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醫典本草篇 :1. 神農本草經2. 吳普本草3. 本草經集注4. 新修本草5. 食療本草6. 海藥本草7. 本草圖經8. 本草衍義9. 湯液本草10. 飲膳正要11. 滇南本草12. 本草品匯精要13. 本草蒙筌14. 本草綱目15. 本草乘雅半偈16. 本草征要17. 本草易讀18. 本草新編19. 本草備要20. 本經逢原21. 本草經解22. 本草從新23. 神農本草經百種錄24. 本草綱目拾遺25. 本草崇原26. 本草求真27. 神農本草經讀28. 本草述鉤元29. 食鑒本草30. 本草思辨錄31. 本草綱目別名錄32. 本草便讀33. 本草撮要34. 本草問答35. 神農本草經贊36. 本草擇要綱目37. 得配本草38. 本草害利39. 本草分經方藥篇 :40. 雷公炮炙論41. 炮炙全書42. 炮炙大法43. 雷公炮製藥性解44. 瀕湖炮炙法45. 要藥分劑46. 珍珠囊補遺藥性賦47. 藥鑒48. 藥征49. 藥性歌括四百味50. 五十二病方51. 名醫別錄52. 千金翼方53. 孫真人海上方54. 外台秘要55. 醫心方56. 太平聖惠方57. 蘇沈良方58. 博濟方59. 史載之方60.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61. 聖濟總錄62. 雞峰普濟方63. 藥征續編64. 洪氏集驗方65. 楊氏家藏方66. 千金寶要67. 衛生易簡方68. 全生指迷方69. 仁齋直指方論(附補遺)70. 瑞竹堂經驗方71. 世醫得效方72. 奇效良方73. 醫方集宜74. 醫方考75. 增廣和劑局方藥性總論76. 普濟方77. 肘后備急方78. 普濟本事方79. 嚴氏濟生方80. 仁術便覽81. 魯府禁方82. 祖劑83. 古今名醫方論84. 醫方集解85. 湯頭歌訣86. 急救便方87. 奇方類編88. 絳雪園古方選注89. 種福堂公選良方90. 串雅內外編91. 成方切用92. 時方妙用93. 時方歌括94. 長沙方歌括95. 金匱方歌括96. 驗方新編97. 刪補名醫方論98. 十劑表99. 經驗丹方匯編100. 太醫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劑101. 方症會要102. 醫方証治匯編歌訣103. 增訂醫方歌訣104. 退思集類方歌注105. 華佗神方106. 集驗方107. 大小諸証方論108. 濟世神驗良方109. 奇效簡便良方110. 神仙濟世良方111. 是齋百一選方112. 小品方113. 藥性切用114. 惠直堂經驗方115. 絳囊撮要116. 經驗奇方117. 古方匯精118. 醫方簡義119. 本草簡要方120. 醫方歌括121. 文堂集驗方122. 回生集123. 本草簡要方嬰童類萃婦兒篇 :124. 女科切要125. 傅青主女科歌括126. 產寶127. 女科百問128. 錢氏秘傳產科方書名試驗錄129. 婦人大全良方130. 沈氏女科輯要131. 濟生集132. 嬰童百問133. 女科証治準繩134. 小兒藥証直訣135. 幼科切要136. 嬰兒論137. 活幼心書138. 兒科要略139. 兒科萃精140. 痧疹輯要141. 小兒推拿廣意142. 幼科証治準繩143. 女科旨要144. 女科折衷纂要145. 女科指要146. 女科指掌147. 女科要旨148. 女科秘旨149. 女科秘要150. 女科經綸151. 女科精要152. 女科撮要153. 小兒痘疹方論154.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155. 內府秘傳經驗女科156. 幼幼集成157. 幼幼新書158. 幼科心法要訣159. 幼科折衷160. 幼科指南161. 幼科推拿秘書162. 幼科發揮163. 幼科概論164. 幼科類萃165. 幼科鐵鏡166. 竹泉生女科集要167. 兒科醒168. 保幼新編169. 保嬰撮要170. 活幼口議171. 胎產心法172. 胎產指南173. 胎產秘書174. 家傳女科經驗摘奇175. 婦人規176. 婦科心法要訣177. 婦科秘方178. 婦科秘書179. 婦科問答180. 專治麻痧初編181. 張氏婦科182. 產鑒183. 陳氏幼科秘訣184. 麻科活人全書185. 麻疹備要方論186. 麻疹闡注187. 痘疹心法要訣188. 評注產科心法189. 慈幼便覽190. 慈幼新書191. 毓麟驗方192. 經驗麻科193. 達生編194. 盤珠集胎產症治195. 竹林女科証治196. 原要論197. 產后十八論198. 腳氣治法總要199. 濟陰綱目200. 衛生家寶產科備要201. 邯鄲遺稿202. 鬻嬰提要說203. 顱囟經內外傷篇 :204. 醫林改錯205. 金匱翼206. 養老奉親書207. 醫門法律208. 筆花醫鏡209. 血証論210. 外科精義211. 立齋外科發揮212. 外科樞要213. 雜病心法要訣214. 跌損妙方215. 雜病廣要216. 江氏傷科學217. 傷科大成218. 跌打秘方219. 跌打損傷方220. 外科集驗方221. 風勞臌膈四大証治222. 跌打損傷回生集223. 瘍醫大全224. 傅青主男科重編考釋225. 瘍科心得集226. 外科大成227. 陰証略例228. 發背對口治訣論229. 集驗背疽方230. 外科正宗231. 中風論232. 內外傷辨233. 內科摘要234. 少林真傳傷科秘方235. 仙授理傷續斷秘方236. 外科十三方考237. 外科心法要訣238. 外科方外奇方239. 外科全生集240. 外科啟玄241. 外科理例242. 外科傳薪集243. 外科精要244. 外科選要245. 外科醫鏡246. 正骨心法要旨247. 正體類要248. 何氏虛勞心傳249. 周慎齋遺書250. 奇經八脈考251. 金瘡秘傳禁方252. 金瘡跌打接骨藥性秘書253. 青囊秘訣254. 急救良方255. 急救廣生集 256. 訂正太素脈秘訣257. 症因脈治258. 秘傳外科方259. 秘傳劉伯溫家藏接骨金瘡禁方260. 脈症治方261. 脈確262. 接骨手法263. 救傷秘旨264. 理虛元鑒265. 虛損啟微266. 診脈三十二辨267. 傷科方書268. 傷科匯纂269. 傷科補要270. 慎柔五書271. 楊成博先生遺留穴道秘書272. 痰火點雪273. 萬氏秘傳外科心法274. 解圍元藪275. 劉涓子鬼遺方276. 瘋門全書277. 瘍科捷徑278. 增訂十藥神書279. 癘瘍機要280. 醫學從眾錄281. 瘍科綱要282. 醫門補要283. 醫學舉要284. 仙傳外科集驗方285. 外科十法286. 脈訣乳海287. 脈訣考証288. 痰癘法門289. 証治匯補290. 外科証治全書五官針灸篇 :291. 眼科秘訣292. 銀海精微293. 審視瑤函294. 目經大成295. 針灸大全296. 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297. 針灸易學298. 針灸聚英299. 針灸大成300. 針灸逢源301. 針灸甲乙經302. 針經節要303. 十四經發揮304. 楊敬齋針灸全書305. 宋本備急灸法306. 刺灸心法要訣307. 一草亭目科全書308. 口齒類要309. 子午流注針經310. 子午流注說難311. 尤氏喉科秘書312. 尤氏喉症指南313. 白喉全生集314. 白喉條辨315. 銀海指南316. 普濟方‧針灸317. 灸法秘傳318. 走馬急疳真方319. 明目至寶320. 金針秘傳321. 咽喉秘集322. 重訂囊秘喉書323. 重樓玉鑰324. 重樓玉鑰續編325. 原機啟微326. 神灸經綸327. 神應經328. 秘傳眼科龍木論329. 針灸神書330. 針灸素難要旨331. 針灸問對332. 針灸集成333. 針灸資生經334. 針經指南335. 巢氏病源補養宣導法336. 推拿抉微337. 理瀹駢文338. 異授眼科339. 眼科心法要訣340. 眼科闡微341. 喉舌備要秘旨342. 喉科指掌343. 喉科秘訣344. 喉科集腋345. 焦氏喉科枕秘346. 黃帝明堂灸經347. 經穴匯解348. 經絡全書349. 經絡考350. 經絡匯編351. 包氏喉証家寶352. 炙膏肓腧穴法353. 凌門傳授銅人指穴354. 厘正按摩要術355. 靈樞經脈翼356. 廣嗣要語357. 咽喉脈証通論358. 西方子明堂灸經醫案醫話醫証篇 :359. 友漁齋醫話360. 徐批葉天士晚年方案真本361. 吳鞠通醫案362. 冷廬醫話363. 柳洲醫話364. 醫貫365. 古今醫案按366. 侶山堂類辯367. 臨証指南醫案368. 存存齋醫話稿369. 丹溪治法心要370. 醫經溯洄集371. 葉天士醫案精華372. 一得集373. 丁甘仁醫案374. 三家醫案合刻375. 上池雜說376. 也是山人醫案377. 客塵醫話378. 王氏醫案繹注379. 市隱廬醫學雜著380. 未刻本葉氏醫案381. 先哲醫話382. 回春錄383. 何澹安醫案384. 吳醫匯講385. 奇症匯386. 知醫必辨387. 肯堂醫論388. 花韻樓醫案389. 証治心傳390. 柳選四家醫案391. 眉壽堂方案選存392. 研經言393. 重訂靈蘭要覽394. 重慶堂隨筆395. 凌臨靈方396. 孫文垣醫案397. 塘醫話398. 馬培之醫案399. 張聿青醫案400. 張畹香醫案401. 曹仁伯醫案論402. 許氏醫案403. 寓意草404. 程杏軒醫案405. 慎疾芻言406. 葉選醫衡407. 對山醫話408. 質疑錄409. 叢桂草堂醫案410. 歸硯錄411. 醫原412. 醫暇卮言413. 醫學課兒策414. 醫學讀書記415. 醫醫醫416. 續名醫類案417. 讀醫隨筆418. 醫學源流論419. 王旭高臨証醫案420. 邵蘭蓀醫案靈樞素問內經難經篇 :421. 八十一難經422. 內經博議423. 素問六氣玄珠密語424. 醫經讀425. 醫經原旨426. 素問玄機原病式427. 類經428. 類經圖冀429. 內經知要430. 黃帝內經素問集注431. 黃帝內經靈樞集注432. 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433. 六因條辨434. 素問靈樞類纂約注435. 黃帝素問直解436. 素問經注節解437. 黃帝內經素問438. 黃帝內經素問校義439. 黃帝內經太素440. 中西匯通醫經精義441. 內經評文442. 內經藥瀹443. 醫效秘傳444. 讀素問鈔445. 靈素節注類編446. 古本難經闡注447. 難經正義448. 素問識449. 靈樞識450. 難經經釋451. 黃帝內經素問遺篇452. 素問要旨論453. 黃帝素問宣明論方454. 難經集注455. 難經古義456. 萬氏秘傳片玉心書傷寒篇 :457. 傷寒論458. 傷寒捷訣459. 傷寒總病論460. 類証活人書461. 注解傷寒論462. 傷寒九十論463. 傷寒百証歌464. 傷寒發微論465. 傷寒明理論466. 仲景傷寒補亡論467. 傷寒尋源468. 傷寒直格469. 傷寒標本心法類萃470. 傷寒六書471. 傷寒論條辨472. 張卿子傷寒論473. 傷寒証治準繩474. 傷寒論注475. 重訂通俗傷寒論476. 傷寒溯源集477. 傷寒括要478. 傷寒纘論479. 傷寒貫珠集480. 傷寒法祖481. 傷寒大白482. 傷寒懸解483. 傷寒論類方484. 傷寒論辯証廣注485. 傷寒論輯義486. 傷寒醫訣串解487. 傷寒審証表488. 傷寒補例489. 敖氏傷寒金鏡錄490. 傷寒舌鑒491. 增訂葉評傷暑全書492. 傷寒論翼493. 傷寒附翼494. 傷寒指掌495. 中寒論辯証廣注496. 河間傷寒心要497. 劉河間傷寒醫鑒金匱篇 :498. 金匱要略淺注499. 金匱要略方論500. 金匱要略心典501. 金匱玉函經二注502. 金匱玉函要略述義503. 脈訣504. 脈經505. 診家樞要506. 瀕湖脈學507. 診家正眼508. 三指禪509. 四診抉微510. 形色外診簡摩511. 金匱玉函要略輯義512. 脈理求真513. 脈訣刊誤514. 脈訣匯辨515. 高注金匱要略516. 臨症驗舌法517. 望診遵經518. 診宗三昧519. 醫燈續焰520. 察病指南521. 察舌辨症新法瘟病養生篇 :522. 溫疫論523. 千金食治524. 溫熱暑疫全書525. 疫疹一得526. 溫病條辨527. 溫熱逢源528. 時病論529. 溫病指南530. 女丹合編選注531. 運氣要訣532. 備急千金要533. 食療方534. 心醫集535. 西池集536. 性命要旨537. 松峰說疫538. 壽世傳真539. 陸地仙經540. 寧坤秘笈541. 溫病正宗542. 壽世保元543. 溫熱經緯544. 溫熱論545. 達摩洗髓易筋經546. 廣瘟疫論547. 養生秘旨548. 養生導引法549. 重訂廣溫熱論550. 養生導引秘籍551. 隨息居重訂霍亂論552. 修昆侖証驗553. 壽世青編554. 養生類要555. 飲食須知556. 瘴瘧指南綜合醫籍篇 :557. 華氏中藏經558. 三因極一病証方論559. 扁鵲心書560. 玉機微義561. 明醫指掌562. 明醫雜著563. 此事難知564. 金匱鉤玄565. 衛生寶鑒566. 校注醫醇賸義567. 脈因証治568. 雜病治例569. 秘傳証治要訣及類方570. 丹溪心法571. 諸病源候論 572. 儒門事親573. 古今醫鑒574. 醫說575. 醫宗金鑒576. 醫經國小577. 醫學入門578. 醫學啟源579. 醫學綱目580. 醫壘元戎581. 蘭室秘藏582. 韓氏醫通583. 醫學正傳584. 醫學衷中參西錄585. 衛濟寶書586. 三消論587. 石室秘錄588. 丹溪手鏡589. 古今名醫匯粹590. 軒岐救正論591. 痧脹玉衡592. 醫學三字經593. 辨証錄594. 醫學指歸595. 醫學實在易596. 醫學摘粹597. 馮氏錦囊秘錄598. 簡明醫彀599. 醫述600. 辨症玉函601. 醫學心悟602. 類証治裁603. 醫碥604. 醫學真傳605. 張氏醫通606. 中國醫籍考607. 脈象統類608. 丹台玉案609. 傷寒論綱目610. 幼科釋謎611. 婦科玉尺612. 古今醫徹613. 藥症忌宜614. 脾胃論615. 四聖心源616. 洗冤集錄617. 古今醫統大全618. 格致余論619. 御藥院方620. 推求師意621. 褚氏遺書622. 諸病主病詩623. 醫旨緒余624. 醫宗己任編625. 醫學妙諦626. 醫學見能627. 顧松園醫鏡628. 醫醫小草629. 雜症會心錄630. 醫學傳燈631. 四診心法要訣632. 証治準繩‧類方633. 証治準繩‧傷寒634. 幼科種痘心法要旨 635. 証治準繩‧幼科636. 証治準繩‧女科637. 景岳全書638. 訂正仲景全書傷寒論注639. 刪補名醫方論640. 宜麟策641. 松崖醫徑642. 訂正仲景全書金匱要略注643. 証治準繩‧瘍醫644. 証治準繩‧雜病645. 証類本草646. 傷寒心法要訣647. 萬病回春648. 羅氏會約醫鏡649. 續醫說
