, 煩心短氣, 臥不得安;

肺脹者, 虛滿而喘咳;

肝脹者, �J下滿而痛引少腹;

脾脹者, 苦噦, 四肢煩悗, 體重不能衣;

腎脹者, 腹滿引背, 怏怏然腰髀痛;

胃脹者, 腹滿胃脘痛, 鼻聞焦臭, 妨於食, 大便難;

大腸脹者, 脹鳴而痛, 寒則泄食不化;

小腸脹者, 少腹脹�P, 引腰而痛;

膀胱脹者, 小腹滿而氣癃;

三焦脹者, 氣滿於皮膚中, 殼殼然而不堅;

膽脹者, �J下痛脹, 口苦, 好太息, 凡此諸脹, 其道在一, 明知逆順, 針數不失o

瀉虛補實, 神去其室o 致邪失正, 真不可定o 粗工所敗, 謂之夭命, 補虛瀉實,

神歸其室, 久塞其空, 謂之良工o

曰: 脹者焉生, 何因而有名?

曰: 衛氣元在身也, 常並脈循分肉, 行有逆順, 陰陽相隨, 乃得天和, 五臟皆治,

四時皆敘, 五谷乃化, 然而厥氣在下, 營衛留止, 寒氣逆上, 真邪相攻, 兩氣相薄,

乃合為脹o

曰: 何以解惑了o

曰: 合之於真, 三合而得o

曰: 無問虛實, 工在疾瀉, 近者一下, 遠者三下, 今有三而不下, 其過焉在?

曰: 此言陷於肉肓而中氣穴者也o 不中氣穴而氣內閉藏; 不陷肓, 則氣不行;

不越中肉則衛氣相亂, 陰陽相逆, 其於脹也, 當瀉而不瀉, 故氣不下o 三而不下,

必更其道, 氣下乃止, 不下復起, 可以萬全, 惡有殆者乎o 其於脹也, 必審其診,

當瀉則瀉, 當補則補, 如鼓之應桴, 惡有不下者乎o

心脹者, 心俞主之, 亦取列缺o

肺脹者, 肺俞主之, 亦取太淵o

肝脹者, 肝俞主之, 亦取太沖o

脾脹者o 脾俞主之, 亦取太白o

腎脹者, 腎俞主之o 亦取太溪o

胃脹者, 中脘主之, 亦取章門o

大腸脹者, 天樞主之o

小腸脹者, 中�A主之o

膀胱脹者, 曲骨主之o

三焦脹者, 石門主之o

膽脹者, 陽陵泉主之o

五臟六腑之脹, 皆取三里o 三里者, 脹之要穴也o

David168 说...

之脹之鼓脹腸覃石瘕第四       

黃帝問曰: 水與膚脹, 鼓脹, 腸覃, 石瘕, 何以別之?

岐伯對曰: 水之始起也, 目窠上微腫, 如新臥起之狀, 項脈動, 時咳, 陰股間寒,

足脛腫, 腹乃大, 其水已成也o 以手按其腹, 隨手而起, 如裹水之狀, 此其候也o

膚脹者, 寒氣客於皮膚之間, 殼殼然不堅, 腹大, 身盡腫, 皮膚厚, 按其腹,

腹陷而不起, 腹色不變, 此其候也o 鼓脹者, 腹身皆腫大, 與膚脹等, 其色蒼黃,

腹筋起, 此其候也o 腸覃者, 寒氣客於腸外, 與衛氣相搏, 正氣不得營, 因有所系,

瘕而內著, 惡氣乃起, 息肉乃生o 其始生也, 大如雞卵, 稍以益大, 至其成也,

如懷子狀, 久者離歲, 按之則堅, 推之則移, 月事時下, 此其候也o 石瘕者,

生於胞中, 寒氣客於子門, 子門閉塞, 氣不通, 惡血當瀉不瀉, 血衃乃留止,

日以益大, 狀如懷子, 月事不以時下, 皆生於女子, 可導而下之o

曰: 膚脹鼓脹可刺耶?

曰: 先刺其腹之血絡, 後調其經, 亦刺去其血脈o

曰: 有病心腹滿, 旦食則不能暮食, 此為何病?

曰: 此名為鼓脹o 治之以雞矢醴, 一劑知, 二劑已o

曰: 其時有復發者, 何也?

曰: 此食飲不節, 故時有病也o 雖然, 其病且已時, 故當病氣聚于腹也o 風水膚脹,

為五十七刺, 取皮膚之血者, 盡取之o 徒水, 先取環谷下三寸, 以排針刺之而藏之,

引而內之, 入而復出, 以盡其水; 必堅束之, 束緩則煩悶, 束急則安靜o 間日一刺之,

水盡乃止; 飲閉藥, 方刺之時徒飲之, 方飲無食, 方食無飲, 無食他食, 百三十五日o

水腫, 人中盡滿, 唇反者死o 水溝主之o

水腫大臍平, 灸臍中, 腹無理不治o

水脹, 水氣行皮中, 陰交主之o

水腫腹大, 水脹, 水氣行皮中, 石門主之o

石水, 痛引�J下脹, 頭眩痛, 身盡熱, 關元主之o

振寒大腹石水, 四滿主之o

石水, 刺氣沖o

石水, 章門及然谷主之o

石水, 天泉主之o

腹中氣盛, 腹脹逆, 不得臥, 陰陵泉主之o

水腫留飲, 胸�J支滿, 刺陷谷出血, 立已o

水腹脹, 皮腫, 三里主之o

胞中有大疝瘕積聚, 與陰相引而痛, 苦涌泄上下出, 補尺澤, 太溪,

手陽明寸口皆補之o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18 / 29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14 上午 09:30
腎風發風水面胕腫第五       

黃帝問曰: 少陰何以主腎, 腎何以主水?

岐伯時對曰: 腎者, 至陰也, 至陰者, 盛水也o 肺者, 太陰也o 少陰者, 冬脈也,

其本在腎, 其末在肺, 皆積水也o

曰: 腎何以聚水而生病?

曰: 腎者, 胃之關也o 關門不利, 故聚水而從其類; 上下溢於皮膚, 故為胕腫o

胕腫者, 聚水而生病也o

曰: 諸水皆主於腎乎?

曰: 腎者, 牝臟者o 地氣上者, 屬於腎而生水液, 故曰至陰o

勇而勞甚則腎汗出, 腎汗出逢於風, 內不得於腑臟, 外不得越於皮膚, 客於玄府,

行於皮里, 傳為胕腫, 本之於腎, 名曰風水o

曰: 有病腎風者, 面胕龐然壅, 害於言, 可刺否?

曰: 虛不當刺, 不當刺而刺, 後五日, 其氣必至o

曰: 其至何如?

曰: 至必少氣, 時熱從胸背上至頭, 汗出, 手熱, 口乾苦渴, 小便黃, 目下腫,

腹中鳴, 身重難行, 月事不來, 煩而不能食, 不能正偃, 正偃則咳甚, 病名曰風水o

曰: 願聞其說o

曰: 邪之所湊, 其氣必虛, 陰虛者, 陽必湊之, 故少氣時熱而汗出, 小便黃o

小便黃者, 少腹氣中有熱也; 不能正偃者, 胃中不和也; 正偃則咳甚, 上迫肺也o

諸有水氣者, 微腫先見於目下o

曰: 何以言之?

曰: 水者, 陰也; 目下, 亦陰也; 腹者, 至陰之所居, 故水在腹者, 必使目下腫;

真氣上逆, 故口苦舌乾; 臥不得正偃, 正偃則咳出清水也o 諸水病者, 皆不得臥,

臥則驚, 驚則咳甚也o 腹中鳴者, 病本於胃也; 薄脾則煩不能食; 食不下者,

胃脘膈也; 身重難以行者, 胃脈在足也; 月事不來者, 胞脈閉也o 胞脈者,

屬心而絡於胞中, 今氣上迫肺, 心氣不得下通, 故月事不來也o

曰: 有病龐然如水氣狀, 切其脈大緊, 身無痛者, 形不瘦, 不能食, 食少, 名為何病?

曰: 病主在腎, 名曰腎風o 腎風而不能食, 善驚不已o 心氣痿者死o

風水面腫, 臣虛上廉主之o 面胕腫, 上星主之o 先取�g譆, 後取天牖, 風池o

風水面胕腫, 沖陽主之o

風水面胕腫, 顏黑, 解溪主之o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19 / 29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14 上午 09:30
卷之九        

大寒內薄骨髓陽逆發頭痛第一       

黃帝問曰: 病頭痛, 數歲不已, 此何病也?

岐伯對曰: 當有所犯大寒, 內至骨髓o 骨髓者, 以腦為主, 腦逆, 故令頭痛齒亦痛o

陽逆頭痛, 胸滿不得息, 取人迎o

厥頭痛, 面若腫起而煩心, 取足陽明, 太陽o

厥頭痛, 頭脈痛, 心悲喜泣, 視頭動脈反盛者, 乃刺之, 盡去血, 後調足厥陰o

厥頭痛, �g善忘, 按之不得, 取頭面左右動脈, 後取足太陰o

厥頭痛, 員員而痛, 瀉頭上五行, 行五o 先取手少陰, 後取足少陰o

厥頭痛, 項先痛, 腰脊為應, 先取天柱, 後取足太陽o

厥頭痛, 痛甚, 耳前後脈涌, 熱, 先瀉其血, 後取足太陽, 少陰o

厥頭痛, 痛甚, 耳前後脈涌, 有熱, 瀉其血, 後取足太陽o

真頭痛, 痛甚, 腦盡痛, 手足寒至節, 死不治o

頭痛不可取於俞o 有所擊墜, 惡血在內, 若內傷痛, 痛未已, 可即刺之, 不可遠取o

頭痛不可刺者, 大痺為惡, 風日作者, 可令少愈, 不可已o

頭半寒痛, 先取手少陽, 陽明, 後取足少陽, 陽明o

頷痛, 刺手陽明, 與頷之盛脈出血o

項痛不可俯仰, 刺足太陽; 不可顧, 刺手太陽o

頷痛, 刺足陽明曲周動脈見血, 立已, 按經刺人迎, 立已o

頭痛, 目窗及天沖, 風池主之o

厥頭痛, 孔最主之o

厥頭痛, 面腫起, 商丘主之o

寒氣客於五臟六腑發卒心痛胸痺心疝三蟲第二       

厥心痛, 與背相引, 善瘈, 如從觸其心, 身傴僂者, 腎心痛也o 先取京骨, 昆侖,

發針立已, 不已取然谷o

厥心痛, 暴泄, 腹脹滿, 心痛尤甚者, 胃心痛也o 取大都, 太白o

厥心痛, 如錐刺其心, 心痛甚者, 脾心痛也o 取然谷, 太溪o

厥心痛, 色蒼蒼如死灰狀, 終日不得太息者, 肝心痛也o 取行間, 太沖o

厥心痛, 臥若徒居, 心痛乃間, 動作痛益甚, 色不變者, 肺心痛也o 取魚際, 太淵o

真心痛, 手足清至節, 心痛甚, 旦發夕死, 夕發旦死o 心痛不可刺者, 中有盛聚,

不可取於俞o 腸中有蟲瘕, 有�`咬, 不可取以小針o

心腹痛, 發作腫聚, 往來上下行, 痛有休止, 腹中熱, 喜涎出, 是�`蟲咬也o

以手聚按而堅持之, 無令得移, 以大針刺之, 久持之, 蟲不動, 乃出針o

心痛引腰脊, 欲嘔, 刺足少陰o

心痛腹脹, 澀澀然, 大便不利, 取足太陰o

心痛引背不得息, 刺足少陰o 不已, 取手少陰o

心痛引少腹滿, 上下無常處, 溲便難, 刺足厥陰o

心痛, 但短氣不足以息, 刺手太陰o

心腹中卒痛而汗出, 石門主之o

心痛有三蟲, 多羨, 不得反側, 上脘主之o

心痛身寒, 難以俯仰, 心疝氣沖冒, 死不知人, 中脘主之o

心痛上搶心, 不欲食, 支痛引鬲, 建里主之o

胸�J背相引痛, 心下溷溷, 嘔吐多唾, 飲食不下, 幽門主之o

胸痺逆氣, 寒厥急煩心, 善嘔, 噦�g, 胸滿激呼, 胃氣上逆, 心痛, 太淵主之o

心膨膨痛, 少氣不足以息, 尺澤主之o

心痛, 咳乾嘔, 煩滿, 俠白主之o

卒心中痛, 瘈瘲互相引, 肘內廉痛, 心敖敖然, 間使主之o

心痛, 衄噦嘔血, 驚恐畏人, 神氣不足, �^門主之o

心痛卒咳逆, 曲澤主之o 出血則已o

卒心痛, 汗出, 大敦主之o 出血立已o

胸痺引背時寒, 間使主之o

胸痺心痛, 肩肉麻木, 天井主之o

胸痺心痛, 不得息, 痛無常處, 臨泣主之o

心疝暴痛, 取足太陰, 厥陰, 盡刺之血絡o

喉痺舌卷, 口乾煩心, 心痛, 臂表痛不可及頭, 取關沖o

在手小指次指爪甲去端如韭葉許o

邪在肺五臟六腑受病發咳逆上氣第三       

邪在肺, 則病皮膚痛, 發寒熱, 上氣喘, 汗出, 咳動肩背, 取之膺中外俞,

背三椎之傍, 以手疾按之, 快然乃刺之, 取缺盆中以越之o

黃帝問曰: 肺之令人咳何也?

岐伯對曰: 五臟六腑皆令人咳, 非獨肺也o 皮毛者, 肺之合也o 皮毛先受邪氣,

邪氣以從其合o 其寒飲食入胃, 從肺脈上至於肺, 則肺寒, 肺寒則內外合邪,

因而客之, 則為肺咳o 五臟各以其時受病, 非其時各傳以與之o 人與天地相參,

故五臟各以治時, 感於寒則受病也, 微則為咳, 甚則為泄為痛o 乘秋則肺先受邪,

乘春則肝先受之, 乘夏則心先受之, 乘至陰則脾先受之, 乘冬則腎先受之o

肺咳之狀: 咳而喘息有音, 甚則唾血o

心咳之狀: 咳則心痛, 喉中喝喝如梗狀, 甚則咽腫喉痺o

肝咳之狀: 咳則胠痛, 甚不可以轉, 轉作兩�J下滿o

脾咳之狀: 咳則右胠下痛, 陰陰引肩背, 甚則咳涎, 不可以動, 動則咳劇o

腎咳之狀: 咳則腰背相引而痛, 甚則咳涎o

五臟久咳, 乃移於六腑o 脾咳不已, 則胃受之o 胃咳之狀, 咳而嘔, 嘔甚則長蟲出o

肝咳不已, 則膽受之o 膽咳之狀, 咳嘔膽汁o

肺咳不已, 則大腸受之o 大腸咳之狀, 咳而遺矢o

心咳不已, 則小腸受之o 小腸咳之狀, 咳而失氣, 氣與咳俱失o

腎咳不已, 則膀胱受之o 膀胱咳之狀, 咳而遺尿o

久咳不已, 則三焦受之o 三焦咳之狀, 咳而腹滿不欲飲食o

此皆聚於胃, 關於肺, 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腫氣逆o

治臟者, 治其俞; 治腑者, 治其合; 浮腫者, 治其經o 秋傷於濕, 冬生咳嗽o

曰: 《九卷》言振埃, 刺外經而去陽病, 願卒聞之o

曰: 陽氣大逆, 上滿於胸中, 憤�P肩息, 大氣逆上, 喘喝坐伏, 病咽噎不得息,

取之天容o 其咳上氣, 窮詘胸痛者, 取之廉泉o 取之天容者, 深無一里o 取廉泉者,

血變乃止o

咳逆上氣, 魄戶及氣舍, �g譆主之o

咳逆上氣, 咽喉鳴喝喘息, 扶突主之o

咳逆上氣唾沫, 天容及行間主之o

咳逆上氣, 咽喉癰腫, 呼吸短氣, 喘息不通, 水突主之o

咳逆上氣, 喘不能言, 華蓋主之o

咳逆上氣, 唾喘短氣不得息, 口不能言, 膻中主之o

咳逆上氣, 喘不得息, 嘔吐胸滿, 不得飲食, 俞府主之o

咳逆上氣, 羨出多唾, 呼吸喘悸, 坐臥不安, 彧中主之o

胸滿咳逆, 喘不得息, 嘔吐, 煩滿, 不得飲食, 神藏主之o

胸�J榰滿, 咳逆上氣, 呼吸多喘, 濁沫膿血, 庫房主之o

咳喘不得息, 坐不得臥, 呼吸氣索, 咽不得, 胸中熱, 雲門主之o

胸�J榰滿, 不得俯仰, 潰癰, 咳逆上氣, 咽喉喝有聲, 太溪主之o

咳逆不止, 三焦有水氣, 不能食, 維道主之o

咳逆煩悶不得臥, 胸中滿, 喘不得息, 背痛, 太淵主之o

咳逆上氣, 舌乾�J痛, 心煩肩寒, 少氣不足以息, 腹脹喘, 尺澤主之o

咳, 乾嘔煩滿, 俠白主之o

咳, 上氣, 喘不得息, 暴癉內逆, 肝肺相傳, 鼻口出血, 身脹, 逆息不得臥,

天府主之o 淒淒寒嗽, 吐血, 逆氣, 驚, 心痛, 手少陰�^主之o

咳而胸滿, 前谷主之o

咳, 面赤熱, 支溝主之o

咳, 喉中鳴, 咳唾血, 大鍾主之o

肝受病及衛氣留積發胸�J滿痛第四       

邪在肝, 則病兩�J中痛, 寒中, 惡血在內, 胻節時腫, 善瘈o

取行間以引�J下, 補三里以溫胃中, 取血脈以散惡血, 取耳間青脈以去其瘈o

黃帝問曰: 衛氣留於脈中, 蓄積不行, 苑蘊不得常所, 榰�J中滿, 喘呼逆息者,

何以去之?

