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經八脈

奇經八脈

3 条评论:

David168 说...

奇經八脈經行路徑(1)—督脈


第一節、督脈

在背後中脊,總制諸陽,故謂之曰督,督者都綱也。其循背脊上行,猶如裘之背縫也。

1.脈經穴道:

督脈二十八穴始於尾閭骨端之長強穴,腰俞(功穴)、陽關入命門(功穴),上行懸樞、脊中、至中樞,筋縮、至陽歸靈台,神道、身柱(功穴)、陶道開,大椎、啞門連風府,腦戶(功穴)、強間、后頂排,百會、前頂通囟會(功穴),上星、神庭、素(功穴)對,水溝、兌端在唇上,齦交上齒肉縫間。

2.循行路徑:

督脈起於小腹下方恥骨正中央,分本絡與別絡循行色身之經絡。

(1)別絡路徑:由會陰穴起,女經溺尿處,男繞生殖器,至恥骨借足少陰腎經內股處,入腹內循任脈,行至小腹胞中(關元穴)。在胞中此內氣分兩路,一後絡至兩腎(主要為右腎)。另一內氣會走衝脈氣街,腹部,上行入喉,環繞嘴唇,一股內行至督脈齦交穴而終。另一股外行上臉頰至兩眼中央下方,噗地一聲入眼內眥。

(2)別絡路徑:由會陰穴經足少陰腎經股內處鼠蹊部,循左內腹部上行至心臟,過心臟經喉頭,後入腦際。

(3)本絡路徑:與足太陽膀胱經同起於眼內眥睛明穴(功穴),上額前,至頭頂,再絡入腦中。由腦再轉出左右頸部,順下項肩部,內挾脊內行,至腰脊部入腎,再由腎經生殖器回到會陰穴。

3.疾病症候

患督脈疾病者,有下列病候:腰痛、遺精、白帶、氣喘、癲癇、聾啞、頭痛、脊柱強直、角弓反張。

 

奇經督脈經筋圖


 

奇經督脈經別循行路徑圖
循行路線:
起於腎中

下至胞中

下行絡陰器行二陰之間

至尻

貫脊上腦後

交顛

至囟會

入鼻柱

終於人中與任脈交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33 / 63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2/11 下午 12:59
奇經八脈經行路徑(4)—帶脈


第四節、帶脈

帶之言束也,言總束諸脈,使得調柔也,繞身一周,猶如束帶焉。

1.脈經穴道:

(1)足少陰腎經部分:帶脈起於足少陰之正脈,出於舟骨粗隆下方之然谷穴,循內踝後,其別者入跟中,循小腿內而上。

(2)足太陽膀胱經部分:上至膕中,而別走足太陽膀胱經,上合行至腎,至十四椎,內與足少陰腎經、衝脈會合。

(3)足少陽膽經部分:別走足太陽膀胱經,先行至十四椎,外行與足少陽膽經帶脈會合。達足少陽膽經之維道穴、五樞穴,上出於季脅(小肋骨處)之帶脈穴。

(4)帶脈部分:帶脈起於京門之下,居之上帶脈穴,季脅之帶脈穴,循行五樞穴、維道穴,不行居穴。迴身一周如帶,故曰帶脈。

2.循行路徑:

帶脈起於足少陰腎經內踝前下方之然骨穴,上膕別走足太陽膀胱經,合腎至十四椎,屬帶脈。帶脈起於季脅繞身一周。

3.疾病症候

患帶脈疾病者,有下列病候:腹部脹滿,身似上浮,如坐水中。

 

奇經陰帶脈經筋圖


 

奇經陰帶脈經別循行路徑圖
循行路線:
足少陰經循脈

上膕


別走太陽經


合腎


當腎十四椎出

屬帶脈起於季




繞身一週


前垂至胞中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34 / 63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2/11 下午 12:59
奇經八脈經行路徑(5)—陽蹻脈


第五節、陽蹻脈

蹻者足也,奇經涉及足者之名,陽者以其所行循陽經也,故陽蹻者是謂循足諸陽經而行,即足太陽膀胱經之別脈也。

1.脈經穴道:

(1)足太陽膀胱經部分:陽蹻脈起於足太陽膀胱經,在外踝正下緣五分骨陷中之申脈穴,再往後下斜至足跟之僕參穴,由後腳跟僕參穴直上行,經崑崙穴(外踝後跟腱前凹陷處)、跗陽穴、飛陽穴,再轉小腿背外後承山穴,循腿背上行經委中、殷門、承扶穴,再往上行與足少陽膽經交絡。

(2)足少陽膽經部分:陽維脈再上行至腹脅軟骨末端下八寸處,即髂骨側與足少陽膽經之居穴相交。循腹外側上行至肩部,與手陽明大腸經相絡。

(3)手陽明大腸經部分:至肩胛肩峰前下方(舉臂時有凹陷處),與手陽明大腸經之肩穴相會。從肩穴上行,至肩端肩鎖關節上方有凹陷處之巨骨穴。由肩胛處往後下行與手太陽小腸經相會。

(4)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及陽維脈部分:陽蹻脈行至巨骨穴再翻滑過肩胛後,至大骨下肩胛崗下際凹陷處,與手足太陽、陽維等相會於俞穴。至此陽蹻脈再循手陽明大腸經與足陽明胃經上行至嘴吻處。

(5)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部分:陽蹻脈由手太陽小腸經俞穴再絡回肩峰手太陽小腸經之肩穴,絡手陽明大腸經鎖骨上窩中點上一寸許之天鼎、喉結正中旁三寸之扶突穴,絡足陽明胃經上臉頰側面及口吻旁四分之地倉穴。再上行至眼中線直下,平鼻翼下緣之巨穴,最後達眼下七分,即足陽明胃經與任脈之承泣穴。

(6)陰蹻脈部分:陽蹻脈行至此,又與手、足太陽、足陽明與陰蹻,會合於眼內眥外一分處之睛明穴。

2.循行路徑:

陽蹻脈起跟中,上合三陽(足太陽、足少陽、足陽明)外踝行,從脅循肩、由頸至頄鼻旁,屬目內眥太陽經。

3.疾病症候

患陽蹻脈疾病者,有下列病候:陰氣不足,陽氣偏盛,常不見眠。

 

奇經陽蹻脈經筋圖


 

奇經陽蹻脈經別循行路徑圖
循行路線:
起於跟中


循外踝


從脅上行


循肩入缺盆


入頸上出入迎之前


屬目內眥


上行下耳後




入風池穴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35 / 63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2/11 下午 12:59
奇經八脈經行路徑(6)—陰蹻脈


第六節、陰蹻脈

以其足所行係循行陰經,為足少陰腎經之別脈也。

1.脈經穴道:

(1)足少陰腎經部分:陰蹻脈起於足少陰腎經之然谷穴,即在內踝前端,大骨下陷中間。從然谷穴循內踝下一寸照海穴,再由照海穴直上三寸至交信穴,從此循陰股鼠蹊處,入生殖器後而上行入腹胸裡。

(2)足陽明胃經部分:陰蹻脈入腹胸處上行後,轉循足陽明胃經,上行至鎖骨上緣中點,下對乳頭中線之缺盆穴,經結喉旁,頸動脈後之人迎穴之前,再上行入頄鼻旁。

(3)足太陽膀胱經、陽蹻部分:陰蹻脈上行至頄鼻旁,屬目內眥後,再往外出曲宛而出,再入睛明穴。在此與足太陽膀胱經與陽蹻之上行氣一起還回,此功能即作為濡潤眼睛之用。故知陰蹻脈氣,若不能與陽蹻脈氣,並榮於眼睛,則造成眼睛不能合閉。

2.循行路徑:

陰蹻脈起於跟中,內踝前端大骨下陷中間之然谷穴,循內踝上行腹股、陰器、胸腹,再上行至咽喉,並至睛明穴,亦會於足太陽膀胱經。

3.疾病症候

患陰蹻脈疾病者,有下列病候:陽氣不足,陰氣偏盛,常常多眠。

 

奇經陰蹻脈經筋圖


 

奇經陰蹻脈經別循行路徑圖
循行路線:
起於跟中


上內踝之上


直上循陰股入陰


上循胸腹


入缺盆


上出人迎之前


入頄


屬目內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36 / 63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2/11 下午 12:59
奇經八脈經行路徑(7)—陽維脈


第七節、陽維脈

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等諸陽之維。

1.脈經穴道:

陽維脈起於諸陽之會,即起於足太陽膀胱經之足外踝下一寸金門穴。再從金門穴行於足少陽膽經之外踝上七寸陽交穴。又與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及陽蹻脈,會於肩後大骨下胛上廉臑俞穴,又與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會於缺盆中上毖際天穴,又會於肩上陷中肩井穴。從肩井穴上頭,與足少陽膽經會於眉上一寸陽白穴。從陽白穴上行於眼上方,直入髮際本神、臨泣穴。從臨泣穴上行經正營穴,循行枕骨下而至腦空穴。從腦空穴下行至耳後大筋外端風池穴,又與督脈會於項後風府、啞門穴。

2.循行路徑:

陽維脈起於足太陽膀胱經外踝下之金門穴,從胻骨而上,循背外側、肩胛、項旁至面,上頭後至腦後啞門穴,維絡諸陽會於督脈。

3.疾病症候

患陽維脈疾病者,有下列病候:多見寒熱。

 

奇經陽維脈經筋圖


 

奇經陽維脈經別循行路徑圖
循行路線:
起於足少陰


發足太陽


循足少陽經上行


至樞

行背外肩胛上頭


會於督脈

David168 说...

奇經八脈經行路徑(8)—陰維脈


第八節、陰維脈

足少陰腎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諸陰之維。

1.脈經穴道:

陰維脈起於諸陰之交(三陰交穴)後上方,即足少陰腎經內踝上五寸之後端築賓穴,循小腿後側上行至屈膝膕窩內側之陰谷穴,再循大腿內側上行至鼠蹊部位橫(恥)骨五分旁之橫骨穴,往少腹外上行至髂骨前上棘與橫骨中點之上方,始維入足太陰脾經之府舍穴。後循腹中線三寸半外側上行,經腹結穴至與臍平之大橫穴,再往上行腹哀穴。陰維在此上行,至乳下第二肋骨處,始又維入足厥陰肝經之期門穴。至此陰維脈挾胃、屬肝、絡膽、貫膈與上行與任脈交於結喉下一寸之天突穴,再上行至頷下結喉上中央舌根下之廉泉穴。

2.循行路徑:

陰維脈起於足少陰腎經內踝上五寸後端之築賓穴,循腿內側至小腹外緣,循腹上行至乳上結喉,維絡諸陰脈會於任脈。

3.疾病症候

患陰維脈疾病者,有下列病候:多見心痛。

 

奇經陰維脈經筋圖


 

奇經陰維脈經別循行路徑圖
循行路線:
起於足少陽


斜至足厥陰


發足少陰


上股內側


循腹至乳


上結喉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38 / 63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2/11 下午 01:00
十二正經與經筋別循行路徑

十二經脈在五臟及心包絡與六腑的領導下,各建立一經。由於這十二經脈與十二腑臟有直接聯屬的關係,同時陰經與陽經之間又有一定的配偶,在整個經絡體系中佔有主要的位置,故稱為「正經」。這正經十二條脈中,六條是分佈在上肢和軀幹的,還有六條是分佈在下肢和軀幹的。諸陰脈皆在頸胸中而還,獨諸陽脈皆上至頭耳,故說面耐寒,有曰:「人面獨能耐寒,人頭者諸陽之會也。」吾人之上下肢皆有內側和外側兩邊,分佈在內側的屬陰,分佈在外側的屬陽,故偈曰:「手之三陰胸內手,手之三陽手外頭;足之三陰足內腹,足之三陽頭外足。」