繁體字書《文光出版社》1. 經方實驗錄2. 中醫捷徑3. 醫宗必讀4. 中醫學入門5. 科學中醫6. 中醫各家學說釋意7. 針灸大成8. 針刺麻醉9. 針灸學手冊10. 針灸輸穴圖譜《啟業書局》11. 難經本義12. 內經知要淺釋13. 中醫文獻源流論14. 中西醫匯通的理論與實務上15. 中西醫匯通的理論與實務中16. 中西醫匯通的理論與實務下17. 針灸穴名解18. 中醫學19. 任應秋論醫集20. 甲狀腺疾病的中醫治療《志遠書局》21. 易學與中醫22. 張仲景症狀學23. 張仲景藥物學24. 六經辨證與方技新析25. 實用脈診發微26. 焦樹德醫論醫話精選27. 中醫學概論28. 董氏奇穴針灸學29. 本經疏證《知音出版社》30. 用藥心得時講31. 方劑心得十講32. 傷寒論精選讀本33. 台北臨床三十年《綜合出版社》34. 01珍本湯頭歌訣35. 02珍本本草備要36. 03珍本漢要處方秘籍37. 04漢方醫藥辭典38. 05藥草療法入門39. 06標準藥性大字典40. 07神農本草真經41. 08華陀神醫秘方42. 09增定本草從新43. 10漢方治病秘典44. 11簡易漢方入門45. 12雷公藥性炮性賦46. 13皇帝針灸甲乙經47. 14金匱要略淺註48. 15圖註難經脈訣49. 傷寒貫珠集50. 傷寒論新意51. 有效的家庭中藥52. 中醫驗方入門53. 中醫急症方精選54. 中醫臨證秘典55. 漢方嬰童類萃56. 方劑辭典57. 醫宗必讀58. 腳底按摩健康法59. 三分鐘瑜珈60. 瑜珈減肥與治病61. 針灸學綱要《大眾出版社》62. 漢方臨床四十五年63. 溫知堂漢方醫案64. 漢方診療醫典65. 漢方成人病療法66. 對症下藥漢方方劑之選擇《五洲出版社》67. 01 中醫脈學入門68. 02 本草經讀69. 03推拿按摩治病法 70. 04中藥藥性與方解 71. 05脈經72. 06中國脈學十講73. 07慎齋遺書74. 08中醫脈學三指禪75. 09治癌中草藥76. 11紅爐點雪77. 12冷廬醫話78. 13治癌經驗奇效方79. 14湯頭歌訣80. 17中醫基礎理論及其臨床應用81. 脈訣彙辨82. 脈學指南83. 脈訣彙辨84. 中醫奇症彙編85. 普濟本事方86. 宋人醫方三種87. 幼科釋謎88. 麻科活人全書89. 醫療氣象學90. 視力矯正法91. 增定審視瑤函92. 丹方精華《五洲精裝本》93. 醫學門徑94. 中國藥物新字典95. 急慢驚風救治法96. 中西驗方新編97. 外科真詮98. 奇難雜症醫術密傳99. 痘疹全集100. 醫門法律101. 冷盧醫話102. 穴位注射治療法103. 新醫針灸法104. 新針灸大成105. 新針灸治療學106. 漢英中醫名詞辭典107. 人體解剖學辭典108. 生理學名詞辭典109. 人參栽培法110. 舌診指南111. 歷代名醫人物誌112. 小兒推拿治病法113. 雷公炮製藥性賦114. 醫學心悟115. 難經脈訣《尚志圖書》116. 難經脈訣117. 增補本草備要118. 醫方集解119. 湯頭歌訣解釋120. 華佗神醫秘方121. 民間百病秘方122. 少林銅人簿秘方《協合文化》123. 漢方十大家族124. 常用保健養生中藥125. 常見中醫處方簽126. 靈芝127. 家庭藥膳湯羹《浩園文化》128. 中醫保健養生129. 用漢方治療虛弱兒130. 常用中藥小百科131. 中草藥用趣談132. 常用中藥配伍手冊《大孚出版社》133. 提高中醫療效的方法134. 中醫的科學原理135. 醫山夜話136. 養生中藥《自由出版社》137. 四診抉微138. 醫經精義139. 血證論140. 張三豐煉丹秘訣141. 華佗中藏經142. 醫林改錯143. 筆花醫鏡144. 小兒藥證直訣《針灸藏書》145. 九靈針經氣功針經合壁146. 耳針新穴電療147. 程氏耳針新穴148. 針灸問題精解149. 周公月波臨證精華錄150. 針灸科學與技術151. 針灸與科學152. 鶴松易洛電腦針灸學153. 承淡安針灸選集154. 法國針灸音樂之商兌155. 針灸節要156. 人人會用的經穴157. 拔罐療法158. 急症針灸治療手冊159. 針灸治療講義160. 科學針灸161. 扁鵲針灸述要162. 穴道運動健康法163. 實用家庭電針保健法164. 針灸技術圖鑑165. 針灸歷史與理論166. 解剖經穴圖167. 子午流注之研究168. 耳穴診斷治療學169. 針灸病例驗方二萬三千個《傷寒藏書》170. 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版)171. 傷寒雜病論(宋版)172. 傷寒論(醫宗金鑑版)173. 金櫃要略(醫宗金鑑版)174. 智能傷寒論175. 智能本草與應用176. 傷寒論方證研究177. 傷寒論評釋178. 曹氏傷寒金櫃發微合刊179. 藥徵及藥徵續篇《婦科藏書》180. 中醫婦女科181. 中醫婦產科學182. 婦產科學講義183. 婦產科病實用方184. 婦科食療與調養185. 女科經綸186. 四明宋氏女科秘書187. 傅青主男女科188. 沈氏女科輯要189. 婦科玉尺190. 婦人良方191. 葉天士女科192. 月經不再痛193. 瘦身中藥配方194. 你的身體中醫管的住195. 實用婦科學196. 男科簡易療法《癌症相關》197. 治癌中藥及處方198. 大陸尋醫問藥199. 望聞問切用中藥200. 六根療法陪我抗腫瘤201. 巫醫師無病長壽藥方202. 從頭到腳話癌症203. 中醫成功治療腫瘤一百例204. 七百中藥治癌秘方205. 人之自然本能206. 食物是最好的醫藥207. 圖解瑜珈自然健康法208. 張步桃開藥方209. 張步桃治大病210. 生活偏方寶典211. 江湖奇人秀212. 流行病史話213. 現代赤腳大仙214. 醫林浩劫215. 依醫倚犄216. 國藥精華217. 醫鑰《理論相關》218. 黃帝內經素問219. 黃帝內經太素220. 黃帝內經素問靈樞合編221. 中國古代酷刑222. 中醫學概論223. 保生大帝藥籤解224. 中醫時間醫學225. 中醫免疫醫學226. 當中醫遇上西醫227. 佛法與醫學228. 未來中醫前途命運及思考229. 身體的語言230. 中國古代醫學的形成231. 醫者意也232. 藥林外史233. 中醫文化對談錄234. 中華醫藥學史235. 中國醫學史236. 中國算學史237. 齊民要術238. 疾病終結者239. 健康的時尚240. 中醫藏府概說241. 成方新編242. 六朝隨唐醫學之傳承與整合243. 中醫學文獻精華244. 周易與中醫疾病預測245. 周易與中醫運氣246. 氣的樂章247. 大自然的數學遊戲248. 中醫臨證醫典249. 觀手識人250. 醫學三字經251. 死生之域~周秦漢脈學之源流252. 生命史學從醫療看中國歷史253. 從眉壽到長生《培琳出版社》254. 8方劑學講義255. 9中醫中草藥學講義256. 10中醫康復學講義257. 超越與修仙術258. 中醫推拿學講義259. 本草綱目上260. 本草綱目下《大台北出版社》261. 中醫方劑學精選262. 食物治百病263. 傷科學264. 中醫外科學講義《其他》265. 醫海拾貝266. 中醫學三百題267. 臨證指南醫案268. 外科病實用方269. 春秋繁露270. 備急千金要方271. 現代中藥彙編272. 常用方劑選輯273. 穴道指壓入門274. 身心合一275. 正確按摩圖解600種276. 解剖生理學277. 圖解漢方療法278. 中醫減重塑身全書279. 家庭急救醫療百科280. 中藥方劑基本知識問答281. 圖解藥理學282. 基礎病理學283. 常用中藥栽培與飼養284. 理鑰駢文285. 中藥彩色圖譜286. 中國傳統醫學概論講義287. 中醫湯劑實務手冊288. 實用經穴學289. 彩色人體解剖學290. 中醫中藥青草藥291. 易學入門精要篇292. 易學入門圖解篇293. 易學入門解難篇294. 易學入門醫學篇295. 易學入門兵法篇296. 淺談修煉297. 菩提與無為298. 無中生有299. 靜極生動的能量300. 圓融的太極妙理301. 中醫望診相法秘要302. 中國古代養生術303. 中國古代煉丹術304. 中華煉丹術305. 中國仙道之究竟306. 氣與生活密不可分307. 瑜珈療法與自然藥方
中醫古書概論中醫學的形成和發展,是古人在長期與疾病作鬥爭的過程中,不斷累積臨床的醫療經驗,所總結出的醫學理論。在中醫學發展的過程中,由於《黃帝內經》的問世,可以說是奠定了中醫學的理論基礎。《黃帝內經》將陰陽五行學說運用於中醫理論的闡發,對於人體的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等方面,都進行了客觀的闡述,如臟腑、經絡、病因、病機、診法、辨證、治則、針灸、養生等學說,對於後代中醫學的形成和發展,確立了較為全面性的理論基礎。 漢代張仲景所著的《傷寒雜病論》,是繼《黃帝內經》後,又一重要的中醫經典,《傷寒雜病論》的特點在於,開創了中醫學上辨證論治的理論基礎。 從漢代至清朝以來,中醫學之所以形成和發展的主要脈絡,可以歸類為如下的七種學派:《一》傷寒學派:以漢代張仲景為代表,特點為擅於辨證論治。《二》寒涼學派:以金朝劉河間(劉完素)為代表,特點為擅用寒涼藥。《三》補土學派:以金朝李東垣、張元素為代表,特點為擅用補益脾胃藥。《四》攻邪學派:以金朝張從正(張子和)為代表,特點為擅用汗、吐、下三法。《五》丹溪學派:以元朝朱丹溪為代表,特點為擅用滋陰藥。《六》溫補學派:以明朝薛已、張景嶽(張介賓)為代表。特點為著重於虛損病證的辨證,擅用溫補藥。《七》溫病學派:以明末吳又可、葉天士、吳鞠通(吳瑭)為代表,特點為著重於溫病的辨證與治療。這段歷經二千餘年的中醫學史,存在有輝煌的過去,畢竟,這千百年來由於有中醫的貢獻,成千上萬人的病痛才得以醫治,這是永遠不能抹滅的事實;至於中醫是否也會存在有璀燦的未來,或者說能與西方醫學平起平坐 ,這應該是大家努力的目標。內經、難經類:《黃帝內經》:(包括《黃帝內經素問》,《靈樞經》二書)(公元前 722 ~前 221 年? )共十八卷。 是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著作,是春秋戰國前醫療經驗和理論知識的總結。 《黃帝內經太素》(公元 605 ~ 617 年)隋.楊上善編注。 原三十卷。已殘缺,現存國內本為二十三卷。是《黃帝內經》的一種早期傳本的注本。 關於本書的成書年代,有人根據卷首原題楊上善的頭銜係唐代官職,以及書中個別字避唐諱,因疑楊為唐人,為唐代著作。但此說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見。 《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公元 762 年)唐.王冰次注。 王冰把《黃帝內經素問》傳本整理校注,因舊本殘缺,又補入《天元紀大論》等七篇,重新編次為二十四卷。王氏注有不少卓越的見解。現存本經 宋.林億等校訂。 《素問玄機原病式》(公元 1188 年)金.劉完素(守真、河間)。 根據《黃帝內經素問》中有關五運六氣,病機方面的原文及王冰注加以發揮而成。著重於治火證用寒涼法。 《黃帝內經素問‧靈樞注證發微》(公元 1586 年)明.馬蒔(仲化、玄台 )注。 各九卷。對《黃帝內經素問》、《靈樞經》的全文進行了注解。後附補 遺一卷。 《類經》(公元 1624 年)明.張介賓(景岳)注。 三十九卷。 把《黃帝內經素問》、《靈樞經》分類編次為 12 類,390 條,條理分明。附圖翼十一卷、附翼四卷。注解每有獨到之見。 《內經知要》(公元 1642 年)明.李中梓(士材,念莪)編。 二卷。摘錄《黃帝內經素問》、《靈樞經》原文,分為道生、陰陽、色診、脈診、臟象、經絡、治則和病能等八類。注解簡明。 《黃帝內經素問靈樞集注》(公元 1672 年)清.張志聰(隱庵)注。 各九卷。 注文中有一些較好的見解。 《素問靈樞類纂約注》(公元 1689 )清.汪昂(訒庵)注。 二卷。分為臟象、經絡、病機,脈要、診侯、運氣、審治、生死和雜論九篇。採用唐.王冰、明.馬蔚、吳崑和清.張志聰的注解,刪繁辨誤。 《難經》(公元前五世紀? ) 原題戰國時秦越人撰。共有 81 個問答。係採摘《內經》的精要,設為問答,解釋疑難。 《難經本義》(公元 1361 年)元.滑壽(伯仁)著。 二卷。採集《難經》注解十一家。訂正脫文誤字,注解融合各家之說。 《難經集注》(公元 1505 年? )明.王九思等集注。 五卷。分十三篇。採用呂廣、楊玄操、丁德用、虞庶、楊康侯五家之注而成。主要內容有診脈、經絡、臟腑、穴位、針法等。 傷寒、金匱類:《傷寒雜病論》(公元 219 年)漢.張機(仲景)著。 十六卷。總結三世紀以前的臨床經驗,包括治療傷寒和雜病兩部分。在辨證施治方面有著突出的成就。 原本在西晉前已散失。 《傷寒論》(公元 219 年)漢.張機(仲景)著。 十卷,前言的傷寒部分,經西晉.王叔和整理編次,題為《傷寒論》。以六經辨證治急性熱病。 《傷寒總病論》(公元 1100 年)宋.龐安時(安常)著。 六卷。附音訓一卷、修治藥法一卷。對於《傷寒論》有所闡明,如暑病、天行溫病、小兒傷寒、妊娠傷寒、斑疹等均有發揮。 《傷寒類證活人書》(公元 1107 年)宋.朱肱(翼中)著。 十八卷。 