伯高對曰: 其氣積於胸中者, 上取之; 積於腹中者, 下取之; 上下皆滿者, 傍取之o

積於上者, 瀉人迎, 天突, 喉中; 蓄積於下者, 瀉三里與氣街; 上下皆滿者,

上下皆取之, 與季�J之下一寸, 重者雞足取之o 診視其脈, 大而強急, 及絕不至者,

腹皮絞甚者, 不可刺也o 氣逆上, 刺膺中陷者, 與�J下動脈o

胸滿, 嘔無所出, 口苦舌乾, 飲食不下, 膽俞主之o

胸滿呼吸喘喝, 窮詘窘不得息, 刺入人迎, 入四分o 不幸殺人o

胸滿痛, 璇璣主之o

胸�J榰滿, 痛引胸中, 華蓋主之o

胸�J榰滿, 痺痛骨疼, 飲食不下, 嘔逆, 氣上煩心, 紫宮主之o

胸中滿, 不得息, �J痛骨疼, 喘逆上氣, 嘔吐, 煩心, 玉堂主之o

胸�J榰滿, 鬲塞飲食不下, 嘔吐食復出, 中庭主之o

胸�J榰滿, 痛引膺, 不得息, 悶亂煩滿, 不得飲食, 靈墟主之o

胸�J榰滿, 不得息, 咳逆, 乳癰, 洒淅惡寒, 神封主之o

胸�J榰滿, 鬲逆不通, 呼吸少氣, 喘息不得舉臂, 步廊主之o

胸�J榰滿, 喘逆上氣, 呼吸肩息, 不知食味, 氣戶主之o

喉痺, 胸中暴逆, 先取沖脈, 後取三里, 雲門, 皆瀉之o

胸�J榰滿, 卻引背痛, 臥不得轉側, 胸鄉主之o

傷憂悁思氣積, 中脘主之o

胸滿馬刀, 臂不得舉, 淵腋主之o

大氣不得息, 息即胸�J中痛, 實則其身盡寒, 虛則百節盡縱, 大包主之o

胸中暴滿, 不得眠, 輒筋主之o

胸�J榰滿, 瘈瘲, 引臍腹痛, 短氣煩滿, 巨闕主之o

�J下積氣結痛, 梁門主之o

傷食�J下滿, 不能轉展反側, 目青而嘔, 期門主之o

胸�J榰滿, 勞官主之o

多臥善唾, 胸滿腸鳴, 三間主之o

胸滿不得息, 頭頷腫, 陽谷主之o

胸�J脹, 腸鳴切痛, 太白主之o

暴脹, 胸�J榰滿, 足寒, 大便難, 面唇白, 時嘔血, 太沖主之o

胸�J榰滿, 惡聞人聲與木音, 巨虛上廉主之o

胸�J榰滿, 寒如風吹狀, 俠溪主之o

胸滿, 善太息, 胸中膨膨然, 丘墟主之o

胸�J榰滿, 頭痛, 項內寒, 外丘主之o

�J下榰滿, 嘔吐逆, 陽陵泉之o

邪在心膽及諸臟腑發悲恐太息口苦不樂及驚第五       

黃帝問曰: 有口苦取陽陵泉o 口苦者, 病名為何? 何以得之o

岐伯對曰: 病名曰膽癉o 夫膽者, 中精之府; 五臟取決於膽, 咽為之使o 此人者,

數謀慮不決, 膽氣上溢, 而口為之苦o 治之以膽募俞o 在陰陽十二官相使中o

善怒而不欲食, 言益少, 刺足太陰o 怒而多言, 刺足少陽o

短氣心癉, 悲怒逆氣, 怒狂易, 魚際主之o

心痛善悲, 厥逆, 懸心如飢之狀, 心澹澹而驚, 大陵及間使主之o

心澹澹而善驚恐, 心悲, 內關主之o

善驚, 悲不樂, 厥, 脛足下熱, 面盡熱, 渴, 行間主之o

脾虛令人病寒不樂, 好太息, 商丘主之o

色蒼蒼然, 太息, 如將死狀, 振寒, 溲白, 便難, 中封主之o

心如懸, 哀而亂, 善恐, 嗌內腫, 心惕惕恐, 如人將捕之, 多羨出, 喘, 少氣,

吸吸不足以息, 然谷主之o

驚, 善悲不樂, 如墮墬, 汗不出, 面塵黑, 病飢不欲食, 照海主之o

膽眩寒厥, 手臂痛, 善驚, 妄言, 面赤, 泣出, 腋門主之o 大驚乳痛, 梁丘主之o

邪在心, 則病心痛, 善悲, 時眩仆, 視有余不足, 而調其俞o

膽病者, 善太息o 口苦o 嘔宿水, 心下澹澹, 善恐, 如人將捕之, 嗌中吤吤然,

數唾, 候在足少陽之本末, 亦視其脈之陷下者灸之o 其寒熱者取陽陵泉o

邪在膽, 逆在胃, 膽液泄, 則口苦, 胃氣逆則嘔苦汁, 故曰嘔膽o 取三里以下胃逆,

刺足少陽血絡以閉膽, 調其虛實以去其邪o

脾受病發四肢不用第六       

黃帝問曰: 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

岐伯對曰: 四肢者, 皆稟氣於胃, 而不得至經, 必因脾乃得稟o 今脾病,

不能為胃行其津液, 四肢不得稟水谷氣, 氣日以衰, 脈道不通, 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

故不用焉o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20 / 29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14 上午 09:30
曰: 脾不主時, 何也?

曰: 脾者, 土也, 土者, 中央, 常以四時長四臟, 各十八日寄治, 不獨主時o

脾者土臟, 常著胃土之精也o 土者生萬物而法天地, 故上下至頭足不得主時o

曰: 脾與胃以募相連耳, 而能為之行津液何也?

曰: 足太陰者, 三陰也, 其脈貫胃屬脾絡嗌, 故太陰為之行於三陰o 陽明者表也,

五臟六腑之海也, 亦為之行氣於三陽o 臟腑各因其經而受氣於陽明, 故為胃行津液o

身重骨痠, 不相知, 太白主之o

脾胃大腸受病發腹脹滿腸中鳴短氣第七       

邪在脾胃, 則病肌肉痛o 陽氣有余, 陰氣不足, 則熱中善飢; 陽氣不足, 陰氣有余,

則寒中腸鳴腹痛; 陰陽俱有余, 若俱不足, 則有寒有熱o 皆調其三里o

飲食不下, 鬲咽不通, 邪在胃脘o 在上脘則抑而下之; 在下脘則散而去之o

胃病者, 腹�P脹, 胃脘當心而痛, 上榰兩�J, 鬲咽不通, 食飲不下, 取三里o

腹中雷鳴, 氣上沖胸, 喘, 不能久立, 邪在大腸也, 刺肓之原, 巨虛上廉, 三里o

腹中不便, 取三里o 盛則瀉之, 虛則補之o 大腸病者, 腸中切痛而鳴濯濯,

冬日重感於寒則泄, 當臍而痛, 不能久立, 與胃同候, 取巨虛上廉o

腹滿大便不利, 腹大, 上走胸嗌喝喝然, 取足少陰o

腹滿, 食不化, 向向然, 不得大便, 取足太陰o

腹痛, 刺臍左右動脈o 已刺, 按之立已, 不已, 刺氣街, 按之立已o

腹暴痛滿, 按之不下, 取太陽經絡血者, 則已o 又刺少陰俞去脊椎三寸傍五,

用員利針, 刺已, 如食頃久, 立已o 必視其經之過於陽者數刺之o

腹滿不能食, 刺脊中o

腹中氣脹, 引脊痛, 食飲多身羸瘦, 名曰食�ko 先取脾俞, 後取季�Jo

大腸轉氣按之如覆杯, 熱引胃痛, 脾氣寒, 四肢急, 煩不嗜食, 脾俞主之o

胃中寒脹, 食多身體羸瘦, 腹中滿而鳴, 腹�P風厥, 胸�J榰滿, 嘔吐, 脊急痛, 筋攣,

食不下, 胃俞主之o

頭痛, 食不下, 腸鳴, 臚脹, 欲嘔時泄, 三焦俞主之o

腹滿臚脹, 大便泄, 意舍主之o 臚脹水腫, 食飲不下, 多寒胃倉主之o

寒中傷飽, 食飲不化, 瞋脹, 心腹胸�J榰滿脹, 脈虛則生百病, 上脘主之o

腹脹不通, 寒中傷飽, 食飲不化, 中脘主之o

飲食不化, 入腹還出, 下脘主之o

腸中常鳴, 時上沖心, 灸臍中o

心滿氣逆, 陰都主之o 大腸寒中, 大便乾, 腹中切痛, 肓俞主之o

腹中盡痛, 外陵主之o

腸鳴相逐, 不可傾側, 承滿主之o

腹脹善滿, 積氣, 關門主之o

飲食不下, 腹中雷鳴, 大便不節, 小便赤黃, 陽綱主之o

腹脹腸鳴, 氣上沖胸, 不能久立, 腹中痛濯濯o 冬日重感於寒則泄, 當臍而痛,

腸胃間游氣切痛, 食不化, 不嗜食, 身腫, 俠臍急, 天樞主之o

腹中有大熱不安, 腹有逆氣, 暴腹脹滿, 癃, 淫濼, 氣沖主之o

腹滿痛, 不得息, 正仰臥, 屈一膝, 伸一股, 並刺氣沖, 針上入三寸, 氣至瀉之o

寒氣腹滿, 癃, 淫濼, 身熱, 腹中積聚疼痛, 沖門主之o

腹中腸鳴, 盈盈然, 食不化, �J痛不得臥, 煩, 熱中不嗜食, 胸�J榰滿, 喘息而沖,

鬲嘔, 心痛及傷飽, 身黃羸瘦, 章門主之o

腸鳴而痛, 溫留主之o

腸腹時寒, 腰痛不得臥, 手三里主之o

腹中有寒氣, 隱白主之o

腹滿向向然, 不便, 心下有寒痛, 商丘主之o

腹中熱, 若寒, 腹善鳴, 強欠, 時內痛, 心悲, 氣逆, 腹滿, 漏谷主之o 已刺內踝上,

氣不止, 腹脹而氣快然引肘�J下, 皆主之o

腹中氣脹, 嗑嗑不嗜食, �J下滿, 陰陵泉主之o

喘, 少氣不足以息, 腹滿, 大便難, 時上走胸中鳴, 脹滿, 口舌乾, 口中吸吸, 善驚,

咽中痛, 不可納食, 善怒, 驚恐不樂, 大鍾主之o

嗌乾, 腹瘈痛, 坐起目�R�R, 善怒多言, 復溜主之o

寒, 腹脹滿, 厲兌主之o

腹大不嗜食, 沖陽主之o

厥氣上逆, 太溪主之o

大腸有熱, 腸鳴腹滿, 俠臍痛, 食不化, 喘, 不能久立, 巨虛上廉主之o

腸中寒, 脹滿善�g, 聞食臭, 胃氣不足, 腸鳴腹痛泄, 食不化, 心下脹, 三里主之o

腹滿, 胃中有熱, 不嗜食, 懸鍾主之o

大腸實則腰背痛, 寒痺轉筋, 頭眩痛; 虛則鼻衄癲疾, 腰痛濈濈然汗出,

令人欲食而走o 承筋主之o 取腳下三折, 橫視盛者出血o

腎小腸受病發腹脹腰痛引背少腹控睪第八       

邪在腎, 則病骨痛陰痺o 陰痺者, 按之而不得, 腹脹腰痛, 大便難, 肩背頸項強痛,

時眩o 取之湧泉, 昆侖, 視有血者, 盡取之o

少腹控睪, 引腰脊, 上沖心肺, 邪在小腸也o 小腸者, 連睪系, 屬於脊, 貫肝肺,

絡心系o 氣盛則厥逆, 上沖腸胃, 動肝肺, 散於肓, 結於臍, 故取肓原以散之,

刺太陰以予之, 取厥陰以下之, 取巨虛下廉以去之, 按其所過之經以調之o

小腸病者, 少腹痛, 腰脊控睪而痛, 時窘之後, 耳前熱, 若寒甚, 若獨肩上熱甚,

及手小指次指間熱, 若脈陷者, 此其候也o

黃帝問曰: 有病厥者, 診右脈沉堅, 左脈浮遲, 不知病生安在?

岐伯對曰: 冬診之, 右脈固當沉堅, 此應四時; 左脈浮遲, 此逆四時o 左當主病,

診左在腎, 頗關在肺, 當腰痛o

曰: 何以言之?

曰: 少陰脈貫腎絡肺, 今得肺脈, 腎為之病, 故為腰痛o

足太陽脈, 令人腰痛, 引項脊尻背如重狀o 刺其�^中, 太陽正經出血, 春無見血o

少陽令人腰痛, 如以針刺其皮中, 循循然不可府仰, 不可以左右顧o

刺少陽成骨之端出血o 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獨起者o 夏無見血o

陽明令人腰痛, 不可以顧, 顧如有見者, 善悲o 刺陽明於骭前三痏, 上下和之出血,

秋無見血o

足少陰令人腰痛, 痛引脊內廉o 刺足少陰於內踝上二痏, 春無見血, 若出血太多,

虛不可復o

厥陰之脈, 令人腰痛, 腰中如張弓弩弦o 刺厥陰之脈, 在�H踵魚腹之外,

循之累累然乃刺之o 其病令人言默默然不慧, 刺之三痏o

解脈令人腰痛, 痛引肩, 目�R�R然, 時遺溲o 刺解脈在膝筋分肉間,

在外廉之橫脈出血, 血變而止o

同陰之脈, 令人腰痛, 痛如小錘居其中, 怫然腫o 刺同陰之脈, 在外踝上絕骨之端,

為三痏o

解脈令人腰痛如裂, 常如折腰之狀, 善怒o 刺解脈, 在�^中結絡如黍米,

刺之血射以黑, 見赤血乃已o

陽維之脈, 令人腰痛, 痛上怫然腫o 刺陽維之脈, 脈與太陽合�H下間, 去地一尺所o

衡絡之脈, 令人腰痛, 得俯不得仰, 仰則恐仆o 得之舉重傷腰, 衡絡絕傷, 惡血歸之o

刺之在�^陽之筋間, 上�^數寸衡居, 為二痏出血o

會陰之脈, 令人腰痛, 痛上濈然汗出, 汗乾令人欲飲, 飲已欲走o 刺直陽之脈上三痏,

在蹻上�^下三寸所橫居, 視其盛者出血o

飛陽之脈, 令人腰痛, 痛上怫然, 甚則悲以恐o 刺飛陽之脈, 在內踝上二寸,

少陰之前與陰維之會o

昌陽之脈, 令人腰痛, 痛引膺, 目�R�R然, 甚則反折, 舌卷不能言o 刺內筋為二痏,

在內踝上大筋前太陰後, 上踝二寸所o

散脈令人腰痛而熱, 熱甚而煩, 腰下如有橫木居其中, 甚則遺溲o

刺散脈在膝前骨肉分間, 絡外廉束脈為三痏o

肉里之脈令人腰痛, 不可以咳, 咳則筋攣o 刺肉里之脈為二痏, 在太陽之外,

少陽絕骨之端o 腰痛俠脊而痛, 至頭几几然, 目�R�R欲僵仆o 刺足太陽�^中出血o

腰痛引少腹控�O, 不可以俯仰o 刺腰尻交者, 兩髁胂上, 以月死生為痏數, 發針立已o

腰痛上寒, 取足太陽, 陽明; 痛上熱, 取足厥陰; 不可以俯仰, 取足少陽; 中熱而喘,

取足少陰, �^中血絡o

腰痛上寒, 實則脊急強, 長強主之o

小腹痛控睪引腰脊, 疝痛, 上沖心, 腰脊強, 溺黃赤, 口乾, 小腸俞主之o

腰脊痛強引背少腹, 俯仰難, 不得仰息, 腳痿重, 尻不舉, 溺赤, 腰以下至足清不仁,

不可以坐起, 膀胱俞主之o 腰痛不可以俯仰, 中膂內俞主之o

腰脊痛而清, 善傴, 睪跳鶱, 上�A主之o

腰痛怏怏不可以俯仰, 腰以下至足不仁, 入脊, 腰背寒, 次�A主之o 先取缺盆,

後取尾�D與八�Ao

腰痛, 大便難, 飧泄, 腰尻中寒, 中�A主之o

腰痛脊急, �J中滿, 小腹堅急, 志室主之o

腰脊痛, 惡風, 少腹滿堅, 癃閉下重, 不得小便, 胞肓主之o

腰痛�D寒, 俯仰急難, 陰痛下重, 不得小便, 秩邊主之o

腰痛控睪, 小腹及股, 卒俯不得仰, 刺氣街o

腰痛不得轉側, 章門主之o

腰痛不可以久立俯仰, 京門及行間主之o

腰痛少腹痛, 下�A主之o

腰痛, 不可俯仰, 陰陵泉主之o

腰痛, 少腹滿, 小便不利如癃狀, 羸瘦, 意恐懼, 氣不足, 腹中怏怏, 太沖主之o

腰痛, 少腹痛, 陰包主之o

腰痛大便難, 湧泉主之o

腰脊相引如解, 實則閉癃, 淒淒腰脊痛嗜臥, 口中熱; 虛則腰痛, 寒厥煩心悶,

大鍾主之o

腰痛引脊內廉, 復溜主之o 春無見血, 若太多, 虛不可復o

腰痛, 不能舉足少坐, 若下車躓地, 脛中燆燆然, 申脈主之o

腰痛如小錘居其中, 怫然腫痛, 不可以咳, 咳則筋縮急, 諸節痛, 上下無常, 寒熱,

陽輔主之o

腰痛不可舉, 足跟中踝後痛, 腳痿, 僕參主之o

腰痛俠脊至頭, 几几然, 目�R�R, 委中主之o

腰痛得俯不得仰, 仰則恐仆, 得之舉重, 惡血歸之, 殷門主之o

腰脊尻股臀陰寒大痛, 虛則血動, 實則熱痛, 痔篡痛, 尻脽中痛, 大便直出,

承扶主之o

三焦膀胱受病發少腹腫不得小便第九       

少腹腫痛, 不得小便, 邪在三焦約o 取之足太陽大絡, 視其絡脈與厥陰小絡結而血者;