第一節、手太陰肺經

肺經共十一穴,原穴為太淵穴,絡穴為手陽明大腸經之偏歷穴,是陰氣最盛的經絡,主治裡症虛症,與大腸經為表裡。

1.經中穴道

起自第三肋骨離任脈中線約六寸,靠肩窩內側之中府穴(肺功穴),上行至鎖骨下胸肌三角凹陷處之雲門穴,循臑骨內腋下三寸是天府穴,肘約紋(彎曲紋)上五寸為俠白穴,肘約紋上動脈處是尺澤穴(合穴),腕上七寸為孔最穴(療穴),孔最穴後往外側行,至腕骨上一寸半為列缺穴(療穴),再前行至腕橫紋上一寸為經渠穴(經穴),再行近手腕關節內側之太淵穴(原穴)、脈會穴─因肺朝百脈,故脈會太淵,取脈搏於此處)再沿手掌母指內側至魚際穴(療穴),止至母指末端指甲旁之少商穴(井穴)。

2.循行路徑

(1)手太陰肺經部分:起於中焦(胃中脘處),下絡大腸系,間接借用足厥陰肝經上行還循胃口,散佈流行。 

(2)足厥陰肝經部分:手太陰肺經下絡大腸後,借自足厥陰肝經之期門穴(乳根下),上膈屬肺系,從肺系橫出腋下,至中府、雲門穴,下循臑內天府、俠白穴。

(3)手少陰心經部分:從肘中俠白穴起,行手少陰心主之前,下行肘中尺澤穴。

(4)手太陰肺經部分:從尺澤穴循臂內上骨下廉孔最穴,入寸口列缺穴,再經經渠穴、太淵穴,出大指之端。 

(5)手陽明大腸經部分:手太陰肺經行入太淵穴,出大指之端後,即交於手陽明大腸經。

3.疾病症候

患手太陰肺經疾病者,主要反應在喉、胸、肺,以肺為主,有下列病候:肺部脹滿、氣喘、缺盆穴處胸痛、臑臂部痛、掌中發熱,肩背痛,怕冷,少氣。

手太陰肺經經筋圖


 

手太陰肺經經別循行路徑圖
 
循行路線:

起於中焦

下絡大腸

還循胃口

上膈屬肺系

出腋下

至肘中

入寸口

出大指之端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39 / 63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2/11 下午 01:00

第五節、手少陰心經

心經共九穴,原穴為神門穴,絡穴為手太陽小腸經之支正穴。少陰經是陰氣初生的意思,所以主要反映在裡症虛症,心血管疾病的作用。

1. 經中穴道

起自腋窩中間,腋下動脈內側之極泉穴,沿手肘內側下行肘上三寸之青靈穴,再下行至手肘內廉約紋處之少海穴(合穴)。從少海穴下行至掌約紋後一寸五分為靈道穴(經穴),再下行至掌約紋後一寸之通里穴(療穴),近五分為陰穴(療穴),至手腕關節內側第一橫紋之神門穴(原穴),行入掌內第四、五掌骨中點處之少府穴,最後沿小指內側,止至小指末端指甲旁之少衝穴(井穴)。

2.循行路徑

(1)手少陰心經部分:起自於心中,出屬心系,由心系下膈,直與小腸通。

(2)手少陰心經部分:其另一支者從心系上行挾咽,繫目內系。

(3)手太陰肺經部分:其手少陰心經之直者從心系出,復上通肺,行手太陰肺心主之後,下行出腋下極泉穴。

(4)手少陰心經部分:從極泉穴循臑內後廉至青靈穴,再下肘,內循臂內後廉少海穴,從少海穴抵掌後銳骨之端,靈道、通里、陰、神門等穴,從神門穴入掌內後廉少府穴,從少府穴循小指之內,出其端少衝穴而終。

(5)手太陽小腸經部分:手少陰心經入小指端之少衝穴後,即交於手太陽小腸經。

3.疾病症候

患手少陰心經疾病者,主要反應在心與神志病,亦包括胸腔疾病,有下列病候:喉乾口渴、心悸痛、盜汗、目黃、脅痛、臑臂內側後緣疼痛、手心熱痛。

手少陰心經經筋圖


 

手少陰心經經別循行路徑圖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40 / 63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2/11 下午 01:00
第九節、手厥陰心包絡經

心包經共九穴,原穴為大陵穴,絡穴為手少陽三焦經之外關穴。厥陰是陰氣消盡的意思,適應虛症裡症,與手少陽三焦經相表裡。

1.經中穴道

起自胸乳處(第四肋)外側一寸之天池穴,經腋平線下行二寸之天泉穴,下行肘內廉大筋內側橫紋頭下陷之曲澤穴(合穴),從曲澤下行掌後去腕五寸門穴(療穴),下行掌後三寸兩肋間陷中之間使穴(經穴),下行掌後二寸兩肋間之內關穴,下行腕關節橫紋上兩肋間之大陵穴(原穴),再下行掌中第二、三掌骨間之勞宮穴(療穴),沿手掌食指外側,止至中指末端指甲旁之中衝穴(井穴)。

2.循行路徑

(1)手厥陰心包絡經部分:起自於胸中,出而外行天池穴,屬心包絡之經,內行下膈,歷絡三焦者,散布於腹之上、中、下三焦。

(2)手厥陰心包經部分:其支者循胸中出腋下三寸,即天池穴。從天池循臑內至天泉。從天泉穴循行手肘經手太陰肺經及手少陰心經兩脈之間,入肘內曲澤穴。下臂行兩筋之間,門、間使、內關、大陵四穴,再入掌中勞宮穴。從勞宮穴循中指出其端,即中衝穴。

(3)手少陽三焦經部分:手厥陰心包絡經行至中指出,至中衝穴即交於手少陽三焦經。

3.疾病症候

患手厥陰心包經疾病者,主要反應在胸、心、胃、神志病為主,有下列病候:心悸、失眠、手心發熱、肘臂拘攀、腋下腫、胸脅部支撐脹滿、心大動、面赤、目黃、喜笑不休、心煩。

手厥陰心包絡經經筋圖


 

手厥陰心包絡經經別循行路徑圖
 
循行路線:

起於胸中

屬心包絡

下膈

歷三焦

出腋

入肘

抵掌中

循中指之端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41 / 63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2/11 下午 01:01
第二節、手陽明大腸經