以 101 個問答,闡發《傷寒論》的內容,說明各方的意義, 並採集《千金要方》、 《外台秘要》《太平聖惠方》等 126 方作為補充。 《注解傷寒論》(公元 1144 年)金.成無己撰。 計十卷。就王叔和編次的《傷寒論》進行注釋,依據《內經》、《難經》等解釋各條,也有自己的見解。這是現存最早的一部《傷寒論》全注本。 《傷寒明理論》(公元 1156 年)金.成無己著。三卷。 對於《傷寒論》的 50 個證作了分析此較。 附方論一卷,論仲景方 20 首的方義。 《傷寒論條辨》(公元 1589 年)明.方有執(中行)著。 八卷。附《本草鈔》一卷、《或問》一卷,《痙書》一卷。把《傷寒論 》重新編次,太陽篇的更動最大,以風傷衛、寒傷營、風寒傷營衛為綱。 《尚論篇》(公元 1648 年)明.喻昌(嘉言)著。 八卷。在方氏《傷寒論條辨》的基礎上加以發揮。 《傷寒來蘇集》(公元 1669 年)清.柯琴(韻伯)著。 八卷,分《傷寒論注》四卷、《論翼》二卷、《附翼》二卷。《論註》依據六經方證,重新編次;《論翼》是綜合性論述;《附翼》是方論。柯氏 主張六經為雜病立法。 《傷寒貫珠集》(公元 1729 年)清.尤怡(在涇)著。 八卷。根據病證治法的不同,把《傷寒論》條文重編為正治法、權變法、斡旋法、救逆法、類病法、明辨法、雜治法等類。 《傷寒論類方》(公元 1759 年)清.徐大椿(靈胎、洄溪)著。 一卷。把《傷寒論》的藥方分為十二類,每類先定主方,再把同類諸方 列入,方後列舉用此方的條文,易於理解證情、方義。 《金匱要略方論》(公元 219 年)漢.張機(仲景)著。三卷。 北宋.王洙錄傳《金匱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卷辨傷寒、中卷論雜病、下卷載其方、並療婦人。林億取《金匱玉函要略方》的雜病和有關的附方, 編為《金匱要略方論》。 內容包括內科雜病、婦科、急救、飲食禁忌等 25 篇,計 262 方。 《金匱要略方論本義》(公元 1720 年)清.魏荔彤(念庭)著。 三卷。對於《金匱要略》的本文有所闡明,也能提綱挈領。 《金匱心典》(公元 1726 年)清.尤怡(在涇)著。 三卷。解釋《金匱要略》本文的意義,大體上說理明順,有所發揮。 診斷、治療類:《脈經》(公元 280 年? )晉.王熙(叔和)著。 十卷。搜集後漢以前的醫學著作,闡述脈象 24 種,並論述臟腑、經絡 、病證、治則、預後等。 《脈訣》(公元 1189 年)宋.崔嘉彥著。 一卷。以《難經》所論的浮、沉、遲、數四脈為綱,將諸脈象隸屬其下 。係四言歌訣,簡明扼要。 《察病指南》(公元 1241 年)宋.施發(政卿)著。 三卷。先總論脈法,次辨明 24 種脈的形象和主病,最後敘述傷寒雜病 等 21 類病證的生死脈法,及婦人病脈、胎脈和小兒病的脈法等。 《敖氏傷寒金鏡錄》(公元 1341 年)元.敖氏著。 一卷。敘述各種舌苔 36 種,附有舌苔圖,詳論各種舌苔所主的證候及 治法,是第一部舌診專書。敖氏原著後經元.杜清碧增補,現今所通行者, 多屬杜氏增補本。 《診家樞要》(公元 1359 年)元.滑壽(伯仁)著。 一卷。以浮、沉、遲、數、滑、澀六脈為綱,論述脈象及辨脈之法,甚有心得。 《瀕湖脈學》(公元 1564 年)明.李時珍(東璧,瀕湖)著。 一卷。論述脈象 27 種,對於脈的體狀、相類、主病都作了七言歌括,便於誦讀學習。並批解了高陽生的《脈訣》。 《傷寒舌鑒》(公元 1668 年)清.張登(誕先)著。 一卷。敘述傷寒察舌的方法,並附妊娠、傷寒舌苔、列舉各種舌苔 120 圖。 《四診訣微》(公元 1723 年)清.林之翰(慎庵)著。 八卷。係匯集前人關於四診的學說。作者將自己的意見,編為《管窺附餘》一卷。 《形色外診簡摩》(公元 1894 )清.周學海(澂之)著。 二卷。敘述觀形察色等外診方法。 《理瀹駢文》(公元 1864 年)清.吳師機(尚先、安業)著。 一卷。敘述外治法,而以膏藥外貼為主,闡明內治、外治原理的一致性 。 病源臟象類:《諸病源候論》(公元 610 年)隋.巢元方著。 五十卷。 共分 67 門、1720 節,詳載各科疾病的病因、病狀。 《醫林改錯》(公元 1830 年)清.王清任(勛臣)著。 二卷。作者從訪驗屍體後所見,提出對於臟腑解剖的己見。並載自訂方劑、及附方論。 本草類:《神農本草經》(約著成於東漢時代以前)。 三卷。原言已佚,散見《經史證類備急本草》中,今有清.孫星衍等輯本若干種。 本書收藥物 365 種,分為上、中、下三品,是後漢以前藥物學的總結。 學術價值: 文獻價值:我國現存最早之藥學著作。 理論價值:初步奠定了藥學理論之基礎。 實用價值:記載之藥物,大多樸實有驗,歷用不衰。 《本草經集注》(公元 536 年? )梁.陶弘景(隱居)注。 七卷。原書己佚,內容尚散見於《經史證類備急本草》中。集注是在《 神農本草經》基礎上進行整理, 又增藥 365 種, 分為玉石、草、木、果、 菜,有名未用六類。 學術價值: 首創用自然屬性分類方法。 確立綜合本草的基本格式。 《新修本草》(公元 659 年)唐.李勣(蘇敬)撰。 五十四卷。原書已佚,內容尚散見於《經史證類備急本草》中。包括藥圖、圖經、本草三部分,收載藥物 844 種, 詳細介紹性味、產地、效用等 。 學術價值: 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書。 開創圖文對照之先例。 《經史證類備急本草》(公元 1108 年)宋.唐慎微(審元)撰。 三十卷(一作三十一卷)。簡稱《證類本草》。收載藥物 1558 種,闡述藥物的主治、歸經、製藥法等,每藥附有單方,共 3000 多方,並附有藥圖。後稍加修訂,改名為《大觀經史證類備急本草》,簡稱《大觀本草》( 1108 年)。 以後又經修訂,改稱《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 1116 年) 《紹興校定經史證類備急本草》( 1159 年)等。 現在通行的是公元 1249 年由張存惠整理刊行的《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三十卷, 載藥 1740 多種。 為保有原貌的最早的一本本草書。學術價值: 大批北宋以前的方藥資料,因此書之摘錄而得以流傳後世。。 開創於本草書中藥後附單方之先例。 《本草衍義》(公元 1116 年)宋.寇宗奭撰。 二十卷。載藥物 460 種,闡發藥性較詳盡,並指出用藥要結合年齡老少、體質強弱、疾病新久等,對辨認藥物的真偽優劣亦有詳細闡述。 《湯液本草》(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進之、海藏)撰。 三卷。依據《內經》有關藥理的論述,以及張潔古《珍珠囊》和李杲《 藥類法象》、《用藥心法》等,對於藥物的氣味陰陽、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較為深入。 《本草綱目》(公元 1578 年)明.李時珍(東璧.瀕湖)著。 五十二卷。 作者用了近三十年時間編成, 收載藥物 1892 種,附藥圖 1000 餘幅,闡發藥物的性味、主治、用藥法則、產地、形態、採集、炮製 、方劑配伍等,並載附方 10000 餘。 本書有韓、日、英、法、德等多種文 字的全譯本或節譯本。 學術價值: 集我國16世紀之前藥學成就之大成。 被國外學者譽為中國之百科全書。 《本草備要》(公元 1694 年)清.汪昂(訒庵)著。 四卷。 選擇臨床常用藥 460 種,以藥性病情互相闡發,論述扼要。 《本草從新》(公元 1757 年)清.吳儀洛(遵程)著。 十八卷。以《本草備要》為依據,一部分照舊,一部分增改,較為完善 。 《本草綱目拾遺》(公元 1765 年)清.趙學敏(恕軒)著。 十卷。 收載《本草綱目》收未之藥物 716 種,其中包括一些外來藥物 。 並對《本草綱目》的少數藥物作了考訂。 《雷公炮炙論》(公元 588 年)劉宋,雷斅著。 三卷。是論述藥物加工製作的專書。原書已佚,其內容散見於《證類本草》中,近人有輯本。 《炮炙大法》(公元 1622 年)明.繆希雍(仲淳)著。 一卷。在整理《雷公炮炙論》的基礎上,又增加民間的一些製藥經殮。 方言類:《肘後備急方》(公元 341? )晉、葛洪(稚川)著。 八卷。用簡易的處方和易得的藥物,在倉促發病時可以應用。經梁.陶弘景增補,金.楊用道又加附方。 《千金要方》(公元 652 年)唐.孫思邈著。 三十卷。搜集唐初以前的醫藥著作,主要內容有總論、臨床各科、食治 、平脈、針灸等內容。是匯集諸家的巨著。 《千金翼方》(公元 682 年)唐.孫思邈著。 三十卷。是《千金要方》的補編,主要內容有藥物、傷寒、婦人、小兒 、雜病、色脈、針灸等,傷寒部分增加了張仲景《傷寒論》別本,更為珍貴。 《外台秘要》(公元 752 年)唐.王燾著。 四十卷。搜集唐以前的許多醫藥著作,編為 1104 門,載方 6000 有餘,是重要的中醫著作之一。 《太平聖惠方》(公元 992 年)宋.王懷隱著。 一百卷。 分 1670 門,載方 16834 首,廣泛地收集宋以前的方書和當時的民間驗方,論述病證、病理、方劑、藥物等,是理、法、方、藥兼備的 方書。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公元 1151 年)宋.陳師文等撰。 十卷。收集當時醫家及民間常用有效方劑,劑型多用丸散,便於服用保存,是當時的配方手冊。 《普濟本事方》(公元 1132 年? )宋.許叔微(知可)著。 十卷。輯錄方劑,辨析病證醫理,並把自己使用方劑的醫案附入,所以稱為本事方。 《濟生方》(公元 1253 年)宋.嚴用和(子禮)著。 十卷。 收載方劑 400 首,前有論述,次列處方,議論平正,處方切合實際。 《世醫得效方》(公元 1337 年)元.危亦林(達齋)著。 二十卷。作者把他家五世所積累的醫方和自己的經驗心得,編次成書, 分為大小方脈、風科、眼科、口齒、咽喉、正骨、金鏃、瘡腫等科。針灸則 散見各科。 《普濟方》(公元 1406 年)明.朱橚等撰。 共168卷。凡 1960 論,2175 類、778 法、61739 方 239 圖。 收載方劑最多。《本草綱目》中附方有不少是從此書採錄的。 《醫方集解》(公元 1682 年)清.汪昂(訒庵)著。 二十一卷。 本書把方劑分為 21 門,收正方常用方 320 餘,附方更多,注釋扼要。 《成方切用》(公元 1761 年)清.吳儀洛(遵程)著。 二十六卷。分為 24 門,收方劑 1300 餘首,注解詳明。 《湯頭歌訣》(公元 1694 年? )清.汪昂(訒庵)著。 一卷。按照《醫方集解》分門,把方劑的組成主治等編成歌訣,以便記誦運用。 《時方歌括》(公元 1801 年)清.陳念祖(修園)著。 二卷。 選擇常用方劑 108 首,按性質分為十二類,敘理簡明,便於學習。 《串雅內外篇》(公元 1759 年)清趙學敏(恕軒)撰。 四卷。為趙氏記錄整理著名“鈴醫”(走方醫)宗柏雲的學術經驗,並為之增刪而成。書中記載多種治法及有效方劑,要求做到簡、驗、便、廉。 《驗方新編》(公元 1846 年)清.鮑相璈(雲韶)著。 十六卷。選錄各種簡單處方,分門編次,以便備急之用。方多淺近適用,通行頗廣。 內科類:《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 二卷。闡述瘟疫係戾氣從口鼻而入,伏於募原,其邪在半表半裡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熱論》(公元 1746 年?)清.葉桂(天士、香岩)著。 一卷。論溫熱病的證治。以“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十二字為綱,以衛、氣、營、血四者辯證,闡述對風溫、濕熱等病證的治療,使治 療急性熱病有了新的發展。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 六卷。依據葉桂的溫熱病學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溫熱經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 搜集多種溫熱病著作,以《內經》,張仲景等之說為經,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容豐 富。 《時病論》(公元 1882 年)清.雷豐(少逸)著。八卷。 闡述四時的“伏氣”、“新感”等急性熱病,立法清晰,為有關溫熱病 重要著作之一。 《內外傷辨惑論》(公元 1231 年)金.李杲(東垣、明之)著。 二卷。辨外惑、內傷的區別。凡精神刺激、飲食不調等引起的疾病為內 傷病,其治療著重於調理脾胃、說明與六淫外感病的證治有別。 《脾胃論》(公元 1249 年)金.李杲(東垣、明之)著。 三卷。依據臨床實踐,結合醫學理論,認為脾胃在人體生理活動中最為 重要,提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的主張。 《十藥神書》(公元 1348 年)元.葛乾孫(可久)著。 一卷。主要介紹治肺癆的十個方劑。清.陳念祖在每個方劑後加按語,以說明方義。 《醫宗必讀》(公元 1637 年)明.李中梓(士材、念莪)著。 十卷。論醫埋、脈法、色診、本草,各種病證及方案等,是簡易的入門著作。 《證治匯補》(公元 1687 年)清.李用粹(修之、惺庵)著。 八卷。輯錄前人關於雜病證治,參附己見,匯訂而成。 《類證治裁》(公元 1839 年)清.林珮琴(羲桐)著。 採輯清代中葉以前的醫家著作,對於溫病、報病、婦科、外科各證,述其原因,析其不同證侯和不同治法。 《醫醇賸義》(公元 1863 年)清.費伯雄(晉卿)著。 四卷。論述脈法、外感、雜病。每述一證,次列自製方,後附成方。費氏自製方較為平正。 《血證論》(公元 1885 年)清.唐宗海(容川)著。 八卷。闡述氣血關係,血證的病機及其療法,極有心得。 婦產科類:《經效產寶》(公元 847 年)唐.昝殷著。 三卷。是現存最早的產科專書。論妊娠、臨產、產後三個時期的疾病和治法處方。附續編一卷,為周頲傳授濟急方,李師聖、郭稽中產論並附方, 產後 18 論並附方。 《婦人大全良方》(公元 1237 年)宋.陳自明(良甫)著。 二十四卷。分調經、眾疾、求嗣、胎教、妊娠、坐月、產難、產後、總共 260 餘論。