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呂氏春秋.節喪》:「知生也者,不以害生,養生之謂也。」 養生學,是我國古代祖先在漫長的歲月裡,在與大自然進行的艱苦鬥爭中,為了保証自己,繁衍後代,在勞動和生活中,逐漸認識了生命活動的一些規律,經過千百年的實踐與經驗積累,學會了一些自我保健的方法,並互相傳授,并把這種保健延年的活動稱之為養生,或稱為養性、攝生、道生、衛生、保生等,而對於老年保健,則稱為壽老、養老、壽世、壽親等等。養生之意無外乎保健生命,保健長壽。而養生術就是養生方法,它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已經形成了相對穩定的學科體系,以及相對獨立的、豐富的理論,與大量及別具一格的手段和方法。養生學所獨具的特點和優勢,不僅對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而且正以其獨特的魅力風靡世界,對於延緩人類的衰老、增強體質、預防疾病、提高人類的壽命作出卓越的貢獻。 養生學的優勢和特色,主要是 表現在它的成熟理論體系和豐富的實踐手段。養生學的理論體系,是在陰陽五行、臟腑經絡、氣一元論、天人相應及整體桓動觀等理論的指導下,提出的形神共養、協調陰陽、治病求本、扶正怯邪、謹慎起居、和調臟腑、養氣保精、動靜適宜、氣血通調、養氣保精、因時、因地,因人制宜攝生綜合調理等原則。強調整體桓動觀念,理論上的醫理、哲理、倫理各方面的結合,實踐醫療、預防、養生一體化,及整體桓動觀念及辨證治療與養生的原則。 佛教稱人生為一大苦難場,生、老、病、死都是人的一輩子必須承受的折磨,所以希望人看破紅塵,對人生不要有什么留戀。與此相反,道教則對現實的生命極為看重,因為它認為,人只有有了生命,才能享受人世的種種樂趣。晉代著名道教學者葛洪說:「凡人之所汲汲者,勢利嗜欲也。苟我身之不全,需高官重權,金玉成山,妍艷萬千,非我有也。」唐代著名道士司馬承禎:「生者天之大德也,地之大樂也,人之大福也。」正因為道教重視生命,所以他們特別注重生命質量的提高,所謂生命質量的提高,就是讓生命排除生、老、病、死的干擾,更好、更多地享受生命。也正是為了提高這一生命質量,道士們在几千年的修煉實踐中,摸索出了種類繁多、行之有效的道教養生術。 道教養生術涵蓋極廣,諸如服食、行氣、導引、存思、坐忘、內丹、外丹、房中等等都屬於道教養生術的范圍。在道教看來,人的生命是一個奧妙無窮、潛能無限的機體,對這一生命體採取一定的方式加以鍛鍊,便可出現各種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如行胎息術,你就可以不用呼吸,同時又能去除各種頑疾;如行內丹術,在身體中就能充實生命根本,使你容光煥發;如行辟谷術,你就可以省去營求飲食帶來的煩惱,同時還能使你身輕體健…… 中華養生學的養生方法具備簡、便、廉、驗的特色,深受人們的歡迎。諸如調攝精神,氣功與導引,如內養功、站樁功、鬆靜功、強壯功、快速誘導氣功、行步功、八段錦、大極拳、易筋經、五禽戲等,針灸、按摩、推拿,及拔火罐、割治、挑治、食養與食療、食忌,順應自然療法,日常養護與個體衛生、習慣等。 在遠古時,人類自從發現並運用了火,就開始了養生防病延年益詩的實踐活動。 由舊石器、新石器時代到商周時代,人們已經開始認識長壽、健康安寧的重要。也認為夭折、疾病、體弱和憂患、貧窮是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上天對人的最大懲罰。於是,人們很早便將追求人生幸福、快樂與追求壽考、健康、安寧聯繫起來,把追求人生價值置於很高的位置。當時,活到一百歲,並不稀奇。俗話說:「五十不為夭」,「六十曰壽」,「人生七十古來稀」,都已大大降低了壽命的指標。 在殷商時期,人們已對個人和環境衛生的重視。已經有了防病保健的思想。 西周時,人們除重視對疾病的防治外,還認識到飲食對人體健康的重要性,周代宮廷中設有專門的「食冊」。對四季飲食五味之所宜,食物食用的溫度等方面均有規定,顯示了對食療、食養問題是極為重視的,這對保障健康,減少疾病很有意義。當時人們還發現,模仿某些動物的動作,可以達到養生的目的,開始有人進行仿生一類的養生活動了。 春秋戰國時期,已初步建立起一個粗略的養生體系,除了在禮節制度、飲食起居方面對養生予以影響外,「仁」、「中庸」等思想亦深刻地影響後世養生理論。《老子》:「深根固柢,長生久視。」《莊子》:「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矣。」對養生的影響更加直接,他們崇尚自然,要求返樸歸真,清靜無為,以靜為主,靜中有動,靜以養神,以動之徐生。也是初始的氣功,及模仿動物形態的健身體操。 同時期,醫學有了很大的發展,且為養生體系的確立,提供了不少科學的理論和方法。我國最早的一部醫學著作《黃帝內經》,分《素問》和《靈樞》兩部,用了大量篇幅來探討養生。《內經》認為人「是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天地合氣,命之曰人。」「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傳謂之神。」又認為陰陽是生命之源:「生之本.本於陰陽」,「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把人與自然界看成一個整體,強調人要適應自然界的變化,避免外邪侵襲。對人體生長壯老的生命規律已有精妙的觀察和科學的概括,分別詳細闡述了人的生命歷程及衰老的變化過程和原因,並提出了許多行之有效的延緩衰老的措施,初步建立了老年病防治的理論基礎,并把預防疾病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來認識,也重視精神調攝、食養與食療、調和陰陽、節制房事、避免五勞七傷、形體鍛煉等。 秦朝開始,對於養神、護形、愛氣、保精、節食等養生理論和方法已有更大的發展。 西漢初年,黃老學說盛行,揉合陰陽、神仙方士之術,在東漢時形成了原始道教。道教本身在其創建發展過程中繼承和接受了先秦以來所流行的長生不死的思想觀念,和養生學關係密切。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成為一種宗教形式,並建立起「天人感應」的養生觀。漢明帝時,佛學東來,并建立一套坐憚靜慮,修心養性的養生方法。 這時,中國己形成了儒、道、釋(佛)三家鼎立的局面,中國傳統文化與自然科學都深受其影響。儘管三教各立門戶,相互貶低,然而,事實上卻是相互滲透,相互吸收。 「三教合一」在養生學中的表現尤為明顯,西晉著名道家葛洪《抱朴子.巷生論》認為:「善養生者,先除六害.然後可以延駐於百年。」「六害」者,一為名利,二為聲色、三為貨財、四為滋味,五為倭妄、六為沮嫉。這實際上是儒道合一思想的體現。釋與道的契合處更多,如虛靜吐納禪修,釋、道的戒律等。養生學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如道家的服氣吐納、釋家之坐憚促進了氣功養生的發展;為食療、食養和藥膳的發展打下了基礎。無論是在養生理論方面,還是在養生方法方面,都有了較大進展。 漢唐時,出現了多位養生學家,及一系列著名的養生著作: 曇鸞, 著有《服氣要訣》、《調氣方》。 孫思邈,著有《千金翼方》、《千金要方》。 葛洪, 著有《抱朴子》。 陶弘景,著有《養性延命靈》。 孟詵, 著有《食療本草》、《金匱要略》。 宋元時,養生學家開始致力於匯集、綜合和研究前人養生資料的工作,及編創出一些新的養生動作,套路和方法,開創了養生學的新領域: 蒲虔貫,著有《保生要錄》。 趙自化,著有《四時領養靈》。 陳直, 著有《養老奉親書》。 張君房,著有《雲岌七籤》。 邱處機,著有《攝生消息論》。 忽思慧,著有《飲膳正要》。 這時的養生學,不僅豐富了前人關於保精、養氣、調神及四時養生法則,同時發展了古代的食療方法,並且十分注重於調理陰陽、損益臟肺的養護方法: 提倡四時養老。認為,人們稍失節宜,就易感受四季時令邪氣,且多新感引動宿疾,因此主張按四季規律進行穿衣、飲食、鍛煉、起居,以順四時,不逆陰陽之道,這樣就能形與神俱,盡其天年。 推崇飲食調治,認為只有在食療無效的情況下,才可用藥。 涵養道德,力行精神治療。保持心情平和,維持心理健康,要善於克制自已的情緒,這樣才可杜絕患病之源。 醫藥扶持與重視起居生活。老年人用藥要用溫平、順氣、補虛等中和的藥來治療。生活起居也要順應自然。 這時養生學的新特點就是儒、釋、道、醫更緊密地結合起來,互為補充。強調氣、精、神、形的修煉,認為全生之術,要在安形氣,保精神方面下功夫。 明清時期,是中國養生史上的鼎盛時期,豐富了明代以前的養生學內容,提出了溫補腎陰,調養五臟等養生法則,進一步充實了中國養生學的內容,使中國養生學發展成為一門較為系統的、有豐富理論和實踐的專門學說。全面地整理取捨古代養生資料和改造古代的養生方法。認為精、氣、神乃人身之三寶,保養精氣為養生之首務。 李中梓,著有《壽世青編》。 陳繼儒,著有《養生膚語》。 冷謙, 著有《修齡要旨》。 萬全, 著有《養生四要》。 高濂, 著有《尊生八箋》。 袁曹, 著有《攝生三要》。 胡文煥,著有《壽要叢書》。 襲廷賢,著有《壽世保元》。 曹庭棟,著有《老老桓言》。 有關飲食調食的觀點,陳繼儒《養生膚語》中說:「人生食用,最宜加謹,以吾身中之氣,由之而升降聚散耳,何者?多飲酒則氣升,多飲茶則氣降,多肉食穀食則氣滯,多辛食則氣散,多鹹食則氣短,多甘食則氣積,多酸食則氣結,多苦食則氣抑。」 動靜結合的養生方法,雖在先秦時已初步提出,但動靜結合的養生理論,則是明清時才明確提出的。靜養精神,動養形體,指明了動與靜之間存在著對應統一的辨證關係。認為養生必須養形,因為形乃神明之宅,養形則可安神,神安則神自健。也認為陰陽二氣有主從之別,陽是起主導作用的,從而糾正只滋陰、不養陽的理論弊端。李中梓在《壽世青編》中,強調調神、節食、保精,著有養心說,養肝說、養脾說、養肺說、養腎說,為五臟調養法的完善作出了貢獻。 當我們以這種態度來看待道教養生術時,便會發現,行氣導引對於強健筋骨、延緩衰老確實有其神奇功效,靜坐存思對於獲得心靈的宁靜,甚至對於一些常見病諸如失眠、高血壓、心臟病等都有特殊的療效;內丹術對於打通大小周天、疏通全身筋絡、防止疾病侵襲更是匪夷所思;房中禁忌則為我們提供了內容豐富的性保健知識…。 導引行氣--激發體內生命力的捷徑 導引,又稱「道引」,指導氣引動肢體,因此,導引是肢體運動與呼吸吐納相配合的一種健身治病的道教方衝。《抱朴子內篇.別旨》中說:「或伸屈,或俯仰,或行卦,或倚立,或躑躅,或徐步,或吟或息,皆導引也。」這幾乎是把所有的肢體活動都看成了導引。《一切道經音義》中也說:「凡人自摩自捏,伸縮手足,除勞去煩,名為導引。」不過,導引與一般的肢體活動是有區別的,如《云岌七簽》卷三十六《云鑒引法》中就說:「導引之道,務於祥和,仰安徐,屈伸自有節。」即是說,導引之時,首先精神上必須祥和,身體俯仰之時,也要不徐不疾,肢體伸曲時,也必須有節奏和節制。 道教素重導引功夫,意圖借此益壽長生。關於導引的作用,《玄岌七簽》卷三十六《玄鑒導引法》中說:「一則以調營衛,二則以消谷水,三則排卻風邪,四則以長進血氣。…言人導引搖動,而人之精神益盛也。」即是說,人通過導引,可以調和體內陰陽,促進消化,抗除外病的侵人,還可以使氣血充盈,精神旺盛。 孫思邈在《攝養枕中方》中說:「常常用兩手搓臉面,可以使人面有光澤,并不生皺紋。這樣堅持做五年,可以使面色如少女一樣紅潤。每次搓面的數目為十四次。另外,睡覺醒來后,平心靜氣,端正坐立,先交叉兩手,兩手按於頸項,目視南上方,手與項各向相反的方向用力,使兩者互相爭持,這樣做三四次,可以使人氣脈流暢,邪氣不人,避免疾病。此外,還應屈曲、搖動身體,伸展四肢,并不斷搖動,使關節活絡,這樣各做三次。」 人的肢體關節,本來就是用來運功的,人的經脈榮衛,是必須讓它通暢和順的。閒居無事時,就應該行導引之法,所渭「戶樞不蠹」,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人的氣血精神,是與人的生命一體并用來保護生命的。人體內的經脈,是用來讓氣血運行的。 氣的作用是勾通津血、強健筋骨、活絡關竅的;衛氣的作用是使肌肉溫和、皮膚飽滿、腠理肥實、呼吸開闔自如,通起導引,就可以讓它們的作用更充分地發揮出來。而具體行導引時,應當在丑后卯前之時,天氣晴和之日。先讓頭髮披散,用梳子周遍地梳理頭髮三百六十五次。然后,讓頭髮散披於背,或在腦后松寬地作髻。燒上香,面朝東,正坐,雙手握固,閉目靜心,上下齒相叩三百六十次。然后放松身體,先閉氣,兩手五指互相交叉,向前翻掌并向前力推。一會兒之后,再向上翻手掌并向上力推。然后放低左手,右肘向上力舉,左肘臂即放於后頸項,并用左手向下使力。然后換成用右手。之后,丙手交叉於頸后,兩肘放於胸前,向后仰頭,使頭與手逆向使力,作爭執狀。并擺肘,使身體左右擺動。最后,把兩手放於膝蓋上,微吐氣,使呼吸平和。這樣的動作共做三次。 行氣是早期道教的一種頗為重要的修煉方術,也稱服氣、食氣、煉氣。是一種以呼吸吐納為主,輔以導引、按摩的養生修煉方法。道教重視行氣之法,與它對元氣、氣的重視有直接的關系。道教認為,天地萬物包括人,都是由元氣化生而來的。《太平經》說:「元氣行道,以生萬物。」《云岌七簽》卷五十六《元氣論》中說:「人與物類,皆稟一元之氣而得生成。」既然人是稟氣而生的,所以道教認為,人得元氣則生,失元氣即死,《太平鋒合校》:「人有氣則有神,有神則有氣,神去則氣絕,氣亡則神去。故無神亦死,無氣亦死。」氣對於人的生存如此重要,常保身中元氣,使之不失,便可長生不死。如《太平經》說:「故人欲壽者,乃當愛氣、尊神、重精也。」 行氣時,均要求凝神淨態,摶氣致柔。呼吸吐納,要做到輕、緩、勻、長、深。輕,即呼吸輕細;緩,指進出氣舒緩;勻,呼吸節拍有致,不時粗時細;長,呼吸之間間隔時間長;深,即要求使吸人之空氣滲人臟腑百脈,滲透組織深部。據稱行氣既久,可以達到身中無出入之氣的最佳境界。 服氣,也稱吐納、食氣,主要指的是吸收天地間的生氣或日精月華,服外氣以養生。《云笈七簽》卷三十六《食氣法》中有關於服氣法的記述:「養生之家,有食氣之道。夫根植華長之類,蚑行蠕動之屬,莫不仰氣,以然何為能使人飽乎?……」《仙經》云:「食氣法,從夜半至日中六時為生氣,從日中至夜半六時為死氣,唯食生而吐死,所謂真人服六氣也。」這里,首先說明了一切動物、植物,都是仰仗氣而生存,所以人也可以單憑食氣而生存。 道教認為人通過行氣,可以帶來種種神效。對此,《抱朴子內篇》有諸多記述。《至理》:「服藥雖是長生之本,若能兼行氣者,其益甚速,若不能得藥,但行氣而儘其理者,亦得數百歲。」葛洪認為最上乘的仙術是服食金丹,服藥時能兼行氣,其效果就更好。如果沒有金丹大藥,能儘得行氣之理,也可以活上數百歲。《釋滯》篇中葛洪總結行氣之法說:「故行氣或可以治百病,或可以入瘟疫,或可以禁蛇虎,或可以止瘡血,或可以居水中,或可以行水上,或可以辟飢渴,或可以延年命。」
古代養生臥功 第一勢.骶椎功:功效:骶椎處於脊柱的下部,受壓力最大。練此功可以興奮盆腔神經叢,有利於所屬器官功能恢復。預備:身體舒展仰臥,面含微笑,雙手自然平放兩側,兩腳間隔一厘米,腰部兩腎區橫墊一毛巾卷(1.5~2厘米厚),然後自然深呼吸三次,全身放鬆。起勢:上肢不動,不能屈膝,從胯部發力,腳跟部配合,左右兩腿交替向下蹬2~3厘米,蹬左腿時,向上拉右腿;蹬右腿時,向上拉左腿。要慢,使骶椎充分受力。每次蹬拉,不低於三秒鐘。開始練習時,要防止過分緊張,以免拉傷肌肉。體力不足時,中間可以休息。開始時,可蹬50~60次。以後可逐步達200~300次。注意:做功時間,以早起床前,晚睡前爲宜。要在硬板床上做才有功效,沒有硬床,可在地板上做。枕頭要低一些。做功後,有的可能大便次數增多,這不是病,適當減少次數,即可恢復正常。有下列病患不可做此功:神經性結腸炎、遺尿失禁、婦女月經期或子宮流血不止者。 第二勢.腰椎功:功效:同前勢骶椎功的功效正相反,不能同時做。此功主要作用於腰椎,使腰椎第一、二、三節椎間孔所發生的交感神經興奮,調整器官的功能,從而治療有關疾病。預備:身體舒展仰臥,面含微笑,雙手自然平放兩側,兩腳間隔一厘米,然後自然深呼吸三次,全身放鬆。起勢:上肢仰臥不動,兩腿屈起,兩膝並攏,兩腳放於臀部後不動,然後右膝上拉,左膝向下拉。這樣兩膝交替上、下拉動,帶動臀部向左右擺動,從而使腰部受到刺激,興奮與之相連的交感神經纖維(速度慢些爲宜)。練功次數:可做100~300次。 第三勢.腹臟功:功效:為一勢和二勢配套,前兩勢從不同部位解決植物神經紊亂,此勢既有調解神經作用,又有鍛煉腹肌功能和按摩腹臟的作用。預備:與一勢同,要在腰部墊毛巾卷。起勢:全身放鬆,如站功中吐納一樣,緩緩擡起雙肩,向前、向上,拉起肋間外肌,慢慢地吸氣,同時要提肛、提腎(女子收緊外陰),然後雙肩向後,向下旋轉,並緊臀,收腹,即借雙肩下旋之力,主要靠收縮腹肌之力,以臀部爲中心,使上肢緩緩翹(30厘米),下肢翹起20厘米左右,然後緩緩落平。雙手不動,不能幫助用力。吐氣有三種方法,一種是翹時屏住氣,加大膈肌對腹腔的壓力,有利於按摩腹腔,但也會使血壓增高。血壓高及初練者慎用。二是翹起時用力收縮膈肌吐氣,對腦血壓無影響。三是吐氣時收縮喉部括約肌,利用吐出的氣流,鍛煉喉部及氣管,有利於呼吸道的健康。此勢開始可做8~16次,逐漸增多。中間可以休息,不能太累(孕婦忌練)。 第四勢.仰臥抖動功:功效:專門爲改善血液迴圈,特別是加強毛細血管的微循環而設計的。預備:全身仰臥於硬床上,做三次深呼吸,使呼吸調勻,面含微笑,全身放鬆。起勢:上肢不動,右腿屈起踩住,左腳舉起70°~90°,用力抖動2~3分鐘。然後暫下落,與右腳互換舉起抖動。時間以自己體力爲依據,一般十分鐘左右,如有可能,也可以雙腳、雙手同時舉起抖動2~3分鐘,臀部最好墊起3~4釐米,可使舉起省力。 功能和原理: 整套功法採用慢、圓、軟、連的法則,對人體各重要系統和器官採用不同的運動方式加以調整。以甩、擠、摩、捂、兜的運動方法施功於性腺,促進性激素的分泌,以保障健康人體的需要。還以蠕、振、旋、擺、扭的方式運動脊柱,使脊神經得到鍛煉和強化,巧妙而恰當地調整神經系統,保證了內臟器官的健康和發揮最佳功能。通過抻、顫、擠、壓、揉的直接旋功於內臟器官和內分泌腺體,來調節內臟和各腺體的功能,改善血液迴圈,保障人體生理活動的均衡。
.李青雲.一. 閉目冥心坐。夫閉目者,所以養神。冥心者,所以收斂妄念。法當盤膝而坐,微閉雙目,內觀其心,使一切雜念,逐漸排除,都歸冥滅。心境朗澈,普照通明。坐時席下用厚墊,頭頂持正,背脊須豎立,全身四空,不倚不靠,尾閭應端正,不可偏欹,是爲至要。二. 握固靜思神。握固雙拳,可以斂氣固精,爲閉關卻邪之妙法。將左右雙拳,握得緊緊,手心向天,手背向地,然後放置膝頭之上,使全身持平端正,以靜其心。而驅除一切雜念,以凝思存神爲主。三. 叩齒可以去心火,可以集體中之神,而使之凝聚。法當將上下牙齒,連叩三十六次,使微微作聲。但不可行之過急,叩之極響,宜徐緩輕微相叩。若過急則反損害身神,極響反足以動其心火,無益修煉,學者應留意此點。四. 兩手抱昆侖。昆侖,指頭部。以兩手互叉,左右十指互間,緊緊叉住,抱持後腦,掌心貼置耳根,拇指向下,兩肘屈成三角,肘平於肩。如此微微呼吸,九次而止。呼吸之際,宜極緩極微,不宜有聲,有聲則氣散矣。五. 左右鳴天鼓。所謂「天鼓」,即左右兩耳聰門。鳴者,以手指叩之作聲。此法可以使耳聰而外魔不易侵擾。法當以兩掌平置耳門,壘食指於中指之上,用力下彈,務使耳門上發出宏亮的聲音,左右各彈二十四次。六. 二十四度聞,夫耳之門,即命之門。二十四之數,暗寓無極、兩儀、四象、八卦、九宮之數,即二十四氣。耳門左右各一,故須各鳴二十四度。蓋欲此二十四氣,遍佈於耳門,使命門之根基牢固,以爲延年益壽之基。彈之極響者,可以清其虛火也。七. 微擺撼天柱。天柱,即後頸骨銜接於脊梁者。微擺,即擺搖其肩。撼天柱,即扭動後頸。法當扭頸向左右側視,兩肩亦隨之擺動,左右相間行之,各二十四次。此扭頸擺肩,可以去心火,而防外魔之侵擾。八. 赤龍攪水津。所謂赤龍,即口中舌頭也。舌爲生津之具,津爲保命之源,故舌亦可謂爲命根。攪舌者,所以聚其津液。法當用舌尖抵上 ,先從口腔左方卷向右方,再從右方卷向左方。如是頻頻卷攪,使津液聚中。但攪動時,宜徐緩而行,不宜急行。九. 鼓漱三十六。鼓漱,即聚口中之津,鼓氣使出人激動。三十六者,周天之數。鼓漱三十六,意謂鼓動周天之氣,完聚於身。法當將舌頭攪出之津液,聚團一處,然後向前吐出,至舌尖處,則收而納之,納到舌根處複吐出。如此一出一人,則爲一次,至三十六次爲止。十. 神水滿口勻。所謂神水,即口中津液。蓋口中津液經過三十六度鼓漱後,已調和勻淨,而分佈於滿口。此時全身之氣息,亦已調和勻平也。十一.一口分三咽。一口,即口中津液。三咽,謂一口津液,分三次咽服。十二.龍行虎自奔。所謂龍虎,陰陽相喻之辭,並非身中真有所謂的龍與虎。龍實指身中之神,虎實指身中之氣。蓋如是聚津鼓漱,調勻咽服人腹,則神安氣足,陰陽相交,而全身如天地之交泰一樣祥和、舒適。十三.閉氣搓手熱。閉氣者,使全身之氣內聚,而不散於外也。搓手者,所以左右來往,調脈絡也。閉氣搓手,則氣聚脈調,內邪可去,而外魔不侵矣。法當如前盤膝而坐,兩掌相合,先左掌在上,右掌在下,向左旋摩,亦二十四次。再兩掌易位,右上左下,向右旋摩,亦二十四次。惟搓摩時,宜十分用力,務使兩手心至極熱。若不著力,手心不熱即爲無效。十四.背摩後精門。精門,亦名腎堂,位於左右腰後軟處。在兩手搓摩、手心已極熱後,即將兩手掌移至腰後,緊按精門之上,左右並行搓摩,皆由外向內輪轉,行二十四次。即重緊握拳,放置膝頭之上,如握固思神狀。十五.盡此一口氣。即指盡力收斂身中之氣,而聚於丹田之中。十六.想火燒臍輪。臍輪,指腹部肚臍。想火,指意想之火,並非有形真火。氣既凝聚,則專心想象,有真陽之火,下注丹田而燒之。此雖並非真火,眼目所不能見。而想象運火之人,則會感覺丹田氣暖,如同有火燒一樣,至丹田火熱,急收氣斂火,具心靜坐。十七.左右轆轤轉。轆轤轉,指肩臂旋轉。先將左臂曲折,連肩向左旋轉三十六次。然後運動右臂肩,亦向右旋轉三十六次。此爲周行血液、舒通經絡之法。煉後仍緊緊握拳,還置膝上。十八.兩腳放舒伸。坐行以上功法,爲時已多,下肢頗爲疲勞,故宜放鬆。法當先將盤疊之腳放下,然後徐徐向前伸出,至舒直爲度。注意行之不宜太急,因兩腳久因之後,而驟疾伸直,則下肢的脈絡,容易傷損。十九.叉手雙虛托。叉手,指兩手互交、十指互間也。虛托,言手雖不舉物而憑空上托也。法當交兩手於胸前,手背向天,然後反掌向上用力托舉。手背直對頭部頂門,兩臂舉直後,即徐徐落下。一上一下;進行九次。仍握固成拳,放置膝部。二十.低頭攀足頻。此爲運行周身筋絡血脈之法。所謂低頭,不僅頭顱前傾,上體亦須略俯也。先將手指放開,兩臂伸直於前,手掌相對,徐緩俯下上身,雙手即從兩旁挽人,攀住足心,使頭與尾閭,成爲平形,再緩饅收起。一俯一起,共行十二次。廿一.以候神水至。低頭攀足十二次後,徐徐收回伸直之腳,依舊復原,盤膝而坐,冥目靜心,以候津液之至,再行後功。廿二.再漱再咽吞。如前赤龍攪水法,將舌滿口擾抗,使津液聚合,分三口咽下。廿三.如此三度畢,神水九次吞,所謂一度者,即鼓漱三十六次,咽津三次。三度共計鼓漱一百零八次,而咽津九次。廿四.咽下汩汩響,百脈自調勻。咽津之時,應汩汩有聲。這是因爲津因神氣所鼓,運而作響。神氣既鼓津作聲,則津之所至,神氣亦至,上自腦門,下至丹田,中及臟腑,神氣無不周行,而心亦定矣。神與氣既周全身,血自隨之而周行無阻。如此則百骸俱舒,百脈自調矣。廿五.河車搬運訖,發火遍燒身。河車,指口中津液。搬運,即運用使之流動,如上所說的鼓漱、咽津諸法。此言攪水、鼓漱、咽津之後,精氣神流轉於周身百脈之間,渾然無氣,心定神寧。其所謂訖者,指神氣運行一周天也。其後純陽真火,由體內遍達全身各部,故謂燒身。廿六.邪魔不敢近,夢寐不能昏,寒暑不能人,災病不能侵。邪魔,指外界一切足以害其身心者。如能依法鍛煉,則邪魔自遠矣。夢寐,爲妄念之機,足以昏其元神。如能斂心節情,自然無夢無寐則亦不致昏沈。寒暑爲外感,尋常之人寒則戰慄,暑則汗出則外感末除,身末經鍛煉也。若行功既久,體健身強,心泰神安,內魔既祛,外感不生,則寒暑自不能人。災病之來,內邪生之,而外魔侵之。究其根原,實始於心神之間,或因七情六欲之深,或以喜怒哀樂之劇,或以口腹滋味之累,皆可致病。若久行此功者,疾病自無由而生。廿七.子後午前作,造化合乾坤,連環次第轉,還返是良因。子時爲一陽初生,午時爲一陰初生,子後午前,正天地陰陽交姤之時。行此功者,當於子午二時,以取其交泰和洽之象,合乎體中神氣相交之道,最益於身心。如此每天堅持鍛煉,周而復始,連續不斷,三還九返,勤行不怠,則可獲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功效。
少林易筋經是一種健身武術套路。“易”的含義即變易、活動、改變,引伸爲增強之義;“筋”指筋脈、肌肉、筋骨;“經”爲方法。因此,“易筋經”從字面上理解即活動筋骨,以強身健體,祛病延年的方法。實際上,它更是一種十分經典的氣功功法。各位可從下面所轉載的練法中仔細體會。 易筋經共計十二勢,其預備式爲:兩腿開立,頭端平,目前視,口微閉,調呼吸。含胸,直腰,蓄腹,松肩,全身自然放鬆。 第一勢:韋馱獻杵第一勢兩臂曲肘,徐徐平舉至胸前成抱球勢,屈腕立掌,指頭向上,掌心相對(10釐米左右距離)。此動作要求肩、肘、腕在同一平面上,合呼吸酌情做8~20 次。訣曰:立身期正直,環拱手當胸,氣定神皆劍,心澄貌亦恭。 第二勢:韋馱獻杵第二勢兩足分開,與肩同寬,足掌踏實,兩膝微松;兩手自胸前徐徐外展,至兩側平舉;立掌,掌心向外;兩目前視;吸氣時胸部擴張,臂向後挺;呼氣時,指尖內翹,掌向外撐。反復進行8~20 次。訣曰:足指挂地,兩手平開,心平氣靜,目瞪口呆。 第三勢:韋馱獻杵第三勢兩腳開立,足尖著地,足跟提起;雙手上舉高過頭頂,掌心向上,兩中指相距3釐米;沈肩曲肘,仰頭,目觀掌背。舌舐上齶,鼻息調勻。吸氣時,兩手用暗勁盡力上托,兩腿同時用力下蹬;呼氣時,全身放鬆,兩掌向前下翻。收勢時,兩掌變拳,拳背向前,上肢用力將兩拳緩緩收至腰部,拳心向上,腳跟著地。反復8~20 次。訣曰:掌托天門目上觀,足尖著地立身端。力周腿脅渾如植,咬緊牙關不放寬。舌可生津將齶舐,鼻能調息覺心安。 第四勢:摘星換鬥勢右腳稍向右前方移步,與左腳形成斜八字,隨勢向左微側;屈膝,提右腳跟,身向下沈,右虛步。右手高舉伸直,掌心向下,頭微右斜,雙目仰視右手心;左臂曲肘,自然置於背後。吸氣時,頭往上頂,雙肩後挺;呼氣時,全身放鬆,再左右兩側交換姿勢鍛煉。連續5~10 次。訣曰:只手擎天掌覆頭,更從掌內注雙眸。鼻端吸氣頻調息,用力回收左右侔。 第五勢:倒拽九牛尾勢右腳前跨一步,屈膝成右弓步。右手握拳,舉至前上方,雙目觀拳;左手握拳;左臂屈肘,斜垂於背後。吸氣時,兩拳緊握內收,右拳收至右肩,左拳垂至背後;呼氣時,兩拳兩臂放鬆還原爲本勢預備動作。再身體後轉,成左弓步,左右手交替進行。隨呼吸反復5~10 次。訣曰:兩腿後伸前屈,小腹運氣放鬆;用力在於兩膀,觀原須注雙瞳。 第六勢:出爪亮翅勢兩腳開立,兩臂前平舉,立掌,掌心向前,十指用力分開,虎口相對,兩眼怒目平視前方,隨勢腳跟提起,以兩腳尖支援體重。再兩掌緩緩分開,上肢成一字樣平舉,立掌,掌心向外,隨勢腳跟著地。吸氣時,兩掌用暗勁伸探,手指向後翹;呼氣時,臂掌放鬆。連續8~12 次。訣曰:挺身兼怒目,推手向當前;用力收回處,功須七次全。 第七勢:九鬼拔馬刀勢腳尖相銜,足跟分離成八字形;兩臂向前成叉掌立於胸前。左手屈肘經下往後,成勾手置於身後,指尖向上;右手由肩上屈肘後伸,拉住左手指,使右手成抱頸狀。足趾抓地,身體前傾,如拔刀一樣。吸氣時,雙手用力拉緊,呼氣時放鬆。左右交換。反復5~10 次。訣曰:側首彎肱,抱頂及頸;自頭收回,弗嫌力猛:左右相輪,身直氣靜。 第八勢:三盤落地勢左腳向左橫跨一步,屈膝下蹲成馬步。上體挺直,兩手叉腰,再屈肘翻掌向上,小臂平舉如托重物狀;稍停片刻,兩手翻掌向下,小臂伸直放鬆,如放下重物狀。動作隨呼吸進行,吸氣時,如托物狀:呼氣時,如放物狀,反復5~10 次。收功時,兩腳徐徐伸直,左腳收回,兩足並攏,成直立狀。訣曰:上齶堅撐舌,張眸意注牙;足開蹲似踞,手按猛如拿;兩掌翻齊起,千斤重有加;瞪目兼閉口,起立足無斜。 第九勢:青龍探爪勢兩腳開立,兩手成仰拳護腰。右手向左前方伸探,五指捏成勾手,上體左轉。腰部自左至右轉動,右手亦隨之自左至右水平劃圈,手劃至前上方時,上體前傾,同時呼氣:劃至身體左側時,上體伸直,同時吸氣。左右交換,動作相反。連續5~10 次。訣曰:青龍探爪,左從右出;修士效之,掌氣平實;力周肩背,圍收過膝;兩目平注,息調心謐。 第十勢:臥虎撲食勢右腳向右跨一大步,屈右膝下蹲,成右弓左仆腿勢;上體前傾,雙手撐地,頭微擡起,目注前下方。吸氣時,同時兩臂伸直,上體擡高並儘量前探,重心前移;呼氣時,同時屈肘,胸部下落,上體後收,重心後移,蓄勢待發。如此反復,隨呼吸而兩臂屈伸,上體起伏,前探後收,如猛虎撲食。動作連續5~10 次後,換左弓右仆腳勢進行,動作如前。訣曰:兩足分蹲身似傾,屈伸左右腿相更;昂頭胸作探前勢,偃背腰還似砥平;鼻息調元均出入,指尖著地賴支撐;降龍伏虎神仙事,學得真形也衛生。 第十一勢:打躬勢兩腳開立,腳尖內扣。雙手仰掌緩緩向左右而上,用力合抱頭後部,手指彈敲小腦後片刻。配合呼吸做屈體動作;吸氣時,身體挺直,目向前視,頭如頂物;呼氣時,直膝俯身彎腰,兩手用力使頭探於膝間作打躬狀,勿使腳跟離地。根據體力反復8~20 次。訣曰:兩手齊持腦,垂腰至膝間;頭惟探胯下,口更齒牙關;掩耳聰教塞,調元氣自閑;舌尖還抵齶,力在肘雙彎。 第十二勢:工尾勢兩腿開立,雙手仰掌由胸前徐徐上舉至頭頂,目視掌而移,身立正直,勿挺胸凸腹;十指交叉,旋腕反掌上托,掌以向上,仰身,腰向後彎,目上視;然後上體前屈,雙臂下垂,推掌至地,昂首瞪目。呼氣時,屈體下彎,腳跟稍微離地;吸氣時,上身立起,腳跟著地;如此反復21次。收功:直立,兩臂左右側舉,屈伸7次。訣曰:膝直膀伸,推手自地;瞪目昂頭,凝神一志;起而頓足,二十一次;左右伸肱,以七爲志;更作坐功,盤膝垂眥;口注於心,息調於鼻;定靜乃起,厥功維備。 總考訣曰:總考其法,圖成十二。誰實貽諸,五代之季。達摩西來,傳少林寺。有宋嶽候,更爲鑒識。卻病延年,功無與類。 健康指導易筋經氣感強,收效快,尤其是內外兼修,身心同養,性命雙修,具有禦邪療疾,延年益壽,開發潛能的功效。從中醫研究的角度看,易筋經以中醫經絡走向和氣血運行來指導氣息的升降,在身體曲折旋轉和手足推挽開合過程中,人體氣血流通,關竅通利,從而達到祛病強身的目的。而按現代醫學觀點來看,修習易筋經,會使人體血液迴圈加強,從而改善人體的內臟功能,推遲衰老。
京黑爲隋代著名養生家。 此法載于《神仙服氣金櫃妙錄》中。 此爲一種睡法。 正身平臥床上,頭自然正直放平,不用枕頭。 兩手握固成拳,分放身旁,兩足之間相去15厘米。 微閉雙目,澄心定意,調息令勻,以鼻微微吐納,一呼一吸,共三百六十息。 如解衣去裳,渾身舒暢,骨節百骸皆解,和天地融爲一體。 感覺氣如流雲,暢行體中,佈滿全身,濡潤形體,澆灌皮膚; 五臟六腑皆悉充滿,則舊疾皆散,身體康壯。 修煉此法,關鍵在於調身和氣。 初行之時,先安穩其身,而後和緩其氣。 不要急於求成,執意追求,即「無與意爭」。 順其自然,氣和則形安,形安則鼻息調和; 鼻息調和則清氣來至,清氣來至則覺形熱; 覺形熱則汗出,汁出匆起動則神安,神安則自見功效矣
本功是器械功,又稱“小棍功”。備木棍一根,長約25~30釐米,直徑以自己拇指尖和中指指尖相對,恰好滿握爲最好。棍的兩端須圓滑,以利於掌心摩擦。 蹲腿坐腰功:起式時松靜站立,三噓吸、三開合,男右手持棍,女左手持棍。三噓吸時,男左手(女右手)放在丹田上,右手(女左手)持棍,大拇指和中指相接處放在左手(女右手)的外勞宮穴上。三噓吸的其他做法和不持棍者相同。做完起式,將所持棍的一端,放在左手(女右)掌心勞宮穴處,另一端放在右手(女左)勞宮穴處。右手轉動,左手擎頂住,左手轉動,右擎頂,使木棍旋轉起來。旋轉木棍需用手心轉動,不要用手指幫助轉動。轉動時,雙手應在同一水平上,不要一高一低。雙腿下蹲時,可根據個人身體條件,不可過於強求,體弱者或下肢有病者微蹲即可。身體條件較好者可以蹲到大腿,但要注意下蹲爲騎馬蹲襠式。膝蓋在前,兩腳平行,萬不可撅臀。意念放在尾閭尖端,保持頭懸,如此則首尾一條,脊椎直立,而腰部由兩端伸開——頭部上懸,尾閭下垂,骨節必須鬆弛。此節做完後做三噓吸,三開合,接下一節。前俯彎腰功此節彎腰時,小棍要不停地轉動,注意腿膝部略屈,不要繃直,脊骨一節一節鬆開。頭部下垂時,要保持頭頸、脊骨爲一直線,頭頸不可低垂,低垂則氣湧彎腰深度以個人條件爲准,不要勉強,彎腰深的手可觸地,淺的過膝即可。彎腰時頭不可過垂,過垂則頭目眩暈。彎腰起立時,要讓脊骨一節一節鬆開復原。做三噓吸,三開合,接下一節。 後仰松腰功雙手在丹田前轉棍,出左腳,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將棍立在膻中與印堂之間。腰向右轉,雙手繼續轉棍,至右耳前方。松腰,微後仰,左手小棍過頂,在後腦風府穴處平轉。左手轉至下方,右手轉至上方,小棍移向左耳前方。雙手揉棍轉向前身。繼續做4次。三開合後出右腳,將棍立起,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向左方轉,做法同前,方向相反,再做4次。三開合三噓吸後接做下節。 環臂轉腰功持棍(男右,女左)做松靜站立式。此功以女子功法爲例。出右腳,右手由小腹左側,沿左側上升,過左側期門穴,至肩,過肩井,百會,從右方自然下落。右手到百會時,左手持棍隨腰轉動,擺到小腹右側,隨即過期門上升,至頭頂過百會,從左側自然下落。如過百會穴時,有頭暈等不適感,可改過囪門、前頭頂部都可。右手到左時,頭和腰向左轉動,左手到右時,頭和腰向右轉動。<出右腳轉腰,做4次,接著邁步上左腳,做法相同,方向相反,再做4次。做三開合、三噓吸、松靜站立收功。
紅砂手功法能使雙手力大無窮,有強筋健骨、流暢氣血、提高內臟的功能,卻病延年的功效。相傳紅砂手武術家運內氣貫於手掌後,擊掌時沒有什麽感覺,幾天後,傷處就出現朱紅色的手掌印,故有此名。直立,兩腳分開等肩寬,含胸收腹,全身放鬆,舌抵上齶,思想集中,鼻吸鼻呼。兩臂下垂,掌心向下,手指朝前方。吸氣,吸時要緩慢,進入丹田,同時,兩臂上收。呼氣時,腳趾抓地,提肛,少腹外挺,意想氣從丹田貫徹雙手掌,兩手掌慢慢下按復原。如此做四十九次。兩臂朝前平行伸直,掌與肩平齊,手心向上,呼吸要求同前。吸氣時,兩臂收縮,意想貫氣到手掌慢慢向前推回原處。如此做四十九次。兩臂向上直舉,手掌托天,呼吸要求同前。吸氣時,兩臂收縮,意想貫氣到手掌後,手掌慢慢上推回原處。如此做四十九次兩臂左右平行伸出,成一字形,手心朝外,手指向上,呼吸要求同前。吸氣時,兩臂收縮,意想貫氣到手掌後,手掌慢慢向外、左右推回原處。如此做四十九次兩臂下垂,掌心向下,手指朝前。吸氣時,以腰爲軸,先向左轉,腳不動;左轉時,雙手向裏交叉貼身向上畫圓弧;當上身完全朝左時,雙手向上畫弧,交叉在頭頂,然後左右分開,掌心向外,同時吸氣變呼氣。呼手時,腳趾抓地,提肛,少腹外挺,意想氣從丹田貫到手掌後,手掌向外按,慢慢下落,身體逐漸轉回原來姿勢。然後,再向右轉,動作呼吸同左轉。如此做四十九次。 注意事項: 本功法運動量較大,要求練功者體質較好,最好沒有疾病。練功時間,最好安排在早晨,於公園、林間等空氣新鮮處,面向東方,吐出濁氣,吸入清氣。練功期間,要注間營養,保證睡眠時間,節制性欲。練功時手要圓活,用內勁,不要僵硬做作。這樣持之以恒,定會功到事成。
五禽戲是我國早期影響較大、流傳較廣的一種導引養生術。據陶弘景的《養性延命錄》載:譙國的華佗擅長養生,他的弟子中有廣陵人吳普,彭城人樊阿,他們均向華佗學養生術。華倫對吳普說: 人的身體需要活動,只是活動不宜太劇烈。人的身體經常搖動,積滯之氣就會消除,於是血脈流暢,百病不生。這就好比開頭的戶樞不會變朽一樣。古時的仙人和漢時的道士君情,創制了一種導引之術,像熊一樣活動,像鳿一樣顧盼,活動腰和軀體,伸展各個關節,以求長生不老。我發明有一種方法。名叫五禽戲。這五禽分別是虎、鹿、熊、猿、鳥。既可以除去疾病,也可以便手足快捷,只要常常導引就可以了。每當身體感到不舒服時,就可以摹仿其中一禽的動作,等到身體稍稍出汗時就停下來,這樣就可以使身體輕便,增進食欲。 吳普按照華佗所說去實行,活到九十多歲時,仍然耳聰目明,牙齒堅固完好,吃的飯量與青少年一樣。 虎戲,就是四肢著地,向前跳三下,向後跳兩下,伸長腰腿,臉朝天時停下。這樣做七遍就行。鹿戲,也是用四肢著地,扭頭向後看,左邊三下,右邊兩下,伸出左右腳,向左三下,向右兩下。熊戲,面朝上仰臥,用兩手抱膝蓋,抬頭,左腳擊地七下,右腳擊地七下,然後蹲起來,分別用左右手按地。猿戲,就是向上攀登,然後懸挂在那兒,伸縮身體,上下各七下,再以腳向上勾住物體,倒懸,左右各伸縮七下,再倒立用手按頭七下。鳥戲,就是把手立起弗翹起一條腿,伸展雙臂,揚起眉毛,用力十四下,坐下,伸出腳,用手握腳趾各七下,伸縮雙臂各七下。 五禽戲的動作要領,一是全身放鬆,情緒輕鬆樂觀;二是呼吸要調勻,用腹式呼吸,舌抵上齶,吸氣用鼻,呼氣用口;三是要專注意守,保證意、氣相隨;四是動作要形象,如虎之威猛、熊之沈穩、鹿之溫馴、猿之輕靈,鶴之輕翔舒展,皆當刻意模仿。 上述五禽戲在鍛煉時,要根據自己身體狀況去做,以出汗爲標準。長期鍛煉,可以促進消化食物,增加力氣,消除百病,並一定能長壽延年。 五禽戲:羨門虎勢戲: 閉氣,低頭,拈拳,戰如虎發威勢。兩手如提千觔鐵,輕起來;莫放氣,平身,吞氣入腹,使神氣上而複下。覺得腹內如雷鳴,或五、七次。如此行之,一身氣脈調,精神爽,百病除。預備姿式: 腳跟靠攏成立正姿式,兩臂自然下垂,兩眼平視前方,舌尖輕抵上齶,全身放鬆,意守命門。左式: 兩腿屈膝半蹲,重心移至右腿,左腳虛步,腳尖點地,靠在右腳踝關節旁,同時兩手握拳提至腰兩側,拳心向上,眼看左前方。緩緩吸氣,兩拳沿胸上舉,拳心向裏。舉至口前面時,呼氣,拳外翻變掌向前推出,高於胸前,掌心向前。同時,左腳向左前方斜跨一步,右腳隨之跟進半步,兩腳跟前後相對,相距約一尺左右,身體重心坐於右腿,左腳尖點地,眼看左手食指尖。右式: 動作與左式相反,唯左右方向相反注意: 練虎戲時,手足動作與呼吸要協調一致。兩手翻掌向外按出時,兩腳同時向前進步,此時宜稍用力,速度稍快,以顯示虎撲是的敏捷、勇猛。動作左右交替。庚桑熊勢戲: 閉氣,拈拳,如熊身側起,左右擺腳,安前投立定,使氣兩脅傍,骨節皆響。能安腰力,能除腹脹。或三五次止。亦能舒筋骨而安神養血也。預備姿式: 兩腳平行,自然站立與肩同寬,兩臂自然下垂,全身放鬆,呼吸調勻,意守中宮(臍內)。左式:隨呼氣,左腳向前方緩緩邁出半步,身體以腰爲軸略左轉,左臂向後外方舒展,臂肘微屈。同時,屈右膝,隨上體的轉動,左臂向前下方晃動,手臂亦隨之下垂,身體重心在右腿上。隨吸氣,身體稍稍右轉,重心逐步由右腿移至左腿,右腳收于左腳內側。右式 動作與左式相同,唯左右相反 士成倚鹿勢戲: 閉氣,低頭,拈拳,如鹿轉顧尾閭,平身縮腎[肩]立,腳尖跳跌,腳跟連天柱動,身皆振動,或二三次,可不時作一次,更妙也。預備姿式:兩腳直立與肩同寬,兩臂下垂,全身放鬆,呼吸調勻,意守尾閭(即尾骶部)。左式: 右腿屈膝,身體後坐,左腿前伸,左膝稍彎,左腳尖點地呈虛步;左手前伸,左肘微屈,右手置於左肘內側,兩手掌心相對。逆時針方向旋轉腰、胯、尾閭,同時兩臂在身前做逆時針方向旋轉,手臂繞大環,尾閭繞小環,即“鹿運尾閭”之意。久而久之,過渡到腰胯、尾閭部的旋轉帶動兩臂的旋轉。右式 動作與左式同,唯左右方向相反。 費長房猿勢戲: 閉氣,如猿手抱樹一枝,一隻手如拈果,一隻腳虛空握起,一只腳跟轉身;更換神氣連吞入腹,覺汗出方已。預備姿式: 腳跟靠攏成立正姿式,兩臂自然下垂,兩眼平視前方,全身放鬆,口微閉,舌抵上齶,調勻呼吸,意守中宮。左式: 兩腿慢慢向下彎曲,身體重心放在右腿,左腳向前輕靈邁出,同時左手沿胸前上舉至口相平的高度,做向前取物樣動作,當手舉至與口平齊高度時,由掌變爪手,手腕亦隨之自然下垂,重心移至左腳右腳向前輕靈邁出,身體重心逐漸移至右腳,左腳跟擡起,腳尖虛點地。同時,右手沿胸前上舉至與口相平的高度,做向前取物樣動作,當手舉至與口平齊高度時,由掌變爪手,手腕亦隨之自然下垂。同時,左手亦收回至肋下。 身體後坐,重心由右腿逐漸移至左腿,左腳稍往後退,踏實,右腳隨之後退,腳尖點地。同時,左手沿胸前上舉,向前如取物樣探出,在舉至與口平齊時,掌變爪手,手腕亦隨之自然下垂,右手同時收回至右肋下。右式 動作分別與前面相同,唯方向相反。 亢倉子鳥勢戲: 閉氣,如鳥飛欲起,尾閭氣朝頂,雙手躬前,頭腰仰起,迎舞頂。預備姿式: 兩腳平行站立,兩手自然下垂,目視前方,意守氣海。左式:左腳向前邁出一步,右腳隨之跟進半步,右腳尖虛點地。同時兩臂慢慢從身前擡起,掌心向上,與肩平齊時左右側方舉起,舉臂時深呼吸。右腳向前半步與左腳相並,兩臂自左右兩側下落,屈膝下蹲,兩臂在膝下相抱。 右 動作與左式相同,唯方向相反。 女子五禽戲: 清代的席裕康在《內外功圖說輯要》中還專門爲我們介紹了一種女子五禽戲的功法。所謂"五禽",一日虎,二日熊,三日鹿,四日猿,五日鳥。仿此五者動物而行,大都能郤病祛病,兼利手足。學者先須靜坐,專意調息,呼吸綿綿,若恍若惚,令氣調熟而積,氣積運行,周流百脈,方得氣盈。再用此五禽舞法,動以強身祛病,動靜配合,以符生育消長之理。煉功之中,閉氣時不要使氣太過,微微輕放,令身體稍許出汗即可,不宜大汗溢出。虎形法:如虎形,須閉氣。微微低頭,兩手握固成拳,靜心調息,氣入略爲停閉,兩手用力如提千斤鐵重,伸腰平身,再微微放氣;複平身吸氣入腹,以意引氣,自上而下,感覺腹內如雷鳴一樣。如上鍛煉,共三十五次。一身則氣脈調和,精神爽快,可除百病。熊形法:以身下立,靜心定意,調息綿綿,略爲閉氣,兩手握固成拳,如熊身側起,左右擺腳,要前後立定,使氣運行體內,感覺兩肋骨節皆響,如上鍛煉,共十五次。此法能活動腰力,除膨脹,亦能舒筋骨,而安神養血。鹿形法:以身正立,靜心定意,調息綿綿,略爲閉氣,低頭,兩手握固成拳,如鹿轉頭顧尾;复平身縮背,腳尖著地,意引內氣上通頭部,下達腳根,感覺全身振動。如此鍛煉,共六次。每天鍛煉一次即可,如每天早上起床時做一次更妙。猿形法:以身正立,靜心定意,調息綿綿,略爲閉氣,一手成掌如抱樹,一手握掌如捏果,一腳虛擡,回頭轉身,凝聚神氣,吞咽入腹部,感覺身體微汗滲出,即可。如此鍛煉,共六次。鳥形法:以身立定,靜心定意,雙手高舉,懸置頭頂,彎腰躬身向,頭要仰起,調息運氣,意引內氣下達腹部,入尾閭,略爲閉氣凝聚,再沿督脈上行,入於頭頂,複用鼻緩緩放氣。如此共行六次。此乃五氣朝元,使六府調和,元氣無損,從此百病不生。
氣功養生操: 功法以動爲主,動中有靜,快慢相宜,行功時講究意念配合引導,形、神合一。以呼吸應於動作,達到外強肢體、內和臟腑、通暢經絡的作用。從百使人體內外的各個部分得到全面均衡的鍛煉。預備式:松靜站立,雙腳自然靠攏,兩眼平視,心境順和,呼吸細勻流暢。重心右移,左腳擡起向左側輕輕橫邁一步,再將重心平穩過渡到兩腳之間。雙腳平行,與肩同寬,腳尖朝前,雙手自然下垂體側,手心向內,十指自然彎曲,輕貼於大腿兩側,圓襠、松胯,雙膝微屈,沈肩松肘、頭正身直,百會上領,下頜內收,閉口合齒,舌自然平伸,目光平視,神意內斂,自然呼吸,靜立片刻。要領:預備式爲全套功法之始,不可忽視,屈膝程度勿太大,身形端正,脊柱松直,各關節直中有曲;心靜爲其主旨。原理:無極生太極,無極態即爲全身內外的均勻平衡態。通過預備式的調整,使身心進入意氣平和境地。各部分松靜舒暢的調形,使身體達以合理的形態佈局,建立起以後動靜運動的基礎規範。意、氣、形的協調,確定內練的基本模式。 第一式.陰平陽和兩臂緩緩由體側擡起,臂手相隨,腕部松平,掌心向下,指尖微垂,大拇指微張,虎口呈圓形,其餘手指自然分開,掌心內含,擡手過程中松肩松肘,同時以鼻細細吸氣。兩臂持續上擡,擡至與肩同高呈水平狀,保持沈肩狀態。以大拇指牽領,兩臂外旋,翻轉掌心向上,雙手間如托兩球,同時以鼻緩緩呼氣,旋臂過程中手指微微外張,雙臂保持自然微屈,勿聳肩。兩側向上捧合,掌心相對,手指向上,雙手間如抱球,目視前上方,舉臂時細細吸氣,意念以掌心承接天宇之氣。雙掌捧合至頭頂上方時,兩臂成圓形,以兩掌心勞宮穴罩對百會穴,略停片刻,緩緩呼氣,意想將天宇之氣灌入百會。輕輕吸氣,兩掌經面前沿身體中線下按,掌心向下,掌指朝內相對,如按球在水中,將氣領入下丹田。按掌同時緩緩呼氣。兩掌下按至小腹前時,兩臂外旋,翻軒掌心向內,變掌指朝下,兩臂自然回收體側,手行過程中,意念隨之遊走。按上面過程反復做3遍。兩臂向體前擡起,掌心向下,上擡過程中兩臂保持平行,略寬於肩,起臂同時緩緩吸氣,體會雙掌與大地之間的氣感。臂擡與肩平,兩臂呈自然弧形,腕部松平,目視前方。兩掌緩緩下按至臍部,如將球按入水中,身體隨之慢慢下蹲,同時緩緩呼氣,保持上體正直。掌按至胯旁時,身體停止下蹲,此時掌指依然朝前,圓襠、松胯。身體向上直起,帶動兩臂上擡,如前起按3遍,收手站立如預備式。要領: 起掌時勿聳肩; 向下落掌與呼吸相協調。原理:此式中含三個樁法,以動入靜,以靜生動。掌心向下爲陰掌,采大地之氣;掌心向上爲陽掌,接天宇之氣。以氣貫百會,並且由上而下捋順內息。掌對大地上下合運,起到陰升陽降,陰陽既濟的作用。 第二式.懷抱日月兩掌心斜向內,由體前緩緩上擡,雙臂呈圓形如抱球,注意勿聳肩翻肘,雙臂上擡時輕輕吸氣。手臂擡至胸齊呈水平狀,兩虎口相對,雙臂呈弧形,目光內涵。保持此狀態靜立片刻,自然呼吸。兩臂緩緩外開,儘量向外。向後自然擴展,隨開臂而開胸、開肩,同時緩緩吸氣。雙臂仍保持水平,雙肘呈自然彎曲狀,目光平視。兩臂開至最大限度後,慢慢向前、向內合收,至抱球狀,隨合臂緩緩呼氣,合臂過程中目光在兩臂間平視,體察兩臂間的氣感。雙臂如此開合3次,然後由體前自然下落,回歸體側。要領:開臂時不可過於挺胸,下頜勿上揚。肘、腕部始終保持松暢。原理:本式有開胸理氣之效,臂與掌的開合十分容易體驗氣感。手指的不斷舒張,擺動調節了手三陰三陽經,帶動全身。練習久之,可覺全身內臟發熱。 第三式.旋轉乾坤雙手由體後自然上提,掌心向內輕扶於兩腎處,自然呼吸,意守兩腎。身體保持正直,沿順時針方向緩緩圓轉頭部9圈,目光垂收。再沿逆時針方向圓轉9圈。圓轉頭部時注意保持頸部以下的部位不做大的晃動。轉頭過程中自然呼吸。以兩腳心聯線中點爲圓心,以掌推腰,沿順時針方向圓轉旋動9圈,再沿逆時針方向圓轉旋動9圈。旋動時上體隨腰胯的轉動自然俯仰,雙腳保持不動。圓轉腰胯過程中自然呼吸。以脊住爲中軸,以頭引領身體向左後方緩緩轉動至最大限度,停頓片刻,再緩緩回轉,至正前方時仍旋轉不停,向右後方繼續轉身至最大限度,停頓片刻,再回轉。如此反復3遍。轉動身體時目光隨之向左右後方遠視,注意頭頸,身體保持正直,不彎腰,雙腳不要移動。向後擰轉時吸氣,復原還中時呼氣。左右均同。身體還中,目光平視,意守兩腎。雙手扶腎部,上下揉摩21次,意注雙掌。摩完後雙手自然由體後下落,回歸體側。要領:以掌摩腎時效果應深達內裏,而非摩擦皮膚表面。頭、腰的轉動應均勻、圓潤,不可用僵力、硬力。原理:轉頭放鬆諸陽之首府,轉腰牽動中軸及中心律樞紐。此式涉及身體的各個關節,使機體得到全面的運動。 第四式.推窗望月雙手自體前沿中線慢慢捧起,掌心向上,十指相對,虎口張圓,掌心內含。擡手同時緩緩吸氣。手擡至胸部時,手臂內旋,翻轉掌心向下,目光垂收。雙掌輕柔下按,落至腹前,隨落掌緩緩呼氣。再翻掌向上,緩緩捧起。如前反復3次。捧掌至胸前,慢慢吸氣,隨捧掌重心自然移至右腿。左腳向左前方邁出,腳跟先著地,同時手臂內旋,翻轉掌心向外,重心逐漸前移左腳,踏實全腳掌,隨重心前移雙手緩緩向外推出,掌心朝前,掌指向上,輕輕呼氣。重心逐漸後坐移至右腿,同時將左腳尖擡起,兩掌隨之向內緩緩收回胸前,隨收掌輕輕吸氣。再將重心前移,並向外推掌如前,反復3遍。第3遍後移重心時,將左腳收回,順勢將重心移至左腿,右腳向右前方邁出,同時翻轉掌心向外推出。與左勢對稱練習,共推收3遍。右腳回落,雙手收回胸前,掌心向內,再翻轉向下由胸前沿身體中線自然下落至身體兩側。要領:向左右前方推掌時,注意以膝帶動身體前移。兩臂自然呈弧形,沈肩墜肘、邁腳、翻掌、移重心、推掌幾個動作同時進行,保持高度協調。推掌時注意體察雙掌的氣感。原理:雙掌在胸腹之間引氣運行,使心腎相交,水火相和。左右的收推起到采氣補身,滋養百骸的作用。 第五式.摩運五行兩手緩緩擡起,掌心向內,雙掌內外勞宮穴相對疊按於腹部。男右手在內,左手在外;女左手在內,右手在外,自然呼吸,意在兩掌。沿順時針方向圓轉揉摩腹部,共9圈。再沿逆時針方向圓轉揉摩腹部,共9圈。雙手慢慢打開,由小腹兩側經兩肋,由外向內圓轉揉摩而上,至胸前。兩掌指尖相對疊合於胸口,由身體中線推摩至小腹。同時緩緩呼氣,雙手輕貼小腹,意守片刻,如此反復12次。雙手緩緩擡起,兩掌輕貼於胸後玉枕穴,沿順、逆時針方向向各圓轉揉摩36次。雙手經體前自然下落,至小 腹前翻轉掌心向前、向外、雙臂呈弧形由身體兩側向上捧起,同時輕輕吸氣。兩掌于頭頂上方相合,掌心皆向下,上下相疊,右手在下,左手在上,輕按於百會穴。分別沿順、逆時針方向各圓轉揉按21圈。揉後雙手自然放下收回體側。要領:揉摩時用意於力相隨合。揉摩會避免重壓。揉腹及兩肋速度應均勻一致。原理:內氣運行到一定程度後的帶氣自我摩按,有效地起到活血化淤,啓動氣機的特殊效果。 第六式.行雲流水兩掌指尖相對自體前捧起,同時吸氣,至腹部時靜立片刻,調勻呼吸。雙手繼續上捧,至胸前翻轉掌心向上,並緩緩上托,同時輕輕呼氣。托至頭頂上方,靜立片刻。松肩、圓臂,自然呼吸。兩手掌心向外,由體側緩緩圓形劃落,同時細細吸氣至腹前兩臂外旋翻轉掌心向上,雙手再由體前捧起,同時吸氣。至肩部時,兩臂內旋,翻轉掌心向外,指尖向上,雙掌緩緩向身體兩則水平推出,目視前方,輕輕呼氣。推至最大限度,靜立片刻,調勻呼吸。雙手掌心向下自然回落,再捧至腹前,如此上托、側推反復3遍。要領:兩掌上托時,十指相對,距離不要過大。至頭頂後盡力上托。雙掌側推時,肘部保持自然彎曲。原理:托天有理三焦之效,側推舒展經絡,鼓蕩全身,使人與天地自然相應。 第七式.太極運球兩手由體前自然擡起,十指微張,虎口呈圓形相對,抱球於腹前。重心移至右腿,同時左手向左下方、右手向左上方弧形劃動,兩掌心保持相對,似揉運一球,同時身體以脊柱爲中軸向左轉動。轉至面向左方時,呈左手掌心朝上,右手掌心朝下。重心逐漸轉向左腿,身體以脊柱爲中軸向右轉動,同時左手保持掌心向內,由左下方經身體中部,向右上方弧形劃動;右手保持掌心向外,由左上方經身體中部,向右下方弧形劃動。轉至面朝右方時,呈左手掌心向下,右手掌心向上。再將身體向左對稱回轉,如此反復3遍。運轉過程中自然呼吸。兩手回收體前,內外相疊,輕貼腹部。男左手在內,女右手在內。意在掌中,靜立片刻。要領:左右運轉時掌心始終相對,弧形劃動要連貫圓活。脊柱保持正直放鬆,勿突出臀部。身體重心不斷轉換於兩腿之間時,雙腳不要移動。揉球過程中腰、胯、肩、肘、腕、膝等關節協調運動,目視掌中球。原理:運球即運氣,以所練之氣自養內外,該式爲內氣頤養使用法。 第八式.天長地久雙手從體後自然提起,掌心向後。再自腋下由後向前掏出,提至肩部。翻轉掌心向上,由腦後緩緩向上推出。推至頭頂上方時,兩臂自然外旋,掌心隨之翻轉向內,由面前緩緩下落。雙手至胸部時,掌指由內轉而向下,虎口張圓,大拇指相對。兩掌先後沿胸部兩側,腹部兩側,大腿、小腿內側緩緩推落。再分別經腳內側、腳尖、腳外側、腳根、腿後側摩轉至後腰。再翻轉掌心向外,繼續上提至腋下。由後向前掏出,如前重復練習,共3遍。雙手落於體前,掌心向內,大拇指與其餘手指分別貼壓,自然疊合于小腹丹田處,男左手在內,女右手在內,意守丹田,靜立片刻。收手還原如成起勢。全式自然呼吸,意隨掌行,遊走全身。要領:轉掌變換手指方向過程中,掌行勿停。雙手由腳根向腰部上提時,手指始終朝下。手掌推下、提上過程中,隨兩掌的推行,腰部柔和下彎和伸直。手掌推行的速度要均勻、連貫。原理:此式爲人體大周天運行,將手足經絡相連,使陰陽彙交,上下互補,形成自我完善的良性迴圈。 收式自然松靜站立。兩手掌心相對,反復輕快搓摩至熱。以兩手掌輕覆雙眼片刻,並揉摩整個面部。兩手十指用力推梳頭頂及腦後。手臂擡起,兩手懸于頭頂上方,以十指尖爲著力點,輕扣頭頂數十次)。以兩手掌均勻、全面地拍打全身。全套動作以中等速度,練習完成約18分鐘。要領:揉搓及拍打時意念平和。拍擊身體時應輕透,但力度不可太重。原理:搓手激發經絡活性,溫補全身。對頭面部進行細緻的搓、摩、扣擊,可促進頭部的血液迴圈,放鬆大腦,精爽神意。拍打全身,使氣血順達,通體舒泰。 創編者:國家体委武術運動管理中心氣功部