大腸經共廿穴,原穴為合谷穴,絡穴為手太陰肺經之列缺穴。為陽氣盛極的經絡,主治陽症實症,也治發熱病,與肺相表裡。

1. 經中穴道

起自手食指內側末端指甲旁之商陽穴(井穴),經二、三間穴(輸穴)至拇指、食指根虎口處之合谷穴(原穴),腕中凹窩為陽谿穴(經穴),沿腕後三寸為偏歷穴(療穴),再經溫溜、下廉、上廉穴,至曲池穴前二寸手三里穴(療穴),曲肘時肘邊凸起高處是曲池穴(合穴)。再經肘穴、五里,至手臂肘上七寸三角肌下為臂臑穴(療穴),至肩峰前方舉手凹窩處為肩穴(療穴),再經肩鎖關節凹陷處巨骨穴上行,於鎖骨上窩中點上一寸許之天鼎穴,上經喉結正中旁三寸是扶突穴,上行至人中旁五分為禾穴,止於鼻翼旁五分之迎香穴(療穴)。

2.循行路徑

(1)手太陰肺經部分:手陽明大腸經起自手太陰肺經母指橈側指甲角端後一分許之少商穴,其支者絡入食指內側端之商陽穴。

(2)手陽明大腸經部分:由食指內側端之商陽穴,循食指而上,經二、三間穴,至兩骨間之出合谷,上兩筋間之陽谿穴,循手臂而上至偏歷、手三里穴,入肘外廉之曲池穴,上臑外前至臂臑穴,上肩至肩穴,而巨骨穴。

(3)督脈部分:從巨骨穴上出於頸項根骨(柱骨)旁,與督脈之大椎穴(第七頸椎下)相會,自督脈大椎穴入交足陽明胃經之缺盆穴(鎖骨上緣中點)。

(4)足陽明胃經部分:從足陽明胃經之缺盆穴絡肺、下膈、屬大腸者。

(5)手陽明大腸經部分:其支從缺盆穴上頸復循本經之天鼎穴,貫頰至扶突穴,再入下齒中禾臑穴,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迎香穴而終。

(6)足陽明胃經部分:手陽明大腸經行至鼻孔迎香穴後,即交於足陽明胃經。

3.疾病症候

患手陽明大腸經疾病者,主要反應在頭、面、耳、鼻、喉及熱病,有下列病候:頸腫、牙痛、鼻炎、面癢、面癱、眼珠發黃、流清鼻涕鼻血、口乾、喉腫痛、肩臑痛、食指不能動、本經所經之處發熱而腫或發寒顫抖。

 

手陽明大腸經經筋圖


 

手陽明大腸經經別循行路徑圖
 
 

循行路線:

起於食指之端

出合谷

行曲池

上肩

貫頰

夾鼻孔

下齒

入絡肺

下膈屬大腸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42 / 63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2/11 下午 01:01

第六節、手太陽小腸經

小腸經共十九穴,原穴為腕骨穴,洛穴為手少陰心經之通里穴。太陽是陽氣大盛的經絡,也可以治療熱性病。

1. 經中穴道

經中穴道:起自於手小指外側末端指甲旁之少澤穴(井穴),經小指根節前陷處之前谷穴,上行本節後外側橫紋尖上陷中為後谿穴(經穴、輸穴),再上行手腕前起之罅縫陷中之腕骨穴(原穴),從腕骨穴沿手臂外側,腕下銳骨下陷中為陽谷穴,往上一寸為養老穴(療穴),再上四寸為支正穴(療穴),再上行肘外大骨尖,曲肘凹陷處為小海穴(合穴),至肩關節後下方,腋下後紋頭上一寸處為肩貞穴(療穴),上行至肩胛崗下際凹陷處為臑俞穴(療穴),在此下行肩胛崗下窩中,與第四胸椎棘突處為天宗穴(療穴),再上行至肩上小骨,舉手有凹陷處即秉風穴(療穴),經肩頸後側上繞,經曲垣穴至肩外俞、肩中俞穴,從肩中俞上行頸大筋前,曲頰下動脈應手陷中之天窗穴,再上行耳下曲頰下頷角後天容穴,再上行面頄骨下廉目外眥下顴骨下緣之顴穴(療穴),再往上後方,止至於耳珠前之聽宮穴。

2.循行路徑

(1)手少陰心經部分:從小指末端手少陰心經之少衝穴起,絡入手太陽小腸經之少澤穴。

(2)手太陽小腸經部分:從小指之端少澤穴,循手外側經前谷、後谿穴,再從後谿穴,上腕至腕骨穴,出手踝中入陽谷、養老穴,從養老穴上,循臂骨下廉支正穴,出肘內側兩筋間之小海穴,上循臑骨外後廉,出肩胛上至肩貞穴,繞肩胛上之臑俞穴,再下天宗穴,從天宗穴循行秉風、曲垣等穴。

(3)足陽明胃經部分:從曲垣穴經肩外俞、肩中俞入足陽明胃經之缺盆穴,散而內行,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之分。

(4)手太陽小腸經部分:其支者從足陽明胃經之缺盆穴循頸入天窗、天容穴,上頰至顴穴,再前行至目銳眥,卻入耳中聚於聽宮穴。

(5)手太陽小腸經部分:從天容穴上頰後,上目眶緣抵鼻,至入目內眥。

(6)足太陽膀胱經部分:由手太陽小腸經行入目內眥後,即交於足太陽膀胱經。

3.疾病症候

患手太陽小腸經疾病者,主要反應在頭部兩側及耳部,有下列病候:癲癇、痙攣、喉間痛、下頰腫、肩臑痛、耳聾、目黃、手小指痛、本經所經之處疼痛。

手太陽小腸經經筋圖


 

手太陽小腸經經別循行路徑圖
 
 

循行路線:

起於小指之端

循手外

上肘

繞肩

入絡心

下膈抵胃

入小腸

其支貫頸上頰

入耳中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43 / 63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2/11 下午 01:01
第十節、手少陽三焦經