論後有附方及醫案。 《萬氏女科》(公元 1549 年)明.萬全(密齋)著。 三卷。論調經以理氣補心脾為主,胎前以清熱補脾為主,產後以大補氣血兼行滯為主。 《濟陰綱目》(公元 1620 年)明.武之望(叔卿)著。 十四卷。對明.王肯堂《證治準繩》中的女科,加以評釋圈點而成書。 《傳青主女科》(公元 1826 年)清.傅山(青山)著。二卷。上集論帶下、血崩、調經等 38 症,41 方; 下集論妊娠、小產、難產、正產、產後等 40 症,42 方。 《女科經論》(公元 1689 年)清.蕭壎(賡六)著。 八卷。分為月經、胎前、產後、崩淋、帶下、雜病等門,辨別虛實寒熱 ,詳論治法。 兒科類:《小兒藥證直訣》(公元 1114年)宋.錢乙(仲陽)著。 三卷,上卷論證、中卷述醫案、下卷記載藥方,在兒科方面有不少創見 。 《幼幼新書》(公元 1150 年)宋.劉昉(方明)著。 四十卷。論病源形色、初生病及小兒各科疾病,分為 40 門,每門又各分子目。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公元 1158 年)宋.撰人未詳。 二十卷。自醫工論至疵靨論,述小兒初生至成童的疾病,凡 100 論, 論後附方。 《幼科發揮》(公元 1549 年)明.萬全(密齋)著。 二卷,論胎疾、臍風、變蒸及五臟諸病、五臟虛實補瀉之法。據病立方,附以醫案,為幼科名著。 《痘疹心法》(公元 1549 年)明.萬全(密齋)著。 十二卷。辨痘疹各證的虛實異同,論用藥補瀉的靈活變化。 《幼幼集成》(公元 1750 年)清.陳復正(飛霞)著。 六卷。辨驚風及對小兒勿濫用寒涼,以免傷敗脾胃等,均有較好見解。闡述小兒病的病因治療比較詳備。 外科類:《劉涓子鬼遺方》(公元495 ~ 499 年)南齊、龔慶宣著。 五卷。現存最早的外科專書,主要有外傷、癰疽、濕疹、疥癬等。對疔疽引起的膿毒血症的早期治療,外傷腸出的醫護,切口引流的部位以及消毒 手術等方面有獨到之處。 《外科精要》(公元 1263 年)宋.陳自明(良甫)著。 三卷。以外科命名之較早者。對癰疽瘡瘍等症的因症診治等,尤其對癰疽的淺深、寒熱、虛實、緩急、吉凶生死的辨析,集各家之言,並自立要領 而成書。 《外科精義》(公元 1335 年)元.齊德之著。 二卷。參諸家方論有關瘡腫之說,首載診候,次論血、氣、色、脈、後敘癰、疽、瘡、腫的治療等。強調整體觀念,倡導攻補兼施。 《外科理例》(公元 1531 年)明.汪機(石出、省之)著。 七卷,附方一卷。分 154 門、附方 165 個。主張治外科必須根據人體內部的情況,然後求之於外。 《外科啟玄》(公元 1604 年)明.申斗垣(拱宸、子極)著。 十二卷。論述外科各病證治,有圖有方,敘述內服外敷,針灸灸烙、薰點、刀割等法,都切實可行。 《外科正宗》(公元 1617 年)明.陳實功(若虛,毓仁)著。 四卷。所敘疾病百餘種,每病列病理、症狀、診斷、治法、成敗病案,最後選列方劑。既重視內治,也強調外治,既主張早期手術,又反對濫施針刀。對截肢術、下頷正復術、死骨剔除術、鼻瘜肉摘除術、痔漏手術等有所 發展。 《外科大成》(公元 1665 年)清.祁坤(廣生)著。 四卷。首論癰疽的脈、因、症、治、次依人體的不同部位分述各種外科疾患的辨證處方。擴充了外科的治療範圍,豐富了外科的治療方法。 《外科證治全生集》(公元 1740 年)清.王維德(洪緒)著。 四卷。本書是作者將祖傳醫術結合個人四十餘年臨床經驗整理而成。主要敘述癰疽瘡瘍的診治,並介紹外科常用方劑的組成和適應症,常用藥物的 用法,炮炙和藥性。作者強調外科諸病“以消為貴,以托為畏”該書流傳較廣。後有馬培之評和陶階臣批,多一併印行。 傷科類:《理傷續斷柲方》(公元 946 年? )唐.藺道人著。 不分卷。全書由“醫治整理補接次第(手法)口訣”和“方論”組成,為現存最早的正骨專書。其特點是十分注意骨折,脫臼治療中的麻醉牽引( 拔伸)、復位(收入骨、捺正)、固定(夾縛)和活動等十三個步驟。內容 簡明。 《正體類要》(公元 1529 年)明.薛己(立齋、新甫)著。 二卷。闡述傷科的病症治療,凡方藥、手法、用具等,都有詳細的記述 。 《傷科補要》(公元 1808 年)清.錢秀昌著。 六卷。首繪各種體表,骨度和傷科器具圖,次敘金瘡論治、治傷法論、跌打損傷內治症等不同傷病治療三十六則,再次為治傷湯頭歌括和附錄各家 秘方。 《傷科匯篡》(公元 1818 年)清.胡廷光著。 十二卷。匯集清以前各家之說參以家傳之法而成書。主要內容有傷科理論、解剖、手法、內外各證、醫案、用藥處方等。 眼科類:《銀海精微》(公元 682 年)原題唐.孫思邈著。 二卷。論眼科諸證甚為明晰,治療也不偏於補瀉寒溫。 《原機啟微》(公元 1370 年)元.倪維德著。 二卷,又附錄一卷。論眼病根源,制方要義,並附方義。附論眼病若干種,也較詳明。 《審視瑤函》(公元 1644 年)明.付仁宇(允科)著。 六卷,首一卷。 先總論,次方論。論述 108 證及其治法方劑,並述眼科手術方法,附有醫案、圖說、歌括。 口齒、喉科類:《口齒類要》(公元 1528 年)明.薛己(立齋、新甫)著。 一卷。先論口齒、喉舌之證,分為六門,次論骨骾、諸蟲、體氣的治法 ,也分六門,末附方藥。 《喉科指掌》(公元 1757 年)清.張宗良(留仙)著。 六卷。闡述喉證及患者的神氣、肱理、聲音、並辨患處的顏色,逐一解釋,附以成方。 《疫痧草》(公元 1801 年)清.陳耕道著。 一卷,專論喉痧治法。既不用辛溫升散的傷寒治法,也不用甘潤滋陰的內傷喉痛治法,對喉痧立疏達、清散、清化、下奪、救液諸法,作為施治準 則。 《重樓玉鑰》(公元 1838 年)清.鄭梅澗(樞扶)撰。 四卷。一、二卷論喉病的證冶方藥,三、四卷論喉病的針法。 《百喉條辨》(公元 1897 年)清.陳葆善著。 一卷。包括辨白喉的病源,辨經絡、辨脈證、救誤、善後、外治、禁忌等。 針灸類:《針灸甲乙經》(公元282 年)晉.皇甫謐(士安)撰。 十二卷。論述生理、病理、診斷、經絡、俞穴和針灸治療等方面,是現存最早的一部針灸專書。 《針灸資生經》(公元 1220年)宋.王執中(叔權)著。 七卷。有俞穴部位與主治、針灸法及對各種病症的取穴施治等,是在廣泛引用前代針灸書的基礎上結合作者的臨床經驗寫成的。 《針灸聚英》(公元 1529年)明.高武(梅孤)著。 四卷。有針灸理論、經絡俞穴、針灸方法和初學入門的一些歌賦,是一部綜合性的針灸書。 《針灸大成》(公元 1601年)明.楊繼洲(濟時)著。 十卷。有針灸理論、治療和經絡俞穴等,對於明代以前的針灸學的主要成就作了初步總結。最後一卷為《陳氏小兒按摩經》。 《銅人俞穴針灸圖經》(公元 1026 年)宋.王惟一著。 三卷。上卷為十四經脈循行、主病及經穴、中、下卷分別按照頭、頸、軀幹、四肢的順序詳論經穴。是經脈學的專書。此後又有五卷本的《新刊補注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內容大致相同。 《十四經發揮》(公元 1341 年)元.滑壽(伯仁)著。 三卷。上卷為經脈流注,中卷為十四經的循行和俞穴,下卷為奇經八脈,是一部專論經脈的書。 綜合性醫書類:《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公元 1174 年)宋.陳言(無擇)著。 十八卷。依據《金匱要略》的病因分類,進一步明確病因的三因說(內因、外因、不內外因),分病證為 180 門,有論有方。 《黃帝素問宣明論方》(公元 1186 年)金.劉完素(守真、河間)著。 七卷。或簡稱《宣明論方》。包結傷寒、雜病、婦女、小兒、痔廔、眼目諸症。多用涼劑,不可拘泥。 《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公元 1186 年)金.劉完素(守真、河間)著。 三卷。分為 32 門,首為原道、原脈、攝生、陰陽諸論;次為論證、處方用藥。 《儒門事親》(公元 1228 年? )金.張從正(子和、戴人)。 十五卷。主張治療用汗吐下三法,用要偏於寒涼,但在攻邪方面有其長處。 《衛生寶鑒》(公元 1343 年)元.羅天益(謙甫)著。 二十四卷,補遺一卷。內容為“藥誤永鑒”、“名方類集”、“藥類法象“、“醫驗紀述”。補遺主要論述外感、傷寒等證。 《丹溪心法》(公元 1347 年)元‧朱震亨(彥修、丹溪)著。 五卷。 分 100 門,包括外感、內傷、外證、婦科、幼科等,前有十二 證見證等六篇,後附“丹溪翁傳”。 《金匱鉤玄》(公元 1358 年)元.朱震亨(彥修,丹溪)著。 三卷。為治療雜病之書,末附“火寧君相,五志俱有論”等醫論六篇,為戴原禮所加。 《醫學正傳》(公元 1515 年)明.虞摶(天民)著。 八卷。分門論證,以朱震亨的學說為主,參以張仲景、孫思邈、李杲之說,並結合抒發己見。 《明醫雜著》(公元 1549 年)明.王綸(節齋)著。 六卷。內容為醫論、諸證、小兒證治等,此書也受朱震亨學說的影響。 《壽世保元》(公元 1615 年)明.龔廷賢(子才、雲林)著。 十卷,分為十集。首集為診治諸論,次為諸病的辨證施治。 《醫門法律》(公元 1658 年)清.喻昌(嘉言)著。 六卷。依風、寒、暑、濕、燥、火六氣及諸雜證而分門別類。每門分論、法、律三項。論是總論病證,法是治療法則,律是指出醫生在治療上的過 失。 《張氏醫通》(公元 1695 年)清.張溫(路玉、石頑)著。 十六卷。採集歷代名家方論,編次成書。門類依據王肯堂《證治準繩》,方藥主治多依撩《薛己醫案》、張介實《景岳全書》,並結合自己的體會予以參訂。 《醫學心悟》(公元 1732 年)清.程國彭(鍾齡)著。 五卷。總結了辨證施治的八綱、八法、因證立方,條分縷析,多為臨床心得之語。末附《外科十法》。 醫論、醫話類:《格致餘論》(公元 1347 年)元.朱震亨(彥修、丹溪)著。 一卷。主張人身陽常有餘,陰常不足,闡明補陰療法。 《醫貫》(公元 1687 年)明.趙獻可(養葵)著。 六卷。發明《薛立齋醫案》之說,以命門真火、真水為主,以六味丸、八味丸二方通治各病。在理論上有些偏激,清.徐大樁怍《醫貫貶》予以批評。 《醫學源流論》(公元 1764 年)清.徐大樁(靈胎、洄溪)著。 二卷。分為“經絡臟腑”“脈”“病”“方藥”“治法”“書論”“古今”七門,論醫學的源流利弊,議論通達。但有時也不免矯枉過正。 《冷廬醫話》(公元 1897 年)清.陸以湉(定圃)著。 五卷。卷一論“醫範”“醫鑒”“慎疾”“保生”“求醫”“診法”“ 用藥”;卷二論古人今人,古書今書;卷三、四、五論病,推究每證的虛實原委,指出醫家的利弊。近人從陸氏《冷廬雜識》中摘出其論醫語作為補編 。 醫案類:《寓意草》(公元 1643 年)清.喻昌(嘉言)著。 一卷。首有論二篇(《先議病,後用藥》、《與病人定議病證方》)次為醫案 62 則,闡明審證用藥的道理。十卷。是葉氏的學生華岫雲等取其生 平醫案,分門編輯,每門後有論一篇,闡明醫案中的意義。葉氏吸收歷代醫 家的長處,對溫病、雜病、兒科等都有創見。 《名醫類案》(公元 1549 年)明.江瓘(民瑩)著。 十二卷。 分 205 門,收錄明以前歷代醫家的驗案,包括臨床各科。有的醫案附有按語。 《續名醫類案》(公元 1770 年)清.魏之琇(玉璜)編。原六十卷。 經王孟英新增重編為三十六卷。 分 345 門,集錄清以前歷代名醫的驗案,包括臨床各科,尤以溫熱病更突出。某些病案有王孟英按語。 《古今醫案按》(公元 1778 年)清.俞震(東扶)著。 十卷。選擇歷代醫案加以按語,發揮醫案的義理較為深入。 叢書、全書類:《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 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醫宗金鑒》(公元 1742 年)清.吳謙(六吉)等編。 九十卷。包括《訂正傷寒論注》、《訂正金匱要略注》、《刪補名醫方論》及“四診”、“運氣”、“傷寒”、“雜病”、“婦科”、“幼科”、 “痘疹”、“種痘“、“外科”、“刺灸”、“眼科”、“正骨”等心法要訣。各分子目,有圖說方論,此較簡明易學。 《聖濟總錄》(公元 1117 年)宋.太醫院編。 二百卷。分 66 門,每門又分若干病證,闡述病因病理,詳述治法方藥,是北宋時期搜方較多的醫學全書。 《醫學綱目》(公元 1565 年)明.樓英(全善)著。 四十卷。包括總論,臟腑疾病、傷寒、婦人、小兒、運氣等,記載病證治法,方藥,對於金元醫家的學說收載較多。 《醫學入門》(公元 1624 年)明.李榳著。 八卷。內容為臟腑圖,明以前醫家簡介,經絡、臟腑、診斷、針灸、本草、外感、內傷、雜病、婦幼、外科、用藥賦、古方歌括、急救、怪病、治 法、習醫規格等。 《景岳全書》(公元 1624 年)明.張介賓(景岳)著。 六十四卷。包括醫論、診斷、本草、方劑、臨床各科等。主張人的生氣以陽為生,陽難得而易失,既失而難復,所以主張溫補。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公元 1722 年? )清.陳夢雷等編。 五百二十卷。 約 950 萬字,為我國較大的一部醫學類書。包括醫經注釋、診斷、各科疾病的理論和臨床經驗,以及有關醫學的藝文,記事和名醫 傳等。
发表评论
3 条评论:
中華醫典
本草篇 :
1. 神農本草經
2. 吳普本草
3. 本草經集注
4. 新修本草
5. 食療本草
6. 海藥本草
7. 本草圖經
8. 本草衍義
9. 湯液本草
10. 飲膳正要
11. 滇南本草
12. 本草品匯精要
13. 本草蒙筌
14. 本草綱目
15. 本草乘雅半偈
16. 本草征要
17. 本草易讀
18. 本草新編
19. 本草備要
20. 本經逢原
21. 本草經解
22. 本草從新
23. 神農本草經百種錄
24. 本草綱目拾遺
25. 本草崇原
26. 本草求真
27. 神農本草經讀
28. 本草述鉤元
29. 食鑒本草
30. 本草思辨錄
31. 本草綱目別名錄
32. 本草便讀
33. 本草撮要
34. 本草問答
35. 神農本草經贊
36. 本草擇要綱目
37. 得配本草
38. 本草害利
39. 本草分經
方藥篇 :
40. 雷公炮炙論
41. 炮炙全書
42. 炮炙大法
43. 雷公炮製藥性解
44. 瀕湖炮炙法
45. 要藥分劑
46. 珍珠囊補遺藥性賦
47. 藥鑒
48. 藥征
49. 藥性歌括四百味
50. 五十二病方
51. 名醫別錄
52. 千金翼方
53. 孫真人海上方