彭祖導引法 彭祖是殷大夫。經歷夏至商,達到年壽七百,經常吃桂得道。導引法講,導引去除百病,延年益壽的重要手段。總共十節,五十息。五通,二百五十息。要想做它,常常在夜半到雞鳴平旦練習。禁絕吃飽,沫浴。 一.都解衣被,躺下,伸腰,閉上眼晴片刻,五息,停止。引腎氣,去消渴,利陰陽。二.挽著兩足指,五息,停止。引腹中氣,去除疝瘕,利九竅。三.仰兩足指,五息,停止。引腹脊痹,偏枯,令人耳聰。四.兩足相向,五息,停止。引心肺,去欬逆上氣。五.鍾內相向,五息,停止。除去五絡之氣,利腸胃去邪氣。六.掩蓋左脛,彎曲右膝向內壓,五息,停止。引肺氣,去風虛,使人眼睛明亮。七.張開腳兩足相指,五息,停止。使人不轉筋。八.仰臥,兩手 膝,放在心上,五息,停止。愈腰痛。九.外轉兩足,十通,停止。治療各種疲勞。十.解開頭髮面朝東,坐握固,不息一通;抬起手左右導引,用手掩蓋兩耳,用指掐兩脈,五通。使人眼睛明亮,頭髮烏黑不白,治療頭風。
強身健體功是武當養生氣功的第一步功法,也是武當氣功的入門功法。功法簡單方便,一學就會,一練就見效,有病治病,無病強身。可以一個人練,也可以和別人一起練,不論什麽時間,不論什麽地方都可以練,有充裕的時間可以全套練、多練,時間緊促可以揀一部分練,或者單練一節。只要能在安靜的環境中、和穆的氣氛中,把身、心、息結合起來,認真鍛煉,就能把氣功練好,增進身體的健康。健康的身體是美好生活的基礎,有了健康的身體才能有聰明的智慧和很好的工作能力,強身健體功是增進健康的好功法。預備功一.靜立凝神:靜立,就是自然站立,要求頭正身直,兩手自然下垂,兩腳自然分開(平立或小八字),口輕閉,舌放平,兩目平視,凝神注視前方一個目標,排除雜念,集中思想,一心想到"我現在開始練功了"。二.調息松體:自然呼吸,按自己原來的習慣呼吸,胸呼吸、腹呼吸、順呼吸、逆呼吸等任何一種都行;全身放鬆,意念隨著呼吸,使呼吸達到緩慢、深長、細勻,心情要平靜。靜立3--5分鐘。三、搓手檫面:兩手相搓36次,然後檫面抹眼9次。強身健體功正功一.蛟龍入海:姿勢:立勢,松腰,松垮,松膝,手下垂,雙目前視。動作:兩手向前平起,手心相對,意在拇食二手指,吸氣。手與肩平起,沈肘,兩掌收到肩前,轉腕,手指向下,沿胸前下插,意在指尖,呼氣。同時曲膝下沈,手到膝前時,起立還原。共做32次。作用:調息行氣,活絡舒經。對頭昏、胸悶、消化不良、腸胃功能不調、體倦乏力等慢性病,都有調理、改善之功效。如單練此功,可以多做,不計次數。二.紫燕高飛:姿勢:立勢,兩手左右平起,指尖向下,腕放鬆勿用力,高與肩平。動作:兩手向肩部內收,輕輕吸氣,手腕輕柔略高於肩,手指向上。手心向外呈弧形外推,同時屈膝下沈,手臂伸平後,起立還原,共做32次。作用:舒展肺氣,調整肝膽功能,有熊經鳥伸之義,對肩、肘、腕、指都有活絡的作用。三.抱虎推山:姿勢:立勢,手下垂,目前視。動作:上身略前傾,雙手在小腹前相合,如抱一隻小老虎,吸氣上提,至胸前,轉腕,向前平推,呼氣。同時屈膝下沈,兩臂伸平時,放下還原。做32次。作用:有疏導任督,調理心腎,壯陽滋陰之效。四.龍虎相交:姿勢;立勢,手臂抱圓,掌心相對,高與胸齊。動作:前臂爲軸,兩手向左右拉開,吸氣,手腕放鬆,掌距略寬於胸。然後兩手相合,呼氣。同時屈膝下沈,掌心靠近時,起立還原。共做32次。作用:懷抱太極,和合陰陽,金木相交,清肅肺火,有寬胸理氣,健脾運化之功能。五.大鵬展翅:姿勢:左式:左腳向前,成左弓步,右手向前平伸,手心向上;左手後伸,手心向下;兩手前後平衡,如鵬鳥高飛之勢,右式相同,方向相反。動作:兩目始終注視右手。右手向上擡起,吸氣。右手繼續向上旋舉,左手相對下落活動,右手過頭頂時,身體隨手向後轉腰,手心向後,呼氣。繼續劃弧前推,左手相對向後劃圓,兩手前後伸平,身體轉正。如上,共做16次。換右式,亦共做16次。作用:加強頸、肩、臂、腕、腰、胯、腿等關節活動,以氣帶功,對肩周炎、頸臂手指酸麻、腰腿疼痛、活動不利等,都有良好的治療作用。六.氣貫長虹:姿勢:立勢,兩手自然下垂,目前視。動作:屈膝下蹲,兩手在膝前捧氣,向上伸舉,同時足跟上提,吸氣。至頭頂時,兩手分開,手心向外,由兩側向下,足跟同時下落,手心輕擊大腿外側,共做32次。作用:展臂伸腿,深吸長呼,引水上天河,劃弧如長虹,擊腿震踵,清腦怡神,舒展肢體,流暢氣血,全身舒泰,可治百病,並有減肥作用。
導引經》講:清晨還沒有起床,啄齒二七。閉上眼睛握固,漱滿唾,三咽氣,氣閉而不息,自極。極就慢慢地出氣,滿三停止。就起來,象狼一樣踞象鴟一樣四顧,左右搖曳,不息自極,重復三次。就起來下床,握固不息,頓鍾三還,上一手,下一手,也不息自極三次。又叉手在項上,左右自了戾,不息再三次。又伸開兩足,還要叉手前卻,自極複三。都應當早夜做它。能夠數最好。平時用兩掌相互磨擦使發熱,熨眼睛三遍。接著又用指按眼睛四眥,使人眼睛明亮。依照經講,拘魂門,制魄戶,名叫握固,與瑰魄安門戶。這種固精明目,留年還魄的方法,如果能夠終日握之,邪氣百毒不能夠侵入。(握固法,彎曲大拇指於四小指下把著它,養成習慣不停止。即使睡眠中也不再張開。)一種說法講,使人不遭受魔怪鬼魅。 內解講,一叫精,二叫唾,三叫淚,四叫涕,五叫汗,六叫溺,都是損傷人的原因。只不過是損害有輕重罷了,人能夠整天不流涕吐唾,即使有,漱滿咽之。象口含棗核咽之,使人愛氣生津液,這是關鍵。(講取津液,不是咽核。) 經常每天啄齒三十六通,能夠達到三百更好。使人牙齒堅固不痛。然後用舌漱滿口中津液咽之,三遍停止。接著摩指少陽使之發熱來熨眼睛,滿二七爲止,使人眼晴明亮。每天剛起來,用兩手掩著兩耳,極上下熱,按之二七爲止,使人耳朵不聾。接著又啄牙齒,漱玉泉三咽,縮鼻閉氣,右手從頭上引左耳二七,再用左手從頭上引右耳二七爲止,使人延年不聾。接著又引兩鬢頭髮舉起其中約七分之一,則總取發,兩手向上,極勢擡上七分之一,使人血氣通,頭不白。又有一法,摩手使之發熱來摩面,從上到下,去除邪氣,使人面上有光彩。還有一法,摩手使之發熱後摩身體,從上到下,名叫干浴,使人戰勝風寒、時氣熱、頭痛,各種毛病都除去。晚上要臥時,經常用兩手揩摩身體,名叫干浴,避風邪。 峻坐,用左手托著頭,仰右手向上盡勢托起,用身和手振動三次,右手托頭振動也三次,除去人的睡悶。平時太陽沒有出來之前,面朝南峻坐,兩手托肘,盡力作勢振動三次,使人面有光澤産生。早上起來沒有梳洗之前,峻坐,用左手握右手,在左肘上前卻,盡力作勢按左肘三次。又用右手握左手,在右肘上前卻,按右肘也三次。接著又兩手向前盡力作勢推三次。又叉兩手朝向胸前,用兩肘向前盡力作勢三次。直引左臂,捲曲右臂,象挽一斛五斗弓的架勢,盡全力做。右手挽弓架勢也一樣。接著用右手托地,左手仰著托天盡力作勢。右手也一樣。接著卷兩手向前築,各三七。再卷左手,盡力作勢向背上握指三,右手也同樣,治療背膊臂肘勞氣。多做幾次,更好。平時便轉完畢,用一根長柱杖策著腋下,垂左腳在床前,慢慢峻起,盡力作勢掣左腳五七回,右腳也一樣,治療腳氣疼悶、腰腎冷氣冷痹和膝冷一齊發作。日夜三掣更好,不要過飽和忍小便。掣如果不用柱杖,只要讓所掣的腳不著地。手扶一物也可以。 早晚梳頭滿一千梳,基本上去除頭風,使人頭髮不白。梳完後,用鹽花和生麻油搓頭頂上更好。如果有神明膏搓頭髮很好,只是要梳洗時,叩齒一百六十,伴隨有津液就咽了它。完後,用水漱口。還要用鹽末揩擦牙齒,就含取微酢清漿半小口閉一會兒,熱漱,取鹽湯,吐洗兩眼睛完畢,用冷水洗面,不可以使冷水進入眼睛中。用這種方法牙齒能堅固乾淨。眼睛明亮沒有淚水,永遠沒有壞齒。平時洗面時,漱口完畢,咽一兩咽冷水,使人心清明乾淨,去除胸臆中熱。
不少人患神經衰弱症,目前尚無良藥可醫,吃藥也只能收到短暫時的效果,藥性過了,病仍復發,只能治標不治本。而治療神經衰弱最有效的方法,是能使大腦保持安靜,排除一切雜念,這也是練靜功的原則。爲求達到靜這個目的,古人曾立出許多法門,如數息、止觀、持咒、結印、誦經、參公案、看話頭、習禪定、心存丹田或眼觀鼻端等等,雖不免有些宗教意味,但其主要作用仍是在降服自己的念頭。這些法門有的以一念代替萬念,有的著重於鍛煉精神,大都不贊成絕對的無念。由於人們思想習慣由來已久,要它一下子停止思維活動,任何事物都不想,這很難辦到。 聽息法,就是聽自己的呼吸之氣。這種聽呼吸的方法是莊子書上的妙法。初下手時,只用耳根,不用意識,不是以這個念頭來代替那個念頭,更不是專心死守鼻竅或肺竅(兩乳之間的膻中穴),也不是聽鼻中有什麽聲音,而只是自己覺得一呼一吸的下落,勿讓它瞞過,就算對了。至於呼吸的快慢、粗細、深淺等,皆任其自然變化,不用意識去支配它。這樣聽息聽到後來,神氣合一,雜念全無,連呼吸也忘了。漸漸地入於睡鄉,這才是神經得靜養和神經衰弱恢復到健康過程中最有效的時候。這時就要乘這個機會熟睡一番,切不可勉強提起精神和睡意相抵抗,這對病和健康有損無益。 睡醒之後,可以從頭再做聽息法,又再安然入睡。如果是在白天睡久了,不想再睡了。則不妨起來到外面稍微活動,或到樹木多、空氣新鮮的地方站著做幾分鐘吐納深呼吸,也可做柔軟體操或打太極拳,但要適可而止,勿使身體過勞。然後回到房內或坐或臥,仍舊做聽息的工夫,也可以再入睡。即使有時聽息一時不能入睡,只要堅持聽息就對全身和神經有益處。一般說來,聽息法可以根治失眠症,毫無流弊,黃帝《內經》載曰:「衛氣常留于陽,則陽氣盛,不得入于陰,則陽氣虛,故目不瞑」。 蘇東坡主張先用數息法,後用隨息法。朱子則主張用觀鼻端白法。但數息法要用意去數,不能純然無念。觀鼻端法要開眼去觀,時間久了,兩眼難免疲勞。只有莊子聽息法,心中不需要起念,久做也不會疲勞,才真正地合於心息相依這個規則。 莊子聽息法 《莊子.人間世篇》心齋法載道:「顔回曰:敢問心齋?仲尼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於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于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意思說:當開始練功時,意念要專一,不要有雜念干擾,否則工夫很難做得好。意念歸一,就開始用聽字訣做功。這裏所說的聽,是指聽鼻中呼吸之氣。大家知道,凡是呼吸系統正常,呼吸沒障礙的人,鼻中氣息都沒有聲音,所以說無聽之以耳。雖然沒有聲音,但自己卻知道鼻中氣息一出一入,或快或慢,或粗或細,縱然是聾子也會有所感覺,所以說「聽之以心」。聽息工夫做得時間久了,心和氣已經打成一片,分不開了,氣已不能再做爲心的物件了,亦即再不能說用這個心聽那個氣了,所以說「勿聽之以心」。 這時身中的神和氣雖然團結在一起,但尚未達到混沌境界,還稍微有點感覺。繼續做下去,並不需要很長時間,自然就完全無知覺了。初練功時,要注意在「一」字訣上。等意念歸一之後,就注意「聽」字訣。此後再進一步就要用「止」字訣,就是要停止聽。這時的功夫,漸漸進入混沌的境界,身中是神氣合一,心的知覺已不起作用,所以說「心止于符」。 這種神氣合一的境界是無知覺的,外表上看起來和睡著了一樣,但內部的情況是不相同的。做功最後進入了虛的境界。這個虛是從不知不覺中自然産生的,不是用意識製造出來的。 人們日常生活條件所缺少的就是「靜」,晝夜二十四小時中,肢體雖有時休息,思想沒有片刻能夠安定,非但醒的時候腦筋運用不停,就是睡著了也要做夢,睡夢裏所感覺疲勞的程受,和醒時所感覺者無異,長年累月,精神消耗太多,神經衰弱病症遂由此而起。假使一般無病之人,每天於忙裏偷閒做兩次靜功,如能行持有恒,非但可以預防神經衰弱,並且能夠延長壽命。因此專講靜功。環境的喧寂: 凡做靜功首要選擇環境,最好是山林泉石之間,其次是郊外曠野之處,若市場里弄有聲音喧嘩吵鬧的地方,皆不相宜,人聲、車聲、機器聲、音樂聲、戲曲歌唱聲、小兒哭叫聲,要一概避免。這樣就是使耳根清淨,聽神經不受刺激。空氣的穢潔: 四圍空氣要十分新鮮清潔,無灰塵、無煤煙、無其他一切穢濁氣味,如汽油氣、廚房氣、油漆氣、蚊蟲香氣、消毒藥水氣,皆有妨礙。室內家具越簡單越好。陳列品太多,也容易發出不好的氣味。植物茂盛的地方,空氣更于人有益。這樣就是使鼻根清淨,嗅神經不受刺激。光線的明暗: 關於室內光線一事,古代修養家貴在陰陽調和,勿使偏勝,所以說太明和太暗都不合適。宗旨是療病,要使神經絕對的安靜,不受絲毫刺激,只怕太明,不嫌太暗。因此室中油漆、粉刷、窗等,皆宜用淺藍色,或淡綠色,不宜用大紅色及純白色,電燈光亦不宜太亮。室中陳列品不要有礙眼的東西,窗外望過去不要有討厭的印象。這樣就是使眼根清淨,視神經不受刺激。 身體的姿式: 靜功是以身心二者完全休息爲原則,姿式不太重要;或盤腿坐,或垂腿坐,或仰臥,或側臥,兩眼全閉或半閉(道書上叫作垂簾),兩手或交互相握,或左右分開,手掌或向上,或向下,皆可隨意安排。惟坐式,自腰以上,身體要正直,不要彎曲,但也不要使勁地硬挺著;四面要淩空,不要有倚靠。臥式:自腳至頭,要逐漸高起,不要水平,但又不宜僅用高枕放於水平線的床上,這樣辦法,只能使頭高,而全身不能順著斜起之勢逐漸地向上增高。此法宜用硬性的床,將頭部下面的兩隻床腳墊高六七寸,足部下面的兩隻床腳不墊,令這張床一頭高、一頭低,就合用了。但遇腦貧血的病人,則不用此法。無論坐式或臥式,都需要身體全部儘量的放鬆,凡是束縛身體之物皆不宜用,皮鞋要脫去,褲帶要解除,勿使身上有一部分受壓迫。這樣才能夠達到完全安靜的境界。
紫微太說:穿關透節的作用,不是屈伸導引就無以流而運之;剋寒瀉熱的作用,不吐納呵吹就無以平而出之;蕩毒實清的作用,不是鼓飲漱咽就無以湛而凝之;還精采氣的作用,不是雄雌交合就無以走而上之;結胎分形的作用,不是蚌消龜息就無以任而誕之;降魔殺屍的作用,不是密機聖化就無以消而滅之。這六者是登真的梯航,行道的軌轍。 凡是挽引吐納、行氣烹煉、結胎存神,都需要淨吐咽門,仍要先定閉其口,任意於鼻。鼻微開就會讓客風侵人,導致入邪的危害,所以一氣失就元氣互亂了。閉口定息,使左右足並立,散手,左右前後擺鳳翅多次。於是對著心交叉十指,緩緩引力直伸胸前,等到力極,浮浮引力一直上升到頭上,名叫起天。等到力極,引上東西行九拽,又從頭上展力交叉十指,浮浮托空,並腰脊引令端,曲下過於膝按之到腳,名叫立地。等到力極,進退腰身,九擦其足上,這樣三次,然後正身定息,每天遵行這種法,可以打開三百六十關節,八萬四千毛孔,試行長久就補腎堂、止遺精、腰脊壯而容頻光澤了,可以補益一紀的壽了。 閉口而坐,展開左右足,對著心交叉十指,緩緩引力直伸腰,等到力極,又浮浮引力直升到頭上;等到力極,引上東西行九拽;又以頭上展力交叉十指,緩緩托空,引其腰令端,曲下過於膝到達足跟,力極就停止,這樣三次,名叫怪柏蟠龍。然後正身盤坐定息,每天依行這種方法,可以瀉胞之積水,散去頸膊的陰氣,明七竅,利三關,夢不惡,目不眩,行它六年,變枯爲少了。 閉口盤坐,直行攀拳在胸前,像握弓的架勢,左右托開前手,像托太山,後手像抱嬰孩,右手擘退其絃,慢慢地盡力挽開像滿月一樣;然後力極轉而腕節左右各三次,名叫挽射。這種方法能夠開大椎之關,暢龜蛇的洞穴,內通縫闕,流到上焦,可以眼睛不紅,喉不痼,口不生瘡,腮不痄背不生癰,行六年,萬毒不能夠攻入了。 閉口盤坐,繼赤龍的尾巴,鋪左右手背在胸腹間,浮浮翅颺而合擺,數達到二九,名叫蒼鴉鼓翼。這種方法能夠開胸背七十二骨,散去五內的邪氣,通鳳凰之關(肘後一節尾閭)轉助牌輪以消水穀,壯真元於胃皖,暢和氣在四肢,試行九年,力暴於猛虎了。 閉口盤坐,痛擦左右掌,等到它們熱了,分別摩二隻眼睛,摩擦的熱稍息,從大眥入力拭向小眥,數目爲一九,用力在眼睛中一開一閉,來作閃電,數目爲一九,名叫魔鏡閃電。這種方法能夠上燒二隻眼睛,除去陰風,止住宿淚,抽肝的冷毒下注到水藏,熱得像火,神關調和,胎元溫暖,三屍敗壞,九竅流利,散發六府的積濁,發出丹田的熱焰,去除漏精,止住濕囊,試行九年,金精石髓,對境沒有剛陽的動作了。
想要胎息服氣,導引爲先。開舒筋骨,調理血脈,引氣臻於圓,使氣存至極,力後出現。摩拭手腳,偃亞毬拳,伸展拏溺,任由氣出旋。各種疾病消退散去,毛病能夠痊愈,五臟六腑,神氣通玄。來往自熟,道氣修成了。有時存到泥丸頂發,有時下到腳板湧泉,長久修習,後知自然。魂魄聿盛,精髓充實堅固。修行這種法的人,都做神仙。五臟有勢,逐時補元。春夏秋冬,用意念通宣。老子學習道法,也是如此。終於領悟衆聖,造次流傳。子書之內,都寫著好篇章。現在引各種勢,一十六種: 補肝臟三勢(春用)一勢: 用兩手掩住口,取熱汗和津液摩面上下三五十遍,吃飯後做,使人華潤。又用手摩拭面使之發熱,使人光澤沒有皺紋,試行三年,面色象少女一樣。沒有明亮眼晴,散著各種老疾病,從臟腑中出肩背是這樣,引元和,補肝臟,入下元。試行導引的方法,都是先閉氣,使得血脈通流,從偏身中出,各種疾病都痊愈。小心不要開口舒氣,因爲它而用力的時候,不要讓外面邪氣進入到臟腑中,反而招來禍害。小心牢記它。二勢: 平身正坐,兩手相互交叉,爭力爲之。治療肝中風。掩住項後,使面仰視它,使項和手爭力。去除熱毒,肩疼痛,眼晴看不清楚,積聚風氣不散,元和心氣焚之,使出散然,調理充和之氣,補肝下氣海,添內珠爾。三勢: 用兩手相互重疊按腰,拔去,左右極力。去除腰間風毒之氣,和胸脯,補肝,還可以明亮眼晴。 補脾臟一勢(季春用)四勢: 左右射雕。去除胸肋和胸脯結聚風氣,脾臟各種疾病。來去用力做。閉口,讓內氣走散。 補心臟三勢(夏用)五勢: 大坐,斜身,用力偏敵,象排山的氣勢,極力。去除腰脊風冷,宣通五臟六腑,散去腳氣,左右相同,補心益智。六勢: 用一隻手按住腰,一隻手向上,極力象托舉石頭。去除兩肋之間風毒,治療心臟,通和六脈。左右相同。閉氣試行。十二月都依照這樣。(第一勢之後就行這種方法。)七勢: 經常用兩手合掌,向前築。去除臂腕淘心臟風勞,宣散關節。左右相同,都需要用春法。 補脾臟一勢(季夏用)八勢: 端身正坐,舒張手指直上,反拘三舉前屈。去除腰脊腳膝痹風,消散膀恍氣。前後相同。到六月十四日之後用它。 補肺臟三勢(秋用)九勢: 用兩手抱著頭,項宛轉迴旋俯仰。去除肋胸筋背之間風氣,肺臟各種毛病,宜通項脈。左右相同,依照正月法。十勢: 用兩手相互交叉,從頭上過去,左右伸曳之,十遍。去除關節中風氣,治療肺臟各種毛病。十一勢:用兩手拳打腳脛十多遍。這是開胸膊隔,去除肋中氣,治療肺臟各種疾疾。還要依照正月閉氣試行。(仍然叩齒三十六通應之。) 補脾臟一勢(季秋用)十二勢:九月十二日以後用,補脾。用兩手相互交叉於頭上,舉手爭力。左右相同。治療脾臟四肢,去除肋下積滯風氣、膈氣,使人能夠進食。閉氣試行。 補腎臟三勢(冬用)十三勢:用兩手相互交叉,一腳踏它。去除腰腳拘急,腎氣各種疾病,冷痹腳手風毒氣,膝中疼痛的疾病。十四勢:大坐,伸出手指緩拘腳指。治療腳痹,各種風氣,腎臟各種毒氣。遠行腳痛不安,並可以經常做,最好了。十五勢:用一手托膝反折,一手抱著頭,前後左右氣試行、去除骨節間風,宣通血脈膀恍腎氣,腎臟各種毛病。 補脾臟一勢(季冬用)十六勢:用兩手向上聳,極力,三遍。去除脾臟各種疾病不安,按照春法用它。以上一十六勢,隨著閉氣做就好。
導引四十六勢明代周履靖《赤鳳髓》 偓佺飛行逐走馬: 治赤白痢疾。用托布勢行功,向左運氣次,轉身向右運氣九次。黃石公受履: 坐定舒兩腳,兩手按大腿跟,用意存想,運氣十二次。籛鏗觀井: 治腰腿疼。立住,兩手握拳,如鞠躬勢到地,沉沉起身,雙舉過頂,閉次,鼻內微微放氣三、四次。嘯父市上補履: 治精脈不存。坐式,舒兩腿,手攀左腳心,施功運氣,左三次,右四次。故爲散而不走。邛疏寢石: 收精法。其法當精走之時,左指掩右鼻,右手於尾閭穴截住精氣,運氣六次,而精自回矣。接輿狂歌: 治腰痛。立住,用右手扶牆,左手下垂,右腳登舒,運氣十八次,左右亦如之。涓子垂釣荷澤: 專治久 。以身端坐,左拳撐左脅,右手按右膝,專心存想,運氣於病處,左六次,右六次。容成公靜守穀神: 治頭暈。用兩手按耳後,撣天鼓三十六指,叩齒三十六,通名曰鳴天鼓。莊周蝴蝶夢: 治夢泄遺精。仰臥,右手枕頭,左手用功,左腿直舒,右腿倦縮,存想,運氣二十四次。東方朔置幘官舍: 雙手拿風雷,專治混腦沙及頭風疼不止者。以兩手抱耳連後腦,運氣十二次,行功十二次。寇先鼓琴: 治頭疼及諸風與血脈不通。兩手按膝,向左扭項扭背,運氣一十二次,右亦如之,名搖天柱修羊公臥石榻: 治四時傷寒。側臥屈膝,以手擦熱,抱陰及囊,運氣二十四次。王子晉吹笙: 任脈通,百病消除。以身端坐,兩手挪拿兩胸傍,如此九次,運氣九次。鍾離雲房摩腎: 治腎堂虛冷,腰疼腿痛。端坐,兩手擦熱向背後,雙拳摩精門,運氣二十四次。東華帝君倚杖: 治腰背疼。端立。以手柱杖頂腰,左右運轉氣十八次,一氣運三遍,用膝拂地擺。山田折腳: 專治夜夢遺精。坐,舒兩腳,用兩手攀腳心,行功運氣九次。 許旌陽飛劍斬妖: 治一切心疼。丁字步立,右手揚起,扭身左視,左於手後,運氣九次。魏伯陽談道: 治背膊疼痛。以身高坐,右腿舒,左腿彎,左手舉,右手摩腹,行功運氣十二次。子主披發鼓琴: 調理血脈,上治三焦不和,眼目昏花,虛弱。以身端坐,先用手擦熱抹腳心,後手按兩膝,端坐,開口呵氣九次。故嫗泣拜文賓: 治腰疼。立住,鞠躬低頭,手與腳尖齊,運氣二十四次,名烏龍擺尾。服閭瞑目: 治肚腹疼痛,不能養精。以身端坐,兩手抱臍下,行功運氣四十九次。陶成公騎龍: 治胸膈膨悶。以左手向左,右手亦隨之,頭向右扭;以右手向右,左手亦隨之,頭向左扭,運氣左九次,右九次。穀春坐縣門: 治一切雜病。以身端坐,兩手按膝,左右扭身,運氣十四次。謝自然趺席泛海: 治疲症。用兩拳拄兩脅與心,用力存想,行功運氣,左二十四次。宋玄自臥雪: 治五穀不消。仰面直臥,兩手在胸并肚腹上,往來行功,翻江攪海,運氣六次。馬自然醉角霅溪: 以肚腹著地,兩手向後往上舉,兩腳亦往上舉,運氣十二次。亦治攪腸沙。玄俗形無影: 以身端,坐用兩手擦腳心,運氣二十四次,右腳亦然。負局先生磨鏡: 治遍身疼痛。以身端坐,直舒兩腳,兩手握拳,連身向前,運氣十二次。呂純陽行氣: 治背膞疼痛。立住,左手舒,右手捏左手膞肚,運氣二十二次,右手亦然。邗子入山尋犬: 治左癱右瘓。站式,以手左指,頭向右視,運氣二十四次。以手右指,頭向左視,運氣二十四次。裴玄靜駕雲昇天: 治小腸虛冷疼痛。以身端坐,揉擦丹田,行功運氣四十九次。何仙姑簪花: 兩手抱頭,端坐行功,運氣十七次。韓湘子存氣: 治血氣衰敗。先以兩手擦目,再兩手拄定兩脅,行動其氣上昇,運氣二十四次。曹國舅撫雲陽板: 治癱疾。以身高,坐左腳彎圈,右腳斜舒,兩手左舉右視,運氣二十四次,右亦如之。侯道玄望空設拜: 治前後心痛。八字立定,低頭於胸前,用手抄腹下,用功行氣十七次。玄真子嘯坐席浮水:治肚腹虛腫。以身端坐,兩手托天,運氣上九次,下九次。許蜡插花滿頭: 治肚膨脹,遍身疼痛。以身立坐,用兩手托天,腳跟向地,緊撮穀道,運氣九次。劉海戲蟾: 治遍身拘束疼痛。時氣傷寒。立住,左腳向前,握兩拳,運氣十二次,右腳亦然。白玉蟾行氣: 治胸腹虛飽。以兩手按肩,用目左視,運氣十二次。藍釆和行歌城市: 治氣不通。立定用功,如左邊氣脈不通,左手行功,意在左邊,舉左手運氣,右邊亦然。陵陽子明垂釣: 治腰腿疼痛。坐,舒兩腳,兩手向前,與足齊,來往行動,運氣十九次。鄔通微靜坐默持: 治欠病黃腫。坐式,以兩手按膝施功,存想,閉息周身運氣四十九次。如此則氣通血融,而疾病自除矣。子英捕魚: 治自脈不和。立用打蛇勢,手腳俱要交叉,左右行功,左行氣十二次,右亦如此。陳希夷熟睡華山: 治色癆。側臥,頭枕右手,左拳在腹,上下往來擦摩,右腿在下,微卷左腿壓右腿在其下,存想調息,習睡收氣三十二次在腹,如此運氣一十二次,欠而行之,病自痊。金可記焚香靜坐: 治絞腸痧痛不可忍。以身端坐,兩手攀膝齊抱,左右踏板九數,運氣二十四次。戚逍遙獨坐: 專治久 。以身端坐,用兩手摩兩脅并患處,行功運氣三十二次
二十四氣導引圖或稱陳希夷導引法,是根據一年不同的廿四個節氣編排的。立春:正月節,運主厥陰初氣,時配手少陽三焦相火。每日子丑時疊手、按體、轉身、扭頸、左右聳引各三五度,叩齒吐納漱咽。治風氣積滯、頸項痛、耳後肩腰痛、背痛、肘臂諸痛。雨水: 正月中,運主撅陰初氣,時配手少陽三焦相火。每日子丑時疊手、按脛、拗頸、轉身左右偏引各三五度,叩齒吐納漱咽。治三焦經絡留滯邪毒益干及腫歲喉痹、耳聾、汗出、目銳皆痛、頰痛諸疾。 惊蟄: 二月節,運主厥陽初氣,時配手陽明大腸燥金。每日丑寅時握固、轉頸及肘後向頓掣,日五六度,叩齒六六,吐納漱咽三三。治腰脊脾胃蘊積邪毒、目黃口千、鼻衄、喉痹、暴啞、頭風、牙宣、目暗羞明、鼻不聞臭,疳牙疙瘩。 春分: 二月中,運主少陰二氣,時配手陽明大腸燥金。每日丑寅時伸手回頭、左右挽引各六七度,叩齒六六,吐納漱咽三三。治胸臆肩背經絡虛勞邪毒、齒痛、頸腫、寒栗熱腫、耳聾、耳鳴、耳後肩臑肘臂外背痛,氣滿皮膚轂轂然堅而不痛,或痰氣、皮膚搔癢。 清明: 三月節,運主少陰二氣,時配手太陽小腸寒水。每日丑寅時正坐換手、左右如引硬弓各七八度,叩齒、納清、吐濁、咽液各三。治腰腎腸胃虛邪積滯、耳前熱苦寒、耳聾益痛、頸痛不可回顧、肩扶臑折腰軟、肘臂諸症。 縠雨: 三月中,運主少陰二氣,時配手太陽小腸寒水。每日丑寅時平坐,換手、左右舉托移臂,左右掩乳各五七度,叩齒吐納咽漱。治脾結瘕淤血、目黃、鼻衄、頰腫、頷腫、肘臂外後臉腫痛、臂外痛、掌中熱。 立夏: 四月節,運主少陰二氣。時配手厥陽心包絡風水。每日寅卯時,閉息螟目,反換兩手、抑摯兩膝各五七皮,叩齒吐納咽液。治風濕留滯、絡腫痛經、臂肘攣急、腋腫、手心熱、喜笑不休雜亂諸症。 小滿: 四月中,運主少陽二氣。配手厥陽心包絡風木。每日寅卯時正坐,一手舉托、一手拄按,左右各三五度,叩齒吐納咽液。治肺腑蘊滯邪毒、胸脅支滿、心中憺憺大動、面赤鼻赤、目黃、煩心、心痛、掌中熱諸病症。 芒種: 五月節,運主少陽三氣。配手少陰心君火。每日寅卯時正立仰身,兩手上托、左右力舉各五六度,定息叩齒吐納咽液。治腰腎蘊積、虛勞益干、心痛欲飲,目黃、脅痛、消渴、喜笑善驚、善忘、上咳下吐、氣泄、身熱、股痛而心悲頭頂疼痛、面赤諸症。 夏至: 五月中,運主少陽三氣。時配手少陰心君火。每日寅卯時跪坐,伸手、叉指、屈腳、換踏左右各五七度,叩齒吐納咽液。治風濕積滯、腕膝痛、臑臂痛,后廉痛、厥掌痛、兩腎內痛、腰背痛、身體沉重諸疾。 小暑: 六月節,運主少陽三氣,時配手太陰肺濕土。每日丑寅時兩手踞屈,壓一足、直伸一足,用力掣三五度,叩齒吐納咽液。治腿膝腰脾風濕、肺脹滿、益干喘咳、骨盆中痛、善嚏臍、右小腹脹、引腹痛、手攣急、身體重、半身不遂、偏風、健忘、哮喘、脫肛、腕無力、喜怒無常。 大暑: 六月中,運主太陽四氣,時配手太陰肺濕土。每日丑寅時雙拳躆地,返首,肩引作虎睞左右各三五度,叩齒吐納咽液。治頭項胸背風毒、咳嗽上氣喘渴、煩心胸滿、臑臂痛、掌中熟、臍上或肩背、風寒汗出中風、小便數次溏泄、皮膚痛及麻、悲愁欲哭、灑淅寒熱。 立秋: 七月節,運主太陰四氣,時配足少陽膽相火。每日丑寅時正坐,兩手托縮體閉息,聳身上踴凡七八度,叩齒吐納咽嗽液。專治補虛益損、去腰腎積氣、口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反側、面塵體無澤、足外熱頭痛、頷痛,目銳、背痛、骨盆腫痛、腋下痛、汗出振寒疑力、俠癭結核。 處暑: 七月中,運主太陰四氣,時配足少陽膽相火。每日丑寅時正坐,轉頭,左右舉引就返,兩手搥背之上各五七度,叩齒吐納咽液。治風濕、留滯、肩背痛、胸痛、脊脊痛、脅髀膝經絡外踝前及諸節皆痛、少氣咳嗽、喘渴上氣、胸背脊膂積滯之氣。 白露: 八月節,運主太陰四氣,配足陽明胃燥金。每日丑寅時正坐,兩手按膝、轉頭左右推引各三五度,叩齒吐納咽液。治風氣留滯、腰背痛、經絡灑灑振寒、善伸數欠,或惡人與交、聞水聲則驚、狂瘧、汗出鼻衄口渴、唇膠頸腫、喉脾不能言、顔黑、嘔呵欠、狂欲上登而歌棄衣。 秋分: 八月中,運主陽明五氣,配足陽明胃燥金。每日丑寅時盤足而坐,兩手掩耳,左右返側,各三五度,叩齒吐納咽液。治風濕積滯、脅肋腰股腹大水腫、膝臏腫痛、膺乳氣沖、股伏兔新外廉足附諸痛、遺溺失氣、奔響腹脹、脾不可轉膕、似結揣似裂消、善饑胃寒、喘滿勞傷厥逆反、瘧厲、水蠱氣痞。 寒露: 九月節,運主陽明五氣,時配足太陽膀恍寒水。每日丑寅時正坐,舉雙臂踴身上托左右各三五度,叩齒吐納咽液。治諸風寒濕邪、脅腋經絡動沖、頭苦痛、目似脫、項如拔、脊痛、腰折、痔瘧狂癩痛、頭兩邊痛、頭囪頂痛、黃目淚出、鼻衄霍亂諸疾。 霜降: 九月中,運主陽明五氣,配足太陽膀恍寒水。每日丑寅時平坐,舒兩手攀兩足,用膝間力縱而後收五七度,叩齒吐納咽液。治風濕痹人腰、腳髀不可曲、踝結痛、 裂痛、項背腰尻陰股膝髀痛、臍反出肌肉 下腫、便濃血、小腹脹痛欲小便不得、藏毒筋寒、腳氣、久痔、脫肛等疾。 立冬: 十月節,運主陽明五氣,時配足厥陰肝風水。每日丑寅時正坐,拗頸左右顧,兩手左右托各三五度,吐納叩齒咽液。治胸脅積滯、虛勞邪毒、腰痛不可挽、仰益干、面塵脫色、胸滿嘔逆餐泄頭痛、耳無聞、頰腫肝逆、面青目赤腫痛、兩脅下痛引、小腹四肢滿悶眩暈。 小雪: 十月中,運主太陽終氣,時配足厥陰肝風木。每日丑寅時正坐,一手按膝,一手挽肘,左右爭力,各三五度,叩齒咽液。治脫肘、風濕熱毒、婦人小腹腫、丈夫責疝、狐疝、遺溺閉癃,血睪腫、睪腫、足逆寒 善瘈節肘腫、轉筋、陰縮兩筋攣洞泄血在脅下喘善恐胸中喘及五淋。 大雪: 十一月節,運主太陽終氣,時配足少陰心君火。每日子丑時起身仰膝,兩手左右托,兩足左右踏,各五七度,叩齒吐納咽液。專治腳膝風濕毒氣,口熱舌乾咽腫,上氣益幹及腫心煩心熱。 冬至: 十一月中,運主太陽終氣,時配足少陰腎君火。每日子丑時平坐,伸兩足拳兩手按兩膝,左右極力,各三五度,吐納叩齒咽液。治手足經絡寒濕,脊股內後廉痛、足五厥嗜臥足下熱痛、臍左脅下背肩髀間痛、胸中滿大小腹痛、大便難、大頸腫。咳嗽、腰冷如冰及腫、臍下氣逆、小腹急痛、泄下腫足 寒而逆、凍瘡。 小寒: 十二月節,運主太陽終氣,配足太陰脾濕土。每日子丑時正坐,一手按足,一手上托,挽手玄換極力,各三五度,叩齒吐納漱咽。治榮衛積氣蘊、食則嘔、胃腕痛,腹脹歲瘧飲發中滿食減善噎、身體皆重、食不下煩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閉黃疽五泄、注下五色、大小便不通、面黃口幹、怠惰嗜臥搶心、心下痞苦。 大寒: 十二月終,運主厥陰初氣,時配足太陰脾濕土。每日子丑時兩手踞床跪坐,一足直伸,一足用力左右三五度,叩齒漱咽吐納。治經絡濕積諸氣、舌根強痛、體不能動搖或不能臥、強立股膝內腫、尻陰臑 、足背痛、腹脹腸鳴、餐泄不化、足不收行、九竅不能,足帶腫若水等疾
王子喬入神導引法延年益壽,除百病。導引法講: 枕頭應當高四寸,腳距離各是五寸半,距離身體各三寸。 解衣披發,正偃臥,不要有所挂念。 定意,就用鼻慢慢納氣,用口出之,分別達到它藏的地方,完成了再開始。 要停止,先極之再止。不要強自長息,長久練習就自然長了。 氣的往來,不要讓耳朵聽到,鼻不要知道。 微而專之,長遂推之,伏免股胻、以省爲貴。若存若亡,爲之百動。 腹鳴氣,有外聲,腳就暖和,成功的人,還會有什麽毛病。 喉嚨象白銀環一,十重系膺,下去得肺。 肺顔色白而光澤,前面兩葉高,後面兩葉低。 心在它下面,上大下銳,大率紅色象茄華未拆開,倒懸附著在肺下。 肝又在它下面,顔色正青,象鳧翁頭,六葉抱著胃,前兩葉高,後面四葉低。 膽在它下面,象綠色糸綈囊。脾在中央,也抱著胃,正黃象金鑠。 腎象兩伏鼠,挾著脊,直齊肘而居,顔色正黑,肥肪絡著它,白黑分明。 胃象素囊,想著它屈折右曲,沒有污穢的毛病。 肺藏魄,心藏神,肝藏意,腎藏志,這名叫神舍。 神舍修就百脈調和,邪病沒有停留的地方。 小腸,長九赤,法九州。(一雲九土。小腸長二丈四尺。) 諸欲導行,虛的閉上眼睛,實的張開眼晴。 因爲所苦行氣不用,第七息到,慢慢地往來。 行走二百步,卻坐,小咽氣五六,不差。 再依法來引,以治癒爲有效。 正偃臥,披散頭髮,慢慢用口納氣填腹自極,息要斷絕,慢慢用鼻出氣數十。 所虛的來補,所實的來瀉。閉口溫暖氣,咽之三十遍。 等到腹中轉動鳴響就中止。往來二百步,不治癒,再做。 病在喉中胸中的人,枕高七寸。 病在心下的人,枕高四寸。 病在臍下的人,拿去枕頭。 用口出氣,鼻納氣的人,名叫補。閉口溫氣咽的名叫瀉。 閉氣治療各種毛病的方法,要想引頭病的,仰頭; 要想引腰腳病的,仰足十指; 要想引胸中病的,挽足十指。 引臂病的,要想除去腹中寒熱各種不快。 如果中寒身體發熱,閉氣張腹。 要想息的,慢慢用鼻息。 完了,再做,到治癒爲止。 一. 平坐,生腰腳,兩臂用手作履據地。口慢慢吐氣,用鼻納之。除去胸中肺中痛。咽氣要溫暖,閉上眼睛。二. 端坐,生腰,用鼻納氣閉之,從前往後搖頭各三十。除去頭虛,空耗。轉地,閉目搖動。三. 左脅側臥,用口吐氣,用鼻納氣。除去心下積聚,不便。四. 端坐,生腰。慢慢地用鼻納氣,用右手持鼻,去除目昏,眼淚象要流出來,去掉鼻中息肉。耳聾也除去。傷寒頭痛,洗洗,都應該以汗出來爲限度。五. 正偃臥,用口慢慢地出氣,用鼻納氣。除去裹急。吃飽後小咽,咽氣數十使之溫和。如果氣寒的人,使人干咂腹痛。從鼻納氣七十咽,就大填腹內。六、 右脅側臥,用鼻納氣,用口小吐氣數十。兩手相互磨擦生熱,來按摩腹,使氣下,出去。除去脅部皮膚痛。七息停止。七. 端坐,生腰。直上伸展兩臂,仰兩手掌,用鼻納氣閉之,自極七息,名叫蜀王台。去除脅下積聚。八. 覆臥,拿去枕頭,立兩足,用鼻納氣四四的時候,再用鼻出之,極,讓微氣進人鼻中。不要讓鼻知覺。除去身中熱背痛。九. 端坐,生腰。舉起左手,仰其手掌,卻右手,除去兩臂背痛結氣。十. 端坐,兩手相互交叉,抱膝,閉氣,鼓腹二七或者三七,氣滿就吐,等到氣都通暢。試行十年,老年有少年的容貌。十一.端坐,生腰。左右傾側,閉上眼睛,用鼻納氣。去除頭風,自極七息,停止。十二.如果腹中滿,飲食飽了,坐,生腰,用鼻納氣數十,以便起作用,不便,再做。有寒氣,腹中不安,也試行。十三.端坐,使兩手象張弓滿射。可以治療四肢煩悶,背急。每天或者有時做它好。十四.端坐,生腰。舉起右手,仰著手掌,用左手支承左脅,用鼻納氣,自極七息。除去胃寒進食不改變,就治癒。十五.端坐,生腰。舉起左手,仰著手掌,用右手承著右脅,用鼻納氣,自極七息。除去瘀血結氣等。十六.兩手卻據,仰起頭,自用鼻納氣,因而咽之數十。除去熱身中傷死肌肉等。十七.正偃臥,端正伸展足臂,用鼻納氣,自極,七息,搖足三十停止。除去胸足中寒,周身痹厥,逆嗽。十八.偃臥,彎曲膝蓋,讓兩膝頭朝向內,相對,用手翻轉兩足,生腰,用鼻納氣,自極七息。除去痹疼熱痛,兩股不隨。十九.感覺身體昏沉不通暢,就導引。兩手抱著頭,宛轉上下,名叫開脅。二十.踞,伸右腳,兩手抱左膝頭,生腰,用鼻納氣,自極七息,除去難屈身拜起,股下痛,瘀痹病。廿一.踞,伸左足,兩手抱著右膝,生腰,用鼻納氣,自極七息。展左足著外。除去難屈伸拜起,臂中疼。除去風目晦耳朵聾。廿二.正偃臥,直兩足,兩手捻胞所在,使火紅象油囊裹丹。除去陰下濕,小便雜頹,小腹重,不便,腹中熱。只要口出氣,鼻納氣,數十,不需要小咽氣。即便是腹中不熱的人,七息完成,溫氣咽之十所。廿三.踞,兩手抱著兩膝頭,用鼻納氣,自極七息。除去腰痺、背痛。廿四.偃臥,向旁邊看兩踵,生腰,用鼻納氣,自極七息。除去腳中弦痛、轉筋、腳酸疼。廿五.廿六.偃臥,展兩臂,兩手兩腳跟相向,也是鼻納氣,自極七息。除去死肌不仁,足腿寒。廿七.偃臥,兩手兩左膀兩足腳跟,用鼻納氣,自極七息。除去胃中食象嘔吐。廿八.踞,生腰,用兩手引兩腳跟,用鼻納氣,自極七息,佈滿兩膝頭。除去痹咂逆。廿九.偃臥,展開兩腳兩手,仰足指,用鼻納氣,自極七息。除去腹中弦急切痛。三十.偃臥,左足腳跟拘右足拇指,用鼻納氣,自極七息。除去厥疾。人腳錯踵,不拘拇指。依照文章試用。卅一.偃臥,用右足腳跟拘左足拇指,用鼻納氣,自極七息。除去周身痺。卅二.病在左,端坐,生腰。向右看眼睛,用鼻慢慢納氣,極而吐之,數十一止所,閉上眼睛,目上人。卅三.病在心下,如果積聚,端坐,生腰,面對太陽仰頭,慢慢地用鼻納氣,隨之咽氣。三十所停止,開著眼睛做。卅四.病在右,端坐,生腰,向右看眼睛,用鼻慢慢地納氣而咽氣,數十,停止。
.蔣維喬.一.調身在床上或凳上,解衣寬帶,從容入坐。先置兩腳,或單盤,或雙盤,也可自然盤坐。次要安置兩手,把右掌的背叠在左掌上,貼近小腹,輕放在腿上,然後左右搖動身體7~8次,端正身體,脊骨勿挺勿曲。頭頸也要端正,令鼻與臍成一直線,不抵不昂。開口以吐腹中穢氣,吐畢舌抵上齶,由口鼻徐徐吸入清氣3~7次,於是閉口,唇齒相著,舌仍低上齶。再輕閉兩眼,正身端坐。若坐久微覺身體有俯仰斜曲,應隨時輕輕矯正。坐畢開口吐氣十數次,令身中熱氣外散,然後慢慢搖動軀體,再動肩胛及頭頸,再慢慢舒放兩手兩腳,再以兩大指互相摩擦生熱,擦兩眼,然後閉眼,再擦鼻及兩側,再以手掌相搓令熱,擦兩耳輪,再周遍撫摩頭部,以及胸、腹、手臂、雙腿至足心而止。待汗幹後,方可隨意動作。二.調息調息和調心實際上與調身同時並行的,分開來講的目的是敍述方便。調息是要使呼吸極緩極輕,長短均勻。也可用數息法或數出息,或數入息,從一數至十,反復迴圈。若未數至十,心想他事,以至中斷,可再從頭數起。不斷修煉,久久純熟,自能息息調和。三.調心調心是要使妄心調伏。大凡初學此功的人,每患心中散亂,支援不定,應放下一切,專心一念,存想小腹中間,自然能夠徐徐安定。如出現心中昏沈,容易瞌睡,可提起意念,注意鼻端,使精神振作。也可用數息法,使心息相依,則兩者均可避免。 練此功時間最好選擇在子時(23~1時)與寅時(3~5時),地點最好是靜室,每天練功3~4次,每次30~40分鐘,習練本功法一般1個月左右可以見效。3~4個月可以全面控制症狀,但此後每天仍宜堅持練功20~30分鐘,以資鞏固。
《太清導引養生經》: 經常在早晨起來,布好席面向東方,先用兩手交叉在頭上,挽頭到地,五嗡五息,到脹氣。 再躺下,右手掩蓋腦袋,左肘著地,之後,再用左手掩蓋腦袋,右肘著地,之後,呼吸五次後停止。引伸筋骨。 再用兩手據右膝,向上到腰,躺下後擡起頭,呼吸五次後停止。引伸腰。 再用左手據腰、左膝,右手極力向上引,再用右手據腰、右膝,左手極力向上引,都是呼吸五次後停止。引心腹。 再用左手據腰,右手極力向上引,再用右手據腰,左手極力向上引,呼吸五次後停止。引腹中。 再用叉手在胸肋前,左右搖頭,不息自極停止。引面耳邪氣不再能夠侵入。 再用兩手叉腰下,左右自搖,到極限後停止。通血脈。 再用兩手相叉極左右。引肩中。 再用兩手相叉,反在頭上,左右自調。引肺肝中。 再用兩手叉胸前,左右極。引除皮膚中煩氣。 再用兩手叉左右,擡肩。引皮膚。立,左右搖兩脛。引除腳氣。
昆台真人導引功昆台真人對樂全先生說: 我尋求頤生之道而得到簡易的了。我在子之後(三更三四點到五更以來都可以)披衣蟠足而坐(床上擁套也可以),或者朝東,或者朝西,扣牙齒三十六次,握固來調和元氣。握固是什麽呢?吾用左右拇掐其三指之文,或者用四指總握其拇,用左右手柱在腰腹之間的。於是元氣己經調和,其息微微,其腹若虛,那麽閉息了。閉息是什麽呢?我先閉上眼睛靜靜思索,使心源淡泊,就閉上口鼻不要使氣出。內觀五藏、六府、三元、九宮,和那肺的白、肝的青、脾的黃、心的赤、腎的黑。那麽到底憑什麽知道它呢?我因為五臟之圖而每天觀看,那麼知道也詳細了。想象我的心是炎火,它的光線洞徹,人臍之下,這是我的丹田。等到腹滿,其氣極,慢慢地出其氣,不要讓耳朵有聽到的東西。息的出已經調和,就用我的舌攪動唇舌的內外,漱煉其津液。鼻有涕,我也爲之漱煉,這是真氣。久了就甘了。正好漱煉而不可以咽,重新象先前閉息內觀,納心火於丹田,調息漱津。像這樣三次,就津液充滿了,低下頭就咽,用氣送它,到丹田。我的用意一定精猛,使津、氣穀穀有聲進入丹田。再像先前一樣做,凡是閉息的九咽,津者三而後停止。就用左右手熱摩其面和四體,再用左右手摩其足心,足心屈折,使湧泉之穴,上通徹於頂門,於是臍之下和其腰其脊也慢慢地撫摩。淟然汗出,可以了,喘氣不可以。接著用左右手熨在眼晴、在面孔、在耳朵、在頭頂,都非常熱了,就按捏其鼻梁左右,或者五或者七,櫛其發到一百,披散頭髮而睡覺,到天亮。時間長了就有功效,二十天就可以見效果了。只有練習閉息持久是困難的。我用脈侯之,五至是一息。我能夠閉息到一百二十,到了再開就總共二十多息了。但不可以強閉來亂氣,或者奔突而出,那是爲害了。晚上不可以多吃,讓腹寬而且空虛,氣能夠回轉。白天的時候,也數次閉上眼睛內觀,漱煉津液而咽,熨摩耳面來助真氣,清靜就功容易成。
每當靜坐練功時,應凝神調勻氣息; 舌抵上顎,眼視頂門; 提縮肛門,如忍大便。 吸氣時提縮,住氣時呆住; 使氣由下而直貫泥丸(頭頂); 呼氣時抵突,使氣直衝會陰; 重擊精關,如以拳擊鐘鼓之情形相同。 故吸時宜緩,宜細,宜長; 住氣宜和,宜安,宜久; 呼氣宜短,宜宏,宜勁,吸、住、呼合為一次。 開始練習三十六次,以後漸漸增至一百零八次。 住氣的時間,亦可逐漸延長; 開始要能住二、三分鐘,以後可增至五分鐘; 再到一刻鐘為適度。 此法可根治陽萎,並能固精持久。
耳聰明法 孫思邈,稱之藥王孫天醫,是中國古代著名的醫生,亦是氣功養生家。他在西魏時代出生,相傳他活到141歲才仙遊。孫思邈少時因病學醫,博通經史百家學說,總結了唐代以前的臨床經驗和醫學理論,編成兩部醫學巨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在《丹經內伏硫黃》一書中,記述他用硝石、硫黃和木炭混在一起,製成火藥,也是火藥的發明家。 髮常梳: 將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發熱,然後由前額開始掃上去,經後腦掃回頸部。 早晚做10次。 經常做這動作,可以明目袪風、防止頭痛、耳鳴、白髮和脫髮。目常運: 合眼,然後用力睜開眼,眼珠打圈,望向左、上、右、下四方; 再合眼,然後用力睜開眼,眼珠打圈,望向右、上、左、下四方。 重覆三次。 搓手三十六下,將發熱的掌心敷上眼部。 強化眼睛,糾正近視和懶視。齒常叩: 口微微合上,上下排牙齒互叩,無需太用力,但牙齒互叩時須發出聲響。 輕輕鬆鬆慢慢做三十六下。 通上下顎經絡,幫助保持頭腦清醒,加強腸胃吸收、防止蛀牙和牙骹骨退化。漱玉津: 口微微合上,將舌頭伸出牙齒外,由上面開始,向左慢慢轉動; 一共轉十二圈,然後將口水吞下去。 之後再由上面開始,反方向再做一下。 口微微合下,這次舌頭不在牙齒外邊,而在口腔裏,圍繞上下顎轉動。 左轉十二圈後吞口水,然後再反方向做一次。 吞口水時,盡量想象將口水帶到下丹田。 口水含有大量酵素,能調和荷爾蒙分泌,可以強健腸胃,延年益壽。耳常鼓: 手掌掩雙耳,用力向內壓,然後放手,應該有卜一聲。重覆做十次。 雙掌掩耳,將耳朵反摺,雙手食指頂住母指,再用力彈向後腦風池穴十下,卜卜有聲。 這動作每天臨睡前後做,可以增強記憶和聽覺。面常洗: 搓手三十六下,暖手後以後上下掃面。 暖手後雙手同時向外圈。 這動作經常做,可以令臉色紅潤有光澤,同時不會有皺紋。頭常搖 雙手叉腰,閉目,垂下頭,緩緩向右扭動,直至恢復原位為一次,共做六次。 反方面重覆做六次。 可令頭腦靈活,防止頸椎增生。 不過,注意要慢慢做,否則會頭暈。腰常擺: 身體和雙手有韻律地擺動。 當身體扭向左時,右手在前,左手在後, 在前的右手輕輕拍打小腹,在後的左手輕輕拍打「命門」穴位。 反方向重覆。最少做五十至一百下。 強化腸胃、固腎氣、防止消化不良,胃痛、腰痛。腹常揉: 搓手三十六下,手暖後兩手交叉,圍繞肚臍順時針方向揉。 當自己的身體是一個時鐘。揉的範圍由小到大,做三十六下。 可幫助消化、吸收、消除腹部鼓脹。攝谷道(提肛): 吸氣時提肛,即將肛門的肌肉收緊。 閉氣,維持數秒,直至不能忍受,然後呼氣放鬆。 這動作無論何時都可以練習。最好是每天早晚各做廿至三十下。膝常扭: 雙腳並排,膝部緊貼,人微微下蹲,雙手按膝,向左右扭動,各做二十下。 強化膝頭關節,所謂「人老腿先老、腎虧膝先軟」。延年益壽,由雙腳做起。常散步: 挺直胸膛,輕鬆地散步。最好心無雜念,盡情欣賞沿途景色。 俗話說:「飯後走一走,活到九十九」。散步是有益的運動。腳常搓: 右手擦左腳,左手擦右腳。 由腳跟向上至腳趾,再向下擦回腳跟為一下。共做三十六下。 兩手大拇指輪流擦腳心湧泉穴,共做一百下。 常做這動作,可以治失眠、降血壓、消除頭痛。 腳底集中了全身器官的反射區,經常搓腳可以強化各器官,對身體有益。臨睡前用熱水浸腳,然後用母指在腳底正中凹陷處(即湧泉穴)上下推一百下,再用整隻手掌,從腳板後跟處起一直向上推至腳指,動作重覆36次。按照中醫經絡學說,按摩湧泉穴有滋陰補腎、頤養五臟六腑的功能。搓腳心可刺激腳心處的神經末梢,使大腦感到舒適輕鬆,容易入睡。
寧先生導引功寧先生是黃帝時代的人,爲陶正,能夠積火自燒,而隨著煙上下,衣裳不燒灼。 寧先生說,要導引行氣,來去除百病,使年不老的人,經常心念一,來還丹田。生人的是丹,救人的是還。全就延年,丹離開屍體留下就夭。 因此導引的人,使人肢體骨節中各種邪氣都去除,正氣保存。有能夠精誠勤習理行之,動作言語之間,白天黑夜試行,骨節堅強,來治癒各種毛病。 如果突然得了中風,病牢固,痳痺不相隨,耳朵聾聽不到,頭眩暈,癲疾,欬逆上氣,腰脊苦痛,都可以按圖視像,在那疾病所在的地方,導引行氣,用意念排除剔去它。 行氣,就可補中。導引,就可治四肢。自然之道。只要能夠勤行,和天地相守共保。 披散頭髮向東,握固,沒有息一就通。 擡起手左右導引,手掩著兩耳。使頭髮黑而不白。 向東坐,不息再通。用兩手中指口唾之,二七相摩,拭目,使人眼晴明亮。 向東坐,不息三通。手撚鼻的兩孔,治療鼻宿息肉治癒。 向東坐,不息四通,琢齒無數,伏在前面,側坐,不息六通。 治癒耳聾目眩。還坐,不息七通。治癒胸中痛欬。 抱著兩膝自企於地,不息八通。治癒胸部以上到頭耳朵眼晴咽喉鼻疾病。 拿去枕頭,握固,不息,企於地,不息九通。 頭朝東,使人氣上下,通徹,鼻內氣,越加贏弱。 不能從陰陽法,大陰霧天氣不要試行
採自易筋經和站式八段錦,能增強肢體和內臟的功能。 練時宜心靜神凝,意守肚臍。呼吸要隨動作保持自然,最好是用鼻呼吸,也可在吸氣時舌舔上顎,呼氣時舌放下,這樣可多生津液,兼能助氣。練完以後,口中津液務必嚥下。 第一段動作:兩腳站成內八字形,兩腳間隔如肩寬,上體放鬆,腿微屈,腎內收,腿要伸直,上虛下實,眼向前平視,意守肚臍。這是做六段功始終要保持的姿勢,務必做好。如果體弱不勝任,也可兩腿直立,或自由站立。兩臂沿上體慢舉齊胸,然後向前平伸,兩掌豎立,五指豎立,五指並攏,掌心向前,狀如關門。然後,由此姿勢,兩臂、兩腕和十指的肌肉暗中用力向前伸動十幾次。伸動時,只整個臂部肌肉暗中用力動,一緊一鬆,臂部微有抖動,但臂直伸的姿勢和位置不變。以下幾段功的伸動、托動和按動,含義均同此。功用: 此功可使兩手和兩臂的經絡氣血暢通,增強手臂的機能,兼有益於肝臟和兩眼。 第二段動作:兩臂從前勢轉為兩側平舉,掌心向上。兩肩臂、手的肌肉暗中用力平伸十幾次,肩部稍有聳動,但臂側平舉的姿勢和位置不變。功用:此功可活動項部,而項部是通往頭部動靜脈血管和中樞神經椎體交叉之處之所以對大腦也有良好作用,特別是能擴大肺活量。 第三段動作:兩手由前勢收回胸前, 然後沿上體和兩腿自然下垂,掌心向下,手指向兩側平伸。然後,用力向下按動十幾次,按動時兩手下假想似有葫蘆,但臂仍伸直,只肌肉暗中收縮用力。 第四段動作:腰和腿保持正直,上體前傾,兩手掌心向下。左右交互向下摸十幾次。摸時務須順其自然,切勿用拙力。功用:此功有助於強腰健腎。 第五段動作:兩手由前勢變成手心向上,手指微屈,如撈重物狀。慢慢向上提至兩乳部。手指伸直,然後兩手手指各向外側轉動,手心仍保持向上;邊轉邊舉至頭頂,兩臂伸直相距如肩寬,又轉成手指相對,掌心向上;由此姿勢,用暗勁向上托動十幾次。功用:此功對三焦有良好作用。根據中醫理論,三焦分上焦,中焦和下焦。上焦在胃上口,中焦在胃中腕,下焦在膀胱上口。 第六段動作: 兩手由前勢變為輕握拳,左手向前下方平伸,用力如抓物狀。然後收回乳部,再換右手向前下方平伸用力抓;以此前抓姿勢(以後就不必再由上方向下方抓起,而直向前抓),左右手交替各抓十幾次。抓時不單兩臂、兩腕使勁,而是全身在使勁;上體因使勁,微向左右轉動,並帶動腹部肌肉也用力活動。雙膝可稍變曲以便用力。功用: 此功可增加臂力,並有助於增強脾胃。