三焦經共廿三穴,原穴為陽池穴,絡穴為手厥陰心包經之內關穴。少陽是陽氣初生的經絡,所以它能治療發熱病,它的性質介於太陽陽明之間,與心包經相表裡。

1.經中穴道

起自手無名指(第四指)外側末端指甲旁之關衝穴(井穴),經第四、五指縫間之液門穴(療穴),再上行一寸第四、五掌骨間之中渚穴(輸穴),經手腕前表陷中之陽池穴(原穴),再沿腕後尺、橈骨間之外關(療穴),腕背上尺、橈骨間三寸支溝穴(經穴),上行經會宗、三陽絡、四瀆等穴,行至肘尖(尺骨鷹嘴)後方凹陷中之天井穴(合穴),肘上骨罅中,井上一寸清冷淵穴,再上為消濼穴,再上為三角肌下方之臑會穴,行肘中即手臂外側上行,至肩峰後下方臑上陷之肩穴(療穴),再上肩胛骨上角處之天穴,行至下頷角後方,耳下一寸之天牖穴,經頸動脈後方耳後尖角陷之翳風穴(療穴),上頭顱耳後方之瘈脈穴,繞耳後上至顱息穴,至耳尖上方髮際之角孫穴,並環行至耳前,開口時呈凹陷處之耳門穴(療穴),從耳廓根上緣平行至顳淺動脈旁之和穴,前平行至眉尾之絲竹空穴(療穴)。

2.循行路徑

(1)手少陽三焦經部分:起自小指、次指外側端處關衝穴,從關衝上第四、五指之間液門穴、中渚穴,循手腕表上行至陽池穴,出臂外兩骨之間外關、支溝、會宗、三陽絡、四瀆、天井等穴,上貫肘入清冷淵穴,從清冷淵循臂臑外,上肩循消濼、豸臑會、肩、天穴,從天穴交出足少陽膽經。

(2)足陽明胃經部分:從手少陽三焦經之肩後天穴交出足少陽膽經後,入足陽明胃經之缺盆穴,散布入任脈之膻中穴(氣會穴),再散絡心包,下膈內而循行之,此皆屬三焦經。

(3)手少陽三焦經部分:其支者,從任脈膻中穴上,偏外斜出足陽明胃經之缺盆穴,上頸項本經之天牖穴。從天牖循繫耳後翳風穴,瘈脈穴、顱息穴,從顱息直上耳角之角孫穴,經絲竹空穴繞耳以屈下至眼眶骨旁之和穴及耳門穴。

(4)足少陽膽經部分:其本支之別支者,從耳後出走耳前,過足少陽膽經客主人穴(上關穴)之前,交面臉頰至目銳眥之外,以交於足少陽膽經。

3.疾病症候

患手少陽三焦經疾病者,主要反應在頭部、耳、喉、胸脅、發熱病,有下列病候:耳鳴、聽覺減退、咽喉腫痛閉塞、頭痛、自盜汗、眼外角痛、頰痛、耳後痛、肩臑痛、肘臂外緣痛、無名指不能運轉。

 

手少陽三焦經經筋圖


 

手少陽三焦經經別循行路徑圖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44 / 63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2/11 下午 01:01

第四節、足太陰脾經

脾經共廿一穴,原穴為太白穴,絡穴為足陽明胃經之豐隆穴。是陰氣最盛的經絡,所有本經絡穴善於對裡寒裡虛發揮效用。

1. 經中穴道

起自足大趾外側趾甲角後之隱白穴(井穴),往後側緣行至太白穴(原穴),上循經足大趾側後方之公孫穴(療穴),而行至足內踝骨下,微前方陷中之商邱穴(經穴),再向上至踝上三寸之三陰交(療穴),三陰交上三寸為漏谷穴,上循膝內側有一高而凸起脛骨內側髁凹陷處為陰陵泉(合穴),膝臏上內廉為血海穴(療穴),上至大腿內側箕門穴。再上行經腹橫骨兩端約紋中動脈,去腹中行旁開三寸半是衝門穴,再上行經府舍、腹結至乳頭直下與臍平之大橫穴(療穴),從腹哀穴上行三寸,離胸中線旁六寸(第五肋間)之食竇穴,上行第四肋間之天谿穴,上行第三肋間之胸鄉穴,上行胸外緣至二肋間,離胸正中線六寸之同榮穴,至此再往外斜下行,止至第六肋腋中線處之大包穴。

2.循行路徑

(1)足太陰脾經部分:起自足大趾之端隱白穴,上循內側白肉際達大都穴,從大都過核骨之後太白穴,後延公孫、商邱穴,在內踝前前廉三陰交,上循胻骨經膝裏脛骨後漏谷穴,從漏谷穴交出足厥陰肝經之前為地機穴、陰陵泉穴(合穴),至此上膝股內前廉血海穴、上至腿中箕門穴,入腹末端之衝門穴。從衝門穴屬脾、絡胃。再循府舍、腹結、大橫、腹哀、食竇、天谿、胸鄉、周榮、大包等穴,而上行咽喉,挾咽連舌本,散舌下。

(2)手少陰心經部分:其支者從胃之絡,別行上膈,注心中以交於手少陰心經。

3.疾病症候

患足太陰脾經疾病者,主要反應在胃腸疾病為主,有下列病候:舌根強硬、食後嘔吐、胃痛、腹脹、噯氣、便後或屁後腹中寬舒、身體粗重、面目身發黃、強迫久立則股膝內側腫脹。

 

足太陰脾經經筋圖


 

足太陰脾經經別循行路徑圖
 
 

循行路線:

起於大趾之端

上膝股

入腹

屬脾絡胃

上挾咽

連舌本,散舌下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45 / 63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2/11 下午 01:02