54. 外台秘要
55. 醫心方
56. 太平聖惠方
57. 蘇沈良方
58. 博濟方
59. 史載之方
60.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61. 聖濟總錄
62. 雞峰普濟方
63. 藥征續編
64. 洪氏集驗方
65. 楊氏家藏方
66. 千金寶要
67. 衛生易簡方
68. 全生指迷方
69. 仁齋直指方論(附補遺)
70. 瑞竹堂經驗方
71. 世醫得效方
72. 奇效良方
73. 醫方集宜
74. 醫方考
75. 增廣和劑局方藥性總論
76. 普濟方
77. 肘后備急方
78. 普濟本事方
79. 嚴氏濟生方
80. 仁術便覽
81. 魯府禁方
82. 祖劑
83. 古今名醫方論
84. 醫方集解
85. 湯頭歌訣
86. 急救便方
87. 奇方類編
88. 絳雪園古方選注
89. 種福堂公選良方
90. 串雅內外編
91. 成方切用
92. 時方妙用
93. 時方歌括
94. 長沙方歌括
95. 金匱方歌括
96. 驗方新編
97. 刪補名醫方論
98. 十劑表
99. 經驗丹方匯編
100. 太醫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劑
101. 方症會要
102. 醫方証治匯編歌訣
103. 增訂醫方歌訣
104. 退思集類方歌注
105. 華佗神方
106. 集驗方
107. 大小諸証方論
108. 濟世神驗良方
109. 奇效簡便良方
110. 神仙濟世良方
111. 是齋百一選方
112. 小品方
113. 藥性切用
114. 惠直堂經驗方
115. 絳囊撮要
116. 經驗奇方
117. 古方匯精
118. 醫方簡義
119. 本草簡要方
120. 醫方歌括
121. 文堂集驗方
122. 回生集
123. 本草簡要方
嬰童類萃婦兒篇 :
124. 女科切要
125. 傅青主女科歌括
126. 產寶
127. 女科百問
128. 錢氏秘傳產科方書名試驗錄
129. 婦人大全良方
130. 沈氏女科輯要
131. 濟生集
132. 嬰童百問
133. 女科証治準繩
134. 小兒藥証直訣
135. 幼科切要
136. 嬰兒論
137. 活幼心書
138. 兒科要略
139. 兒科萃精
140. 痧疹輯要
141. 小兒推拿廣意
142. 幼科証治準繩
143. 女科旨要
144. 女科折衷纂要
145. 女科指要
146. 女科指掌
147. 女科要旨
148. 女科秘旨
149. 女科秘要
150. 女科經綸
151. 女科精要
152. 女科撮要
153. 小兒痘疹方論
154.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155. 內府秘傳經驗女科
156. 幼幼集成
157. 幼幼新書
158. 幼科心法要訣
159. 幼科折衷
160. 幼科指南
161. 幼科推拿秘書
162. 幼科發揮
163. 幼科概論
164. 幼科類萃
165. 幼科鐵鏡
166. 竹泉生女科集要
167. 兒科醒
168. 保幼新編
169. 保嬰撮要
170. 活幼口議
171. 胎產心法
172. 胎產指南
173. 胎產秘書
174. 家傳女科經驗摘奇
175. 婦人規
176. 婦科心法要訣
177. 婦科秘方
178. 婦科秘書
179. 婦科問答
180. 專治麻痧初編
181. 張氏婦科
182. 產鑒
183. 陳氏幼科秘訣
184. 麻科活人全書
185. 麻疹備要方論
186. 麻疹闡注
187. 痘疹心法要訣
188. 評注產科心法
189. 慈幼便覽
190. 慈幼新書
191. 毓麟驗方
192. 經驗麻科
193. 達生編
194. 盤珠集胎產症治
195. 竹林女科証治
196. 原要論
197. 產后十八論
198. 腳氣治法總要
199. 濟陰綱目
200. 衛生家寶產科備要
201. 邯鄲遺稿
202. 鬻嬰提要說
203. 顱囟經
內外傷篇 :
204. 醫林改錯
205. 金匱翼
206. 養老奉親書
207. 醫門法律
208. 筆花醫鏡
209. 血証論
210. 外科精義
211. 立齋外科發揮
212. 外科樞要
213. 雜病心法要訣
214. 跌損妙方
215. 雜病廣要
216. 江氏傷科學
217. 傷科大成
218. 跌打秘方
219. 跌打損傷方
220. 外科集驗方
221. 風勞臌膈四大証治
222. 跌打損傷回生集
223. 瘍醫大全
224. 傅青主男科重編考釋
225. 瘍科心得集
226. 外科大成
227. 陰証略例
228. 發背對口治訣論
229. 集驗背疽方
230. 外科正宗
231. 中風論
232. 內外傷辨
233. 內科摘要
234. 少林真傳傷科秘方
235. 仙授理傷續斷秘方
236. 外科十三方考
237. 外科心法要訣
238. 外科方外奇方
239. 外科全生集
240. 外科啟玄
241. 外科理例
242. 外科傳薪集
243. 外科精要
244. 外科選要
245. 外科醫鏡
246. 正骨心法要旨
247. 正體類要
248. 何氏虛勞心傳
249. 周慎齋遺書
250. 奇經八脈考
251. 金瘡秘傳禁方
252. 金瘡跌打接骨藥性秘書
253. 青囊秘訣
254. 急救良方
255. 急救廣生集
256. 訂正太素脈秘訣
257. 症因脈治
258. 秘傳外科方
259. 秘傳劉伯溫家藏接骨金瘡禁方
260. 脈症治方
261. 脈確
262. 接骨手法
263. 救傷秘旨
264. 理虛元鑒
265. 虛損啟微
266. 診脈三十二辨
267. 傷科方書
268. 傷科匯纂
269. 傷科補要
270. 慎柔五書
271. 楊成博先生遺留穴道秘書
272. 痰火點雪
273. 萬氏秘傳外科心法
274. 解圍元藪
275. 劉涓子鬼遺方
276. 瘋門全書
277. 瘍科捷徑
278. 增訂十藥神書
279. 癘瘍機要
280. 醫學從眾錄
281. 瘍科綱要
282. 醫門補要
283. 醫學舉要
284. 仙傳外科集驗方
285. 外科十法
286. 脈訣乳海
287. 脈訣考証
288. 痰癘法門
289. 証治匯補
290. 外科証治全書
五官針灸篇 :
291. 眼科秘訣
292. 銀海精微
293. 審視瑤函
294. 目經大成
295. 針灸大全
296. 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
297. 針灸易學
298. 針灸聚英
299. 針灸大成
300. 針灸逢源
301. 針灸甲乙經
302. 針經節要
303. 十四經發揮
304. 楊敬齋針灸全書
305. 宋本備急灸法
306. 刺灸心法要訣
307. 一草亭目科全書
308. 口齒類要
309. 子午流注針經
310. 子午流注說難
311. 尤氏喉科秘書
312. 尤氏喉症指南
313. 白喉全生集
314. 白喉條辨
315. 銀海指南
316. 普濟方‧針灸
317. 灸法秘傳
318. 走馬急疳真方
319. 明目至寶
320. 金針秘傳
321. 咽喉秘集
322. 重訂囊秘喉書
323. 重樓玉鑰
324. 重樓玉鑰續編
325. 原機啟微
326. 神灸經綸
327. 神應經
328. 秘傳眼科龍木論
329. 針灸神書
330. 針灸素難要旨
331. 針灸問對
332. 針灸集成
333. 針灸資生經
334. 針經指南
335. 巢氏病源補養宣導法
336. 推拿抉微
337. 理瀹駢文
338. 異授眼科
339. 眼科心法要訣
340. 眼科闡微
341. 喉舌備要秘旨
342. 喉科指掌
343. 喉科秘訣
344. 喉科集腋
345. 焦氏喉科枕秘
346. 黃帝明堂灸經
347. 經穴匯解
348. 經絡全書
349. 經絡考
350. 經絡匯編
351. 包氏喉証家寶
352. 炙膏肓腧穴法
353. 凌門傳授銅人指穴
354. 厘正按摩要術
355. 靈樞經脈翼
356. 廣嗣要語
357. 咽喉脈証通論
358. 西方子明堂灸經
醫案醫話醫証篇 :
359. 友漁齋醫話
360. 徐批葉天士晚年方案真本
361. 吳鞠通醫案
362. 冷廬醫話
363. 柳洲醫話
364. 醫貫
365. 古今醫案按
366. 侶山堂類辯
367. 臨証指南醫案
368. 存存齋醫話稿
369. 丹溪治法心要
370. 醫經溯洄集
371. 葉天士醫案精華
372. 一得集
373. 丁甘仁醫案
374. 三家醫案合刻
375. 上池雜說
376. 也是山人醫案
377. 客塵醫話
378. 王氏醫案繹注
379. 市隱廬醫學雜著
380. 未刻本葉氏醫案
381. 先哲醫話
382. 回春錄
383. 何澹安醫案
384. 吳醫匯講
385. 奇症匯
386. 知醫必辨
387. 肯堂醫論
388. 花韻樓醫案
389. 証治心傳
390. 柳選四家醫案
391. 眉壽堂方案選存
392. 研經言
393. 重訂靈蘭要覽
394. 重慶堂隨筆
395. 凌臨靈方
396. 孫文垣醫案
397. 塘醫話
398. 馬培之醫案
399. 張聿青醫案
400. 張畹香醫案
401. 曹仁伯醫案論
402. 許氏醫案
403. 寓意草
404. 程杏軒醫案
405. 慎疾芻言
406. 葉選醫衡
407. 對山醫話
408. 質疑錄
409. 叢桂草堂醫案
410. 歸硯錄
411. 醫原
412. 醫暇卮言
413. 醫學課兒策
414. 醫學讀書記
415. 醫醫醫
416. 續名醫類案
417. 讀醫隨筆
418. 醫學源流論
419. 王旭高臨証醫案
420. 邵蘭蓀醫案
靈樞素問內經難經篇 :
421. 八十一難經
422. 內經博議
423. 素問六氣玄珠密語
424. 醫經讀
425. 醫經原旨
426. 素問玄機原病式
427. 類經
428. 類經圖冀
429. 內經知要
430. 黃帝內經素問集注
431. 黃帝內經靈樞集注
432. 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433. 六因條辨
434. 素問靈樞類纂約注
435. 黃帝素問直解
436. 素問經注節解
437. 黃帝內經素問
438. 黃帝內經素問校義
439. 黃帝內經太素
440. 中西匯通醫經精義
441. 內經評文
442. 內經藥瀹
443. 醫效秘傳
444. 讀素問鈔
445. 靈素節注類編
446. 古本難經闡注
447. 難經正義
448. 素問識
449. 靈樞識
450. 難經經釋
451. 黃帝內經素問遺篇
452. 素問要旨論
453. 黃帝素問宣明論方
454. 難經集注
455. 難經古義
456. 萬氏秘傳片玉心書
傷寒篇 :
457. 傷寒論
458. 傷寒捷訣
459. 傷寒總病論
460. 類証活人書
461. 注解傷寒論
462. 傷寒九十論
463. 傷寒百証歌
464. 傷寒發微論
465. 傷寒明理論
466. 仲景傷寒補亡論
467. 傷寒尋源
468. 傷寒直格
469. 傷寒標本心法類萃
470. 傷寒六書
471. 傷寒論條辨
472. 張卿子傷寒論
473. 傷寒証治準繩
474. 傷寒論注
475. 重訂通俗傷寒論
476. 傷寒溯源集
477. 傷寒括要
478. 傷寒纘論
479. 傷寒貫珠集
480. 傷寒法祖
481. 傷寒大白
482. 傷寒懸解
483. 傷寒論類方
484. 傷寒論辯証廣注
485. 傷寒論輯義
486. 傷寒醫訣串解
487. 傷寒審証表
488. 傷寒補例
489. 敖氏傷寒金鏡錄
490. 傷寒舌鑒
491. 增訂葉評傷暑全書
492. 傷寒論翼
493. 傷寒附翼
494. 傷寒指掌
495. 中寒論辯証廣注
496. 河間傷寒心要
497. 劉河間傷寒醫鑒
金匱篇 :
498. 金匱要略淺注
499. 金匱要略方論
500. 金匱要略心典
501. 金匱玉函經二注
502. 金匱玉函要略述義
503. 脈訣
504. 脈經
505. 診家樞要
506. 瀕湖脈學
507. 診家正眼
508. 三指禪
509. 四診抉微
510. 形色外診簡摩
511. 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512. 脈理求真
513. 脈訣刊誤
514. 脈訣匯辨
515. 高注金匱要略
516. 臨症驗舌法
517. 望診遵經
518. 診宗三昧
519. 醫燈續焰
520. 察病指南
521. 察舌辨症新法
瘟病養生篇 :
522. 溫疫論
523. 千金食治
524. 溫熱暑疫全書
525. 疫疹一得
526. 溫病條辨
527. 溫熱逢源
528. 時病論
529. 溫病指南
530. 女丹合編選注
531. 運氣要訣
532. 備急千金要
533. 食療方
534. 心醫集
535. 西池集
536. 性命要旨
537. 松峰說疫
538. 壽世傳真
539. 陸地仙經
540. 寧坤秘笈
541. 溫病正宗
542. 壽世保元
543. 溫熱經緯
544. 溫熱論
545. 達摩洗髓易筋經
546. 廣瘟疫論
547. 養生秘旨
548. 養生導引法
549. 重訂廣溫熱論
550. 養生導引秘籍
551. 隨息居重訂霍亂論
552. 修昆侖証驗
553. 壽世青編
554. 養生類要
555. 飲食須知
556. 瘴瘧指南
綜合醫籍篇 :
557. 華氏中藏經
558. 三因極一病証方論
559. 扁鵲心書
560. 玉機微義
561. 明醫指掌
562. 明醫雜著
563. 此事難知
564. 金匱鉤玄
565. 衛生寶鑒
566. 校注醫醇賸義
567. 脈因証治
568. 雜病治例
569. 秘傳証治要訣及類方
570. 丹溪心法
571. 諸病源候論
572. 儒門事親
573. 古今醫鑒
574. 醫說
575. 醫宗金鑒
576. 醫經國小
577. 醫學入門
578. 醫學啟源
579. 醫學綱目
580. 醫壘元戎
581. 蘭室秘藏
582. 韓氏醫通
583. 醫學正傳
584. 醫學衷中參西錄
585. 衛濟寶書
586. 三消論
587. 石室秘錄
588. 丹溪手鏡
589. 古今名醫匯粹
590. 軒岐救正論
591. 痧脹玉衡
592. 醫學三字經
593. 辨証錄
594. 醫學指歸
595. 醫學實在易
596. 醫學摘粹