腫上及胃脘, 取三里o

三焦病者, 腹脹氣滿, 少腹尤堅, 不得小便, 窘急, 溢則為水, 留則為脹o

候在足太陽之外大絡, 絡在太陽, 少陽之間, 赤見於脈, 取委陽o

膀胱病者少腹偏腫而痛, 以手按之則欲小便而不得, 眉上熱,

若脈陷及足小指外側及脛踝後皆熱者, 取委中o 病在少腹痛, 不得大小便, 病名曰疝o

得寒則少腹脹, 兩股間冷o 刺腰髁間, 刺而多之盡靈, 病已o 少腹滿大, 上走胸至心,

索索然身時寒熱, 小便不利, 取足厥陰o 胞轉不得溺, 少腹滿, 關元主之o

小便難, 水脹滿, 出少, 胞較不得溺, 曲骨主之o

少腹脹急, 小便不利, 厥氣上頭巔, 漏谷主之o

溺難, 痛, 白濁, 卒疝, 少腹腫, 咳逆嘔吐, 卒陰跳, 腰痛不可以俯仰, 面蒼黑, 熱,

腹中�P滿, 身熱, 厥痛, 行間主之o

少腹中滿, 熱閉不得溺, 足五里主之o

少腹中滿, 小便不利, 湧泉主之o

筋急身熱, 少腹堅腫, 時滿, 小便難, 尻股寒, 髀樞痛引季�J, 內控八�A, 委中主之o

陰胞有寒, 小便不利, 承扶主之o

三焦約內閉發不得大小便第十       

內閉不得溲, 刺足少陰, 太陽與�A上, 以長針o 氣逆, 取其太陰, 陽明o 厥甚,

取少陰, 陽明動者之經o

三焦約, 大小便不通, 水道主之o

大便難, 中注及太白主之o

大便難, 大鍾主之o

足厥陰脈動喜怒不時發�W疝遺溺癃第十一       

黃帝問曰: 刺節言去衣者, 刺關節之支絡者, 願聞其詳o

岐伯對曰: 腰脊者, 人之關節; 股胻者, 人之趨翔; 莖睪者, 身中之機, 陰精之候,

津液之道路也o 故飲食不節, 喜怒不時, 津液內流, 而下溢於睪, 水道不通,

日大不休, 俯仰不便, 趨翔不能, 滎然有水, 不上不下o �b石所取, 形不可匿,

裳不可蔽, 名曰去衣o

曰: 有癃者, 一日數十溲, 此不足也; 身熱如炭, 項膺如格, 人仰躁盛, 喘息氣逆,

此有餘也; 太陰脈微細如發者, 此不足者也o 其病安在?

曰: 病在太陰, 其盛在胃, 頗在肺, 病名曰厥, 死不治o 此得五有餘二不足o

曰: 何謂五有餘, 二不足?

曰: 所謂五有餘者, 病之氣有餘也; 二不足者, 亦病氣之不足也o 今外得五有余,

內得二不足, 此其不表不裏, 亦死證明矣o

狐疝驚悸少氣, 巨闕主之o

陰疝引睪, 陰交主之o

少腹痛, 溺難, 陰下縱, 橫骨主之o

少腹疝, 臥善驚, 氣海主之o

暴疝痛少腹大熱, 關元主之o

陰疝氣疝, 天樞主之o

�W疝, 大巨及地機, 中封主之o

陰疝痿莖中痛, 兩丸騫痛, 不可仰臥, 刺氣街主之o

陰疝, 沖門主之o

男子陰疝, 兩丸上下, 小腹痛, 五樞主之o

陰股內痛, 氣逆, 狐疝走上下, 引少腹痛, 不可俯仰, 商丘主之o

狐疝, 太沖主之o

陰跳遺溺, 小便難而痛, 陰上入腹中, 寒疝陰挺出, 偏大腫, 腹臍痛, 腹中悒悒不樂,

大敦主之o

腹痛上搶心, 心下滿, 癃, 莖中痛, 怒瞋不欲視, 泣出, 長太息, 行間主之o

�W疝, 陰暴痛, 中封主之o

疝, 癃, 臍少腹引痛, 腰中痛, 中封主之o

氣癃, 小便黃, 氣滿, 虛則遺溺, 身時寒熱, 吐逆, 溺難, 腹滿, 石門主之o

氣癃�W疝, 陰急, 股樞臑內廉痛, 交信主之o

陰跳腰痛o 實則挺長, 寒熱, 攣, 陰暴痛, 遺溺, 偏大, 虛則暴癢, 氣逆, 腫睪,

卒疝, 小便不利如癃狀, 數噫, 恐悸, 氣不足, 腹中悒悒, 少腹痛, 嗌中有熱,

如有瘜肉狀, 背攣不可俯仰o 蠡溝主之o

丈夫�W疝, 陰跳, 痛引篡中, 不得溺, 腹中支�J下榰滿, 閉癃, 陰痿, 後時泄,

四肢不收, 實則身疼痛, 汗不出, 目�R�R然無所見, 怒欲殺人, 暴痛引腰下節,

時有熱氣, 筋攣膝痛, 不可屈伸, 狂如新發, 衄, 不食, 喘呼, 少腹痛引嗌, 足厥痛,

湧泉主之o 癃疝, 然谷主之o

卒疝, 少腹痛, 照海主之o 病在左, 取右, 右取左o 立已o

陰暴起, 疝, 四肢淫濼, 心悶, 照海主之o

疝, 至陰主之o

遺溺, 關門及神門, 委中主之o

胸滿膨膨然, 實則癃閉, 腋下腫痛, 虛則遺溺, 腳急, 兢兢然, 筋急痛, 不得大小便,

腰痛引腹, 不得俯仰, 委陽主之o

氣癃, 中�A主之o

氣癃溺黃, 關元及陰陵泉主之o

氣癃, 小便黃, 氣滿, 虛則遺溺, 石門主之o

癃, 遺溺, 鼠鼷痛, 小便難而白, 期門主之o

小便難, 竅中熱, 實則腹皮痛, 虛則癢搔, 會陰主之o

小腸有熱, 溺赤黃, 中脘主之o

溺黃, 下廉主之o

小便黃赤, 完骨主之o

小便黃, 腸鳴相逐, 上廉主之o

勞癉, 小便赤難, 前谷主之o

足太陽脈動發下部痔脫肛第十二       

痔痛, 攢竹主之o

痔, 會陰主之o 凡痔與陰相通者, 死o 陰中諸病, 前後相引痛, 不得大小便, 皆主之o

痔, 骨蝕, 商丘主之o

痔, 篡痛, 飛揚, 委中及承扶主之o

痔, 篡痛, 承筋主之o

脫肛, 下利, 氣街主之o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21 / 29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14 上午 09:30
卷之十        

陰受病發痺第一上       

黃帝問曰: 周痺之在身也, 上下移徙, 隨其脈上下, 左右相應, 間不容空o

願聞此痛在血脈之中耶? 將在分肉之間乎? 何以致是? 其痛之移也, 間不及下針;

其�J痛之時, 不及定治而痛已止矣o 何道使然?

岐伯對曰: 此眾痺也, 非周痺也o 此各在其處, 更發更止, 更居更起, 以左應右,

以右應左o 非能周也, 更發更休o 刺此者, 痛雖已止, 必刺其處, 勿令復起o

曰: 周痺何如?

曰: 周痺在於血脈之中, 隨脈以上, 循脈以下, 不能左右, 各當其所o 其痛從上下者,

先刺其下以遏之, 後刺其上以脫之; 其痛從下上者, 先刺其上以遏之,

後刺其下以脫之o

曰: 此病安生? 因何有名?

曰: 風, 寒, 濕氣客於分肉之間, 迫切而為沫o 沫得寒則聚, 聚則排分肉而分裂,

分裂則痛, 痛則神歸之, 神歸之則熱, 熱則痛解, 痛解則厥, 厥則他痺發,

發則如是o 此內不在臟, 而外未發於皮, 獨居分肉之間, 真氣不能周, 故名曰周痺o

故刺痺者, 必先循切其上下之大經, 視其虛實, 及大絡之血結而不通者,

及虛而脈陷空者而調之, 熨而通之, 其瘈緊者, 轉引而行之o

曰: 何以候人之善病痺者?

少俞對曰: 粗理而肉不堅者善病痺o 欲知其高下, 視其三部o

曰: 刺有三變, 何也?

曰: 有刺營者, 有刺衛者, 有刺寒痺之留經者o 刺營者出血, 刺節者出氣,

刺寒痺者內熱o

曰: 營, 衛, 寒痺之為病奈何?

曰: 營之生病也, 寒熱少氣, 血上下行o 衛之生病也, 氣痛時來去, 怫愾賁響,

風寒客於腸胃之中o 寒痺之為病也, 留而不去, 時痛而皮不仁o

曰: 刺寒痺內熱奈何?

曰: 刺布衣者, 用火焠之o 刺大人者, 藥熨之o 方用醇酒二十升, 蜀椒一升,

乾姜一升, 桂一升, 凡四物, 各細�i咀, 著清酒中o 綿絮一斤, 細白布四丈二尺,

並內酒中o 置酒馬矢熅中, 善封涂, 勿使氣泄, 五日五夜, 出布絮暴乾, 復漬之,

以盡其汁o 每漬必晬其日乃出布絮乾之, 並用滓與絮, 布長六七尺為六巾o

即用之生桑炭炙巾, 以熨寒痺所乘之處, 令熱入至於病所; 寒, 復炙巾以熨之,

三十遍而止; 即汗出, 炙巾以拭身, 以三十遍而止o 起步內中, 無見風o 每刺必熨,

如此病已矣, 此所謂內熱o

曰: 痺將安生?

曰: 風, 寒, 濕三氣染至合而為痺o 其風氣勝者為行痺; 寒氣勝者為痛痺;

濕氣勝者為著痺o

曰: 其有五者何也?

曰: 以冬遇此者為骨痺; 以春遇此者為筋痺; 以夏遇此者為脈痺;

以至陰遇此者為肌痺; 以秋遇此者為皮痺o

曰: 內舍五臟六腑, 何氣使然?

曰: 五臟皆有合, 病久而不去者, 內舍於合o 故骨痺不已, 復感於邪, 內舍於腎;

筋痺不已, 復感於邪, 內舍於肝; 脈痺不已, 復感於邪, 內舍於心; 肌痺不已,

復感於邪, 內舍於脾; 皮痺不已, 復感於邪, 內舍於肺o 所謂痺者, 各以其時感於風,

寒, 濕之氣也o 諸痺不已, 亦益內心也o 其風氣勝者, 其人易已o

曰: 其時有死者, 或疼久者, 或易已者, 何也?

曰: 其入臟者死, 其留連筋骨間者疼久, 其留連皮膚間者易已o

曰: 其客六腑者何如?

曰: 此亦由其飲食居處為其病本也o 六腑各有俞, 風, 寒, 濕氣中其俞, 而食飲應之,

循俞而入, 各舍其腑也o

曰: 以針治之奈何?

曰: 五臟有俞, 六腑有合, 循脈之分, 各有所發o 各治其過, 則病瘳矣o

曰: 營衛之氣, 亦令人痺乎?

曰: 營者水谷之精氣也, 和調五臟, 洒陳六腑, 乃能入於脈o 故循脈上下, 貫五臟,

絡六腑o 衛者水谷之悍氣者, 其氣剽疾滑利, 不能入於脈也o 故循皮膚之中,

分肉之間, 熏於肓膜, 聚於胸腹o 逆其氣則病, 順其氣則愈, 不與風, 寒, 濕氣合,

故不為痺也o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22 / 29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14 上午 09:31
陰受病發痺第一下       

黃帝問曰: 痺或痛, 或不痛, 或不仁, 或寒, 或熱, 或燥, 或濕者, 其故何也?

岐伯對曰: 痛者, 其寒氣多, 有寒故痛o 其不痛不仁者, 痛久入深, 營衛之行澀,

經絡時疏, 故不痛, 皮膚不營, 故不仁o 其寒者, 陽氣少, 陰氣多, 與病相益,

故為寒o 其熱者, 陽氣多, 陰氣少, 病氣勝, 陽乘陰, 故為熱o 其多寒汗出而濡者,

此其逢濕勝也, 其陽氣少, 陰氣盛, 兩氣相感o 故寒汗出而濡也o 夫痺在骨則重,

在脈則血凝而不流, 在筋則屈而不伸, 在肉則不仁, 在皮則寒, 故具此五者則不痛o

凡痺之類, 逢寒則急, 逢熱則縱o

曰: 或有一脈生數十病者, 或痛, 或癰, 或熱, 或寒, 或癢, 或痺, 或不仁,

變化無有窮時, 其故何也?

曰: 此皆邪氣之所生也o

曰: 人有真氣, 有正氣, 有邪氣, 何謂也?

曰: 真氣者, 所受於天, 與水谷氣並而充身者也o 正氣者, 正風, 從一方來,

非虛風也o 邪氣者, 虛風也o 虛風之賊傷人也, 其中人也深, 不得自去o

正風之中人也淺而自去, 其氣柔弱, 不能傷真氣, 故自去o 虛邪之中人也, 淒索動形,

起毫毛而發腠理, 其入深o 內薄於骨, 則為骨痺; 薄於筋, 則為筋攣, 薄於脈中,

則為血閉而不通, 則為癰; 薄於肉中, 與衛氣相薄, 陽勝則為熱, 陰勝則為寒,

寒則真氣去, 去則虛, 虛則寒; 薄於皮膚, 其氣外發, 腠理開, 毫毛搖o

氣往來微行則為癢; 氣留而不去, 故為痺; 衛氣不行, 則為不仁o

病在骨, 骨重不可舉, 骨髓痠痛, 寒氣至, 名曰骨痺o 深者, 刺無傷脈肉為故o

其道大, 小分, 骨熱病已o

病在筋, 筋攣節痛, 不可以行, 名曰筋痺o 刺筋上為故o 刺分肉間, 不可中骨,

病起筋熱, 病已止o

病在肌膚, 肌膚盡痛, 名曰肌痺o 傷於寒濕, 刺大分小分, 多發針而深之,

以熱為故; 無傷筋骨, 筋骨傷, 癰發若變o 諸分盡熱, 痛已止o

曰: 人身非衣寒也, 中非有寒氣也, 寒從中生者何?

曰: 是人多痺, 陽氣少而陰氣多, 故身寒如從水中出o

曰: 人有身寒, 湯火不能熱也, 厚衣不能溫也, 然不為凍栗, 是為何病?