第八節、足少陰腎經

腎經共廿七穴,原穴為太谿穴,絡穴為足太陽膀胱經之飛陽穴。為陰氣初生經絡,與膀胱相表裡,主裡症虛症。

1.經中穴道

起自足底前中部陷凹處之湧泉穴(井穴),由足底往上緣內踝側舟骨粗隆下方凹陷處之然谷穴(療穴),再行內踝往後五分跟骨陷中之太谿穴(原穴),再行足跟後跟中大骨上兩筋間之大鍾穴,再行太谿穴下一寸內踝下之水泉穴,在足內踝正下凹陷為照海穴(療穴),內踝後上二寸許陷中為復溜穴(經穴),復溜前脛骨後為交信穴,內踝後上五寸為築賓穴,再繞後跟側上行經三陰交,沿後小腿中線經後膝部膕窩內側之陰谷穴(療穴)。從陰谷穴上行後,由大腿內側入腹、陰部上橫骨中旁五分之橫骨穴,循行至臍下四寸為大赫穴,臍下三寸為氣穴(功穴),臍下二寸為四滿穴,臍下一寸為中注穴,臍中旁五分為肓俞穴,上行二寸為商曲穴,上三寸為石關穴,上四寸中脘五分旁為陰都穴,上五寸為通谷穴,臍上六寸為幽門穴,從幽門循上行第六肋間去中線二寸為步廊穴,再上行為神封、靈虛、神藏、彧中穴,最後達第一肋間任脈璇璣旁二寸之俞府穴。

2.循行路徑

(1)足太陽膀胱經部分:足少陰腎經起自足太陽膀胱經小趾下之至陰穴,斜趨足心湧泉穴。

(2)足少陰腎經部分:由湧泉穴出然谷穴之下,循內踝後太谿穴,別支者入跟中大鍾穴,循行水泉、照海、復溜、交信穴,上腓小腿內築賓穴,出膕內廉陰谷穴,上股內後廉橫骨穴,內貫脊屬腎絡膀胱。

(3)足少陰腎經部分:其直者從腎外行大赫、氣穴、四滿、中注、肓俞、商曲、石關、陰都、通谷等穴。入內貫肝與膈,外循幽門、步廊、神封、靈虛、神藏、彧中、俞府等穴,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根而終。

(4)手厥陰心包經部分:由足少陰腎經入肺後,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以交於手厥陰心包經。

3.疾病症候

患足少陰腎經疾病者,主要反應在生育、小腹、腸病,與喉嚨、肺疾病有關,有下列病候:饑不思食、面黑、咳唾帶血、喘息、目昏、心跳快、口中熱、舌乾、咽腫、喉間乾痛、心煩、黃疸、痢疾、脊股內側後緣痛、萎廢不振、厥冷、嗜睡、足心發熱。

足少陰腎經經筋圖


 

足少陰腎經經別循行路徑圖
 
 

循行路線:

起於小趾之下

趨足心

循內踝上股

貫脊屬腎

入絡膀胱

上膈入肺

循喉嚨

挾舌本

其支從肺出絡心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46 / 63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2/11 下午 01:02

第三節、足陽明胃經

胃經共四十五穴,原穴為衝陽穴,絡穴為足太陰脾經之公孫穴。陽明象徵陽氣極盛的經絡,故在適應力量上,對裡熱和實證就容易發揮它的特點。

1. 經中穴道

起自眼球正下方之承泣穴,目眶下緣為四白穴(療穴),直下行至嘴角之地倉穴(療穴),再下行後交至咬肌前緣之大迎穴,咬肌凸起為頰車穴(療穴),再沿下頷緣耳前上行至顴骨弓下凹窩內是下關穴(療穴),至額角尖角處髮際之頭維穴(療穴)。脈行返地倉、大迎穴間,下行經結喉旁、頸動脈後之人迎穴,經水突、氣舍,至鎖骨上緣中點,下對乳頭中線之缺盆穴,再下行經氣戶、庫房、屋翳、膺窗至乳中穴,再偏外由乳中線(離任脈中線四寸)下行,至不容穴脈向中線減兩寸,經承滿穴,循脈下行齊任脈中脘穴為梁門穴(療穴),下行經關門、太乙、滑肉門穴,至齊臍為天樞穴(功穴),天樞穴下為外陵穴,下二寸為大巨穴(療穴),再下一寸(關元旁)是水道穴(療穴),經歸來穴至腹股溝上氣衝穴,經大腿根部是關穴(療穴),大腿中伏兔穴,至膝蓋外緣上三寸之陰市穴,上二寸為梁丘穴,下行至膝蓋下外緣凹窩處之犢鼻穴,犢鼻下三寸為足三里穴(合穴),犢鼻下六寸為上巨虛穴,下八寸為條口穴,下九寸為下巨虛穴,經外踝上八寸之豐隆穴(療穴),下至腳彎前正位兩筋中凹窩中之解谿穴(經穴),再由第二、三趾前行,至足背高骨(最高處)之衝陽穴(原穴),至第二、三蹠骨之間為陷谷穴(輸穴),第二、三蹠骨之縫為內庭穴,止至於第二趾外側末端之厲兌穴(井穴)。

2.循行路徑

(1)足太陽膀胱經部分:起於迎香穴,上交鼻根兩旁,約過足太陽膀胱經之睛明穴,分下循鼻外,始交於足陽明之承泣穴。

(2)足陽明胃經部分:由承泣穴直下四白、巨穴,入上齒中,還出挾口之地倉穴。

(3)任脈部分:從地倉穴環繞唇下,交任脈之承漿穴(頦唇溝中)。卻循臉頰後下廉,復交本經之大迎穴。

(4)足陽明胃經部分:由大迎穴出循頰車穴,上行耳前,過客主人穴(上關穴),交足少陽膽經。

(5)足少陽膽經部分:合足少陽膽經循髮際至額顱兩旁之懸顱穴,頷厭穴,復交足陽明胃經。

(6)足陽明胃經部分:還足陽明胃經之頭維穴、下關穴。在此其支者行大迎穴,在前行循人迎、水突穴,循喉嚨入缺盆穴。下膈、屬胃、絡脾,散布臟腑。其直者從缺盆穴直行氣戶、庫房、屋翳至乳根穴。下廉不容、梁門、天樞、大巨、水道諸穴,入氣街穴。至此前支者起於胃口,屬胃、絡脾,下循腹裡,下行至氣街中而合。