597. 馮氏錦囊秘錄
598. 簡明醫彀
599. 醫述
600. 辨症玉函
601. 醫學心悟
602. 類証治裁
603. 醫碥
604. 醫學真傳
605. 張氏醫通
606. 中國醫籍考
607. 脈象統類
608. 丹台玉案
609. 傷寒論綱目
610. 幼科釋謎
611. 婦科玉尺
612. 古今醫徹
613. 藥症忌宜
614. 脾胃論
615. 四聖心源
616. 洗冤集錄
617. 古今醫統大全
618. 格致余論
619. 御藥院方
620. 推求師意
621. 褚氏遺書
622. 諸病主病詩
623. 醫旨緒余
624. 醫宗己任編
625. 醫學妙諦
626. 醫學見能
627. 顧松園醫鏡
628. 醫醫小草
629. 雜症會心錄
630. 醫學傳燈
631. 四診心法要訣
632. 証治準繩‧類方
633. 証治準繩‧傷寒
634. 幼科種痘心法要旨
635. 証治準繩‧幼科
636. 証治準繩‧女科
637. 景岳全書
638. 訂正仲景全書傷寒論注
639. 刪補名醫方論
640. 宜麟策
641. 松崖醫徑
642. 訂正仲景全書金匱要略注
643. 証治準繩‧瘍醫
644. 証治準繩‧雜病
645. 証類本草
646. 傷寒心法要訣
647. 萬病回春
648. 羅氏會約醫鏡
649. 續醫說
繁體字書
《文光出版社》
1. 經方實驗錄
2. 中醫捷徑
3. 醫宗必讀
4. 中醫學入門
5. 科學中醫
6. 中醫各家學說釋意
7. 針灸大成
8. 針刺麻醉
9. 針灸學手冊
10. 針灸輸穴圖譜
《啟業書局》
11. 難經本義
12. 內經知要淺釋
13. 中醫文獻源流論
14. 中西醫匯通的理論與實務上
15. 中西醫匯通的理論與實務中
16. 中西醫匯通的理論與實務下
17. 針灸穴名解
18. 中醫學
19. 任應秋論醫集
20. 甲狀腺疾病的中醫治療
《志遠書局》
21. 易學與中醫
22. 張仲景症狀學
23. 張仲景藥物學
24. 六經辨證與方技新析
25. 實用脈診發微
26. 焦樹德醫論醫話精選
27. 中醫學概論
28. 董氏奇穴針灸學
29. 本經疏證
《知音出版社》
30. 用藥心得時講
31. 方劑心得十講
32. 傷寒論精選讀本
33. 台北臨床三十年
《綜合出版社》
34. 01珍本湯頭歌訣
35. 02珍本本草備要
36. 03珍本漢要處方秘籍
37. 04漢方醫藥辭典
38. 05藥草療法入門
39. 06標準藥性大字典
40. 07神農本草真經
41. 08華陀神醫秘方
42. 09增定本草從新
43. 10漢方治病秘典
44. 11簡易漢方入門
45. 12雷公藥性炮性賦
46. 13皇帝針灸甲乙經
47. 14金匱要略淺註
48. 15圖註難經脈訣
49. 傷寒貫珠集
50. 傷寒論新意
51. 有效的家庭中藥
52. 中醫驗方入門
53. 中醫急症方精選
54. 中醫臨證秘典
55. 漢方嬰童類萃
56. 方劑辭典
57. 醫宗必讀
58. 腳底按摩健康法
59. 三分鐘瑜珈
60. 瑜珈減肥與治病
61. 針灸學綱要
《大眾出版社》
62. 漢方臨床四十五年
63. 溫知堂漢方醫案
64. 漢方診療醫典
65. 漢方成人病療法
66. 對症下藥漢方方劑之選擇
《五洲出版社》
67. 01 中醫脈學入門
68. 02 本草經讀
69. 03推拿按摩治病法
70. 04中藥藥性與方解
71. 05脈經
72. 06中國脈學十講
73. 07慎齋遺書
74. 08中醫脈學三指禪
75. 09治癌中草藥
76. 11紅爐點雪
77. 12冷廬醫話
78. 13治癌經驗奇效方
79. 14湯頭歌訣
80. 17中醫基礎理論及其臨床應用
81. 脈訣彙辨
82. 脈學指南
83. 脈訣彙辨
84. 中醫奇症彙編
85. 普濟本事方
86. 宋人醫方三種
87. 幼科釋謎
88. 麻科活人全書
89. 醫療氣象學
90. 視力矯正法
91. 增定審視瑤函
92. 丹方精華
《五洲精裝本》
93. 醫學門徑
94. 中國藥物新字典
95. 急慢驚風救治法
96. 中西驗方新編
97. 外科真詮
98. 奇難雜症醫術密傳
99. 痘疹全集
100. 醫門法律
101. 冷盧醫話
102. 穴位注射治療法
103. 新醫針灸法
104. 新針灸大成
105. 新針灸治療學
106. 漢英中醫名詞辭典
107. 人體解剖學辭典
108. 生理學名詞辭典
109. 人參栽培法
110. 舌診指南
111. 歷代名醫人物誌
112. 小兒推拿治病法
113. 雷公炮製藥性賦
114. 醫學心悟
115. 難經脈訣
《尚志圖書》
116. 難經脈訣
117. 增補本草備要
118. 醫方集解
119. 湯頭歌訣解釋
120. 華佗神醫秘方
121. 民間百病秘方
122. 少林銅人簿秘方
《協合文化》
123. 漢方十大家族
124. 常用保健養生中藥
125. 常見中醫處方簽
126. 靈芝
127. 家庭藥膳湯羹
《浩園文化》
128. 中醫保健養生
129. 用漢方治療虛弱兒
130. 常用中藥小百科
131. 中草藥用趣談
132. 常用中藥配伍手冊
《大孚出版社》
133. 提高中醫療效的方法
134. 中醫的科學原理
135. 醫山夜話
136. 養生中藥
《自由出版社》
137. 四診抉微
138. 醫經精義
139. 血證論
140. 張三豐煉丹秘訣
141. 華佗中藏經
142. 醫林改錯
143. 筆花醫鏡
144. 小兒藥證直訣
《針灸藏書》
145. 九靈針經氣功針經合壁
146. 耳針新穴電療
147. 程氏耳針新穴
148. 針灸問題精解
149. 周公月波臨證精華錄
150. 針灸科學與技術
151. 針灸與科學
152. 鶴松易洛電腦針灸學
153. 承淡安針灸選集
154. 法國針灸音樂之商兌
155. 針灸節要
156. 人人會用的經穴
157. 拔罐療法
158. 急症針灸治療手冊
159. 針灸治療講義
160. 科學針灸
161. 扁鵲針灸述要
162. 穴道運動健康法
163. 實用家庭電針保健法
164. 針灸技術圖鑑
165. 針灸歷史與理論
166. 解剖經穴圖
167. 子午流注之研究
168. 耳穴診斷治療學
169. 針灸病例驗方二萬三千個
《傷寒藏書》
170. 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版)
171. 傷寒雜病論(宋版)
172. 傷寒論(醫宗金鑑版)
173. 金櫃要略(醫宗金鑑版)
174. 智能傷寒論
175. 智能本草與應用
176. 傷寒論方證研究
177. 傷寒論評釋
178. 曹氏傷寒金櫃發微合刊
179. 藥徵及藥徵續篇
《婦科藏書》
180. 中醫婦女科
181. 中醫婦產科學
182. 婦產科學講義
183. 婦產科病實用方
184. 婦科食療與調養
185. 女科經綸
186. 四明宋氏女科秘書
187. 傅青主男女科
188. 沈氏女科輯要
189. 婦科玉尺
190. 婦人良方
191. 葉天士女科
192. 月經不再痛
193. 瘦身中藥配方
194. 你的身體中醫管的住
195. 實用婦科學
196. 男科簡易療法
《癌症相關》
197. 治癌中藥及處方
198. 大陸尋醫問藥
199. 望聞問切用中藥
200. 六根療法陪我抗腫瘤
201. 巫醫師無病長壽藥方
202. 從頭到腳話癌症
203. 中醫成功治療腫瘤一百例
204. 七百中藥治癌秘方
205. 人之自然本能
206. 食物是最好的醫藥
207. 圖解瑜珈自然健康法
208. 張步桃開藥方
209. 張步桃治大病
210. 生活偏方寶典
211. 江湖奇人秀
212. 流行病史話
213. 現代赤腳大仙
214. 醫林浩劫
215. 依醫倚犄
216. 國藥精華
217. 醫鑰
《理論相關》
218. 黃帝內經素問
219. 黃帝內經太素
220. 黃帝內經素問靈樞合編
221. 中國古代酷刑
222. 中醫學概論
223. 保生大帝藥籤解
224. 中醫時間醫學
225. 中醫免疫醫學
226. 當中醫遇上西醫
227. 佛法與醫學
228. 未來中醫前途命運及思考
229. 身體的語言
230. 中國古代醫學的形成
231. 醫者意也
232. 藥林外史
233. 中醫文化對談錄
234. 中華醫藥學史
235. 中國醫學史
236. 中國算學史
237. 齊民要術
238. 疾病終結者
239. 健康的時尚
240. 中醫藏府概說
241. 成方新編
242. 六朝隨唐醫學之傳承與整合
243. 中醫學文獻精華
244. 周易與中醫疾病預測
245. 周易與中醫運氣
246. 氣的樂章
247. 大自然的數學遊戲
248. 中醫臨證醫典
249. 觀手識人
250. 醫學三字經
251. 死生之域~周秦漢脈學之源流
252. 生命史學從醫療看中國歷史
253. 從眉壽到長生
《培琳出版社》
254. 8方劑學講義
255. 9中醫中草藥學講義
256. 10中醫康復學講義
257. 超越與修仙術
258. 中醫推拿學講義
259. 本草綱目上
260. 本草綱目下
《大台北出版社》
261. 中醫方劑學精選
262. 食物治百病
263. 傷科學
264. 中醫外科學講義
《其他》
265. 醫海拾貝
266. 中醫學三百題
267. 臨證指南醫案
268. 外科病實用方
269. 春秋繁露
270. 備急千金要方
271. 現代中藥彙編
272. 常用方劑選輯
273. 穴道指壓入門
274. 身心合一
275. 正確按摩圖解600種
276. 解剖生理學
277. 圖解漢方療法
278. 中醫減重塑身全書
279. 家庭急救醫療百科
280. 中藥方劑基本知識問答
281. 圖解藥理學
282. 基礎病理學
283. 常用中藥栽培與飼養
284. 理鑰駢文
285. 中藥彩色圖譜
286. 中國傳統醫學概論講義
287. 中醫湯劑實務手冊
288. 實用經穴學
289. 彩色人體解剖學
290. 中醫中藥青草藥
291. 易學入門精要篇
292. 易學入門圖解篇
293. 易學入門解難篇
294. 易學入門醫學篇
295. 易學入門兵法篇
296. 淺談修煉
297. 菩提與無為
298. 無中生有
299. 靜極生動的能量
300. 圓融的太極妙理
301. 中醫望診相法秘要
302. 中國古代養生術
303. 中國古代煉丹術
304. 中華煉丹術
305. 中國仙道之究竟
306. 氣與生活密不可分
307. 瑜珈療法與自然藥方
中醫古書概論
中醫學的形成和發展,是古人在長期與疾病作鬥爭的過程中,不斷累積臨床的醫療經驗,所總結出的醫學理論。在中醫學發展的過程中,由於《黃帝內經》的問世,可以說是奠定了中醫學的理論基礎。《黃帝內經》將陰陽五行學說運用於中醫理論的闡發,對於人體的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等方面,都進行了客觀的闡述,如臟腑、經絡、病因、病機、診法、辨證、治則、針灸、養生等學說,對於後代中醫學的形成和發展,確立了較為全面性的理論基礎。 漢代張仲景所著的《傷寒雜病論》,是繼《黃帝內經》後,又一重要的中醫經典,《傷寒雜病論》的特點在於,開創了中醫學上辨證論治的理論基礎。
從漢代至清朝以來,中醫學之所以形成和發展的主要脈絡,可以歸類為如下的七種學派:
《一》傷寒學派:以漢代張仲景為代表,特點為擅於辨證論治。
《二》寒涼學派:以金朝劉河間(劉完素)為代表,特點為擅用寒涼藥。
《三》補土學派:以金朝李東垣、張元素為代表,特點為擅用補益脾胃藥。
《四》攻邪學派:以金朝張從正(張子和)為代表,特點為擅用汗、吐、下三法。
《五》丹溪學派:以元朝朱丹溪為代表,特點為擅用滋陰藥。
《六》溫補學派:以明朝薛已、張景嶽(張介賓)為代表。特點為著重於虛損病證的辨證,擅用溫補藥。
《七》溫病學派:以明末吳又可、葉天士、吳鞠通(吳瑭)為代表,特點為著重於溫病的辨證與治療。
這段歷經二千餘年的中醫學史,存在有輝煌的過去,畢竟,這千百年來由於有中醫的貢獻,成千上萬人的病痛才得以醫治,這是永遠不能抹滅的事實;至於中醫是否也會存在有璀燦的未來,或者說能與西方醫學平起平坐 ,這應該是大家努力的目標。
內經、難經類:
《黃帝內經》:(包括《黃帝內經素問》,《靈樞經》二書)(公元前 722 ~前 221 年? )共十八卷。
是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著作,是春秋戰國前醫療經驗和理論知識的總結。
《黃帝內經太素》(公元 605 ~ 617 年)隋.楊上善編注。
原三十卷。已殘缺,現存國內本為二十三卷。是《黃帝內經》的一種早期傳本的注本。
關於本書的成書年代,有人根據卷首原題楊上善的頭銜係唐代官職,以及書中個別字避唐諱,因疑楊為唐人,為唐代著作。但此說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見。
《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公元 762 年)唐.王冰次注。
王冰把《黃帝內經素問》傳本整理校注,因舊本殘缺,又補入《天元紀大論》等七篇,重新編次為二十四卷。王氏注有不少卓越的見解。現存本經 宋.林億等校訂。
《素問玄機原病式》(公元 1188 年)金.劉完素(守真、河間)。
根據《黃帝內經素問》中有關五運六氣,病機方面的原文及王冰注加以發揮而成。著重於治火證用寒涼法。
《黃帝內經素問‧靈樞注證發微》(公元 1586 年)明.馬蒔(仲化、玄台 )注。
各九卷。對《黃帝內經素問》、《靈樞經》的全文進行了注解。後附補 遺一卷。
《類經》(公元 1624 年)明.張介賓(景岳)注。
三十九卷。 把《黃帝內經素問》、《靈樞經》分類編次為 12 類,390 條,條理分明。附圖翼十一卷、附翼四卷。注解每有獨到之見。
《內經知要》(公元 1642 年)明.李中梓(士材,念莪)編。
二卷。摘錄《黃帝內經素問》、《靈樞經》原文,分為道生、陰陽、色診、脈診、臟象、經絡、治則和病能等八類。注解簡明。
《黃帝內經素問靈樞集注》(公元 1672 年)清.張志聰(隱庵)注。
各九卷。 注文中有一些較好的見解。
《素問靈樞類纂約注》(公元 1689 )清.汪昂(訒庵)注。
二卷。分為臟象、經絡、病機,脈要、診侯、運氣、審治、生死和雜論九篇。採用唐.王冰、明.馬蔚、吳崑和清.張志聰的注解,刪繁辨誤。
《難經》(公元前五世紀? )