曰: 是人者, 素腎氣勝, 以水為事, 太陽氣衰, 腎脂枯不長o 腎者, 水也,

而主骨, 腎不生則髓不能滿, 故寒甚至骨o 所以不能凍栗者, 肝, 一陽也, 心,

二陽也, 腎, 孤臟也, 一水不能勝上二火, 故不能凍栗o 病名曰骨痺, 是人當攣節o

著痺不去, 久寒不已, 為骭痺o

骨痺舉節不用而痛, 汗注, 煩心, 取三陰之經補之o 厥痺者, 厥氣上及腹,

取陰陽之絡, 視主病者, 瀉陽補陰經也o

風痺注病, 不可已者, 足如履冰, 時如入湯中, 肢脛淫濼, 煩心頭痛, 時嘔時悶,

久則目眩, 眩已汗出, 悲以喜怒, 短氣不樂, 不出三年死o 足髀不可舉, 側而取之,

在樞闔中, 以員利針, 大針不可o

膝中痛, 取犢鼻, 以員利針, 針發而間之o 針大如�j, 刺膝無疑o

足不仁, 刺風府o

腰以下至足, 清不仁, 不可以坐起, 尻不舉, 腰俞主之o

痺, 會陰及太淵, 消濼, 照海主之o

嗜臥, 身體不能動搖, 大濕, 三陽絡主之o

骨痺煩滿, 商丘主之o

足下熱, 脛痛不能久立, 濕痺不能行, 三陰交主之o 膝內廉痛引髕, 不可屈伸, 連腹,

引咽喉痛, 膝關主之o

痺, 脛腫, 足跗不收, 跟痛, 巨虛下廉主之o

脛痛, 足緩失履, 濕痺, 足下熱, 不能久立, 條口主之o

脛苕苕痺, 膝不能屈伸, 不可以行, 梁丘主之o

膝寒痺不仁, 不可屈伸, 脾關主之o

膚痛痿痺, 外丘主之o

膝外廉痛, 不可屈伸, 脛痺不仁, 陽關主之o

髀痺引膝股外廉痛, 不仁, 筋急, 陽陵泉主之o

寒氣在分肉間, 痛攻上下, 筋痺不仁, 中瀆主之o

髀樞中痛, 不可舉, 以毫針, 寒留之, 以月生死為痏數, 立已, 長針亦可o

腰�J相引痛急, 髀筋瘈, 脛痛不可屈伸, 痺不仁, 環跳主之o

風寒從足小指起, 脈痺上下, 胸�J痛無常處, 至陰主之o

足大指搏傷, 下車挃地, 通背指端傷, 為筋痺, 解溪主之o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23 / 29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14 上午 09:31
陽受病發風第二上       

黃帝問曰: 風之傷人也, 或為寒熱, 或為熱中, 或為寒中, 或為厲風, 或為偏枯o

其為其風也, 其病各異, 其名不同, 或內至五臟六腑, 不知其解, 願聞其說o

岐伯對曰: 風氣藏於皮膚之間, 內不得通, 外不得泄o 風氣者, 善行而數變,

腠理開則淒然寒; 閉則熱而悶; 其寒也則衰食飲; 其熱也則消肌肉, 使人解�k,

悶而不能食, 名曰寒熱o

風氣與陽明入胃, 循脈而上至目內眥o 其人肥則風氣不得外泄, 則為熱中而目黃;

人瘦則外泄而寒, 則為寒中而泣出o

風氣與太陽俱入, 行諸脈俞, 散分肉間, 衛氣悍, 邪時與衛氣相干, 其道不利,

故使肌肉膹脹而有瘍, 衛氣凝而有所不行, 故其肉有不仁o 厲者, 有榮氣熱胕,

其氣不清, 故使鼻柱壞而色敗, 皮膚瘍以潰o 風寒客於脈而不去, 名曰厲風,

或曰寒熱o

以春甲乙傷於風者, 為肝風o 以夏丙丁傷於風者, 為心風o

以季夏戊己傷於風者, 為脾風o

以秋庚辛傷於風者, 為肺風o

以冬壬癸傷於風者, 為腎風o

風氣中五臟六腑之俞, 亦為臟腑之風o 各入其門戶, 風之所中則為偏風o

風氣循風府而上則為腦風,

入系頭則為目風,

眼寒, 飲酒中風則為漏風,

入房汗出中風則為內風,

新沐中風則為首風,

久風入中則為腸風飧泄, 而外在腠理則為泄風o

故風者, 百病之長也o 至其變化, 乃為他病, 無常方, 然故有風氣也o

肺風之狀, 多汗惡風, 色皏然白, 時咳短氣, 晝日則差, 暮則甚o 診在眉上, 其色白o

心風之狀, 多汗惡風, 焦絕善怒, 色赤, 病甚則言不快o 診在口, 其色赤o

肝風之狀, 多汗惡風, 善悲, 色微蒼, 嗌乾善怒, 時憎女子o 診在目下, 其色青o

脾風之狀, 多汗惡風, 身體怠墮, 四肢不欲動, 色薄微黃, 不嗜食o 診在鼻上,

其色黃o

腎風之狀, 多汗惡風, 面龐然浮腫, 腰脊痛, 不能正立, 色�], 隱曲不利o 診在頤上,

其色黑o

胃風之狀, 頸多汗惡風, 食飲不下o 隔塞不通, 腹善滿, 失衣則�P脹, 食寒則泄o

診形瘦而腹大o

首風之狀, 頭面多汗惡風, 先當風一日則病甚, 頭痛不可以出內, 至其風日,

則病少愈o

漏風之狀, 或多汗, 常不可單衣, 食則汗出, 甚則身汗, 喘息惡風, 衣常濡,

口乾善渴, 不能勞事o 泄風之狀, 多汗, 汗出泄衣上, 咽乾, 上漬, 其風不能勞事,

身體盡痛則寒o

曰: 邪之在經也, 其病人何如? 取之奈何?

曰: 天有宿度, 地有經水, 人有經脈, 天地溫和則經水安靜; 天寒地凍, 則經水凝泣;

天暑地熱則經水沸溢; 卒風暴起, 則經水波舉而隴起o 夫邪之入於脈也o 寒則血凝泣,

暑則氣淖澤o 虛邪因而入客也, 亦如經水之得風也, 經之動脈, 其至也亦時隴起,

於脈中循循然, 其至寸口中手也, 時大時小, 大則邪至, 小則平o 其行無常處,

在陰與陽, 不可為度, 循而察之, 三部九候, 卒然逢之, 早遏其路o 吸則內針,

無令氣忤; 靜以久留, 無令邪布o 吸則轉針, 以得氣為故; 候呼引針, 呼盡乃去o

大氣皆出, 故名曰瀉o

曰: 不足者補之奈何?

曰: 必先們而循之, 切而散之, 推而按之, 彈而怒之, 抓而下之, 通而取之,

外引其門, 以閉其神o 呼盡內針, 靜以久留, 以氣至為故, 如待所貴, 不知日暮,

其氣已至, 適以自護o 候吸引針, 氣不得出, 各在其處, 推闔其門, 令真氣存,

大氣留止, 故名曰補o

曰: 候氣奈何?

曰: 夫邪去絡, 入於經, 舍於血脈之中, 其寒溫未相得, 如湧波之起也, 時來時去,

故不常在o 故曰方其來也, 必按而止之, 止而取之, 無迎其沖而瀉之o 真氣者,

經氣也, 經氣太虛, 故曰其氣不可逢, 此之謂也o 故曰候邪不審, 大氣已過,

瀉之則真氣脫; 脫則不復, 邪氣復至而病益畜, 故曰其往不可追, 此之謂也o

不可挂以發者, 待邪之至時, 而發針瀉焉, 若先若後者, 血氣已虛, 其病不下o

故曰知其可取如發機, 不知其取如叩椎, 故曰知機道者, 不可挂以發, 不知機者,

叩之不發, 此之謂也o

曰: 真邪以合, 波隴不起, 候之奈何?

曰: 審捫循三部九候之盛虛而調之o 不知三部者, 陰陽不別, 天地不分o 地以候地,

天以候天, 人以候人, 調之中府, 以定三部, 故曰刺不知三部九候病脈之處,

雖有太過且至, 工不能禁也o 誅罰無過, 命曰大惑, 反亂大經, 真不可復o

用實為虛, 以邪為正, 用針無義, 反為氣賊, 奪人正氣, 以順為逆, 營衛散亂,

真氣已失, 邪獨內著, 絕人長命, 予人夭殃o 不知三部九候, 故不能久長o

固不知合之四時五行, 因加相勝, 釋邪攻正, 絕人長命o 邪之新客來也, 未有定處,

推之則前, 引之則止, 逢而瀉之, 其病立已o

曰: 人之善病風, 洒洒汗出者, 何以候之?

曰: �N肉不堅, 腠理疏者, 善病風o

曰: 何以候肉之不堅也?

曰: 肉不堅而無分理者, 肉不堅; 膚粗而皮不致者, 腠理疏也o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24 / 29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14 上午 09:31
陽受病發風第二下       

黃帝問曰: 刺節言解惑者, 盡知調諸陰陽, 補瀉有余不足相傾移也, 何以解之?

岐伯對曰: 大風在身, 血脈偏虛, 虛者不足, 實者有余, 輕重不得, 傾側宛伏,

不知東西, 不知南北, 乍上乍下, 乍反乍覆, 顛倒無常, 甚於迷惑o 補其不足,

瀉其有余, 陰陽平復o 用針如此, 疾於解惑o 淫邪偏客於半身, 其入深, 內居營衛,

營衛稍衰, 則真氣去, 邪氣獨留, 發為偏枯; 其邪氣淺者, 脈偏痛o 風逆, 暴四肢腫,

身漯漯, 唏然時寒, 飢則煩, 飽則善變o 取手太陰表裏, 足少陰, 陽明之經o

肉清取滎; 骨清取井經也o 偏枯, 身偏不用而痛, 言不變, 智不亂, 病在分腠之間,

溫臥取汗, 則巨針取之, 益其不足, 損其有餘, 乃可復也o 痱之為病也, 身無痛,

四肢不收, 智亂不甚, 其言微知, 可治; 甚則不能言, 不可治也o 病先起於陽,

後入於陰者, 先取其陽, 後取其陰, 必審其氣之浮沉而取之o 病大風骨節重, 須眉墜,

名曰大風o 刺肌肉為故, 汗出百日, 刺骨髓汗出百日, 凡 二百日, 須眉生而止針o

曰: 有病身熱懈墮, 汗出如浴, 惡風少氣, 此為何病?

曰: 名酒風, 治之以澤瀉, 朮各十分, 麋銜五分, 合以三指撮, 為後飯o 身有所傷,

出血多, 及中風寒, 若有所墬墮, 四肢懈�k不收, 名曰體解o 取其小腹臍下三結交o

三結交者, 陽明, 太陰臍下三寸關元也o

風眩善嘔, 煩滿, 神庭主之o 如顏青者, 上星主之, 取上星者, 先取�g譆, 後取天牖o

風池, 頭痛顏青者, �s會主之o

風眩引頷痛, 上星主之o 取上星亦如上法o

風眩目瞑, 惡風寒, 面赤腫, 前頂主之o

頂上痛, 風頭重, 目如脫, 不可左右顧, 百會主之o

風眩目眩, 顱上痛, 後頂主之o

頭重頂痛, 目不明, 風眩腦中寒, 重衣不熱, 汗出, 頭中惡風, 刺腦戶主之o

頭痛項急, 不得傾側, 目眩暈, 不得喘息, 舌急難言, 刺風府主之o

頭眩目痛, 頭半寒, 玉枕主之o

腦風目暝, 頭痛, 風眩目痛, 腦空主之o

頸頷榰滿, 痛引牙齒, 口噤不開, 急痛不能言, 曲鬢主之o

頭痛引頸, 竅陰主之o

風頭, 耳後痛, 煩心, 及足不收失履, 口喎僻, 頭項搖瘈痛, 牙車急, 完骨主之o

眩, 頭痛重, 目如脫, 項似拔, 狂見鬼, 目上反, 項直不可以顧, 暴攣, 足不任身,

痛欲折, 天柱主之o

腰脊強, 不得俯仰, 刺脊中o

大風汗出, 膈俞主之, 又噫譆主之o

眩, 頭痛, 刺絲竹空主之o

口僻, 顴�A, 及齦交, 下關主之o

面目惡風寒, �c腫臃痛, 招搖視瞻, 瘈瘲口僻, 巨�A主之o

口不能水漿, 喎僻, 水溝主之o

口僻噤, 外關主之o

瘈瘲, 口沫出, 上關主之o

偏枯, 四肢不用, 善驚, 大巨主之o

大風逆氣, 多寒善悲, 大橫主之o

手臂不得上頭, 尺澤主之o

風汗出, 身腫, 喘喝, 多睡, 恍惚善忘, 嗜臥不覺, 天府主之o 在腋下三寸,

臂內動脈之中o

風熱善怒, 中心喜悲, 思慕歔欷, 喜笑不休, 勞宮主之o

兩手攣不伸及腋, 偏枯不仁, 手瘈偏小筋急, 大陵主之o

頭身風熱, 善嘔吐, 怵愓, 寒中少氣, 掌; 中熱, 肘攣腋腫, 間使主之o 足不收,

痛不可以行, 天泉天主o

足下緩失履, 沖陽主之o

手及臂攣, 神門主之o

痱, 痿, 臂脘不用, 唇吻不收, 合谷主之o

肘痛不能自帶衣, 起頭眩, 頷痛面黑, 肩背痛不可顧, 關沖主之o

嗌外腫, 肘臂痛, 五指瘈不可屈伸, 頭眩, 額顱痛, 中渚主之o

馬刀腫�V, 目痛, 肩不舉, 心痛榰滿, 逆氣, 汗出, 口噤不可開, 支溝主之o

大風默默, 不知所痛, 嗜臥善驚, 瘈瘲, 天井主之o

偏枯, 臂脘發痛, 肘屈不得伸; 又風頭痛, 涕出, 肩臂頸痛, 項急, 煩滿, 驚,

五指掣不可屈伸, 戰慄, 腕骨主之o

風眩驚, 手腕痛; 泄風, 汗出至腰, 陽谷主之o

風逆, 暴四肢腫, 濕則唏然寒, 飢則煩心, 飽則眩, 大都主之o

風入腹中, 俠臍急, 胸痛, �J榰滿, 衄不止, 五指端盡痛, 足不踐地, 湧泉主之o

偏枯不能行, 大風默默, 不知所痛, 視如見星, 溺黃, 小腹熱, 咽乾, 照海主之o

瀉在陰蹺, 右少陰俞o 先刺陰蹺, 後刺少陰o 在橫骨中o

風逆四肢腫, 復溜主之o

風從頭至足, 面目赤, 口痛嚙舌, 解溪主之o

大風, 目外眥痛, 身熱痱, 缺盆中痛, 臨泣主之o

善自嚙頰, 偏枯, 腰髀樞痛, 善搖頭, 京骨主之o

大風, 頭多汗, 腰尻腹痛, �H跟腫, 上齒痛, 脊背尻重不欲起, 聞食臭, 惡聞人音,

泄風從頭至足, 昆侖主之o

痿厥風頭重, 頞痛, 樞股臑外廉骨痛, 瘈瘲, 痺不仁, 振寒, 時有熱, 四肢不舉,

跗陽主之o

腰痛, 頸項痛, 歷節汗出而步失履, 寒復不仁, �H中痛, 飛揚主之o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25 / 29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14 上午 09:31
八虛受痛發拘攣第三

黃帝問曰: 人有八虛, 各以何候?

岐伯對曰: 肺心有邪, 其氣留於兩肘; 肝有邪, 其氣留於兩腋; 脾有邪,

其氣留於兩髀; 腎有邪, 其氣留於兩膕o 凡此八虛者, 皆機關之室, 真氣之所過,

血絡之所游, 是八邪氣惡血, 因而得留, 留則傷筋骨機關不得屈伸, 故拘攣o

暴拘攣, �Y眩, 足不任身, 取天柱主之o 腋拘攣, 暴脈急, 引�J而痛, 內引心肺,

�g譆主之o 從項至脊, 自脊已下至十二椎, 應手刺之, 立已o 轉筋者, 立而取之,

可令遂已o 痿厥者, 張而引之, 可令立快矣o

熱在五臟發痿第四       

黃帝問曰: 五臟使人痿, 何也?

岐伯對曰: 肺主身之皮毛, 心主身之血脈o 肝主身之筋膜, 脾主身之肌肉,

腎主身之骨髓o 故肺氣熱則葉焦, 焦則皮毛虛弱急薄, 著則生痿躄矣o

故心氣熱則下脈厥而上, 上則下脈虛, 虛則生脈痿, 樞折挈, 脛縱而不任地o

肝氣熱則膽泄口苦, 筋膜乾, 筋膜乾則筋急而攣, 發為筋痿o

脾氣熱則胃乾而渴, 肌肉不仁, 發為肉痿o

腎氣熱則腰脊不舉, 骨枯而髓滅, 發為骨痿o

曰: 何以得之?

曰: 肺者, 臟之長也, 為心之蓋, 有所亡失, 所求不得, 則發為肺鳴,

鳴則肺熱葉焦, 發為痿躄o 悲哀太甚, 則胞絡絕, 胞絡絕則陽氣內動, 發則心下崩,

數溲血o 故本病曰: 大經空虛, 發為脈痺, 傳為脈痿o 思想無窮, 所願不得,

意淫於外, 入房太甚, 宗筋弛縱, 發為筋痿, 及為白淫, 故《下經》曰: 筋痿生於肝,

使內也o 有漸於濕, 以水為事, 若有所留, 居處傷濕, 肌肉濡漬, 痺而不仁,

發為肉痿o 故《下經》曰: 肉痿者, 得之濕地o 有所遠行勞倦o 逢大熱而渴,

渴則陽氣內伐, 內伐則熱合於腎o 腎者水臟, 今水不勝火, 則骨枯而髓空,

故足不任身, 發為骨痿o 故《下經》曰: 骨痿生於大熱o

曰: 何以別之?