(7)衝脈部分:足陽明胃經本經與旁支在氣街穴會合後,再合衝脈而上行。

(8)足陽明胃經部分:足陽明胃經直下本經者,再入大腿根部關穴,伏兔、陰市、梁邱諸穴,下膝臏中犢鼻穴,循足三里、豐隆穴,再循解谿下足跗之衝陽穴,經陷谷、內庭穴,入次趾趾外間。

(9)足太陰脾經部分:其別支循跗上,入大趾、二趾間之厲兌穴,出其端。交於足太陰脾經也。

3.疾病症候

患足陽明胃經疾病者,主要反應在頭、面、鼻、齒、喉以及腦病,腸胃病、發熱病,有下列病候:胃痛、偏癱、時常打哈欠、聽大聲易驚嚇、心跳動快速、發狂、腹脹鳴叫、溫邪犯肺、感冒、發熱寒、流清鼻涕、流鼻血、口歪、唇生瘡、頸腫喉痛、易饑餓、胃中寒脹滿等。

 

足陽明胃經經筋圖


 

足陽明胃經經別循行路徑圖
 
 

循行路線:

起於眼下

繞面

入齒

還唇

循喉嚨

下膈

屬胃絡脾

下挾臍

至膝下

入足中指

David168 说...

第七節、足太陽膀胱經

膀胱經共六十九穴,原穴為京骨穴,絡穴為足少陰腎經之大鐘穴。太陽為陽氣大盛在身體之最外的意義,所以本經對外界赤刺激反應也較頻繁,與各臟腑大都有腧穴關係與腎經相表裡。

1.經中穴道

起自眶孔目內眥外一分之睛明穴,上經眉頭陷中之攢竹穴,行至前額髮際之眉衝穴,沿頭中線稍外約一寸五分處,經曲差、五處穴,往頭後行至承光、通天、絡卻,至後腦之玉枕穴。從玉枕穴挾項後大筋外廉,下行至項後髮際陷中之天柱穴。由此穴而下,沿中間督脈二寸外緣下行,至第一、二椎間即大杼穴(骨會穴),至此一分為二,別脈走附分穴,本脈由風門穴而下。第二椎下凹處為風門穴(療穴),下行至第三椎下凹處為肺俞穴,第五椎中線二寸為心俞,以下第七、九、十椎,分別為膈俞(血會穴)、肝俞、膽俞,第十一、十二、十三椎,分別為脾俞、胃俞、三焦俞,第十四、十六、十七椎,分別為腎俞、大腸俞、關元俞,第十八、十九椎分別為小腸俞、膀胱俞,以上全為療穴,第廿椎為中膂俞穴。本經行至臀部有四孔分別為上、次、中、下等穴。從下穴行陰尾尻骨兩旁五分許為會陽穴。

自大杼穴另一別脈,自肩膊內循行第二椎下,附項內廉兩旁,相去各三寸半為附分穴,第三椎為魄戶穴,第四椎為膏肓穴(療穴),下經神堂、膈關、魂門、陽綱、意舍、胃倉、肓門等穴,至第十四椎去中線三寸半為志室穴(療穴),經胞肓穴至第廿椎為秩邊穴(療穴),在此本經與別脈交會於會陽穴。

從秩邊穴、會陽穴下行尻臀下,陰股上約紋中為承扶穴(療穴),至腿後正中為殷門穴,至腿後部膕窩外側有浮、委陽穴,至膕窩正中為委中穴(合穴),再下二寸為合陽穴,小腿中段為承山穴(療穴),從承山斜行足外踝後上七寸陷中為飛陽穴(療穴),下行足外踝上三寸筋骨之間為附陽穴,下行經外踝後五分跟骨上凹陷之昆侖穴(療穴),經足跟骨下陷中拱足處為僕參穴,足外踝下五分陷中為申脈穴(療穴),從申脈穴下一寸為金門穴,前行至第五蹠骨中間之京骨穴(原穴),再前行經束骨(輸穴)、通谷穴,止至蹠骨末端之至陰穴(井穴)。

2.循行路徑:

(1)足太陽膀胱經部分:起自目內眥睛明穴,循行攢竹穴、曲差、五處穴,上額交顛,入承光穴,循行通天穴,至此有別支交足少陽膽經。

(2)足少陽膽經部分:其支者從顛至耳上角交於足少陽膽經。

(3)足太陽膀胱經部分:其直者從通天穴入絡於大杼穴,從大杼穴循行肩髆內風門穴,再循行肺俞穴,挾脊抵腰中厥陰俞穴,再循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三焦俞、入循膂絡腎。從腎俞穴循行氣海俞,從腰中下挾脊大腸俞,再循關元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環俞等穴,別行上、次、中、下等穴。

(4)足太陽膀胱經部分:其支者從又復上肩膊內,從附分穴循行貫胛魄戶穴,再循行挾脊內膏肓、神堂、噫嘻、膈關、魂門、陽綱、意舍、胃倉、肓門、志室、胞肓等穴,過樞秩邊穴,再循外從後廉承扶、殷門、浮、委陽穴,下合膕中委中穴。從委中穴循行合陽穴,下貫臑內承筋穴,再循行承山穴、飛陽、附陽等穴。從附陽循行出外踝之後崑崙穴(經穴),再循行僕參、申脈、金門等穴。再行本經之京骨穴,循行束骨、通谷穴至小指外側之至陰穴。

(5)足少陰腎經部分:足太陽膀胱經行入蹠骨末端之至陰穴後,即交於足少陰腎經。

3.疾病症候

患足太陽膀胱經疾病者,主要反應在眼、鼻、頭頸、腰背、腦病、發熱症,有下列病候:癲癇、頭痛、項僵、腰背疼痛、眼病、股關節屈曲不利、彎膝時腿肚疼痛、痔瘡、瘧疾、神經衰弱、月經不調、目黃、鼻中流涕或血。

 

足太陽膀胱經經筋圖


 

足太陽膀胱經經別循行路徑圖
 
 

循行路線:

起目內眥

上額交巔

下腦後

夾背

抵腰入絡腎

下屬膀胱

另一支循脾外

下至踝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48 / 63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2/11 下午 01:03
第十一節、足少陽膽經