八段錦是健身操,能促進身體健康,增強體能,延年益壽。 八段錦是中華民族自古相傳至今的一種健康運動,由八種如「錦」緞般優美、柔順的動作組成,更是國術精華之集「錦」,對強健體魄、提升工作效率、延緩老化過程甚有助益,是每天作業前或休息時調理身心、活化氣血的最佳體操。練八段錦必須要有毅力和恆心,不可一暴十寒,否則功效必大打折扣。每段錦的功能和要領都濃縮成七字,作為該段錦之名稱,簡單易記。 優點:空間小:只需約一平方公尺,且毋須固定場地,可因地制宜, 不論室內家居、辦公或室外等場所皆可實施。時間短:時間長短可自由調整,通常可在 5 - 15 分鐘內擇項或全套演練。最經濟:不需輔助器材或設備,僅穿寬鬆衣物即可徒手演練。易學習:動作簡單,沒有奧秘,不需向功夫高手學習。無禁忌:動作溫和緩慢,男女老少皆宜,亦無任何特定時辰之避忌, 惟飯一小時內不宜演練。 功效: 八段錦有預防疾病的功效,因為八段錦是調理氣血、暢通經脈、靈活筋骨的運動,若能天天有規律地演練,即能促進血液循環、舒暢胸懷、清醒頭腦,確是預防百病、延年益壽的最佳方法。 呼吸:順腹式呼吸: 吸氣時凸出下腹,收縮上腹,吐氣時收縮下腹,凸出上腹。逆腹式呼吸: 吸氣時收縮下腹,凸出上腹,吐氣時凸出下腹,收縮上腹。 除第六段錦「雙手攀足固腎腰」採順腹式呼吸外,其餘各段錦皆採逆腹式呼吸。方法: 用鼻孔吸氣和吐氣,呼吸時要柔、細、慢、長。要領: 手由下向上舉時慢慢吸氣,手放下時吐氣要細要長。 伸開的手移近身體時吸氣,手向外伸出時吐氣。 身體伸展時吸氣,彎曲時吐氣。 動作:自然站立: 左右腳掌平行分開與肩同寬站立,上身伸直,雙手自然下垂,全身放鬆。馬步: 自然半蹲似騎馬狀。手訣: 食指朝上拇指橫向張開九十度,餘三指曲捲,手掌、手臂儘量曲折成九十度。陰掌: 手臂垂直向地伸直下壓,掌心朝地,指尖向前,手掌與地面平行,即下壓掌。陽掌: 手臂垂直向天伸直上托,掌心朝天,指尖向內側舉在頭頂上方,即上托掌。平拳: 雙手握拳,拳心朝上,腕近腰際,挺胸平視。豎拳: 雙手握拳,拳眼朝上,拳停胸前,如持重物。 雙手托天理三焦: 自然站立,雙手掌心向上,中指相接置於小腹。 兩手上提至胸口高度。 雙掌翻轉(掌心向下)下壓。 慢慢下壓至小腹前。 再慢慢上提至臉前翻掌(掌心向上), 上提至頭頂上,手臂伸直,手掌托天,兩眼向上看。 兩手分開如抱球狀後,再往下放。 慢慢放下。 全程依圖示順序反覆做二輪後,回復自然站立姿勢。 左右開弓似射雕: 左腳向左橫跨一大步,兩手輕握拳,自然下垂。 兩手握成豎拳上提至胸部,手臂抬平。 左手作手訣,右手仍保持豎拳。 左手向左推出伸直,眼看食指尖;右手拉至右胸側,同時蹲馬步。 左手輕握拳收回。 左右手收回至胸前,同時站立起來。 鬆開兩拳,慢慢放下,回復預備姿勢。 全程依此左右手之順序反覆各做二輪後,回復自然站立姿勢。 調理脾胃須單舉: 自然站立。 兩手前伸,掌心朝上,上提至與胸同高。 兩手收回至臉前。 兩手翻轉使左掌心向上,右掌心向下,做陰陽掌動作。 左掌上提至頭頂上,成托天姿勢,抬頭注視左掌;右掌下壓成按地姿勢。 左手臂伸直,由左外側慢慢放下,頭回正雙掌下垂放鬆。 回復預備姿勢。 全程依此左右手之順序反覆各做二輪後,回復自然站立姿勢。 五勞七傷往后瞧: 自然站立。 兩手前伸,掌心向上,手臂伸直慢慢上提。 兩手上提,至與胸同高。 雙掌翻轉,掌心向下。 兩手慢慢放下,同時頭慢慢轉向左側。 兩手放至身體兩側做按地姿勢,同時頭轉向左側,眼睛盡力看左後腳跟。 最後一次吐氣時,兩手慢慢放下後,即回復預備姿勢。否則請按步驟(8)。 全程依此頭部轉向左、右側之順序,反覆各做二輪。 搖頭擺尾去心火: 左腳橫跨一大步,兩手輕輕握拳。 蹲馬步,身體坐正,雙手虎口向內,掌心向下放在膝蓋上方約15公分處。 先做右弓箭步(右弓左箭)重心移至右腳,左腳伸直,眼看右前方。 然後彎腰,眼看右腳尖。 再將重心移至兩腳中央,體重平均落在兩腳掌上。 身體坐正,眼睛向前看。 全程依此左、右腳之順序反覆各做二輪後,回復自然站立姿勢。 兩手攀足固腎腰:僅本段錦採順腹式呼吸 自然站立。吸氣 兩手伸直上舉至頭頂上。呼氣 兩手交互向上拉伸二次。吸氣 身體向上伸,微向後仰。呼氣 彎腰,兩手儘量伸至腳尖,然後抬頭眼睛向上看。吸氣 頭低下,慢慢起身,雙掌順著雙腿兩側慢慢輕撫上移, 托住後腰身體向後仰。呼氣 身體回正,兩手放下。吸氣 反覆演練之動作要領:全程依圖示順序,反覆做二輪後,回復自然站立姿勢。 攢拳怒目增氣力: 左腳向左橫跨一大步,兩手輕輕握拳。 兩手握拳,拳心向上,提至腰際。 左拳向前推出,拳心轉向下,同時蹲馬步,怒目看左拳,右拳微向後拉。 收回左拳雙手置於兩側腰際,同時慢慢站起來。 兩手慢慢放下,並鬆開兩拳。 兩手腕交叉在小腹前,由下往上提升至頭頂上,抬頭眼睛往上看。 兩手由上往下向左右兩側畫大圓圈,慢慢放下,回復預備姿勢。 除左拳向前推出改「右」拳推出外,其餘均與前述同。 全程依此右拳推出之順序反覆各做二輪後,回復自然站立姿勢。 背后七顛百病消: 腳跟腳尖併攏。 提起腳跟,兩手掌向下壓地, 暫停呼吸憋氣、收縮肛門,全身緊繃,停留約5秒鐘。 全身力量突然放鬆、腳掌用力跺地、膝蓋微彎、雙手亦順勢稍向前輕甩推出, 同時由口中快速吐氣。 順序反覆三次,第三次放下腳跟時,要輕要慢(三次為一輪)。 全程於反覆做二輪後回復自然站立姿勢。 十字手: 自然站立。 兩手伸直由兩側上舉平肩,掌心朝上,再上提至頭頂上方, 手腕交叉掌心向前,抬頭、眼睛往上看。 兩手保持交疊,由前面放下到小腹前。 全程依圖示順序反覆四次或數次,最後回復自然站立姿勢。 全程於反覆做二輪後回復自然站立姿勢。
回春功道家功法,有延緩老化,回復青春、保持年輕活力的功能,故稱之為「回春功」。預備功:身直立,雙腳並攏,雙臂前伸,兩臂間夾角呈直角,從體側上升,手心向上,吸氣,提腳跟。雙臂至頭頂部合掌向下經過腹部,手心向下,分至體側,雙腿分開,距離與肩同寬,兩臂置於體側,雙手自然下垂,全身肌肉放鬆,目光平視,排除雜念,思想入靜。呼吸:先吸氣,後吐氣。吸氣時腳根提起,小腹鼓起,腹部展開,儘量多吸進新鮮空氣。初學時,用鼻吸氣,習慣後,可口鼻同時吸氣;呼氣時,小腹微收,兩膝順勢屈曲,腳根落地,使肺中濁氣從口排出,連續做十六次(一呼一吸為一次)。抖動:深呼吸後,約停半分鐘,全身放鬆,保持正直,雙臂仍垂於體側,兩膝稍曲,使整個身體作上下彈性的抖動。兩手手指略彎,伸直可有脹感。抖動的同時叩齒,照此抖動一分鐘,約一六四次。共作三分鐘。轉肩:抖動後休息一分鐘。兩腳分開站立同肩寬,身體重心放置前腳掌上,雙膝微曲,全身放鬆,嘴巴自然微微張開,兩臂下垂,頭頸正直,轉動肩頭劃圓。轉肩時,兩肩頭交替轉動。肩頭的轉動方向是:先左肩提起,由前、向上、向後、向下划圓圈;於此同時,右肩向後、向下、向前、向上划圓圈。左右兩肩交替協調運轉,共十六次。轉肩時,要用身體帶動肩,用肩帶動臂,使上體不停地扭動,壓擠五臟六腑吐故納新。功效:採用腹式深呼吸,鍜鍊增強橫膈肌,可擴大肺活量,吸進大量的新鮮空氣,並將濁氣排出體外。同時,在做深呼吸時,全身放鬆,引體向上,屈身向下,作橢圓形的運轉,使大腦皮質層處於保護的抑制狀態,中樞神經得到調整與平衡,有節制地開放全身平時閉鎖的毛細血管,大大有利於體內細胞交換氣體,吐故納新,使人精力旺盛,神采奕奕。調節內分泌機能,改善性荷爾蒙的分泌。全身抖動,巧妙的對內分泌腺起到了震動的刺激作用,使性爾蒙的分泌增長、並調節其平衡。實踐經驗證明,許多性機能失調的多獲得改善,並恢復了青春的活力。促進胃腸蠕動,改善消化器官和泌尿器官的功能。胃腸功能的好壞,對身體的健康影響極大。回春一、二、三節的動作,使得腸胃以三種不同的方式蠕動,均有利於增強腸胃的消化、吸收和排洩的功能,同時腎和膀胱隨著做功而微微顫動,可增強其功能,減少有機鹽的沉積、預防腎結石的產生,控制排尿的神經也得到調整,故練習回春功,都會使腸胃和泌尿器官通達舒暢,袪病延年。使氣血經絡暢通,有利於袪邪扶正。使軀體作柔性圓形或弧形的運轉,而且全身放鬆,關節經絡得到活動,大大有利於氣血和經絡的暢通,加之吸入新鮮空氣的增加,內分泌得到調節,可使身體的健康狀況大為改善。按中國傳統醫學,就是增元氣、順天水,活血化淤,袪邪扶正。故長練此功的人,都可回復青春,享受體健身康的歡樂。行功要領: 抖動時、全身肌肉、關節、牙關及體內臟腑器官皆須有震動感,方為正確。 轉肩時,練功者在轉肩過程中,不必主動呼吸,要靠上體的擠壓帶動呼吸。 初練者作轉肩動作時,以自感柔和為宜,不可用力太猛
《百字碑》,原載《呂祖全書》第三卷。全文二十句,共一百字,論述了道家氣功修煉過程、方法和景象。養氣忘言守,降心爲不爲。 這兩句概述了道家練功方法最基本的要求,即忘言忘守,就是在練功時做到不守而守,只有用不守而守的方法練功, 才能達到氣不聚而聚的要求。在練功中要達到忘言守,往往並不容易做到.要降服練功中的心猿意馬狀態,但不能用強制的手段,而是要練心,但是要用無爲自然的方法去練它,這樣練起來自然而然了,一自然就能達到養氣的目的。動靜知宗祖,無事更尋誰。 「動」即氣之動,「靜」即心神之靜。「事」即氣也。當練功時意念連到無爲的狀態,即入靜時,氣就産生,靜極必生動,所以靜爲動之宗祖。相反動極複靜,動又爲靜之宗祖。故動與靜是練功中的自然之道;而且它們互爲宗祖。如果沒有氣機發生又何談動和靜乎。真常須應物,應物要不迷。 靜極生動。動極生靜謂之常道,又謂真常。「應物」即采氣也。靜到極處,必然産生氣,有了氣就要采練辣。在産氣和采練時,心神不能昏迷,昏迷氣就散了。不迷性自住,性住氣自回。 性即先天元神。練功入靜時,心不昏迷,神就不散亂。性不散亂,産生的氣自然而然回到丹田。氣回丹自結,壺中配坎離。 「壺」即坤爐丹田是也。氣回到丹田就要操煉成丹。操煉方法是在丹田內匹配陰陽,其法如同將坎中之陽填補離中之虛(陰也),會達到乾坤的要求。陰陽生反復,普化一聲雷。 在丹田中不斷進行陰陽匹配,丹田氣越來越足,氣足欲動時,用真意領之,過尾閭、夾脊、玉枕背後三關,直撞乾頂(泥丸),氣化爲甘露下降,過十二重樓時雷聲隆隆。白雲朝頂上,甘露灑須彌。 「白雲」即氣也。「須彌」借用須彌上之名比喻人體最高點即頭也。氣足後沿督脈上沖乾頂,氣化甘露從頭向下降,複回丹田。自飲長生酒,逍遙誰得知。 甘露從頭而降,如飲使人長生不老的美酒,其景極其舒服,這種自飲即可長生有其樂無窮的美灑的快活情景,如果沒有練到這一步功的人怎能知曉。坐聽無弦曲,明通造化機。 練到以上功時,有時靜到極處,從腦中可以發出一種極其美妙難言的琴聲,此後靈機逐步自開。都來二十句,端的上天梯。 做到這二十句,可以達到一定的功夫,繼續修煉就可以達倒上乘功夫,即按道教所說的,修成道果登天成仙(延年益壽之意)的目的。
鳥飛式對於遺精的毛病有療效,心理部分則要自己去除。每天睡覺以前,站著,腳後跟分開,前八後二(兩腳後跟距離二寸)一.臀部肌肉挾緊,不是提縮肛門,肛門收縮久了會成爲便秘,小腹收縮。二.兩手作鳥飛狀,自然地,慢慢地舉起來,動作要柔和,嘴巴輕輕地笑開,兩肩要鬆開,兩手各在身體左右側,不要向前,也不要向後,很自然地舉起來,越慢越好。與手上舉同時,把腳跟提起來,配合姿勢向上。三.手放下來時,嘴巴輕輕閉起,同時腳跟配合慢慢放下,站著時用腳的大拇指用力,姿勢一定要美,要柔和,越柔和越好,重點在手指尖。手一起來,自然有一股氣到指尖,到手一轉,氣拉住了,會自然地下來,白鶴要起飛時,就是這個姿勢。 每晚睡覺前做,開始時做十下,慢慢增加次數,初時兩腿肌肉會痛,以後慢慢就好了。 練精氣動作,可使身體健康,還精補腦,防近視老花眼:一.用大拇指中間骨節,按摩自己後腦的兩塊骨頭,轉圓圈,先順時針轉三十六次,再倒轉三十六次,不等。視覺神經就在裏頭。二.用食指中間骨節揉兩眼間鼻側,這裏有兩個小窩窩,是兩個道穴。以前我曾經兩眼發紅腫痛,囑朋友針灸在這兩個穴道上,立刻痊愈。三.兩手不離開,同時揉兩眼眶,即眼睛邊緣骨節,順轉,越緊越好,再倒轉,轉數自定。四.手不離兩眼,然後移至太陽穴,壓揉。五.眼、牙齒閉住,手掌抱著腦子,道家則把兩耳用手倒轉來蒙住,兩手在腦後打鼓,在後腦心用手指彈,學武功者稱鳴天鼓。 道家的服氣,如魚一樣,嘴巴一張一合,空氣就吃進去了。功夫做到一個階段,可以辟谷時,便要服氣。
甩手運動現代人步行活動量明顯減少,容易使體內血液循環不良,造成頭暈耳鳴、手腳冰冷、站立不穩等現象。啟新診所健康體適能檢測中心提醒民眾,要維持運動的好習慣,如果沒有時間至運動場所健身,下列的甩手運動也是一項簡單易行的健身活動,可促進手尖至腳尖的血液循環順暢,增強身體機能,忙碌現代人的最佳健身運動。 甩手運動方法:直立,雙腳打開與肩同寬,雙臂自然下垂,掌心向內,雙眼向前平視,放鬆全身。用腕力將手臂伸到正前方,(雙臂與身體的垂直線不超過60度),然後用力將手甩到後方(不超過30度),如此來回甩約100~300次(視個人體質與訓練長短而增減次數)。 甩手運動效果:使血液循環順暢,感覺精神充沛,全身輕鬆,並能促進食慾,增加肌膚光澤。此外,對預防高血壓、動脈硬化、中風和心臟病也有功效。甩手運動可增加胸廓的活動量,改善肺功能,預防肺疾及氣管發炎等疾病。注意事項:甩手運動不宜在飯後或空腹時進行甩手運動的運動量宜由少逐漸增多,每天早晚進行,如果出現雙臂痠痛、疲累,甚至胸痛、頭暈等症狀,表示運動過量,應減少次數。甩手運動沒有場地限制,隨時隨地皆可,但若能選擇空氣新鮮、環境安靜的地方進行,效果更佳。
提腎功.李勞丁 此功簡單易行,男女老幼都能練,沒有清規戒律,不會出偏差,無弊端。 提腎功練功方法: 端坐凳上,雙腳踏地,腳寬同肩,雙手放大腿上,掌心向上或向下均可。坐時注意不坐滿凳,可坐在凳邊。練習數日,熟練後,可不拘形式,隨時隨地可練。 集中思想於下部(即會陰部,詳見下文)。隨著呼吸,下部一提一放,一緊一松,即使暗勁往上往裏提縮,如忍小便狀。 呼吸採取腹式順呼吸法,即呼氣時,腹部凹進,同時略用些力將下部上提,也即一緊;吸氣時,即將下部隨著呼吸凸出而下放,即一松。這樣,隨著呼吸,一緊一松,反復練習。熟練後,即可不管呼吸,隨時可提放,緊松,甚至和別人談話時也可將下部一提一放,一緊一松,但提放、緊松的次數不能多。 所謂下部,男女不同;在男性系指睾丸、精索、陰莖、肛門括約肌等;在女性系指大小陰唇、陰道、陰蒂、肛門括約肌等。 採用此法治病,每日幾次不限,隨時隨地可練,但每次只能提縮十幾次,最多不能超過二十次。練過一次後,必須再過一段時間再練。 練提腎功的注意事項: 每次提縮不能超過二十下,否則會引起腦頂緊張不適; 有高血壓病史的人每次提縮次數要減少,否則可能引起血壓升高,頭暈腦脹; 有失眠症者晚上不能練,以免引起失眠。 提腎功的適應症: 膀胱炎、腎結核、血尿、前列腺炎、遺精、腎結石、功能性子宮出血、胃腸炎、腰脊椎肥大性關節炎、再生不良性貧血、神經衰弱等。 提腎功除對泌尿系統和生殖系統病症能取得一定療效外,對全身性其他慢性病也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提腎功理論探討: 提腎功可能在大腦皮質與內臟反射的範圍中,牽涉到內分泌腺,特別是腦下垂體的調節作用。因此,練功可能使垂體前葉內分泌素(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和腎上腺內分泌素(考地松)兩者之間的關係非常密切起來,從而産生一系列的治療功效。也就是說,此法可能是通過腦垂體的調節來影響腎上激素的分泌,從而産生療效的。
孫思邈. 侵晨一盤粥,夜飯莫殼足。投動景陽鐘,叩齒二十六。大東與大熱,且莫貪色仗。坐臥莫當風,頻于哇處浴。食他行百步,常以手岸腹。故味榜于筋,苦味傍于骨。甘坪不五內,辛多敗正氣。威多促人寺,不得偽比睹。春夏少施泄,秋冬日毋亨。獨臥走守弗.慎靜最為責。怒甚侷后集,思多太損神。神疲心易役,扎瞬病相束。勿使悲祝枉,當李飲食均。再三防夜醉.第一成晨哄。安神宜恍朵,惜扎保和此。 冉夭味垮命,修行在各人。若能運此理,平地可朝兵。
坐功自由式:在凳子或床邊上,其高度以大腿放平,小腿與其垂直,舒適自然爲宜。兩腿分開,寬與肩同,兩腳踏地,兩手置於鶴頂穴之上。另外還有一種姿式,兩手放在肚臍下,掌心朝上,左手在下,右手在上(女子右手在下),使心火下降。還可以兩腿稍向前伸,左腳放在右腳面上。總之以舒適自然不加勉強爲原則。道法自然,率性之謂道。盤膝式:坐在蒲團或床上,將左腿屈膝放在右腿之上,右腿壓左足,左腿壓右足。上身自然端正,頭頂天如泰山壓頂,舌抵上齶,沉肩墜肘,含胸拔背,目視鼻端。心住靈台,神不外馳。曹真人云:「神是性兮,氣是命,神不外弛氣自定。」張靜虛云:「神一出即便收來,神返身中氣自回」。實際上這就是靜坐收心法。都是以一念代萬念,精神集中,排除雜念之方法。靜坐功有意守之說。有的說守上丹田,兩眉中間,謂之玄關,也叫天心。有的說守中丹田,臍下一寸三分或三寸,有的說守肚臍,謂之空竅,也叫祖竅。有的說守外景,也有的說守湧泉或會陰,名之爲下丹田。其實,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守什麽都可以,這都是一種設想、止觀、收心入靜的方法,其歸根是一,其終結是無,瞭解爲空。儒家謂之至善,各是其是則可,是己非人則非。四聰運轉:四神聰爲經外奇穴,在頭頂正中百會穴前後左右各一寸。這四個穴有疏通經絡、調整陰陽、清醒頭腦之大用,能增強肢體運動功能。針灸處方:配曲池、合穀、足三裏可治半身不遂,配大陵、神門、湧泉可治神經衰弱之頭疼暈眩。百會穴居頭頂之中,配該穴可發揮調整陰陽起死回生之用。凡神經系統之疾患、失眠、頭痛、高血壓、低血壓,堅持鍛煉,都有顯著療效。動作:兩手內外勞宮相疊置於百會穴上(男左手在下,女右手在下),全掌置於四神聰之上,配合呼吸,右轉8次,右轉8次,一個呼吸轉一周。如時間、體力允許,可轉64次。吸氣時陽氣下降,小腹隆起。呼氣時,小腹塌陷,吐出臟腑內汙濁之氣(順腹式呼吸)。用外呼吸鼓蕩內呼吸,習之既久,則用丹田呼吸支配手掌在頭皮上動作。始而頭部有涼熱感,有麻脹感,繼而有清鬆感;用功日久,則周身發熱,現於面,盎於背,施於四肢,變頭重腳輕之勢而爲上虛下實之象。運轉8次後,再用手掌在頭頂重按3次,按時吸氣,小腹隆起,呼氣時小腹塌陷,由沖脈引氣上行。以動作緩慢、 深、細、勻、長爲宜。 日月通明:日月通明就是乾洗臉之動作,歷代儒醫講養生之術者都重視幹擦臉這個環節。因爲「三陽榮於面」醫家詳言之。如足陽明胃經之脈絡起自承泣穴,轉而上升至額角上之頭維,下經頰車、地倉,伸入胸腹,佈滿面部。而手陽明大腸經之脈,由食指尖端之商陽穴,循兩臂走向肩部,伸入面部鼻兩翼旁之迎香穴。手太陽小腸經由小手指尖端之少澤穴起,沿臂至肩胛,曆肩貞、秉風、曲垣,入頸部天窗、天容,繞面部顴骨至耳屏之聽宮。手少陽三焦經之脈,起於無名指尖端關沖穴,沿臂走向頭部,曆陽池、外關、循支溝、四瀆出天井,入清冷淵、天牖轉耳後翳風、瘈脈至耳尖處之角孫、耳屏前之耳門、和髎,入眉梢處凹陷中之絲竹空。足少陽膽經之脈,起於面部目外眥之瞳子髎穴,上行入額角,轉至耳後。足太陽膀胱之脈,起於目內眥之睛明穴內,上升入巔頂。而足厥陰肝經之脈經面部上入眼球而升於腦。幹擦面部之動作可以加強經絡氣血的運行,日代表陽,月代表陰,通過幹擦臉之按摩活動,陰經陽經都能通順,所以謂之日月通明。尤其是年老氣血衰微者,面色焦枯,皺紋出現,經過幹擦臉可以變焦枯爲紅潤,減去皺紋防止早衰。通過按摩之導引動作,經絡氣血可以直達指和趾的末梢,能治療冬天腳腿冰冷,指甲焦卷,及未梢神經炎等疾患。動作:當吸氣時兩手由身側擡至面部,掌心向裏,掌根骨放在顴骨下,掌心放在顴骨上向上推,使中指達到前頂穴處如洗臉之式,至吸氣盡。呼氣時兩手用全掌按摩面部,下行至胸前之乳中穴,逐漸轉爲手指尖向下,行氣至腹股溝之氣沖穴,以意領氣直達足次趾端足陽明胃經之曆兌穴。一呼一吸爲一次,可按8的倍數盡情進行。這一動作涉及到許多經絡,而收效大者是足陽明胃經。幹擦臉還可以作保健中之輔助功。雙陽下降:雙陽下降就是幹梳頭的動作。頭爲一身之主宰,乃清空之府,諸陽所會,百脈所錘,因此要特別修持,否則肝陽上越而頭重腳輕,陽木發越則半邊頭痛而發生暈眩,膀胱經有病則頭頂痛而昏沉。近年來所謂之腦充血、腦動脈硬化、腦溢血諸症,無一不與肝膽膀胱陽升而不能下降有關。雙陽下降之動作,是以兩手循足少陽足太陽經絡導氣下行,延及手三陽之經絡,淤者通之,結者解之,蘊藏之寒、熱、風、濕隨氣血的暢通而解表。氣行則血行,虛者不期補而自補,實者不言瀉而自泄。張仲景云:「四肢才覺重滯,即吐納導引、按蹺、針膏,勿令九竅閉塞,旨在於斯。」這一動作引足少陽、足太陽之氣流通旺行,既可以瀉少陽與太陽之邪火,也可以通調有關臟器所有的氣血,所以謂之雙陽下降。動作:隨吸氣之勢,兩手由身側上舉,以小手指肚按在兩眼睛明穴上。睛明穴爲足太陽膀胱經之起點,引氣上行由頂巔而下(手不能接觸而氣勢自行,沿脊柱兩旁,下至足小趾尖端之至陰穴)。兩手向下循按膽經之風池穴.過鎖骨,曆淵腋,日月、京門、環跳諸穴,以意領氣直達足四趾尖端之竅陰穴和五趾端之至陰穴。動作時要注意頭頂項豎,鬆腰塌胯,提肛縮腎,氣自然下沈,兩手下按時要自然放鬆,純任自然,不許有絲毫勉強。此動作至少做8次,多至64次。翻轉聽宮:這裏所說的聽宮,不是指耳屏前之聽宮穴,而是指整個主管聽聲音的器官,也可以說是耳朵的全體。中醫學早就說明各條經絡都直接或間接與耳部有關,所以耳針能治多種病。人體各部位在耳廓上反應部位,如同一個倒立的人,所以對外耳進行揉按可以調整或恢復機體相應部位的生理機能,刺激神經,調節全身的功能,這就同於耳針的療效。動作:隨吸氣之勢,兩手上舉至耳部,以劍指按住小腸經之聽宮、膽經之聽會,向上推按,經三焦經之耳門,達於頭維、臨泣。隨呼氣之勢,兩手魚際穴壓在耳屏上,使耳輪向前翻,以兩手小指根之後溪穴順顱息,瘈脈、翳風向下揉按,轉至手指經耳輪下部,呼氣盡爲一次。再隨吸氣之勢,重復上述動作。如此反復揉按,少則8次,多可64次。五輪運轉(眼部活動):根據祖國醫學理論,五臟之氣都上通眼部,如腎有病則瞳子昏暗,甚至失明;肝有病則顯現於角膜、虹膜之上,肝實則角膜、虹膜脹痛,肝虛則內陷而困乏;肺熱則結合膜變紅,肺虛則乾澀而無光澤;心氣虛則眼角乾澀酸痛,心有實熱則眼角發紅而腫脹;脾虛則眼瞼浮腫,脾實熱則眼瞼脹痛。眼周圍之穴位通於五臟,如臟腑之內傷外感都可以在眼部驗之,所以揉按眼部穴位可以通調五臟之經絡,抵抗外感風寒暑濕之侵襲而驅逐病魔,消除病竈,恢復健康。同時能治療頭痛頭昏,對防止近視、遠視、白內障、青光眼等眼疾都有一定的作用。動作:隨吸氣之勢兩手上舉,以劍指按在眼眶下胃經起點之承泣穴上,繞到膽經的瞳子 髎穴、上魚尾、絲竹空、魚腰、陽白,直達額前膽經之頭臨泣穴至盡。隨呼氣吸氣之勢,劍指向內向下,經眉沖、曲差、入攢竹,揉按眼角之晴明,順鼻梁而下。一吸一呼爲一次,連續8次,多可64次,以眼發熱,輕鬆舒適爲度。敲齒消蟲(叩鹵):根據祖國醫學理論,腎主骨,齒爲骨之餘,腎虧則牙齒動搖而脫落,腎氣充足則牙齒堅強而有力。而牙齒除咀嚼食物外,活動的機會太少,在歷代養生文獻中對於牙齒活動特別重視。金元四大家李東垣,在東垣十書中有如下記載:“夜半收心,靜坐片時,……積精生氣,積氣生精,此自無而之有也。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此自有而之無也。”又雲:“發宜多梳,面宜多擦,目宜常運,耳宜常彈,舌宜抵齶,齒宜數叩……。”因此經常堅持叩齒,則可以強固牙齒,促進消化系統之機能。要想保護牙齒之堅固,還必須節制房勞。動作:吸氣時上下牙齒相叩擊,呼氣時上下牙齒離開,如此8次,接著叩齒36次,格格有聲,動作宜慢,自覺有熱氣通於腦內,如天熱感可加倍叩擊。火煉全丹:腎臟爲人身體中極爲重要之臟器,在十四椎之下,左右各一個,當中爲命門。命門爲充氣之所聚,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脈之根,呼吸之門,三焦之原。祖國醫學認爲是腰眼在腰之正中。火煉金丹是道家之術語,用命門之火鍛煉真精,可以結丹。動作是用兩手按在命門與腎俞之上,自上而下按摩。本節功有散風祛濕、驅寒溫肌、調和氣血、疏通經絡、聰耳明目、固精益腎、培養元氣、強壯腰肌、挽救虧損勞傷、補益命門之火和止痛等作用。對防止腰肌萎縮、腰腎勞損、腰部扭傷,效果較好,對於椎間盤突出症、坐骨神經痛也有一定的療效,同時還有助於防止遺精,早泄、陽萎、 痛經、月經不調等症。動作:坐於硬木板床上,解開腰帶,身前伏,兩腿彎如圓弓,用手指摩腳心,這是預備式。吸氣時,兩手沿足太陽膀胱經之脈,引氣至膀胱經之至陰穴。當呼氣之時,兩腳趾上蹺,腿漸伸直,兩手隨呼氣之勢,由腳心湧泉穴,沿腿內側腎經之脈,提腎水上升入於命門,至呼氣盡。一吸一呼爲一次。此動作至少8次,多可64次。汲腎水濟命門之火,水火既濟,百病全消。熱消鶴頂 寒逐犢鼻:兩膝蓋上下左右之穴位,爲足三陰三陽合穴之所錘,外感內傷留聚於此。通過膝關節之活動,補正氣驅邪氣,收效極快。動作:以兩掌勞宮穴按在兩膝蓋之鶴頂穴上,以兩手食指和無名指分別扣住臏骨下的膝眼和犢鼻,隨吸氣之勢由裏向外揉按;隨呼氣之勢由外向裏揉按。吸氣上提,呼氣放鬆,一吸一呼揉按一圈,以膝部發熱,舒適爲度。此動作少則 8次,多可 64次。中醫實踐經驗認爲,腿爲腎之路,膝爲腿之柱,外感侵襲則膝腫痛麻痹,腎臟虧損則膝軟而無力,屈伸不靈,故膝關節疾患應多練之。旋轉乾坤:本式動作能活動肩、肘、指、腕及胸背各部筋肌,疏通上肢所有的經絡,都是圓的動作,所以名之爲旋轉乾坤。對於肩周炎、露肩風、上肢各關節之拘攣麻痹、胸懷脹滿鬱悶都有較好的療效。動作:隨吸氣之勢,兩手陽掌,向前向上擡,邊擡邊旋轉,擡至胸前變爲陰掌,邊曲臂,兩手變爲爪形戳至膽經之肩井穴處。隨呼氣之勢兩手沿氣戶穴由腋窩向身後展開,掌心向上合谷貼于腎俞穴上,五指舒開,身向前俯彎腰,兩臂儘量向後展開,至呼氣盡。隨吸氣之勢,兩手隨臂經兩側向前上方劃弧至胸前,兩掌外旋,轉變爲掌心向裏向下,勞宮穴對準曲澤穴。吸氣盡隨呼氣之勢兩掌內旋,五指舒展開,翻掌向外,指尖相對向前推,兩臂撐爲乾坤形,高度與膻中齊,兩眼平視外勞宮。此動作也可以用並式呼吸。初學者二呼二吸爲一次,熟練後,可一呼一吸爲一次,至少8次,多可64次。動作要求柔和,不要矜持發出僵勁。神龜探穴:這一動作爲加強任督二脈之活動,可爲小周天之補助功。動作:兩腿放平,坐於硬板床上,兩手置於腰後命門穴處,隨吸氣之勢,兩手沿膀胱經和膽經向下循接,順彎腰之勢,兩腿彎屈,兩手沿腿外側膽經之脈推至腳背,四指向前,大拇指壓在公孫穴上,同時頭向前探,下頷盡力向前伸,兩手握住腳尖向裏扣,隨即搓腳心之湧泉穴,至吸氣盡。呼氣時,兩手由兩腿內側向上循按至小腹,兩手收回置於命門穴處,腰和頭也恢復原來姿勢。此爲一次神龜探穴動作,至少8次,多可64次。仙鶴騰空:這一動作,順式逆式都可以,爲自然收功之式。動作:坐於床沿或凳上均可。大腿放平,小腿與其垂直,兩臂自然放鬆下垂於身側。隨吸氣之勢,沉肩墜肘,兩臂自然擡起,掌心向下爲陽掌,擡至高與肩平,吸氣盡;隨呼氣之勢,兩臂自然徐徐下落,如仙鶴展翅騰空,動作輕舒而柔軟。起落自然,沉肩墜肘,含胸拔背,氣達四肢末梢,心境自然安舒。
臥功平臥運氣法:身體平臥,面部朝上,兩腳分開與肩同寬,腳尖朝上,兩手扶丹田或置於身體兩側,頭枕在枕頭上,高低適度。以鼻吸氣時,小腹隆起,意想整個宇宙之氣從四面八方灌滿全身至上丹田,以鼻呼氣時,小腹內收,意想丹田之氣從丹田放射到全身及四肢,病邪之氣自然從皮膚汗毛孔排出體外。可連續做三十二次。然後,手扶丹田,收功。 平臥調息法:身體平臥,面部朝上,兩腳分開,與肩同寬,腳尖朝上,手扶下丹田或者兩手置於身體兩側,枕頭稍高些,眼睛能看見足尖。吸氣時(鼻吸鼻呼,舌舐上齶),小腹隆起,呼氣時小腹癟,意念始終在小腹,每做八次,休息一分鐘,此時要意守丹田,稱平臥調息法兼意守丹田,可連續做六十四次,收功時,再意守丹田數分鐘。本式爲動靜相兼練功法,即可練氣,又可練意,動則屬陽,靜則屬陰,動靜相兼,陰陽相調,剛柔相濟,雖然形簡,但效宏偉。
推拿 推拿是人類最古老的一門醫術,在原始社會人類與大自然鬥爭中,無論是人與人爭或人與獸爭,總免不了產生筋骨損傷,當有損傷和病痛時,患者自覺地用手撫摸傷痛局部及其周圍部位。這種反射的動作逐漸發展成為自覺的醫療行為。再經不斷的整理、總結,就成為古代的推拿醫術。 中國最有系統而且全面闡述中醫理論的古典巨著《內經.素問》《異法方宜論》篇提出:導引按蹻者,亦從中央出也。中央,就是現在河南洛陽一帶,可能洛陽就是我國推拿的發源地。隨唐時期,推拿已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這個時期推拿發展除了軟組織損傷外,連骨折、脫位與其它內外婦兒等科都列入手法整復的範圍。明朝,太醫院設十三科進行醫學教育。其中將推拿與接骨獨立成科,而且「按摩」之名開始改成「推拿」,例如《小兒推拿秘旨》、《小兒推拿方脈全書》和《小兒推拿秘訣》等書都是當時的代表著作。「一推、二針、三用藥」是我國傳統醫學治療疾病的步驟與模式,推拿療法的概念及臨床意義 所謂推拿,是推拿師用手或上肢協助病人進行被動運動的一種醫療方法。一般常用的有推、拿、按、摩、掐、滾搖、揉、搓、抖等幾個手法。在患者皮膚肌肉的點、線、面上進行推拿,以疏通患者經絡,滑利關節,促使氣血運行,調整臟腑功能,增強人體抗病能力,從而達到治癒病痛的目的。 推拿對許多病症確有療效,就局部疾患而言,某些病變出現皮膚顏色蒼白、枯燥、縮、弛緩的症狀,進行推拿可使局部血液循環改善,增強患部氣血的供給,使之逐漸變為紅潤、光澤、豐滿,恢復了人體應有的生理狀態。再就一般全身性疾病和內臟疾患來說,如因寒邪侵入人體後,營衛失調,氣血受阻,經絡澀滯,出現怕冷十寒顫、身體疼痛等症狀,應用推拿療法,患者會有出汗與疼痛緩解等現象,通過推拿可以促使衛氣恢復其溫分肉、充皮膚,和司開闔的功能,所以能夠產生溫熱,驅散寒邪外出而取得出汗,止痛等治療效果。 推拿能改善肌肉,筋腱或韌帶的機能,使人體伸縮活動功能恢復。如骨折、脫臼整復後期及痿促躄的患者,經常進行推拿療法,有利用於患肢功能的逐漸恢復而使動作轉為靈活。有人認為,若人體內某些腺管或經絡徑路的阻塞現象,可因為推拿而受到衝擊性震盪而疏通。如乳腺炎初期,乳房會腫痛,如進行輕拍、打肩臂,震動胸大肌可使乳腺淤積暢通。 推拿可使腫脹消退,疼痛減輕或消失等效果,推拿某一部位時,常可影響周圍肌群收縮活動,這是肌肉筋腱活動力增強的具體反映,所以推拿療法能改變肌肉鬆弛等現象,並可消除病理狀態,促進正常生理功能和運動機能的恢復。常用的推拿手法 推拿手法是利用許多不同形式的操作方法來刺激人體的經絡穴位。推拿手法可達一百種以上,但常用手法則可粗略歸納為數類,以按提為主,如按法、拿法、掐法;以摩擦為主,如推法、摩法、搓法等;以振動肢體為主,如搖法、滾法、抖法、扳法等等。其操作要領簡述如下:推拿手法的操作要點 推拿手法的熟練程度與如何運用對治療效果有直接影響。手法要持久、有力、均勻、柔和,從而達到深透作用。所謂「持久」是指手法能繼續運用一定時間:所謂「有力」是指手法要有一定力量,而這種力量又要根據病人體質、病症與不同部位來決定:所謂均勻,是指手法動作要有節奏,速度不要時慢時快,壓力不要時輕時重:所謂「柔和」是指手法輕而不浮,重而不滯,用力不可生硬粗暴或用蠻力,變換動作要自然。以上各點是互相聯繫的。要熟練掌握各種手法,並能在臨床上靈活應用,必須經過一定時間練習和臨床實踐,才能由生而熟,熟而生巧,乃至得心應手。如醫宗金鑒說:「一旦臨床,機觸於外,巧生內,手隨心轉,法從手出。」‧推拿療法在操作要掌握一些要點,若能很好地掌握這些要點,治療收效較快;如果掌握不好或沒有按照這些要點操作,就可能出現某些不該有的反應。現簡介如下:點、線到面,次序分明 這是推拿操作次序安排的問題。某些病證,經過診斷後,決定採用哪一種適宜的推拿手法,治療時,必須按照操作的步驟進行。例如決定採取全身性的推拿法,從選定部位的一點和它的周圍開始,然後循著推拿線路延展到整個身體。這樣,身體受到推拿操作節律性地按撫而感到輕鬆、舒適愉快。運用「八要」按步進行 所謂「八要」,就是輕重、淺深、快慢、緩急等要訣。在推拿操作時,包含著一定的對立統一關係,它與手法和次序有關。「八要」之進行次序為: 由輕而重; 由淺而深; 由慢而快; 先急後緩。靈活機動、臨症變通 推拿治療的整個過程,要精細地研究疾病的特點,隨時觀察病情的變化,及時決定適宜的治療方案。推拿療法的適應症和禁忌症適應症:推拿的適應症比較廣泛。如外感的發熱發冷、頭痛、頭暈,以及昏厥的急救:內傷雜病的慢性泄瀉胃脫痛、腰痛、遺尿、痺證:外傷科軟組織損傷、膀椎間盤突出、頸椎病、漏肩風、胸協迸傷、脊柱骨關節炎;皮膚科癱、腫、瘡、癤:小兒的疳積、急慢驚風、小兒麻痺後遺症;婦科的痛經等等。禁忌症:推拿的禁忌症大致上可歸納為以下幾點:病程已久,患者體弱,禁不起最輕微的推拿、按壓,如不注意這些情況,太過大意地進行操作,就會出現眩暈、休克的症狀。燙火傷患部不宜推拿;患部周圍忌重推拿。傳染性或潰瘍性的皮膚病如疥瘡、無膿性瘍和開放性創傷,不宜推拿,但輕症或局限性的皮膚病,可不受這種限制。懷孕五個月以下,或有懷孕徵兆者;經期、產後惡露未淨時(子宮尚未復原),小腹部不可推拿,以免發生流產或大出血。急性傳染病(如傷寒、白喉等),各種腫瘤以及其它病情嚴重的患者,都不宜推拿。極度疲勞和酒醉的患者,不宜推拿。中國推拿學術流派的簡介 滾法推拿創始人丁季峰原為一指禪推拿門人,臨床以滾法為主要手段,配合揉按拿捻搓和肢體被動運動而發明滾法。其特點是,以經絡學說為基礎,結合有關生理、解剖、病理等理論為實踐依據。經周密檢查之後,以輕巧靈活手法治療。因其接觸面積大,壓力也大而又柔和舒適有利於疏通經絡 ,行氣活血。其適應範圍主要有半身不遂、小兒麻痺、頸肩腰臀及四肢關節軟組織扭挫傷等。 氣功推拿以山東馬萬起、馬萬龍兄弟為代表,其特點是強調整體觀念,扶正驅邪並以少林內功指導患者進行鍛煉。其手法包括擦拿(五指拿捏拿)、點(包括肘按)分、合、掃散、理、劈、抖、搓運、拔伸、擊(掌擊、拳擊、棒擊)等法。內科推拿另一特點是用濕熱敷及棒擊法配合治療。 正骨推拿又稱正骨按摩、傷科按摩。是以矯正骨縫開錯、筋結筋歪等一類骨傷疾病為診治範圍的一種推拿方法。其基本手法為推拿按摩摸接端提八法。臨床應用可分為正骨手法和推拿手法然兩者又可配合運用。近代中醫正骨推拿名家有杜自明、黃東山、陸文。正骨推拿在治療骨傷疾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正確運用正骨手法可使斷者復續、陷者復起、碎者復原、突者復平。正骨心法要旨說:手法各有所宜,其癒可之遲速及遺留殘疾與否皆關乎手法之所施得宜。 點穴推拿或稱指壓推拿、指針療法。臨床上主要是以手指按壓點掐人體經絡穴位以防治疾病的一種推拿方法。素問舉痛論中說:按之則熱氣至,熱氣至則痛止矣。本法特點是感應強、作用快、損傷小。基本手法是用拇指端或羅紋面著力按壓穴位,可不動或撥動或顫動或滑行。此外,另有爪掐、肘壓、叩點、禔針。近代點穴推拿名派有鄭懷賢經穴按摩手法、按脊療法、胸穴指壓法與指壓麻醉法。 小兒推拿或稱小兒按摩。西漢《帛書五十二病方》中記載,用勺匙的周邊括擦患兒病變部位以治疾。晉《肘後備急方》介紹用捏脊方法以治療腹痛。唐《千金要 方》中介紹用膏摩小兒囪上及手足心以祛除風寒。唐《外台秘要》記載用按摩頭及脊背以防治小兒夜臥不安。宋《蘇沈良方》中有掐法治療臍風口撮等症。 明清已有小兒推拿專科。小兒推拿著作有三十餘種,現在尚存約十種。其中,針灸大成中的按摩經(1601年)為現存最早的小兒推拿著作。而小兒推拿方脈活嬰秘旨全書為現存最早的小兒推拿專著(單行本)。小兒推拿臨床特色:是強調手法操作程序:先頭面,次上肢,次胸腹,次腰背,次下肢。是強調手法的補瀉作用:如旋推為補,直推為清。緩摩為補,急摩為瀉等。重視膏摩的應用並根據季節和病症的不同,分別選用蔥薑汁,滑石粉或涼水等做介質進行推拿,可保護嬌嫩的皮膚及增強手法的療效。小兒推拿的對象一般指六歲以下,年齡越小療效越好。
《神仙起居法》卷,五代,楊凝式 書,紙本,手卷,縱27cm,橫21.2cm。草書8行,共85字。 《神仙起居法》是楊凝式書寫的古代醫學上一種健身的按摩方法,文體近似口訣。 釋文: 神仙起居法。行住坐臥處,手摩脅與肚。心腹通快時,兩手腸下踞。踞之徹膀腰,背拳摩腎部。才覺力倦來,即使家人助。行之不厭頻,晝夜無窮數。歲久積功成,漸入神仙路。乾祐元年冬殘臘暮,華陽焦上人尊師處傳,楊凝式(下一草押)。” 後紙有宋米友仁 ,元商挺,清張孝思題記及無名氏行書釋文5行。卷前右下角有明項元汴“摩”字編號。 卷前後及隔水上鈐有宋“紹興”、“內府書印”,明楊士奇、陳淳、項元汴,清張孝思、陳定、清內府等鑑藏印。 此卷最早為宋高宗內府之物,後入賈似道手中,至明代曾經“江陰葛惟善收藏”(都穆《寓意編》),《清河書畫舫》又稱“郡人王氏所藏”,明代為項元汴 所有,至清代乾隆時進入內府。 書法由唐到宋,楊凝式是一轉折人物,蘇軾 評曰:“自顏、柳沒,筆法衰絕。加以唐末喪亂,人物凋落,文采風流掃地盡矣。獨楊公凝式筆跡雄傑,有二王、顏、柳之餘,此真可謂書之豪傑,不為時世所汩沒者。” 此幅小行草書是楊凝式七十六歲時的作品,似隨意點畫,不假思索,用墨濃淡相間,時有枯筆飛白。書字的結勢於攲側險勁中求平正,且行間字距頗疏,在繼承唐代書法的基礎上,以險中求正的特點創立新風格,盡得天真爛漫之趣。此書是楊凝式行草書傳世作品的代表作,對宋代書法影響較大。 明朱存理《鐵網珊瑚》、都穆《寓意編》、張醜《清河書畫舫》,清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匯考》、顧復《平生壯觀》、吳升《大觀錄》、清內府《石渠寶笈·三編》、胡敬《西清劄記》等書有著錄
孫思邈養生十三法孫思邈,又被稱為藥王孫天醫,是中國古代著名的醫生,亦是氣功養生的實踐家。他在西魏時代出生,相傳他活到141歲才仙遊,可見他的長壽心得實在值得學習。孫思邈少時因病學醫,博通經史百家學說,隋唐時曾推拒當官,唐太宗更親自上山拜會,名噪一時。不過,更為出名的,是他總結了唐代以前的臨床經驗和醫學理論,編成兩部醫學巨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不說你或不知,原來孫思邈是中國四大發明:火藥的發明家。在《丹經內伏硫黃》一書中,記述他用硝石、硫黃和木炭混在一起,製成火藥。孫思邈養生十三法,又名耳聰明法髮常梳將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發熱,然後由前額開始掃上去,經後腦掃回頸部。早晚做10次。頭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經常做這動作,可以明目袪風、防止頭痛、耳鳴、白髮和脫髮。目常運(a) 合眼,然後用力睜開眼,眼珠打圈,望向左、上、右、下四方;再合眼,然後用力睜開眼,眼珠打圈,望向右、上、左、下四方。重覆3次。(b) 搓手36下,將發熱的掌心敷上眼部。這動作可以強化眼睛,糾正近視和懶視。齒常叩口微微合上,上下排牙齒互叩,無需太用力,但牙齒互叩時須發出聲響。輕輕鬆鬆慢慢做36下。這動作可以通上下顎經絡,幫助保持頭腦清醒,加強腸胃吸收、防止蛀牙和牙骹骨退化。漱玉津。玉津即津液、口水(a) 口微微合上,將舌頭伸出牙齒外,由上面開始,向左慢慢轉動,一共轉12圈,然後將口水吞下去。之後再由上面開始,反方向再做一下。(b) 口微微合下,這次舌頭不在牙齒外邊,而在口腔裏,圍繞上下顎轉動。左轉12圈後吞口水,然後再反方向做一次。吞口水時,盡量想象將口水帶到下丹田。從現代科學角度分析,口水含有大量酵素,能調和荷爾蒙分泌,因此經常做這動作,可以強健腸胃,延年益壽。耳常鼓(a) 手掌掩雙耳,用力向內壓,然後放手,應該有卜一聲。重覆做10下。(b) 雙掌掩耳,將耳朵反摺,雙手食指?住中指,以食指用力彈後腦風池穴10下,卜卜有聲。這動作每天臨睡前後做,可以增強記憶和聽覺。孫思邈養生十三法----2面常洗(a) 搓手36下,暖手後以後上下掃面。(b) 暖手後雙手同時向外圈。這動作經常做,可以令臉色紅潤有光澤,同時不會有皺紋。頭常搖雙手叉腰,閉目,垂下頭,緩緩向右扭動,直至恢復原位為一次,共做6次。反方面重覆。這動作經常做可以令頭腦靈活,防止頸椎增生。不過,注意要慢慢做,否則會頭暈。腰常擺身體和雙手有韻律地擺動。當身體扭向左時,右手在前,左手在後,在前的右手輕輕拍打小腹,在後的左手輕輕拍打「命門」穴位。反方向重覆。最少做50下,做夠100下更好。這動作可以強化腸胃、固腎氣、防止消化不良,胃痛、腰痛。腹常揉搓手36下,手暖後兩手交叉,圍繞肚臍順時針方向揉。當自己的身體是一個時鐘。揉的範圍由小到大,做36下。這動作可以幫助消化、吸收、消除腹部鼓脹。攝谷道,即提肛吸氣時提肛,即將肛門的肌肉收緊。閉氣,維持數秒,直至不能忍受,然後呼氣放鬆。這動作無論何時都可以練習。最好是每天早晚各做20至30下。相傳這動作是十全老人乾隆最得意的養生功法。膝常扭雙腳並排,膝部緊貼,人微微下蹲,雙手按膝,向左右扭動,各做20下。這動作可以強化膝頭關節,所謂「人老腿先老、腎虧膝先軟」。要延年益壽,要由雙腳做起。常散步挺直胸膛,輕鬆地散步。最好心無雜念,盡情欣賞沿途景色。民間有個說法,「飯後走一走,活到九十九」。雖然有點誇張,不過,散步確實是有益的運動。腳常搓(a) 右手擦左腳,左手擦右腳。由腳跟向上至腳趾,再向下擦回 腳跟為一下。共做36下。(b) 兩手大拇指輪流擦腳心湧泉穴,共做100下。常做這動作,可以治失眠、降血壓、消除頭痛。腳底集中了全身器官的反射區。經常搓腳可以強化各器官,對身體有益。
凱格爾運動尿失禁是許多婦女朋友的難言之痛,更嚴重的連小解也會疼痛,甚至有許多婦女雖然感覺尿失禁不舒服,但想到需脫下褲子看病,則猶豫不前,終究望之怯步。 馬偕醫院護理師蔡惠娟根據多年來臨床經驗表示,據最新的調查報告,亞洲婦女尿失禁的人口達到百分之十五,而國內的調查報告,十五至六十四歲的人口中有百分之十的女性有尿失禁的現象,六十五歲以上的人口更高達百分之二十八。輕度尿失禁的婦女還不只這個數字。所以身為一個現代女性,應該要了解尿失禁的原因以及如何防範。 尿失禁的原因 婦女尿失禁的原因很多,尿失禁及骨盆腔鬆弛發生的原因不外乎先天體質的因素、後天的懷孕生產、慢性的肺部疾病或從事勞力粗重性工作等因素,使支持骨盆腔臟器的韌帶鬆弛所造成,治療的方式有物理治療、手術重建及藥物等療法。輕度患者、不適合手術者或術後復發者,物理治療是理想的選擇。 物理治療包括「凱格爾運動」、生物回饋儀器補助法、荷重訓練法以及陰道電刺激法等,其中「凱格爾運動」是最簡單、經濟且省時的方法,困難點在於如何正確且有效的反覆執行以達到治療的效果,並持續長久。 其實尿失禁最重要的可能是骨盆腔肌肉的鬆弛,而且是最容易復健的,這也就是我們要談的「凱格爾運動」(Kegel's Exercises)。 「凱格爾運動」法(骨盆底肌運動法) 1. 第一階段:循序漸進。察覺如何正確地收縮底肌:自行陰道指診、中斷小便法、簡易運動法(腳尖立起) 2. 第二階段:按部就班,持之以恆。(1)收縮(及不收縮)臀部的肌肉向上提肛,運動全程照常呼吸,保持身體其他部位的放鬆,可以用手觸摸腹部,不應有緊縮的現象。 (2)緊閉尿道、陰道及肛門口,此為感覺當尿急卻無法如廁時而需閉尿。(3)保持骨盆底肌肉收縮五秒鐘,然後慢慢的放鬆五到十秒鐘後,重覆收縮。(4)運動應每日至少三次,每個動作二十遍以上,持續二個月就可見到效果,如果能持續 三至六個月效果更佳。 3. 第三階段:隨心所欲,駕輕就熟(1)隨每天日常的活動來進行,強度可以逐漸增加。 (2)不論坐著、站著、躺著,都可以做,同時在工作、作家事等日常活動中,均可隨時做骨盆底肌肉收縮運動。 (3)每次排尿時,也可做數次使尿流中斷的骨盆底肌收縮運動。 (4)當妳在咳嗽、打噴嚏、大笑或跳躍時,應保持骨盆肌肉收縮。 初學者請在仰躺、兩腳膝蓋彎曲且分開的姿勢下練習,運動時會感覺到尿道、陰道及肛門口附近的肌肉有緊縮、向上提肛的動作。 另外有一種所謂的「會陰肌肉計」,透過這個裝置,讓醫生及患者可以觀察到骨盆肌肉收縮的強度及時間,以進行實際有效的骨盆底肌運動。這是一九四七年在洛杉磯執業的Kegel醫師發明的,Kegel醫師利用這個生物回饋裝置配合骨盆底肌運動成功治癒了三千名尿失禁病人中的百分之九十三,也因為他的成就,後來就把這種運動稱之為「凱格爾運動」。 如果有此問題的朋友可嘗試練習練習, 最重要的是要持之以恆喔.com)8/21/2005 11:50:04 PM
陳氏老架式太極拳 韋馱獻杵第一勢 洽心正氣 立身期正直 環拱平當胸 心澄貌亦然 氣定神皆歛 1.心經筋-腎膀胱呼吸自然 2.手指儘開、小指對外、足不抓地 3.臂與肩平、小顎收緊 4.眼向上看、舌抵上顎 韋馱獻杵第二勢 調理脾胃 足指拄地 兩手平開 心平氣靜 目瞪口呆 1.肺經筋-胃、膀胱、脾 2.足指抓地、外側拉緊 3.手指儘開、拉肺經、儘量向上翹 4.舌抵下顎口開、張眼 韋馱獻杵第三勢 疏肝瀉膽 足尖著地立身端 掌托天門目上觀 力周渾如植 咬緊牙關不放寬 舌可生津將抵 鼻能調息覺心安 兩拳緩緩收回處 用力還將挾重看 1.心包經-肝、膽、胃、膀胱 2.內中心包拉緊、腰拉長 3.足跟拉起、似跳巴蕾 4.眼向上看、舌抵上顎 3-2摘星換斗勢 樞動小腸 隻手擎天掌覆頭 更從掌內注雙眸 鼻端吸氣頻調息 用力收回左右侔 1.腳盤抓地 2.右上左下後 3.換手大輪轉不放鬆 4.舌抵上顎閉口 5.眼睜大 3-3 出爪亮翅勢 陰陽 挺身兼怒目 推手向當前 用力收回處 功須七次全 1.足抓地 2.舌抵上顎 3.累了收回胸前作七次 4.收顎 5.怒目 3-4 倒拽九牛尾勢 蓄五臟氣 兩腰後伸前屈 小腹運氣空鬆 用力在於兩膀 觀拳須注雙瞳 1.前弓後箭 2.握拳拉牛尾 3.收下顎 4.舌抵上 5.足抓地 6.原地轉向換手 3-5 九鬼拔馬刀勢 膽決藏府 側首灣肱 抱頂及頸 自頭收回 弗嫌力猛 身直氣靜 左右相輪 1. 握拳 2. 右手伸頭後、左手伸後腰 3. 換式不放鬆似轉輪 4. 足與肩平 3-6 三盤落地勢 三焦氣暢(腎) 上堅撐舌 張眸意注牙 足開蹲似踞 手按猛如拏 兩掌翻齊起 千觔重有加 瞪睛兼閉口 起立足無斜 1. 蹲下掌伸直 2. 抵上顎眼看齒 3. 起立不要左右搖 3-7 青龍探爪勢 帶理衝任 青龍探爪 左從右出 修士效之 掌平氣實 力周肩背 圍收過膝 兩目注平 息調心謐 1. 掌手右伸左、左伸右後 2. 力在肩背 3. 眼視前方 4. 舌抵上口閉 5. 換手轉輪不放鬆 3-8 臥虎撲食勢 督率諸陽 兩足分蹲身似傾 屈伸左右相更 昂頭胸作探前勢 偃背腰還似砥平 鼻息調元均出入 指尖著地賴支撐 降龍伏虎神仙事 學得真形也衛生 1. 左右換足 2. 後箭腳跟離地 3. 兩肩拱起 4. 身向前頭向上 5. 舌抵上 3-9打躬勢 任領諸陰 垂腰至膝前 兩手齊持腦 頭惟探胯下 口更齧牙關 舌尖還抵 力在肘雙彎 掩耳聰教塞 調元氣自閑 1. 膝直足抓地彎腰 2. 兩掌覆耳、五指覆頭 3. 牙齒咬緊 4. 舌抵上顎 3-10 掉尾勢 諸經脈勻 膝直膀伸 推手自地 瞪目昂頭 凝神壹志 起而頓足 二十一次 左右伸肱 以七為誌 更作坐功 1. 手抓地平肩 2. 陽手互對腰愈彎愈好 3. 足跟起下21次 4. 搖肩七次 分有: 1.『舒 筋 圖』、2.『順 氣 圖』、3.『千 八 攢』、4.『小 勞 圖』、5.『貫 神 圖』、6. 『拱 真 元』、7.『導 引 圖』、8.『撤 放 圖』、9.『小 歸 元』共九段。 第(一)段:『舒 筋 圖』。《運調息之氣:鼻納、鼻吐》 第一式:【羽客揮扇】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雙手由前下方、向左側向上回撥、猶如掏水向後方 潑出一般《吸》.............................. 接著、放下雙手再向右潑之《吐》.............. 《為之一輪數》.............................. 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二式:【紫燕拋剪】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身體左轉90度,微坐右腿左腳回勾七星.......... 雙手仰掌雙撩兩側平胸,挺胸《吸》............ 身體回轉 180度,微坐左腿右腳回勾七星........ 雙手下甩後、平掌雙開拉上,含胸拔背《吐》.... 《為之一輪數》.............................. 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三式:【仙鶴舒翼】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雙手先右後左、向前劈掌直拉而下.............. 劈右手《吸》................................ 劈左手《吐》................................ 《為之一輪數》.............................. 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四式:【倒插黃旂】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雙手叉腰、左步左出、身左轉成弓箭步站定...... 右手前挑、向上掄摔後下拉至正後方、取其轉折之 極限《吸》.................................. 順勢、身回轉成右弓箭步、收回右手叉腰《吐》.. 《為之一輪數》反向為之又為一輪數............ 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五式:【羅漢推碑】 身體微向下蹲下,左掌前推、右掌回拉盡量貼近腋 窩,左右掌來回互推,左右各推一掌為一讀數.... 讀數時、單數《吸》雙數《吐》................ 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六式:【雲鴻振羽】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身體右甩、肩部反抖、挑雙手左前右後屈肘反切、 以虎口拍打身體.............................. 左前手反拍:手太陰肺經《雲門、中府》附近.... 右後手反拍:足太陽膀胱經《腎俞》附近........ 《為之一輪數》反向為之又為一輪數............ 讀數時、單數《吸》雙數《吐》................ 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七式:【虎子春腰】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身微右轉、重心坐左、掂右腳、身體盡量後仰、雙 掌上托至頂《吸》............................ 全身放鬆下伏,雙腿微屈、雙手下垂,收小腹、身 體盡量貼向右前腿《吐》...................... 《為之一輪數》反向為之又為一輪數............ 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八式:【童子拜佛】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雙手握虛拳抱腰、身體 輕鬆直立.................................... 左平拳向左平撩《吸》........................ 立足不動身體前伏,左拳盡量碰到右腳尖《吐》.. 身體立起左平拳原線而回左向《吸》............ 收回左手抱回腰際《吐》...................... 《為之一輪數》反向為之又為一輪數............ 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九式:【掃徑尋梅】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雙手兩側雙開擴胸、至頂上相疊《吸》.......... 