曰: 肺熱者, 色白而毛敗;

心熱者, 色赤而絡脈溢;

肝熱者, 色蒼而爪枯;

脾熱者, 色黃而肉蠕動;

腎熱者, 色黑而齒槁o

曰: 治痿者, 獨取陽明, 何謂也?

曰: 陽明者, 五臟六臟之海, 主潤宗筋o 宗筋者, 主束骨而利機關o 沖脈者,

經脈之海, 主滲灌溪谷, 與陽明合於宗筋, 陰陽總宗筋之會, 會於氣沖,

而陽明為之長, 皆屬於帶脈, 而絡於督脈, 故陽明虛則宗筋縱, 帶脈不引,

故足痿不用o 治之, 各補其滎而通其俞, 調其虛實, 和其逆順, 則筋脈骨肉,

各以其時受月則病已矣o 痿厥, 為四支束悶, 乃疾解之, 日二; 不仁者十日而知,

無休, 病已止o

口緩不收, 不能言語, 手足痿躄不能行, 地倉主之o

痿不相知, 太白主之o

痿厥, 身體不仁, 手足偏小o 先取京骨, 後取中封, 絕骨, 皆瀉之o

痿厥寒, 足腕不收, 躄, 坐不能起, 髀樞腳痛, 丘墟主之o

虛則痿躄, 坐不能起; 實則厥, 脛熱時痛, 身體不仁, 手足偏小, 善嚙頰, 光明主之o

手太陰陽明太陽少陽脈動發肩背痛肩前臑皆痛似拔第五       

肩痛不可舉, 天容及秉風主之o

肩背痺痛, 臂不舉, 寒熱淒索, 肩井主之o

肩腫不得顧, 氣舍主之o

肩背痺不舉, 血瘀肩中, 不能動搖, 巨骨主之o

肩中熱, 指臂痛, 肩�F主之o

肩重不舉, 臂痛, 肩�A主之o

肩重, 肘臂痛不可舉, 天宗主之o

肩胛中痛, 而寒至肘, 肩外俞主之o

肩胛周痺, 曲垣主之o

肩痛不可舉, 引缺盆痛, 雲門主之o

肘痛, 尺澤主之o

臂瘈引口, 中寒�c腫, 肩痛引缺盆, 商陽主之o

肩肘中痛, 難屈伸, 手不可舉重, 腕急, 曲池主之o 肩肘節酸重, 臂痛不可屈伸,

肘�A主之o

肩痛不能自舉, 汗不出, 頸痛, 陽池主之o

肘中濯濯, 臂內廉痛, 不可及頭, 外關主之o

肘痛引肩不可屈伸, 振寒熱, 頸項肩背痛, 臂痿痺不仁, 天井主之o

肩不可舉, 不能帶衣, 清冷淵主之o

肘臂腕中痛, 頸腫不可以顧, 頭項急痛, 眩, 淫濼, 肩胛小指痛, 前谷主之o

肩痛不可自帶衣, 臂腕外側痛不舉, 陽谷主之o 臂不可舉, 頭項痛, 咽腫不可咽,

前谷主之o

肩痛欲折, 臑如拔, 手不能自上下, 養老主之o

肩背頭痛時眩, 湧泉主之o

水漿不消發飲第六       

溢飲�J下堅痛, 中脘主之o

腰清脊強, 四肢懈墮, 善怒, 咳, 少氣, 鬱然不得息, 厥逆, 肩不可舉, 馬刀,

身�r, 章門主之o

溢飲, 水道不通, 溺黃, 小腹痛里急腫, 洞泄, 體痛引骨, 京門主之o

飲渴, 身伏, 多唾, 隱白主之o

腠理氣, 臑會主之o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26 / 29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14 上午 09:32
卷之十一        
胸中寒發脈代第一       

脈代不至寸口, 四逆脈鼓不通, 雲門主之o

胸中寒, 脈代時不至, 上重下輕, 足不能安地, 少腹脹, 上搶心, 胸�J榰滿,

咳唾有血, 然骨主之o

陽厥大驚發狂�Y第二       

黃帝問曰: 人生而病癲疾者, 安所得之?

岐伯對曰: 此得之在母腹中時, 其母數有大驚, 氣上而不下, 精氣並居,

故令子發為癲病o

疾在諸陽脈, 且寒且熱, 諸分且寒且熱, 名曰狂; 刺之虛脈; 視分盡熱, 病已止o

病初發歲一發, 不治月一發, 不治月四, 五發, 名曰癲疾; 刺諸分其脈尤寒者,

以針補之o

曰: 有病狂怒者, 此病安生? 曰: 生於陽也?

曰: 陽何以使人狂也? 曰: 陽氣者, 因暴折而難決, 故善怒, 病名曰陽厥o

曰: 何以知之? 曰: 陽明者常動, 太陽, 少陽不動o 不動而動大疾, 此其候也o

曰: 治之奈何? 曰: 奪其食即已o 夫食入於陰, 氣長於陽, 故奪其食即已o

使人服以生鐵落, 為后飯, 夫生鐵落者, 下氣候也o

癲疾, 脈搏大滑, 久自已; 脈小堅急, 死不治o 癲疾, 脈虛可治, 實則死o

厥成為癲疾o 貫疽, 暴疾厥, 癲疾狂, 久逆之所生也o 五臟不平, 六腑閉塞之所生也o

癲疾始生, 先不樂, 頭重痛, 視舉目赤, 其作極已而煩心o 候之於顏o 取手太陽,

陽明, 太陰, 血變而止o

癲疾始作, 而引口啼呼喘悸者, 候之手陽明, 太陽, 左強者, 攻其右, 右強者,

攻其左, 血變而止o

治癲疾者, 常與之居, 察其所當取之處, 病至, 視之有過者, 即瀉之,

置其血於瓠壺之中, 至其發時, 血獨動矣; 不動, 灸窮骨三十壯o 窮骨者, 尾�D也o

骨癲疾者, 頷齒諸俞分肉皆滿, 而骨倨強直, 汗出煩悶o 嘔多涎沫, 氣下泄, 不治o

脈癲疾者, 暴仆, 四肢之脈皆脹而縱o 脈滿, 盡刺之出血; 不滿, 灸之俠項太陽,

又灸帶脈於腰相去三寸, 諸分肉本俞o 嘔多涎沫, 氣下泄, 不治o

筋癲疾者, 身卷攣急, 脈大, 刺項大, 經之大杼o 嘔多涎沫, 氣下泄, 不治o

狂之始生, 先自悲也, 善忘善怒善恐者, 得之憂飢, 治之先取手太陰, 陽明,

血變而止, 及取足太陰, 陽明o

狂始發, 少臥不飢, 自高賢也, 自辨智也, 自尊貴也, 善罵詈, 日夜不休o

治之取手陽明, 太陽, 太陰, 舌下少陰, 視脈之盛者, 皆取之, 不盛者釋之o 狂,

善驚善笑, 好歌樂, 妄行不休者, 得之大恐o 治之取手陽明, 太陽, 太陰o 狂,

目妄見耳妄聞, 善呼者, 少氣之所生也o 治之取手太陽, 太陰, 陽明, 足太陰,

及頭兩頷o

狂, 多食, 善見鬼神, 善笑而不發於外者, 得之有所大喜o 治之取足太陰, 陽明,

太陽, 後取手太陰, 陽明, 太陽o 狂而新發, 未應如此者, 先取曲泉左右動脈及盛者,

見血立頃已, 不已以法取之, 灸�D骨二十壯o

癲疾嘔沫, 神庭及兌端, 承漿主之o 其不嘔沫, 本神及百會, 後頂, 玉枕, 天沖,

大杼, 曲骨, 尺澤, 陽溪, 外丘, 當上脘旁五分通谷, 金門, 承筋, 合陽主之o

癲疾, 上星主之o 先取�g譆, 後取天牖, 風池o

癲疾嘔沫, 暫起僵仆, 惡見風寒, 面赤腫, �s會主之o

癲疾狂走, 瘈瘲搖頭, 口喎戾頸強, 強間主之o

癲疾瘈瘲, 狂走, 頸項痛, 後頂主之o

癲疾, 骨痠, 眩, 狂, 瘈瘲, 口噤, 羊鳴, 腦戶主之o

狂易多言不休, 及狂走欲自殺, 及目妄見, 刺風府o

癲疾僵仆, 目妄見, 恍惚不樂, 狂走瘈瘲, 絡卻主之o

癲疾大瘦, 腦空主之o

癲疾僵仆, 狂易, 完骨及風池主之o

癲疾互引, 天柱主之o

癲疾, 怒欲殺人, 身柱主之o

狂走癲疾, 脊急強, 目轉上插, 筋縮主之o

癲疾發如狂者, 面皮厚敦敦, 不治; 虛則頭重, 洞泄, 淋癃, 大小便難, 腰尻重,

難起居, 長強主之o

癲疾憎風, 時振寒, 不得言, 得寒益甚, 身熱狂走, 欲自殺, 目反妄見o 瘈瘲泣出,

死不知人, 肺俞主之o

癲疾, 膈俞及肝俞主之o

癲疾互引, 水溝及齦交主之o

癲疾, 狂瘈瘲, 眩仆; 癲疾, 喑不能言, 羊鳴沫出, 聽宮主之o

癲疾互引, 口喎喘悸者, 大迎主之, 及取陽明, 太陰, 候手足變血而止o

狂癲疾, 吐舌, 太乙及滑肉門主之o 太息善悲, 少腹有熱, 欲走, 日月主之o

狂易, 魚際及合谷, 脘骨, 支正, 少海, 昆侖主之o 狂言, 大陵主之o

心懸如飢狀, 善悲而驚狂, 面赤目黃, 間使主之o

狂言笑見鬼, 取之陽溪及手, 足陽明, 太陰o

癲疾, 多言耳鳴, 口僻頰腫, 實則聾, 喉痺不能言, 齒齲痛, 鼻鼽衄; 虛則痺鬲,

偏歷主之o

癲疾, 吐舌鼓頷, 狂言見鬼, 溫溜主之o

目不明, 腕急, 身熱, 驚狂, 躄痿痺重, 瘈瘲, 曲池主之o

癲疾吐舌, 曲池主之o

狂疾, 液門主之; 又俠溪, 丘墟, 光明主之o

狂, 互引頭痛, 耳鳴, 目痛, 中渚主之o

熱病汗不出, 互引頸嗌外腫, 肩臂痠重, �J腋急痛, 四肢不舉, 痂疥, 項不可顧,

支溝主之o

癲疾, 吐舌沫出, 羊鳴戾頸, 天井主之o

熱病汗不出, 狂互引癲疾, 前谷主之o

狂互引癲數發, 後溪主之o

狂, 癲疾, 陽谷及築賓, 通谷主之o

癲疾, 狂, 多食, 善笑不發於外, 煩心渴, 商丘主之o

癲疾, 短氣, 嘔血, 胸背痛, 行間主之o

痿厥癲疾, 洞泄, 然谷主之o

狂仆, 溫溜主之o

狂癲, 陰谷主之o

癲疾發寒熱, 欠, 煩滿, 悲泣出, 解溪主之o

狂, 妄走善欠, 巨虛上廉主之o

狂易, 見鬼與火, 解溪主之o

癲狂, 互引僵仆, 申脈主之o 先取陰蹺, 後取京骨, 頭上五行o 目反上視,

若赤痛從內始, 踝下半寸各三痏, 左取右, 右取左o

寒厥癲疾, 噤齘瘈瘲, 驚狂, 陽交主之o

癲疾, 狂, 妄行, 振寒, 京骨主之o

身痛, 狂, 善行, 癲疾, 束骨主之o

癲疾, 僵仆, 轉筋, 僕參主之o

癲疾, 目�R�R, 鼽衄, 昆侖主之o

癲狂疾, 體痛, 飛揚主之o

癲疾, 反折, 委中主之o

凡好太息, 不嗜食, 多寒熱, 汗出, 病至則善嘔, 嘔已乃衰, 即取公孫及井俞o

實則腸中切痛, 厥, 頭面腫起, 煩心, 狂, 多飲, 不嗜臥; 虛則鼓脹, 腹中氣大滿,

熱痛不嗜食; 霍亂, 公孫主之o

陽脈下墬陰脈上爭發尸厥第三       

尸厥, 死不知人, 脈動如故, 隱白及大敦主之o

恍惚尸厥, 頭痛, 中極及僕參主之o

尸厥暴死, 金門主之o

氣亂於腸胃發霍亂吐下第四       

霍亂, 刺俞傍五, 足陽明及上傍三o

嘔吐煩滿, 魄戶主之o

陽逆霍亂, 刺人迎, 刺入四分, 不幸殺人o

霍亂, 泄出不自知, 先取太溪, 後取太倉之原o

霍亂, 巨闕, 關沖, 支溝, 公孫, 解溪主之o

霍亂泄注, 期門主之o

厥逆霍亂, 府舍主之o

胃逆霍亂, 魚際主之o

霍亂逆氣, 魚際及太白主之o

霍亂, 遺矢失氣, 三里主之o

暴霍亂, 僕參主之o

霍亂轉筋, 金門, 僕參, 承山, 承筋主之o

霍亂, 脛痺不仁, 承筋主之o

轉筋於陽, 理其陽, 轉筋於陰, 理其陰, 皆卒刺之o

足太陰厥脈病發溏泄下痢第五       

春傷於風, 夏生飧泄腸澼o 久風為飧泄o 飧泄而脈小, 手足寒者難已o 飧泄而脈小,

手足溫者易已o

黃帝問曰: 腸澼便血何如?

岐伯對曰: 身熱則死, 寒則生o

曰: 腸澼下白沫何如?

曰: 脈沉則生, 浮則死o

曰: 腸澼下膿血何如?

曰: 懸絕則死, 滑大則生o

曰: 腸澼之屬, 身不熱, 脈不懸絕, 何如?

曰: 脈滑大皆生; 懸澀皆死, 以臟期之o

飧泄補三陰交, 上補陰陵泉, 皆久留之, 熱行乃止o

病泄下血, 取曲泉, 五里o 腹中有寒, 泄注腸澼便血, 會陽主之o

腸鳴澼泄, 下�A主之o

腸澼泄切痛, 四滿主之o

便膿血, 寒中, 食不化, 腹中痛, 腹哀主之o

繞臍痛, 搶心, 膝寒, 泄利, 腹結主之o

溏瘕, 腹中痛, 臟痺, 地機主之o

飧泄, 太沖主之o

溏泄, 不化食, 寒熱不節, 陰陵泉主之o

腸澼, 中�^主之o

飧泄, 大腸痛, 巨虛上廉主之o

五氣溢發消渴黃痺第六       

黃帝問曰: 人之善病消癉者, 何以候之?

岐伯對曰: 五臟皆柔弱者, 善病消癉o 夫柔弱者, 必剛強, 剛強多怒, 柔者易傷也o

此人薄皮膚而目堅固以深者, 長衡直揚, 其心剛, 剛則多怒, 怒則氣上逆, 胸中畜積,

血氣逆留, 腹皮充脹, 血脈不行, 轉而為熱, 熱則消肌, 故為消癉o

此言其剛暴而肌肉弱者也o 面色微黃, 齒垢黃, 爪甲上黃, 黃癉也o 安臥, 小便黃赤,

脈小而澀者, 不嗜食o

曰: 有病口甘者, 病名曰何? 何以得之?

曰: 此五氣之溢也, 名曰脾癉o 夫五味入口, 藏於胃, 脾為之行其精氣, 津液在脾,

故令人口甘, 此肥美之所發也o 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 肥令人內熱, 甘令人中滿,

故其氣上溢, 轉為消癉o 治之以蘭, 除陳氣也o 凡治消癉, 治仆擊偏枯, 厥氣逆滿,

肥貴人則膏梁之病也; 鬲塞閉絕o 上下不通, 暴憂之病也o 消癉脈實大, 病久可治;

脈懸絕小堅, 病久不可治也o

曰: 熱中消中, 不可服膏梁芳草石藥, 石藥發疽, 芳草發狂o 夫熱中消中者,

皆富貴人也, 令禁膏梁, 是不合其心, 禁芳草石藥, 是病不癒, 願聞其說o

曰: 夫芳草之氣美, 石藥之氣悍, 二者其氣急疾堅勁, 故非緩心和人,

不可以服此二者o 夫熱氣慓悍, 藥氣亦然, 二者相遇, 恐內傷脾o 脾者, 土也,

而惡木; 服此藥也, 至甲乙日當愈甚o 癉成為消中o 黃癉, 刺脊中o

黃癉善欠, �J下滿欲吐, 脾俞主之o

消渴身熱, 面目黃, 意舍主之o

消渴嗜飲, 承漿主之o

黃癉目黃, 勞宮主之o

嗜臥, 四肢不欲動搖, 身體黃, 灸手五里, 左取右, 右取左o

消渴, 腕骨主之o

黃癉, 熱中善渴, 太沖主之o

身黃, 時有微熱, 不嗜食, 膝內廉內踝前痛, 少氣, 身體重, 中封主之o

消癉, 善喘, 氣走喉咽而不能言, 手足清, 溺黃, 大便難, 嗌中腫痛, 唾血, 口中熱,

唾如膠, 太溪主之o

消渴黃癉, 足一寒一熱, 舌縱煩滿, 然谷主之o

陰氣不足, 熱中, 消谷善飢, 腹熱身煩, 狂言, 三里主之o

動作失度內外傷發崩中瘀血嘔血唾血第七       

黃帝問曰: 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 人將失之耶?