膽經共四十四穴,原穴為丘虛穴,絡穴為足厥陰肝經之蠡溝穴。少陽是陽氣初生的經絡,所以它能治療發熱病,主要腧穴大致在足部以下,它的性質介於太陽陽明之間。

1.經中穴道

頭上廿穴分三折,起自眼尾處目銳眥去五分之瞳子穴(療穴),下外斜行至耳前起骨下屏間之聽會穴(療穴),再沿耳前直上行至髮際之客主人穴(上關穴),再上內斜行兩太陽曲角上廉之頷厭穴。從頷厭穴後行耳前曲角上兩太陽之中為懸顱穴,後下行耳前曲角上兩太陽下廉懸釐穴,再後行經耳前髮際曲隅陷中之曲鬢穴,再上入髮際耳後半寸之率谷穴,再延耳後髮際內二寸下行經天衝、浮白、竅陰、完骨等穴。從耳根後方凹處之完骨折上行,循頭中線神庭穴旁三寸至前額為側髮際之本神穴,再往下斜行至眉上一寸微彎處之陽白穴(療穴),在此往上後直行入髮際五分處之臨泣穴(頭),延此線循耳後沿經目窗、正營、承靈,至行至耳後枕外粗隆外側之腦空穴,再下行至枕下骨,斜方肌外側凹陷處之風池穴(療穴)。從風池下行肩上高處後沿之肩井穴(療穴),再下行腋下三寸胸旁之淵液穴,下行復前一寸為輒筋穴,沿下腹脅內行至第九肋間(乳下二肋)端賵下五分之日月穴(膽功穴),再下斜後行,至腹後側部第十二肋之京門穴(膽功穴),再前斜下行至季脅下一寸八分陷中之帶脈穴(療穴),再前斜下行至髂骨(腰骨)與關元平之五樞穴,再下五分之維道穴,從維道後行三寸為居穴(療穴),轉大腿外側下行,至大轉子後上方之環跳穴(療穴),從環跳下斜中行腿外側至膝上七寸為風市穴(療穴),從風市下髀骨外,膝上外廉五寸分肉陷中之中瀆穴,下行膝上三寸為陽關穴(療穴),膝下外側二寸之陽陵泉穴(筋會穴、合穴),下行外踝上七寸內斜三分之陽交穴,從陽交穴前外斜為外邱穴,在外踝上五寸為光明穴(療穴),外踝上四寸輔骨前絕骨端內斜三分為陽輔穴(經穴),外踝上三寸為懸鍾穴,又名絕骨穴(隨會穴),行外踝下斜前陷中之邱墟穴(原穴),從邱墟下行三寸在足小趾四指本節後足跗間陷中之足臨泣穴(輸穴),再下行五分至第四、五蹠骨間之地五會穴,下行一寸至第四、五趾縫間為俠谿穴,止至無名趾外側足端之足竅陰穴(井穴)。

2.循行路徑

(1)足少陽膽經部分:起於兩目銳眥之瞳子穴,循聽會、客主人(上關)穴,上抵頭頷厭穴,循懸顱、懸釐、曲鬢、率谷,折而下行於耳後之天衝、浮白、頭竅陰、完骨等穴,折外上行至眉頭本神、陽白、頭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等穴,循頸至風池穴,過手少陽三焦經之天牖穴之前,至肩上本經之肩井穴,從肩井穴卻交出手少陽之後,入缺盆穴處。

(2)頭部無經穴部分: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眥後,從此一小支之脈,行於頭之無穴處。

(3)足陽明胃經與手少陽三焦經部分:其支者別銳眥下足陽明胃經之大迎穴,合手少陽三焦經抵眼目眶下,挾頰車穴下頸合缺盆穴下方胸中,貫膈、絡肝、屬膽,循脅裡出氣街穴,散布臟腑,外繞毛際,橫入髀厭中環跳穴。

(4)足少陽膽經部分:其支者從缺盆下腋之淵液穴,循胸入輒筋穴,經日月穴過季脅至京門穴,再循行帶脈、五樞、維道、居,下合、髀厭中環跳穴,從環跳以下循髀陽風市穴,再中瀆、陽關、出膝外廉陽陵泉穴,再循行陽交、外邱、光明等穴,下外輔骨之前陽輔穴,直下抵絕骨之端懸鍾穴,從懸鍾穴下出外踝之前邱墟穴,循足跗上臨泣穴,入第四、五蹠骨間之地五會穴,下行一寸至第四、五趾縫間為俠谿穴,止至無名趾外側足端之足竅陰穴。

(5)足厥陰肝經部分:其支者別跗上,入大趾之間循大趾岐骨內出其端,還貫爪甲出三毛以交於足厥陰肝經。

3.疾病症候

患足少陽膽經疾病者,主要反應在頭部、目、耳、鼻、喉、胸脅、發熱病、軀體側面疾病。有下列病候:面癱、口苦、脅痛、偏頭痛、乳汁少、乳腺炎、腰痛、胯痛、帶下、月經不調、坐骨神經痛、膽道疾病、膝關節痛、本經所經之處皆痛。

足少陽膽經經筋圖


 

足少陽膽經經別循行路徑圖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49 / 63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aslee 傳送時間: 2006/2/11 下午 01:03
聯繫臟器 有關經絡 (參考)

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督脈. 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


手陽明大腸經(下齒),足陽明胃經(上齒),督脈.

口唇
足厥陰肝經,任脈,沖脈(環繞口唇),督脈(齦交)


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厥陰肝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少陰心經,任脈,督脈,陰蹻,陽蹻


足少陽膽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


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舌根)

咽喉
足陽明胃經,足少陰腎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陽膽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太陽小腸經,手厥陰心包經,督脈,任脈,陰蹻,沖脈

氣管;肺
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陰心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


手少陰心經,足少陰腎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陰脾經


足太陽膀胱經,督脈.


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

乳房
足陽明胃經,足厥陰肝經

大腸
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手太陰肺經


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


足少陰腎經,足太陽膀胱經,督脈,任脈,帶脈

膀胱
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

小腸
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陰心經

前陰;後陰
足厥陰肝經,任脈(前陰),督脈(後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