雙腿直立、身體下伏、雙手下按壓住丹田《吐》.. 雙掌輕貼左腿下、手掌心盡量貼地《吸》...... 身右轉、手掌在地上畫一弧形至右腿跟旁《吐》.. 身體仰身直立而起、雙手拉回丹田《吸》........ 全身放鬆、回歸中平《吐》.................... 《為之一輪數》反向為之又為一輪數............ 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十式:【蛟龍出水】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雙手掌心向下、向前平撩齊胸《吸》............ 《為第一讀數》.............................. 雙手全鬆、向下快速後甩《吐》................ 借後甩反彈之力、雙掌復前撩平胸微停《吸》.... 《為之一輪數》.............................. 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十一式:【金龍攬柱】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兩掌互搓《七七49下》...................... 左掌履頸,由右履左《快呼吸氣一口》.......... 《為之一讀數》.............................. 接著、右掌履頸,由左履右《快呼吸氣一口》.... 《又為一讀數》.............................. 讀數《12數》後回歸中平.................... 《為之一輪》................................ 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 行功《3輪》共《36數》後回歸中平式........ 呼吸自然、雙手捏《劍訣》.................... 交替輕壓揉:手太陰肺經《雲門穴》............ 左右各壓揉《12數》潤肺。 第十二式:【金龍攫珠】 兩掌互搓七七四十九下........................ 向左掌心《女右掌心》吸而吞之................ 《非大吸、一喳即可》........................ 雙掌陰置、呼吸自然,以虎口輕敲丹田兩側《12 數》後、深呼吸一口,養丹田之氣.............. 《為之一輪數》.............................. 行功《3數》,即《吞氣3口、輕敲丹田兩側36 數》後回歸中平式、完成第一段行功圖。 第(二)段:『順 氣 圖』。《運調息之氣:鼻納、鼻吐》 第一式:【摘星換斗】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雙掌右採《吸》左封、於右腋窩處放定《吐》.... 右掌轉托而上右置於頂、左掌壓掌向下左置於跨、 眼望下手《吸》.............................. 原式保持不動《一呼一吸》.................... 身向右轉、雙手掄至右腰際放定《吐》.......... 《為之一輪數》反向為之又為一輪數............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二式:【雲鵬摩空】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雙手兩側上撩而上《吸》...................... 雙掌撩至胸前平掌雙合《吐》完成預備式........ 雙掌內推,掌心微向內用力翻掌磨盤《吸》...... 雙掌放鬆微向外拉平《吐》.................... 《為之一輪數》..............................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三式:【力托泰山】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雙手仰掌相對、上拉齊胸《吸》................ 雙手翻掌托天、掌尖相對中指輕觸,臉向左偏、眼 望左肩《吐》,女則望向右肩.................. 臉隨目轉順手望向右肩《吸》、女則反之........ 雙手兩側、雙開放下《吐》.................... 《為之一輪數》.............................. 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四式:【前朱雀勢】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右手抱拳左手向前直撩齊胸《吸》.............. 左手向左反手橫出握拳至盡《吐》眼望左手...... 收左手抱腰、眼轉回平視前方《吸》............ 雙手放下全身放鬆《口吐》.................... 《為之一輪數》反向為之又為一輪數............ 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五式:【左右青龍】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右手抱拳左手向左平撩而出、齊胸後向面頰握拳而 回《吸》.................................... 左拳直穿而下雙手放鬆《吐》.................. 《為之一輪數》反向為之又為一輪數............ 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六式:【背後玄武】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雙手握拳抱腰........ 左掌前撩而上向後平出《吸》.................. 左掌下壓握拳收回腰際《吐》.................. 《為之一輪數》反向為之又為一輪數............ 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七式:【龍虎相交】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雙手外開向上圈而下《吸》.................... 雙手圈至胸前成半合十狀《吐》................ 雙掌相交翻掌向上托起、腳微掂起《吸》........ 稍停後雙手雙開回復原位《吐》................ 《為之一輪數》.............................. 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八式:【童子拜佛】 本式呼吸採行《自然呼吸法》..................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雙手合掌胸前如拜佛狀........................ 微提右腳輕扣左腿肚.......................... 全式不動,吸一數、吐一數、默數《12數》.... 全身放鬆《為之一輪數》...................... 行功凡《3輪》:1數為右扣腿、2數為左扣腿、 3數則雙蹲;共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 第九式:【穩走天梯】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雙手疊掌輕貼小腹不動、提右腿屈膝向上《吸》.. 左腿微蹲、右腿向前騰空踢出、將右腳向前踩直, 猶如仙人渡步一般《吐》...................... 收右腿屈膝《吸》............................ 雙手貼腹不動、落右步、將身體站起《吐》...... 《為之一輪數》反向為之又為一輪數............ 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十式:【巧女紉針】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雙掌向前平撩而起後,將拇指翹起握成虛拳、屈肘 雙開擴胸拉回、拇指指向琵琶骨內側《吸》...... 雙手以拇指虛劃身體、下拉慢慢至丹田處,步隨之 微蹲《吐》.................................. 《為之一輪數》.............................. 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十一式:【金針暗渡】 本式呼吸採行《自然呼吸法》.................. 雙掌互搓七七四十九下........................ 以雙掌外緣、掩目輕揉一圈後順鼻樑拉下、為一數 凡《12數》行功三輪、共行功《36數》...... 呼吸自然以手掌尖敲刺手陽明大腸經《天鼎穴》.. 左右各敲刺《12數》暢肺氣。 第十二式:【金龍攫珠】 兩掌互搓七七四十九下........................ 向左掌心《女右掌心》吸而吞之................ 非大吸、一喳即可》........................ 雙掌陰置、呼吸自然,以虎口輕敲丹田兩側《12 數》後、深呼吸一口,養丹田之氣.............. 《為之一輪數》.............................. 行功《3數》,即《吞氣3口、輕敲丹田兩側36 數》後回歸中平式、完成第二段行功圖。 第(三)段:『千 八 攢』。《運調息之氣:鼻納、鼻吐》 第一式:【歇步觀花】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雙手向上雙開闊胸《吸》...................... 雙手後收雙刁,以手背頂住腰眼《吐》.......... 身體右伏伸頸、坐左步右腳回勾七星、身體愈低愈 好《吸》.................................... 全式不動《呼吸三口》後身體直立站好.......... 《為之一輪數》反向為之又為一輪數............ 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二式:【倒八字式】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雙腳尖內扣,雙掌壓膝........................ 慢壓雙膝、撐直雙腿、頭擺正眼望前方.......... 吸為一讀數、吐又一讀數《默讀12數》........ 雙手快鬆、屈膝《呼吸一口》.................. 《為之一輪》................................ 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 行功三輪、共《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三式:【正八字式】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雙腳尖外向雙開,左前右後腳掌盡量平行微屈下蹲 右手叉腰擴胸、左手反掌撐住左膝.............. 撐左腿、吸一讀數、吐一讀數《默讀12數》.... 快鬆站起《呼吸一口》........................ 《為之一輪》反向為之又為一輪................ 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 行功三輪、共《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四式:【仙鶴伸頸】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雙腳跟慢慢掂起,雙手向前慢慢平拉刁起齊胸、頸 盡量上提《吸》.............................. 全身快速鬆開、原地鬆手收跟《吐》............ 收手下垂、回原位後《呼吸一口》.............. 《為之一輪數》..............................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五式:【青象吸針】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雙手兩側雙開《吸》.......................... 向前拉平、手伸直、掌心向下、含胸《吐》...... 雙手直伸不動、原掌下刁《吸》................ 滿吸後以口快放《吐》手雙鬆垂下.............. 收手回位後、呼吸一口........................ 《為之一輪數》..............................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六式:【揉泥丸宮】 本式呼吸採行《自然呼吸法》.................. 腦後枕骨之上為之『崑崙』.................... 前腦頂髮際上一寸為之『泥丸宮』即『囪門穴』.. 雙掌互搓七七四十九下........................ 左手掩『崑崙』、右手壓『泥丸宮』............ 雙手左右互揉《12數》...................... 行功三次、共《36數》後回歸中平式.......... 呼吸自然、以指尖輕敲:足陽明胃經《頭維穴》.. 左右各輕敲《12數》去頭痛。 第七式:【魁星點元】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雙手扣一指禪、前拉胸前成十字手放定《吸》.... 左步左開微向下坐、雙手不動含胸拔被《吐》.... 左手一指禪左推、右手一指禪緊扣右腋窩手臂橫舉 平肩《吸》.................................. 全式不動《呼吸三口》後身體直立站好.......... 《為之一輪數》反向為之又為一輪數............ 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八式:【鋪地金勢】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雙手兩側外開而上《吸》...................... 上右腿成七星全身下壓、雙手順勢圈下、盡量貼近 右腳尖《吐》................................ 全勢不動《吸一口氣》........................ 全身仰起含胸拔背,雙手撩置身前外開四十五度、 《吐》...................................... 《為之一輪數》.............................. 雙手平開而出、直接進行反向動作、又為一輪數.. 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九式:【鴛鴦交頸】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雙手雙開45度、擴胸《吸》.................... 身體向前伏下、雙手後刁至頂盡頭《吐》........ 全式不動、雙刁手內轉刁嘴相對................ 吸一讀數、吐一讀數、慢讀《12數》後仰身立直 《為之一輪》................................ 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 行功三輪、共《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十式:【請令牌式】 雙手互握立於胸前,雙腿蹲小馬步.............. 雙手內撐、雙腳掂起、愈慢愈好《吸》.......... 全身快速鬆弛、腳跟落地《吐》................ 《為之一輪數》..............................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十一式:【腰橫玉帶】 雙掌掌背互搓七七四十九下...... 雙手空握、身體微仰、雙手背輕貼腰眼《大吸》.. 雙手背上下反擦腰眼《慢吐》.................. 凡十二數《為之一輪》........................ 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 行功《3輪》共《36數》後回歸中平式........ 呼吸自然、雙手扣《鷹爪手》.................. 交替掐扣:足太陰脾經《周榮穴》.............. 左右各掐扣《12數》去胸鬱。 第十二式:【金龍攫珠】 兩掌互搓七七四十九下........................ 向左掌心《女右掌心》吸而吞之................ 《非大吸、一喳即可》........................ 雙掌陰置、呼吸自然,以虎口輕敲丹田兩側《12 數》後、深呼吸一口,養丹田之氣.............. 《為之一輪數》.............................. 行功《3數》,即《吞氣3口、輕敲丹田兩側36 數》後回歸中平式、完成第三段行功圖。 第(四)段:『小 勞 圖』。《運導引之氣:鼻納、口吐呵氣》 第一式:【反身射鵰】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先淡吸一口氣........ 身左轉上左弓箭步、雙手前挑左前右後齊胸靜置.. 身後坐、坐右腿、撐直左腿、右手盡量拉回、猶如 拉滿弓一般《深吸》.......................... 全式不動、右拳化掌原地撐壓《吐》............ 身右轉成右弓箭步、雙手前挑右前左後齊胸靜置、 進行反向動作《呼吸一口》.................... 《為之一輪數》反向為之又為一輪數............ 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二式:【結跏參佛】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雙手手指交叉互相握緊、雙手前撩而上、腰部盡量 向後仰《吸》................................ 身體向前伏腰而下、雙手直向下槌至雙腳之間、愈 低愈好、下伏時全身放鬆自然連彈三下《三吐》.. 《為之一輪數》.............................. 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三式:【開碑推山】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身向左轉成弓箭步、先左後右向左劈扎、成左掌收 腰、右掌齊胸直劈之勢《吸》.................. 身右拉成馬步、右掌收右腰、左掌左向橫推、置於 身體左方下垂45度《吐》...................... 《為之一輪數》反向為之又為一輪數............ 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四式:【馬後拋刀】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雙手兩側雙開《吸》.......................... 步下蹲馬步、雙手上圈後、握虛拳以十字手抱於胸 前《吐》.................................... 身體左轉成弓箭步、左手伸直右手橫肘《吸》.... 《為之一輪數》反向為之又為一輪數............ 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五式:【神龍抖甲】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身左轉、開左步成左弓箭步、左掌撐住左腿、右手 輕鬆下垂《吐》.............................. 右手由左圈撩而上、向右方平採而下齊胸《吸》.. 《為之一輪數》反向為之又為一輪數............ 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六式:【金雞啄食】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雙手握虛拳、置於兩跨外側.................... 左腿上提、右腿微屈蹲、雙肘向後上提《吸》.... 全身放鬆、回復原位《吐》.................... 《為之一輪數》反向為之又為一輪數............ 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七式:【倒拽牛尾】 雙腳打開一個半肩膀之寬度,身體輕鬆直立...... 身體右轉成右弓箭步、雙手向右撩出《吸》...... 左手向左頂肘、右手原地反拽、步左轉成左弓箭步 《吐》...................................... 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八式:【潛臥龍潭】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雙手外開擴胸《吸》雙開至頂後................ 身體向前伏下、雙手交叉互握、欲低欲好《吐》.. 完成預備動作................................ 身體向上慢仰、叩手不變拉至丹田前《吸》...... 身向下伏、手最好碰地《吐》.................. 《為之一輪數》.............................. 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九式:【金蛇伏地】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雙掌手指交叉扣住、翻掌向上、仰頭推掌而上至頂 《吸》...................................... 全身下彎、雙掌不變、膝打直,雙掌連按地《左、 中、右》三下《吐氣三口》.................... 上身仰起、使身體直立、雙手雙展後回復原位《換 氣一口》.................................... 《為之一輪數》.............................. 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十式:【紫燕側翅】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手肘不動、掌撩上至腋窩時反穿而下、肘隨手轉、 雙手右上時左下、左上時右下、連綿不絕........ 呼吸自成格局不受動作管轄、先兩吸再兩吐...... 讀數依呼吸、兩吸為一讀數、兩吐又為一讀數.... 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十一式:【霸王卸甲】 本式呼吸採行《自然呼吸法》.................. 雙掌互搓七七四十九下........................ 垂左手、右掌貼左肩下至左肘《12數》...... 行功凡《3輪》.............................. 1輪左、2輪右、3輪雙................ 共計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接著、呼吸自然、以拇指扣捏、右手捏左腕、左手 捏右腕:手少陰心經《神門穴》................ 雙手交互推揉、各《12數》鬆神。 第十二式:【金龍攫珠】 兩掌互搓七七四十九下........................ 向左掌心《女右掌心》吸而吞之................ 《非大吸、一喳即可》........................ 雙掌陰置、呼吸自然,以虎口輕敲丹田兩側《12 數》後、深呼吸一口,養丹田之氣.............. 《為之一輪數》.............................. 行功《3數》,即《吞氣3口、輕敲丹田兩側36 數》後回歸中平式、完成第四段行功圖。 第(五)段:『貫 神 圖』。《運導引之氣:鼻納、口吐呵氣》 第一式:【童子提爐】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雙手虛握空拳,拳眼相對相隔一拳之距離,離身一 拳垂置於前、雙手直垂........................ 手型不動手指用力、如提物向上一般、向上拉提至 丹田前方停止《吸》.......................... 雙手鬆勁、雙手化掌向下壓出、雙掌盡量內扣、壓 至雙手直垂而止《吐》........................ 《為之一輪數》..............................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二式:【雙龍奪珠】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雙手虛握空拳拇指外翹,兩拳相對相隔一寸,拇指 指向丹田前方靜置............................ 雙手型不變、雙手用力、曲肘向上慢提外拉、至齊 肩擴胸位置而止《吸》........................ 雙手鬆勁、雙手化掌向下壓出、雙掌盡量內扣、壓 回至原來位置《吐》.......................... 《為之一輪數》..............................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三式:【歇步舉槍】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雙手輕鬆下垂、握空拳疊置《右上左下》身前.... 右手向下用力、左手向上將雙手直挑而起、至齊胸 位置《吸》.................................. 雙手鬆勁、雙手化掌向下壓出、雙掌循原來動作反 向壓回至原來位置《吐》...................... 《為之一輪數》雙手上下交換又為一輪數........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四式:【翼德折槍】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雙手虛握空拳,兩拳眼相對相隔一拳距離,向前平 舉齊胸...................................... 雙手原位向內轉扣、雙肘內夾向內拉回《吸》.... 雙手鬆勁、雙手化掌向前推出、雙掌微向內扣、推 回至原來位置《吐》.......................... 《為之一輪數》..............................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五式:【玉虎旋風】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雙手虛握空拳,兩拳眼相對相隔一拳距離,向前平 舉齊胸...................................... 雙肘不動、雙拳用力翻轉向上拉回腮間《吸》.... 雙手鬆勁番肘、雙手化掌向前推出、雙掌微向內扣 推回至原來位置《吐》........................ 《為之一輪數》..............................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六式:【蛺蝶穿花】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雙手仰拳兩側雙開後、曲肘拉雙拳至耳際《吸》.. 雙拳反鑽而下、拳盡量貼近身體兩側、至穿直而止 《吐》...................................... 《為之一輪數》..............................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七式:【雙星會聚】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雙手前後相疊、置於丹田前方.................. 雙手雙抄而上、兩側雙開擴胸、手臂伸直立一指禪 中指盡量回勾《吸》.......................... 全身放鬆、雙掌循原來動作反向壓回原位置《吐》 《為之一輪數》..............................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八式:【燕子抄水】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雙手前後相疊、置於丹田前方.................. 雙手向後拉至兩側、立一指禪中指盡量上提、雙掌 盡量內扣《吸》.............................. 全身放鬆、雙掌循原來動作反向壓回原位置《吐》 《為之一輪數》..............................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九式:【臥虎撲食】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吸》.. 雙腿伸直、身體前伏而下、雙掌順腿外側下、至 掌心扶住腳背止《吐》........................ 跨以下不動、翹臀部、上身拉起90度、胸部盡量仰 起、雙手挑起立掌直撐前方《吸》.............. 身體直立而起、雙手伸直不動、雙掌下垂《吐》.. 雙手下垂45度、雙開後以掌心撐住後腰《吸》.... 《為之一輪數》..............................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十式:【九鬼拔刀】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雙手握拳背緊腰際............................ 右手右開由右側圈上後曲肘腦後、身體後仰、使後 腦枕於右肘間《吸》.......................... 身體前傾立直、右拳前段用力後段鬆勁以胸線微分 界、循原來動作反向壓回至原來位置《吐》...... 《為之一輪數》..............................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十一式:【袖裡乾坤】 本式呼吸採行《自然呼吸法》.................. 雙掌互搓七七四十九下........................ 雙手互抱、左手右手肘至腕部、右手亦左手肘 至腕部《12數》三次........................ 共計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接著、呼吸自然、雙手捏《劍訣》.............. 同時交替輕壓揉:手太陽小腸經《天窗穴》...... 左右各壓揉《12數》醒腦。 第十二式:【金龍攫珠】 兩掌互搓七七四十九下........................ 向左掌心《女右掌心》吸而吞之................ 《非大吸、一喳即可》........................ 雙掌陰置、呼吸自然,以虎口輕敲丹田兩側《12 數》後、深呼吸一口,養丹田之氣.............. 《為之一輪數》.............................. 行功《3數》,即《吞氣3口、輕敲丹田兩側36 數》後回歸中平式、完成第四段行功圖。 第(六)段:『拱 真 元』。《運導引之氣:鼻納、鼻吐哼氣》 第一式:【浪裡掏金】 雙腳打開一個半肩膀之寬度,身體輕鬆直立...... 右手下斜45度、向右之;左手橫撈於小腹之前方 放定《吸》.................................. 順勢反抖、右手向右側前方拍出;左手則輕貼丹田 護勁《吐》.................................. 《為之一輪數》反向為之又為一輪數............ 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二式:【哪吒攪海】 雙腳打開一個半肩膀之寬度,身體輕鬆直立...... 右手仰掌由下撩上、左手陰掌由上壓下、走太極圖 交錯而過、左手停於小腹前《吸》.............. 左掌不動、右掌向右圈壓而出齊胸、左掌同時原地 微壓《吐》.................................. 《為之一輪數》反向為之又為一輪數............ 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三式:【雙龍吐珠】 雙腳打開一個半肩膀之寬度,身體輕鬆直立...... 雙手盡量環抱《吸》.......................... 雙掌兩側齊胸雙撐而出、先右後左先後發勁、同時 步法下蹲為馬步坐定《快吐兩口氣》............ 臉隨發勁而動、先看右手厚望定左手............ 《為之一輪數》.............................. 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四式:【二郎擔山】 《本式呼吸採用三吐一吸法》.................. 雙腳打開一個半肩膀之寬度,身體輕鬆直立...... 身體彎下、連敲三處:一敲雙跨、二敲大腿外側、 三敲小腿肚《連吐氣三口》.................... 坐馬步身體挺直、雙手握拳挑起輕鎚胸部後向兩側 雙開齊胸《吸》.............................. 《為之一輪數》.............................. 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五式:【猛虎戲山】 雙腳打開一個半肩膀之寬度,身體輕鬆直立...... 收右腿右轉、雙手左圈右撩似十字手《吸》...... 右掌前探而出、左手護肘微壓《吐》踏出右弓箭步 《為之一輪數》反向為之又為一輪數............ 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六式:【白虎洗面】 本式呼吸採行《自然呼吸法》.................. 雙掌互搓七七四十九下........................ 雙手掩面輕揉一圈後,向兩側摟至後頸中央而出.. 凡十二數、三次.............................. 共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接著、呼吸自然、雙掌手指交叉貼住腦後........ 雙手拇指翹起壓住:足太陽膀胱經《天柱穴》.... 拇指同時圈揉《12數》醒腦。 第七式:【霸王舉鼎】 雙腳打開一個半肩膀之寬度,身體輕鬆直立...... 雙手握拳、向上雙衝而上《吸》................ 全身下墜、坐馬步、雙拳下衝《吐》............ 《為之一輪數》.............................. 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八式:【天王托塔】 雙腳打開一個半肩膀之寬度,身體輕鬆直立...... 雙手挑雙肘、兩側雙開平挑齊胸《吸》.......... 全身下墜、坐馬步、雙拳下鎚大腿內側《吐》.... 《為之一輪數》.............................. 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九式:【雄獅絞尾】 雙腳打開一個半肩膀之寬度,身體輕鬆直立...... 左手微扣腰、右手右向齊胸採出、坐馬步《吸》.. 左手右前方直出、右手拉回扣腰《吐》.......... 《為之一輪數》反向為之又為一輪數............ 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十式:【青龍翻騰】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步不動、身左轉至極限、雙手扣肘抱胸《吸》.... 雙拳兩側外開平打《吐》...................... 《為之一輪數》反向為之又為一輪數............ 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十一式:【遊龍潛臥】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雙掌互搓七七四十九下........................ 腿直身前伏、雙掌大腿至膝後處《12數》.... 《為之一輪》................................ 行功時全身放鬆愈慢愈好...................... 行功三輪共《36數》後回歸中平式............ 呼吸自然、雙手捏《劍訣》.................... 交替輕壓揉:足少陰腎經《俞府穴》............ 左右各壓揉《12數》暢氣。 第十二式:【金龍攫珠】 兩掌互搓七七四十九下........................ 向左掌心《女右掌心》吸而吞之................ 《非大吸、一喳即可》........................ 雙掌陰置、呼吸自然,以虎口輕敲丹田兩側《12 數》後、深呼吸一口,養丹田之氣.............. 《為之一輪數》.............................. 行功《3數》,即《吞氣3口、輕敲丹田兩側36 數》後回歸中平式、完成第六段行功圖。 第(七)段:『導 引 圖』。《運導引之氣:鼻納、鼻吐哼氣》 第一式:【左探龍珠】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呼吸先行自然................................ 右手貼丹田、左手前伸、完成預備動作.......... 左掌引氣《慢吸》............................ 鬆手放氣《快吐》............................ 《為之一輪數》..............................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二式:【右探龍珠】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呼吸先行自然................................ 左手貼丹田、右手前伸、完成預備動作.......... 右掌引氣《慢吸》............................ 鬆手放氣《快吐》............................ 《為之一輪數》..............................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三式:【金龍吸水】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呼吸先行自然................................ 雙手前伸、完成預備動作...................... 雙掌引氣《慢吸》............................ 鬆手放氣《快吐》............................ 《為之一輪數》..............................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四式:【左虎聽風】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呼吸先行自然................................ 右手揹腰、左手側開下斜45度、完成預備動作.... 左掌引氣《慢吸》............................ 鬆手放氣《快吐》............................ 《為之一輪數》..............................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五式:【右虎聽風】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呼吸先行自然................................ 左手揹腰、右手側開下斜45度、完成預備動作.... 右掌引氣《慢吸》............................ 鬆手放氣《快吐》............................ 《為之一輪數》..............................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六式:【猛虎伏洞】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呼吸先行自然................................ 雙手側開下斜45度、完成預備動作.... 雙掌引氣《慢吸》............................ 鬆手放氣《快吐》............................ 《為之一輪數》..............................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七式:【左展翅翩】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呼吸先行自然................................ 右掌貼後腦、左手側撐齊胸、完成預備動作...... 左掌引氣、右肘外開擴胸《慢吸》.............. 鬆手放氣《快吐》............................ 《為之一輪數》..............................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八式:【右展翅翩】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呼吸先行自然................................ 左掌貼後腦、右手側撐齊胸、完成預備動作...... 右掌引氣、左肘外開擴胸《慢吸》.............. 鬆手放氣《快吐》............................ 《為之一輪數》..............................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九式:【雄鷹振翅】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呼吸先行自然................................ 雙手兩側雙撐齊胸、完成預備動作.............. 雙掌引氣《慢吸》............................ 鬆手放氣《快吐》............................ 《為之一輪數》..............................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十式:【乾坤一氣】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呼吸先行自然................................ 雙手向上直舉、完成預備動作.................. 雙掌引氣《慢吸》............................ 鬆手放氣《快吐》............................ 《為之一輪數》..............................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十一式:【腦後摘星】 本式呼吸採行《自然呼吸法》.................. 雙掌互搓七七四十九下........................ 左手輕壓『泥丸宮』不動...................... 右掌拉後頸,由左向右輕摟,凡《12數》...... 雙掌再行互搓七七四十九下;換手為之。 接著、呼吸自然、以拇指扣捏、右捏左、左捏右, 推揉:手厥陰心包經《曲尺穴》................ 雙手交互推揉、各《12數》活氣血。 第十二式:【金龍攫珠】 兩掌互搓七七四十九下........................ 向左掌心《女右掌心》吸而吞之................ 《非大吸、一喳即可》........................ 雙掌陰置、呼吸自然,以虎口輕敲丹田兩側《12 數》後、深呼吸一口,養丹田之氣.............. 《為之一輪數》.............................. 行功《3數》,即《吞氣3口、輕敲丹田兩側36 數》後回歸中平式、完成第七段行功圖。 第(八)段:『撤 放 圖』。《運調息之氣:鼻納、鼻吐》 第一式:【童子抱琴】 《本式採用自然呼吸法》......................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雙手握拳、肘微曲、置於兩跨前方一寸處........ 《默數七七49數》每數一數拳加一緊、只緊不鬆 然需微微加力、切勿猛握...................... 讀數畢、鬆手放勁《調息三口勻稱呼吸》。 第二式:【內閉鴻門】 《本式採用自然呼吸法》......................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雙手握拳、拇指翹起向對、肘微曲、置於丹田前方 一寸處...................................... 《默數七七49數》每數一數拳加一緊、拇指原地 攪動一下、只緊不鬆然需微微加力、切勿猛握.... 讀數畢、鬆手放勁《調息三口勻稱呼吸》。 第三式:【搠口纏纓】 《本式採用自然呼吸法》......................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雙手上舉握拳、肘微曲、雙拳置於太陽穴兩側一寸 處.......................................... 《默數七七49數》每數一數拳加一緊、只緊不鬆 然需微微加力、切勿猛握...................... 讀數畢、鬆手放勁《調息三口勻稱呼吸》。 第四式:【金盤托天】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雙手上舉握拳、屈肘、雙拳向上、雙臂雙開抬平擴 胸、小臂與大臂成直角放置.................... 《默數七七49數》每數一數拳加一緊、只緊不鬆 然需微微加力、切勿猛握...................... 