岐伯對曰: 今時之人, 以酒為漿, 以妄為常, 醉以入房, 以欲竭其精, 以好散其真,

不知持滿, 不時御神, 務快其心, 逆於生樂, 起居無節, 故半百而衰矣o

夫聖人之教也, 形勞而不倦, 神氣從以順, 色欲不能勞其目, 淫邪不能惑其心,

智愚賢不肖, 不懼於物, 故合於道數o 年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 以其德全不危故也o

久視傷血, 久臥傷氣, 久坐傷肉, 久立傷骨, 久行傷筋o

曰: 有病胸�J榰滿, 妨於食, 病至則先聞腥臊臭, 出清涕, 先唾血, 四肢清, 目眩,

時時前後血, 何以得之?

曰: 病名曰血枯, 此得之少年時, 有所大奪血, 若醉以入房, 中氣竭, 肝傷,

故使月事衰少不來也o 治之以烏賊魚骨, �[茹, 二物並合, 丸以雀卵, 大如小豆,

以五丸為後飯, 飲以鮑魚汁, 利傷中及傷肝也o

曰: 勞風, 為病何如?

曰: 勞風法在肺下, 其為病也, 使人強上而瞑視, 唾出若涕, 惡風而振寒,

此為勞風之病也o

曰: 治之奈何?

曰: 以救俯仰o 太陽引精者三日, 中若五日, 不精者七日o 咳出青黃涕, 其狀如膿,

大如彈丸, 從口中若鼻空出, 不出則傷肺, 傷肺則死矣o 少氣, 身漯漯也, 言吸吸也,

骨痠體重, 懈惰不能動, 補足少陰o

短氣, 息短不屬, 動作氣索, 補足少陰, 去血絡o

男子陰端寒, 上沖心中佷佷, 會陰主之o

男子脊急目赤, 支溝主之o

脊內廉痛, 溺難, 陰痿不用, 少腹急引陰, 及腳內廉痛, 陰谷主之o

善魘夢者, 商丘主之o

丈夫失精, 中極主之o

男子精溢, 陰上縮, 大赫主之o

男子精不足, 太沖主之o

崩中, 腹上下痛, 中�^主之o

胸中瘀血, 胸�J榰滿, 膈痛, 不能久立, 膝痿寒, 三里主之o

心下有隔, 嘔血, 上脘主之o

嘔血, 肩息, �J下痛, 口乾, 心痛與背相引, 不可咳, 咳則引腎痛, 不容主之o

唾血, 振寒, 嗌乾, 太淵主之o

嘔血, 大陵及�^門主之o

嘔血上氣, 神門主之o

內傷不足, 三陽絡主之o

內傷唾血不足, 外無膏澤, 刺地五會o

凡唾血, 瀉魚際, 補尺澤o

邪氣聚於下脘發內癰第八       

黃帝問曰: 氣為上鬲o 上鬲者, 食入而還出, 余已知之矣o 蟲為下鬲, 下鬲者,

食晬時乃出, 未得其意, 願卒聞之o

岐伯對曰: 喜怒不適, 食飲不節, 寒溫不時, 則寒汁留於腸中, 留則蟲寒,

蟲寒則積聚守於下脘, 守下脘則腸胃充郭, 衛氣不營, 邪氣居之, 人食則蟲上食,

蟲上食則下脘虛, 下脘虛則邪氣勝, 勝則積聚以留, 留則癰成, 癰成則下脘約o

其癰在脘內者, 則沉而痛深; 其癰在�M外者, 則癰外而痛浮, 癰上皮熱o 微按其癰,

視氣所行, 先淺刺其傍, 稍四益深, 還而刺之, 無過三行, 察其浮沉以為淺深,

已刺必熨, 令熱入中, 日使熱內, 邪氣益衰, 大癰乃潰o 互以參禁, 以除其內,

恬澹無為, 乃能行氣, 後服酸苦, 化谷乃下矣o

曰: 有病胃脘癰者, 診當如何?

曰: 診此者, 當候胃脈, 其脈當沉澀o 沉澀者氣逆, 氣逆者則人迎甚盛, 其盛則熱o

人迎者, 胃脈也, 逆而盛則熱聚於胃口而不行, 故胃脘為癰o

肝滿腎滿肺滿皆實, 則為腫肺癰喘而兩胠滿; 肝癰兩�J下滿, 臥則驚, 不得小便;

腎癰胠下至少腹滿, 脛有大小, 髀脛跛, 易偏枯o

寒氣客於經絡之中發癰疽風成發厲浸淫第九上       

黃帝問曰: 腸胃受谷, 上焦出氣, 以溫分肉, 以養骨節, 通腠理o 中焦出氣如露,

上注溪谷而滲孫脈, 津液和調, 變化而赤為血o 血和則孫絡先滿, 乃注於絡脈,

絡脈皆盈, 乃注於經脈o 陰陽乃張, 因息而行, 行有經紀, 周有道理, 與天合同,

不得休止o 切而調之, 從虛去實, 瀉則不足, 疾則氣減, 留則先後; 從實去虛,

補則有余, 血氣已調, 神氣乃持o 余已知血氣之平與不平, 未知癰疽之所從生,

成敗之時, 死生之期, 或有遠近, 何以度之?

曰: 經脈流行不止, 與天同度, 與地合紀, 故天宿失度, 日月薄蝕, 地經失紀,

水道流溢, 草蓂不成, 五谷不植, 徑路不通, 民不往來, 巷聚邑居, 別離異處o

血氣猶然, 請言其故o 夫血脈營衛, 周流不止, 上應星宿, 下應經數o

寒邪客於經絡之中則血泣, 血泣則不通, 不通則衛氣歸之不得復反, 故癰腫也o

寒氣化為熱, 熱勝則肉腐, 肉腐則為膿, 膿不瀉則筋爛, 筋爛則骨傷, 骨傷則髓消,

不當骨空, 不得泄瀉, 則筋骨枯空, 枯空則筋骨肌肉不相營, 經脈敗漏, 熏於五臟,

臟傷則死矣o

寒氣客於經絡之中發癰疽風成發厲浸厲第九下       

黃帝問曰: 病之生時, 有喜怒不測, 飲食不節, 陰氣不足, 陽氣有餘, 營氣不行,

乃發為癰疽; 陰陽氣不通, 兩熱相搏, 乃化為膿, 小針能取之乎?

岐伯對曰: 夫致使身被癰疽之疾, 膿血之聚者, 不亦離道遠乎? 癰疽之生,

膿血之成也, 積微之所生; 故聖人自治於未形也, 愚者遭其已成也o

曰: 其已有形, 膿已成, 為之奈何?

曰: 膿己成, 十死一生o

曰: 其已成有膿血, 可以小針治乎?

曰: 以小治小者, 其功小; 以大治大者, 其功大, 以小治大者, 多害o

故其已成膿血者, 其惟砭石鈹鋒之所取也o

曰: 多害者, 其不可全乎?

曰: 在逆順焉耳o

曰: 願聞順逆?

曰: 已為傷者, 其白晴青黑, 眼小, 是一逆也; 內藥而嘔, 是二逆也; 腹痛渴甚,

是三逆也; 肩項中不便, 是四逆也; 音嘶色脫, 是五逆也o 除此五者為順矣o

邪之入於身也深, 其寒與熱相薄, 久留而內著, 寒勝其熱, 則骨疼肉枯; 熱勝其寒,

則爛肉腐肌為膿; 肉傷骨為骨蝕o

有所結, 筋屈不得伸, 氣居其間而不反, 發為筋瘤也o

有所結, 氣歸之, 衛氣留之不得復反, 津液久留, 合而為腸疽, 留久者, 數歲乃成o

以手按之柔o

有所結, 氣歸之, 津液留之, 邪氣中之, 凝結日以易甚, 連以聚居為昔瘤,

以手按之堅o 有所結, 氣深中骨, 氣因於骨, 骨與氣並息, 日以益大, 則為骨疽o

有所結, 氣中於肉, 宗氣歸之, 邪留而不去, 有熱則化為膿, 無熱則為肉疽o

凡此數氣者, 其發無常處而有常名o

曰: 病癰腫頸痛, 胸滿腹脹, 此為何病?

曰: 痛名曰厥逆, 灸之則喑, 石之則狂, 須其氣並, 乃可治也, 陽氣重上o 有餘於上,

灸之則陽氣入陰, 入則喑, 石之則陽氣虛, 虛則狂; 須其氣並而治之, 使愈o

曰: 病頸癰者, 或石治之, 或以針灸治之, 而皆已, 其治何在?

曰: 此同名而異等者也o 夫癰氣之息者, 宣以針開除去之; 夫氣盛血聚者,

宜石而瀉之o 此所謂同病而異治者也o

曰: 諸癰腫筋攣骨痛, 此皆安生?

曰: 此皆寒氣之腫也o 八風之變也o

曰: 治之奈何?

曰: 此四時之病也, 以其勝, 治其俞o

暴癰筋緛, 隨分而痛, 魄汗不盡, 胞氣不足, 治在其經俞o 腋癰大熱, 刺足少陽五,

刺而熱不止, 刺手心主三, 刺手太陰經絡者, 大骨之會各三o

癰疽不得頃回o 癰不知所, 按之不應手, 乍來乍已, 刺手太陰傍三, 與纓脈各二o

治癰腫者, 刺癰上視痛大小深淺刺之, 刺大者, 多而深之, 必端內針為故止o

項腫不可俯仰, 頰腫引耳, 完骨主之o 咽腫難言, 天柱主之o

�c腫唇癰, 顴�A主之o 頰腫痛, 天窗主之o

頸項癰腫不能言, 天容主之o

身腫, 關門主之o

胸下滿痛, 膺腫, 乳根主之o

馬刀腫�V, 淵腋, 章門, 支溝主之o

面腫目癰腫, 刺陷谷出血立已o 犢鼻腫, 可刺其上, 堅勿攻, 攻之者死o

疽, 竅陰主之o

厲風者, 索刺其腫上, 已刺以吮其處, 按出其惡血, 腫盡乃止, 常食方食, 無食他食o

脈風成厲, 管疽發厲, 竅陰主之o

頭大浸淫, 間使主之o

管疽, 商丘主之o

瘃癢欲嘔, 大陵主之o

痂疥, 陽溪主之o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27 / 29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14 上午 09:32
黃帝問曰: 願盡聞癰疽之形與忌日名?

岐伯對曰: 癰發於嗌中, 名曰猛疽, 不急治化為膿, 膿不瀉塞咽, 半日死;

其化為膿者, 膿瀉已, 則含豕膏, 無冷食, 三日已o

發於頸者, 名曰夭疽o 其狀大而赤黑o 不急治則熱氣下入淵腋, 前傷任脈,

內熏肝肺, 熏則十余日死矣o 陽氣大發, 消腦溜項, 名曰腦爍o 其色不樂,

項痛如刺以針o 煩心者, 死不治o

發於肩及臑, 名曰疵疽o 其狀赤黑, 急治之, 此令人汗出至足, 不害五臟,

癰發四五日逆�\之o

發於腋下赤堅者, 名曰米疽o 治之以砭石, 欲細而長, 疏砭之, 涂以豕膏, 六日已,

勿裹之o 其癰堅而不潰者, 為馬刀挾癭, 以急治之o

發於胸, 名曰井疽o 其狀如大豆, 三四日起, 不早治, 下入腹; 不治, 七日死o

發於膺, 名曰甘疽o 色青, 其狀如谷實瓜蔞, 常苦寒熱o 急治之, 去其寒熱; 不急治,

十歲死, 死後出膿o

癰發於�J, 名曰敗疵o 此言女子之病也, 久之, 其狀大癰膿,

其中乃有生肉大如赤小豆, 治之以�Z翹草根及赤松子根各一升, 以水一斗六升,

煮之令竭, 得三升, 即強飲, 厚衣坐於釜上, 令汗至足已o

發於股脛, 名曰股脛疽, 其狀不甚變色, 癰膿內薄於骨, 急治之, 不急治三十日死o

發於尻, 名曰銳疽o 其狀赤堅大, 急治之, 不治三十日死o

發於股陰, 名曰赤弛o 不治六十日死; 在兩股之內, 不治十日死o

發於膝, 名曰疵疽, 其狀大癰色不變o 寒熱而堅者, 勿石, 石之者即死; 須其色異,

柔乃石之者生o 諸癰之發於節而相應者, 不可治o 發於陽者, 百日死; 發於陰者,

四十日死o

發於脛, 名曰兔嚙, 其狀如赤豆至骨, 急治人, 不急治殺人o

發於內踝, 名曰走緩o 其狀癰色不變o 數石其俞, 而止其寒熱, 不死o

發於足上下, 名曰四淫o 其狀大癰o 不急治之, 百日死o

發於足旁, 名曰厲癰, 其狀不大, 初從小指發, 急治之, 去其黑者, 不消輒益, 不治,

百日死o

發於足指, 名曰脫疽o 其狀赤黑者, 死不治; 不赤黑者不死; 治之不衰, 急斬去之,

不去則死矣o

黃帝問曰: 何為癰?

岐伯對曰: 營氣積留於經絡之中, 則血泣而不行, 不行則衛氣歸之, 歸而不通,

壅遏而不得行, 故熱; 大熱不止, 熱勝則肉腐, 肉腐則為膿, 然不能陷於骨髓,

骨髓不為焦枯, 五臟不為傷, 故名曰癰o

曰: 何為疽?

曰: 熱氣純盛, 下陷肌膚筋髓骨肉, 內連五臟, 血氣竭絕, 當其癰下筋骨良肉皆無余,

故名曰疽o 疽者, 其皮上夭以堅, 狀如牛領皮; 癰者其皮上薄以澤, 此其候也o

曰: 有疽死者奈何?

曰: 身有五部: 伏菟一, �H二, 背三, 五臟之俞四, 項五o 此五部有疽死也o

曰: 身形應九野奈何?

曰: 請言身形之應九野也;

左足應立春, 其日戊寅己丑;

左胸應春分, 其日乙卯;

左手應立夏, 其日戊辰己巳;

膺喉頭首應夏至, 其日丙午;

右手應立秋, 其日戊申已未;

右胸應秋分, 其日幸酉;

右足應立冬, 其日戊戌己亥;

腰尻下竅應冬至, 其日壬子;

六臟及隔下三臟應中州, 其日大禁, 太乙所在之日, 及諸戊己o

凡此九者, 善候八正所在之處, 主左右上下身體有癰腫者, 欲治之,

無以其所直之日潰治之, 是謂天忌日也o

五子夜半五丑雞鳴五寅平旦五卯日出五辰食時五巳禺中

五午日中五未日昳五申晡時五酉日入五戌黃昏五亥人定

以上此時得疾者皆不起o

         

 卷之十二        

欠噦唏振寒噫嚏嚲泣出太息羨下耳鳴嚙舌善忘善飢第一       

黃帝問曰: 人之欠者, 何氣使然?

岐伯對曰: 衛氣畫行於陽, 夜行於陰; 陰主夜, 夜主臥; 陽主上, 陰主下o

故陰氣積於下, 陽氣未盡, 陽引而上, 陰引而下, 陰陽相引, 故數欠o

陽氣盡, 陰氣盛, 則目瞑; 陰氣盡, 陽氣盛, 則寤o

腎主欠o 故瀉足少陰, 補足太陽o

曰: 人之噦者何?

曰: 谷入於胃, 胃氣上注於肺o 今有故寒氣與新谷氣俱還入於胃, 新故相亂,

真邪相攻, 氣並相逆, 復出於胃, 故為噦o 肺主噦o 故補手太陰, 瀉足太陰;

亦可以草刺其鼻, 嚏而已; 無息而疾迎引之立已; 大驚之亦可已o

曰: 人之唏者何?

曰: 此陰氣盛而陽氣虛, 陰氣疾而陽氣徐, 陰氣盛而陽氣絕, 故為唏o 唏者,

陰盛陽絕, 故補足太陽, 瀉足少陰o

曰: 人之振寒者何?

曰: 寒氣客於皮膚, 陰氣盛陽氣虛, 故為振寒寒栗o 補諸陽o

曰: 人之噫者何?

曰: 寒氣客於胃, 厥逆從下上散, 復出於胃, 故為噫o 補足太陰, 陽明o

曰: 人之嚏者何?

曰: 陽氣和利, 滿於心, 出於鼻, 故為嚏, 補足太陽滎, 眉本o

曰: 人之嚲者何?