原題戰國時秦越人撰。共有 81 個問答。係採摘《內經》的精要,設為問答,解釋疑難。
《難經本義》(公元 1361 年)元.滑壽(伯仁)著。
二卷。採集《難經》注解十一家。訂正脫文誤字,注解融合各家之說。
《難經集注》(公元 1505 年? )明.王九思等集注。
五卷。分十三篇。採用呂廣、楊玄操、丁德用、虞庶、楊康侯五家之注而成。主要內容有診脈、經絡、臟腑、穴位、針法等。
傷寒、金匱類:
《傷寒雜病論》(公元 219 年)漢.張機(仲景)著。
十六卷。總結三世紀以前的臨床經驗,包括治療傷寒和雜病兩部分。在辨證施治方面有著突出的成就。 原本在西晉前已散失。
《傷寒論》(公元 219 年)漢.張機(仲景)著。
十卷,前言的傷寒部分,經西晉.王叔和整理編次,題為《傷寒論》。以六經辨證治急性熱病。
《傷寒總病論》(公元 1100 年)宋.龐安時(安常)著。
六卷。附音訓一卷、修治藥法一卷。對於《傷寒論》有所闡明,如暑病、天行溫病、小兒傷寒、妊娠傷寒、斑疹等均有發揮。
《傷寒類證活人書》(公元 1107 年)宋.朱肱(翼中)著。
十八卷。 以 101 個問答,闡發《傷寒論》的內容,說明各方的意義, 並採集《千金要方》、 《外台秘要》《太平聖惠方》等 126 方作為補充。
《注解傷寒論》(公元 1144 年)金.成無己撰。
計十卷。就王叔和編次的《傷寒論》進行注釋,依據《內經》、《難經》等解釋各條,也有自己的見解。這是現存最早的一部《傷寒論》全注本。
《傷寒明理論》(公元 1156 年)金.成無己著。三卷。
對於《傷寒論》的 50 個證作了分析此較。 附方論一卷,論仲景方 20 首的方義。
《傷寒論條辨》(公元 1589 年)明.方有執(中行)著。
八卷。附《本草鈔》一卷、《或問》一卷,《痙書》一卷。把《傷寒論 》重新編次,太陽篇的更動最大,以風傷衛、寒傷營、風寒傷營衛為綱。
《尚論篇》(公元 1648 年)明.喻昌(嘉言)著。
八卷。在方氏《傷寒論條辨》的基礎上加以發揮。
《傷寒來蘇集》(公元 1669 年)清.柯琴(韻伯)著。
八卷,分《傷寒論注》四卷、《論翼》二卷、《附翼》二卷。《論註》依據六經方證,重新編次;《論翼》是綜合性論述;《附翼》是方論。柯氏 主張六經為雜病立法。
《傷寒貫珠集》(公元 1729 年)清.尤怡(在涇)著。
八卷。根據病證治法的不同,把《傷寒論》條文重編為正治法、權變法、斡旋法、救逆法、類病法、明辨法、雜治法等類。
《傷寒論類方》(公元 1759 年)清.徐大椿(靈胎、洄溪)著。
一卷。把《傷寒論》的藥方分為十二類,每類先定主方,再把同類諸方 列入,方後列舉用此方的條文,易於理解證情、方義。
《金匱要略方論》(公元 219 年)漢.張機(仲景)著。三卷。
北宋.王洙錄傳《金匱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卷辨傷寒、中卷論雜病、下卷載其方、並療婦人。林億取《金匱玉函要略方》的雜病和有關的附方, 編為《金匱要略方論》。 內容包括內科雜病、婦科、急救、飲食禁忌等 25 篇,計 262 方。
《金匱要略方論本義》(公元 1720 年)清.魏荔彤(念庭)著。
三卷。對於《金匱要略》的本文有所闡明,也能提綱挈領。
《金匱心典》(公元 1726 年)清.尤怡(在涇)著。
三卷。解釋《金匱要略》本文的意義,大體上說理明順,有所發揮。
診斷、治療類:
《脈經》(公元 280 年? )晉.王熙(叔和)著。
十卷。搜集後漢以前的醫學著作,闡述脈象 24 種,並論述臟腑、經絡 、病證、治則、預後等。
《脈訣》(公元 1189 年)宋.崔嘉彥著。
一卷。以《難經》所論的浮、沉、遲、數四脈為綱,將諸脈象隸屬其下 。係四言歌訣,簡明扼要。
《察病指南》(公元 1241 年)宋.施發(政卿)著。
三卷。先總論脈法,次辨明 24 種脈的形象和主病,最後敘述傷寒雜病 等 21 類病證的生死脈法,及婦人病脈、胎脈和小兒病的脈法等。
《敖氏傷寒金鏡錄》(公元 1341 年)元.敖氏著。
一卷。敘述各種舌苔 36 種,附有舌苔圖,詳論各種舌苔所主的證候及 治法,是第一部舌診專書。敖氏原著後經元.杜清碧增補,現今所通行者, 多屬杜氏增補本。
《診家樞要》(公元 1359 年)元.滑壽(伯仁)著。
一卷。以浮、沉、遲、數、滑、澀六脈為綱,論述脈象及辨脈之法,甚有心得。
《瀕湖脈學》(公元 1564 年)明.李時珍(東璧,瀕湖)著。
一卷。論述脈象 27 種,對於脈的體狀、相類、主病都作了七言歌括,便於誦讀學習。並批解了高陽生的《脈訣》。
《傷寒舌鑒》(公元 1668 年)清.張登(誕先)著。
一卷。敘述傷寒察舌的方法,並附妊娠、傷寒舌苔、列舉各種舌苔 120 圖。
《四診訣微》(公元 1723 年)清.林之翰(慎庵)著。
八卷。係匯集前人關於四診的學說。作者將自己的意見,編為《管窺附餘》一卷。
《形色外診簡摩》(公元 1894 )清.周學海(澂之)著。
二卷。敘述觀形察色等外診方法。
《理瀹駢文》(公元 1864 年)清.吳師機(尚先、安業)著。
一卷。敘述外治法,而以膏藥外貼為主,闡明內治、外治原理的一致性 。
病源臟象類:
《諸病源候論》(公元 610 年)隋.巢元方著。
五十卷。 共分 67 門、1720 節,詳載各科疾病的病因、病狀。
《醫林改錯》(公元 1830 年)清.王清任(勛臣)著。
二卷。作者從訪驗屍體後所見,提出對於臟腑解剖的己見。並載自訂方劑、及附方論。
本草類:
《神農本草經》(約著成於東漢時代以前)。
三卷。原言已佚,散見《經史證類備急本草》中,今有清.孫星衍等輯本若干種。 本書收藥物 365 種,分為上、中、下三品,是後漢以前藥物學的總結。
學術價值:
文獻價值:我國現存最早之藥學著作。
理論價值:初步奠定了藥學理論之基礎。
實用價值:記載之藥物,大多樸實有驗,歷用不衰。
《本草經集注》(公元 536 年? )梁.陶弘景(隱居)注。
七卷。原書己佚,內容尚散見於《經史證類備急本草》中。集注是在《 神農本草經》基礎上進行整理, 又增藥 365 種, 分為玉石、草、木、果、 菜,有名未用六類。
學術價值:
首創用自然屬性分類方法。
確立綜合本草的基本格式。
《新修本草》(公元 659 年)唐.李勣(蘇敬)撰。
五十四卷。原書已佚,內容尚散見於《經史證類備急本草》中。包括藥圖、圖經、本草三部分,收載藥物 844 種, 詳細介紹性味、產地、效用等 。
學術價值:
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書。
開創圖文對照之先例。
《經史證類備急本草》(公元 1108 年)宋.唐慎微(審元)撰。
三十卷(一作三十一卷)。簡稱《證類本草》。收載藥物 1558 種,闡述藥物的主治、歸經、製藥法等,每藥附有單方,共 3000 多方,並附有藥圖。後稍加修訂,改名為《大觀經史證類備急本草》,簡稱《大觀本草》( 1108 年)。 以後又經修訂,改稱《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 1116 年) 《紹興校定經史證類備急本草》( 1159 年)等。 現在通行的是公元 1249 年由張存惠整理刊行的《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三十卷, 載藥 1740 多種。 為保有原貌的最早的一本本草書。
學術價值:
大批北宋以前的方藥資料,因此書之摘錄而得以流傳後世。。
開創於本草書中藥後附單方之先例。
《本草衍義》(公元 1116 年)宋.寇宗奭撰。
二十卷。載藥物 460 種,闡發藥性較詳盡,並指出用藥要結合年齡老少、體質強弱、疾病新久等,對辨認藥物的真偽優劣亦有詳細闡述。
《湯液本草》(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進之、海藏)撰。
三卷。依據《內經》有關藥理的論述,以及張潔古《珍珠囊》和李杲《 藥類法象》、《用藥心法》等,對於藥物的氣味陰陽、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較為深入。
《本草綱目》(公元 1578 年)明.李時珍(東璧.瀕湖)著。
五十二卷。 作者用了近三十年時間編成, 收載藥物 1892 種,附藥圖 1000 餘幅,闡發藥物的性味、主治、用藥法則、產地、形態、採集、炮製 、方劑配伍等,並載附方 10000 餘。 本書有韓、日、英、法、德等多種文 字的全譯本或節譯本。
學術價值:
集我國16世紀之前藥學成就之大成。
被國外學者譽為中國之百科全書。
《本草備要》(公元 1694 年)清.汪昂(訒庵)著。
四卷。 選擇臨床常用藥 460 種,以藥性病情互相闡發,論述扼要。
《本草從新》(公元 1757 年)清.吳儀洛(遵程)著。
十八卷。以《本草備要》為依據,一部分照舊,一部分增改,較為完善 。
《本草綱目拾遺》(公元 1765 年)清.趙學敏(恕軒)著。
十卷。 收載《本草綱目》收未之藥物 716 種,其中包括一些外來藥物 。 並對《本草綱目》的少數藥物作了考訂。
《雷公炮炙論》(公元 588 年)劉宋,雷斅著。
三卷。是論述藥物加工製作的專書。原書已佚,其內容散見於《證類本草》中,近人有輯本。
《炮炙大法》(公元 1622 年)明.繆希雍(仲淳)著。
一卷。在整理《雷公炮炙論》的基礎上,又增加民間的一些製藥經殮。
方言類:
《肘後備急方》(公元 341? )晉、葛洪(稚川)著。
八卷。用簡易的處方和易得的藥物,在倉促發病時可以應用。經梁.陶弘景增補,金.楊用道又加附方。
《千金要方》(公元 652 年)唐.孫思邈著。
三十卷。搜集唐初以前的醫藥著作,主要內容有總論、臨床各科、食治 、平脈、針灸等內容。是匯集諸家的巨著。
《千金翼方》(公元 682 年)唐.孫思邈著。
三十卷。是《千金要方》的補編,主要內容有藥物、傷寒、婦人、小兒 、雜病、色脈、針灸等,傷寒部分增加了張仲景《傷寒論》別本,更為珍貴。
《外台秘要》(公元 752 年)唐.王燾著。
四十卷。搜集唐以前的許多醫藥著作,編為 1104 門,載方 6000 有餘,是重要的中醫著作之一。
《太平聖惠方》(公元 992 年)宋.王懷隱著。
一百卷。 分 1670 門,載方 16834 首,廣泛地收集宋以前的方書和當時的民間驗方,論述病證、病理、方劑、藥物等,是理、法、方、藥兼備的 方書。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公元 1151 年)宋.陳師文等撰。
十卷。收集當時醫家及民間常用有效方劑,劑型多用丸散,便於服用保存,是當時的配方手冊。
《普濟本事方》(公元 1132 年? )宋.許叔微(知可)著。
十卷。輯錄方劑,辨析病證醫理,並把自己使用方劑的醫案附入,所以稱為本事方。
《濟生方》(公元 1253 年)宋.嚴用和(子禮)著。
十卷。 收載方劑 400 首,前有論述,次列處方,議論平正,處方切合實際。
《世醫得效方》(公元 1337 年)元.危亦林(達齋)著。
二十卷。作者把他家五世所積累的醫方和自己的經驗心得,編次成書, 分為大小方脈、風科、眼科、口齒、咽喉、正骨、金鏃、瘡腫等科。針灸則 散見各科。
《普濟方》(公元 1406 年)明.朱橚等撰。
共168卷。凡 1960 論,2175 類、778 法、61739 方 239 圖。 收載方劑最多。《本草綱目》中附方有不少是從此書採錄的。
《醫方集解》(公元 1682 年)清.汪昂(訒庵)著。
二十一卷。 本書把方劑分為 21 門,收正方常用方 320 餘,附方更多,注釋扼要。
《成方切用》(公元 1761 年)清.吳儀洛(遵程)著。
二十六卷。分為 24 門,收方劑 1300 餘首,注解詳明。
《湯頭歌訣》(公元 1694 年? )清.汪昂(訒庵)著。
一卷。按照《醫方集解》分門,把方劑的組成主治等編成歌訣,以便記誦運用。
《時方歌括》(公元 1801 年)清.陳念祖(修園)著。
二卷。 選擇常用方劑 108 首,按性質分為十二類,敘理簡明,便於學習。
《串雅內外篇》(公元 1759 年)清趙學敏(恕軒)撰。
四卷。為趙氏記錄整理著名“鈴醫”(走方醫)宗柏雲的學術經驗,並為之增刪而成。書中記載多種治法及有效方劑,要求做到簡、驗、便、廉。
《驗方新編》(公元 1846 年)清.鮑相璈(雲韶)著。
十六卷。選錄各種簡單處方,分門編次,以便備急之用。方多淺近適用,通行頗廣。
內科類: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
二卷。闡述瘟疫係戾氣從口鼻而入,伏於募原,其邪在半表半裡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熱論》(公元 1746 年?)清.葉桂(天士、香岩)著。
一卷。論溫熱病的證治。以“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十二字為綱,以衛、氣、營、血四者辯證,闡述對風溫、濕熱等病證的治療,使治 療急性熱病有了新的發展。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
六卷。依據葉桂的溫熱病學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溫熱經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
搜集多種溫熱病著作,以《內經》,張仲景等之說為經,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容豐 富。
《時病論》(公元 1882 年)清.雷豐(少逸)著。八卷。
闡述四時的“伏氣”、“新感”等急性熱病,立法清晰,為有關溫熱病 重要著作之一。
《內外傷辨惑論》(公元 1231 年)金.李杲(東垣、明之)著。
二卷。辨外惑、內傷的區別。凡精神刺激、飲食不調等引起的疾病為內 傷病,其治療著重於調理脾胃、說明與六淫外感病的證治有別。
《脾胃論》(公元 1249 年)金.李杲(東垣、明之)著。
三卷。依據臨床實踐,結合醫學理論,認為脾胃在人體生理活動中最為 重要,提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的主張。
《十藥神書》(公元 1348 年)元.葛乾孫(可久)著。
一卷。主要介紹治肺癆的十個方劑。清.陳念祖在每個方劑後加按語,以說明方義。