讀數畢、鬆手放勁《調息三口勻稱呼吸》。 第五式:【藤蘿掛壁】 《本式採用自然呼吸法》......................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雙手上舉握拳、拇指翹起、肘微曲、雙拳置於雙耳 兩側、拇指離耳一寸處指定.................... 《默數七七49數》每數一數拳加一緊、拇指原地 攪動一下、只緊不鬆然需微微加力、切勿猛握.... 讀數畢、鬆手放勁《調息三口勻稱呼吸》。 第六式:【羅漢托竿】 《本式採用自然呼吸法》......................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雙手前舉握拳、屈肘、雙拳向上、雙臂抬平齊胸、 小臂與大臂成直角放置........................ 《默數七七49數》每數一數拳加一緊、只緊不鬆 然需微微加力、切勿猛握...................... 讀數畢、鬆手放勁《調息三口勻稱呼吸》。 第七式:【禹王索蛟】 《本式採用自然呼吸法》......................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雙手前舉握拳、雙臂抬平齊胸.................. 小臂與大臂成直角放置........................ 《默數七七49數》每數一數拳加一緊、只緊不鬆 然需微微加力、切勿猛握...................... 讀數畢、鬆手放勁《調息三口勻稱呼吸》。 第八式:【韋馱獻杵】 《本式採用自然呼吸法》......................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雙手前舉握拳、拇指翹起、肘微曲、如環抱狀、雙 手拇指相隔一寸相對.......................... 《默數七七49數》每數一數拳加一緊、拇指原地 攪動一下、只緊不鬆然需微微加力、切勿猛握.... 讀數畢、鬆手放勁《調息三口勻稱呼吸》。 第九式:【分光捉影】 《本式採用自然呼吸法》......................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雙手握拳兩側雙開、雙臂抬平擴胸.............. 《默數七七49數》每數一數拳加一緊、只緊不鬆 然需微微加力、切勿猛握...................... 讀數畢、鬆手放勁《調息三口勻稱呼吸》。 第十式:【倒拖金鞭】 《本式採用自然呼吸法》......................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雙手握拳、肘微曲、反穿身後、置於兩跨後方.... 《默數七七49數》每數一數拳加一緊、只緊不鬆 然需微微加力、切勿猛握...................... 讀數畢、鬆手放勁《調息三口勻稱呼吸》。 第十一式:【海底金針】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先深《吸》氣一口氣.......................... 男以左手、女以右手之中食二指塞住鼻孔、另手掌 托肘........................................ 默數《12數》後,速放食指《吐》............ 《為之一輪數》.............................. 接著換氣一口手勢不動繼續行功................ 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 行功共《36數》............................ 12、24、36數,於放氣之後,空嚥氣一口.. 呼吸自然、拇指相互輕揉:手少陽三焦經《絲竹空 穴》左右各輕揉《12數》鬆神................ 接著、雙手以拇指尖、輕摳挑四指尖《36數》以 降血壓。 第十二式:【金龍攫珠】 兩掌互搓七七四十九下........................ 向左掌心《女右掌心》吸而吞之................ 《非大吸、一喳即可》........................ 雙掌陰置、呼吸自然,以虎口輕敲丹田兩側《12 數》後、深呼吸一口,養丹田之氣.............. 《為之一輪數》.............................. 行功《3數》,即《吞氣3口、輕敲丹田兩側36 數》後回歸中平式、完成第八段行功圖。 第(九)段:『小 歸 元』。《運調息之氣:鼻納、鼻吐》 【渡蓮花池】 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雙手捏劍訣、向上曲肘撩起、於胸前扣十字手後、 挑肘翻手平胸、十字手伏於胸前《吸》.......... 鬆手下甩、雙手微開斜置兩側《吐》............ 《為之一輪數》.............................. 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童子送書】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雙手捏劍訣、兩側雙開、上拉後曲肘、使劍訣指向 陽穴《吸》................................ 法微蹲、雙手劍訣相對、直推而出《吐》...... 身體立起雙手收回太陽穴側放定《吸》.......... 雙手放鬆、直壓而下《吐》.................... 《為之一輪數》.............................. 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金光護法】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雙手捏劍訣、貼身平拉而上、仰手劍訣相對抬肘平 肩擴胸《吸》................................ 全式不動、劍訣原地外翻《吐》................ 雙手劍訣回扣、向上推直而上、雙臂微向兩側外開 、抬頭眼望劍訣《吸》........................ 鬆雙手、由兩側雙開放下《吐》................ 《為之一輪數》.............................. 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四式:【金山倒海】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吸》.. 雙手捏劍訣、右手左撩45度、左劍訣輕點右曲尺穴 身體微向左偏《吐》.......................... 左訣下穿、右訣曲肘上亮、雙劍訣反翻、右訣置於 右太陽側、左訣反指地面、直右腳左腳虛點地面、 右肘盡量頂天《吸》.......................... 《為之一輪數》直接反身又為一輪數............ 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五式:【盤坐蓮花】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雙手捏劍訣、下斜45渡、兩側雙開《吸》........ 步法下蹲馬步、雙收內圈劍訣相對置於左膝上方、 身微左轉《吐》.............................. 左手不動、右手隨身轉正馬步、右手右置《半吸》 《為之一輪數》直接直立反向為之又為一輪數.... 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六式:【鳴通天鼓】 《本式採用自然呼吸法》......................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以兩手掌心掩耳、食指加中指之上、以食指下彈之 猶如擊鼓一般................................ 《同時擊打七七49通》...................... 雙手捏劍訣、相互輕揉:足少陽膽經《懸顱穴》即 一般所言之太陽穴、左右各輕揉《12數》袪風邪 ............。 第七式:【祥光渡法】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身體右轉、蹲左步收右腳掂步、雙手捏劍訣、下斜 45渡、兩側雙開《吸》........................ 上右弓箭步、雙手前伸翻甩、臂伸直掌背相對、手 之高度不超過雙眉為度《吐》.................. 全身不動、雙訣拉回眉心放定《吸》............ 全身鬆勁、雙手自然前推《吐》................ 《為之一輪數》直接反身又為一輪數............ 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八式:【歸元一氣】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雙掌仰掌離身一寸上拉、雙指相對相距一寸、拉至 齊胸位置、步法隨式微蹲《吸》................ 掌下翻、循原位下壓、身隨之立起《吐》........ 《為之一輪數》.............................. 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九式:【萬法歸宗】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雙掌兩側展開、下垂45度、掌心向前擴胸《吸》.. 雙手原地翻掌下壓、仍側垂45度《吐》.......... 行功時頭微仰、目微閉、開光一絲.............. 《為之一輪數》.............................. 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十式:【老僧入定】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微閉目開一絲光,鬆身直立《輕吸》............ 手指腳趾微屈扣《輕吐》...................... 《為之一輪數》.............................. 行功時全身放鬆愈慢愈好......................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雙手輕壓:足厥陰肝經《章門穴》、左右同時圈揉 《12數》以暢氣結。 第十一式:【拔天火爐】 《本式採用自然呼吸法》......................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兩掌心掩耳、掩時輕、拔時稍重、猶如拔罐狀.... 《外拔七七49通》.......................... , 第十二式:【金龍攫珠】 兩掌互搓七七四十九下........................ 向左掌心《女右掌心》吸而吞之................ 《非大吸、一喳即可》........................ 雙掌陰置、呼吸自然,以虎口輕敲丹田兩側《12 數》後、深呼吸一口,養丹田之氣.............. 《為之一輪數》.............................. 行功《3數》,即《吞氣3口、輕敲丹田兩側36 數》後回歸中平式、完成第八段行功圖。
发表评论
39 条评论:
老子》:「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呂氏春秋.節喪》:「知生也者,不以害生,養生之謂也。」
養生學,是我國古代祖先在漫長的歲月裡,在與大自然進行的艱苦鬥爭中,為了保証自己,繁衍後代,在勞動和生活中,逐漸認識了生命活動的一些規律,經過千百年的實踐與經驗積累,學會了一些自我保健的方法,並互相傳授,并把這種保健延年的活動稱之為養生,或稱為養性、攝生、道生、衛生、保生等,而對於老年保健,則稱為壽老、養老、壽世、壽親等等。養生之意無外乎保健生命,保健長壽。而養生術就是養生方法,它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已經形成了相對穩定的學科體系,以及相對獨立的、豐富的理論,與大量及別具一格的手段和方法。養生學所獨具的特點和優勢,不僅對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而且正以其獨特的魅力風靡世界,對於延緩人類的衰老、增強體質、預防疾病、提高人類的壽命作出卓越的貢獻。
養生學的優勢和特色,主要是 表現在它的成熟理論體系和豐富的實踐手段。養生學的理論體系,是在陰陽五行、臟腑經絡、氣一元論、天人相應及整體桓動觀等理論的指導下,提出的形神共養、協調陰陽、治病求本、扶正怯邪、謹慎起居、和調臟腑、養氣保精、動靜適宜、氣血通調、養氣保精、因時、因地,因人制宜攝生綜合調理等原則。強調整體桓動觀念,理論上的醫理、哲理、倫理各方面的結合,實踐醫療、預防、養生一體化,及整體桓動觀念及辨證治療與養生的原則。
佛教稱人生為一大苦難場,生、老、病、死都是人的一輩子必須承受的折磨,所以希望人看破紅塵,對人生不要有什么留戀。與此相反,道教則對現實的生命極為看重,因為它認為,人只有有了生命,才能享受人世的種種樂趣。晉代著名道教學者葛洪說:「凡人之所汲汲者,勢利嗜欲也。苟我身之不全,需高官重權,金玉成山,妍艷萬千,非我有也。」唐代著名道士司馬承禎:「生者天之大德也,地之大樂也,人之大福也。」正因為道教重視生命,所以他們特別注重生命質量的提高,所謂生命質量的提高,就是讓生命排除生、老、病、死的干擾,更好、更多地享受生命。也正是為了提高這一生命質量,道士們在几千年的修煉實踐中,摸索出了種類繁多、行之有效的道教養生術。
道教養生術涵蓋極廣,諸如服食、行氣、導引、存思、坐忘、內丹、外丹、房中等等都屬於道教養生術的范圍。在道教看來,人的生命是一個奧妙無窮、潛能無限的機體,對這一生命體採取一定的方式加以鍛鍊,便可出現各種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如行胎息術,你就可以不用呼吸,同時又能去除各種頑疾;如行內丹術,在身體中就能充實生命根本,使你容光煥發;如行辟谷術,你就可以省去營求飲食帶來的煩惱,同時還能使你身輕體健……
中華養生學的養生方法具備簡、便、廉、驗的特色,深受人們的歡迎。諸如調攝精神,氣功與導引,如內養功、站樁功、鬆靜功、強壯功、快速誘導氣功、行步功、八段錦、大極拳、易筋經、五禽戲等,針灸、按摩、推拿,及拔火罐、割治、挑治、食養與食療、食忌,順應自然療法,日常養護與個體衛生、習慣等。
在遠古時,人類自從發現並運用了火,就開始了養生防病延年益詩的實踐活動。
由舊石器、新石器時代到商周時代,人們已經開始認識長壽、健康安寧的重要。也認為夭折、疾病、體弱和憂患、貧窮是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上天對人的最大懲罰。於是,人們很早便將追求人生幸福、快樂與追求壽考、健康、安寧聯繫起來,把追求人生價值置於很高的位置。當時,活到一百歲,並不稀奇。俗話說:「五十不為夭」,「六十曰壽」,「人生七十古來稀」,都已大大降低了壽命的指標。
在殷商時期,人們已對個人和環境衛生的重視。已經有了防病保健的思想。
西周時,人們除重視對疾病的防治外,還認識到飲食對人體健康的重要性,周代宮廷中設有專門的「食冊」。對四季飲食五味之所宜,食物食用的溫度等方面均有規定,顯示了對食療、食養問題是極為重視的,這對保障健康,減少疾病很有意義。當時人們還發現,模仿某些動物的動作,可以達到養生的目的,開始有人進行仿生一類的養生活動了。
春秋戰國時期,已初步建立起一個粗略的養生體系,除了在禮節制度、飲食起居方面對養生予以影響外,「仁」、「中庸」等思想亦深刻地影響後世養生理論。《老子》:「深根固柢,長生久視。」《莊子》:「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矣。」對養生的影響更加直接,他們崇尚自然,要求返樸歸真,清靜無為,以靜為主,靜中有動,靜以養神,以動之徐生。也是初始的氣功,及模仿動物形態的健身體操。
同時期,醫學有了很大的發展,且為養生體系的確立,提供了不少科學的理論和方法。我國最早的一部醫學著作《黃帝內經》,分《素問》和《靈樞》兩部,用了大量篇幅來探討養生。《內經》認為人「是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天地合氣,命之曰人。」「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傳謂之神。」又認為陰陽是生命之源:「生之本.本於陰陽」,「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把人與自然界看成一個整體,強調人要適應自然界的變化,避免外邪侵襲。對人體生長壯老的生命規律已有精妙的觀察和科學的概括,分別詳細闡述了人的生命歷程及衰老的變化過程和原因,並提出了許多行之有效的延緩衰老的措施,初步建立了老年病防治的理論基礎,并把預防疾病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來認識,也重視精神調攝、食養與食療、調和陰陽、節制房事、避免五勞七傷、形體鍛煉等。
秦朝開始,對於養神、護形、愛氣、保精、節食等養生理論和方法已有更大的發展。
西漢初年,黃老學說盛行,揉合陰陽、神仙方士之術,在東漢時形成了原始道教。道教本身在其創建發展過程中繼承和接受了先秦以來所流行的長生不死的思想觀念,和養生學關係密切。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成為一種宗教形式,並建立起「天人感應」的養生觀。漢明帝時,佛學東來,并建立一套坐憚靜慮,修心養性的養生方法。
這時,中國己形成了儒、道、釋(佛)三家鼎立的局面,中國傳統文化與自然科學都深受其影響。儘管三教各立門戶,相互貶低,然而,事實上卻是相互滲透,相互吸收。
「三教合一」在養生學中的表現尤為明顯,西晉著名道家葛洪《抱朴子.巷生論》認為:「善養生者,先除六害.然後可以延駐於百年。」「六害」者,一為名利,二為聲色、三為貨財、四為滋味,五為倭妄、六為沮嫉。這實際上是儒道合一思想的體現。釋與道的契合處更多,如虛靜吐納禪修,釋、道的戒律等。養生學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如道家的服氣吐納、釋家之坐憚促進了氣功養生的發展;為食療、食養和藥膳的發展打下了基礎。無論是在養生理論方面,還是在養生方法方面,都有了較大進展。
漢唐時,出現了多位養生學家,及一系列著名的養生著作:
曇鸞, 著有《服氣要訣》、《調氣方》。
孫思邈,著有《千金翼方》、《千金要方》。
葛洪, 著有《抱朴子》。
陶弘景,著有《養性延命靈》。
孟詵, 著有《食療本草》、《金匱要略》。
宋元時,養生學家開始致力於匯集、綜合和研究前人養生資料的工作,及編創出一些新的養生動作,套路和方法,開創了養生學的新領域:
蒲虔貫,著有《保生要錄》。
趙自化,著有《四時領養靈》。
陳直, 著有《養老奉親書》。
張君房,著有《雲岌七籤》。
邱處機,著有《攝生消息論》。
忽思慧,著有《飲膳正要》。
這時的養生學,不僅豐富了前人關於保精、養氣、調神及四時養生法則,同時發展了古代的食療方法,並且十分注重於調理陰陽、損益臟肺的養護方法:
提倡四時養老。認為,人們稍失節宜,就易感受四季時令邪氣,且多新感引動宿疾,因此主張按四季規律進行穿衣、飲食、鍛煉、起居,以順四時,不逆陰陽之道,這樣就能形與神俱,盡其天年。
推崇飲食調治,認為只有在食療無效的情況下,才可用藥。
涵養道德,力行精神治療。保持心情平和,維持心理健康,要善於克制自已的情緒,這樣才可杜絕患病之源。
醫藥扶持與重視起居生活。老年人用藥要用溫平、順氣、補虛等中和的藥來治療。生活起居也要順應自然。
這時養生學的新特點就是儒、釋、道、醫更緊密地結合起來,互為補充。強調氣、精、神、形的修煉,認為全生之術,要在安形氣,保精神方面下功夫。
明清時期,是中國養生史上的鼎盛時期,豐富了明代以前的養生學內容,提出了溫補腎陰,調養五臟等養生法則,進一步充實了中國養生學的內容,使中國養生學發展成為一門較為系統的、有豐富理論和實踐的專門學說。全面地整理取捨古代養生資料和改造古代的養生方法。認為精、氣、神乃人身之三寶,保養精氣為養生之首務。
李中梓,著有《壽世青編》。
陳繼儒,著有《養生膚語》。
冷謙, 著有《修齡要旨》。
萬全, 著有《養生四要》。
高濂, 著有《尊生八箋》。
袁曹, 著有《攝生三要》。
胡文煥,著有《壽要叢書》。
襲廷賢,著有《壽世保元》。
曹庭棟,著有《老老桓言》。
有關飲食調食的觀點,陳繼儒《養生膚語》中說:「人生食用,最宜加謹,以吾身中之氣,由之而升降聚散耳,何者?多飲酒則氣升,多飲茶則氣降,多肉食穀食則氣滯,多辛食則氣散,多鹹食則氣短,多甘食則氣積,多酸食則氣結,多苦食則氣抑。」
動靜結合的養生方法,雖在先秦時已初步提出,但動靜結合的養生理論,則是明清時才明確提出的。靜養精神,動養形體,指明了動與靜之間存在著對應統一的辨證關係。認為養生必須養形,因為形乃神明之宅,養形則可安神,神安則神自健。也認為陰陽二氣有主從之別,陽是起主導作用的,從而糾正只滋陰、不養陽的理論弊端。李中梓在《壽世青編》中,強調調神、節食、保精,著有養心說,養肝說、養脾說、養肺說、養腎說,為五臟調養法的完善作出了貢獻。
當我們以這種態度來看待道教養生術時,便會發現,行氣導引對於強健筋骨、延緩衰老確實有其神奇功效,靜坐存思對於獲得心靈的宁靜,甚至對於一些常見病諸如失眠、高血壓、心臟病等都有特殊的療效;內丹術對於打通大小周天、疏通全身筋絡、防止疾病侵襲更是匪夷所思;房中禁忌則為我們提供了內容豐富的性保健知識…。
導引行氣--激發體內生命力的捷徑
導引,又稱「道引」,指導氣引動肢體,因此,導引是肢體運動與呼吸吐納相配合的一種健身治病的道教方衝。《抱朴子內篇.別旨》中說:「或伸屈,或俯仰,或行卦,或倚立,或躑躅,或徐步,或吟或息,皆導引也。」這幾乎是把所有的肢體活動都看成了導引。《一切道經音義》中也說:「凡人自摩自捏,伸縮手足,除勞去煩,名為導引。」不過,導引與一般的肢體活動是有區別的,如《云岌七簽》卷三十六《云鑒引法》中就說:「導引之道,務於祥和,仰安徐,屈伸自有節。」即是說,導引之時,首先精神上必須祥和,身體俯仰之時,也要不徐不疾,肢體伸曲時,也必須有節奏和節制。
道教素重導引功夫,意圖借此益壽長生。關於導引的作用,《玄岌七簽》卷三十六《玄鑒導引法》中說:「一則以調營衛,二則以消谷水,三則排卻風邪,四則以長進血氣。…言人導引搖動,而人之精神益盛也。」即是說,人通過導引,可以調和體內陰陽,促進消化,抗除外病的侵人,還可以使氣血充盈,精神旺盛。
孫思邈在《攝養枕中方》中說:「常常用兩手搓臉面,可以使人面有光澤,并不生皺紋。這樣堅持做五年,可以使面色如少女一樣紅潤。每次搓面的數目為十四次。另外,睡覺醒來后,平心靜氣,端正坐立,先交叉兩手,兩手按於頸項,目視南上方,手與項各向相反的方向用力,使兩者互相爭持,這樣做三四次,可以使人氣脈流暢,邪氣不人,避免疾病。此外,還應屈曲、搖動身體,伸展四肢,并不斷搖動,使關節活絡,這樣各做三次。」
人的肢體關節,本來就是用來運功的,人的經脈榮衛,是必須讓它通暢和順的。閒居無事時,就應該行導引之法,所渭「戶樞不蠹」,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人的氣血精神,是與人的生命一體并用來保護生命的。人體內的經脈,是用來讓氣血運行的。
氣的作用是勾通津血、強健筋骨、活絡關竅的;衛氣的作用是使肌肉溫和、皮膚飽滿、腠理肥實、呼吸開闔自如,通起導引,就可以讓它們的作用更充分地發揮出來。而具體行導引時,應當在丑后卯前之時,天氣晴和之日。先讓頭髮披散,用梳子周遍地梳理頭髮三百六十五次。然后,讓頭髮散披於背,或在腦后松寬地作髻。燒上香,面朝東,正坐,雙手握固,閉目靜心,上下齒相叩三百六十次。然后放松身體,先閉氣,兩手五指互相交叉,向前翻掌并向前力推。一會兒之后,再向上翻手掌并向上力推。然后放低左手,右肘向上力舉,左肘臂即放於后頸項,并用左手向下使力。然后換成用右手。之后,丙手交叉於頸后,兩肘放於胸前,向后仰頭,使頭與手逆向使力,作爭執狀。并擺肘,使身體左右擺動。最后,把兩手放於膝蓋上,微吐氣,使呼吸平和。這樣的動作共做三次。
行氣是早期道教的一種頗為重要的修煉方術,也稱服氣、食氣、煉氣。是一種以呼吸吐納為主,輔以導引、按摩的養生修煉方法。道教重視行氣之法,與它對元氣、氣的重視有直接的關系。道教認為,天地萬物包括人,都是由元氣化生而來的。《太平經》說:「元氣行道,以生萬物。」《云岌七簽》卷五十六《元氣論》中說:「人與物類,皆稟一元之氣而得生成。」既然人是稟氣而生的,所以道教認為,人得元氣則生,失元氣即死,《太平鋒合校》:「人有氣則有神,有神則有氣,神去則氣絕,氣亡則神去。故無神亦死,無氣亦死。」氣對於人的生存如此重要,常保身中元氣,使之不失,便可長生不死。如《太平經》說:「故人欲壽者,乃當愛氣、尊神、重精也。」
行氣時,均要求凝神淨態,摶氣致柔。呼吸吐納,要做到輕、緩、勻、長、深。輕,即呼吸輕細;緩,指進出氣舒緩;勻,呼吸節拍有致,不時粗時細;長,呼吸之間間隔時間長;深,即要求使吸人之空氣滲人臟腑百脈,滲透組織深部。據稱行氣既久,可以達到身中無出入之氣的最佳境界。
服氣,也稱吐納、食氣,主要指的是吸收天地間的生氣或日精月華,服外氣以養生。《云笈七簽》卷三十六《食氣法》中有關於服氣法的記述:「養生之家,有食氣之道。夫根植華長之類,蚑行蠕動之屬,莫不仰氣,以然何為能使人飽乎?……」《仙經》云:「食氣法,從夜半至日中六時為生氣,從日中至夜半六時為死氣,唯食生而吐死,所謂真人服六氣也。」這里,首先說明了一切動物、植物,都是仰仗氣而生存,所以人也可以單憑食氣而生存。
道教認為人通過行氣,可以帶來種種神效。對此,《抱朴子內篇》有諸多記述。《至理》:「服藥雖是長生之本,若能兼行氣者,其益甚速,若不能得藥,但行氣而儘其理者,亦得數百歲。」葛洪認為最上乘的仙術是服食金丹,服藥時能兼行氣,其效果就更好。如果沒有金丹大藥,能儘得行氣之理,也可以活上數百歲。《釋滯》篇中葛洪總結行氣之法說:「故行氣或可以治百病,或可以入瘟疫,或可以禁蛇虎,或可以止瘡血,或可以居水中,或可以行水上,或可以辟飢渴,或可以延年命。」
古代養生臥功
第一勢.骶椎功:
功效:骶椎處於脊柱的下部,受壓力最大。練此功可以興奮盆腔神經叢,有利於所屬器官功能恢復。
預備:身體舒展仰臥,面含微笑,雙手自然平放兩側,兩腳間隔一厘米,腰部兩腎區橫墊一毛巾卷(1.5~2厘米厚),然後自然深呼吸三次,全身放鬆。
起勢:上肢不動,不能屈膝,從胯部發力,腳跟部配合,左右兩腿交替向下蹬2~3厘米,蹬左腿時,向上拉右腿;蹬右腿時,向上拉左腿。要慢,使骶椎充分受力。每次蹬拉,不低於三秒鐘。開始練習時,要防止過分緊張,以免拉傷肌肉。體力不足時,中間可以休息。開始時,可蹬50~60次。以後可逐步達200~300次。
注意:做功時間,以早起床前,晚睡前爲宜。
要在硬板床上做才有功效,沒有硬床,可在地板上做。枕頭要低一些。
做功後,有的可能大便次數增多,這不是病,適當減少次數,即可恢復正常。
有下列病患不可做此功:神經性結腸炎、遺尿失禁、婦女月經期或子宮流血不止者。
第二勢.腰椎功:
功效:同前勢骶椎功的功效正相反,不能同時做。此功主要作用於腰椎,使腰椎第一、二、三節椎間孔所發生的交感神經興奮,調整器官的功能,從而治療有關疾病。
預備:身體舒展仰臥,面含微笑,雙手自然平放兩側,兩腳間隔一厘米,然後自然深呼吸三次,全身放鬆。
起勢:上肢仰臥不動,兩腿屈起,兩膝並攏,兩腳放於臀部後不動,然後右膝上拉,左膝向下拉。這樣兩膝交替上、下拉動,帶動臀部向左右擺動,從而使腰部受到刺激,興奮與之相連的交感神經纖維(速度慢些爲宜)。練功次數:可做100~300次。
第三勢.腹臟功:
功效:為一勢和二勢配套,前兩勢從不同部位解決植物神經紊亂,此勢既有調解神經作用,又有鍛煉腹肌功能和按摩腹臟的作用。
預備:與一勢同,要在腰部墊毛巾卷。
起勢:全身放鬆,如站功中吐納一樣,緩緩擡起雙肩,向前、向上,拉起肋間外肌,慢慢地吸氣,同時要提肛、提腎(女子收緊外陰),然後雙肩向後,向下旋轉,並緊臀,收腹,即借雙肩下旋之力,主要靠收縮腹肌之力,以臀部爲中心,使上肢緩緩翹(30厘米),下肢翹起20厘米左右,然後緩緩落平。雙手不動,不能幫助用力。吐氣有三種方法,一種是翹時屏住氣,加大膈肌對腹腔的壓力,有利於按摩腹腔,但也會使血壓增高。血壓高及初練者慎用。二是翹起時用力收縮膈肌吐氣,對腦血壓無影響。三是吐氣時收縮喉部括約肌,利用吐出的氣流,鍛煉喉部及氣管,有利於呼吸道的健康。此勢開始可做8~16次,逐漸增多。中間可以休息,不能太累(孕婦忌練)。
第四勢.仰臥抖動功:
功效:專門爲改善血液迴圈,特別是加強毛細血管的微循環而設計的。
預備:全身仰臥於硬床上,做三次深呼吸,使呼吸調勻,面含微笑,全身放鬆。
起勢:上肢不動,右腿屈起踩住,左腳舉起70°~90°,用力抖動2~3分鐘。然後暫下落,與右腳互換舉起抖動。時間以自己體力爲依據,一般十分鐘左右,如有可能,也可以雙腳、雙手同時舉起抖動2~3分鐘,臀部最好墊起3~4釐米,可使舉起省力。
功能和原理:
整套功法採用慢、圓、軟、連的法則,對人體各重要系統和器官採用不同的運動方式加以調整。以甩、擠、摩、捂、兜的運動方法施功於性腺,促進性激素的分泌,以保障健康人體的需要。還以蠕、振、旋、擺、扭的方式運動脊柱,使脊神經得到鍛煉和強化,巧妙而恰當地調整神經系統,保證了內臟器官的健康和發揮最佳功能。通過抻、顫、擠、壓、揉的直接旋功於內臟器官和內分泌腺體,來調節內臟和各腺體的功能,改善血液迴圈,保障人體生理活動的均衡。
.李青雲.
一. 閉目冥心坐。夫閉目者,所以養神。冥心者,所以收斂妄念。法當盤膝而坐,微閉雙目,內觀其心,使一切雜念,逐漸排除,都歸冥滅。心境朗澈,普照通明。坐時席下用厚墊,頭頂持正,背脊須豎立,全身四空,不倚不靠,尾閭應端正,不可偏欹,是爲至要。
二. 握固靜思神。握固雙拳,可以斂氣固精,爲閉關卻邪之妙法。將左右雙拳,握得緊緊,手心向天,手背向地,然後放置膝頭之上,使全身持平端正,以靜其心。而驅除一切雜念,以凝思存神爲主。
三. 叩齒可以去心火,可以集體中之神,而使之凝聚。法當將上下牙齒,連叩三十六次,使微微作聲。但不可行之過急,叩之極響,宜徐緩輕微相叩。若過急則反損害身神,極響反足以動其心火,無益修煉,學者應留意此點。
四. 兩手抱昆侖。昆侖,指頭部。以兩手互叉,左右十指互間,緊緊叉住,抱持後腦,掌心貼置耳根,拇指向下,兩肘屈成三角,肘平於肩。如此微微呼吸,九次而止。呼吸之際,宜極緩極微,不宜有聲,有聲則氣散矣。
五. 左右鳴天鼓。所謂「天鼓」,即左右兩耳聰門。鳴者,以手指叩之作聲。此法可以使耳聰而外魔不易侵擾。法當以兩掌平置耳門,壘食指於中指之上,用力下彈,務使耳門上發出宏亮的聲音,左右各彈二十四次。
六. 二十四度聞,夫耳之門,即命之門。二十四之數,暗寓無極、兩儀、四象、八卦、九宮之數,即二十四氣。耳門左右各一,故須各鳴二十四度。蓋欲此二十四氣,遍佈於耳門,使命門之根基牢固,以爲延年益壽之基。彈之極響者,可以清其虛火也。
七. 微擺撼天柱。天柱,即後頸骨銜接於脊梁者。微擺,即擺搖其肩。撼天柱,即扭動後頸。法當扭頸向左右側視,兩肩亦隨之擺動,左右相間行之,各二十四次。此扭頸擺肩,可以去心火,而防外魔之侵擾。
八. 赤龍攪水津。所謂赤龍,即口中舌頭也。舌爲生津之具,津爲保命之源,故舌亦可謂爲命根。攪舌者,所以聚其津液。法當用舌尖抵上 ,先從口腔左方卷向右方,再從右方卷向左方。如是頻頻卷攪,使津液聚中。但攪動時,宜徐緩而行,不宜急行。
九. 鼓漱三十六。鼓漱,即聚口中之津,鼓氣使出人激動。三十六者,周天之數。鼓漱三十六,意謂鼓動周天之氣,完聚於身。法當將舌頭攪出之津液,聚團一處,然後向前吐出,至舌尖處,則收而納之,納到舌根處複吐出。如此一出一人,則爲一次,至三十六次爲止。
十. 神水滿口勻。所謂神水,即口中津液。蓋口中津液經過三十六度鼓漱後,已調和勻淨,而分佈於滿口。此時全身之氣息,亦已調和勻平也。
十一.一口分三咽。一口,即口中津液。三咽,謂一口津液,分三次咽服。
十二.龍行虎自奔。所謂龍虎,陰陽相喻之辭,並非身中真有所謂的龍與虎。龍實指身中之神,虎實指身中之氣。蓋如是聚津鼓漱,調勻咽服人腹,則神安氣足,陰陽相交,而全身如天地之交泰一樣祥和、舒適。
十三.閉氣搓手熱。閉氣者,使全身之氣內聚,而不散於外也。搓手者,所以左右來往,調脈絡也。閉氣搓手,則氣聚脈調,內邪可去,而外魔不侵矣。法當如前盤膝而坐,兩掌相合,先左掌在上,右掌在下,向左旋摩,亦二十四次。再兩掌易位,右上左下,向右旋摩,亦二十四次。惟搓摩時,宜十分用力,務使兩手心至極熱。若不著力,手心不熱即爲無效。
十四.背摩後精門。精門,亦名腎堂,位於左右腰後軟處。在兩手搓摩、手心已極熱後,即將兩手掌移至腰後,緊按精門之上,左右並行搓摩,皆由外向內輪轉,行二十四次。即重緊握拳,放置膝頭之上,如握固思神狀。
十五.盡此一口氣。即指盡力收斂身中之氣,而聚於丹田之中。
十六.想火燒臍輪。臍輪,指腹部肚臍。想火,指意想之火,並非有形真火。氣既凝聚,則專心想象,有真陽之火,下注丹田而燒之。此雖並非真火,眼目所不能見。而想象運火之人,則會感覺丹田氣暖,如同有火燒一樣,至丹田火熱,急收氣斂火,具心靜坐。
十七.左右轆轤轉。轆轤轉,指肩臂旋轉。先將左臂曲折,連肩向左旋轉三十六次。然後運動右臂肩,亦向右旋轉三十六次。此爲周行血液、舒通經絡之法。煉後仍緊緊握拳,還置膝上。
十八.兩腳放舒伸。坐行以上功法,爲時已多,下肢頗爲疲勞,故宜放鬆。法當先將盤疊之腳放下,然後徐徐向前伸出,至舒直爲度。注意行之不宜太急,因兩腳久因之後,而驟疾伸直,則下肢的脈絡,容易傷損。
十九.叉手雙虛托。叉手,指兩手互交、十指互間也。虛托,言手雖不舉物而憑空上托也。法當交兩手於胸前,手背向天,然後反掌向上用力托舉。手背直對頭部頂門,兩臂舉直後,即徐徐落下。一上一下;進行九次。仍握固成拳,放置膝部。
二十.低頭攀足頻。此爲運行周身筋絡血脈之法。所謂低頭,不僅頭顱前傾,上體亦須略俯也。先將手指放開,兩臂伸直於前,手掌相對,徐緩俯下上身,雙手即從兩旁挽人,攀住足心,使頭與尾閭,成爲平形,再緩饅收起。一俯一起,共行十二次。
廿一.以候神水至。低頭攀足十二次後,徐徐收回伸直之腳,依舊復原,盤膝而坐,冥目靜心,以候津液之至,再行後功。
廿二.再漱再咽吞。如前赤龍攪水法,將舌滿口擾抗,使津液聚合,分三口咽下。
廿三.如此三度畢,神水九次吞,所謂一度者,即鼓漱三十六次,咽津三次。三度共計鼓漱一百零八次,而咽津九次。
廿四.咽下汩汩響,百脈自調勻。咽津之時,應汩汩有聲。這是因爲津因神氣所鼓,運而作響。神氣既鼓津作聲,則津之所至,神氣亦至,上自腦門,下至丹田,中及臟腑,神氣無不周行,而心亦定矣。神與氣既周全身,血自隨之而周行無阻。如此則百骸俱舒,百脈自調矣。
廿五.河車搬運訖,發火遍燒身。河車,指口中津液。搬運,即運用使之流動,如上所說的鼓漱、咽津諸法。此言攪水、鼓漱、咽津之後,精氣神流轉於周身百脈之間,渾然無氣,心定神寧。其所謂訖者,指神氣運行一周天也。其後純陽真火,由體內遍達全身各部,故謂燒身。
廿六.邪魔不敢近,夢寐不能昏,寒暑不能人,災病不能侵。邪魔,指外界一切足以害其身心者。如能依法鍛煉,則邪魔自遠矣。夢寐,爲妄念之機,足以昏其元神。如能斂心節情,自然無夢無寐則亦不致昏沈。寒暑爲外感,尋常之人寒則戰慄,暑則汗出則外感末除,身末經鍛煉也。若行功既久,體健身強,心泰神安,內魔既祛,外感不生,則寒暑自不能人。災病之來,內邪生之,而外魔侵之。究其根原,實始於心神之間,或因七情六欲之深,或以喜怒哀樂之劇,或以口腹滋味之累,皆可致病。若久行此功者,疾病自無由而生。
廿七.子後午前作,造化合乾坤,連環次第轉,還返是良因。子時爲一陽初生,午時爲一陰初生,子後午前,正天地陰陽交姤之時。行此功者,當於子午二時,以取其交泰和洽之象,合乎體中神氣相交之道,最益於身心。如此每天堅持鍛煉,周而復始,連續不斷,三還九返,勤行不怠,則可獲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功效。
少林易筋經
是一種健身武術套路。“易”的含義即變易、活動、改變,引伸爲增強之義;“筋”指筋脈、肌肉、筋骨;“經”爲方法。因此,“易筋經”從字面上理解即活動筋骨,以強身健體,祛病延年的方法。實際上,它更是一種十分經典的氣功功法。各位可從下面所轉載的練法中仔細體會。
易筋經共計十二勢,其預備式爲:兩腿開立,頭端平,目前視,口微閉,調呼吸。含胸,直腰,蓄腹,松肩,全身自然放鬆。
第一勢:韋馱獻杵第一勢
兩臂曲肘,徐徐平舉至胸前成抱球勢,屈腕立掌,指頭向上,掌心相對(10釐米左右距離)。此動作要求肩、肘、腕在同一平面上,合呼吸酌情做8~20 次。
訣曰:
立身期正直,環拱手當胸,氣定神皆劍,心澄貌亦恭。
第二勢:韋馱獻杵第二勢
兩足分開,與肩同寬,足掌踏實,兩膝微松;兩手自胸前徐徐外展,至兩側平舉;立掌,掌心向外;兩目前視;吸氣時胸部擴張,臂向後挺;呼氣時,指尖內翹,掌向外撐。反復進行8~20 次。
訣曰:
足指挂地,兩手平開,心平氣靜,目瞪口呆。
第三勢:韋馱獻杵第三勢
兩腳開立,足尖著地,足跟提起;雙手上舉高過頭頂,掌心向上,兩中指相距3釐米;沈肩曲肘,仰頭,目觀掌背。舌舐上齶,鼻息調勻。吸氣時,兩手用暗勁盡力上托,兩腿同時用力下蹬;呼氣時,全身放鬆,兩掌向前下翻。收勢時,兩掌變拳,拳背向前,上肢用力將兩拳緩緩收至腰部,拳心向上,腳跟著地。反復8~20 次。
訣曰:
掌托天門目上觀,足尖著地立身端。力周腿脅渾如植,咬緊牙關不放寬。舌可生津將齶舐,鼻能調息覺心安。
第四勢:摘星換鬥勢
右腳稍向右前方移步,與左腳形成斜八字,隨勢向左微側;屈膝,提右腳跟,身向下沈,右虛步。右手高舉伸直,掌心向下,頭微右斜,雙目仰視右手心;左臂曲肘,自然置於背後。吸氣時,頭往上頂,雙肩後挺;呼氣時,全身放鬆,再左右兩側交換姿勢鍛煉。連續5~10 次。
訣曰:
只手擎天掌覆頭,更從掌內注雙眸。鼻端吸氣頻調息,用力回收左右侔。
第五勢:倒拽九牛尾勢
右腳前跨一步,屈膝成右弓步。右手握拳,舉至前上方,雙目觀拳;左手握拳;左臂屈肘,斜垂於背後。吸氣時,兩拳緊握內收,右拳收至右肩,左拳垂至背後;呼氣時,兩拳兩臂放鬆還原爲本勢預備動作。再身體後轉,成左弓步,左右手交替進行。隨呼吸反復5~10 次。
訣曰:
兩腿後伸前屈,小腹運氣放鬆;用力在於兩膀,觀原須注雙瞳。
第六勢:出爪亮翅勢
兩腳開立,兩臂前平舉,立掌,掌心向前,十指用力分開,虎口相對,兩眼怒目平視前方,隨勢腳跟提起,以兩腳尖支援體重。再兩掌緩緩分開,上肢成一字樣平舉,立掌,掌心向外,隨勢腳跟著地。吸氣時,兩掌用暗勁伸探,手指向後翹;呼氣時,臂掌放鬆。連續8~12 次。
訣曰:
挺身兼怒目,推手向當前;用力收回處,功須七次全。
第七勢:九鬼拔馬刀勢
腳尖相銜,足跟分離成八字形;兩臂向前成叉掌立於胸前。左手屈肘經下往後,成勾手置於身後,指尖向上;右手由肩上屈肘後伸,拉住左手指,使右手成抱頸狀。足趾抓地,身體前傾,如拔刀一樣。吸氣時,雙手用力拉緊,呼氣時放鬆。左右交換。反復5~10 次。
訣曰:
側首彎肱,抱頂及頸;自頭收回,弗嫌力猛:左右相輪,身直氣靜。
第八勢:三盤落地勢
左腳向左橫跨一步,屈膝下蹲成馬步。上體挺直,兩手叉腰,再屈肘翻掌向上,小臂平舉如托重物狀;稍停片刻,兩手翻掌向下,小臂伸直放鬆,如放下重物狀。動作隨呼吸進行,吸氣時,如托物狀:呼氣時,如放物狀,反復5~10 次。收功時,兩腳徐徐伸直,左腳收回,兩足並攏,成直立狀。
訣曰:
上齶堅撐舌,張眸意注牙;足開蹲似踞,手按猛如拿;兩掌翻齊起,千斤重有加;瞪目兼閉口,起立足無斜。
第九勢:青龍探爪勢
兩腳開立,兩手成仰拳護腰。右手向左前方伸探,五指捏成勾手,上體左轉。腰部自左至右轉動,右手亦隨之自左至右水平劃圈,手劃至前上方時,上體前傾,同時呼氣:劃至身體左側時,上體伸直,同時吸氣。左右交換,動作相反。連續5~10 次。
訣曰:
青龍探爪,左從右出;修士效之,掌氣平實;力周肩背,圍收過膝;兩目平注,息調心謐。
第十勢:臥虎撲食勢
右腳向右跨一大步,屈右膝下蹲,成右弓左仆腿勢;上體前傾,雙手撐地,頭微擡起,目注前下方。吸氣時,同時兩臂伸直,上體擡高並儘量前探,重心前移;呼氣時,同時屈肘,胸部下落,上體後收,重心後移,蓄勢待發。如此反復,隨呼吸而兩臂屈伸,上體起伏,前探後收,如猛虎撲食。動作連續5~10 次後,換左弓右仆腳勢進行,動作如前。
訣曰:
兩足分蹲身似傾,屈伸左右腿相更;昂頭胸作探前勢,偃背腰還似砥平;鼻息調元均出入,指尖著地賴支撐;降龍伏虎神仙事,學得真形也衛生。
第十一勢:打躬勢
兩腳開立,腳尖內扣。雙手仰掌緩緩向左右而上,用力合抱頭後部,手指彈敲小腦後片刻。配合呼吸做屈體動作;吸氣時,身體挺直,目向前視,頭如頂物;呼氣時,直膝俯身彎腰,兩手用力使頭探於膝間作打躬狀,勿使腳跟離地。根據體力反復8~20 次。
訣曰:
兩手齊持腦,垂腰至膝間;頭惟探胯下,口更齒牙關;掩耳聰教塞,調元氣自閑;舌尖還抵齶,力在肘雙彎。
第十二勢:工尾勢
兩腿開立,雙手仰掌由胸前徐徐上舉至頭頂,目視掌而移,身立正直,勿挺胸凸腹;十指交叉,旋腕反掌上托,掌以向上,仰身,腰向後彎,目上視;然後上體前屈,雙臂下垂,推掌至地,昂首瞪目。呼氣時,屈體下彎,腳跟稍微離地;吸氣時,上身立起,腳跟著地;如此反復21次。收功:直立,兩臂左右側舉,屈伸7次。
訣曰:
膝直膀伸,推手自地;瞪目昂頭,凝神一志;起而頓足,二十一次;左右伸肱,以七爲志;更作坐功,盤膝垂眥;口注於心,息調於鼻;定靜乃起,厥功維備。
總考訣曰:
總考其法,圖成十二。誰實貽諸,五代之季。達摩西來,傳少林寺。有宋嶽候,更爲鑒識。卻病延年,功無與類。
健康指導
易筋經氣感強,收效快,尤其是內外兼修,身心同養,性命雙修,具有禦邪療疾,延年益壽,開發潛能的功效。從中醫研究的角度看,易筋經以中醫經絡走向和氣血運行來指導氣息的升降,在身體曲折旋轉和手足推挽開合過程中,人體氣血流通,關竅通利,從而達到祛病強身的目的。而按現代醫學觀點來看,修習易筋經,會使人體血液迴圈加強,從而改善人體的內臟功能,推遲衰老。
京黑爲隋代著名養生家。
此法載于《神仙服氣金櫃妙錄》中。
此爲一種睡法。
正身平臥床上,頭自然正直放平,不用枕頭。
兩手握固成拳,分放身旁,兩足之間相去15厘米。
微閉雙目,澄心定意,調息令勻,以鼻微微吐納,一呼一吸,共三百六十息。
如解衣去裳,渾身舒暢,骨節百骸皆解,和天地融爲一體。
感覺氣如流雲,暢行體中,佈滿全身,濡潤形體,澆灌皮膚;
五臟六腑皆悉充滿,則舊疾皆散,身體康壯。
修煉此法,關鍵在於調身和氣。
初行之時,先安穩其身,而後和緩其氣。
不要急於求成,執意追求,即「無與意爭」。
順其自然,氣和則形安,形安則鼻息調和;
鼻息調和則清氣來至,清氣來至則覺形熱;
覺形熱則汗出,汁出匆起動則神安,神安則自見功效矣
本功是器械功,又稱“小棍功”。
備木棍一根,長約25~30釐米,直徑以自己拇指尖和中指指尖相對,恰好滿握爲最好。棍的兩端須圓滑,以利於掌心摩擦。
蹲腿坐腰功:
起式時松靜站立,三噓吸、三開合,男右手持棍,女左手持棍。三噓吸時,男左手(女右手)放在丹田上,右手(女左手)持棍,大拇指和中指相接處放在左手(女右手)的外勞宮穴上。三噓吸的其他做法和不持棍者相同。
做完起式,將所持棍的一端,放在左手(女右)掌心勞宮穴處,另一端放在右手(女左)勞宮穴處。右手轉動,左手擎頂住,左手轉動,右擎頂,使木棍旋轉起來。旋轉木棍需用手心轉動,不要用手指幫助轉動。轉動時,雙手應在同一水平上,不要一高一低。
雙腿下蹲時,可根據個人身體條件,不可過於強求,體弱者或下肢有病者微蹲即可。身體條件較好者可以蹲到大腿,但要注意下蹲爲騎馬蹲襠式。膝蓋在前,兩腳平行,萬不可撅臀。
意念放在尾閭尖端,保持頭懸,如此則首尾一條,脊椎直立,而腰部由兩端伸開——頭部上懸,尾閭下垂,骨節必須鬆弛。
此節做完後做三噓吸,三開合,接下一節。
前俯彎腰功
此節彎腰時,小棍要不停地轉動,注意腿膝部略屈,不要繃直,脊骨一節一節鬆開。
頭部下垂時,要保持頭頸、脊骨爲一直線,頭頸不可低垂,低垂則氣湧
彎腰深度以個人條件爲准,不要勉強,彎腰深的手可觸地,淺的過膝即可。彎腰時頭不可過垂,過垂則頭目眩暈。
彎腰起立時,要讓脊骨一節一節鬆開復原。
做三噓吸,三開合,接下一節。
後仰松腰功
雙手在丹田前轉棍,出左腳,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將棍立在膻中與印堂之間。
腰向右轉,雙手繼續轉棍,至右耳前方。
松腰,微後仰,左手小棍過頂,在後腦風府穴處平轉。
左手轉至下方,右手轉至上方,小棍移向左耳前方。
雙手揉棍轉向前身。
繼續做4次。三開合後出右腳,將棍立起,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向左方轉,做法同前,方向相反,再做4次。
三開合三噓吸後接做下節。
環臂轉腰功
持棍(男右,女左)做松靜站立式。此功以女子功法爲例。
出右腳,右手由小腹左側,沿左側上升,過左側期門穴,至肩,過肩井,百會,從右方自然下落。
右手到百會時,左手持棍隨腰轉動,擺到小腹右側,隨即過期門上升,至頭頂過百會,從左側自然下落。如過百會穴時,有頭暈等不適感,可改過囪門、前頭頂部都可。
右手到左時,頭和腰向左轉動,左手到右時,頭和腰向右轉動。<
出右腳轉腰,做4次,接著邁步上左腳,做法相同,方向相反,再做4次。
做三開合、三噓吸、松靜站立收功。
紅砂手功法
能使雙手力大無窮,有強筋健骨、流暢氣血、提高內臟的功能,卻病延年的功效。相傳紅砂手武術家運內氣貫於手掌後,擊掌時沒有什麽感覺,幾天後,傷處就出現朱紅色的手掌印,故有此名。
直立,兩腳分開等肩寬,含胸收腹,全身放鬆,舌抵上齶,思想集中,鼻吸鼻呼。
兩臂下垂,掌心向下,手指朝前方。吸氣,吸時要緩慢,進入丹田,同時,兩臂上收。呼氣時,腳趾抓地,提肛,少腹外挺,意想氣從丹田貫徹雙手掌,兩手掌慢慢下按復原。如此做四十九次。
兩臂朝前平行伸直,掌與肩平齊,手心向上,呼吸要求同前。吸氣時,兩臂收縮,意想貫氣到手掌慢慢向前推回原處。如此做四十九次。
兩臂向上直舉,手掌托天,呼吸要求同前。吸氣時,兩臂收縮,意想貫氣到手掌後,手掌慢慢上推回原處。如此做四十九次
兩臂左右平行伸出,成一字形,手心朝外,手指向上,呼吸要求同前。吸氣時,兩臂收縮,意想貫氣到手掌後,手掌慢慢向外、左右推回原處。如此做四十九次
兩臂下垂,掌心向下,手指朝前。吸氣時,以腰爲軸,先向左轉,腳不動;左轉時,雙手向裏交叉貼身向上畫圓弧;當上身完全朝左時,雙手向上畫弧,交叉在頭頂,然後左右分開,掌心向外,同時吸氣變呼氣。呼手時,腳趾抓地,提肛,少腹外挺,意想氣從丹田貫到手掌後,手掌向外按,慢慢下落,身體逐漸轉回原來姿勢。然後,再向右轉,動作呼吸同左轉。如此做四十九次。
注意事項:
本功法運動量較大,要求練功者體質較好,最好沒有疾病。練功時間,最好安排在早晨,於公園、林間等空氣新鮮處,面向東方,吐出濁氣,吸入清氣。練功期間,要注間營養,保證睡眠時間,節制性欲。練功時手要圓活,用內勁,不要僵硬做作。這樣持之以恒,定會功到事成。
五禽戲
是我國早期影響較大、流傳較廣的一種導引養生術。據陶弘景的《養性延命錄》載:譙國的華佗擅長養生,他的弟子中有廣陵人吳普,彭城人樊阿,他們均向華佗學養生術。華倫對吳普說: 人的身體需要活動,只是活動不宜太劇烈。人的身體經常搖動,積滯之氣就會消除,於是血脈流暢,百病不生。這就好比開頭的戶樞不會變朽一樣。古時的仙人和漢時的道士君情,創制了一種導引之術,像熊一樣活動,像鳿一樣顧盼,活動腰和軀體,伸展各個關節,以求長生不老。我發明有一種方法。名叫五禽戲。這五禽分別是虎、鹿、熊、猿、鳥。既可以除去疾病,也可以便手足快捷,只要常常導引就可以了。每當身體感到不舒服時,就可以摹仿其中一禽的動作,等到身體稍稍出汗時就停下來,這樣就可以使身體輕便,增進食欲。 吳普按照華佗所說去實行,活到九十多歲時,仍然耳聰目明,牙齒堅固完好,吃的飯量與青少年一樣。
虎戲,就是四肢著地,向前跳三下,向後跳兩下,伸長腰腿,臉朝天時停下。這樣做七遍就行。鹿戲,也是用四肢著地,扭頭向後看,左邊三下,右邊兩下,伸出左右腳,向左三下,向右兩下。熊戲,面朝上仰臥,用兩手抱膝蓋,抬頭,左腳擊地七下,右腳擊地七下,然後蹲起來,分別用左右手按地。猿戲,就是向上攀登,然後懸挂在那兒,伸縮身體,上下各七下,再以腳向上勾住物體,倒懸,左右各伸縮七下,再倒立用手按頭七下。鳥戲,就是把手立起弗翹起一條腿,伸展雙臂,揚起眉毛,用力十四下,坐下,伸出腳,用手握腳趾各七下,伸縮雙臂各七下。
五禽戲的動作要領,一是全身放鬆,情緒輕鬆樂觀;二是呼吸要調勻,用腹式呼吸,舌抵上齶,吸氣用鼻,呼氣用口;三是要專注意守,保證意、氣相隨;四是動作要形象,如虎之威猛、熊之沈穩、鹿之溫馴、猿之輕靈,鶴之輕翔舒展,皆當刻意模仿。 上述五禽戲在鍛煉時,要根據自己身體狀況去做,以出汗爲標準。長期鍛煉,可以促進消化食物,增加力氣,消除百病,並一定能長壽延年。
五禽戲:
羨門虎勢戲:
閉氣,低頭,拈拳,戰如虎發威勢。兩手如提千觔鐵,輕起來;莫放氣,平身,吞氣入腹,使神氣上而複下。覺得腹內如雷鳴,或五、七次。如此行之,一身氣脈調,精神爽,百病除。
預備姿式:
腳跟靠攏成立正姿式,兩臂自然下垂,兩眼平視前方,舌尖輕抵上齶,全身放鬆,意守命門。
左式:
兩腿屈膝半蹲,重心移至右腿,左腳虛步,腳尖點地,靠在右腳踝關節旁,同時兩手握拳提至腰兩側,拳心向上,眼看左前方。
緩緩吸氣,兩拳沿胸上舉,拳心向裏。舉至口前面時,呼氣,拳外翻變掌向前推出,高於胸前,掌心向前。同時,左腳向左前方斜跨一步,右腳隨之跟進半步,兩腳跟前後相對,相距約一尺左右,身體重心坐於右腿,左腳尖點地,眼看左手食指尖。