曰: 胃不實則諸脈虛, 諸脈虛則筋脈懈惰, 筋脈懈惰, 則行陰用力, 氣不能復,

故為嚲o 因其所在補分肉間o

曰: 人之衰而泣涕出者何?

曰: 心者, 五臟六腑之主也; 目者, 宗脈之所聚也, 上液之道也; 口鼻者,

氣之門戶也o 故悲哀愁憂則心動, 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 搖則宗脈感,

宗脈感則液道開, 液道開故涕泣出焉o 液者所以灌精濡空竅者也, 故上液之道開則泣,

泣不止則液竭, 液竭則精不灌, 精不灌則目無所見矣, 故命曰奪精o 補天柱經俠頸o

俠頸者, 頭中分也o

曰: 有哭泣而�不出者, 若出而少涕, 不知水所從生, 涕所從出也?

曰: 夫心者, 五臟之專精也, 目者其竅, 華色其榮, 是以人有德, 則氣和於目,

有亡憂知於色o 是以悲哀則泣下, 泣下水所由生也o 眾精者, 積水也; 積水者,

至陰也; 至陰者, 腎之精也o 宗精之水所以不出者, 是精持之也, 輔之裹之,

故水不行也o 夫氣之傳也, 水之精為志, 火之精為神, 水火相感, 神志俱悲,

是以目之水生也o 故諺言曰: 心悲又名曰志悲o 志與心精共湊於目也,

是以俱悲則神氣傳於心, 精上不傳於志而志獨悲, 故泣出也o 泣涕者, 腦也, 腦也,

陰也, 髓者, 骨之充也; 故腦滲為涕o 志者, 骨之主也; 是以水流涕從之者, 其類也o

夫涕之與泣者, 譬如人之兄弟, 急則俱死, 生則俱生, 其志以搖悲,

是以涕泣俱出而相從者, 所屬之類也o

曰: 人哭泣而泣不出者, 若出而少, 涕不從之, 何也?

曰: 夫泣不出者, 哭不悲也o 不泣者, 神不慈也o 神不慈則志不悲, 陰陽相持,

泣安能獨者? 夫志悲者惋, 惋則沖陰, 沖陰則志去目, 志去目則神不守精, 精神去目,

涕泣出也o 夫經言乎, 厥則目無所見o 夫人厥則陽氣並於上, 陰氣並於下, 陽並於上,

則火獨光也, 陰並於下, 則足寒, 足寒則脹o 夫一水不能勝五火, 故目眥o

是以氣沖風泣下而不止, 夫風之中目也, 陽氣內守於精, 是火氣燔目,

故見風則泣下也o 有以比之夫疾風生, 乃能雨, 此之類也o

曰: 人之太息者何?

曰: 憂思則心系急, 心系急則氣道約, 約則不利, 故太息以伸出之o 補手少陰心主,

足少陽留之o

曰: 人之羨下者何?

曰: 飲食皆入於胃, 胃中有熱, 熱則蟲動, 蟲動則胃緩, 胃緩則廉泉開, 故羨下o

補足少陰o

曰: 人之耳中鳴者何?

曰: 耳者, 宗脈之所聚也o 故胃中空則宗脈虛, 虛則下溜, 脈有所竭者, 故耳鳴o

補客主人, 手大指爪甲上, 與肉交者o

曰: 人之自嚙舌者何?

曰: 此厥逆走上, 脈氣皆至也o 少陰氣至則自嚙舌; 少陽氣至則嚙頰;

陽明氣至則嚙唇矣o 視主病者補之o

曰: 人之善忘者何?

曰: 上氣不足, 下氣有餘, 腸胃實而心肺虛o 虛則營衛留於下, 久不以時上,

故善忘也o

曰: 人之善飢不嗜食者何也?

曰: 精氣並於脾, 則熱留於胃, 胃熱則消谷, 消谷故善飢, 胃氣逆上, 故胃脘塞,

胃脘塞故不嗜食o 善忘及善飢, 先視其腑臟, 誅其小過, 後調其氣, 盛則瀉之,

虛則補之o 凡此十四邪者, 皆奇邪走空竅者也o 邪之所在, 皆為不足o

故上氣不足, 腦為之不滿, 耳為之善鳴, 頭為之傾, 目為之瞑o

中氣不足, 溲便為之變, 腸為之善鳴o

下氣不足, 則乃為痿厥, 心悶o

補之足外踝下留之o

急刺足大指上二寸留之o

一曰補足外踝下留之o

寒氣客於厭發喑不能言第二       

黃帝問曰: 人之卒然憂恚而言無音者, 何氣不行?

少師對曰: 咽喉者, 水谷之道路, 喉嚨者, 氣之所以上下者也o 會厭者, 音聲之戶也o

唇口者, 音聲之扇也o 舌者, 音聲之機也o 懸雍垂者, 音聲之關也o 頏顙者,

分氣之所泄也o 橫骨者, 神氣之所使, 主發舌者也o 故人之鼻洞洟出不收者,

頏顙不閉, 分氣失也o 其厭小而薄, 則發氣疾, 其開合利, 其出氣易; 其厭大而厚,

則開合難, 其出氣遲, 故重言也o 所謂吃者, 其言逆, 故重之, 卒然無音者,

寒氣客於厭, 則厭不能發, 發不能下至其機扇, 機扇開合不利, 故無音o

足少陰之脈上系於舌本, 絡於橫骨, 終於會厭, 兩瀉血脈, 濁氣乃辟; 會厭之脈,

上絡任脈, 復取之天突, 其歷乃發也o

暴瘖氣硬, 刺扶突與舌本出血o

瘖不能言, 刺腦戶o

暴瘖不能言, 喉嗌痛, 刺風府o

舌緩, 瘖不能言, 刺瘖門o

喉痛瘖不能言, 天突主之o

暴瘖氣哽, 喉痺咽痛, 不得息, 食飲不下, 天鼎主之o

食飲善嘔, 不能言, 通谷主之o

瘖不能言, 期門主之o

暴瘖不能言, 支溝主之o

瘖不能言, 合谷及湧泉, 陽交主之o

目不得眠不得視及多臥臥不安不得偃臥肉苛諸息有音及喘第三       

黃帝問曰: 夫邪氣之客於人也, 或令人目不得眠者, 何也?

伯高對曰: 五谷入於胃也, 其糟粕津液宗氣, 分為三隧o 故宗氣積於胸中, 出於喉嚨,

以貫心肺, 而行呼吸焉o 營氣者, 泌其津液, 注之於脈, 化而為血, 以營四末,

內注五臟六腑, 以應刻數焉o 衛氣者, 出其得悍氣之慓疾, 而先行於四末, 分肉,

皮膚之間, 而不休息也, 畫行於陽, 夜行於陰, 其入於陰也, 常從足少陰之分間,

行於五臟六腑o 今邪氣客於五臟, 則衛氣獨衛其外, 行於陽, 不得入於陰o

行於陽則陽氣盛, 陽氣盛則陽蹻滿; 不得入於陰, 陰氣虛, 故目不得眠o 治之,

補其不足, 瀉其有餘, 調其虛實, 以通其道, 而去其邪o 飲以半夏湯一劑, 陰陽已通,

其臥立至o 此所以決瀆壅, 經絡大道, 陰陽得和者也o 其湯方以流

水千里以外者八升, 揚之萬遍, 取其清五升, 煮之, 炊以葦薪火, 沸煮秫米一升,

治半夏五合, 徐炊令竭為一升半, 去其柤, 飲汁一小杯, 日三, 稍益, 以知為度o

故其病新發者, 覆杯則臥, 汗出則已矣; 久者三飲而已o

曰: 目閉不得視者何也?

曰: 衛氣行於陰, 不得入於陽o 行於陰則陰氣盛, 陰氣盛則陰蹻滿;

不得入於陽則陽氣虛, 故目閉焉o

曰: 人之多臥者何也?

曰: 此人腸胃大而皮膚澀o 澀則分內不解焉, 腸胃大則衛氣行留久, 皮膚澀,

分肉不解, 則行遲o 夫衛氣者, 畫常行於陽, 夜常行於陰, 故陽氣盡則臥,

陰氣盡則寤o 故腸胃大, 衛氣行留久, 皮膚澀, 分肉不解, 則行遲, 留於陰也久,

其氣不精, 則欲暝, 故多臥矣o 其腸胃小, 皮膚滑以緩, 分肉解利,

衛氣之留於陽也久, 故少臥焉o

曰: 其非常經也, 卒然多臥者何也?

曰: 邪氣留於上焦, 上焦閉而不通, 已食若飲湯, 衛氣久留於陰而不行, 故卒然多臥o

曰: 治此諸邪奈何?

曰: 先視其腑臟, 誅其小過, 後調其氣, 盛者瀉之, 虛者補之,

必先明知其形志之苦樂, 定乃取之o

曰: 人有臥而有不安者, 何也?

曰: 臟有所傷, 及情有倚, 則臥不安, 故人不能懸其病也o

曰: 人之不得偃臥者何也?

曰: 肺者臟之蓋也o 肺氣盛則脈大, 脈大則不得偃臥o

曰: 人之有肉苛者何也? 是為何病?

曰: 營氣虛, 衛氣實也o 營氣虛則不仁, 衛氣虛則不用, 營衛俱虛, 則不仁且不用,

肉加苛也o 人身與志不相有也, 三十日死o

曰: 人有逆氣不得臥而息有音者; 有不得臥而息無音者; 有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

有得臥行而喘者; 有不得臥不能行而喘者; 有不得臥, 臥而喘者o 此何臟使焉?

曰: 不得臥而息有音者, 是陽明之逆也o 足三陽者, 下行, 今逆而上行, 故息有音也o

陽明者, 胃脈也, 胃者六腑之海也, 其氣亦下行o 陽明逆不得從其道, 故不得臥o

《下經》曰: 胃不和則臥不安, 此之謂也o 夫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 此肺之絡脈逆,

不得隨經上下, 故留經而不行; 絡脈之病人也微, 故起居如故, 而息有音也o

夫不得臥, 臥則喘者, 水氣客也o 夫水氣循津液而留者也, 腎者, 水臟, 主津液,

主臥與喘也o 驚不得眠, 善齘水氣上下, 五臟游氣也, 陰交主之o 不得臥, 浮�^主之o

身腫皮痛不可近衣, 淫濼瘈瘲, 久則不仁, 屋翳主之o

足太陽陽明手少陽脈動發目病第四       

黃帝問曰: 余嘗上青霄之台, 中陛而惑, 獨瞑視之, 安心定氣, 久而不解, 被發長跪,

俯而復視之, 久不已卒然自止o 何氣使然?

岐伯對曰: 五臟六腑之精氣, 上注於目而為之精, 精之裹者為眼o 骨之精為瞳子,

筋之精為黑晴, 血之精為其絡, 氣之精為白晴, 肌肉之精為約束o

裹契筋骨血之精而與脈並為系, 上屬於腦, 后出於項中o 故邪中於頭目, 逢身之虛,

其入深, 則隨眼系以入於腦, 入則腦轉, 腦轉則引目系急, 目系急則目眩以轉矣o

邪中其精, 則其精所中者不相比, 不相比則精散, 精散則視岐, 故見兩物也o 目者,

五臟六腑之精也, 營衛魂魄之所常營也, 神氣之所生也o 故神勞則魂魄散, 志意亂,

是故瞳子黑睛法於陰, 白晴赤脈法於陽, 故陰陽合揣而精明也o 目者, 心之使也,

心者神之所舍也, 故神分精亂而不揣, 卒然見非常之處, 精神魂魄散不相得, 故曰惑o

曰: 余疑何其然也, 余每至東苑, 未嘗不惑, 去之則復o 余惟獨為東苑勞神乎,

何其異也?

曰: 不然, 夫心有所喜, 神有所惡, 卒然相感, 則精氣亂, 視誤故惑, 神移乃復o

是故間者為迷, 甚者為惑o

目眥外決於面者為兌眥, 在內近鼻者, 上為外眥, 下為內眥o

目色赤者, 病在心; 白色者, 病在肺; 青色者, 病在肝; 黃色者, 病在脾; 黑色者,

病在腎; 黃色不可名者, 病在胸中o

診目痛赤脈從上下者, 太陽病; 從下上者, 陽明病; 從外走內者, 少陽病o

目中赤痛, 從內眥始, 取之陰蹺o

目中痛不能視, 上星主之o 先取�g譆, 後取天牖, 風池o

青盲, 遠視不明, 承光主之o

目瞑, 遠視�R�R, 目窗主之o

目, 赤痛, 天柱主之o

目眩無所見, 偏頭痛, 引目外眥而急, 頷厭主之o

目不明, 惡風, 目汩出僧寒, 目痛目眩, 內眥赤痛, 目�R�R無所見, 眥癢痛,

淫膚白翳, 睛明主之o

青盲無所見, 遠視, 目中淫膚, 白膜覆瞳子, 目窗主之o

目不明, �出, 目眩懵, 瞳子癢, 遠視�R�R, 昏夜無見, 目�r動, 與項口參相引,

喎僻口不能言, 刺承泣o 目痛口僻, �出, 目不明, 四白主之o

目赤黃, 顴�A主之o 睊目, 水溝主之o 目痛不明, 齦交主之o 目暝身汗出, 承漿主之o

青盲�r目惡風寒, 上關主之o 青盲, 商陽主之o �q目, 目�R�R, 偏歷主之o

眼痛, 下廉主之o �[目, 目�R�R, 少氣, 灸手五里, 左取右, 右取左o

目中白翳, 目痛泣出, 甚者如脫, 前谷主之o 白膜覆珠, 瞳子無所見, 解溪主之o

手太陽少陽脈動發耳病第五       

暴厥而聾, 耳偏塞閉不通, 內氣暴薄也o 不從內外中風之病, 故留瘦著也o

頭痛耳鳴, 九竅不利, 胃腸之生也o

黃帝問曰: 刺節言發蒙者, 刺腑俞以去腑病, 何俞使然?

岐伯對曰: 刺此者, 必於白日中刺其聽宮, 中其眸子, 聲聞於外, 此其俞也o

曰: 何謂聲聞於外?