《醫宗必讀》(公元 1637 年)明.李中梓(士材、念莪)著。
十卷。論醫埋、脈法、色診、本草,各種病證及方案等,是簡易的入門著作。
《證治匯補》(公元 1687 年)清.李用粹(修之、惺庵)著。
八卷。輯錄前人關於雜病證治,參附己見,匯訂而成。
《類證治裁》(公元 1839 年)清.林珮琴(羲桐)著。
採輯清代中葉以前的醫家著作,對於溫病、報病、婦科、外科各證,述其原因,析其不同證侯和不同治法。
《醫醇賸義》(公元 1863 年)清.費伯雄(晉卿)著。
四卷。論述脈法、外感、雜病。每述一證,次列自製方,後附成方。費氏自製方較為平正。
《血證論》(公元 1885 年)清.唐宗海(容川)著。
八卷。闡述氣血關係,血證的病機及其療法,極有心得。
婦產科類:
《經效產寶》(公元 847 年)唐.昝殷著。
三卷。是現存最早的產科專書。論妊娠、臨產、產後三個時期的疾病和治法處方。
附續編一卷,為周頲傳授濟急方,李師聖、郭稽中產論並附方, 產後 18 論並附方。
《婦人大全良方》(公元 1237 年)宋.陳自明(良甫)著。
二十四卷。分調經、眾疾、求嗣、胎教、妊娠、坐月、產難、產後、總共 260 餘論。
論後有附方及醫案。
《萬氏女科》(公元 1549 年)明.萬全(密齋)著。
三卷。論調經以理氣補心脾為主,胎前以清熱補脾為主,產後以大補氣血兼行滯為主。
《濟陰綱目》(公元 1620 年)明.武之望(叔卿)著。
十四卷。對明.王肯堂《證治準繩》中的女科,加以評釋圈點而成書。
《傳青主女科》(公元 1826 年)清.傅山(青山)著。二卷。
上集論帶下、血崩、調經等 38 症,41 方;
下集論妊娠、小產、難產、正產、產後等 40 症,42 方。
《女科經論》(公元 1689 年)清.蕭壎(賡六)著。
八卷。分為月經、胎前、產後、崩淋、帶下、雜病等門,辨別虛實寒熱 ,詳論治法。
兒科類:
《小兒藥證直訣》(公元 1114年)宋.錢乙(仲陽)著。
三卷,上卷論證、中卷述醫案、下卷記載藥方,在兒科方面有不少創見 。
《幼幼新書》(公元 1150 年)宋.劉昉(方明)著。
四十卷。論病源形色、初生病及小兒各科疾病,分為 40 門,每門又各分子目。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公元 1158 年)宋.撰人未詳。
二十卷。自醫工論至疵靨論,述小兒初生至成童的疾病,凡 100 論, 論後附方。
《幼科發揮》(公元 1549 年)明.萬全(密齋)著。
二卷,論胎疾、臍風、變蒸及五臟諸病、五臟虛實補瀉之法。據病立方,附以醫案,為幼科名著。
《痘疹心法》(公元 1549 年)明.萬全(密齋)著。
十二卷。辨痘疹各證的虛實異同,論用藥補瀉的靈活變化。
《幼幼集成》(公元 1750 年)清.陳復正(飛霞)著。
六卷。辨驚風及對小兒勿濫用寒涼,以免傷敗脾胃等,均有較好見解。闡述小兒病的病因治療比較詳備。
外科類:
《劉涓子鬼遺方》(公元495 ~ 499 年)南齊、龔慶宣著。
五卷。現存最早的外科專書,主要有外傷、癰疽、濕疹、疥癬等。對疔疽引起的膿毒血症的早期治療,外傷腸出的醫護,切口引流的部位以及消毒 手術等方面有獨到之處。
《外科精要》(公元 1263 年)宋.陳自明(良甫)著。
三卷。以外科命名之較早者。對癰疽瘡瘍等症的因症診治等,尤其對癰疽的淺深、寒熱、虛實、緩急、吉凶生死的辨析,集各家之言,並自立要領 而成書。
《外科精義》(公元 1335 年)元.齊德之著。
二卷。參諸家方論有關瘡腫之說,首載診候,次論血、氣、色、脈、後敘癰、疽、瘡、腫的治療等。強調整體觀念,倡導攻補兼施。
《外科理例》(公元 1531 年)明.汪機(石出、省之)著。
七卷,附方一卷。分 154 門、附方 165 個。主張治外科必須根據人體內部的情況,然後求之於外。
《外科啟玄》(公元 1604 年)明.申斗垣(拱宸、子極)著。
十二卷。論述外科各病證治,有圖有方,敘述內服外敷,針灸灸烙、薰點、刀割等法,都切實可行。
《外科正宗》(公元 1617 年)明.陳實功(若虛,毓仁)著。
四卷。所敘疾病百餘種,每病列病理、症狀、診斷、治法、成敗病案,最後選列方劑。既重視內治,也強調外治,既主張早期手術,又反對濫施針刀。對截肢術、下頷正復術、死骨剔除術、鼻瘜肉摘除術、痔漏手術等有所 發展。
《外科大成》(公元 1665 年)清.祁坤(廣生)著。
四卷。首論癰疽的脈、因、症、治、次依人體的不同部位分述各種外科疾患的辨證處方。擴充了外科的治療範圍,豐富了外科的治療方法。
《外科證治全生集》(公元 1740 年)清.王維德(洪緒)著。
四卷。本書是作者將祖傳醫術結合個人四十餘年臨床經驗整理而成。主要敘述癰疽瘡瘍的診治,並介紹外科常用方劑的組成和適應症,常用藥物的 用法,炮炙和藥性。作者強調外科諸病“以消為貴,以托為畏”該書流傳較廣。後有馬培之評和陶階臣批,多一併印行。
傷科類:
《理傷續斷柲方》(公元 946 年? )唐.藺道人著。
不分卷。全書由“醫治整理補接次第(手法)口訣”和“方論”組成,為現存最早的正骨專書。其特點是十分注意骨折,脫臼治療中的麻醉牽引( 拔伸)、復位(收入骨、捺正)、固定(夾縛)和活動等十三個步驟。內容 簡明。
《正體類要》(公元 1529 年)明.薛己(立齋、新甫)著。
二卷。闡述傷科的病症治療,凡方藥、手法、用具等,都有詳細的記述 。
《傷科補要》(公元 1808 年)清.錢秀昌著。
六卷。首繪各種體表,骨度和傷科器具圖,次敘金瘡論治、治傷法論、跌打損傷內治症等不同傷病治療三十六則,再次為治傷湯頭歌括和附錄各家 秘方。
《傷科匯篡》(公元 1818 年)清.胡廷光著。
十二卷。匯集清以前各家之說參以家傳之法而成書。主要內容有傷科理論、解剖、手法、內外各證、醫案、用藥處方等。
眼科類:
《銀海精微》(公元 682 年)原題唐.孫思邈著。
二卷。論眼科諸證甚為明晰,治療也不偏於補瀉寒溫。
《原機啟微》(公元 1370 年)元.倪維德著。
二卷,又附錄一卷。論眼病根源,制方要義,並附方義。附論眼病若干種,也較詳明。
《審視瑤函》(公元 1644 年)明.付仁宇(允科)著。
六卷,首一卷。 先總論,次方論。論述 108 證及其治法方劑,並述眼科手術方法,附有醫案、圖說、歌括。
口齒、喉科類:
《口齒類要》(公元 1528 年)明.薛己(立齋、新甫)著。
一卷。先論口齒、喉舌之證,分為六門,次論骨骾、諸蟲、體氣的治法 ,也分六門,末附方藥。
《喉科指掌》(公元 1757 年)清.張宗良(留仙)著。
六卷。闡述喉證及患者的神氣、肱理、聲音、並辨患處的顏色,逐一解釋,附以成方。
《疫痧草》(公元 1801 年)清.陳耕道著。
一卷,專論喉痧治法。既不用辛溫升散的傷寒治法,也不用甘潤滋陰的內傷喉痛治法,對喉痧立疏達、清散、清化、下奪、救液諸法,作為施治準 則。
《重樓玉鑰》(公元 1838 年)清.鄭梅澗(樞扶)撰。
四卷。一、二卷論喉病的證冶方藥,三、四卷論喉病的針法。
《百喉條辨》(公元 1897 年)清.陳葆善著。
一卷。包括辨白喉的病源,辨經絡、辨脈證、救誤、善後、外治、禁忌等。
針灸類:
《針灸甲乙經》(公元282 年)晉.皇甫謐(士安)撰。
十二卷。論述生理、病理、診斷、經絡、俞穴和針灸治療等方面,是現存最早的一部針灸專書。
《針灸資生經》(公元 1220年)宋.王執中(叔權)著。
七卷。有俞穴部位與主治、針灸法及對各種病症的取穴施治等,是在廣泛引用前代針灸書的基礎上結合作者的臨床經驗寫成的。
《針灸聚英》(公元 1529年)明.高武(梅孤)著。
四卷。有針灸理論、經絡俞穴、針灸方法和初學入門的一些歌賦,是一部綜合性的針灸書。
《針灸大成》(公元 1601年)明.楊繼洲(濟時)著。
十卷。有針灸理論、治療和經絡俞穴等,對於明代以前的針灸學的主要成就作了初步總結。最後一卷為《陳氏小兒按摩經》。
《銅人俞穴針灸圖經》(公元 1026 年)宋.王惟一著。
三卷。上卷為十四經脈循行、主病及經穴、中、下卷分別按照頭、頸、軀幹、四肢的順序詳論經穴。是經脈學的專書。此後又有五卷本的《新刊補注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內容大致相同。
《十四經發揮》(公元 1341 年)元.滑壽(伯仁)著。
三卷。上卷為經脈流注,中卷為十四經的循行和俞穴,下卷為奇經八脈,是一部專論經脈的書。
綜合性醫書類: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公元 1174 年)宋.陳言(無擇)著。
十八卷。依據《金匱要略》的病因分類,進一步明確病因的三因說(內因、外因、不內外因),分病證為 180 門,有論有方。
《黃帝素問宣明論方》(公元 1186 年)金.劉完素(守真、河間)著。
七卷。或簡稱《宣明論方》。包結傷寒、雜病、婦女、小兒、痔廔、眼目諸症。多用涼劑,不可拘泥。
《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公元 1186 年)金.劉完素(守真、河間)著。
三卷。分為 32 門,首為原道、原脈、攝生、陰陽諸論;次為論證、處方用藥。
《儒門事親》(公元 1228 年? )金.張從正(子和、戴人)。
十五卷。主張治療用汗吐下三法,用要偏於寒涼,但在攻邪方面有其長處。
《衛生寶鑒》(公元 1343 年)元.羅天益(謙甫)著。
二十四卷,補遺一卷。內容為“藥誤永鑒”、“名方類集”、“藥類法象“、“醫驗紀述”。補遺主要論述外感、傷寒等證。
《丹溪心法》(公元 1347 年)元‧朱震亨(彥修、丹溪)著。
五卷。 分 100 門,包括外感、內傷、外證、婦科、幼科等,前有十二 證見證等六篇,後附“丹溪翁傳”。
《金匱鉤玄》(公元 1358 年)元.朱震亨(彥修,丹溪)著。
三卷。為治療雜病之書,末附“火寧君相,五志俱有論”等醫論六篇,為戴原禮所加。
《醫學正傳》(公元 1515 年)明.虞摶(天民)著。
八卷。分門論證,以朱震亨的學說為主,參以張仲景、孫思邈、李杲之說,並結合抒發己見。
《明醫雜著》(公元 1549 年)明.王綸(節齋)著。
六卷。內容為醫論、諸證、小兒證治等,此書也受朱震亨學說的影響。
《壽世保元》(公元 1615 年)明.龔廷賢(子才、雲林)著。
十卷,分為十集。首集為診治諸論,次為諸病的辨證施治。
《醫門法律》(公元 1658 年)清.喻昌(嘉言)著。
六卷。依風、寒、暑、濕、燥、火六氣及諸雜證而分門別類。每門分論、法、律三項。論是總論病證,法是治療法則,律是指出醫生在治療上的過 失。
《張氏醫通》(公元 1695 年)清.張溫(路玉、石頑)著。
十六卷。採集歷代名家方論,編次成書。門類依據王肯堂《證治準繩》,方藥主治多依撩《薛己醫案》、張介實《景岳全書》,並結合自己的體會予以參訂。
《醫學心悟》(公元 1732 年)清.程國彭(鍾齡)著。
五卷。總結了辨證施治的八綱、八法、因證立方,條分縷析,多為臨床心得之語。末附《外科十法》。
醫論、醫話類:
《格致餘論》(公元 1347 年)元.朱震亨(彥修、丹溪)著。
一卷。主張人身陽常有餘,陰常不足,闡明補陰療法。
《醫貫》(公元 1687 年)明.趙獻可(養葵)著。
六卷。發明《薛立齋醫案》之說,以命門真火、真水為主,以六味丸、八味丸二方通治各病。在理論上有些偏激,清.徐大樁怍《醫貫貶》予以批評。
《醫學源流論》(公元 1764 年)清.徐大樁(靈胎、洄溪)著。
二卷。分為“經絡臟腑”“脈”“病”“方藥”“治法”“書論”“古今”七門,論醫學的源流利弊,議論通達。但有時也不免矯枉過正。
《冷廬醫話》(公元 1897 年)清.陸以湉(定圃)著。
五卷。卷一論“醫範”“醫鑒”“慎疾”“保生”“求醫”“診法”“ 用藥”;卷二論古人今人,古書今書;卷三、四、五論病,推究每證的虛實原委,指出醫家的利弊。近人從陸氏《冷廬雜識》中摘出其論醫語作為補編 。
醫案類:
《寓意草》(公元 1643 年)清.喻昌(嘉言)著。
一卷。首有論二篇(《先議病,後用藥》、《與病人定議病證方》)次為醫案 62 則,闡明審證用藥的道理。十卷。是葉氏的學生華岫雲等取其生 平醫案,分門編輯,每門後有論一篇,闡明醫案中的意義。葉氏吸收歷代醫 家的長處,對溫病、雜病、兒科等都有創見。
《名醫類案》(公元 1549 年)明.江瓘(民瑩)著。
十二卷。 分 205 門,收錄明以前歷代醫家的驗案,包括臨床各科。有的醫案附有按語。
《續名醫類案》(公元 1770 年)清.魏之琇(玉璜)編。原六十卷。
經王孟英新增重編為三十六卷。 分 345 門,集錄清以前歷代名醫的驗案,包括臨床各科,尤以溫熱病更突出。某些病案有王孟英按語。
《古今醫案按》(公元 1778 年)清.俞震(東扶)著。
十卷。選擇歷代醫案加以按語,發揮醫案的義理較為深入。
叢書、全書類: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
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醫宗金鑒》(公元 1742 年)清.吳謙(六吉)等編。
九十卷。包括《訂正傷寒論注》、《訂正金匱要略注》、《刪補名醫方論》及“四診”、“運氣”、“傷寒”、“雜病”、“婦科”、“幼科”、 “痘疹”、“種痘“、“外科”、“刺灸”、“眼科”、“正骨”等心法要訣。各分子目,有圖說方論,此較簡明易學。
《聖濟總錄》(公元 1117 年)宋.太醫院編。
二百卷。分 66 門,每門又分若干病證,闡述病因病理,詳述治法方藥,是北宋時期搜方較多的醫學全書。
《醫學綱目》(公元 1565 年)明.樓英(全善)著。
四十卷。包括總論,臟腑疾病、傷寒、婦人、小兒、運氣等,記載病證治法,方藥,對於金元醫家的學說收載較多。
《醫學入門》(公元 1624 年)明.李榳著。
八卷。內容為臟腑圖,明以前醫家簡介,經絡、臟腑、診斷、針灸、本草、外感、內傷、雜病、婦幼、外科、用藥賦、古方歌括、急救、怪病、治 法、習醫規格等。
《景岳全書》(公元 1624 年)明.張介賓(景岳)著。
六十四卷。包括醫論、診斷、本草、方劑、臨床各科等。主張人的生氣以陽為生,陽難得而易失,既失而難復,所以主張溫補。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公元 1722 年? )清.陳夢雷等編。
五百二十卷。 約 950 萬字,為我國較大的一部醫學類書。包括醫經注釋、診斷、各科疾病的理論和臨床經驗,以及有關醫學的藝文,記事和名醫 傳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