右式:
動作與左式相反,唯左右方向相反
注意:
練虎戲時,手足動作與呼吸要協調一致。兩手翻掌向外按出時,兩腳同時向前進步,此時宜稍用力,速度稍快,以顯示虎撲是的敏捷、勇猛。動作左右交替。
庚桑熊勢戲:
閉氣,拈拳,如熊身側起,左右擺腳,安前投立定,使氣兩脅傍,骨節皆響。能安腰力,能除腹脹。或三五次止。亦能舒筋骨而安神養血也。
預備姿式:
兩腳平行,自然站立與肩同寬,兩臂自然下垂,全身放鬆,呼吸調勻,意守中宮(臍內)。
左式:
隨呼氣,左腳向前方緩緩邁出半步,身體以腰爲軸略左轉,左臂向後外方舒展,臂肘微屈。同時,屈右膝,隨上體的轉動,左臂向前下方晃動,手臂亦隨之下垂,身體重心在右腿上。
隨吸氣,身體稍稍右轉,重心逐步由右腿移至左腿,右腳收于左腳內側。
右式
動作與左式相同,唯左右相反
士成倚鹿勢戲:
閉氣,低頭,拈拳,如鹿轉顧尾閭,平身縮腎[肩]立,腳尖跳跌,腳跟連天柱動,身皆振動,或二三次,可不時作一次,更妙也。
預備姿式:
兩腳直立與肩同寬,兩臂下垂,全身放鬆,呼吸調勻,意守尾閭(即尾骶部)。
左式:
右腿屈膝,身體後坐,左腿前伸,左膝稍彎,左腳尖點地呈虛步;左手前伸,左肘微屈,右手置於左肘內側,兩手掌心相對。
逆時針方向旋轉腰、胯、尾閭,同時兩臂在身前做逆時針方向旋轉,手臂繞大環,尾閭繞小環,即“鹿運尾閭”之意。久而久之,過渡到腰胯、尾閭部的旋轉帶動兩臂的旋轉。
右式
動作與左式同,唯左右方向相反。
費長房猿勢戲:
閉氣,如猿手抱樹一枝,一隻手如拈果,一隻腳虛空握起,一只腳跟轉身;更換神氣連吞入腹,覺汗出方已。
預備姿式:
腳跟靠攏成立正姿式,兩臂自然下垂,兩眼平視前方,全身放鬆,口微閉,舌抵上齶,調勻呼吸,意守中宮。
左式:
兩腿慢慢向下彎曲,身體重心放在右腿,左腳向前輕靈邁出,同時左手沿胸前上舉至口相平的高度,做向前取物樣動作,當手舉至與口平齊高度時,由掌變爪手,手腕亦隨之自然下垂,重心移至左腳
右腳向前輕靈邁出,身體重心逐漸移至右腳,左腳跟擡起,腳尖虛點地。同時,右手沿胸前上舉至與口相平的高度,做向前取物樣動作,當手舉至與口平齊高度時,由掌變爪手,手腕亦隨之自然下垂。同時,左手亦收回至肋下。
身體後坐,重心由右腿逐漸移至左腿,左腳稍往後退,踏實,右腳隨之後退,腳尖點地。同時,左手沿胸前上舉,向前如取物樣探出,在舉至與口平齊時,掌變爪手,手腕亦隨之自然下垂,右手同時收回至右肋下。
右式
動作分別與前面相同,唯方向相反。
亢倉子鳥勢戲:
閉氣,如鳥飛欲起,尾閭氣朝頂,雙手躬前,頭腰仰起,迎舞頂。
預備姿式:
兩腳平行站立,兩手自然下垂,目視前方,意守氣海。
左式:
左腳向前邁出一步,右腳隨之跟進半步,右腳尖虛點地。同時兩臂慢慢從身前擡起,掌心向上,與肩平齊時左右側方舉起,舉臂時深呼吸。
右腳向前半步與左腳相並,兩臂自左右兩側下落,屈膝下蹲,兩臂在膝下相抱。
右
動作與左式相同,唯方向相反。
女子五禽戲:
清代的席裕康在《內外功圖說輯要》中還專門爲我們介紹了一種女子五禽戲的功法。所謂"五禽",一日虎,二日熊,三日鹿,四日猿,五日鳥。仿此五者動物而行,大都能郤病祛病,兼利手足。學者先須靜坐,專意調息,呼吸綿綿,若恍若惚,令氣調熟而積,氣積運行,周流百脈,方得氣盈。再用此五禽舞法,動以強身祛病,動靜配合,以符生育消長之理。煉功之中,閉氣時不要使氣太過,微微輕放,令身體稍許出汗即可,不宜大汗溢出。
虎形法:
如虎形,須閉氣。微微低頭,兩手握固成拳,靜心調息,氣入略爲停閉,兩手用力如提千斤鐵重,伸腰平身,再微微放氣;複平身吸氣入腹,以意引氣,自上而下,感覺腹內如雷鳴一樣。如上鍛煉,共三十五次。一身則氣脈調和,精神爽快,可除百病。
熊形法:
以身下立,靜心定意,調息綿綿,略爲閉氣,兩手握固成拳,如熊身側起,左右擺腳,要前後立定,使氣運行體內,感覺兩肋骨節皆響,如上鍛煉,共十五次。此法能活動腰力,除膨脹,亦能舒筋骨,而安神養血。
鹿形法:
以身正立,靜心定意,調息綿綿,略爲閉氣,低頭,兩手握固成拳,如鹿轉頭顧尾;复平身縮背,腳尖著地,意引內氣上通頭部,下達腳根,感覺全身振動。如此鍛煉,共六次。每天鍛煉一次即可,如每天早上起床時做一次更妙。
猿形法:
以身正立,靜心定意,調息綿綿,略爲閉氣,一手成掌如抱樹,一手握掌如捏果,一腳虛擡,回頭轉身,凝聚神氣,吞咽入腹部,感覺身體微汗滲出,即可。如此鍛煉,共六次。
鳥形法:
以身立定,靜心定意,雙手高舉,懸置頭頂,彎腰躬身向,頭要仰起,調息運氣,意引內氣下達腹部,入尾閭,略爲閉氣凝聚,再沿督脈上行,入於頭頂,複用鼻緩緩放氣。如此共行六次。此乃五氣朝元,使六府調和,元氣無損,從此百病不生。
氣功養生操:
功法以動爲主,動中有靜,快慢相宜,行功時講究意念配合引導,形、神合一。以呼吸應於動作,達到外強肢體、內和臟腑、通暢經絡的作用。從百使人體內外的各個部分得到全面均衡的鍛煉。
預備式:
松靜站立,雙腳自然靠攏,兩眼平視,心境順和,呼吸細勻流暢。重心右移,左腳擡起向左側輕輕橫邁一步,再將重心平穩過渡到兩腳之間。雙腳平行,與肩同寬,腳尖朝前,雙手自然下垂體側,手心向內,十指自然彎曲,輕貼於大腿兩側,圓襠、松胯,雙膝微屈,沈肩松肘、頭正身直,百會上領,下頜內收,閉口合齒,舌自然平伸,目光平視,神意內斂,自然呼吸,靜立片刻。
要領:
預備式爲全套功法之始,不可忽視,屈膝程度勿太大,身形端正,脊柱松直,各關節直中有曲;心靜爲其主旨。
原理:
無極生太極,無極態即爲全身內外的均勻平衡態。通過預備式的調整,使身心進入意氣平和境地。各部分松靜舒暢的調形,使身體達以合理的形態佈局,建立起以後動靜運動的基礎規範。意、氣、形的協調,確定內練的基本模式。
第一式.陰平陽和
兩臂緩緩由體側擡起,臂手相隨,腕部松平,掌心向下,指尖微垂,大拇指微張,虎口呈圓形,其餘手指自然分開,掌心內含,擡手過程中松肩松肘,同時以鼻細細吸氣。
兩臂持續上擡,擡至與肩同高呈水平狀,保持沈肩狀態。以大拇指牽領,兩臂外旋,翻轉掌心向上,雙手間如托兩球,同時以鼻緩緩呼氣,旋臂過程中手指微微外張,雙臂保持自然微屈,勿聳肩。兩側向上捧合,掌心相對,手指向上,雙手間如抱球,目視前上方,舉臂時細細吸氣,意念以掌心承接天宇之氣。雙掌捧合至頭頂上方時,兩臂成圓形,以兩掌心勞宮穴罩對百會穴,略停片刻,緩緩呼氣,意想將天宇之氣灌入百會。
輕輕吸氣,兩掌經面前沿身體中線下按,掌心向下,掌指朝內相對,如按球在水中,將氣領入下丹田。按掌同時緩緩呼氣。
兩掌下按至小腹前時,兩臂外旋,翻軒掌心向內,變掌指朝下,兩臂自然回收體側,手行過程中,意念隨之遊走。按上面過程反復做3遍。
兩臂向體前擡起,掌心向下,上擡過程中兩臂保持平行,略寬於肩,起臂同時緩緩吸氣,體會雙掌與大地之間的氣感。
臂擡與肩平,兩臂呈自然弧形,腕部松平,目視前方。
兩掌緩緩下按至臍部,如將球按入水中,身體隨之慢慢下蹲,同時緩緩呼氣,保持上體正直。
掌按至胯旁時,身體停止下蹲,此時掌指依然朝前,圓襠、松胯。
身體向上直起,帶動兩臂上擡,如前起按3遍,收手站立如預備式。
要領:
起掌時勿聳肩;
向下落掌與呼吸相協調。
原理:
此式中含三個樁法,以動入靜,以靜生動。掌心向下爲陰掌,采大地之氣;掌心向上爲陽掌,接天宇之氣。以氣貫百會,並且由上而下捋順內息。掌對大地上下合運,起到陰升陽降,陰陽既濟的作用。
第二式.懷抱日月
兩掌心斜向內,由體前緩緩上擡,雙臂呈圓形如抱球,注意勿聳肩翻肘,雙臂上擡時輕輕吸氣。
手臂擡至胸齊呈水平狀,兩虎口相對,雙臂呈弧形,目光內涵。保持此狀態靜立片刻,自然呼吸。
兩臂緩緩外開,儘量向外。向後自然擴展,隨開臂而開胸、開肩,同時緩緩吸氣。雙臂仍保持水平,雙肘呈自然彎曲狀,目光平視。
兩臂開至最大限度後,慢慢向前、向內合收,至抱球狀,隨合臂緩緩呼氣,合臂過程中目光在兩臂間平視,體察兩臂間的氣感。
雙臂如此開合3次,然後由體前自然下落,回歸體側。
要領:
開臂時不可過於挺胸,下頜勿上揚。
肘、腕部始終保持松暢。
原理:
本式有開胸理氣之效,臂與掌的開合十分容易體驗氣感。手指的不斷舒張,擺動調節了手三陰三陽經,帶動全身。練習久之,可覺全身內臟發熱。
第三式.旋轉乾坤
雙手由體後自然上提,掌心向內輕扶於兩腎處,自然呼吸,意守兩腎。身體保持正直,沿順時針方向緩緩圓轉頭部9圈,目光垂收。
再沿逆時針方向圓轉9圈。圓轉頭部時注意保持頸部以下的部位不做大的晃動。
轉頭過程中自然呼吸。
以兩腳心聯線中點爲圓心,以掌推腰,沿順時針方向圓轉旋動9圈,再沿逆時針方向圓轉旋動9圈。旋動時上體隨腰胯的轉動自然俯仰,雙腳保持不動。
圓轉腰胯過程中自然呼吸。
以脊住爲中軸,以頭引領身體向左後方緩緩轉動至最大限度,停頓片刻,再緩緩回轉,至正前方時仍旋轉不停,向右後方繼續轉身至最大限度,停頓片刻,再回轉。如此反復3遍。
轉動身體時目光隨之向左右後方遠視,注意頭頸,身體保持正直,不彎腰,雙腳不要移動。
向後擰轉時吸氣,復原還中時呼氣。左右均同。身體還中,目光平視,意守兩腎。雙手扶腎部,上下揉摩21次,意注雙掌。
摩完後雙手自然由體後下落,回歸體側。
要領:
以掌摩腎時效果應深達內裏,而非摩擦皮膚表面。
頭、腰的轉動應均勻、圓潤,不可用僵力、硬力。
原理:
轉頭放鬆諸陽之首府,轉腰牽動中軸及中心律樞紐。此式涉及身體的各個關節,使機體得到全面的運動。
第四式.推窗望月
雙手自體前沿中線慢慢捧起,掌心向上,十指相對,虎口張圓,掌心內含。擡手同時緩緩吸氣。
手擡至胸部時,手臂內旋,翻轉掌心向下,目光垂收。雙掌輕柔下按,落至腹前,隨落掌緩緩呼氣。
再翻掌向上,緩緩捧起。如前反復3次。
捧掌至胸前,慢慢吸氣,隨捧掌重心自然移至右腿。左腳向左前方邁出,腳跟先著地,同時手臂內旋,翻轉掌心向外,重心逐漸前移左腳,踏實全腳掌,隨重心前移雙手緩緩向外推出,掌心朝前,掌指向上,輕輕呼氣。
重心逐漸後坐移至右腿,同時將左腳尖擡起,兩掌隨之向內緩緩收回胸前,隨收掌輕輕吸氣。再將重心前移,並向外推掌如前,反復3遍。
第3遍後移重心時,將左腳收回,順勢將重心移至左腿,右腳向右前方邁出,同時翻轉掌心向外推出。與左勢對稱練習,共推收3遍。
右腳回落,雙手收回胸前,掌心向內,再翻轉向下由胸前沿身體中線自然下落至身體兩側。
要領:
向左右前方推掌時,注意以膝帶動身體前移。兩臂自然呈弧形,沈肩墜肘、邁腳、翻掌、移重心、推掌幾個動作同時進行,保持高度協調。
推掌時注意體察雙掌的氣感。
原理:
雙掌在胸腹之間引氣運行,使心腎相交,水火相和。左右的收推起到采氣補身,滋養百骸的作用。
第五式.摩運五行
兩手緩緩擡起,掌心向內,雙掌內外勞宮穴相對疊按於腹部。男右手在內,左手在外;女左手在內,右手在外,自然呼吸,意在兩掌。
沿順時針方向圓轉揉摩腹部,共9圈。
再沿逆時針方向圓轉揉摩腹部,共9圈。
雙手慢慢打開,由小腹兩側經兩肋,由外向內圓轉揉摩而上,至胸前。
兩掌指尖相對疊合於胸口,由身體中線推摩至小腹。同時緩緩呼氣,雙手輕貼小腹,意守片刻,如此反復12次。
雙手緩緩擡起,兩掌輕貼於胸後玉枕穴,沿順、逆時針方向向各圓轉揉摩36次。雙手經體前自然下落,至小 腹前翻轉掌心向前、向外、雙臂呈弧形由身體兩側向上捧起,同時輕輕吸氣。
兩掌于頭頂上方相合,掌心皆向下,上下相疊,右手在下,左手在上,輕按於百會穴。分別沿順、逆時針方向各圓轉揉按21圈。揉後雙手自然放下收回體側。
要領:
揉摩時用意於力相隨合。
揉摩會避免重壓。
揉腹及兩肋速度應均勻一致。
原理:
內氣運行到一定程度後的帶氣自我摩按,有效地起到活血化淤,啓動氣機的特殊效果。
第六式.行雲流水
兩掌指尖相對自體前捧起,同時吸氣,至腹部時靜立片刻,調勻呼吸。
雙手繼續上捧,至胸前翻轉掌心向上,並緩緩上托,同時輕輕呼氣。
托至頭頂上方,靜立片刻。松肩、圓臂,自然呼吸。
兩手掌心向外,由體側緩緩圓形劃落,同時細細吸氣至腹前兩臂外旋翻轉掌心向上,雙手再由體前捧起,同時吸氣。至肩部時,兩臂內旋,翻轉掌心向外,指尖向上,雙掌緩緩向身體兩則水平推出,目視前方,輕輕呼氣。推至最大限度,靜立片刻,調勻呼吸。
雙手掌心向下自然回落,再捧至腹前,如此上托、側推反復3遍。
要領:
兩掌上托時,十指相對,距離不要過大。至頭頂後盡力上托。
雙掌側推時,肘部保持自然彎曲。
原理:
托天有理三焦之效,側推舒展經絡,鼓蕩全身,使人與天地自然相應。
第七式.太極運球
兩手由體前自然擡起,十指微張,虎口呈圓形相對,抱球於腹前。
重心移至右腿,同時左手向左下方、右手向左上方弧形劃動,兩掌心保持相對,似揉運一球,同時身體以脊柱爲中軸向左轉動。轉至面向左方時,呈左手掌心朝上,右手掌心朝下。
重心逐漸轉向左腿,身體以脊柱爲中軸向右轉動,同時左手保持掌心向內,由左下方經身體中部,向右上方弧形劃動;右手保持掌心向外,由左上方經身體中部,向右下方弧形劃動。轉至面朝右方時,呈左手掌心向下,右手掌心向上。
再將身體向左對稱回轉,如此反復3遍。運轉過程中自然呼吸。兩手回收體前,內外相疊,輕貼腹部。男左手在內,女右手在內。意在掌中,靜立片刻。
要領:
左右運轉時掌心始終相對,弧形劃動要連貫圓活。
脊柱保持正直放鬆,勿突出臀部。
身體重心不斷轉換於兩腿之間時,雙腳不要移動。
揉球過程中腰、胯、肩、肘、腕、膝等關節協調運動,目視掌中球。
原理:
運球即運氣,以所練之氣自養內外,該式爲內氣頤養使用法。
第八式.天長地久
雙手從體後自然提起,掌心向後。再自腋下由後向前掏出,提至肩部。翻轉掌心向上,由腦後緩緩向上推出。
推至頭頂上方時,兩臂自然外旋,掌心隨之翻轉向內,由面前緩緩下落。雙手至胸部時,掌指由內轉而向下,虎口張圓,大拇指相對。兩掌先後沿胸部兩側,腹部兩側,大腿、小腿內側緩緩推落。再分別經腳內側、腳尖、腳外側、腳根、腿後側摩轉至後腰。再翻轉掌心向外,繼續上提至腋下。由後向前掏出,如前重復練習,共3遍。
雙手落於體前,掌心向內,大拇指與其餘手指分別貼壓,自然疊合于小腹丹田處,男左手在內,女右手在內,意守丹田,靜立片刻。
收手還原如成起勢。
全式自然呼吸,意隨掌行,遊走全身。
要領:
轉掌變換手指方向過程中,掌行勿停。
雙手由腳根向腰部上提時,手指始終朝下。
手掌推下、提上過程中,隨兩掌的推行,腰部柔和下彎和伸直。
手掌推行的速度要均勻、連貫。
原理:
此式爲人體大周天運行,將手足經絡相連,使陰陽彙交,上下互補,形成自我完善的良性迴圈。
收式
自然松靜站立。兩手掌心相對,反復輕快搓摩至熱。
以兩手掌輕覆雙眼片刻,並揉摩整個面部。兩手十指用力推梳頭頂及腦後。手臂擡起,兩手懸于頭頂上方,以十指尖爲著力點,輕扣頭頂數十次)。
以兩手掌均勻、全面地拍打全身。
全套動作以中等速度,練習完成約18分鐘。
要領:
揉搓及拍打時意念平和。拍擊身體時應輕透,但力度不可太重。
原理:
搓手激發經絡活性,溫補全身。對頭面部進行細緻的搓、摩、扣擊,可促進頭部的血液迴圈,放鬆大腦,精爽神意。拍打全身,使氣血順達,通體舒泰。
創編者:國家体委武術運動管理中心氣功部
彭祖導引法
彭祖是殷大夫。經歷夏至商,達到年壽七百,經常吃桂得道。
導引法講,導引去除百病,延年益壽的重要手段。
總共十節,五十息。五通,二百五十息。要想做它,常常在夜半到雞鳴平旦練習。
禁絕吃飽,沫浴。
一.都解衣被,躺下,伸腰,閉上眼晴片刻,五息,停止。引腎氣,去消渴,利陰陽。
二.挽著兩足指,五息,停止。引腹中氣,去除疝瘕,利九竅。
三.仰兩足指,五息,停止。引腹脊痹,偏枯,令人耳聰。
四.兩足相向,五息,停止。引心肺,去欬逆上氣。
五.鍾內相向,五息,停止。除去五絡之氣,利腸胃去邪氣。
六.掩蓋左脛,彎曲右膝向內壓,五息,停止。引肺氣,去風虛,使人眼睛明亮。
七.張開腳兩足相指,五息,停止。使人不轉筋。
八.仰臥,兩手 膝,放在心上,五息,停止。愈腰痛。
九.外轉兩足,十通,停止。治療各種疲勞。
十.解開頭髮面朝東,坐握固,不息一通;抬起手左右導引,用手掩蓋兩耳,用指掐兩脈,五通。使人眼睛明亮,頭髮烏黑不白,治療頭風。
強身健體功
是武當養生氣功的第一步功法,也是武當氣功的入門功法。功法簡單方便,一學就會,一練就見效,有病治病,無病強身。可以一個人練,也可以和別人一起練,不論什麽時間,不論什麽地方都可以練,有充裕的時間可以全套練、多練,時間緊促可以揀一部分練,或者單練一節。只要能在安靜的環境中、和穆的氣氛中,把身、心、息結合起來,認真鍛煉,就能把氣功練好,增進身體的健康。健康的身體是美好生活的基礎,有了健康的身體才能有聰明的智慧和很好的工作能力,強身健體功是增進健康的好功法。
預備功
一.靜立凝神:
靜立,就是自然站立,要求頭正身直,兩手自然下垂,兩腳自然分開(平立或小八字),口輕閉,舌放平,兩目平視,凝神注視前方一個目標,排除雜念,集中思想,一心想到"我現在開始練功了"。
二.調息松體:
自然呼吸,按自己原來的習慣呼吸,胸呼吸、腹呼吸、順呼吸、逆呼吸等任何一種都行;全身放鬆,意念隨著呼吸,使呼吸達到緩慢、深長、細勻,心情要平靜。靜立3--5分鐘。
三、搓手檫面:
兩手相搓36次,然後檫面抹眼9次。
強身健體功正功
一.蛟龍入海:
姿勢:立勢,松腰,松垮,松膝,手下垂,雙目前視。
動作:兩手向前平起,手心相對,意在拇食二手指,吸氣。手與肩平起,沈肘,兩掌收到肩前,轉腕,手指向下,沿胸前下插,意在指尖,呼氣。同時曲膝下沈,手到膝前時,起立還原。共做32次。
作用:調息行氣,活絡舒經。對頭昏、胸悶、消化不良、腸胃功能不調、體倦乏力等慢性病,都有調理、改善之功效。如單練此功,可以多做,不計次數。
二.紫燕高飛:
姿勢:立勢,兩手左右平起,指尖向下,腕放鬆勿用力,高與肩平。
動作:兩手向肩部內收,輕輕吸氣,手腕輕柔略高於肩,手指向上。手心向外呈弧形外推,同時屈膝下沈,手臂伸平後,起立還原,共做32次。
作用:舒展肺氣,調整肝膽功能,有熊經鳥伸之義,對肩、肘、腕、指都有活絡的作用。
三.抱虎推山:
姿勢:立勢,手下垂,目前視。
動作:上身略前傾,雙手在小腹前相合,如抱一隻小老虎,吸氣上提,至胸前,轉腕,向前平推,呼氣。同時屈膝下沈,兩臂伸平時,放下還原。做32次。
作用:有疏導任督,調理心腎,壯陽滋陰之效。
四.龍虎相交:
姿勢;立勢,手臂抱圓,掌心相對,高與胸齊。
動作:前臂爲軸,兩手向左右拉開,吸氣,手腕放鬆,掌距略寬於胸。然後兩手相合,呼氣。同時屈膝下沈,掌心靠近時,起立還原。共做32次。
作用:懷抱太極,和合陰陽,金木相交,清肅肺火,有寬胸理氣,健脾運化之功能。
五.大鵬展翅:
姿勢:左式:左腳向前,成左弓步,右手向前平伸,手心向上;左手後伸,手心向下;兩手前後平衡,如鵬鳥高飛之勢,右式相同,方向相反。
動作:兩目始終注視右手。右手向上擡起,吸氣。右手繼續向上旋舉,左手相對下落活動,右手過頭頂時,身體隨手向後轉腰,手心向後,呼氣。繼續劃弧前推,左手相對向後劃圓,兩手前後伸平,身體轉正。如上,共做16次。換右式,亦共做16次。
作用:加強頸、肩、臂、腕、腰、胯、腿等關節活動,以氣帶功,對肩周炎、頸臂手指酸麻、腰腿疼痛、活動不利等,都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六.氣貫長虹:
姿勢:立勢,兩手自然下垂,目前視。
動作:屈膝下蹲,兩手在膝前捧氣,向上伸舉,同時足跟上提,吸氣。至頭頂時,兩手分開,手心向外,由兩側向下,足跟同時下落,手心輕擊大腿外側,共做32次。
作用:展臂伸腿,深吸長呼,引水上天河,劃弧如長虹,擊腿震踵,清腦怡神,舒展肢體,流暢氣血,全身舒泰,可治百病,並有減肥作用。
導引經》
講:清晨還沒有起床,啄齒二七。閉上眼睛握固,漱滿唾,三咽氣,氣閉而不息,自極。
極就慢慢地出氣,滿三停止。
就起來,象狼一樣踞象鴟一樣四顧,左右搖曳,不息自極,重復三次。就起來下床,握固不息,頓鍾三還,上一手,下一手,也不息自極三次。又叉手在項上,左右自了戾,不息再三次。又伸開兩足,還要叉手前卻,自極複三。都應當早夜做它。能夠數最好。平時用兩掌相互磨擦使發熱,熨眼睛三遍。接著又用指按眼睛四眥,使人眼睛明亮。依照經講,拘魂門,制魄戶,名叫握固,與瑰魄安門戶。這種固精明目,留年還魄的方法,如果能夠終日握之,邪氣百毒不能夠侵入。
(握固法,彎曲大拇指於四小指下把著它,養成習慣不停止。即使睡眠中也不再張開。)
一種說法講,使人不遭受魔怪鬼魅。
內解講,一叫精,二叫唾,三叫淚,四叫涕,五叫汗,六叫溺,都是損傷人的原因。只不過是損害有輕重罷了,人能夠整天不流涕吐唾,即使有,漱滿咽之。象口含棗核咽之,使人愛氣生津液,這是關鍵。(講取津液,不是咽核。)
經常每天啄齒三十六通,能夠達到三百更好。使人牙齒堅固不痛。然後用舌漱滿口中津液咽之,三遍停止。接著摩指少陽使之發熱來熨眼睛,滿二七爲止,使人眼晴明亮。每天剛起來,用兩手掩著兩耳,極上下熱,按之二七爲止,使人耳朵不聾。接著又啄牙齒,漱玉泉三咽,縮鼻閉氣,右手從頭上引左耳二七,再用左手從頭上引右耳二七爲止,使人延年不聾。接著又引兩鬢頭髮舉起其中約七分之一,則總取發,兩手向上,極勢擡上七分之一,使人血氣通,頭不白。又有一法,摩手使之發熱來摩面,從上到下,去除邪氣,使人面上有光彩。還有一法,摩手使之發熱後摩身體,從上到下,名叫干浴,使人戰勝風寒、時氣熱、頭痛,各種毛病都除去。晚上要臥時,經常用兩手揩摩身體,名叫干浴,避風邪。
峻坐,用左手托著頭,仰右手向上盡勢托起,用身和手振動三次,右手托頭振動也三次,除去人的睡悶。平時太陽沒有出來之前,面朝南峻坐,兩手托肘,盡力作勢振動三次,使人面有光澤産生。早上起來沒有梳洗之前,峻坐,用左手握右手,在左肘上前卻,盡力作勢按左肘三次。又用右手握左手,在右肘上前卻,按右肘也三次。接著又兩手向前盡力作勢推三次。又叉兩手朝向胸前,用兩肘向前盡力作勢三次。直引左臂,捲曲右臂,象挽一斛五斗弓的架勢,盡全力做。右手挽弓架勢也一樣。接著用右手托地,左手仰著托天盡力作勢。右手也一樣。接著卷兩手向前築,各三七。再卷左手,盡力作勢向背上握指三,右手也同樣,治療背膊臂肘勞氣。多做幾次,更好。平時便轉完畢,用一根長柱杖策著腋下,垂左腳在床前,慢慢峻起,盡力作勢掣左腳五七回,右腳也一樣,治療腳氣疼悶、腰腎冷氣冷痹和膝冷一齊發作。日夜三掣更好,不要過飽和忍小便。掣如果不用柱杖,只要讓所掣的腳不著地。手扶一物也可以。
早晚梳頭滿一千梳,基本上去除頭風,使人頭髮不白。梳完後,用鹽花和生麻油搓頭頂上更好。如果有神明膏搓頭髮很好,只是要梳洗時,叩齒一百六十,伴隨有津液就咽了它。完後,用水漱口。還要用鹽末揩擦牙齒,就含取微酢清漿半小口閉一會兒,熱漱,取鹽湯,吐洗兩眼睛完畢,用冷水洗面,不可以使冷水進入眼睛中。用這種方法牙齒能堅固乾淨。眼睛明亮沒有淚水,永遠沒有壞齒。平時洗面時,漱口完畢,咽一兩咽冷水,使人心清明乾淨,去除胸臆中熱。
不少人患神經衰弱症,目前尚無良藥可醫,吃藥也只能收到短暫時的效果,藥性過了,病仍復發,只能治標不治本。而治療神經衰弱最有效的方法,是能使大腦保持安靜,排除一切雜念,這也是練靜功的原則。爲求達到靜這個目的,古人曾立出許多法門,如數息、止觀、持咒、結印、誦經、參公案、看話頭、習禪定、心存丹田或眼觀鼻端等等,雖不免有些宗教意味,但其主要作用仍是在降服自己的念頭。這些法門有的以一念代替萬念,有的著重於鍛煉精神,大都不贊成絕對的無念。由於人們思想習慣由來已久,要它一下子停止思維活動,任何事物都不想,這很難辦到。
聽息法,就是聽自己的呼吸之氣。這種聽呼吸的方法是莊子書上的妙法。初下手時,只用耳根,不用意識,不是以這個念頭來代替那個念頭,更不是專心死守鼻竅或肺竅(兩乳之間的膻中穴),也不是聽鼻中有什麽聲音,而只是自己覺得一呼一吸的下落,勿讓它瞞過,就算對了。至於呼吸的快慢、粗細、深淺等,皆任其自然變化,不用意識去支配它。這樣聽息聽到後來,神氣合一,雜念全無,連呼吸也忘了。漸漸地入於睡鄉,這才是神經得靜養和神經衰弱恢復到健康過程中最有效的時候。這時就要乘這個機會熟睡一番,切不可勉強提起精神和睡意相抵抗,這對病和健康有損無益。
睡醒之後,可以從頭再做聽息法,又再安然入睡。如果是在白天睡久了,不想再睡了。則不妨起來到外面稍微活動,或到樹木多、空氣新鮮的地方站著做幾分鐘吐納深呼吸,也可做柔軟體操或打太極拳,但要適可而止,勿使身體過勞。然後回到房內或坐或臥,仍舊做聽息的工夫,也可以再入睡。即使有時聽息一時不能入睡,只要堅持聽息就對全身和神經有益處。一般說來,聽息法可以根治失眠症,毫無流弊,黃帝《內經》載曰:「衛氣常留于陽,則陽氣盛,不得入于陰,則陽氣虛,故目不瞑」。
蘇東坡主張先用數息法,後用隨息法。朱子則主張用觀鼻端白法。但數息法要用意去數,不能純然無念。觀鼻端法要開眼去觀,時間久了,兩眼難免疲勞。只有莊子聽息法,心中不需要起念,久做也不會疲勞,才真正地合於心息相依這個規則。
莊子聽息法
《莊子.人間世篇》心齋法載道:「顔回曰:敢問心齋?仲尼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於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于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意思說:當開始練功時,意念要專一,不要有雜念干擾,否則工夫很難做得好。意念歸一,就開始用聽字訣做功。這裏所說的聽,是指聽鼻中呼吸之氣。大家知道,凡是呼吸系統正常,呼吸沒障礙的人,鼻中氣息都沒有聲音,所以說無聽之以耳。雖然沒有聲音,但自己卻知道鼻中氣息一出一入,或快或慢,或粗或細,縱然是聾子也會有所感覺,所以說「聽之以心」。聽息工夫做得時間久了,心和氣已經打成一片,分不開了,氣已不能再做爲心的物件了,亦即再不能說用這個心聽那個氣了,所以說「勿聽之以心」。
這時身中的神和氣雖然團結在一起,但尚未達到混沌境界,還稍微有點感覺。繼續做下去,並不需要很長時間,自然就完全無知覺了。初練功時,要注意在「一」字訣上。等意念歸一之後,就注意「聽」字訣。此後再進一步就要用「止」字訣,就是要停止聽。這時的功夫,漸漸進入混沌的境界,身中是神氣合一,心的知覺已不起作用,所以說「心止于符」。
這種神氣合一的境界是無知覺的,外表上看起來和睡著了一樣,但內部的情況是不相同的。做功最後進入了虛的境界。這個虛是從不知不覺中自然産生的,不是用意識製造出來的。
人們日常生活條件所缺少的就是「靜」,晝夜二十四小時中,肢體雖有時休息,思想沒有片刻能夠安定,非但醒的時候腦筋運用不停,就是睡著了也要做夢,睡夢裏所感覺疲勞的程受,和醒時所感覺者無異,長年累月,精神消耗太多,神經衰弱病症遂由此而起。假使一般無病之人,每天於忙裏偷閒做兩次靜功,如能行持有恒,非但可以預防神經衰弱,並且能夠延長壽命。因此專講靜功。
環境的喧寂:
凡做靜功首要選擇環境,最好是山林泉石之間,其次是郊外曠野之處,若市場里弄有聲音喧嘩吵鬧的地方,皆不相宜,人聲、車聲、機器聲、音樂聲、戲曲歌唱聲、小兒哭叫聲,要一概避免。這樣就是使耳根清淨,聽神經不受刺激。
空氣的穢潔:
四圍空氣要十分新鮮清潔,無灰塵、無煤煙、無其他一切穢濁氣味,如汽油氣、廚房氣、油漆氣、蚊蟲香氣、消毒藥水氣,皆有妨礙。室內家具越簡單越好。陳列品太多,也容易發出不好的氣味。植物茂盛的地方,空氣更于人有益。這樣就是使鼻根清淨,嗅神經不受刺激。
光線的明暗:
關於室內光線一事,古代修養家貴在陰陽調和,勿使偏勝,所以說太明和太暗都不合適。宗旨是療病,要使神經絕對的安靜,不受絲毫刺激,只怕太明,不嫌太暗。因此室中油漆、粉刷、窗等,皆宜用淺藍色,或淡綠色,不宜用大紅色及純白色,電燈光亦不宜太亮。室中陳列品不要有礙眼的東西,窗外望過去不要有討厭的印象。這樣就是使眼根清淨,視神經不受刺激。
身體的姿式:
靜功是以身心二者完全休息爲原則,姿式不太重要;或盤腿坐,或垂腿坐,或仰臥,或側臥,兩眼全閉或半閉(道書上叫作垂簾),兩手或交互相握,或左右分開,手掌或向上,或向下,皆可隨意安排。惟坐式,自腰以上,身體要正直,不要彎曲,但也不要使勁地硬挺著;四面要淩空,不要有倚靠。臥式:自腳至頭,要逐漸高起,不要水平,但又不宜僅用高枕放於水平線的床上,這樣辦法,只能使頭高,而全身不能順著斜起之勢逐漸地向上增高。此法宜用硬性的床,將頭部下面的兩隻床腳墊高六七寸,足部下面的兩隻床腳不墊,令這張床一頭高、一頭低,就合用了。但遇腦貧血的病人,則不用此法。無論坐式或臥式,都需要身體全部儘量的放鬆,凡是束縛身體之物皆不宜用,皮鞋要脫去,褲帶要解除,勿使身上有一部分受壓迫。這樣才能夠達到完全安靜的境界。
紫微太說:穿關透節的作用,不是屈伸導引就無以流而運之;剋寒瀉熱的作用,不吐納呵吹就無以平而出之;蕩毒實清的作用,不是鼓飲漱咽就無以湛而凝之;還精采氣的作用,不是雄雌交合就無以走而上之;結胎分形的作用,不是蚌消龜息就無以任而誕之;降魔殺屍的作用,不是密機聖化就無以消而滅之。這六者是登真的梯航,行道的軌轍。
凡是挽引吐納、行氣烹煉、結胎存神,都需要淨吐咽門,仍要先定閉其口,任意於鼻。鼻微開就會讓客風侵人,導致入邪的危害,所以一氣失就元氣互亂了。閉口定息,使左右足並立,散手,左右前後擺鳳翅多次。於是對著心交叉十指,緩緩引力直伸胸前,等到力極,浮浮引力一直上升到頭上,名叫起天。等到力極,引上東西行九拽,又從頭上展力交叉十指,浮浮托空,並腰脊引令端,曲下過於膝按之到腳,名叫立地。等到力極,進退腰身,九擦其足上,這樣三次,然後正身定息,每天遵行這種法,可以打開三百六十關節,八萬四千毛孔,試行長久就補腎堂、止遺精、腰脊壯而容頻光澤了,可以補益一紀的壽了。
閉口而坐,展開左右足,對著心交叉十指,緩緩引力直伸腰,等到力極,又浮浮引力直升到頭上;等到力極,引上東西行九拽;又以頭上展力交叉十指,緩緩托空,引其腰令端,曲下過於膝到達足跟,力極就停止,這樣三次,名叫怪柏蟠龍。然後正身盤坐定息,每天依行這種方法,可以瀉胞之積水,散去頸膊的陰氣,明七竅,利三關,夢不惡,目不眩,行它六年,變枯爲少了。
閉口盤坐,直行攀拳在胸前,像握弓的架勢,左右托開前手,像托太山,後手像抱嬰孩,右手擘退其絃,慢慢地盡力挽開像滿月一樣;然後力極轉而腕節左右各三次,名叫挽射。這種方法能夠開大椎之關,暢龜蛇的洞穴,內通縫闕,流到上焦,可以眼睛不紅,喉不痼,口不生瘡,腮不痄背不生癰,行六年,萬毒不能夠攻入了。
閉口盤坐,繼赤龍的尾巴,鋪左右手背在胸腹間,浮浮翅颺而合擺,數達到二九,名叫蒼鴉鼓翼。這種方法能夠開胸背七十二骨,散去五內的邪氣,通鳳凰之關(肘後一節尾閭)轉助牌輪以消水穀,壯真元於胃皖,暢和氣在四肢,試行九年,力暴於猛虎了。
閉口盤坐,痛擦左右掌,等到它們熱了,分別摩二隻眼睛,摩擦的熱稍息,從大眥入力拭向小眥,數目爲一九,用力在眼睛中一開一閉,來作閃電,數目爲一九,名叫魔鏡閃電。這種方法能夠上燒二隻眼睛,除去陰風,止住宿淚,抽肝的冷毒下注到水藏,熱得像火,神關調和,胎元溫暖,三屍敗壞,九竅流利,散發六府的積濁,發出丹田的熱焰,去除漏精,止住濕囊,試行九年,金精石髓,對境沒有剛陽的動作了。
想要胎息服氣,導引爲先。開舒筋骨,調理血脈,引氣臻於圓,使氣存至極,力後出現。摩拭手腳,偃亞毬拳,伸展拏溺,任由氣出旋。各種疾病消退散去,毛病能夠痊愈,五臟六腑,神氣通玄。來往自熟,道氣修成了。有時存到泥丸頂發,有時下到腳板湧泉,長久修習,後知自然。魂魄聿盛,精髓充實堅固。修行這種法的人,都做神仙。五臟有勢,逐時補元。春夏秋冬,用意念通宣。老子學習道法,也是如此。終於領悟衆聖,造次流傳。子書之內,都寫著好篇章。現在引各種勢,一十六種:
補肝臟三勢(春用)
一勢: 用兩手掩住口,取熱汗和津液摩面上下三五十遍,吃飯後做,使人華潤。又用手摩拭面使之發熱,使人光澤沒有皺紋,試行三年,面色象少女一樣。沒有明亮眼晴,散著各種老疾病,從臟腑中出肩背是這樣,引元和,補肝臟,入下元。試行導引的方法,都是先閉氣,使得血脈通流,從偏身中出,各種疾病都痊愈。小心不要開口舒氣,因爲它而用力的時候,不要讓外面邪氣進入到臟腑中,反而招來禍害。小心牢記它。
二勢: 平身正坐,兩手相互交叉,爭力爲之。治療肝中風。掩住項後,使面仰視它,使項和手爭力。去除熱毒,肩疼痛,眼晴看不清楚,積聚風氣不散,元和心氣焚之,使出散然,調理充和之氣,補肝下氣海,添內珠爾。
三勢: 用兩手相互重疊按腰,拔去,左右極力。去除腰間風毒之氣,和胸脯,補肝,還可以明亮眼晴。
補脾臟一勢(季春用)
四勢: 左右射雕。去除胸肋和胸脯結聚風氣,脾臟各種疾病。來去用力做。閉口,讓內氣走散。
補心臟三勢(夏用)
五勢: 大坐,斜身,用力偏敵,象排山的氣勢,極力。去除腰脊風冷,宣通五臟六腑,散去腳氣,左右相同,補心益智。
六勢: 用一隻手按住腰,一隻手向上,極力象托舉石頭。去除兩肋之間風毒,治療心臟,通和六脈。左右相同。閉氣試行。十二月都依照這樣。(第一勢之後就行這種方法。)
七勢: 經常用兩手合掌,向前築。去除臂腕淘心臟風勞,宣散關節。左右相同,都需要用春法。
補脾臟一勢(季夏用)
八勢: 端身正坐,舒張手指直上,反拘三舉前屈。去除腰脊腳膝痹風,消散膀恍氣。前後相同。到六月十四日之後用它。
補肺臟三勢(秋用)
九勢: 用兩手抱著頭,項宛轉迴旋俯仰。去除肋胸筋背之間風氣,肺臟各種毛病,宜通項脈。左右相同,依照正月法。
十勢: 用兩手相互交叉,從頭上過去,左右伸曳之,十遍。去除關節中風氣,治療肺臟各種毛病。
十一勢:用兩手拳打腳脛十多遍。這是開胸膊隔,去除肋中氣,治療肺臟各種疾疾。還要依照正月閉氣試行。(仍然叩齒三十六通應之。)
補脾臟一勢(季秋用)
十二勢:九月十二日以後用,補脾。用兩手相互交叉於頭上,舉手爭力。左右相同。治療脾臟四肢,去除肋下積滯風氣、膈氣,使人能夠進食。閉氣試行。
補腎臟三勢(冬用)
十三勢:用兩手相互交叉,一腳踏它。去除腰腳拘急,腎氣各種疾病,冷痹腳手風毒氣,膝中疼痛的疾病。
十四勢:大坐,伸出手指緩拘腳指。治療腳痹,各種風氣,腎臟各種毒氣。遠行腳痛不安,並可以經常做,最好了。
十五勢:用一手托膝反折,一手抱著頭,前後左右氣試行、去除骨節間風,宣通血脈膀恍腎氣,腎臟各種毛病。
補脾臟一勢(季冬用)
十六勢:用兩手向上聳,極力,三遍。去除脾臟各種疾病不安,按照春法用它。
以上一十六勢,隨著閉氣做就好。
導引四十六勢
明代周履靖《赤鳳髓》
偓佺飛行逐走馬: 治赤白痢疾。用托布勢行功,向左運氣次,轉身向右運氣九次。
黃石公受履: 坐定舒兩腳,兩手按大腿跟,用意存想,運氣十二次。
籛鏗觀井: 治腰腿疼。立住,兩手握拳,如鞠躬勢到地,沉沉起身,雙舉過頂,閉次,鼻內微微放氣三、四次。
嘯父市上補履: 治精脈不存。坐式,舒兩腿,手攀左腳心,施功運氣,左三次,右四次。故爲散而不走。
邛疏寢石: 收精法。其法當精走之時,左指掩右鼻,右手於尾閭穴截住精氣,運氣六次,而精自回矣。
接輿狂歌: 治腰痛。立住,用右手扶牆,左手下垂,右腳登舒,運氣十八次,左右亦如之。
涓子垂釣荷澤: 專治久 。以身端坐,左拳撐左脅,右手按右膝,專心存想,運氣於病處,左六次,右六次。
容成公靜守穀神: 治頭暈。用兩手按耳後,撣天鼓三十六指,叩齒三十六,通名曰鳴天鼓。
莊周蝴蝶夢: 治夢泄遺精。仰臥,右手枕頭,左手用功,左腿直舒,右腿倦縮,存想,運氣二十四次。
東方朔置幘官舍: 雙手拿風雷,專治混腦沙及頭風疼不止者。以兩手抱耳連後腦,運氣十二次,行功十二次。
寇先鼓琴: 治頭疼及諸風與血脈不通。兩手按膝,向左扭項扭背,運氣一十二次,右亦如之,名搖天柱
修羊公臥石榻: 治四時傷寒。側臥屈膝,以手擦熱,抱陰及囊,運氣二十四次。
王子晉吹笙: 任脈通,百病消除。以身端坐,兩手挪拿兩胸傍,如此九次,運氣九次。
鍾離雲房摩腎: 治腎堂虛冷,腰疼腿痛。端坐,兩手擦熱向背後,雙拳摩精門,運氣二十四次。
東華帝君倚杖: 治腰背疼。端立。以手柱杖頂腰,左右運轉氣十八次,一氣運三遍,用膝拂地擺。
山田折腳: 專治夜夢遺精。坐,舒兩腳,用兩手攀腳心,行功運氣九次。
許旌陽飛劍斬妖: 治一切心疼。丁字步立,右手揚起,扭身左視,左於手後,運氣九次。
魏伯陽談道: 治背膊疼痛。以身高坐,右腿舒,左腿彎,左手舉,右手摩腹,行功運氣十二次。
子主披發鼓琴: 調理血脈,上治三焦不和,眼目昏花,虛弱。以身端坐,先用手擦熱抹腳心,後手按兩膝,端坐,開口呵氣九次。
故嫗泣拜文賓: 治腰疼。立住,鞠躬低頭,手與腳尖齊,運氣二十四次,名烏龍擺尾。
服閭瞑目: 治肚腹疼痛,不能養精。以身端坐,兩手抱臍下,行功運氣四十九次。
陶成公騎龍: 治胸膈膨悶。以左手向左,右手亦隨之,頭向右扭;以右手向右,左手亦隨之,頭向左扭,運氣左九次,右九次。
穀春坐縣門: 治一切雜病。以身端坐,兩手按膝,左右扭身,運氣十四次。
謝自然趺席泛海: 治疲症。用兩拳拄兩脅與心,用力存想,行功運氣,左二十四次。
宋玄自臥雪: 治五穀不消。仰面直臥,兩手在胸并肚腹上,往來行功,翻江攪海,運氣六次。
馬自然醉角霅溪: 以肚腹著地,兩手向後往上舉,兩腳亦往上舉,運氣十二次。亦治攪腸沙。
玄俗形無影: 以身端,坐用兩手擦腳心,運氣二十四次,右腳亦然。
負局先生磨鏡: 治遍身疼痛。以身端坐,直舒兩腳,兩手握拳,連身向前,運氣十二次。
呂純陽行氣: 治背膞疼痛。立住,左手舒,右手捏左手膞肚,運氣二十二次,右手亦然。
邗子入山尋犬: 治左癱右瘓。站式,以手左指,頭向右視,運氣二十四次。以手右指,頭向左視,運氣二十四次。
裴玄靜駕雲昇天: 治小腸虛冷疼痛。以身端坐,揉擦丹田,行功運氣四十九次。
何仙姑簪花: 兩手抱頭,端坐行功,運氣十七次。
韓湘子存氣: 治血氣衰敗。先以兩手擦目,再兩手拄定兩脅,行動其氣上昇,運氣二十四次。
曹國舅撫雲陽板: 治癱疾。以身高,坐左腳彎圈,右腳斜舒,兩手左舉右視,運氣二十四次,右亦如之。
侯道玄望空設拜: 治前後心痛。八字立定,低頭於胸前,用手抄腹下,用功行氣十七次。
玄真子嘯坐席浮水:治肚腹虛腫。以身端坐,兩手托天,運氣上九次,下九次。
許蜡插花滿頭: 治肚膨脹,遍身疼痛。以身立坐,用兩手托天,腳跟向地,緊撮穀道,運氣九次。
劉海戲蟾: 治遍身拘束疼痛。時氣傷寒。立住,左腳向前,握兩拳,運氣十二次,右腳亦然。
白玉蟾行氣: 治胸腹虛飽。以兩手按肩,用目左視,運氣十二次。
藍釆和行歌城市: 治氣不通。立定用功,如左邊氣脈不通,左手行功,意在左邊,舉左手運氣,右邊亦然。
陵陽子明垂釣: 治腰腿疼痛。坐,舒兩腳,兩手向前,與足齊,來往行動,運氣十九次。
鄔通微靜坐默持: 治欠病黃腫。坐式,以兩手按膝施功,存想,閉息周身運氣四十九次。如此則氣通血融,而疾病自除矣。
子英捕魚: 治自脈不和。立用打蛇勢,手腳俱要交叉,左右行功,左行氣十二次,右亦如此。
陳希夷熟睡華山: 治色癆。側臥,頭枕右手,左拳在腹,上下往來擦摩,右腿在下,微卷左腿壓右腿在其下,存想調息,習睡收氣三十二次在腹,如此運氣一十二次,欠而行之,病自痊。
金可記焚香靜坐: 治絞腸痧痛不可忍。以身端坐,兩手攀膝齊抱,左右踏板九數,運氣二十四次。
戚逍遙獨坐: 專治久 。以身端坐,用兩手摩兩脅并患處,行功運氣三十二次
二十四氣導引圖
或稱陳希夷導引法,
是根據一年不同的廿四個節氣編排的。
立春:
正月節,運主厥陰初氣,時配手少陽三焦相火。每日子丑時疊手、按體、轉身、扭頸、左右聳引各三五度,叩齒吐納漱咽。治風氣積滯、頸項痛、耳後肩腰痛、背痛、肘臂諸痛。
雨水:
正月中,運主撅陰初氣,時配手少陽三焦相火。每日子丑時疊手、按脛、拗頸、轉身左右偏引各三五度,叩齒吐納漱咽。治三焦經絡留滯邪毒益干及腫歲喉痹、耳聾、汗出、目銳皆痛、頰痛諸疾。
惊蟄:
二月節,運主厥陽初氣,時配手陽明大腸燥金。每日丑寅時握固、轉頸及肘後向頓掣,日五六度,叩齒六六,吐納漱咽三三。治腰脊脾胃蘊積邪毒、目黃口千、鼻衄、喉痹、暴啞、頭風、牙宣、目暗羞明、鼻不聞臭,疳牙疙瘩。
春分:
二月中,運主少陰二氣,時配手陽明大腸燥金。每日丑寅時伸手回頭、左右挽引各六七度,叩齒六六,吐納漱咽三三。治胸臆肩背經絡虛勞邪毒、齒痛、頸腫、寒栗熱腫、耳聾、耳鳴、耳後肩臑肘臂外背痛,氣滿皮膚轂轂然堅而不痛,或痰氣、皮膚搔癢。
清明:
三月節,運主少陰二氣,時配手太陽小腸寒水。每日丑寅時正坐換手、左右如引硬弓各七八度,叩齒、納清、吐濁、咽液各三。治腰腎腸胃虛邪積滯、耳前熱苦寒、耳聾益痛、頸痛不可回顧、肩扶臑折腰軟、肘臂諸症。
縠雨:
三月中,運主少陰二氣,時配手太陽小腸寒水。每日丑寅時平坐,換手、左右舉托移臂,左右掩乳各五七度,叩齒吐納咽漱。治脾結瘕淤血、目黃、鼻衄、頰腫、頷腫、肘臂外後臉腫痛、臂外痛、掌中熱。
立夏:
四月節,運主少陰二氣。時配手厥陽心包絡風水。每日寅卯時,閉息螟目,反換兩手、抑摯兩膝各五七皮,叩齒吐納咽液。治風濕留滯、絡腫痛經、臂肘攣急、腋腫、手心熱、喜笑不休雜亂諸症。
小滿:
四月中,運主少陽二氣。配手厥陽心包絡風木。每日寅卯時正坐,一手舉托、一手拄按,左右各三五度,叩齒吐納咽液。治肺腑蘊滯邪毒、胸脅支滿、心中憺憺大動、面赤鼻赤、目黃、煩心、心痛、掌中熱諸病症。
芒種:
五月節,運主少陽三氣。配手少陰心君火。每日寅卯時正立仰身,兩手上托、左右力舉各五六度,定息叩齒吐納咽液。治腰腎蘊積、虛勞益干、心痛欲飲,目黃、脅痛、消渴、喜笑善驚、善忘、上咳下吐、氣泄、身熱、股痛而心悲頭頂疼痛、面赤諸症。
夏至:
五月中,運主少陽三氣。時配手少陰心君火。每日寅卯時跪坐,伸手、叉指、屈腳、換踏左右各五七度,叩齒吐納咽液。治風濕積滯、腕膝痛、臑臂痛,后廉痛、厥掌痛、兩腎內痛、腰背痛、身體沉重諸疾。
小暑:
六月節,運主少陽三氣,時配手太陰肺濕土。每日丑寅時兩手踞屈,壓一足、直伸一足,用力掣三五度,叩齒吐納咽液。治腿膝腰脾風濕、肺脹滿、益干喘咳、骨盆中痛、善嚏臍、右小腹脹、引腹痛、手攣急、身體重、半身不遂、偏風、健忘、哮喘、脫肛、腕無力、喜怒無常。
大暑:
六月中,運主太陽四氣,時配手太陰肺濕土。每日丑寅時雙拳躆地,返首,肩引作虎睞左右各三五度,叩齒吐納咽液。治頭項胸背風毒、咳嗽上氣喘渴、煩心胸滿、臑臂痛、掌中熟、臍上或肩背、風寒汗出中風、小便數次溏泄、皮膚痛及麻、悲愁欲哭、灑淅寒熱。
立秋:
七月節,運主太陰四氣,時配足少陽膽相火。每日丑寅時正坐,兩手托縮體閉息,聳身上踴凡七八度,叩齒吐納咽嗽液。專治補虛益損、去腰腎積氣、口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反側、面塵體無澤、足外熱頭痛、頷痛,目銳、背痛、骨盆腫痛、腋下痛、汗出振寒疑力、俠癭結核。
處暑:
七月中,運主太陰四氣,時配足少陽膽相火。每日丑寅時正坐,轉頭,左右舉引就返,兩手搥背之上各五七度,叩齒吐納咽液。治風濕、留滯、肩背痛、胸痛、脊脊痛、脅髀膝經絡外踝前及諸節皆痛、少氣咳嗽、喘渴上氣、胸背脊膂積滯之氣。
白露:
八月節,運主太陰四氣,配足陽明胃燥金。每日丑寅時正坐,兩手按膝、轉頭左右推引各三五度,叩齒吐納咽液。治風氣留滯、腰背痛、經絡灑灑振寒、善伸數欠,或惡人與交、聞水聲則驚、狂瘧、汗出鼻衄口渴、唇膠頸腫、喉脾不能言、顔黑、嘔呵欠、狂欲上登而歌棄衣。
秋分:
八月中,運主陽明五氣,配足陽明胃燥金。每日丑寅時盤足而坐,兩手掩耳,左右返側,各三五度,叩齒吐納咽液。治風濕積滯、脅肋腰股腹大水腫、膝臏腫痛、膺乳氣沖、股伏兔新外廉足附諸痛、遺溺失氣、奔響腹脹、脾不可轉膕、似結揣似裂消、善饑胃寒、喘滿勞傷厥逆反、瘧厲、水蠱氣痞。
寒露:
九月節,運主陽明五氣,時配足太陽膀恍寒水。每日丑寅時正坐,舉雙臂踴身上托左右各三五度,叩齒吐納咽液。治諸風寒濕邪、脅腋經絡動沖、頭苦痛、目似脫、項如拔、脊痛、腰折、痔瘧狂癩痛、頭兩邊痛、頭囪頂痛、黃目淚出、鼻衄霍亂諸疾。
霜降:
九月中,運主陽明五氣,配足太陽膀恍寒水。每日丑寅時平坐,舒兩手攀兩足,用膝間力縱而後收五七度,叩齒吐納咽液。治風濕痹人腰、腳髀不可曲、踝結痛、 裂痛、項背腰尻陰股膝髀痛、臍反出肌肉 下腫、便濃血、小腹脹痛欲小便不得、藏毒筋寒、腳氣、久痔、脫肛等疾。
立冬:
十月節,運主陽明五氣,時配足厥陰肝風水。每日丑寅時正坐,拗頸左右顧,兩手左右托各三五度,吐納叩齒咽液。治胸脅積滯、虛勞邪毒、腰痛不可挽、仰益干、面塵脫色、胸滿嘔逆餐泄頭痛、耳無聞、頰腫肝逆、面青目赤腫痛、兩脅下痛引、小腹四肢滿悶眩暈。
小雪:
十月中,運主太陽終氣,時配足厥陰肝風木。每日丑寅時正坐,一手按膝,一手挽肘,左右爭力,各三五度,叩齒咽液。治脫肘、風濕熱毒、婦人小腹腫、丈夫責疝、狐疝、遺溺閉癃,血睪腫、睪腫、足逆寒 善瘈節肘腫、轉筋、陰縮兩筋攣洞泄血在脅下喘善恐胸中喘及五淋。
大雪:
十一月節,運主太陽終氣,時配足少陰心君火。每日子丑時起身仰膝,兩手左右托,兩足左右踏,各五七度,叩齒吐納咽液。專治腳膝風濕毒氣,口熱舌乾咽腫,上氣益幹及腫心煩心熱。
冬至:
十一月中,運主太陽終氣,時配足少陰腎君火。每日子丑時平坐,伸兩足拳兩手按兩膝,左右極力,各三五度,吐納叩齒咽液。治手足經絡寒濕,脊股內後廉痛、足五厥嗜臥足下熱痛、臍左脅下背肩髀間痛、胸中滿大小腹痛、大便難、大頸腫。咳嗽、腰冷如冰及腫、臍下氣逆、小腹急痛、泄下腫足 寒而逆、凍瘡。
小寒:
十二月節,運主太陽終氣,配足太陰脾濕土。每日子丑時正坐,一手按足,一手上托,挽手玄換極力,各三五度,叩齒吐納漱咽。治榮衛積氣蘊、食則嘔、胃腕痛,腹脹歲瘧飲發中滿食減善噎、身體皆重、食不下煩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閉黃疽五泄、注下五色、大小便不通、面黃口幹、怠惰嗜臥搶心、心下痞苦。
大寒:
十二月終,運主厥陰初氣,時配足太陰脾濕土。每日子丑時兩手踞床跪坐,一足直伸,一足用力左右三五度,叩齒漱咽吐納。治經絡濕積諸氣、舌根強痛、體不能動搖或不能臥、強立股膝內腫、尻陰臑 、足背痛、腹脹腸鳴、餐泄不化、足不收行、九竅不能,足帶腫若水等疾
王子喬入神導引法
延年益壽,除百病。
導引法講:
枕頭應當高四寸,腳距離各是五寸半,距離身體各三寸。
解衣披發,正偃臥,不要有所挂念。
定意,就用鼻慢慢納氣,用口出之,分別達到它藏的地方,完成了再開始。
要停止,先極之再止。不要強自長息,長久練習就自然長了。
氣的往來,不要讓耳朵聽到,鼻不要知道。
微而專之,長遂推之,伏免股胻、以省爲貴。若存若亡,爲之百動。
腹鳴氣,有外聲,腳就暖和,成功的人,還會有什麽毛病。
喉嚨象白銀環一,十重系膺,下去得肺。
肺顔色白而光澤,前面兩葉高,後面兩葉低。
心在它下面,上大下銳,大率紅色象茄華未拆開,倒懸附著在肺下。
肝又在它下面,顔色正青,象鳧翁頭,六葉抱著胃,前兩葉高,後面四葉低。
膽在它下面,象綠色糸綈囊。脾在中央,也抱著胃,正黃象金鑠。
腎象兩伏鼠,挾著脊,直齊肘而居,顔色正黑,肥肪絡著它,白黑分明。
胃象素囊,想著它屈折右曲,沒有污穢的毛病。
肺藏魄,心藏神,肝藏意,腎藏志,這名叫神舍。
神舍修就百脈調和,邪病沒有停留的地方。
小腸,長九赤,法九州。(一雲九土。小腸長二丈四尺。)
諸欲導行,虛的閉上眼睛,實的張開眼晴。
因爲所苦行氣不用,第七息到,慢慢地往來。
行走二百步,卻坐,小咽氣五六,不差。
再依法來引,以治癒爲有效。
正偃臥,披散頭髮,慢慢用口納氣填腹自極,息要斷絕,慢慢用鼻出氣數十。
所虛的來補,所實的來瀉。閉口溫暖氣,咽之三十遍。
等到腹中轉動鳴響就中止。往來二百步,不治癒,再做。
病在喉中胸中的人,枕高七寸。
病在心下的人,枕高四寸。
病在臍下的人,拿去枕頭。
用口出氣,鼻納氣的人,名叫補。閉口溫氣咽的名叫瀉。
閉氣治療各種毛病的方法,要想引頭病的,仰頭;
要想引腰腳病的,仰足十指;
要想引胸中病的,挽足十指。
引臂病的,要想除去腹中寒熱各種不快。
如果中寒身體發熱,閉氣張腹。
要想息的,慢慢用鼻息。
完了,再做,到治癒爲止。
一. 平坐,生腰腳,兩臂用手作履據地。口慢慢吐氣,用鼻納之。除去胸中肺中痛。咽氣要溫暖,閉上眼睛。
二. 端坐,生腰,用鼻納氣閉之,從前往後搖頭各三十。除去頭虛,空耗。轉地,閉目搖動。
三. 左脅側臥,用口吐氣,用鼻納氣。除去心下積聚,不便。
四. 端坐,生腰。慢慢地用鼻納氣,用右手持鼻,去除目昏,眼淚象要流出來,去掉鼻中息肉。耳聾也除去。傷寒頭痛,洗洗,都應該以汗出來爲限度。
五. 正偃臥,用口慢慢地出氣,用鼻納氣。除去裹急。吃飽後小咽,咽氣數十使之溫和。如果氣寒的人,使人干咂腹痛。從鼻納氣七十咽,就大填腹內。
六、 右脅側臥,用鼻納氣,用口小吐氣數十。兩手相互磨擦生熱,來按摩腹,使氣下,出去。除去脅部皮膚痛。七息停止。
七. 端坐,生腰。直上伸展兩臂,仰兩手掌,用鼻納氣閉之,自極七息,名叫蜀王台。去除脅下積聚。
八. 覆臥,拿去枕頭,立兩足,用鼻納氣四四的時候,再用鼻出之,極,讓微氣進人鼻中。不要讓鼻知覺。除去身中熱背痛。
九. 端坐,生腰。舉起左手,仰其手掌,卻右手,除去兩臂背痛結氣。
十. 端坐,兩手相互交叉,抱膝,閉氣,鼓腹二七或者三七,氣滿就吐,等到氣都通暢。試行十年,老年有少年的容貌。
十一.端坐,生腰。左右傾側,閉上眼睛,用鼻納氣。去除頭風,自極七息,停止。
十二.如果腹中滿,飲食飽了,坐,生腰,用鼻納氣數十,以便起作用,不便,再做。有寒氣,腹中不安,也試行。
十三.端坐,使兩手象張弓滿射。可以治療四肢煩悶,背急。每天或者有時做它好。
十四.端坐,生腰。舉起右手,仰著手掌,用左手支承左脅,用鼻納氣,自極七息。除去胃寒進食不改變,就治癒。
十五.端坐,生腰。舉起左手,仰著手掌,用右手承著右脅,用鼻納氣,自極七息。除去瘀血結氣等。
十六.兩手卻據,仰起頭,自用鼻納氣,因而咽之數十。除去熱身中傷死肌肉等。
十七.正偃臥,端正伸展足臂,用鼻納氣,自極,七息,搖足三十停止。除去胸足中寒,周身痹厥,逆嗽。
十八.偃臥,彎曲膝蓋,讓兩膝頭朝向內,相對,用手翻轉兩足,生腰,用鼻納氣,自極七息。除去痹疼熱痛,兩股不隨。
十九.感覺身體昏沉不通暢,就導引。兩手抱著頭,宛轉上下,名叫開脅。
二十.踞,伸右腳,兩手抱左膝頭,生腰,用鼻納氣,自極七息,除去難屈身拜起,股下痛,瘀痹病。
廿一.踞,伸左足,兩手抱著右膝,生腰,用鼻納氣,自極七息。展左足著外。除去難屈伸拜起,臂中疼。除去風目晦耳朵聾。
廿二.正偃臥,直兩足,兩手捻胞所在,使火紅象油囊裹丹。除去陰下濕,小便雜頹,小腹重,不便,腹中熱。只要口出氣,鼻納氣,數十,不需要小咽氣。即便是腹中不熱的人,七息完成,溫氣咽之十所。
廿三.踞,兩手抱著兩膝頭,用鼻納氣,自極七息。除去腰痺、背痛。
廿四.偃臥,向旁邊看兩踵,生腰,用鼻納氣,自極七息。除去腳中弦痛、轉筋、腳酸疼。
廿五.
廿六.偃臥,展兩臂,兩手兩腳跟相向,也是鼻納氣,自極七息。除去死肌不仁,足腿寒。
廿七.偃臥,兩手兩左膀兩足腳跟,用鼻納氣,自極七息。除去胃中食象嘔吐。
廿八.踞,生腰,用兩手引兩腳跟,用鼻納氣,自極七息,佈滿兩膝頭。除去痹咂逆。
廿九.偃臥,展開兩腳兩手,仰足指,用鼻納氣,自極七息。除去腹中弦急切痛。
三十.偃臥,左足腳跟拘右足拇指,用鼻納氣,自極七息。除去厥疾。人腳錯踵,不拘拇指。依照文章試用。
卅一.偃臥,用右足腳跟拘左足拇指,用鼻納氣,自極七息。除去周身痺。
卅二.病在左,端坐,生腰。向右看眼睛,用鼻慢慢納氣,極而吐之,數十一止所,閉上眼睛,目上人。
卅三.病在心下,如果積聚,端坐,生腰,面對太陽仰頭,慢慢地用鼻納氣,隨之咽氣。三十所停止,開著眼睛做。
卅四.病在右,端坐,生腰,向右看眼睛,用鼻慢慢地納氣而咽氣,數十,停止。
.蔣維喬.