%

曰: 已刺以手堅按其兩鼻竅, 令疾偃, 其聲必應其中o

耳鳴, 取耳前動脈o

耳痛不可刺者, 耳中有膿, 若有乾擿抵, 耳無聞也o

耳聾, 取手, 足小指次指爪甲上與肉交者, 先取手, 後取足o

耳鳴, 取手中指爪甲上o 左取右, 右取左; 先取手, 後取足o

聾而不痛, 取足少陽; 聾而痛, 取手陽明o

耳鳴, 百會及頷厭, 顱息, 天窗, 大陵, 偏厲, 前谷, 後溪皆主之o

耳痛聾鳴, 上關主之, 刺不可深o

耳聾鳴, 下關及陽溪, 關沖, 掖門, 陽谷主之o

耳聾鳴, 頭頷痛, 耳門主之o

頭重, 頷痛引耳中, �n�n�o�o, 和�A主之o 聾, 耳中顛颼風, 聽會主之o

耳聾填填, 如無聞, �n�n�o�o, 若蟬鳴, 鴳�a鳴, 聽宮主之o 下頰取之, 譬如破聲,

刺此o

聾, 翳風及會宗, 下關主之o

耳聾無聞, 天窗主之o

耳聾嘈嘈無所聞, 天容主之o

耳鳴無聞, 肩貞及腕骨主之o

耳中生風, 耳鳴耳聾時不聞, 商陽主之o

聾, 耳中不通, 合谷主之o

耳聾, 兩顳�p痛, 中渚主之o

耳焞焞渾渾聾無所聞, 外關主之o

卒氣聾, 四瀆主之o

手足陽明脈動發口齒病第六       

診齲痛, 按其陽明之來, 有過者獨熱o 在左者左熱, 在右右熱, 在上上熱, 在下下熱o

臂之陽明, 有入頄遍齒者, 名曰大迎, 下齒齲取之臂o 惡寒補之o 不惡瀉之o

足太陽有入頄遍齒者, 名曰角孫, 上齲齒取之在鼻與頄前o 方病之時, 其脈盛,

脈盛則瀉之, 虛則補之o 一曰取之出鼻外, 方病之時, 盛瀉虛補o

齒動痛, 不惡清飲, 取足陽明; 惡清飲, 取手陽明o

舌緩�M下, 煩悶, 取足少陰o

%

重舌, 刺舌柱以鈹針o

上齒齲腫, 目窗主之o

上齒齲痛, 惡風寒, 正營主之o

齒牙齲痛, 浮白及完骨主之o

齒痛, 顴�A及二間主之o 上齒齲, 兌端及耳門主之o

齒間出血者, 有傷酸, 齒床落痛, 口不可開, 引鼻中, 齦交主之o

頰腫, 口急, 頰車骨痛, 齒不可以嚼, 頰車主之o

上齒齲痛, 惡寒者, 上關主之o

厥, 口僻, 失欠, 下牙痛, 頰腫惡寒, 口不收, 舌不能言, 不得嚼, 大迎主之o

失欠, 下齒齲, 下牙痛, �c腫, 下關主之o 齒牙不可嚼, 齦腫, 角孫主之o

口僻不正, 失欠脫頷, 口噤不開, 翳風主之o

舌下腫, 難言, 舌縱, 喎戾不端, 通谷主之o

舌下腫, 難以言, 舌縱, 涎出, 廉泉主之o

口僻, 刺太淵, 引而下之o

口中腫腥臭, 勞宮主之o

口乾下齒痛, 惡寒�c腫, 商陽主之o

齒齲痛, 惡清, 三間主之o

口僻, 偏歷主之o

口齒痛, 溫溜主之o

下齒齲, 則上齒痛, 液門主之o

齒痛, 四瀆主之o

上牙齲痛, 陽谷主之o

齒齲痛, 合谷主之o 又云少海主之o

舌縱�M下, 煩悶, 陰谷主之o

血溢發衄第七       

暴癉內逆, 肝肺相薄, 血溢鼻口, 取天府, 此為胃之大腧五部也o

衄而不衃, 血流, 取足太陽; 衃, 取手太陽o 不已刺腕骨下; 不已刺膕中出血o

鼻鼽衄, 上星主之; 先取譆, 後取天牖, 風池o

鼻管疽, 發為厲, 腦空主之o

%

鼻不利, 窒洞氣塞, 喎僻多洟�h衄有癰, 迎香主之o

衄洟出, 中有懸癰, 宿肉, 窒洞不通, 不知香臭, 素�A主之o

鼻窒口僻, 清洟出, 不可止, 鼽衄有癰, 禾�A主之o

鼻中息肉不利, 鼻頭額頞中痛, 鼻中有蝕瘡, 齦交主之o

鼻鼽不得息, 不收洟, 不知香臭, 及衄不止o 水溝主之o

衄血不止, 承漿及委中主之o

鼻不利, 前谷主之o

衄, 腕骨主之o

手足陽明少陽脈動發喉痺咽痛第八       

喉痺不能言, 取足陽明; 能言, 取手陽明o

喉痺, 完骨及天容, 氣舍, 天鼎, 尺澤, 合谷, 商陽, 陽溪, 中渚, 前谷, 商丘,

然谷, 陽交悉主之o

喉痺咽腫, 水漿不下, 璇璣主之o

喉痺食不下, 鳩尾主之o

喉痺咽如哽, 三間主之o

喉痺不能言, 溫溜及曲池主之o

喉痺氣逆, 口喎, 喉咽如扼狀, 行間主之o

咽中痛, 不可內食, 涌泉主之o

氣有所結發瘤癭第九       

癭, 天窗及臑會主之o 瘤癭, 氣舍主之o

婦人雜病第十       

黃帝問曰: 人有重身, 九月而瘖, 此為何病?

岐病對曰: 胞之絡脈絕也o 胞絡者, 系於腎, 少陰脈貫腎, 系舌本, 故不能言o

無治也, 當十月復o 《刺法》曰: 無損不足, 益有余, 以成其辜o 所謂無損不足者,

身贏瘦, 無用鑱石也o 無益其有餘者, 腹中有形而泄之, 泄之則精出而病獨擅中o

故曰成辜o

曰: 何以知懷子且生也?

曰: 身有病而無邪脈也o

診女子, 手少陰脈動甚者, 妊子也o

乳子而病熱脈懸小, 手足溫則生, 寒則死o

乳子中風, 病熱喘渴, 肩息, 脈實大o 緩則生, 急則死o

乳子下赤白, 腰俞主之o

女子絕子, 陰挺出, 不禁白濿, 上�A主之o

女子赤白濿, 心下積脹, 次�A主之o

腰痛不可俯仰次�A主之, 先取缺盆, 後取尾�Do

女子赤淫時白, 氣癃, 月事少, 中�A主之o

女子下蒼汁, 不禁赤濿, 陰中癢痛, 引少腹控�O, 不可俯仰, 下�A主之o 刺腰尻交者,

兩胂上, 以月死生為痏數, 發針立已o

腸鳴泄注, 下�A主之o

婦人乳餘疾, 肓門主之o

乳癰, 寒熱短氣, 臥不安, 膺窗主之o 乳癰, 淒索寒熱, 痛不可按, 乳根主之o

絕子, 灸臍中, 令有子o

女子手腳拘攣, 腹滿, 疝, 月水不通, 乳餘疾, 絕子陰癢, 陰交主之o

腹滿疝積, 乳余疾, 絕子陰癢, 刺石門o

女子絕子, 衃血在內不下, 關元主之o

女子禁中癢, 腹熱痛, 乳餘疾, 絕子內不足, 子門不端, 少腹苦寒, 陰癢及痛,

經閉不通, 中極主之o

婦人赤白沃, 陰中乾痛, 惡合陰陽, 少腹�P堅, 小便閉, 曲骨主之o

女子血不通, 會陰主之o

婦人子臟中有惡血內逆滿痛, 石關主之o

月水不通, 奔豚泄氣, 上下引腰脊痛, 氣穴主之o

女子赤淫, 大赫主之o

女子胞中痛, 月水不以時休止, 天樞主之o

小腹脹滿痛, 引陰中, 月水至則腰脊痛, 胞中瘕, 子門有寒, 引髕髀, 水道主之o

女子陰中寒, 歸來主之o

女子月水不利, 或暴閉塞, 腹脹滿癃, 淫濼身熱, 腹中絞痛, �W疝陰腫, 及乳難,

子上搶心, 若胞衣不出, 眾氣盡亂, 腹滿不得反復, 正偃臥, 屈一膝, 伸一膝,

並氣沖, 針上入三寸, 氣至瀉之o

婦人無子, 及少腹痛, 刺氣沖主之o

婦人產餘疾, 食飲不下, 胸�J榰滿, 目眩足寒, 小便難, 心切痛, 善噫, 聞酸臭,

痠痺, 腹滿, 少腹尤大, 期門主之o

婦人少腹堅痛, 月水不通, 帶脈主之o

婦人下赤白, 裏急瘈瘲, 五樞主之o

妒乳太淵主之o 絕子, 商丘主之o 穴在內踝前宛中o

女子疝瘕, 按之如以湯沃其股, 內至膝, 飧泄, 灸刺曲泉o

婦人陰中痛, 少腹堅急痛, 陰陵泉主之o

婦人漏下, 月閉不通, 逆氣腹脹, 血海主之o

月事不利, 見血而有身反敗, 陰寒, 行間主之o

乳難, 太沖及復溜主之o

女子疝, 及少腹腫, 溏泄, 癃, 遺溺, 陰痛, 面塵黑, 目下眥痛, 太沖主之o

女子少腹大, 乳難, 嗌乾, 嗜飲, 中封主之o

女子漏血, 太沖主之o

女子俠臍疝, 中封主之o

大疝絕子, 築賓主之o

女子疝, 小腹腫, 赤白淫, 時多時少, 蠡溝主之o

女子疝瘕, 按之如以湯沃兩股中, 少腹腫, 陰挺出痛, 經水來下, 陰中腫, 或癢,

漉青汁若葵羹, 血閉無子, 不嗜食, 曲泉主之o

婦人絕產, 若未曾生產, 陰廉主之o 刺入八分, 羊矢下一寸是也o

婦人無子, 涌泉主之o

女子不字, 陰暴出, 經水漏, 然谷主之o

女子不下月水, 照海主之o

婦人淋漓, 陰挺出, 四肢淫濼, 心悶, 照海主之o

月水不來而多閉, 心下痛, 目�R�R不可遠視, 水泉主之o

婦人漏血, 腹脹滿, 不得息, 小便黃, 陰谷主之o

乳癰有熱, 三里主之o

乳癰驚痺, 脛重, 足跗不收, 跟痛, 巨虛下廉主之o

月水不利, 見血而有身則敗, 及乳腫, 臨泣主之o

女子字難, 若胞不出, 昆侖主之o

小兒雜病第十一       

嬰兒病, 其頭毛皆逆上者死o

嬰兒耳間青脈起者, 瘈, 腹痛, 大便青瓣, 飧泄, 脈大, 手足寒, 難已; 飧泄,

脈小手足溫者, 易已o

刺驚癇脈五, 針手, 足太陰各五, 刺經, 太陽者五, 刺手少陰經絡傍者一, 足陽明一,

上踝五寸, 刺三針o

小兒驚癇, 本神及前頂, �s會, 天柱主之; 如反視, 臨泣主之o

小兒驚癇, 瘈瘲, 脊急強, 目轉上插, 筋縮主之o

小兒驚癇, 瘈瘲脊強, 互相引, 長強主之o

小兒食晦頭痛, �g譆主之o

小兒癇發, 目上插, 攢竹主之o

小兒臍風, 目上插, 剌絲竹空主之o

小兒癇瘈, 嘔吐泄注, 驚恐失精, 瞻視不明, 眵, 瘈脈及長強主之o

小兒癇喘, 不得息, 顱�s主之o

小兒驚癇, 如有見者, 列缺主之o

小兒口中腥臭, 胸�J榰滿, 勞宮主之o

小兒咳而泄, 不欲食者, 商丘主之o

小兒癇瘈, 手足擾, 目昏, 口噤, 溺黃, 商丘主之o

小兒癇瘈, 遺清溺, 虛則病諸瘕�W, 實則閉癃, 小腹中熱, 善寐, 大敦主之o

小兒臍風, 口不開, 善驚, 然谷主之o

小兒腹滿, 不能食飲, 懸鍾主之o

小兒馬癇, 僕參及金門主之o

鄉從頭至足, 癇瘈, 口閉不能開, 每大便腹暴滿, 按之不下, 噫, 悲, 喘, 昆侖主之o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28 / 29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14 上午 09:33
四肢疼痛--指病人上肢或下肢,或上下肢筋脈,肌肉,關節疼痛的症狀。

骨骱痛--又稱關節或骨節,是骨與骨相接之處。骨骱痛,是指一個或數個骨骱,甚至全身骨骱疼痛而言。本症是臨床常見的一種症狀,多因感受風寒濕邪入侵經絡,痹阻骨骱所致,可見於痹症疾患。

四肢麻木--指四肢肌膚知覺消失,不知痛癢。

四肢瘦削--指上,下肢由於某種病因引起的肌肉萎縮的症狀。

四肢腫脹--指上,下肢浮腫發脹的一種症狀。有的表現四肢同時腫脹;有的僅見上肢或下肢,或偏於一側。足,是由踝,跗,趾三部分所構成。足腫,即踝趵浮腫,也包括足脛腫脹,此症須與足骨骱(關節)痹症的腫脹(多為骨骱局部腫脹,無滿足浮腫現象)相鑒別。

四肢強直--指兩種情況:一為四肢筋肉強硬,肢體伸直而不能屈曲;二為四肢關節由於某種原因而致僵硬,不能屈伸的症狀。

四肢抽搐--是指手足相引,一伸一縮,抽動不寧而言。本症俗稱"抽風",古稱"瘈瘲"(瘈為筋脈拘急,瘲為筋脈弛張)。此症,在臟為心肝受病,在體為筋脈受傷。多見於外感時病,亦可見於內傷雜病。同時此症一般多伴有神志不清等精神失常的症狀,故在辨症施治上,須與"昏迷","煩躁"等合參,相互印証。

四肢拘攣--古稱"筋攣",俗稱"抽筋",是指四肢筋脈拘急攣曲,難以屈伸而言。如僅有手指拘攣,不能伸直,則俗稱"雞爪風",若僅下肢筋脈攣急,不能屈伸,則稱為"轉筋",俗稱"吊腳筋"。

筋急--証名。出(素問.五藏生成篇)。指筋脈拘急不柔,屈伸不便。多因體虛受風寒及血虛津耗,筋脈失養所致。

筋痛--証名。出(靈樞.經筋)。指筋脈疼痛。可因血少,氣血痹阻,或津液耗損,筋失滋養所致。

筋緩--証名。出(難經.十三難)。指筋脈弛緩,不能隨意運動之症。多因肝腎虛虧,過食酸味或濕熱所傷。

手足厥冷--又稱厥逆,是指四肢由於手足冷至肘,膝的症狀。一般冷至腕,踝的稱手足厥冷;冷至肘,膝的手足厥逆。

肢冷--即手足冷,或稱"手足清"。一般冷至腕,踝,稱為"手足厥冷",冷至肘,膝,稱為"手足厥逆",冷的程度較輕者,稱為"手足不溫"或"四肢不溫"。本症有寒熱之分,歷代文獻中有"寒厥","熱厥"之稱。(素問.厥論)說:"陽氣衰於下則為寒厥,陰氣衰於下則為熱厥"認為寒厥,是陽虛陰盛所致,熱厥,是陰虛陽郁所致。

肩痛--見(針灸甲乙經)卷十。指肩關節,肩胛周圍筋骨肌肉作痛。肩為手三陽經交會處,又與肺鄰近。多由外感風濕所致。肩痛偏後,常與背痛并見,治宜祛風化濕。因肺受風熱,肩痛偏前,痛連手臂者,治宜祛風清熱。因強力負重或跌仆損傷,痛有定處,伸屈不利,或痛牽頸項者,可結合傷科,推拿,針灸治療。

肩不舉--肩關節功能活動障礙,上肢不能抬舉。

臂痛--指整個上肢,即肩以下,腕以上(不包括掌,指)部位發生疼痛的症狀。証名。出(內經)氣交變大論等篇。指上下臂關節,肌肉作痛。多由風寒濕邪侵襲,或痰飲留滯,或血不榮筋,或提挈重物損傷所致。臂為手六經分佈之處,又可按疼痛所在經絡加用引經藥。

手指攣急--俗稱"雞爪風",指手指拘急攣曲難以伸直,而腕部以上活動自如者。

手指麻木--証名。見(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中風論)。又名十指麻木。指手指麻木的不適感。多因氣虛而兼有濕痰,瘀血阻滯所致。如因肝陽亢盛而見大指,次指麻木不仁或不用者,為中風的先兆,當注意預防。

手顫--凡手震顫動搖,或一手獨發,或兩手并發者。

朱砂掌--兩手掌大小魚際處,膚色紅赤,壓之退色,皮膚變薄者。

肌肉跳動--又稱筋惕肉閏,是指筋肉抽掣跳動而言。肉,即肌肉,筋,指肌肉之肌腱部分。筋的生理功能由肝所主持,并由肝血供給養料,肉的生理功能由脾所主持,并由脾所化生的精微供給養料。所以本症的產生,與肝脾有密切的關系。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29 / 29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11/14 上午 09:33
《針灸甲乙經》

  簡稱〈甲乙經〉,又稱《黃帝甲乙經》、《黃帝三部針灸經》。各書所載卷數不一,有作十卷、十三卷者,多數作十二卷。現存以明《古今醫統正脈全書》本為最早。
  今本《甲乙經》12卷,128篇,其內容系擷取《素問》、《針經》(即《靈樞》)和《堂孔穴針灸治要》這三部書的有關精華部分,加以整理重編,使其成為系統聯貫的一部針灸經典著作。
  本書內容大致可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基本理論、針灸基礎知識,另一部分是講述針灸在臨床上的具體運用。
卷1-6為理論知識部分,依次敘述人體的生理功能,內含五臟六腑、營衛氣血、精神魂魄、精氣津液及肢體五官與臟腑功能的關係等;其次是人體經脈、經筋等經絡系統的循環路線、骨度腸度及腸胃所受;再次是人體俞穴,依身體部位分部敘述其位置,主治,書中共敘述俞穴348個(其中單穴49個,雙穴299個)而不是如其所說的365穴,這些穴位是按頭、面、項、胸、腹、臂、股等部位排列的,方便尋檢,每一穴均有針刺的深度、灸灼的壯數;再次敘述診法,重點介紹脈診的內容,尤其是三部九候;其后介紹針道,針灸禁忌,內含禁穴;最后介紹了病理及生理方面的一些問題,並以陰陽五行學說為綱進行闡釋。
  臨床部分也是六卷、依次介紹內科(內含傷寒熱病、中風、雜病)、五官科、婦科、兒科等病症的針灸治療,其中內科共43篇,有外感六淫、內傷七情、五臟病、六腑病、經脈病及五官病等,外科有三篇,主要論述癰疽,至于婦科及兒科,各有一篇各論述20種及10種該科病症。
  《甲乙經》的著成,對于我國針灸學的發展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醫家在閱讀時,一般不必再對三部原著的有關部分加以研讀,而只需研讀《甲乙經》,即可有精要的理解,大大地便利針灸學的學習過程,同時,它又具有重要的文獻學的價值,如《明堂孔穴鋮灸治要》原書早佚,借助《甲乙經》得以儲存大部分精華內容。
  正因為〈甲乙經〉的重要作用,它一問世,就在刈蚷針灸學發展史上起著重要的作用。在國內,它一直是學習中醫尤其是學習針灸學的必修課本,唐代太醫署定為學生的必修科目,宋、金、元、明、清重要針灸學著作大都是在該書的基礎上加以發揮而成。本書傳到國外后,同樣受到高度重視。日本古代均仿唐制,同樣規定《甲乙經》為學習中醫的必修課本,國外已有英文譯本、法文譯本。可見其影響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