一.調身在床上或凳上,解衣寬帶,從容入坐。先置兩腳,或單盤,或雙盤,也可自然盤坐。次要安置兩手,把右掌的背叠在左掌上,貼近小腹,輕放在腿上,然後左右搖動身體7~8次,端正身體,脊骨勿挺勿曲。頭頸也要端正,令鼻與臍成一直線,不抵不昂。開口以吐腹中穢氣,吐畢舌抵上齶,由口鼻徐徐吸入清氣3~7次,於是閉口,唇齒相著,舌仍低上齶。再輕閉兩眼,正身端坐。若坐久微覺身體有俯仰斜曲,應隨時輕輕矯正。坐畢開口吐氣十數次,令身中熱氣外散,然後慢慢搖動軀體,再動肩胛及頭頸,再慢慢舒放兩手兩腳,再以兩大指互相摩擦生熱,擦兩眼,然後閉眼,再擦鼻及兩側,再以手掌相搓令熱,擦兩耳輪,再周遍撫摩頭部,以及胸、腹、手臂、雙腿至足心而止。待汗幹後,方可隨意動作。
二.調息調息和調心實際上與調身同時並行的,分開來講的目的是敍述方便。調息是要使呼吸極緩極輕,長短均勻。也可用數息法或數出息,或數入息,從一數至十,反復迴圈。若未數至十,心想他事,以至中斷,可再從頭數起。不斷修煉,久久純熟,自能息息調和。
三.調心調心是要使妄心調伏。大凡初學此功的人,每患心中散亂,支援不定,應放下一切,專心一念,存想小腹中間,自然能夠徐徐安定。如出現心中昏沈,容易瞌睡,可提起意念,注意鼻端,使精神振作。也可用數息法,使心息相依,則兩者均可避免。
練此功時間最好選擇在子時(23~1時)與寅時(3~5時),地點最好是靜室,每天練功3~4次,每次30~40分鐘,習練本功法一般1個月左右可以見效。3~4個月可以全面控制症狀,但此後每天仍宜堅持練功20~30分鐘,以資鞏固。
《太清導引養生經》:
經常在早晨起來,布好席面向東方,先用兩手交叉在頭上,挽頭到地,五嗡五息,到脹氣。
再躺下,右手掩蓋腦袋,左肘著地,之後,再用左手掩蓋腦袋,右肘著地,之後,呼吸五次後停止。引伸筋骨。
再用兩手據右膝,向上到腰,躺下後擡起頭,呼吸五次後停止。引伸腰。
再用左手據腰、左膝,右手極力向上引,再用右手據腰、右膝,左手極力向上引,都是呼吸五次後停止。引心腹。
再用左手據腰,右手極力向上引,再用右手據腰,左手極力向上引,呼吸五次後停止。引腹中。
再用叉手在胸肋前,左右搖頭,不息自極停止。引面耳邪氣不再能夠侵入。
再用兩手叉腰下,左右自搖,到極限後停止。通血脈。
再用兩手相叉極左右。引肩中。
再用兩手相叉,反在頭上,左右自調。引肺肝中。
再用兩手叉胸前,左右極。引除皮膚中煩氣。
再用兩手叉左右,擡肩。引皮膚。立,左右搖兩脛。引除腳氣。
昆台真人導引功
昆台真人對樂全先生說:
我尋求頤生之道而得到簡易的了。我在子之後(三更三四點到五更以來都可以)披衣蟠足而坐(床上擁套也可以),或者朝東,或者朝西,扣牙齒三十六次,握固來調和元氣。握固是什麽呢?吾用左右拇掐其三指之文,或者用四指總握其拇,用左右手柱在腰腹之間的。於是元氣己經調和,其息微微,其腹若虛,那麽閉息了。閉息是什麽呢?我先閉上眼睛靜靜思索,使心源淡泊,就閉上口鼻不要使氣出。內觀五藏、六府、三元、九宮,和那肺的白、肝的青、脾的黃、心的赤、腎的黑。那麽到底憑什麽知道它呢?我因為五臟之圖而每天觀看,那麼知道也詳細了。想象我的心是炎火,它的光線洞徹,人臍之下,這是我的丹田。等到腹滿,其氣極,慢慢地出其氣,不要讓耳朵有聽到的東西。息的出已經調和,就用我的舌攪動唇舌的內外,漱煉其津液。鼻有涕,我也爲之漱煉,這是真氣。久了就甘了。正好漱煉而不可以咽,重新象先前閉息內觀,納心火於丹田,調息漱津。像這樣三次,就津液充滿了,低下頭就咽,用氣送它,到丹田。我的用意一定精猛,使津、氣穀穀有聲進入丹田。再像先前一樣做,凡是閉息的九咽,津者三而後停止。就用左右手熱摩其面和四體,再用左右手摩其足心,足心屈折,使湧泉之穴,上通徹於頂門,於是臍之下和其腰其脊也慢慢地撫摩。淟然汗出,可以了,喘氣不可以。接著用左右手熨在眼晴、在面孔、在耳朵、在頭頂,都非常熱了,就按捏其鼻梁左右,或者五或者七,櫛其發到一百,披散頭髮而睡覺,到天亮。時間長了就有功效,二十天就可以見效果了。只有練習閉息持久是困難的。我用脈侯之,五至是一息。我能夠閉息到一百二十,到了再開就總共二十多息了。但不可以強閉來亂氣,或者奔突而出,那是爲害了。晚上不可以多吃,讓腹寬而且空虛,氣能夠回轉。白天的時候,也數次閉上眼睛內觀,漱煉津液而咽,熨摩耳面來助真氣,清靜就功容易成。
每當靜坐練功時,應凝神調勻氣息;
舌抵上顎,眼視頂門;
提縮肛門,如忍大便。
吸氣時提縮,住氣時呆住;
使氣由下而直貫泥丸(頭頂);
呼氣時抵突,使氣直衝會陰;
重擊精關,如以拳擊鐘鼓之情形相同。
故吸時宜緩,宜細,宜長;
住氣宜和,宜安,宜久;
呼氣宜短,宜宏,宜勁,吸、住、呼合為一次。
開始練習三十六次,以後漸漸增至一百零八次。
住氣的時間,亦可逐漸延長;
開始要能住二、三分鐘,以後可增至五分鐘;
再到一刻鐘為適度。
此法可根治陽萎,並能固精持久。
耳聰明法
孫思邈,稱之藥王孫天醫,是中國古代著名的醫生,亦是氣功養生家。他在西魏時代出生,相傳他活到141歲才仙遊。孫思邈少時因病學醫,博通經史百家學說,總結了唐代以前的臨床經驗和醫學理論,編成兩部醫學巨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在《丹經內伏硫黃》一書中,記述他用硝石、硫黃和木炭混在一起,製成火藥,也是火藥的發明家。
髮常梳:
將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發熱,然後由前額開始掃上去,經後腦掃回頸部。
早晚做10次。
經常做這動作,可以明目袪風、防止頭痛、耳鳴、白髮和脫髮。
目常運:
合眼,然後用力睜開眼,眼珠打圈,望向左、上、右、下四方;
再合眼,然後用力睜開眼,眼珠打圈,望向右、上、左、下四方。
重覆三次。
搓手三十六下,將發熱的掌心敷上眼部。
強化眼睛,糾正近視和懶視。
齒常叩:
口微微合上,上下排牙齒互叩,無需太用力,但牙齒互叩時須發出聲響。
輕輕鬆鬆慢慢做三十六下。
通上下顎經絡,幫助保持頭腦清醒,加強腸胃吸收、防止蛀牙和牙骹骨退化。
漱玉津:
口微微合上,將舌頭伸出牙齒外,由上面開始,向左慢慢轉動;
一共轉十二圈,然後將口水吞下去。
之後再由上面開始,反方向再做一下。
口微微合下,這次舌頭不在牙齒外邊,而在口腔裏,圍繞上下顎轉動。
左轉十二圈後吞口水,然後再反方向做一次。
吞口水時,盡量想象將口水帶到下丹田。
口水含有大量酵素,能調和荷爾蒙分泌,可以強健腸胃,延年益壽。
耳常鼓:
手掌掩雙耳,用力向內壓,然後放手,應該有卜一聲。重覆做十次。
雙掌掩耳,將耳朵反摺,雙手食指頂住母指,再用力彈向後腦風池穴十下,卜卜有聲。
這動作每天臨睡前後做,可以增強記憶和聽覺。
面常洗:
搓手三十六下,暖手後以後上下掃面。
暖手後雙手同時向外圈。
這動作經常做,可以令臉色紅潤有光澤,同時不會有皺紋。
頭常搖
雙手叉腰,閉目,垂下頭,緩緩向右扭動,直至恢復原位為一次,共做六次。
反方面重覆做六次。
可令頭腦靈活,防止頸椎增生。
不過,注意要慢慢做,否則會頭暈。
腰常擺:
身體和雙手有韻律地擺動。
當身體扭向左時,右手在前,左手在後,
在前的右手輕輕拍打小腹,在後的左手輕輕拍打「命門」穴位。
反方向重覆。最少做五十至一百下。
強化腸胃、固腎氣、防止消化不良,胃痛、腰痛。
腹常揉:
搓手三十六下,手暖後兩手交叉,圍繞肚臍順時針方向揉。
當自己的身體是一個時鐘。揉的範圍由小到大,做三十六下。
可幫助消化、吸收、消除腹部鼓脹。
攝谷道(提肛):
吸氣時提肛,即將肛門的肌肉收緊。
閉氣,維持數秒,直至不能忍受,然後呼氣放鬆。
這動作無論何時都可以練習。最好是每天早晚各做廿至三十下。
膝常扭:
雙腳並排,膝部緊貼,人微微下蹲,雙手按膝,向左右扭動,各做二十下。
強化膝頭關節,所謂「人老腿先老、腎虧膝先軟」。延年益壽,由雙腳做起。
常散步:
挺直胸膛,輕鬆地散步。最好心無雜念,盡情欣賞沿途景色。
俗話說:「飯後走一走,活到九十九」。散步是有益的運動。
腳常搓:
右手擦左腳,左手擦右腳。
由腳跟向上至腳趾,再向下擦回腳跟為一下。共做三十六下。
兩手大拇指輪流擦腳心湧泉穴,共做一百下。
常做這動作,可以治失眠、降血壓、消除頭痛。
腳底集中了全身器官的反射區,經常搓腳可以強化各器官,對身體有益。臨睡前用熱水浸腳,然後用母指在腳底正中凹陷處(即湧泉穴)上下推一百下,再用整隻手掌,從腳板後跟處起一直向上推至腳指,動作重覆36次。按照中醫經絡學說,按摩湧泉穴有滋陰補腎、頤養五臟六腑的功能。搓腳心可刺激腳心處的神經末梢,使大腦感到舒適輕鬆,容易入睡。
寧先生導引功
寧先生是黃帝時代的人,爲陶正,能夠積火自燒,而隨著煙上下,衣裳不燒灼。
寧先生說,要導引行氣,來去除百病,使年不老的人,經常心念一,來還丹田。生人的是丹,救人的是還。全就延年,丹離開屍體留下就夭。
因此導引的人,使人肢體骨節中各種邪氣都去除,正氣保存。有能夠精誠勤習理行之,動作言語之間,白天黑夜試行,骨節堅強,來治癒各種毛病。
如果突然得了中風,病牢固,痳痺不相隨,耳朵聾聽不到,頭眩暈,癲疾,欬逆上氣,腰脊苦痛,都可以按圖視像,在那疾病所在的地方,導引行氣,用意念排除剔去它。
行氣,就可補中。導引,就可治四肢。自然之道。只要能夠勤行,和天地相守共保。
披散頭髮向東,握固,沒有息一就通。
擡起手左右導引,手掩著兩耳。使頭髮黑而不白。
向東坐,不息再通。用兩手中指口唾之,二七相摩,拭目,使人眼晴明亮。
向東坐,不息三通。手撚鼻的兩孔,治療鼻宿息肉治癒。
向東坐,不息四通,琢齒無數,伏在前面,側坐,不息六通。
治癒耳聾目眩。還坐,不息七通。治癒胸中痛欬。
抱著兩膝自企於地,不息八通。治癒胸部以上到頭耳朵眼晴咽喉鼻疾病。
拿去枕頭,握固,不息,企於地,不息九通。
頭朝東,使人氣上下,通徹,鼻內氣,越加贏弱。
不能從陰陽法,大陰霧天氣不要試行
採自易筋經和站式八段錦,能增強肢體和內臟的功能。
練時宜心靜神凝,意守肚臍。呼吸要隨動作保持自然,最好是用鼻呼吸,也可在吸氣時舌舔上顎,呼氣時舌放下,這樣可多生津液,兼能助氣。練完以後,口中津液務必嚥下。
第一段
動作:
兩腳站成內八字形,兩腳間隔如肩寬,上體放鬆,腿微屈,腎內收,腿要伸直,上虛下實,眼向前平視,意守肚臍。這是做六段功始終要保持的姿勢,務必做好。如果體弱不勝任,也可兩腿直立,或自由站立。
兩臂沿上體慢舉齊胸,然後向前平伸,兩掌豎立,五指豎立,五指並攏,掌心向前,狀如關門。
然後,由此姿勢,兩臂、兩腕和十指的肌肉暗中用力向前伸動十幾次。伸動時,只整個臂部肌肉暗中用力動,一緊一鬆,臂部微有抖動,但臂直伸的姿勢和位置不變。以下幾段功的伸動、托動和按動,含義均同此。
功用:
此功可使兩手和兩臂的經絡氣血暢通,增強手臂的機能,兼有益於肝臟和兩眼。
第二段
動作:
兩臂從前勢轉為兩側平舉,掌心向上。
兩肩臂、手的肌肉暗中用力平伸十幾次,肩部稍有聳動,但臂側平舉的姿勢和位置不變。
功用:
此功可活動項部,而項部是通往頭部動靜脈血管和中樞神經椎體交叉之處之所以對大腦也有良好作用,特別是能擴大肺活量。
第三段
動作:
兩手由前勢收回胸前, 然後沿上體和兩腿自然下垂,掌心向下,手指向兩側平伸。
然後,用力向下按動十幾次,按動時兩手下假想似有葫蘆,但臂仍伸直,只肌肉暗中收縮用力。
第四段
動作:
腰和腿保持正直,上體前傾,兩手掌心向下。
左右交互向下摸十幾次。摸時務須順其自然,切勿用拙力。
功用:
此功有助於強腰健腎。
第五段
動作:
兩手由前勢變成手心向上,手指微屈,如撈重物狀。
慢慢向上提至兩乳部。
手指伸直,然後兩手手指各向外側轉動,手心仍保持向上;邊轉邊舉至頭頂,兩臂伸直相距如肩寬,又轉成手指相對,掌心向上;由此姿勢,用暗勁向上托動十幾次。
功用:
此功對三焦有良好作用。根據中醫理論,三焦分上焦,中焦和下焦。上焦在胃上口,中焦在胃中腕,下焦在膀胱上口。
第六段
動作:
兩手由前勢變為輕握拳,左手向前下方平伸,用力如抓物狀。
然後收回乳部,再換右手向前下方平伸用力抓;以此前抓姿勢(以後就不必再由上方向下方抓起,而直向前抓),左右手交替各抓十幾次。抓時不單兩臂、兩腕使勁,而是全身在使勁;上體因使勁,微向左右轉動,並帶動腹部肌肉也用力活動。雙膝可稍變曲以便用力。
功用:
此功可增加臂力,並有助於增強脾胃。
八段錦
是健身操,能促進身體健康,增強體能,延年益壽。
八段錦是中華民族自古相傳至今的一種健康運動,由八種如「錦」緞般優美、柔順的動作組成,更是國術精華之集「錦」,對強健體魄、提升工作效率、延緩老化過程甚有助益,是每天作業前或休息時調理身心、活化氣血的最佳體操。練八段錦必須要有毅力和恆心,不可一暴十寒,否則功效必大打折扣。每段錦的功能和要領都濃縮成七字,作為該段錦之名稱,簡單易記。
優點:
空間小:只需約一平方公尺,且毋須固定場地,可因地制宜,
不論室內家居、辦公或室外等場所皆可實施。
時間短:時間長短可自由調整,通常可在 5 - 15 分鐘內擇項或全套演練。
最經濟:不需輔助器材或設備,僅穿寬鬆衣物即可徒手演練。
易學習:動作簡單,沒有奧秘,不需向功夫高手學習。
無禁忌:動作溫和緩慢,男女老少皆宜,亦無任何特定時辰之避忌,
惟飯一小時內不宜演練。
功效:
八段錦有預防疾病的功效,因為八段錦是調理氣血、暢通經脈、靈活筋骨的運動,若能天天有規律地演練,即能促進血液循環、舒暢胸懷、清醒頭腦,確是預防百病、延年益壽的最佳方法。
呼吸:
順腹式呼吸:
吸氣時凸出下腹,收縮上腹,吐氣時收縮下腹,凸出上腹。
逆腹式呼吸:
吸氣時收縮下腹,凸出上腹,吐氣時凸出下腹,收縮上腹。
除第六段錦「雙手攀足固腎腰」採順腹式呼吸外,其餘各段錦皆採逆腹式呼吸。
方法:
用鼻孔吸氣和吐氣,呼吸時要柔、細、慢、長。
要領:
手由下向上舉時慢慢吸氣,手放下時吐氣要細要長。
伸開的手移近身體時吸氣,手向外伸出時吐氣。
身體伸展時吸氣,彎曲時吐氣。
動作:
自然站立:
左右腳掌平行分開與肩同寬站立,上身伸直,雙手自然下垂,全身放鬆。
馬步:
自然半蹲似騎馬狀。
手訣:
食指朝上拇指橫向張開九十度,餘三指曲捲,手掌、手臂儘量曲折成九十度。
陰掌:
手臂垂直向地伸直下壓,掌心朝地,指尖向前,手掌與地面平行,即下壓掌。
陽掌:
手臂垂直向天伸直上托,掌心朝天,指尖向內側舉在頭頂上方,即上托掌。
平拳:
雙手握拳,拳心朝上,腕近腰際,挺胸平視。
豎拳:
雙手握拳,拳眼朝上,拳停胸前,如持重物。
雙手托天理三焦:
自然站立,雙手掌心向上,中指相接置於小腹。
兩手上提至胸口高度。
雙掌翻轉(掌心向下)下壓。
慢慢下壓至小腹前。
再慢慢上提至臉前翻掌(掌心向上),
上提至頭頂上,手臂伸直,手掌托天,兩眼向上看。
兩手分開如抱球狀後,再往下放。
慢慢放下。
全程依圖示順序反覆做二輪後,回復自然站立姿勢。
左右開弓似射雕:
左腳向左橫跨一大步,兩手輕握拳,自然下垂。
兩手握成豎拳上提至胸部,手臂抬平。
左手作手訣,右手仍保持豎拳。
左手向左推出伸直,眼看食指尖;右手拉至右胸側,同時蹲馬步。
左手輕握拳收回。
左右手收回至胸前,同時站立起來。
鬆開兩拳,慢慢放下,回復預備姿勢。
全程依此左右手之順序反覆各做二輪後,回復自然站立姿勢。
調理脾胃須單舉:
自然站立。
兩手前伸,掌心朝上,上提至與胸同高。
兩手收回至臉前。
兩手翻轉使左掌心向上,右掌心向下,做陰陽掌動作。
左掌上提至頭頂上,成托天姿勢,抬頭注視左掌;右掌下壓成按地姿勢。
左手臂伸直,由左外側慢慢放下,頭回正雙掌下垂放鬆。
回復預備姿勢。
全程依此左右手之順序反覆各做二輪後,回復自然站立姿勢。
五勞七傷往后瞧:
自然站立。
兩手前伸,掌心向上,手臂伸直慢慢上提。
兩手上提,至與胸同高。
雙掌翻轉,掌心向下。
兩手慢慢放下,同時頭慢慢轉向左側。
兩手放至身體兩側做按地姿勢,同時頭轉向左側,眼睛盡力看左後腳跟。
最後一次吐氣時,兩手慢慢放下後,即回復預備姿勢。否則請按步驟(8)。
全程依此頭部轉向左、右側之順序,反覆各做二輪。
搖頭擺尾去心火:
左腳橫跨一大步,兩手輕輕握拳。
蹲馬步,身體坐正,雙手虎口向內,掌心向下放在膝蓋上方約15公分處。
先做右弓箭步(右弓左箭)重心移至右腳,左腳伸直,眼看右前方。
然後彎腰,眼看右腳尖。
再將重心移至兩腳中央,體重平均落在兩腳掌上。
身體坐正,眼睛向前看。
全程依此左、右腳之順序反覆各做二輪後,回復自然站立姿勢。
兩手攀足固腎腰:僅本段錦採順腹式呼吸
自然站立。吸氣
兩手伸直上舉至頭頂上。呼氣
兩手交互向上拉伸二次。吸氣
身體向上伸,微向後仰。呼氣
彎腰,兩手儘量伸至腳尖,然後抬頭眼睛向上看。吸氣
頭低下,慢慢起身,雙掌順著雙腿兩側慢慢輕撫上移,
托住後腰身體向後仰。呼氣
身體回正,兩手放下。吸氣
反覆演練之動作要領:全程依圖示順序,反覆做二輪後,回復自然站立姿勢。
攢拳怒目增氣力:
左腳向左橫跨一大步,兩手輕輕握拳。
兩手握拳,拳心向上,提至腰際。
左拳向前推出,拳心轉向下,同時蹲馬步,怒目看左拳,右拳微向後拉。
收回左拳雙手置於兩側腰際,同時慢慢站起來。
兩手慢慢放下,並鬆開兩拳。
兩手腕交叉在小腹前,由下往上提升至頭頂上,抬頭眼睛往上看。
兩手由上往下向左右兩側畫大圓圈,慢慢放下,回復預備姿勢。
除左拳向前推出改「右」拳推出外,其餘均與前述同。
全程依此右拳推出之順序反覆各做二輪後,回復自然站立姿勢。
背后七顛百病消:
腳跟腳尖併攏。
提起腳跟,兩手掌向下壓地,
暫停呼吸憋氣、收縮肛門,全身緊繃,停留約5秒鐘。
全身力量突然放鬆、腳掌用力跺地、膝蓋微彎、雙手亦順勢稍向前輕甩推出,
同時由口中快速吐氣。
順序反覆三次,第三次放下腳跟時,要輕要慢(三次為一輪)。
全程於反覆做二輪後回復自然站立姿勢。
十字手:
自然站立。
兩手伸直由兩側上舉平肩,掌心朝上,再上提至頭頂上方,
手腕交叉掌心向前,抬頭、眼睛往上看。
兩手保持交疊,由前面放下到小腹前。
全程依圖示順序反覆四次或數次,最後回復自然站立姿勢。
全程於反覆做二輪後回復自然站立姿勢。
回春功
道家功法,有延緩老化,回復青春、保持年輕活力的功能,故稱之為「回春功」。
預備功:
身直立,雙腳並攏,雙臂前伸,兩臂間夾角呈直角,從體側上升,手心向上,吸氣,提腳跟。雙臂至頭頂部合掌向下經過腹部,手心向下,分至體側,雙腿分開,距離與肩同寬,兩臂置於體側,雙手自然下垂,全身肌肉放鬆,目光平視,排除雜念,思想入靜。
呼吸:
先吸氣,後吐氣。吸氣時腳根提起,小腹鼓起,腹部展開,儘量多吸進新鮮空氣。初學時,用鼻吸氣,習慣後,可口鼻同時吸氣;呼氣時,小腹微收,兩膝順勢屈曲,腳根落地,使肺中濁氣從口排出,連續做十六次(一呼一吸為一次)。
抖動:
深呼吸後,約停半分鐘,全身放鬆,保持正直,雙臂仍垂於體側,兩膝稍曲,使整個身體作上下彈性的抖動。兩手手指略彎,伸直可有脹感。抖動的同時叩齒,照此抖動一分鐘,約一六四次。共作三分鐘。
轉肩:
抖動後休息一分鐘。兩腳分開站立同肩寬,身體重心放置前腳掌上,雙膝微曲,全身放鬆,嘴巴自然微微張開,兩臂下垂,頭頸正直,轉動肩頭劃圓。轉肩時,兩肩頭交替轉動。肩頭的轉動方向是:先左肩提起,由前、向上、向後、向下划圓圈;於此同時,右肩向後、向下、向前、向上划圓圈。左右兩肩交替協調運轉,共十六次。轉肩時,要用身體帶動肩,用肩帶動臂,使上體不停地扭動,壓擠五臟六腑吐故納新。
功效:
採用腹式深呼吸,鍜鍊增強橫膈肌,可擴大肺活量,吸進大量的新鮮空氣,並將濁氣排出體外。同時,在做深呼吸時,全身放鬆,引體向上,屈身向下,作橢圓形的運轉,使大腦皮質層處於保護的抑制狀態,中樞神經得到調整與平衡,有節制地開放全身平時閉鎖的毛細血管,大大有利於體內細胞交換氣體,吐故納新,使人精力旺盛,神采奕奕。
調節內分泌機能,改善性荷爾蒙的分泌。全身抖動,巧妙的對內分泌腺起到了震動的刺激作用,使性爾蒙的分泌增長、並調節其平衡。實踐經驗證明,許多性機能失調的多獲得改善,並恢復了青春的活力。
促進胃腸蠕動,改善消化器官和泌尿器官的功能。胃腸功能的好壞,對身體的健康影響極大。回春一、二、三節的動作,使得腸胃以三種不同的方式蠕動,均有利於增強腸胃的消化、吸收和排洩的功能,同時腎和膀胱隨著做功而微微顫動,可增強其功能,減少有機鹽的沉積、預防腎結石的產生,控制排尿的神經也得到調整,故練習回春功,都會使腸胃和泌尿器官通達舒暢,袪病延年。
使氣血經絡暢通,有利於袪邪扶正。使軀體作柔性圓形或弧形的運轉,而且全身放鬆,關節經絡得到活動,大大有利於氣血和經絡的暢通,加之吸入新鮮空氣的增加,內分泌得到調節,可使身體的健康狀況大為改善。按中國傳統醫學,就是增元氣、順天水,活血化淤,袪邪扶正。故長練此功的人,都可回復青春,享受體健身康的歡樂。
行功要領:
抖動時、全身肌肉、關節、牙關及體內臟腑器官皆須有震動感,方為正確。
轉肩時,練功者在轉肩過程中,不必主動呼吸,要靠上體的擠壓帶動呼吸。
初練者作轉肩動作時,以自感柔和為宜,不可用力太猛
《百字碑》
,原載《呂祖全書》第三卷。全文二十句,共一百字,論述了道家氣功修煉過程、方法和景象。
養氣忘言守,降心爲不爲。 這兩句概述了道家練功方法最基本的要求,即忘言忘守,就是在練功時做到不守而守,只有用不守而守的方法練功, 才能達到氣不聚而聚的要求。
在練功中要達到忘言守,往往並不容易做到.要降服練功中的心猿意馬狀態,但不能用強制的手段,而是要練心,但是要用無爲自然的方法去練它,這樣練起來自然而然了,一自然就能達到養氣的目的。
動靜知宗祖,無事更尋誰。 「動」即氣之動,「靜」即心神之靜。「事」即氣也。當練功時意念連到無爲的狀態,即入靜時,氣就産生,靜極必生動,所以靜爲動之宗祖。相反動極複靜,動又爲靜之宗祖。故動與靜是練功中的自然之道;而且它們互爲宗祖。如果沒有氣機發生又何談動和靜乎。
真常須應物,應物要不迷。 靜極生動。動極生靜謂之常道,又謂真常。「應物」即采氣也。靜到極處,必然産生氣,有了氣就要采練辣。在産氣和采練時,心神不能昏迷,昏迷氣就散了。
不迷性自住,性住氣自回。 性即先天元神。練功入靜時,心不昏迷,神就不散亂。性不散亂,産生的氣自然而然回到丹田。
氣回丹自結,壺中配坎離。 「壺」即坤爐丹田是也。氣回到丹田就要操煉成丹。操煉方法是在丹田內匹配陰陽,其法如同將坎中之陽填補離中之虛(陰也),會達到乾坤的要求。
陰陽生反復,普化一聲雷。 在丹田中不斷進行陰陽匹配,丹田氣越來越足,氣足欲動時,用真意領之,過尾閭、夾脊、玉枕背後三關,直撞乾頂(泥丸),氣化爲甘露下降,過十二重樓時雷聲隆隆。
白雲朝頂上,甘露灑須彌。 「白雲」即氣也。「須彌」借用須彌上之名比喻人體最高點即頭也。氣足後沿督脈上沖乾頂,氣化甘露從頭向下降,複回丹田。
自飲長生酒,逍遙誰得知。 甘露從頭而降,如飲使人長生不老的美酒,其景極其舒服,這種自飲即可長生有其樂無窮的美灑的快活情景,如果沒有練到這一步功的人怎能知曉。
坐聽無弦曲,明通造化機。 練到以上功時,有時靜到極處,從腦中可以發出一種極其美妙難言的琴聲,此後靈機逐步自開。
都來二十句,端的上天梯。 做到這二十句,可以達到一定的功夫,繼續修煉就可以達倒上乘功夫,即按道教所說的,修成道果登天成仙(延年益壽之意)的目的。
鳥飛式對於遺精的毛病有療效,心理部分則要自己去除。
每天睡覺以前,站著,腳後跟分開,前八後二(兩腳後跟距離二寸)
一.臀部肌肉挾緊,不是提縮肛門,肛門收縮久了會成爲便秘,小腹收縮。
二.兩手作鳥飛狀,自然地,慢慢地舉起來,動作要柔和,嘴巴輕輕地笑開,兩肩要鬆開,兩手各在身體左右側,不要向前,也不要向後,很自然地舉起來,越慢越好。與手上舉同時,把腳跟提起來,配合姿勢向上。
三.手放下來時,嘴巴輕輕閉起,同時腳跟配合慢慢放下,站著時用腳的大拇指用力,姿勢一定要美,要柔和,越柔和越好,重點在手指尖。手一起來,自然有一股氣到指尖,到手一轉,氣拉住了,會自然地下來,白鶴要起飛時,就是這個姿勢。
每晚睡覺前做,開始時做十下,慢慢增加次數,初時兩腿肌肉會痛,以後慢慢就好了。
練精氣動作,可使身體健康,還精補腦,防近視老花眼:
一.用大拇指中間骨節,按摩自己後腦的兩塊骨頭,轉圓圈,先順時針轉三十六次,再倒轉三十六次,不等。視覺神經就在裏頭。
二.用食指中間骨節揉兩眼間鼻側,這裏有兩個小窩窩,是兩個道穴。以前我曾經兩眼發紅腫痛,囑朋友針灸在這兩個穴道上,立刻痊愈。
三.兩手不離開,同時揉兩眼眶,即眼睛邊緣骨節,順轉,越緊越好,再倒轉,轉數自定。
四.手不離兩眼,然後移至太陽穴,壓揉。
五.眼、牙齒閉住,手掌抱著腦子,道家則把兩耳用手倒轉來蒙住,兩手在腦後打鼓,在後腦心用手指彈,學武功者稱鳴天鼓。
道家的服氣,如魚一樣,嘴巴一張一合,空氣就吃進去了。功夫做到一個階段,可以辟谷時,便要服氣。
甩手運動
現代人步行活動量明顯減少,容易使體內血液循環不良,造成頭暈耳鳴、手腳冰冷、站立不穩等現象。啟新診所健康體適能檢測中心提醒民眾,要維持運動的好習慣,如果沒有時間至運動場所健身,下列的甩手運動也是一項簡單易行的健身活動,可促進手尖至腳尖的血液循環順暢,增強身體機能,忙碌現代人的最佳健身運動。
甩手運動方法:
直立,雙腳打開與肩同寬,雙臂自然下垂,掌心向內,雙眼向前平視,放鬆全身。
用腕力將手臂伸到正前方,(雙臂與身體的垂直線不超過60度),然後用力將手甩到後方(不超過30度),如此來回甩約100~300次(視個人體質與訓練長短而增減次數)。
甩手運動效果:
使血液循環順暢,感覺精神充沛,全身輕鬆,並能促進食慾,增加肌膚光澤。此外,對預防高血壓、動脈硬化、中風和心臟病也有功效。
甩手運動可增加胸廓的活動量,改善肺功能,預防肺疾及氣管發炎等疾病。
注意事項:
甩手運動不宜在飯後或空腹時進行
甩手運動的運動量宜由少逐漸增多,每天早晚進行,如果出現雙臂痠痛、疲累,甚至胸痛、頭暈等症狀,表示運動過量,應減少次數。
甩手運動沒有場地限制,隨時隨地皆可,但若能選擇空氣新鮮、環境安靜的地方進行,效果更佳。
提腎功
.李勞丁
此功簡單易行,男女老幼都能練,沒有清規戒律,不會出偏差,無弊端。
提腎功練功方法:
端坐凳上,雙腳踏地,腳寬同肩,雙手放大腿上,掌心向上或向下均可。坐時注意不坐滿凳,可坐在凳邊。練習數日,熟練後,可不拘形式,隨時隨地可練。
集中思想於下部(即會陰部,詳見下文)。隨著呼吸,下部一提一放,一緊一松,即使暗勁往上往裏提縮,如忍小便狀。
呼吸採取腹式順呼吸法,即呼氣時,腹部凹進,同時略用些力將下部上提,也即一緊;吸氣時,即將下部隨著呼吸凸出而下放,即一松。這樣,隨著呼吸,一緊一松,反復練習。熟練後,即可不管呼吸,隨時可提放,緊松,甚至和別人談話時也可將下部一提一放,一緊一松,但提放、緊松的次數不能多。
所謂下部,男女不同;在男性系指睾丸、精索、陰莖、肛門括約肌等;在女性系指大小陰唇、陰道、陰蒂、肛門括約肌等。
採用此法治病,每日幾次不限,隨時隨地可練,但每次只能提縮十幾次,最多不能超過二十次。練過一次後,必須再過一段時間再練。
練提腎功的注意事項:
每次提縮不能超過二十下,否則會引起腦頂緊張不適;
有高血壓病史的人每次提縮次數要減少,否則可能引起血壓升高,頭暈腦脹;
有失眠症者晚上不能練,以免引起失眠。
提腎功的適應症:
膀胱炎、腎結核、血尿、前列腺炎、遺精、腎結石、功能性子宮出血、胃腸炎、腰脊椎肥大性關節炎、再生不良性貧血、神經衰弱等。
提腎功除對泌尿系統和生殖系統病症能取得一定療效外,對全身性其他慢性病也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提腎功理論探討:
提腎功可能在大腦皮質與內臟反射的範圍中,牽涉到內分泌腺,特別是腦下垂體的調節作用。因此,練功可能使垂體前葉內分泌素(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和腎上腺內分泌素(考地松)兩者之間的關係非常密切起來,從而産生一系列的治療功效。也就是說,此法可能是通過腦垂體的調節來影響腎上激素的分泌,從而産生療效的。
孫思邈.
侵晨一盤粥,夜飯莫殼足。
投動景陽鐘,叩齒二十六。
大東與大熱,且莫貪色仗。
坐臥莫當風,頻于哇處浴。
食他行百步,常以手岸腹。
故味榜于筋,苦味傍于骨。
甘坪不五內,辛多敗正氣。
威多促人寺,不得偽比睹。
春夏少施泄,秋冬日毋亨。
獨臥走守弗.慎靜最為責。
怒甚侷后集,思多太損神。
神疲心易役,扎瞬病相束。
勿使悲祝枉,當李飲食均。
再三防夜醉.第一成晨哄。
安神宜恍朵,惜扎保和此。
冉夭味垮命,修行在各人。
若能運此理,平地可朝兵。
坐功
自由式:
在凳子或床邊上,其高度以大腿放平,小腿與其垂直,舒適自然爲宜。兩腿分開,寬與肩同,兩腳踏地,兩手置於鶴頂穴之上。另外還有一種姿式,兩手放在肚臍下,掌心朝上,左手在下,右手在上(女子右手在下),使心火下降。
還可以兩腿稍向前伸,左腳放在右腳面上。總之以舒適自然不加勉強爲原則。道法自然,率性之謂道。
盤膝式:
坐在蒲團或床上,將左腿屈膝放在右腿之上,右腿壓左足,左腿壓右足。上身自然端正,頭頂天如泰山壓頂,舌抵上齶,沉肩墜肘,含胸拔背,目視鼻端。心住靈台,神不外馳。曹真人云:「神是性兮,氣是命,神不外弛氣自定。」張靜虛云:「神一出即便收來,神返身中氣自回」。實際上這就是靜坐收心法。都是以一念代萬念,精神集中,排除雜念之方法。
靜坐功有意守之說。有的說守上丹田,兩眉中間,謂之玄關,也叫天心。有的說守中丹田,臍下一寸三分或三寸,有的說守肚臍,謂之空竅,也叫祖竅。有的說守外景,也有的說守湧泉或會陰,名之爲下丹田。其實,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守什麽都可以,這都是一種設想、止觀、收心入靜的方法,其歸根是一,其終結是無,瞭解爲空。儒家謂之至善,各是其是則可,是己非人則非。
四聰運轉:
四神聰爲經外奇穴,在頭頂正中百會穴前後左右各一寸。這四個穴有疏通經絡、調整陰陽、清醒頭腦之大用,能增強肢體運動功能。針灸處方:配曲池、合穀、足三裏可治半身不遂,配大陵、神門、湧泉可治神經衰弱之頭疼暈眩。百會穴居頭頂之中,配該穴可發揮調整陰陽起死回生之用。凡神經系統之疾患、失眠、頭痛、高血壓、低血壓,堅持鍛煉,都有顯著療效。
動作:
兩手內外勞宮相疊置於百會穴上(男左手在下,女右手在下),全掌置於四神聰之上,配合呼吸,右轉8次,右轉8次,一個呼吸轉一周。如時間、體力允許,可轉64次。吸氣時陽氣下降,小腹隆起。呼氣時,小腹塌陷,吐出臟腑內汙濁之氣(順腹式呼吸)。用外呼吸鼓蕩內呼吸,習之既久,則用丹田呼吸支配手掌在頭皮上動作。始而頭部有涼熱感,有麻脹感,繼而有清鬆感;用功日久,則周身發熱,現於面,盎於背,施於四肢,變頭重腳輕之勢而爲上虛下實之象。運轉8次後,再用手掌在頭頂重按3次,按時吸氣,小腹隆起,呼氣時小腹塌陷,由沖脈引氣上行。以動作緩慢、 深、細、勻、長爲宜。
日月通明:
日月通明就是乾洗臉之動作,歷代儒醫講養生之術者都重視幹擦臉這個環節。因爲「三陽榮於面」醫家詳言之。如足陽明胃經之脈絡起自承泣穴,轉而上升至額角上之頭維,下經頰車、地倉,伸入胸腹,佈滿面部。而手陽明大腸經之脈,由食指尖端之商陽穴,循兩臂走向肩部,伸入面部鼻兩翼旁之迎香穴。手太陽小腸經由小手指尖端之少澤穴起,沿臂至肩胛,曆肩貞、秉風、曲垣,入頸部天窗、天容,繞面部顴骨至耳屏之聽宮。手少陽三焦經之脈,起於無名指尖端關沖穴,沿臂走向頭部,曆陽池、外關、循支溝、四瀆出天井,入清冷淵、天牖轉耳後翳風、瘈脈至耳尖處之角孫、耳屏前之耳門、和髎,入眉梢處凹陷中之絲竹空。足少陽膽經之脈,起於面部目外眥之瞳子髎穴,上行入額角,轉至耳後。足太陽膀胱之脈,起於目內眥之睛明穴內,上升入巔頂。而足厥陰肝經之脈經面部上入眼球而升於腦。幹擦面部之動作可以加強經絡氣血的運行,日代表陽,月代表陰,通過幹擦臉之按摩活動,陰經陽經都能通順,所以謂之日月通明。尤其是年老氣血衰微者,面色焦枯,皺紋出現,經過幹擦臉可以變焦枯爲紅潤,減去皺紋防止早衰。通過按摩之導引動作,經絡氣血可以直達指和趾的末梢,能治療冬天腳腿冰冷,指甲焦卷,及未梢神經炎等疾患。
動作:
當吸氣時兩手由身側擡至面部,掌心向裏,掌根骨放在顴骨下,掌心放在顴骨上向上推,使中指達到前頂穴處如洗臉之式,至吸氣盡。呼氣時兩手用全掌按摩面部,下行至胸前之乳中穴,逐漸轉爲手指尖向下,行氣至腹股溝之氣沖穴,以意領氣直達足次趾端足陽明胃經之曆兌穴。一呼一吸爲一次,可按8的倍數盡情進行。這一動作涉及到許多經絡,而收效大者是足陽明胃經。幹擦臉還可以作保健中之輔助功。
雙陽下降:
雙陽下降就是幹梳頭的動作。頭爲一身之主宰,乃清空之府,諸陽所會,百脈所錘,因此要特別修持,否則肝陽上越而頭重腳輕,陽木發越則半邊頭痛而發生暈眩,膀胱經有病則頭頂痛而昏沉。近年來所謂之腦充血、腦動脈硬化、腦溢血諸症,無一不與肝膽膀胱陽升而不能下降有關。雙陽下降之動作,是以兩手循足少陽足太陽經絡導氣下行,延及手三陽之經絡,淤者通之,結者解之,蘊藏之寒、熱、風、濕隨氣血的暢通而解表。氣行則血行,虛者不期補而自補,實者不言瀉而自泄。張仲景云:「四肢才覺重滯,即吐納導引、按蹺、針膏,勿令九竅閉塞,旨在於斯。」這一動作引足少陽、足太陽之氣流通旺行,既可以瀉少陽與太陽之邪火,也可以通調有關臟器所有的氣血,所以謂之雙陽下降。
動作:
隨吸氣之勢,兩手由身側上舉,以小手指肚按在兩眼睛明穴上。睛明穴爲足太陽膀胱經之起點,引氣上行由頂巔而下(手不能接觸而氣勢自行,沿脊柱兩旁,下至足小趾尖端之至陰穴)。兩手向下循按膽經之風池穴.過鎖骨,曆淵腋,日月、京門、環跳諸穴,以意領氣直達足四趾尖端之竅陰穴和五趾端之至陰穴。動作時要注意頭頂項豎,鬆腰塌胯,提肛縮腎,氣自然下沈,兩手下按時要自然放鬆,純任自然,不許有絲毫勉強。此動作至少做8次,多至64次。
翻轉聽宮:
這裏所說的聽宮,不是指耳屏前之聽宮穴,而是指整個主管聽聲音的器官,也可以說是耳朵的全體。中醫學早就說明各條經絡都直接或間接與耳部有關,所以耳針能治多種病。人體各部位在耳廓上反應部位,如同一個倒立的人,所以對外耳進行揉按可以調整或恢復機體相應部位的生理機能,刺激神經,調節全身的功能,這就同於耳針的療效。
動作:
隨吸氣之勢,兩手上舉至耳部,以劍指按住小腸經之聽宮、膽經之聽會,向上推按,經三焦經之耳門,達於頭維、臨泣。隨呼氣之勢,兩手魚際穴壓在耳屏上,使耳輪向前翻,以兩手小指根之後溪穴順顱息,瘈脈、翳風向下揉按,轉至手指經耳輪下部,呼氣盡爲一次。再隨吸氣之勢,重復上述動作。如此反復揉按,少則8次,多可64次。
五輪運轉(眼部活動):
根據祖國醫學理論,五臟之氣都上通眼部,如腎有病則瞳子昏暗,甚至失明;肝有病則顯現於角膜、虹膜之上,肝實則角膜、虹膜脹痛,肝虛則內陷而困乏;肺熱則結合膜變紅,肺虛則乾澀而無光澤;心氣虛則眼角乾澀酸痛,心有實熱則眼角發紅而腫脹;脾虛則眼瞼浮腫,脾實熱則眼瞼脹痛。眼周圍之穴位通於五臟,如臟腑之內傷外感都可以在眼部驗之,所以揉按眼部穴位可以通調五臟之經絡,抵抗外感風寒暑濕之侵襲而驅逐病魔,消除病竈,恢復健康。同時能治療頭痛頭昏,對防止近視、遠視、白內障、青光眼等眼疾都有一定的作用。
動作:
隨吸氣之勢兩手上舉,以劍指按在眼眶下胃經起點之承泣穴上,繞到膽經的瞳子 髎穴、上魚尾、絲竹空、魚腰、陽白,直達額前膽經之頭臨泣穴至盡。隨呼氣吸氣之勢,劍指向內向下,經眉沖、曲差、入攢竹,揉按眼角之晴明,順鼻梁而下。一吸一呼爲一次,連續8次,多可64次,以眼發熱,輕鬆舒適爲度。
敲齒消蟲(叩鹵):
根據祖國醫學理論,腎主骨,齒爲骨之餘,腎虧則牙齒動搖而脫落,腎氣充足則牙齒堅強而有力。而牙齒除咀嚼食物外,活動的機會太少,在歷代養生文獻中對於牙齒活動特別重視。金元四大家李東垣,在東垣十書中有如下記載:“夜半收心,靜坐片時,……積精生氣,積氣生精,此自無而之有也。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此自有而之無也。”又雲:“發宜多梳,面宜多擦,目宜常運,耳宜常彈,舌宜抵齶,齒宜數叩……。”因此經常堅持叩齒,則可以強固牙齒,促進消化系統之機能。要想保護牙齒之堅固,還必須節制房勞。
動作:
吸氣時上下牙齒相叩擊,呼氣時上下牙齒離開,如此8次,接著叩齒36次,格格有聲,動作宜慢,自覺有熱氣通於腦內,如天熱感可加倍叩擊。
火煉全丹:
腎臟爲人身體中極爲重要之臟器,在十四椎之下,左右各一個,當中爲命門。命門爲充氣之所聚,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脈之根,呼吸之門,三焦之原。祖國醫學認爲是腰眼在腰之正中。火煉金丹是道家之術語,用命門之火鍛煉真精,可以結丹。動作是用兩手按在命門與腎俞之上,自上而下按摩。本節功有散風祛濕、驅寒溫肌、調和氣血、疏通經絡、聰耳明目、固精益腎、培養元氣、強壯腰肌、挽救虧損勞傷、補益命門之火和止痛等作用。對防止腰肌萎縮、腰腎勞損、腰部扭傷,效果較好,對於椎間盤突出症、坐骨神經痛也有一定的療效,同時還有助於防止遺精,早泄、陽萎、 痛經、月經不調等症。
動作:
坐於硬木板床上,解開腰帶,身前伏,兩腿彎如圓弓,用手指摩腳心,這是預備式。吸氣時,兩手沿足太陽膀胱經之脈,引氣至膀胱經之至陰穴。當呼氣之時,兩腳趾上蹺,腿漸伸直,兩手隨呼氣之勢,由腳心湧泉穴,沿腿內側腎經之脈,提腎水上升入於命門,至呼氣盡。一吸一呼爲一次。此動作至少8次,多可64次。汲腎水濟命門之火,水火既濟,百病全消。
熱消鶴頂 寒逐犢鼻:
兩膝蓋上下左右之穴位,爲足三陰三陽合穴之所錘,外感內傷留聚於此。通過膝關節之活動,補正氣驅邪氣,收效極快。
動作:
以兩掌勞宮穴按在兩膝蓋之鶴頂穴上,以兩手食指和無名指分別扣住臏骨下的膝眼和犢鼻,隨吸氣之勢由裏向外揉按;隨呼氣之勢由外向裏揉按。吸氣上提,呼氣放鬆,一吸一呼揉按一圈,以膝部發熱,舒適爲度。此動作少則 8次,多可 64次。中醫實踐經驗認爲,腿爲腎之路,膝爲腿之柱,外感侵襲則膝腫痛麻痹,腎臟虧損則膝軟而無力,屈伸不靈,故膝關節疾患應多練之。
旋轉乾坤:
本式動作能活動肩、肘、指、腕及胸背各部筋肌,疏通上肢所有的經絡,都是圓的動作,所以名之爲旋轉乾坤。對於肩周炎、露肩風、上肢各關節之拘攣麻痹、胸懷脹滿鬱悶都有較好的療效。
動作:
隨吸氣之勢,兩手陽掌,向前向上擡,邊擡邊旋轉,擡至胸前變爲陰掌,邊曲臂,兩手變爲爪形戳至膽經之肩井穴處。隨呼氣之勢兩手沿氣戶穴由腋窩向身後展開,掌心向上合谷貼于腎俞穴上,五指舒開,身向前俯彎腰,兩臂儘量向後展開,至呼氣盡。隨吸氣之勢,兩手隨臂經兩側向前上方劃弧至胸前,兩掌外旋,轉變爲掌心向裏向下,勞宮穴對準曲澤穴。吸氣盡隨呼氣之勢兩掌內旋,五指舒展開,翻掌向外,指尖相對向前推,兩臂撐爲乾坤形,高度與膻中齊,兩眼平視外勞宮。此動作也可以用並式呼吸。初學者二呼二吸爲一次,熟練後,可一呼一吸爲一次,至少8次,多可64次。動作要求柔和,不要矜持發出僵勁。
神龜探穴:
這一動作爲加強任督二脈之活動,可爲小周天之補助功。
動作:
兩腿放平,坐於硬板床上,兩手置於腰後命門穴處,隨吸氣之勢,兩手沿膀胱經和膽經向下循接,順彎腰之勢,兩腿彎屈,兩手沿腿外側膽經之脈推至腳背,四指向前,大拇指壓在公孫穴上,同時頭向前探,下頷盡力向前伸,兩手握住腳尖向裏扣,隨即搓腳心之湧泉穴,至吸氣盡。呼氣時,兩手由兩腿內側向上循按至小腹,兩手收回置於命門穴處,腰和頭也恢復原來姿勢。此爲一次神龜探穴動作,至少8次,多可64次。
仙鶴騰空:
這一動作,順式逆式都可以,爲自然收功之式。
動作:
坐於床沿或凳上均可。大腿放平,小腿與其垂直,兩臂自然放鬆下垂於身側。隨吸氣之勢,沉肩墜肘,兩臂自然擡起,掌心向下爲陽掌,擡至高與肩平,吸氣盡;隨呼氣之勢,兩臂自然徐徐下落,如仙鶴展翅騰空,動作輕舒而柔軟。起落自然,沉肩墜肘,含胸拔背,氣達四肢末梢,心境自然安舒。
臥功
平臥運氣法:
身體平臥,面部朝上,兩腳分開與肩同寬,腳尖朝上,兩手扶丹田或置於身體兩側,頭枕在枕頭上,高低適度。以鼻吸氣時,小腹隆起,意想整個宇宙之氣從四面八方灌滿全身至上丹田,以鼻呼氣時,小腹內收,意想丹田之氣從丹田放射到全身及四肢,病邪之氣自然從皮膚汗毛孔排出體外。可連續做三十二次。然後,手扶丹田,收功。
平臥調息法:
身體平臥,面部朝上,兩腳分開,與肩同寬,腳尖朝上,手扶下丹田或者兩手置於身體兩側,枕頭稍高些,眼睛能看見足尖。吸氣時(鼻吸鼻呼,舌舐上齶),小腹隆起,呼氣時小腹癟,意念始終在小腹,每做八次,休息一分鐘,此時要意守丹田,稱平臥調息法兼意守丹田,可連續做六十四次,收功時,再意守丹田數分鐘。本式爲動靜相兼練功法,即可練氣,又可練意,動則屬陽,靜則屬陰,動靜相兼,陰陽相調,剛柔相濟,雖然形簡,但效宏偉。
推拿
推拿是人類最古老的一門醫術,在原始社會人類與大自然鬥爭中,無論是人與人爭或人與獸爭,總免不了產生筋骨損傷,當有損傷和病痛時,患者自覺地用手撫摸傷痛局部及其周圍部位。這種反射的動作逐漸發展成為自覺的醫療行為。再經不斷的整理、總結,就成為古代的推拿醫術。
中國最有系統而且全面闡述中醫理論的古典巨著《內經.素問》《異法方宜論》篇提出:導引按蹻者,亦從中央出也。中央,就是現在河南洛陽一帶,可能洛陽就是我國推拿的發源地。隨唐時期,推拿已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這個時期推拿發展除了軟組織損傷外,連骨折、脫位與其它內外婦兒等科都列入手法整復的範圍。明朝,太醫院設十三科進行醫學教育。其中將推拿與接骨獨立成科,而且「按摩」之名開始改成「推拿」,例如《小兒推拿秘旨》、《小兒推拿方脈全書》和《小兒推拿秘訣》等書都是當時的代表著作。「一推、二針、三用藥」是我國傳統醫學治療疾病的步驟與模式,
推拿療法的概念及臨床意義
所謂推拿,是推拿師用手或上肢協助病人進行被動運動的一種醫療方法。一般常用的有推、拿、按、摩、掐、滾搖、揉、搓、抖等幾個手法。在患者皮膚肌肉的點、線、面上進行推拿,以疏通患者經絡,滑利關節,促使氣血運行,調整臟腑功能,增強人體抗病能力,從而達到治癒病痛的目的。
推拿對許多病症確有療效,就局部疾患而言,某些病變出現皮膚顏色蒼白、枯燥、縮、弛緩的症狀,進行推拿可使局部血液循環改善,增強患部氣血的供給,使之逐漸變為紅潤、光澤、豐滿,恢復了人體應有的生理狀態。再就一般全身性疾病和內臟疾患來說,如因寒邪侵入人體後,營衛失調,氣血受阻,經絡澀滯,出現怕冷十寒顫、身體疼痛等症狀,應用推拿療法,患者會有出汗與疼痛緩解等現象,通過推拿可以促使衛氣恢復其溫分肉、充皮膚,和司開闔的功能,所以能夠產生溫熱,驅散寒邪外出而取得出汗,止痛等治療效果。
推拿能改善肌肉,筋腱或韌帶的機能,使人體伸縮活動功能恢復。如骨折、脫臼整復後期及痿促躄的患者,經常進行推拿療法,有利用於患肢功能的逐漸恢復而使動作轉為靈活。有人認為,若人體內某些腺管或經絡徑路的阻塞現象,可因為推拿而受到衝擊性震盪而疏通。如乳腺炎初期,乳房會腫痛,如進行輕拍、打肩臂,震動胸大肌可使乳腺淤積暢通。
推拿可使腫脹消退,疼痛減輕或消失等效果,推拿某一部位時,常可影響周圍肌群收縮活動,這是肌肉筋腱活動力增強的具體反映,所以推拿療法能改變肌肉鬆弛等現象,並可消除病理狀態,促進正常生理功能和運動機能的恢復。
常用的推拿手法
推拿手法是利用許多不同形式的操作方法來刺激人體的經絡穴位。推拿手法可達一百種以上,但常用手法則可粗略歸納為數類,以按提為主,如按法、拿法、掐法;以摩擦為主,如推法、摩法、搓法等;以振動肢體為主,如搖法、滾法、抖法、扳法等等。其操作要領簡述如下:
推拿手法的操作要點
推拿手法的熟練程度與如何運用對治療效果有直接影響。手法要持久、有力、均勻、柔和,從而達到深透作用。所謂「持久」是指手法能繼續運用一定時間:所謂「有力」是指手法要有一定力量,而這種力量又要根據病人體質、病症與不同部位來決定:所謂均勻,是指手法動作要有節奏,速度不要時慢時快,壓力不要時輕時重:所謂「柔和」是指手法輕而不浮,重而不滯,用力不可生硬粗暴或用蠻力,變換動作要自然。以上各點是互相聯繫的。要熟練掌握各種手法,並能在臨床上靈活應用,必須經過一定時間練習和臨床實踐,才能由生而熟,熟而生巧,乃至得心應手。如醫宗金鑒說:「一旦臨床,機觸於外,巧生內,手隨心轉,法從手出。」‧推拿療法在操作要掌握一些要點,若能很好地掌握這些要點,治療收效較快;如果掌握不好或沒有按照這些要點操作,就可能出現某些不該有的反應。現簡介如下:
點、線到面,次序分明
這是推拿操作次序安排的問題。某些病證,經過診斷後,決定採用哪一種適宜的推拿手法,治療時,必須按照操作的步驟進行。例如決定採取全身性的推拿法,從選定部位的一點和它的周圍開始,然後循著推拿線路延展到整個身體。這樣,身體受到推拿操作節律性地按撫而感到輕鬆、舒適愉快。
運用「八要」按步進行
所謂「八要」,就是輕重、淺深、快慢、緩急等要訣。在推拿操作時,包含著一定的對立統一關係,它與手法和次序有關。「八要」之進行次序為:
由輕而重;
由淺而深;
由慢而快;
先急後緩。
靈活機動、臨症變通
推拿治療的整個過程,要精細地研究疾病的特點,隨時觀察病情的變化,及時決定適宜的治療方案。
推拿療法的適應症和禁忌症
適應症:推拿的適應症比較廣泛。如外感的發熱發冷、頭痛、頭暈,以及昏厥的急救:內傷雜病的慢性泄瀉胃脫痛、腰痛、遺尿、痺證:外傷科軟組織損傷、膀椎間盤突出、頸椎病、漏肩風、胸協迸傷、脊柱骨關節炎;皮膚科癱、腫、瘡、癤:小兒的疳積、急慢驚風、小兒麻痺後遺症;婦科的痛經等等。
禁忌症:推拿的禁忌症大致上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病程已久,患者體弱,禁不起最輕微的推拿、按壓,如不注意這些情況,太過大意地進行操作,就會出現眩暈、休克的症狀。
燙火傷患部不宜推拿;患部周圍忌重推拿。
傳染性或潰瘍性的皮膚病如疥瘡、無膿性瘍和開放性創傷,不宜推拿,但輕症或局限性的皮膚病,可不受這種限制。
懷孕五個月以下,或有懷孕徵兆者;經期、產後惡露未淨時(子宮尚未復原),小腹部不可推拿,以免發生流產或大出血。
急性傳染病(如傷寒、白喉等),各種腫瘤以及其它病情嚴重的患者,都不宜推拿。
極度疲勞和酒醉的患者,不宜推拿。
中國推拿學術流派的簡介
滾法推拿創始人丁季峰原為一指禪推拿門人,臨床以滾法為主要手段,配合揉按拿捻搓和肢體被動運動而發明滾法。其特點是,以經絡學說為基礎,結合有關生理、解剖、病理等理論為實踐依據。經周密檢查之後,以輕巧靈活手法治療。因其接觸面積大,壓力也大而又柔和舒適有利於疏通經絡 ,行氣活血。其適應範圍主要有半身不遂、小兒麻痺、頸肩腰臀及四肢關節軟組織扭挫傷等。
氣功推拿以山東馬萬起、馬萬龍兄弟為代表,其特點是強調整體觀念,扶正驅邪並以少林內功指導患者進行鍛煉。其手法包括擦拿(五指拿捏拿)、點(包括肘按)分、合、掃散、理、劈、抖、搓運、拔伸、擊(掌擊、拳擊、棒擊)等法。內科推拿另一特點是用濕熱敷及棒擊法配合治療。
正骨推拿又稱正骨按摩、傷科按摩。是以矯正骨縫開錯、筋結筋歪等一類骨傷疾病為診治範圍的一種推拿方法。其基本手法為推拿按摩摸接端提八法。臨床應用可分為正骨手法和推拿手法然兩者又可配合運用。近代中醫正骨推拿名家有杜自明、黃東山、陸文。正骨推拿在治療骨傷疾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正確運用正骨手法可使斷者復續、陷者復起、碎者復原、突者復平。正骨心法要旨說:手法各有所宜,其癒可之遲速及遺留殘疾與否皆關乎手法之所施得宜。
點穴推拿或稱指壓推拿、指針療法。臨床上主要是以手指按壓點掐人體經絡穴位以防治疾病的一種推拿方法。素問舉痛論中說:按之則熱氣至,熱氣至則痛止矣。本法特點是感應強、作用快、損傷小。基本手法是用拇指端或羅紋面著力按壓穴位,可不動或撥動或顫動或滑行。此外,另有爪掐、肘壓、叩點、禔針。近代點穴推拿名派有鄭懷賢經穴按摩手法、按脊療法、胸穴指壓法與指壓麻醉法。
小兒推拿或稱小兒按摩。西漢《帛書五十二病方》中記載,用勺匙的周邊括擦患兒病變部位以治疾。晉《肘後備急方》介紹用捏脊方法以治療腹痛。唐《千金要 方》中介紹用膏摩小兒囪上及手足心以祛除風寒。唐《外台秘要》記載用按摩頭及脊背以防治小兒夜臥不安。宋《蘇沈良方》中有掐法治療臍風口撮等症。
明清已有小兒推拿專科。小兒推拿著作有三十餘種,現在尚存約十種。其中,針灸大成中的按摩經(1601年)為現存最早的小兒推拿著作。而小兒推拿方脈活嬰秘旨全書為現存最早的小兒推拿專著(單行本)。
小兒推拿臨床特色:
是強調手法操作程序:先頭面,次上肢,次胸腹,次腰背,次下肢。
是強調手法的補瀉作用:如旋推為補,直推為清。緩摩為補,急摩為瀉等。
重視膏摩的應用並根據季節和病症的不同,分別選用蔥薑汁,滑石粉或涼水等做介質進行推拿,可保護嬌嫩的皮膚及增強手法的療效。小兒推拿的對象一般指六歲以下,年齡越小療效越好。
《神仙起居法》
卷,五代,楊凝式 書,紙本,手卷,縱27cm,橫21.2cm。草書8行,共85字。
《神仙起居法》是楊凝式書寫的古代醫學上一種健身的按摩方法,文體近似口訣。
釋文:
神仙起居法。
行住坐臥處,手摩脅與肚。
心腹通快時,兩手腸下踞。
踞之徹膀腰,背拳摩腎部。
才覺力倦來,即使家人助。
行之不厭頻,晝夜無窮數。
歲久積功成,漸入神仙路。
乾祐元年冬殘臘暮,華陽焦上人尊師處傳,楊凝式(下一草押)。”
後紙有宋米友仁 ,元商挺,清張孝思題記及無名氏行書釋文5行。卷前右下角有明項元汴“摩”字編號。
卷前後及隔水上鈐有宋“紹興”、“內府書印”,明楊士奇、陳淳、項元汴,清張孝思、陳定、清內府等鑑藏印。
此卷最早為宋高宗內府之物,後入賈似道手中,至明代曾經“江陰葛惟善收藏”(都穆《寓意編》),《清河書畫舫》又稱“郡人王氏所藏”,明代為項元汴 所有,至清代乾隆時進入內府。
書法由唐到宋,楊凝式是一轉折人物,蘇軾 評曰:“自顏、柳沒,筆法衰絕。加以唐末喪亂,人物凋落,文采風流掃地盡矣。獨楊公凝式筆跡雄傑,有二王、顏、柳之餘,此真可謂書之豪傑,不為時世所汩沒者。”
此幅小行草書是楊凝式七十六歲時的作品,似隨意點畫,不假思索,用墨濃淡相間,時有枯筆飛白。書字的結勢於攲側險勁中求平正,且行間字距頗疏,在繼承唐代書法的基礎上,以險中求正的特點創立新風格,盡得天真爛漫之趣。此書是楊凝式行草書傳世作品的代表作,對宋代書法影響較大。
明朱存理《鐵網珊瑚》、都穆《寓意編》、張醜《清河書畫舫》,清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匯考》、顧復《平生壯觀》、吳升《大觀錄》、清內府《石渠寶笈·三編》、胡敬《西清劄記》等書有著錄
孫思邈養生十三法
孫思邈,又被稱為藥王孫天醫,是中國古代著名的醫生,亦是氣功養生的實踐家。他在西魏時代出生,相傳他活到141歲才仙遊,可見他的長壽心得實在值得學習。
孫思邈少時因病學醫,博通經史百家學說,隋唐時曾推拒當官,唐太宗更親自上山拜會,名噪一時。不過,更為出名的,是他總結了唐代以前的臨床經驗和醫學理論,編成兩部醫學巨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不說你或不知,原來孫思邈是中國四大發明:火藥的發明家。在《丹經內伏硫黃》一書中,記述他用硝石、硫黃和木炭混在一起,製成火藥。
孫思邈養生十三法,又名耳聰明法
髮常梳
將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發熱,然後由前額開始掃上去,經後腦掃回頸部。早晚做10次。
頭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經常做這動作,可以明目袪風、防止頭痛、耳鳴、白髮和脫髮。
目常運
(a) 合眼,然後用力睜開眼,眼珠打圈,望向左、上、右、下四方;再合眼,然後用力睜開眼,眼珠打圈,望向右、上、左、下四方。重覆3次。
(b) 搓手36下,將發熱的掌心敷上眼部。
這動作可以強化眼睛,糾正近視和懶視。
齒常叩
口微微合上,上下排牙齒互叩,無需太用力,但牙齒互叩時須發出聲響。輕輕鬆鬆慢慢做36下。
這動作可以通上下顎經絡,幫助保持頭腦清醒,加強腸胃吸收、防止蛀牙和牙骹骨退化。
漱玉津。玉津即津液、口水
(a) 口微微合上,將舌頭伸出牙齒外,由上面開始,向左慢慢轉動,一共轉12圈,然後將口水吞下去。之後再由上面開始,反方向再做一下。
(b) 口微微合下,這次舌頭不在牙齒外邊,而在口腔裏,圍繞上下顎轉動。左轉12圈後吞口水,然後再反方向做一次。吞口水時,盡量想象將口水帶到下丹田。
從現代科學角度分析,口水含有大量酵素,能調和荷爾蒙分泌,因此經常做這動作,可以強健腸胃,延年益壽。
耳常鼓
(a) 手掌掩雙耳,用力向內壓,然後放手,應該有卜一聲。重覆做10下。
(b) 雙掌掩耳,將耳朵反摺,雙手食指?住中指,以食指用力彈後腦風池穴10下,卜卜有聲。
這動作每天臨睡前後做,可以增強記憶和聽覺。
孫思邈養生十三法----2
面常洗
(a) 搓手36下,暖手後以後上下掃面。
(b) 暖手後雙手同時向外圈。
這動作經常做,可以令臉色紅潤有光澤,同時不會有皺紋。
頭常搖
雙手叉腰,閉目,垂下頭,緩緩向右扭動,直至恢復原位為一次,共做6次。反方面重覆。
這動作經常做可以令頭腦靈活,防止頸椎增生。不過,注意要慢慢做,否則會頭暈。
腰常擺
身體和雙手有韻律地擺動。當身體扭向左時,右手在前,左手在後,在前的右手輕輕拍打小腹,在後的左手輕輕拍打「命門」穴位。反方向重覆。最少做50下,做夠100下更好。
這動作可以強化腸胃、固腎氣、防止消化不良,胃痛、腰痛。
腹常揉
搓手36下,手暖後兩手交叉,圍繞肚臍順時針方向揉。當自己的身體是一個時鐘。揉的範圍由小到大,做36下。
這動作可以幫助消化、吸收、消除腹部鼓脹。
攝谷道,即提肛
吸氣時提肛,即將肛門的肌肉收緊。閉氣,維持數秒,直至不能忍受,然後呼氣放鬆。
這動作無論何時都可以練習。最好是每天早晚各做20至30下。相傳這動作是十全老人乾隆最得意的養生功法。
膝常扭
雙腳並排,膝部緊貼,人微微下蹲,雙手按膝,向左右扭動,各做20下。
這動作可以強化膝頭關節,所謂「人老腿先老、腎虧膝先軟」。要延年益壽,要由雙腳做起。
常散步
挺直胸膛,輕鬆地散步。最好心無雜念,盡情欣賞沿途景色。
民間有個說法,「飯後走一走,活到九十九」。雖然有點誇張,不過,散步確實是有益的運動。
腳常搓
(a) 右手擦左腳,左手擦右腳。由腳跟向上至腳趾,再向下擦回 腳跟為一下。共做36下。
(b) 兩手大拇指輪流擦腳心湧泉穴,共做100下。
常做這動作,可以治失眠、降血壓、消除頭痛。腳底集中了全身器官的反射區。經常搓腳可以強化各器官,對身體有益。
凱格爾運動
尿失禁是許多婦女朋友的難言之痛,更嚴重的連小解也會疼痛,甚至有許多婦女雖然感覺尿失禁不舒服,但想到需脫下褲子看病,則猶豫不前,終究望之怯步。
馬偕醫院護理師蔡惠娟根據多年來臨床經驗表示,據最新的調查報告,亞洲婦女尿失禁的人口達到百分之十五,而國內的調查報告,十五至六十四歲的人口中有百分之十的女性有尿失禁的現象,六十五歲以上的人口更高達百分之二十八。輕度尿失禁的婦女還不只這個數字。所以身為一個現代女性,應該要了解尿失禁的原因以及如何防範。
尿失禁的原因
婦女尿失禁的原因很多,尿失禁及骨盆腔鬆弛發生的原因不外乎先天體質的因素、後天的懷孕生產、慢性的肺部疾病或從事勞力粗重性工作等因素,使支持骨盆腔臟器的韌帶鬆弛所造成,治療的方式有物理治療、手術重建及藥物等療法。輕度患者、不適合手術者或術後復發者,物理治療是理想的選擇。
物理治療包括「凱格爾運動」、生物回饋儀器補助法、荷重訓練法以及陰道電刺激法等,其中「凱格爾運動」是最簡單、經濟且省時的方法,困難點在於如何正確且有效的反覆執行以達到治療的效果,並持續長久。
其實尿失禁最重要的可能是骨盆腔肌肉的鬆弛,而且是最容易復健的,這也就是我們要談的「凱格爾運動」(Kegel's Exercises)。
「凱格爾運動」法(骨盆底肌運動法)
1. 第一階段:循序漸進。
察覺如何正確地收縮底肌:自行陰道指診、中斷小便法、簡易運動法(腳尖立起)
2. 第二階段:按部就班,持之以恆。
(1)收縮(及不收縮)臀部的肌肉向上提肛,運動全程照常呼吸,
保持身體其他部位的放鬆,可以用手觸摸腹部,不應有緊縮的現象。
(2)緊閉尿道、陰道及肛門口,此為感覺當尿急卻無法如廁時而需閉尿。
(3)保持骨盆底肌肉收縮五秒鐘,然後慢慢的放鬆五到十秒鐘後,重覆收縮。
(4)運動應每日至少三次,每個動作二十遍以上,持續二個月就可見到效果,
如果能持續 三至六個月效果更佳。
3. 第三階段:隨心所欲,駕輕就熟
(1)隨每天日常的活動來進行,強度可以逐漸增加。
(2)不論坐著、站著、躺著,都可以做,同時在工作、作家事等日常活動中,均可隨時做骨盆底肌肉收縮運動。
(3)每次排尿時,也可做數次使尿流中斷的骨盆底肌收縮運動。
(4)當妳在咳嗽、打噴嚏、大笑或跳躍時,應保持骨盆肌肉收縮。
初學者請在仰躺、兩腳膝蓋彎曲且分開的姿勢下練習,運動時會感覺到尿道、陰道及肛門口附近的肌肉有緊縮、向上提肛的動作。
另外有一種所謂的「會陰肌肉計」,透過這個裝置,讓醫生及患者可以觀察到骨盆肌肉收縮的強度及時間,以進行實際有效的骨盆底肌運動。這是一九四七年在洛杉磯執業的Kegel醫師發明的,Kegel醫師利用這個生物回饋裝置配合骨盆底肌運動成功治癒了三千名尿失禁病人中的百分之九十三,也因為他的成就,後來就把這種運動稱之為「凱格爾運動」。
如果有此問題的朋友可嘗試練習練習, 最重要的是要持之以恆喔.com)
8/21/2005 11:50:04 PM
陳氏老架式太極拳
韋馱獻杵第一勢
洽心正氣
立身期正直
環拱平當胸
心澄貌亦然
氣定神皆歛
1.心經筋-腎膀胱呼吸自然
2.手指儘開、小指對外、足不抓地
3.臂與肩平、小顎收緊
4.眼向上看、舌抵上顎
韋馱獻杵第二勢
調理脾胃
足指拄地
兩手平開
心平氣靜
目瞪口呆
1.肺經筋-胃、膀胱、脾
2.足指抓地、外側拉緊
3.手指儘開、拉肺經、儘量向上翹
4.舌抵下顎口開、張眼
韋馱獻杵第三勢
疏肝瀉膽
足尖著地立身端
掌托天門目上觀
力周渾如植
咬緊牙關不放寬
舌可生津將抵
鼻能調息覺心安
兩拳緩緩收回處
用力還將挾重看
1.心包經-肝、膽、胃、膀胱
2.內中心包拉緊、腰拉長
3.足跟拉起、似跳巴蕾
4.眼向上看、舌抵上顎
3-2摘星換斗勢
樞動小腸
隻手擎天掌覆頭
更從掌內注雙眸
鼻端吸氣頻調息
用力收回左右侔
1.腳盤抓地
2.右上左下後
3.換手大輪轉不放鬆
4.舌抵上顎閉口
5.眼睜大
3-3
出爪亮翅勢
陰陽
挺身兼怒目
推手向當前
用力收回處
功須七次全
1.足抓地
2.舌抵上顎
3.累了收回胸前作七次
4.收顎
5.怒目
3-4
倒拽九牛尾勢
蓄五臟氣
兩腰後伸前屈
小腹運氣空鬆
用力在於兩膀
觀拳須注雙瞳
1.前弓後箭
2.握拳拉牛尾
3.收下顎
4.舌抵上
5.足抓地
6.原地轉向換手
3-5
九鬼拔馬刀勢
膽決藏府
側首灣肱
抱頂及頸
自頭收回
弗嫌力猛
身直氣靜
左右相輪
1. 握拳
2. 右手伸頭後、左手伸後腰
3. 換式不放鬆似轉輪
4. 足與肩平
3-6
三盤落地勢 三焦氣暢(腎) 上堅撐舌
張眸意注牙
足開蹲似踞
手按猛如拏
兩掌翻齊起
千觔重有加
瞪睛兼閉口
起立足無斜
1. 蹲下掌伸直
2. 抵上顎眼看齒
3. 起立不要左右搖
3-7
青龍探爪勢 帶理衝任
青龍探爪
左從右出
修士效之
掌平氣實
力周肩背
圍收過膝
兩目注平
息調心謐
1. 掌手右伸左、左伸右後
2. 力在肩背
3. 眼視前方
4. 舌抵上口閉
5. 換手轉輪不放鬆
3-8
臥虎撲食勢 督率諸陽
兩足分蹲身似傾
屈伸左右相更
昂頭胸作探前勢
偃背腰還似砥平
鼻息調元均出入
指尖著地賴支撐
降龍伏虎神仙事
學得真形也衛生
1. 左右換足
2. 後箭腳跟離地
3. 兩肩拱起
4. 身向前頭向上
5. 舌抵上
3-9打躬勢 任領諸陰
垂腰至膝前
兩手齊持腦
頭惟探胯下
口更齧牙關
舌尖還抵
力在肘雙彎
掩耳聰教塞
調元氣自閑
1. 膝直足抓地彎腰
2. 兩掌覆耳、五指覆頭
3. 牙齒咬緊
4. 舌抵上顎
3-10
掉尾勢 諸經脈勻
膝直膀伸
推手自地
瞪目昂頭
凝神壹志
起而頓足
二十一次
左右伸肱
以七為誌
更作坐功
1. 手抓地平肩
2. 陽手互對腰愈彎愈好
3. 足跟起下21次
4. 搖肩七次
分有:
1.『舒 筋 圖』、2.『順 氣 圖』、3.『千 八 攢』、4.『小 勞
圖』、5.『貫 神 圖』、6. 『拱 真 元』、7.『導 引 圖』、8.『撤
放 圖』、9.『小 歸 元』共九段。
第(一)段:『舒 筋 圖』。《運調息之氣:鼻納、鼻吐》
第一式:【羽客揮扇】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雙手由前下方、向左側向上回撥、猶如掏水向後方
潑出一般《吸》..............................
接著、放下雙手再向右潑之《吐》..............
《為之一輪數》..............................
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二式:【紫燕拋剪】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身體左轉90度,微坐右腿左腳回勾七星..........
雙手仰掌雙撩兩側平胸,挺胸《吸》............
身體回轉 180度,微坐左腿右腳回勾七星........
雙手下甩後、平掌雙開拉上,含胸拔背《吐》....
《為之一輪數》..............................
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三式:【仙鶴舒翼】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雙手先右後左、向前劈掌直拉而下..............
劈右手《吸》................................
劈左手《吐》................................
《為之一輪數》..............................
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四式:【倒插黃旂】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雙手叉腰、左步左出、身左轉成弓箭步站定......
右手前挑、向上掄摔後下拉至正後方、取其轉折之
極限《吸》..................................
順勢、身回轉成右弓箭步、收回右手叉腰《吐》..
《為之一輪數》反向為之又為一輪數............
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五式:【羅漢推碑】
身體微向下蹲下,左掌前推、右掌回拉盡量貼近腋
窩,左右掌來回互推,左右各推一掌為一讀數....
讀數時、單數《吸》雙數《吐》................
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六式:【雲鴻振羽】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身體右甩、肩部反抖、挑雙手左前右後屈肘反切、
以虎口拍打身體..............................
左前手反拍:手太陰肺經《雲門、中府》附近....
右後手反拍:足太陽膀胱經《腎俞》附近........
《為之一輪數》反向為之又為一輪數............
讀數時、單數《吸》雙數《吐》................
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七式:【虎子春腰】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身微右轉、重心坐左、掂右腳、身體盡量後仰、雙
掌上托至頂《吸》............................
全身放鬆下伏,雙腿微屈、雙手下垂,收小腹、身
體盡量貼向右前腿《吐》......................
《為之一輪數》反向為之又為一輪數............
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八式:【童子拜佛】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雙手握虛拳抱腰、身體
輕鬆直立....................................
左平拳向左平撩《吸》........................
立足不動身體前伏,左拳盡量碰到右腳尖《吐》..
身體立起左平拳原線而回左向《吸》............
收回左手抱回腰際《吐》......................
《為之一輪數》反向為之又為一輪數............
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九式:【掃徑尋梅】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雙手兩側雙開擴胸、至頂上相疊《吸》..........
雙腿直立、身體下伏、雙手下按壓住丹田《吐》..
雙掌輕貼左腿下、手掌心盡量貼地《吸》......
身右轉、手掌在地上畫一弧形至右腿跟旁《吐》..
身體仰身直立而起、雙手拉回丹田《吸》........
全身放鬆、回歸中平《吐》....................
《為之一輪數》反向為之又為一輪數............
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十式:【蛟龍出水】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雙手掌心向下、向前平撩齊胸《吸》............
《為第一讀數》..............................
雙手全鬆、向下快速後甩《吐》................
借後甩反彈之力、雙掌復前撩平胸微停《吸》....
《為之一輪數》..............................
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十一式:【金龍攬柱】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兩掌互搓《七七49下》......................
左掌履頸,由右履左《快呼吸氣一口》..........
《為之一讀數》..............................
接著、右掌履頸,由左履右《快呼吸氣一口》....
《又為一讀數》..............................
讀數《12數》後回歸中平....................
《為之一輪》................................
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
行功《3輪》共《36數》後回歸中平式........
呼吸自然、雙手捏《劍訣》....................
交替輕壓揉:手太陰肺經《雲門穴》............
左右各壓揉《12數》潤肺。
第十二式:【金龍攫珠】
兩掌互搓七七四十九下........................
向左掌心《女右掌心》吸而吞之................
《非大吸、一喳即可》........................
雙掌陰置、呼吸自然,以虎口輕敲丹田兩側《12
數》後、深呼吸一口,養丹田之氣..............
《為之一輪數》..............................
行功《3數》,即《吞氣3口、輕敲丹田兩側36
數》後回歸中平式、完成第一段行功圖。
第(二)段:『順 氣 圖』。《運調息之氣:鼻納、鼻吐》
第一式:【摘星換斗】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雙掌右採《吸》左封、於右腋窩處放定《吐》....
右掌轉托而上右置於頂、左掌壓掌向下左置於跨、
眼望下手《吸》..............................
原式保持不動《一呼一吸》....................
身向右轉、雙手掄至右腰際放定《吐》..........
《為之一輪數》反向為之又為一輪數............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二式:【雲鵬摩空】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雙手兩側上撩而上《吸》......................
雙掌撩至胸前平掌雙合《吐》完成預備式........
雙掌內推,掌心微向內用力翻掌磨盤《吸》......
雙掌放鬆微向外拉平《吐》....................
《為之一輪數》..............................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三式:【力托泰山】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雙手仰掌相對、上拉齊胸《吸》................
雙手翻掌托天、掌尖相對中指輕觸,臉向左偏、眼
望左肩《吐》,女則望向右肩..................
臉隨目轉順手望向右肩《吸》、女則反之........
雙手兩側、雙開放下《吐》....................
《為之一輪數》..............................
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四式:【前朱雀勢】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右手抱拳左手向前直撩齊胸《吸》..............
左手向左反手橫出握拳至盡《吐》眼望左手......
收左手抱腰、眼轉回平視前方《吸》............
雙手放下全身放鬆《口吐》....................
《為之一輪數》反向為之又為一輪數............
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五式:【左右青龍】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右手抱拳左手向左平撩而出、齊胸後向面頰握拳而
回《吸》....................................
左拳直穿而下雙手放鬆《吐》..................
《為之一輪數》反向為之又為一輪數............
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六式:【背後玄武】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雙手握拳抱腰........
左掌前撩而上向後平出《吸》..................
左掌下壓握拳收回腰際《吐》..................
《為之一輪數》反向為之又為一輪數............
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七式:【龍虎相交】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雙手外開向上圈而下《吸》....................
雙手圈至胸前成半合十狀《吐》................
雙掌相交翻掌向上托起、腳微掂起《吸》........
稍停後雙手雙開回復原位《吐》................
《為之一輪數》..............................
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八式:【童子拜佛】
本式呼吸採行《自然呼吸法》..................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雙手合掌胸前如拜佛狀........................
微提右腳輕扣左腿肚..........................
全式不動,吸一數、吐一數、默數《12數》....
全身放鬆《為之一輪數》......................
行功凡《3輪》:1數為右扣腿、2數為左扣腿、
3數則雙蹲;共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
第九式:【穩走天梯】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雙手疊掌輕貼小腹不動、提右腿屈膝向上《吸》..
左腿微蹲、右腿向前騰空踢出、將右腳向前踩直,
猶如仙人渡步一般《吐》......................
收右腿屈膝《吸》............................
雙手貼腹不動、落右步、將身體站起《吐》......
《為之一輪數》反向為之又為一輪數............
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十式:【巧女紉針】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雙掌向前平撩而起後,將拇指翹起握成虛拳、屈肘
雙開擴胸拉回、拇指指向琵琶骨內側《吸》......
雙手以拇指虛劃身體、下拉慢慢至丹田處,步隨之
微蹲《吐》..................................
《為之一輪數》..............................
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十一式:【金針暗渡】
本式呼吸採行《自然呼吸法》..................
雙掌互搓七七四十九下........................
以雙掌外緣、掩目輕揉一圈後順鼻樑拉下、為一數
凡《12數》行功三輪、共行功《36數》......
呼吸自然以手掌尖敲刺手陽明大腸經《天鼎穴》..
左右各敲刺《12數》暢肺氣。
第十二式:【金龍攫珠】
兩掌互搓七七四十九下........................
向左掌心《女右掌心》吸而吞之................
非大吸、一喳即可》........................
雙掌陰置、呼吸自然,以虎口輕敲丹田兩側《12
數》後、深呼吸一口,養丹田之氣..............
《為之一輪數》..............................
行功《3數》,即《吞氣3口、輕敲丹田兩側36
數》後回歸中平式、完成第二段行功圖。
第(三)段:『千 八 攢』。《運調息之氣:鼻納、鼻吐》
第一式:【歇步觀花】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雙手向上雙開闊胸《吸》......................
雙手後收雙刁,以手背頂住腰眼《吐》..........
身體右伏伸頸、坐左步右腳回勾七星、身體愈低愈
好《吸》....................................
全式不動《呼吸三口》後身體直立站好..........
《為之一輪數》反向為之又為一輪數............
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二式:【倒八字式】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雙腳尖內扣,雙掌壓膝........................
慢壓雙膝、撐直雙腿、頭擺正眼望前方..........
吸為一讀數、吐又一讀數《默讀12數》........
雙手快鬆、屈膝《呼吸一口》..................
《為之一輪》................................
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
行功三輪、共《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三式:【正八字式】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雙腳尖外向雙開,左前右後腳掌盡量平行微屈下蹲
右手叉腰擴胸、左手反掌撐住左膝..............
撐左腿、吸一讀數、吐一讀數《默讀12數》....
快鬆站起《呼吸一口》........................
《為之一輪》反向為之又為一輪................
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
行功三輪、共《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四式:【仙鶴伸頸】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雙腳跟慢慢掂起,雙手向前慢慢平拉刁起齊胸、頸
盡量上提《吸》..............................
全身快速鬆開、原地鬆手收跟《吐》............
收手下垂、回原位後《呼吸一口》..............
《為之一輪數》..............................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五式:【青象吸針】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雙手兩側雙開《吸》..........................
向前拉平、手伸直、掌心向下、含胸《吐》......
雙手直伸不動、原掌下刁《吸》................
滿吸後以口快放《吐》手雙鬆垂下..............
收手回位後、呼吸一口........................
《為之一輪數》..............................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六式:【揉泥丸宮】
本式呼吸採行《自然呼吸法》..................
腦後枕骨之上為之『崑崙』....................
前腦頂髮際上一寸為之『泥丸宮』即『囪門穴』..
雙掌互搓七七四十九下........................
左手掩『崑崙』、右手壓『泥丸宮』............
雙手左右互揉《12數》......................
行功三次、共《36數》後回歸中平式..........
呼吸自然、以指尖輕敲:足陽明胃經《頭維穴》..
左右各輕敲《12數》去頭痛。
第七式:【魁星點元】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雙手扣一指禪、前拉胸前成十字手放定《吸》....
左步左開微向下坐、雙手不動含胸拔被《吐》....
左手一指禪左推、右手一指禪緊扣右腋窩手臂橫舉
平肩《吸》..................................
全式不動《呼吸三口》後身體直立站好..........
《為之一輪數》反向為之又為一輪數............
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八式:【鋪地金勢】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雙手兩側外開而上《吸》......................
上右腿成七星全身下壓、雙手順勢圈下、盡量貼近
右腳尖《吐》................................
全勢不動《吸一口氣》........................
全身仰起含胸拔背,雙手撩置身前外開四十五度、
《吐》......................................
《為之一輪數》..............................
雙手平開而出、直接進行反向動作、又為一輪數..
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九式:【鴛鴦交頸】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雙手雙開45度、擴胸《吸》....................
身體向前伏下、雙手後刁至頂盡頭《吐》........
全式不動、雙刁手內轉刁嘴相對................
吸一讀數、吐一讀數、慢讀《12數》後仰身立直
《為之一輪》................................
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
行功三輪、共《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十式:【請令牌式】
雙手互握立於胸前,雙腿蹲小馬步..............
雙手內撐、雙腳掂起、愈慢愈好《吸》..........
全身快速鬆弛、腳跟落地《吐》................
《為之一輪數》..............................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十一式:【腰橫玉帶】
雙掌掌背互搓七七四十九下......
雙手空握、身體微仰、雙手背輕貼腰眼《大吸》..
雙手背上下反擦腰眼《慢吐》..................
凡十二數《為之一輪》........................
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
行功《3輪》共《36數》後回歸中平式........
呼吸自然、雙手扣《鷹爪手》..................
交替掐扣:足太陰脾經《周榮穴》..............
左右各掐扣《12數》去胸鬱。
第十二式:【金龍攫珠】
兩掌互搓七七四十九下........................
向左掌心《女右掌心》吸而吞之................
《非大吸、一喳即可》........................
雙掌陰置、呼吸自然,以虎口輕敲丹田兩側《12
數》後、深呼吸一口,養丹田之氣..............
《為之一輪數》..............................
行功《3數》,即《吞氣3口、輕敲丹田兩側36
數》後回歸中平式、完成第三段行功圖。
第(四)段:『小 勞 圖』。《運導引之氣:鼻納、口吐呵氣》
第一式:【反身射鵰】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先淡吸一口氣........
身左轉上左弓箭步、雙手前挑左前右後齊胸靜置..
身後坐、坐右腿、撐直左腿、右手盡量拉回、猶如
拉滿弓一般《深吸》..........................
全式不動、右拳化掌原地撐壓《吐》............
身右轉成右弓箭步、雙手前挑右前左後齊胸靜置、
進行反向動作《呼吸一口》....................
《為之一輪數》反向為之又為一輪數............
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二式:【結跏參佛】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雙手手指交叉互相握緊、雙手前撩而上、腰部盡量
向後仰《吸》................................
身體向前伏腰而下、雙手直向下槌至雙腳之間、愈
低愈好、下伏時全身放鬆自然連彈三下《三吐》..
《為之一輪數》..............................
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三式:【開碑推山】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身向左轉成弓箭步、先左後右向左劈扎、成左掌收
腰、右掌齊胸直劈之勢《吸》..................
身右拉成馬步、右掌收右腰、左掌左向橫推、置於
身體左方下垂45度《吐》......................
《為之一輪數》反向為之又為一輪數............
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四式:【馬後拋刀】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雙手兩側雙開《吸》..........................
步下蹲馬步、雙手上圈後、握虛拳以十字手抱於胸
前《吐》....................................
身體左轉成弓箭步、左手伸直右手橫肘《吸》....
《為之一輪數》反向為之又為一輪數............
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五式:【神龍抖甲】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身左轉、開左步成左弓箭步、左掌撐住左腿、右手
輕鬆下垂《吐》..............................
右手由左圈撩而上、向右方平採而下齊胸《吸》..
《為之一輪數》反向為之又為一輪數............
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六式:【金雞啄食】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雙手握虛拳、置於兩跨外側....................
左腿上提、右腿微屈蹲、雙肘向後上提《吸》....
全身放鬆、回復原位《吐》....................
《為之一輪數》反向為之又為一輪數............
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七式:【倒拽牛尾】
雙腳打開一個半肩膀之寬度,身體輕鬆直立......
身體右轉成右弓箭步、雙手向右撩出《吸》......
左手向左頂肘、右手原地反拽、步左轉成左弓箭步
《吐》......................................
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八式:【潛臥龍潭】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雙手外開擴胸《吸》雙開至頂後................
身體向前伏下、雙手交叉互握、欲低欲好《吐》..
完成預備動作................................
身體向上慢仰、叩手不變拉至丹田前《吸》......
身向下伏、手最好碰地《吐》..................
《為之一輪數》..............................
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九式:【金蛇伏地】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雙掌手指交叉扣住、翻掌向上、仰頭推掌而上至頂
《吸》......................................
全身下彎、雙掌不變、膝打直,雙掌連按地《左、
中、右》三下《吐氣三口》....................
上身仰起、使身體直立、雙手雙展後回復原位《換
氣一口》....................................
《為之一輪數》..............................
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十式:【紫燕側翅】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手肘不動、掌撩上至腋窩時反穿而下、肘隨手轉、
雙手右上時左下、左上時右下、連綿不絕........
呼吸自成格局不受動作管轄、先兩吸再兩吐......
讀數依呼吸、兩吸為一讀數、兩吐又為一讀數....
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十一式:【霸王卸甲】
本式呼吸採行《自然呼吸法》..................
雙掌互搓七七四十九下........................
垂左手、右掌貼左肩下至左肘《12數》......
行功凡《3輪》..............................
1輪左、2輪右、3輪雙................
共計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接著、呼吸自然、以拇指扣捏、右手捏左腕、左手
捏右腕:手少陰心經《神門穴》................
雙手交互推揉、各《12數》鬆神。
第十二式:【金龍攫珠】
兩掌互搓七七四十九下........................
向左掌心《女右掌心》吸而吞之................
《非大吸、一喳即可》........................
雙掌陰置、呼吸自然,以虎口輕敲丹田兩側《12
數》後、深呼吸一口,養丹田之氣..............
《為之一輪數》..............................
行功《3數》,即《吞氣3口、輕敲丹田兩側36
數》後回歸中平式、完成第四段行功圖。
第(五)段:『貫 神 圖』。《運導引之氣:鼻納、口吐呵氣》
第一式:【童子提爐】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雙手虛握空拳,拳眼相對相隔一拳之距離,離身一
拳垂置於前、雙手直垂........................
手型不動手指用力、如提物向上一般、向上拉提至
丹田前方停止《吸》..........................
雙手鬆勁、雙手化掌向下壓出、雙掌盡量內扣、壓
至雙手直垂而止《吐》........................
《為之一輪數》..............................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二式:【雙龍奪珠】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雙手虛握空拳拇指外翹,兩拳相對相隔一寸,拇指
指向丹田前方靜置............................
雙手型不變、雙手用力、曲肘向上慢提外拉、至齊
肩擴胸位置而止《吸》........................
雙手鬆勁、雙手化掌向下壓出、雙掌盡量內扣、壓
回至原來位置《吐》..........................
《為之一輪數》..............................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三式:【歇步舉槍】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雙手輕鬆下垂、握空拳疊置《右上左下》身前....
右手向下用力、左手向上將雙手直挑而起、至齊胸
位置《吸》..................................
雙手鬆勁、雙手化掌向下壓出、雙掌循原來動作反
向壓回至原來位置《吐》......................
《為之一輪數》雙手上下交換又為一輪數........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四式:【翼德折槍】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雙手虛握空拳,兩拳眼相對相隔一拳距離,向前平
舉齊胸......................................
雙手原位向內轉扣、雙肘內夾向內拉回《吸》....
雙手鬆勁、雙手化掌向前推出、雙掌微向內扣、推
回至原來位置《吐》..........................
《為之一輪數》..............................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五式:【玉虎旋風】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雙手虛握空拳,兩拳眼相對相隔一拳距離,向前平
舉齊胸......................................
雙肘不動、雙拳用力翻轉向上拉回腮間《吸》....
雙手鬆勁番肘、雙手化掌向前推出、雙掌微向內扣
推回至原來位置《吐》........................
《為之一輪數》..............................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六式:【蛺蝶穿花】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雙手仰拳兩側雙開後、曲肘拉雙拳至耳際《吸》..
雙拳反鑽而下、拳盡量貼近身體兩側、至穿直而止
《吐》......................................
《為之一輪數》..............................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七式:【雙星會聚】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雙手前後相疊、置於丹田前方..................
雙手雙抄而上、兩側雙開擴胸、手臂伸直立一指禪
中指盡量回勾《吸》..........................
全身放鬆、雙掌循原來動作反向壓回原位置《吐》
《為之一輪數》..............................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八式:【燕子抄水】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雙手前後相疊、置於丹田前方..................
雙手向後拉至兩側、立一指禪中指盡量上提、雙掌
盡量內扣《吸》..............................
全身放鬆、雙掌循原來動作反向壓回原位置《吐》
《為之一輪數》..............................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九式:【臥虎撲食】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吸》..
雙腿伸直、身體前伏而下、雙掌順腿外側下、至
掌心扶住腳背止《吐》........................
跨以下不動、翹臀部、上身拉起90度、胸部盡量仰
起、雙手挑起立掌直撐前方《吸》..............
身體直立而起、雙手伸直不動、雙掌下垂《吐》..
雙手下垂45度、雙開後以掌心撐住後腰《吸》....
《為之一輪數》..............................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十式:【九鬼拔刀】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雙手握拳背緊腰際............................
右手右開由右側圈上後曲肘腦後、身體後仰、使後
腦枕於右肘間《吸》..........................
身體前傾立直、右拳前段用力後段鬆勁以胸線微分
界、循原來動作反向壓回至原來位置《吐》......
《為之一輪數》..............................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十一式:【袖裡乾坤】
本式呼吸採行《自然呼吸法》..................
雙掌互搓七七四十九下........................
雙手互抱、左手右手肘至腕部、右手亦左手肘
至腕部《12數》三次........................
共計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接著、呼吸自然、雙手捏《劍訣》..............
同時交替輕壓揉:手太陽小腸經《天窗穴》......
左右各壓揉《12數》醒腦。
第十二式:【金龍攫珠】
兩掌互搓七七四十九下........................
向左掌心《女右掌心》吸而吞之................
《非大吸、一喳即可》........................
雙掌陰置、呼吸自然,以虎口輕敲丹田兩側《12
數》後、深呼吸一口,養丹田之氣..............
《為之一輪數》..............................
行功《3數》,即《吞氣3口、輕敲丹田兩側36
數》後回歸中平式、完成第四段行功圖。
第(六)段:『拱 真 元』。《運導引之氣:鼻納、鼻吐哼氣》
第一式:【浪裡掏金】
雙腳打開一個半肩膀之寬度,身體輕鬆直立......
右手下斜45度、向右之;左手橫撈於小腹之前方
放定《吸》..................................
順勢反抖、右手向右側前方拍出;左手則輕貼丹田
護勁《吐》..................................
《為之一輪數》反向為之又為一輪數............
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二式:【哪吒攪海】
雙腳打開一個半肩膀之寬度,身體輕鬆直立......
右手仰掌由下撩上、左手陰掌由上壓下、走太極圖
交錯而過、左手停於小腹前《吸》..............
左掌不動、右掌向右圈壓而出齊胸、左掌同時原地
微壓《吐》..................................
《為之一輪數》反向為之又為一輪數............
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三式:【雙龍吐珠】
雙腳打開一個半肩膀之寬度,身體輕鬆直立......
雙手盡量環抱《吸》..........................
雙掌兩側齊胸雙撐而出、先右後左先後發勁、同時
步法下蹲為馬步坐定《快吐兩口氣》............
臉隨發勁而動、先看右手厚望定左手............
《為之一輪數》..............................
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四式:【二郎擔山】
《本式呼吸採用三吐一吸法》..................
雙腳打開一個半肩膀之寬度,身體輕鬆直立......
身體彎下、連敲三處:一敲雙跨、二敲大腿外側、
三敲小腿肚《連吐氣三口》....................
坐馬步身體挺直、雙手握拳挑起輕鎚胸部後向兩側
雙開齊胸《吸》..............................
《為之一輪數》..............................
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五式:【猛虎戲山】
雙腳打開一個半肩膀之寬度,身體輕鬆直立......
收右腿右轉、雙手左圈右撩似十字手《吸》......
右掌前探而出、左手護肘微壓《吐》踏出右弓箭步
《為之一輪數》反向為之又為一輪數............
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六式:【白虎洗面】
本式呼吸採行《自然呼吸法》..................
雙掌互搓七七四十九下........................
雙手掩面輕揉一圈後,向兩側摟至後頸中央而出..
凡十二數、三次..............................
共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接著、呼吸自然、雙掌手指交叉貼住腦後........
雙手拇指翹起壓住:足太陽膀胱經《天柱穴》....
拇指同時圈揉《12數》醒腦。
第七式:【霸王舉鼎】
雙腳打開一個半肩膀之寬度,身體輕鬆直立......
雙手握拳、向上雙衝而上《吸》................
全身下墜、坐馬步、雙拳下衝《吐》............
《為之一輪數》..............................
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八式:【天王托塔】
雙腳打開一個半肩膀之寬度,身體輕鬆直立......
雙手挑雙肘、兩側雙開平挑齊胸《吸》..........
全身下墜、坐馬步、雙拳下鎚大腿內側《吐》....
《為之一輪數》..............................
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九式:【雄獅絞尾】
雙腳打開一個半肩膀之寬度,身體輕鬆直立......
左手微扣腰、右手右向齊胸採出、坐馬步《吸》..
左手右前方直出、右手拉回扣腰《吐》..........
《為之一輪數》反向為之又為一輪數............
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十式:【青龍翻騰】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步不動、身左轉至極限、雙手扣肘抱胸《吸》....
雙拳兩側外開平打《吐》......................
《為之一輪數》反向為之又為一輪數............
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十一式:【遊龍潛臥】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雙掌互搓七七四十九下........................
腿直身前伏、雙掌大腿至膝後處《12數》....
《為之一輪》................................
行功時全身放鬆愈慢愈好......................
行功三輪共《36數》後回歸中平式............
呼吸自然、雙手捏《劍訣》....................
交替輕壓揉:足少陰腎經《俞府穴》............
左右各壓揉《12數》暢氣。
第十二式:【金龍攫珠】
兩掌互搓七七四十九下........................
向左掌心《女右掌心》吸而吞之................
《非大吸、一喳即可》........................
雙掌陰置、呼吸自然,以虎口輕敲丹田兩側《12
數》後、深呼吸一口,養丹田之氣..............
《為之一輪數》..............................
行功《3數》,即《吞氣3口、輕敲丹田兩側36
數》後回歸中平式、完成第六段行功圖。
第(七)段:『導 引 圖』。《運導引之氣:鼻納、鼻吐哼氣》
第一式:【左探龍珠】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呼吸先行自然................................
右手貼丹田、左手前伸、完成預備動作..........
左掌引氣《慢吸》............................
鬆手放氣《快吐》............................
《為之一輪數》..............................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二式:【右探龍珠】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呼吸先行自然................................
左手貼丹田、右手前伸、完成預備動作..........
右掌引氣《慢吸》............................
鬆手放氣《快吐》............................
《為之一輪數》..............................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三式:【金龍吸水】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呼吸先行自然................................
雙手前伸、完成預備動作......................
雙掌引氣《慢吸》............................
鬆手放氣《快吐》............................
《為之一輪數》..............................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四式:【左虎聽風】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呼吸先行自然................................
右手揹腰、左手側開下斜45度、完成預備動作....
左掌引氣《慢吸》............................
鬆手放氣《快吐》............................
《為之一輪數》..............................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五式:【右虎聽風】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呼吸先行自然................................
左手揹腰、右手側開下斜45度、完成預備動作....
右掌引氣《慢吸》............................
鬆手放氣《快吐》............................
《為之一輪數》..............................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六式:【猛虎伏洞】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呼吸先行自然................................
雙手側開下斜45度、完成預備動作....
雙掌引氣《慢吸》............................
鬆手放氣《快吐》............................
《為之一輪數》..............................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七式:【左展翅翩】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呼吸先行自然................................
右掌貼後腦、左手側撐齊胸、完成預備動作......
左掌引氣、右肘外開擴胸《慢吸》..............
鬆手放氣《快吐》............................
《為之一輪數》..............................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八式:【右展翅翩】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呼吸先行自然................................
左掌貼後腦、右手側撐齊胸、完成預備動作......
右掌引氣、左肘外開擴胸《慢吸》..............
鬆手放氣《快吐》............................
《為之一輪數》..............................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九式:【雄鷹振翅】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呼吸先行自然................................
雙手兩側雙撐齊胸、完成預備動作..............
雙掌引氣《慢吸》............................
鬆手放氣《快吐》............................
《為之一輪數》..............................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十式:【乾坤一氣】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呼吸先行自然................................
雙手向上直舉、完成預備動作..................
雙掌引氣《慢吸》............................
鬆手放氣《快吐》............................
《為之一輪數》..............................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十一式:【腦後摘星】
本式呼吸採行《自然呼吸法》..................
雙掌互搓七七四十九下........................
左手輕壓『泥丸宮』不動......................
右掌拉後頸,由左向右輕摟,凡《12數》......
雙掌再行互搓七七四十九下;換手為之。
接著、呼吸自然、以拇指扣捏、右捏左、左捏右,
推揉:手厥陰心包經《曲尺穴》................
雙手交互推揉、各《12數》活氣血。
第十二式:【金龍攫珠】
兩掌互搓七七四十九下........................
向左掌心《女右掌心》吸而吞之................
《非大吸、一喳即可》........................
雙掌陰置、呼吸自然,以虎口輕敲丹田兩側《12
數》後、深呼吸一口,養丹田之氣..............
《為之一輪數》..............................
行功《3數》,即《吞氣3口、輕敲丹田兩側36
數》後回歸中平式、完成第七段行功圖。
第(八)段:『撤 放 圖』。《運調息之氣:鼻納、鼻吐》
第一式:【童子抱琴】
《本式採用自然呼吸法》......................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雙手握拳、肘微曲、置於兩跨前方一寸處........
《默數七七49數》每數一數拳加一緊、只緊不鬆
然需微微加力、切勿猛握......................
讀數畢、鬆手放勁《調息三口勻稱呼吸》。
第二式:【內閉鴻門】
《本式採用自然呼吸法》......................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雙手握拳、拇指翹起向對、肘微曲、置於丹田前方
一寸處......................................
《默數七七49數》每數一數拳加一緊、拇指原地
攪動一下、只緊不鬆然需微微加力、切勿猛握....
讀數畢、鬆手放勁《調息三口勻稱呼吸》。
第三式:【搠口纏纓】
《本式採用自然呼吸法》......................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雙手上舉握拳、肘微曲、雙拳置於太陽穴兩側一寸
處..........................................
《默數七七49數》每數一數拳加一緊、只緊不鬆
然需微微加力、切勿猛握......................
讀數畢、鬆手放勁《調息三口勻稱呼吸》。
第四式:【金盤托天】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雙手上舉握拳、屈肘、雙拳向上、雙臂雙開抬平擴
胸、小臂與大臂成直角放置....................
《默數七七49數》每數一數拳加一緊、只緊不鬆
然需微微加力、切勿猛握......................
讀數畢、鬆手放勁《調息三口勻稱呼吸》。
第五式:【藤蘿掛壁】
《本式採用自然呼吸法》......................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雙手上舉握拳、拇指翹起、肘微曲、雙拳置於雙耳
兩側、拇指離耳一寸處指定....................
《默數七七49數》每數一數拳加一緊、拇指原地
攪動一下、只緊不鬆然需微微加力、切勿猛握....
讀數畢、鬆手放勁《調息三口勻稱呼吸》。
第六式:【羅漢托竿】
《本式採用自然呼吸法》......................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雙手前舉握拳、屈肘、雙拳向上、雙臂抬平齊胸、
小臂與大臂成直角放置........................
《默數七七49數》每數一數拳加一緊、只緊不鬆
然需微微加力、切勿猛握......................
讀數畢、鬆手放勁《調息三口勻稱呼吸》。
第七式:【禹王索蛟】
《本式採用自然呼吸法》......................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雙手前舉握拳、雙臂抬平齊胸..................
小臂與大臂成直角放置........................
《默數七七49數》每數一數拳加一緊、只緊不鬆
然需微微加力、切勿猛握......................
讀數畢、鬆手放勁《調息三口勻稱呼吸》。
第八式:【韋馱獻杵】
《本式採用自然呼吸法》......................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雙手前舉握拳、拇指翹起、肘微曲、如環抱狀、雙
手拇指相隔一寸相對..........................
《默數七七49數》每數一數拳加一緊、拇指原地
攪動一下、只緊不鬆然需微微加力、切勿猛握....
讀數畢、鬆手放勁《調息三口勻稱呼吸》。
第九式:【分光捉影】
《本式採用自然呼吸法》......................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雙手握拳兩側雙開、雙臂抬平擴胸..............
《默數七七49數》每數一數拳加一緊、只緊不鬆
然需微微加力、切勿猛握......................
讀數畢、鬆手放勁《調息三口勻稱呼吸》。
第十式:【倒拖金鞭】
《本式採用自然呼吸法》......................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雙手握拳、肘微曲、反穿身後、置於兩跨後方....
《默數七七49數》每數一數拳加一緊、只緊不鬆
然需微微加力、切勿猛握......................
讀數畢、鬆手放勁《調息三口勻稱呼吸》。
第十一式:【海底金針】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先深《吸》氣一口氣..........................
男以左手、女以右手之中食二指塞住鼻孔、另手掌
托肘........................................
默數《12數》後,速放食指《吐》............
《為之一輪數》..............................
接著換氣一口手勢不動繼續行功................
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
行功共《36數》............................
12、24、36數,於放氣之後,空嚥氣一口..
呼吸自然、拇指相互輕揉:手少陽三焦經《絲竹空
穴》左右各輕揉《12數》鬆神................
接著、雙手以拇指尖、輕摳挑四指尖《36數》以
降血壓。
第十二式:【金龍攫珠】
兩掌互搓七七四十九下........................
向左掌心《女右掌心》吸而吞之................
《非大吸、一喳即可》........................
雙掌陰置、呼吸自然,以虎口輕敲丹田兩側《12
數》後、深呼吸一口,養丹田之氣..............
《為之一輪數》..............................
行功《3數》,即《吞氣3口、輕敲丹田兩側36
數》後回歸中平式、完成第八段行功圖。
第(九)段:『小 歸 元』。《運調息之氣:鼻納、鼻吐》
【渡蓮花池】
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雙手捏劍訣、向上曲肘撩起、於胸前扣十字手後、
挑肘翻手平胸、十字手伏於胸前《吸》..........
鬆手下甩、雙手微開斜置兩側《吐》............
《為之一輪數》..............................
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童子送書】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雙手捏劍訣、兩側雙開、上拉後曲肘、使劍訣指向
陽穴《吸》................................
法微蹲、雙手劍訣相對、直推而出《吐》......
身體立起雙手收回太陽穴側放定《吸》..........
雙手放鬆、直壓而下《吐》....................
《為之一輪數》..............................
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金光護法】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雙手捏劍訣、貼身平拉而上、仰手劍訣相對抬肘平
肩擴胸《吸》................................
全式不動、劍訣原地外翻《吐》................
雙手劍訣回扣、向上推直而上、雙臂微向兩側外開
、抬頭眼望劍訣《吸》........................
鬆雙手、由兩側雙開放下《吐》................
《為之一輪數》..............................
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四式:【金山倒海】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吸》..
雙手捏劍訣、右手左撩45度、左劍訣輕點右曲尺穴
身體微向左偏《吐》..........................
左訣下穿、右訣曲肘上亮、雙劍訣反翻、右訣置於
右太陽側、左訣反指地面、直右腳左腳虛點地面、
右肘盡量頂天《吸》..........................
《為之一輪數》直接反身又為一輪數............
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五式:【盤坐蓮花】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雙手捏劍訣、下斜45渡、兩側雙開《吸》........
步法下蹲馬步、雙收內圈劍訣相對置於左膝上方、
身微左轉《吐》..............................
左手不動、右手隨身轉正馬步、右手右置《半吸》
《為之一輪數》直接直立反向為之又為一輪數....
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六式:【鳴通天鼓】
《本式採用自然呼吸法》......................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以兩手掌心掩耳、食指加中指之上、以食指下彈之
猶如擊鼓一般................................
《同時擊打七七49通》......................
雙手捏劍訣、相互輕揉:足少陽膽經《懸顱穴》即
一般所言之太陽穴、左右各輕揉《12數》袪風邪
............。
第七式:【祥光渡法】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身體右轉、蹲左步收右腳掂步、雙手捏劍訣、下斜
45渡、兩側雙開《吸》........................
上右弓箭步、雙手前伸翻甩、臂伸直掌背相對、手
之高度不超過雙眉為度《吐》..................
全身不動、雙訣拉回眉心放定《吸》............
全身鬆勁、雙手自然前推《吐》................
《為之一輪數》直接反身又為一輪數............
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八式:【歸元一氣】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雙掌仰掌離身一寸上拉、雙指相對相距一寸、拉至
齊胸位置、步法隨式微蹲《吸》................
掌下翻、循原位下壓、身隨之立起《吐》........
《為之一輪數》..............................
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九式:【萬法歸宗】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雙掌兩側展開、下垂45度、掌心向前擴胸《吸》..
雙手原地翻掌下壓、仍側垂45度《吐》..........
行功時頭微仰、目微閉、開光一絲..............
《為之一輪數》..............................
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十式:【老僧入定】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微閉目開一絲光,鬆身直立《輕吸》............
手指腳趾微屈扣《輕吐》......................
《為之一輪數》..............................
行功時全身放鬆愈慢愈好......................
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雙手輕壓:足厥陰肝經《章門穴》、左右同時圈揉
《12數》以暢氣結。
第十一式:【拔天火爐】
《本式採用自然呼吸法》......................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
兩掌心掩耳、掩時輕、拔時稍重、猶如拔罐狀....
《外拔七七49通》.......................... ,
第十二式:【金龍攫珠】
兩掌互搓七七四十九下........................
向左掌心《女右掌心》吸而吞之................
《非大吸、一喳即可》........................
雙掌陰置、呼吸自然,以虎口輕敲丹田兩側《12
數》後、深呼吸一口,養丹田之氣..............
《為之一輪數》..............................
行功《3數》,即《吞氣3口、輕敲丹田兩側36
數》後回歸中平式、完成第八段行功圖。
发表评论